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人教A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语文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散文阅读(一)(14分) (人教版高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人教A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语文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散文阅读(一)(14分) (人教版高三).docx(3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春人教A版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语文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散文阅读(一)(14分) (人教版高三) 专题四轮考散文阅读(14分)你难我难大家难,谁取高分谁占先 散文阅读可谓是现代文阅读中的“硬骨头”文难懂、题难做,有的考生能得一半分数就算幸运。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难点正是甄别考生能力的关键,因此,散文阅读谁能取得高分谁就能高人一筹,在一分超万人的高考中占得先机。 第1讲行文思路类题失分探因及增分策略 行文结构类题目,在高考中有两种呈现形式:分析文章思路和赏析句段作用。这两种题型在各类文体中都有涉及,特别是赏析句段作用题,考查频率高。 一、结构思路分析(概括)类题目 (一)准审题思考方向不跑偏 常见
2、 设问(1)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来行文的?请依据线索梳理文章思路。 (2)本文是如何展开论述思路的?试加以分析。 审题 定向题干中有“行文”“结构”“思路”“概括”“梳理”等字眼。 (二)析典例满分答案悟一番 题目(2012.重庆高考)文章主要写了画家老刘的“太阳梦”,请就此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6分) 参考 答案(1)艰辛寻“梦”画山画得苦。 (2)“梦”的实现从太阳梦中获得灵感,独创“西藏山水画派”。 (3)再寻新“梦”陷入苦闷期,想再上一个艺术高峰。 第一步,圈出写老刘的语段。 第二步,抓住线索,理清思路。文章采用“纵贯式”线索,围绕“梦”而谈,前四段为“寻梦”,中间写自己的梦,倒数第三、
3、四段写老刘找到“梦”,最后两段写老刘又寻“新梦”。 第三步,根据题干,分类合并写老刘的内容。文章开头四段主要写老刘画山画得苦,(寻梦)第二次集中写老刘是在倒数第三、四段,主要写其独创了西藏山水画派,(实现梦想)第三次集中写老刘是在文章最后两段,“最近”,老刘又陷入了“苦闷期”。(再寻新梦) 第四步,采用分条或表次序的词语组织答案。 (三)记通法答题模式照此办 答题4字诀 圈点勾画,抓关键语 在通读时要善于捕捉文本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句子,以及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等。 抓住线索,理清思路 散文的线索类型主要有:具体事物线、人物线、中心事件线、思想感情变
4、化线、时间推移或空间变化线、作者的所见所闻线等。 合并段落,概括要点 要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认真思考,逐段分析文章的段意,再看哪些段落集中表达一个意思,划分出层次,理清文章各个段落之间的联系。 运用模式,组织答案 常用答题模式:首先写了,其次写了,最后写了。 二、句段作用分析类题目 (一)准审题思考方向不跑偏 常见 设问(1)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好处、效果、目的、用意、妙处等)? (2)说说画线处的句子在文中的好处。 (3)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或句)? (4)某段(或句)删去行不行?为什么? 审题 定向题干中有“段(或句)”“为什么写”“意图”“作用”等字眼。 (二)析典例满分答案悟一番
5、题目(2015.湖北高考)文章第段引用波德莱尔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的片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 答案以具体例子说明想象的旅行打开了诗人通向远方的道路,诗人虽然不能亲临其境,却能从丰富的想象中获得满足。(从文本内容方面)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才华即使身不能至,也能够以超凡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感受力生动传神地描绘出远方的风景,呈现出富有诗意、流光溢彩的画面,给人以强烈的感染。(从表达效果方面) (三)记通法答题模式照此办 解答“句段作用”需要“2建模” 1思维模式构建 (1)内容主题方面(特殊角度) 内容角度就是要考虑该内容对人物刻画、情感表达、基调奠定等方面的作用。主题角度可考虑对主题有强
6、化、深化、突出、揭示等作用。 (2)结构思路方面(常规角度) 结构角度可考虑有总领全文、设置悬念、做铺垫、照应过渡、总结上文等,还要考虑与标题的关系(如点题)。思路角度可考虑暗示、揭示了什么样的思路等作用。 (3)表达效果方面(特殊角度) 句段所使用的表现手法、构思写法及其表达效果,如使用了反问、对比等手法,则要答出表达效果。不是所有的句段都有表达上的特点,这一点应视具体句段而定。 读者情感(心理)。从这个角度可考虑有加深印象、激发情感、产生共鸣、发人深思、催人想象等作用。 上述3个角度有关涉就分析归纳,没有关涉也不必强答。 2答题模式构建 形式方面的作用内容或主旨或情感方面的作用。 例一阅读
