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总结.doc

上传人:叶*** 文档编号:36234543 上传时间:2022-08-2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点总结.doc(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知识纲要一、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a)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的形成:万有引力 总星系(目前所能看到的宇宙部分)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 河外星系二、太阳系概况及地球在太阳系的位置(a)1、太阳系:由太阳、围绕太阳运行的行星及其卫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组成。太阳的质量约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2、八大行星:按照离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它们绕日公转具有共面、同向和近圆性的特点。3、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它位于金星和火星轨道之间。4、小行星: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

2、道之间。5、彗星:彗星顺时针绕日公转,轨道为扁长轨道,其中最著名的是哈雷彗星,绕日公转周期约为76年。三、地球是太阳系中普通而特殊的行星(b)1、普通性:外观和所处的位置 。 2、特殊性:地球上存在生命。3、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基本条件: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合适的大气,充足的水分。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四、太阳辐射的特点(a)太阳辐射概念: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发射的能量。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太阳辐射波长范围: 0.150.40.764.0微米。太阳辐射可分为紫外光、可见光和红外光三部分。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约50%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

3、分;五、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b)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的活动和变化,是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主要动力。太阳辐射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能量的主要来源,如煤炭、石油、水能等。六、太阳活动与地球(b)太阳外部结构及太阳活动的类型(a)太阳外部结构从里到外分别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太阳活动的类型:黑子、耀斑、日珥、太阳风。黑子发生在光球层,耀斑和日珥发生在色球层,太阳风发生在日冕层。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b)影响气候:黑子数目变化的周期为11年,黑子数目多少与地球气候的变化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影响短波通讯:耀斑导致地球大气中电离层受破坏从而造成短波通讯受干扰甚至中断。

4、影响地球磁场:当太阳活动强烈时,太阳大气向外抛射大量的带电粒子流,使地球磁场受到干扰,产生“磁暴”现象。极光现象:太阳风导致地球高纬地区大气出现电离,产生极光。七、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a)1、方向:自 西 向 东,从北极上空看呈 逆 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 顺 时针方向2、周期:恒星日:地球自转一周360o,所需的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称为一个恒星日。它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太阳日:地球自转360o59,所需时间为24小时,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周期,即我们平时所说的一天。3、速度:角速度:为 15/时,每4分钟1,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都相等。线速度:从 低纬向 高纬递减,南北纬60

5、处的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 一半 。八、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d)(一)昼夜更替现象(b)向着太阳的半球叫昼半球,而背着太阳的半球叫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有一个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地球自转运动导致了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昼夜交替的周期是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 (二)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转(a)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三)区时地方时的计算(d)1、地方时: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的时间为正午 12 时, 经度 位置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东经数值越大的地方,地方时的值越大。西经反之。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

6、差 4 分钟。2、时区和区时:为了便于使用。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有 15 个经度,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 区时 ,又称 标准时 。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区时差。时区差的求法:在0时区两侧相加,同侧相减。加减号的确定:所求地在已知地 东取加号,反之取减号。3、地方时与区时的关系:区时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4、国际日期变更线:一条大体沿 180经线穿行的 折 线,它是为了消除因为地球球形而导致的日期换算中的不同结果而设定的,同时为了保持180经线上同一行政归属的地方日期相同。向西日期加一天;向东日期减一天。人文日期变更线:地方时0时

7、的经线。九、地球公转的轨道、速度、方向、周期及图示(a)1、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沿逆时针方向绕太阳运转。2、轨道: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有近日点、远日点之分。大约每年1月初过近日点,7月初过远日点。3、周期:1个恒星年为365日6时9分10秒(以恒星为参照物)。一个回归年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故4年一润,闰年为366天。4、速度:角速度:绕日公转一周360,需时一年,大致每日向东推进1。线速度:平均每秒约为30千米。变化:1月初过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过远日点速度慢。十、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d)(一)黄赤交角的概念及图示(c)地球自转的平面叫赤道

8、平面,地球公转的平面叫黄道平面。两个面的交角称为黄赤交角,目前黄赤交角约为23.50,地轴垂直于赤道面,所以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为66.50。黄赤交角是地球自转、公转运动形式的综合体现,即地球总是倾斜着身子围绕太阳公转。注意:回归线度数黄赤交角,极圈度数90黄赤交角。黄赤交角变大,则热带、寒带变大,温带变小。黄赤交角变为0,则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地球上无四季变化!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 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 的更替、五带 的划分等一系列地理现象。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原因: 黄赤交角 存在,地球的 公转 (自转或公转)运动。节气时间

