对联天地,美不胜收(8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6314983 上传时间:2022-08-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联天地,美不胜收(8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对联天地,美不胜收(8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联天地,美不胜收(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联天地,美不胜收(8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对联天地,美不胜收-第 8 页对联天地,美不胜收 综合性学习课程教学实录 青分楚豫 一、活动背景: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教师都熟悉这句话。但不幸的是,这句话还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口头上,远未真正成为所有语文教师的自觉行为。为了适应“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新形势,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便成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为此,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人的发展”这个根本性的要求。 综合性学习对语文教

2、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接受之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践之,便成为我们一线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 二、活动目的: 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的历史;品味对联的形式与内容之美;学会欣赏生活中的对联;学做一些简单的对联;增加学生的语言材料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活动准备: 1、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报刊、杂志、书籍、网络等)搜集、查找有关对联的内容(包括有关对联的知识、对联的历史、古今名联、生活中有意义的对联等)。 2、根据学过的一些课文(人教版初中第一、二册),自编一些对联。 3、自编一个反映对联内容的小品。 4、选出男、女主持人各一名(以下称男、女)。 四、活动过程: 男、女(

3、合):嗨,大家好! 女:今天我们这节课的主题是 男、女(合):对联天地,美不胜收。 男: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律诗了。大家还记得有哪些吗? 生一:七律长征。 生一:过故人庄。 生一:钱塘湖春行。 生一:游山西村(还有次北固山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黄鹤楼、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望岳)。 女:回答得不错。不过,这些诗大家还记得吗? 生:记得。 女:好,我们就来背诵一下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吧。 (生齐背书) 男:这首诗里有一联非常有名,这一联是 生(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女:对了。假如我们把这两句诗摘抄在红纸上,贴在我们书房的两边,那么这就成了 生:对联。 男:

4、说到对联,在我国历史悠久着呢。有哪些同学愿意给我们讲一讲对联的历史? 生一: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就是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在左右门,用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呢。 生一: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写在桃木板上。根据古书的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于公元九六四年亲自写了一副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说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生一:宋代以后,在民间,新年悬挂春联的现象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的诗中有这么一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对联盛况的真实写照。 生一:一直到了明代,人

5、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 生一: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呢。 生一:对联主要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但是,对偶句还不能就说是对联,只有它们脱离律诗而独立存在时,才能称为对联。 女:同学们的资料收集得非常齐全,给了我们很多知识。既然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那么,我们现在就把我们学过的一些律诗中的对偶句挑出来,让它们成为对联吧。 生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生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生一: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生一: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生一

6、: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男:当然不止这些。不过,我想问问大家,同学们能不能根据我们已经掌握的对联或对偶知识,说说对联有什么特点吗? 生一:每联两句,每句字数相等。 生一:每句相同位置的词性要相对,比方说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 生一:上下两联的内容要有联系。 生一:听说还有平仄相合,音调和谐,我也不太懂。 师:对。有关平仄的知识,我们以后会学到的,不过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先查一查有关资料。另外呢,对联的张挂还有讲究。传统的作法是: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同学们,回家以后可以看看自己家的对联张贴的顺序是不是对的呀? 女:对联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也是我国文艺园地

7、里的一朵艳丽的鲜花。从古至今,发生过许许多多与对联有关的逸闻趣事。不信,看了下面这个小品,同学们就可以领略对联的妙处了。这个小品的名字是解缙三气老尚书。 男:欢迎参加表演的同学出场。 (二生表演小品)(小品内容:明朝有一个很有名的文人叫解缙,他小的时候很聪明,擅长对对子。他家的门正对着一个老尚书的竹林。过年那天,他就在门上贴了一副春联:“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老尚书是个小心眼,又看不起穷解缙,见了对联,很气愤,心想我的竹林怎么能让你随便写进对联!于是叫人把竹子砍掉。解缙明白邻居的意思,于是就在上下联后各添一字:“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卷书长。”尚书更加恼火,下令家人把竹子连根挖掉。解缙暗中发

8、笑,在上下联又添一字:“门对千根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尚书气得说不出话来。)(表演过程中由表演者当场书写对联) 男:演得怎么样啊,同学们?再次鼓掌感谢这两位同学吧。 女:这个小品告诉我们,对联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而且还是一种战斗武器呢。 男:对联不光通俗易懂,有的还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给人以启发,给人以力量。不信就请听听吧 生一:明朝著名学者顾宪成有一幅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对联告诉我们,除了读好书,还在关心天下大事呢。 生一:蒲松龄落第后写了一则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说明天下无难