9、(前后)直射点位置移动方向对应点春分3 月 21日赤道向 北 B夏至6 月22 日北回归线向 南A秋分 9 月 23 日赤道向 南 D冬至12 月 22 日南回归线向 北 C注意:弄清太阳直射点与地球公转位置的关系; 了解在一定时间直射点在哪个半球?正在向哪个方向移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往返一次为一回归年,即365天5时48分46秒。(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d) 1、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太阳相对于 地平面 的高度角。各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 12时时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2、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在 太阳光直射 的纬线最大,向 南、 北 两侧逐渐降低。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为

10、当地纬度和直射点纬度差, 它的求采用同一半球相减、不同半球相加的原则,永远取正值。 (三)昼夜长短的变化(d)太阳直射在哪一个半球,哪个半球的白昼就长 ,而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 ,在极圈以内的地区还可能出现 极昼 现象。另一个半球的情况相反,赤道上 各地的昼夜长短,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1、春分日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是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南半球反之。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极昼范围先扩大后缩小。夏至日,北纬6634以内出现极昼现象,南纬6634以内出现极夜现象。2、秋分日春分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是北半球冬半年。北半球各纬度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

11、越短,夜越长;南半球反之。北极地区出现极夜现象,极夜范围先扩大后缩小。冬至日:北纬6634以内出现极夜现象,南纬6634以内出现极昼现象。3、冬至日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4、夏至日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5、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赤道上,晨昏线总是平分赤道,全年昼夜等长。6、变化幅度: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极点将近半年是极昼或极夜,极圈仅出现一天极昼或极夜。 (四)四季变化规律和五带的分布特征(b)1、四季的更替:四季更替表现为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

12、度的季节变化。夏季为一年中白昼最较长、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季是一年中白昼较短、正午太阳高度较小的季节。四季更替的原因是:地球公转,直射点的移动造成的。西方四季:把二分二至作为四季的起点。中国传统四季:以24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气候四季:春(345月)、夏(678月)、秋(9 10 11月)、冬(12 1 2月)2、五带的划分: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到的地方); 南北温带(回归线至极圈之间,无极昼极夜无直射) ; 南北寒带(南北极圈以内,有极昼极夜现象。)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十一、地球的内部圈层及其特点(a)1、划分依据:地震波。纵波

13、(P波):能在 固体、液体 中传播,速度较 快 。 横波(S波):只能在 固体 中传播,速度较 慢 。2、划分界面:莫霍面:距离地表平均约 17 千米,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 增加 。 古登堡面:距离地表约 2900千米,纵波速度下降 ,横波消失。3、地壳:位置:莫霍面以上。厚度:平均约 17千米,变化规律:大陆较 厚 ,约 33 千米,海洋较 薄 ,约 6 千米地壳。 海拔越高,厚度 越大 。 组成:含量最多的3种元素是O、Si、Al。结构:上层为 硅铝 层,相对密度较 小,分布不连续。 下层为 硅镁 层,相对密度较 大 ,分布连续。4、地幔:位置与结构: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分上地幔和下

14、地幔。上地幔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组成。岩石圈: 地壳 和 上地幔顶部 (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平均厚度为100-110千米。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 岩浆 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5、地核:位置:古登堡面以下。 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 铁 和 镍 。 结构: 外核呈液态 或 熔融 状态;内核呈 固态 态。十二、地球的外部圈层(a)大气圈:大气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 减少。一般把 20003000 千米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水圈:由 液态 水、 固态 水和 气态 水组成。按照存在位置可分为 海洋 水、 陆地 水、 大气

15、水和 生物 水,其中 陆地 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生物圈: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提示 简易侧视和俯视光照图的判读、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26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

16、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相差1小时,每1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第一类:侧视图1.晨昏线的表现形式:晨昏线为直线,与太阳光线垂直,

17、并平分赤道。二分日时,晨昏线起止于南北两极,且与经线重合;二至日,晨昏线起止于南北极圈的两端,且与经线相交。2.节气判读:利用晨昏线是与经线重合,还是与极圈相切来判定节气。如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晨昏线被切割为昼弧和夜弧相等的两部份,此时为春、秋分。如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北极圈为极昼,南极圈为极夜时,即为北半球夏至目。如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北极圈为极夜,南极圈为极昼时,北半球为冬至日。3.时刻的计算:经度间隔一般为180630。首先在赤道上找出日出、正午、日落、午夜的点。靠太阳光线最近的经线为正午12点。4.昼夜长短的计算:同样根据昼弧和夜派所跨经度来计算。但应注意这种图上昼弧和夜弧仅表现了一半,所以