9、事,只怕有心人。 生一:林则徐说:“海纳百川有容则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说明心底无私天地宽。 生一:苏东坡说在他的书房门前写道:“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这个对联也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生一:刚才小品中的那个解学士还写了一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我们可不要做那些不学无术而又不知羞耻的人哟。 女:刚才我们接触的多数是古时候的对联。其实当今社会对联也无处不在。 男:是啊,大江南北,城市乡村,街头巷尾,家家户户,过年过节,婚丧嫁娶,谁家不贴对联呢? 女:下面的节目是:身边对联大展示。同学们,你喜欢你身边的哪些对联?奉献出来让大家也来欣赏一下吧。 生一

10、:过年时我家贴的春联是:“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人间福满门”。虽说很普通,但是它给我家带来了美好的祝愿,所以我很喜欢它。 生一:我家住葫芦岭下,没事儿总爱到岭上的玉佛寺去散步。我记得玉佛寺大门两边有幅对联,上联是“宇宙清风东南西北临仙境”,下联是“东江绿水春夏秋冬映圣堂”。横批是“罗阳福地”。我觉得这个对联把周围的风景与玉佛寺的身份结合得很好。 生一:我家住在罗浮山部队。过年时见过部队贴过这么一幅对联:“常备不懈苦练过硬本领,紧握钢枪守卫大好河山”。我觉得很有力量。 生一:我也去过罗浮山呢。罗浮山酥醪观里有一幅对联给我印象很深:“小楼容我静,万壑烟云留槛外;大地任人忙,半天风竹拂窗来。”对联给人

11、一种世外高人的感觉。 生一:“平乐”文具店旁边有家药店,对联是:“藏花川贝架上丹膏返老还童,南参北芪匣内丸散延年益寿”,横批是“固本培元”,怎么样,还不快去买? 生一:我叔叔开了家饭店。过年他让我给他找对联。我在网上给他找了一幅是:“件件随心饥有佳肴醉有酒,般般适合冷添汽水热添茶”。又方便又热情,还不错吧? 生一:有一家理发店我常去,只是因为店门前的一幅对联打动了我,使我觉得这家理发店的品位还挺高的。对联是:“修就一番新气象,剪去千缕旧东西”,一语双关,妙不妙? 生一:我的小表弟最爱玩具,所以我常去光临玩具店。春节时,我看到一家玩具店的对联是很特别,我就记下了:“吹吹打打敲敲般般好玩,白白红红

12、绿绿色色精工”。 男:生活中对联无处不在,语文教材里自然也不乏其联。下面的活动是猜人名。我说一幅对联,你们来猜猜这幅对联说的是我们熟识的哪位作者。请准备好“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生一:杜甫。我们学过他的石壕吏。 女:“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生一:蒲松龄。我看过他的聊斋志异,我们学过其中的一篇文章狼。 男:“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生一:这个很容易,说的是鲁迅。 女:“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生一:写的是南宋豪放派诗人辛弃疾。我们学过他的西江月。 男:同学们表现得还不错。

13、不过我们仅会欣赏别人的对联而自己不会创作可还是不够。这样吧,我们来个比赛,学习对对联,看谁对得快对得好。我们还是以学过的课文为依据。 女:我来先说,然后大家出联大家对。请听:孙权劝学题目对题目。 生一:这还不容易?愚公移山。 生一:观沧海。 生一:泊秦淮。 生一:张洁挖荠菜 生一:安石伤仲永,行不行? 女:这个可有点勉强,你把王老先生的姓给吃掉了呀。 生一:再来。孟浩然过故人庄。请对。 生一:来了,陆放翁游山西村。 生一:再听:三味书屋寿老先生严中有爱。 生一:七根火柴无名战士危里见忠。 生一:英雄石像谁对谁错? 生一:羚羊木雕孰是孰非? 生一:老父亲步履蹒跚买朱橘,父爱似海。 生一:小儿子泪

14、眼朦胧忆背影,儿思如潮。 女:今天,我们上了一堂令人心醉的对联课。我们觉得,对联,就是一首诗,诗情画意; 男:对联,就像一首歌,悦耳动听; 女:对联,语文天地里的一朵奇葩; 男:对联,民族文化里的一颗珍珠。 女:这真是 男:女(合)千言万语道不尽,联联对语总关情。 男:同学们, 男:女(合)让我们热爱对联、热爱语文、热爱生活吧。 (课程结束) 五、注意事项: 1、活动中教师尽量做好一个旁观者,一个指导者。 2、让所有的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 3、要充分体现综合性课程的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和探究性的特点。 对联讲座 目的:)让学生学到一些基本的对联知识 )使学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增进对中

15、国传统文学的热爱 (一)对联的起源 对联作为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相传对联起源于五代时期, 当时的人们过年的时候有在门边贴桃符的习俗。桃符是一种画有神像的桃木板,贴这种板被认为有避邪的作用。有一次过年,蜀主孟昶忽发奇想在桃木上题了字。这便是最早的对联: 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孟昶不仅自己写,还命令下属写,后来这种形式推广了,就演变成了春节贴对联习俗。 春节贴对联,别的节日也可以贴,各种节日有各种名目的对联。例如:办婚事贴的对联叫婚联;为老人祝寿的对联叫寿联;恭贺各类喜事叫贺联;办丧事也挂对联,这叫挽联;等等。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对联,千万不要搞错。 以前有这样一位老地主,

16、他粗通文墨而又喜欢附庸风雅。一天,他为母亲祝寿,大开筵宴,悬灯结彩。想在门口贴副大红对联,却又舍不得花钱请人撰写,便叫帐房先生将常见的 天增日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门 写出来贴在大门上。帐房先生正写时,老地主忽然想起,这是为老母祝寿,应该改得切题才好。于是,让帐房先生把上联改为:天增日月妈增寿; 老地主看了很得意。不过,上联既然改了,下联也该相应改动才算工整。他又叫帐房先生把下联改为:春满乾坤爹满门。 帐房先生听了,真有点哭笑不得,惊讶地问:东家,这么改可不行呀!老地主一本正经地说:你懂个屁!爹对妈不是十分工整吗? 你看,老地主不懂对联闹出了笑话了,我们不懂一点对联知识也可能闹出一些笑话来。为

17、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还是来学一点对联知识吧。 其实,对联并不是某人一提倡它就发展起来的,而是有它出现的基础的。在我国的歌谣、谚语、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对偶句,比如: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 东汉末年就开始出现对联了。唐代由于律诗的盛行,门联已比较普遍。宋、元两代是对联的发展时期,明清是对联的繁盛时期。(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要求家家户户贴春联,对形成春节贴春联的风俗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对联是从古代诗词、骈文中衍变尔来的,俗称对子,雅称楹

18、联。对联是对偶句,但是对偶句不一定是对联,只有这组对偶句意义比较完整,可以独立运用,可以张贴才可称为对联。 (二)对联的格律 对联很讲究格律,下面我们看看对联格律的要求。 一、字数相等 上下联字数不限,但必须相等 二、句式一致 指的是句子的节奏形式。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当,比如: 学问藏今古 文明播东西 上下联都是“二一二式” 三、词性相当 或者说词类,在上下联对应的位置,应当相同或相近。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 20世纪30年代初,清华大学教授陈寅恪在一次国文考试中,出了一道“对联题”,题目是上联“孙行者”,要求学子按照对联的写作格式,答出

19、下联。“孙行者”是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别名。许多考生见到这样一个“怪题”,大惊失色。为难之余,只好搜肠刮肚地在西游记中苦寻答案。于是,有的对“猪八戒”,有的对“沙和尚”,还有的对出了“牛魔王”。更有的考生对此题大为不满,一怒之下写出了“王八蛋”。自然,这些答案只能得“零分”。据说,只有一名考生以答出“胡适之”得了满分,但这并不是标准答案“祖冲之”。阅卷教师认为,“胡适之”虽然比不上“祖冲之”完美,但也说得过去。“胡”、“孙”都是姓氏;“适”、“行”都是动词;“之”、“者”也都是虚词。 四、平仄相对 在座的同学有帮家里贴过对联吗?你们知道怎么区分上联和下联吗?上联最后一个字的声调应该是第三声(上

20、声)或第四声(去声),第三声(上声)和第四声(去声)统称为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的声调应该是第一声(阴平)或第二声(阳平)。第一声(阴平)和第二声(阳平)统称平声。按习惯,上联贴在大门的右边,下联贴在大门的左边,横批贴在中间。 五、内容相关 对联的上下联内容要密切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表达一个主题。不能两联内容不一样,彼此孤立,各自为政;也不能一轻一重,相差悬殊。 语文老师在台上讲解对联,举例说:“从前某报社曾公开徵求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的下联,结果投稿信件很多,有句对的很好,就是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此时一位调皮的学生突然叫道:“男学生女学生男女学生生男女。”请问。这位学生对

21、得好不好?虽然他对的格律合要求,都是四个字重复表达一种意思,但是在内容上,只是表达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与上联没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说是好的下联。而原来的下联和上联连起来让人想到商业的繁盛。 (三)对联的作用及故事 由于对联有这么多要求,做起来不容易,同时对联又短小精悍很适合在各种场合运用,所以,古代的文人经常把对联当作一种斗才能、斗学问的娱乐工具。例如我们熟悉的苏轼,民间流传了许多他的故事,其中有不少是关于对联的。 一天傍晚,苏轼和好友佛印泛舟长江。佛印是一个和尚。苏轼忽然用手往左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马上就明白了。他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这