18、算出得数后应乘以2才是最后答案。例1读右图,回答:(1)这一天是日,我国的节气是。(2)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3)地的地方时是时,地昼长为小时。(4)地昼夜长短状况是,正午太阳高度为。(5)在方向,、两地时差小时。(6)、两地中能否同时刻看到日出? 。答案:6月22 夏至日 150 2326 0 24 昼夜平分 6634东南 6能。原因是同在晨昏线上。第二类:俯视图1.晨昏线的表现形式:二分日,晨昏线为直线,与太阳光线垂直,且通过南北极点;二至日,晨昏线为弧线,且与南北极圈相切。2.南北半球的判读:在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方向,而在南极上空俯视则为顺时针方向。3.节气判定:晨昏线与北极圈相切,

19、北极圈内为极昼,这时是6月22日,即是北半球夏至日;北极圈内为极夜,这时是12月22日,即是北半球冬至日。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昼夜平分,这时是3月21日或9月23日,即是北半球春分和秋分日。4.时刻的计算:首先应在赤道上确定日出(6时),正午(12时),日落(18时),午夜(24时)的点。其他点的时刻,只要算出与上述四点的经度差,根据东早西迟的原则进行计算便可。白昼一侧与太阳光线平行的经线为正午12点。5.昼夜长短的计算:根据各点所在纬度的昼弧或夜弧来计算。例1读图回答:(阴影部分表示黑夜) 1.此图以_为中心,日期为_月_日。2.乙在丁的_方向,丁在丙的_方向。3.、三点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

20、是_;白昼最长的是_;点的昼长比点(长、短)_小时。4.乙为_点钟,丙为_点钟,点日出是_点钟,点日落是_点钟。答案:1南极12月22日2西北西南3长6小时41218321。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一、矿物及其基本存在形式(a)概念: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 单质 或 化合物矿产: 有用矿物 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就称为矿产。矿物的基本存在形式:有三种。气态,如 天然气 。液态,如 石油、天然汞 。固态,如石英 ,是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矿物的分类:金属矿:常见的有 赤铁矿、磁铁矿 等。非金属矿:常见的有 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 等。二、岩石的成因类型及其代表性岩石

21、(a)概念:岩石是岩石圈(地壳)中的 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 组成。岩石可分成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浆岩:岩浆冷凝而成,可分为:侵入岩,如 花岗岩 。喷出岩,如玄武岩 。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而形成。主要有砾岩、砂石、页岩、石灰岩等。沉积岩有两个突出的特征: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 。 变质岩: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而形成。如花岗岩片麻岩、石灰岩大理岩、砂岩石英岩、页岩板岩 三、地壳的物质循环和岩石转化(b)(一)地质循环(b)概念:是指 岩石圈 和其下的 软流层 之间的大

22、规模物质循环。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产生影响:在地质循环过程中,有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断地 诞生 ,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则 逐渐地消失 。与之相伴的是 大地的沧桑 以及 地壳物质形态 的持续转化。(二)岩石的转化(b)岩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 侵入作用和 喷出作用,岩浆冷却凝固 而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外力的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作用下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变质 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被 高温熔化 成为新的岩浆。A变质岩(如大理岩) B沉积岩(如石灰岩)C岩浆岩(如花岗岩) D喷出岩(如玄

23、武岩)外力作用:风化、侵蚀、堆积作用变质作用 重熔再生作用冷却凝固作用四、地质作用的分类(b)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分 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内力作用地球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能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外力作用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积成岩相互关系内力作用形成高山和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把高山削低凹地填平,使地表趋于平坦。两者同时进行,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一般内力作用起主导作用。 地球各种地表形态都是内力和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五、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c)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六

24、大板块的分布(a)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岩石圈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这些板块处于相对运动状态;板块之间呈现两种基本关系:互相挤压碰撞或彼此分离。2、运用板块运动原理解释世界主要地形的成因(c) 在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的地带形成山脉和高原(如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在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的地带形成海沟、山脉和岛弧(太平洋中的深海沟、美洲西岸的山脉、亚洲东部的岛弧)。在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形成裂谷(东非大裂谷)。我国成为世界多火山地震国家的原因: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边界类型地区交界处板块生长边界(板块张裂)东非大裂谷非洲板