22、扇子上题有苏东坡诗句。然后两人大笑起来。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轼上联的意思是: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下联的意思: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对对联不仅需要才学,还需要一些机智。像有的人出的对联非常巧妙,专门为难人。有一次,苏东坡奉命接待辽邦派来的使者。辽使有意要难他,便对他说:“苏学士乃中原名士,在下有一非常简单的上联,只有五个字,请苏学士属对。”说罢,辽使得意地念道: 三光日月星; 苏东坡一听,倒也下了一跳。因为联语中的数量词,一定要用数量词来对。上联用了个“三”字,下联就应当用“三”以外的其他数目字,而“三光”之下只有三个字,那么,无论你用哪个数目字来对,下面跟的字数,不是多于三,就是少于

23、三。这是副绝对呀!好在苏东坡熟读诗经,他略一思索,就在诗经里找到了答案。他立即对道:四诗风雅颂。 这下联对得真妙。以“四”对“三”,十分妥贴。但如果“四”以下,跟着要提出四个字,那就不能跟“日,月,星”相对。妙就妙在他提出的“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原来诗经中的“雅”这一部分,又可分“大雅”和“小雅”,所以通称为“四诗”。辽使听了,不禁连连点头,自愧不如,再不敢出联来对了。 对联和其他的文学形式一样,可以用来寄寓个人的感情。同学们请看这副对联。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亲远戚,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年,科举头、二、三场内,文章皆合

24、适,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看来这个人以前家里很穷,向亲友借贷,均被拒绝。中举后,亲友纷纷前来巴结,趋之若鹜。书生感慨万千,就在门口贴了这样一副对联。 人穷没人理倒也算了,有的人还用对联去欺负别人。 清代文学家纪晓岚自幼聪颖好学,兴趣甚广。他的私塾老师石先生是个非常古板的老学究,晓岚对他很反感。一天晓岚去喂养家雀,将砖墙挖一深洞,喂饱家雀后便将它送回洞内,堵上砖头,以防飞走。后来,被石先生发现,便把家雀摔死,仍旧送回洞内堵好,并在墙上戏书一联: 细羽家禽砖后死; 当晓岚再去喂家雀时,发现它已经死了。心里正在疑惑,忽见墙上有一对联,他断定这是石先生所为,于是续写

25、了下联: 粗毛野兽石先生。 石先生见了大为恼火,觉得晓岚不该辱骂老师,于是手势教鞭责问晓岚。只见晓岚从容不迫地解释说,我是按着先生的上联套写的。有细必有粗,有羽必有毛,有家必有野,有禽必有兽,有砖必有石,有后必有先,有死必有生。所以,我便写了粗毛野兽石先生,如不应这样写,请先生改写一下吧。 石先生捻着胡子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满意的下联,最后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扔下教鞭,拂袖而去。 同学们,如果你们生活在古代,还像现在这样不懂对联的话,小心被别人奚落。别说人被欺负,我们国家也曾被外国人用对联欺负呢! 十九世纪末,八国联军对我国发动了疯狂的侵略战争,先后占领了天津和北京。腐败的清政府毫无抵御能力,

26、屈膝求和。据说,在议和会议开始之前,某国的一位代表,想借此侮辱中国人民。于是,他对举政府的代表说:对联,是贵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现在我出一联,你们如能对上,我给你们磕五个头,如对不上,也应如此。在清政府的代表未置可否之时,他脱口念出了上联: 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 在琵琶琴瑟四字上面,共有八个王字,用来指代八国联军,同时,也用以炫耀征服者不可一世的狂妄气焰。在场的其它帝国主义分子听了,不约而同地发出一阵阵笑。清政府的代表中,有的呆呆地发笑;有的虽然胸有不平,但无词可答;首席代表更是怕惑不安,头晕 眼花。这时,只见代表团中的一书记员,投笔而起,铿锵答对: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魑魅魍魉是传说中能害人的四种妖怪,联语不公对仗工稳,而且以蔑视的口吻严厉谴责了帝国主义像害人的小鬼一样,经常侵犯我国主权的罪行。其它代表听了,心里出了一口气;侵略者们听后,个个愕然肃目;那位挑衅的先生听了,瞠目结舌,不得已向北半蹲半跪地磕了一个头,引起哄堂大笑。 最后送一副对联给在座的同学。这对联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自勉联。蒲松龄年轻时屡试不第,于是写了这副对联激励自己发愤写作。希望你们能吸取里面的精神。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足吞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单元课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