25、块内部红海印度洋非洲大西洋亚欧、非洲美洲冰岛(属大西洋海岭)亚欧美洲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喜马拉雅山脉印度亚欧阿尔卑斯山脉非洲亚欧西太平洋海沟岛弧链太平洋亚欧落基山脉太平洋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极洲美洲六、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b)1、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主要类型有褶皱和断层。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1) 褶皱: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岩层上凸的称为 背斜 、岩层下凹的称为 向斜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中心老,两翼新。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心新,两翼老。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内力 作用。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原理: 内力 作用。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 外力 作用。 背斜成谷

26、原因:背斜顶部受到了张力,岩层破碎,容易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成山原因:向斜底部受到挤压,岩石坚硬,抗侵蚀能力强,反成山岭。(2)断层: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错位。形成的原因: 地壳 运动, 压力、张力作用。上升一侧往往形成 地垒 ,如我国的 华山 、 庐山 、泰山 、峨眉山等。下降一侧往往形成 地堑 ,如我国的 渭河谷地、 吐鲁番盆地、汾河谷地、东非大裂谷等。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原因: 断层处岩石破碎,易受侵蚀作用 。(3)意义: 背斜 储油、向斜 储水; 背斜下方建隧道,原因 背斜处岩层向上拱起,较为坚固,不易积水七、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c)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风化、侵蚀、沉积、搬运、固

27、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冲刷地表,使谷地加深加宽,形成沟谷纵横的流水侵蚀地貌。 喀斯特地貌 ,黄土高原的 千沟万壑 地貌。流水堆积地貌:泥沙堆积形成河口附近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山口冲积扇。风力侵蚀地貌: 风蚀沟谷、风蚀蘑菇。风力堆积地貌:风沙堆积形成 沙丘 、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八、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c)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多种多样,有的是合理、有利的,有的是不合理、有害的。应根据具体情况因时、因地进行分析。九、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点(a)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 降低 ,原因是对流层大气的热量来自地地面 。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低纬厚:1

28、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薄:8-9千米。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 升高 ,原因是 该层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保护伞”。适合于高空飞机飞行。高度50-55千米。高层大气: 高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先是降低,一定高度后又上升很快。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十、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c)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选择性吸收、散射和反射。吸收:选择性性。平流层臭氧吸收紫外线;对流层 水汽、CO2 吸收红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反射: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例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散射:有选择性,波长较短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例晴朗的天空呈蔚

29、蓝色等。11、大气保温作用及基本原理(d)大气把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吸收(长波辐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再以逆辐射的形式把能量返还地面,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这就是大气对地面所起到到的保温作用。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产生地面长波辐射大气中的C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削弱作用用逆辐射太阳 地面 大气 宇宙空间12、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b) 纬度因素:由于不同纬度地区的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太阳辐射经过的路程、太阳光线照射的角度不同,导致太阳辐射强度由低纬向两极高纬度递减,所产生的地面辐射也随之由低纬向两极高纬度递

30、减。 下垫面因素:下垫面的性质不同,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的状况也就不同,导致地面辐射大小不同。 其他因素:气候因素(如某地的年日照时间长短影响地面获得太阳辐射的多少,也就影响该地地面辐射的大小)。(云量)13、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b)形成原理:地面冷热不均 受热上升,冷却下沉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的气压 差异水平运动。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地面间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图见教材必修1第4页图2-2。读图要求: 1、比较、三地受热状况的差异。 2、分析近地面和高空气压的分布差异。 3、把握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

31、的分布特点4、得出热力环流中空气流动的规律。14、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形成(c)水平气压梯度力:原动力。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摩擦力:近地面,方向与风向 相反。高空风与近地面风的差异:高空大气中的风向,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二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风向斜穿等压线,指向低气压。15、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季节移动(b)(一)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形成因素: 热力 因素,如 赤道 低气压带和 极地 高气压带。 动力 因素,如 副

32、极地 低气压带和 副热带 高气压带。地面表现: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以赤道低压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之间为风带。(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原因: 太阳直射点 随季节而变化的南北移动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 北 移,冬季 南 移。南半球则相反(三)气压带风带及其移动对气候形成的直接影响:16、大气活动中心与季风环流(c)(一)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在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季节移动的宏观背景下,海陆 热力 性质差异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北半球气压带被分隔成一系列的 高低气压 中心,因为北半球 陆地 面积较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时间温度气压亚欧大陆切断气

33、压带北太平洋北大西洋7月陆高海低陆低海高印度低压副热带高压带仅在海洋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1月陆低海高陆高海低蒙古高压副极地低压带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南半球气压带基本呈 带 状分布,因为南半球的 海洋 面积占优势。(二)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季风环流形成因素:海陆分布和 气压带和风带位置 的季节移动概念: 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 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亚洲 东部和 南 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分类东亚季风南亚季风 冬季风夏季风冬季风夏季风源地蒙古、西伯利亚太平洋亚洲大陆印度洋风向亚洲高压流向阿留申低压:西北风夏威夷高压吹向印度低压:东南季风亚洲高压流向赤道低压:东北风南

34、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西南季风性质寒冷干燥温暖温润温和干燥温暖温润活动时间每年9,10月至第二年3、4月5月到9月每年10月至第二年5月6月到9月强弱对比强(气压梯度大)弱(气压梯度小)弱(山地阻碍)强(洋面摩擦力小)17、气团和锋面的概念及分类(b)(一)气团:概念:指位于对流层下部,物理 性质相对均匀的大团空气。分类:暖气团:比下垫面温度高的气团。冷气团:比下垫面温度低的气团。(二) 锋面:概念:冷暖气团之间的交界面锋面的特点:冷气团在锋面的下方,暖气团在锋面的上方。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都有显著的差别,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分类:冷锋是冷气团主动向暖 气团移动,

35、暖锋是暖气团主动向 冷气团移动,准静止锋是冷暖气团势均力敌等因素形成。18、锋面、高低气压系统与天气(d)(一)冷暖锋天气系统及天气(d)分类过境时天气过境后天气实例冷锋 阴天、大风、降温、降雨 等天气,雨区主要在锋后气温和湿度骤降 、气压上升、天气转晴冬季的 寒潮 暖锋云、雨(多为连续性降水)等天气现象,雨区多在锋前气温 上升、气压 下降 、雨过天晴春、夏南方降水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多与锋面活动有联系(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的寒潮都是冷锋活动形成的)。准静止锋:因冷暖气团势均力敌等因素形成。它会形成阴雨连绵的天气。如:长江中下游地区6月上旬到7月上旬存在的江淮准静止锋所形成的梅雨天气,

36、位于云贵之间冬半年存在的昆明准静止锋所形成的昆明冬季温暖湿润、贵阳冬季寒冷阴雨天气。(二)低高气压系统及天气(d)低气压系统的气流运动特点: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低,向外逐渐增高;气流运动方向在北半球呈逆时针旋转(南半球呈顺时针旋转)。从大气垂直运动方向看是辐合上升的,易成云致雨。高气压系统的气流运动特点: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高,向外逐渐降低;气流运动方向在北半球呈顺时针旋转(南半球呈逆时针旋转)。从大气垂直运动方向看是下沉辐散的,不易成云致雨。气流状况气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天气状况实例气旋低 气压四周向中心辐合 (北逆南顺) 上升 阴雨 台风反气旋高 气压中心向外辐散 (北顺南逆) 下沉 晴朗

37、伏旱(三)锋面气旋系统与天气(d)锋面气旋是具有锋面的气旋(低压)系统,多见于温带地区,因而也称为温带气旋。一般气旋是气流辐合上升系统,尤其锋面上气流上升更为强烈,往往产生云、雨,甚至暴雨、雷雨、大风天气。对于锋面气旋而言,东侧一般为暖锋,西侧一般为冷锋。技巧锋面气旋的判读:确定锋面位置:在低压系统(气旋),锋面多出现在低压槽,如图中HD、KD线。确定锋面附近风向:图中A、H、F为偏南风,K、C、B为偏北风。判断冷暖气团:图中A、H、F在锋面南侧,来自低纬地区,气温较高,为暖气团,K、C、B在锋面北侧,来自高纬地区,气温较低,为冷气团。确定锋面性质及移动方向:HD为暖锋,KD为冷锋。锋面都随气流呈反时钟方向移动。天气状况:A地位于暖锋的锋后,受单一暖气团控制,无雨;B地位于暖锋面的锋前,多连续性降水。C地处于冷锋锋面的后侧,在锋面控制之内,多阴雨;F地处于冷锋锋面的前侧,有小量降水。12 / 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资格考试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