7、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明月文 周涛 那一轮月亮果然是越来越圆了,它的圆满就像一个句号,结束了四季中最好的时光。春之蓬勃,夏之绚丽,秋之烂漫,至此宣告结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随之,将面对暮秋的肃杀和寒冬的凛冽。 月亮的提醒当然非常重要,人们不能无视这一天的存在。从古到今,中国人对月亮的变化都十分敏感,而这敏感又渐渐培养了独特的心理,这心理是细的、柔的、感伤的、内敛的,中国人选择了这一天像蚕吐丝一样,把轻易不肯吐露的心思,拉得很长很长“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轻轻一问,看似漫不经心,却一下把思想的触角伸向了远古洪荒,一下就追问到了人类的源头。陈子昂在白天想到过这
8、些,他意识到自己的短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李白也明白“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他甚至想纵身而起“欲上青天揽明月”。 这些唐代的中国人在千余年前就想到了这么远、这么深,既是瑰丽的想象,又是科学的命题,这说明中国人对现实生存的超越性自古而然。 因此,中国人过中秋节便顺情合理。可以说,中秋节是一个全民族的诗的节日,“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世界上哪里还有如此凝聚人的心思的节日呢?别的节日都热闹,唯有 中秋节,静远。约定俗成,中秋节是不能放鞭炮的,别的节日放鞭炮是造气氛,中秋节放鞭炮是煞风景。 那一轮月亮确实
9、是越来越圆了。因其圆满,反而倒惹出些人的伤感。这时候,伤感是一种难得的、美好的情绪,是思念,是怀旧,是静下心来对自己一生的反思和总结。这些美好的情绪都天然地带有感伤的情调。“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是感怀;“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是伤感;“月出惊山鸟”,是宁静;“露似真珠月似弓”,是巧喻;只有李白那“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毫无伤感之意,一出手,写月亮也是万里横空出世的气魄! 最令人费解的是,以大唐国力之盛、疆域之广,唐诗里竟无一首写太阳、歌颂太阳的,似乎太阳就根本不存在,“月上柳梢头”才是人间最美好的时刻。 最好有三五良朋,一石桌,几藤椅。一壶老酒须温热,撒一
10、撮姜丝。要有一碟花生米、茴香豆更好;一罐凤尾鱼,一盘大闸蟹,再加上一些果品。不求醉饱,但营情调,故万万不可端上来一大盘手抓羊肉,煞了风景。“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真可谓秋之伤情处,不过还有更伤情的,那一番“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就更将人生的落寞凄凉、心无系处突兀地暴露在典型情态之下。唐以后,宋朝明月愈转华美凄清,这一脉相传的明月情结,已经明白无误地揭示出中国文化中的柔性倾向,即便豪放如苏东坡,高唱“明 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时,也还是问的明月而不是红日。 那一轮月亮此刻正高悬夜空,越来越圆了,如同宇宙间唯一的一盏华美的路灯。谁也不觉得那光明
11、是反射太阳的,只觉得那清光是它自身独有的;它不炽烈,不耀目,使人可以沐浴那光明,直视那月轮,月之光明,亲近可人。“月光如水”,那是无声的低语,是母亲慈爱的目光,是打乱了星星的诗行后醒目的句号,是云朵的和声伴唱下突出的主题曲。 设想一下,那些终生仰望明月,看着它盈缩变化,产生过无限遐想幽思然后死去的人,肉身寂灭,灵魂是否可以奔月?或者虽不能奔月却化作一缕云影环绕在月之旁也好?因此,不能不羡慕那留下优美诗句的人,他说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他虽然早就死了,但谁敢说他真的就完全死了呢? 不朽的诗传诵了千年,已化为月光中的一缕,因而那诗人的心思,千年以后,还鲜活着。真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
12、夜郎西”。 .到这里,突然明白了:那轮月亮,那轮“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月亮,正是一颗高悬碧空、心迹朗朗的中国心。中国人的风韵,中国人的审美,中国人的情态,全在那轮月亮的涵盖里,一句话,中国的古老文化是月亮文化。 .“月亮代表我的心”,我的心是中国心。 (摘自2009年1月10日 人民日报,有删节) 题目文章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4分. 尝试答题 参考答案行文思路:第一部分(段)由月亮写到季节更替,然后引出对中秋节的叙写;第二部分(段)再由明月写到历代中国人对月亮的情感(明月情结);第三部分(.段)由月亮写到中国的月亮文化,最后点出文章的主旨:中国的月亮文化就是中国古老文化。整个行文思路可
13、概括为月亮中秋节明月情结月亮文化(中国古老文化)。 我来评卷(错多少) 抽检 样卷 评分 说明概括文脉,提炼关键词,每点1分。 我来评分:_ 名师诊断.错在哪里. 失分原因因不会寻找行文思路标志而失分 此考生没有把握第自然段的描写主体,这部分的描写主体是月亮,第自然段第一句“那一轮月亮果然是越来越圆了”标志已经非常明确了,第自然段中的诗句也是有关月亮的诗句,所以文章先写的是月亮,由月亮引出了“中秋节”,这一点考生没有答出。其实文本层进式的写作思路非常清晰,先由自然界的月亮引出和月亮有关的中秋节,自然而然地就引到人的情绪上,最后水到渠成地点出文本主旨,考生没有读出文本的内在逻辑,又没有考虑“月亮
14、越来越圆了”的线索作用,只答出了两点,所以只得2分。 增分策略.怎样矫正. “2寻”行文思路标志 1寻找能表明行文思路的线索标志 应在文中寻找时间线索、空间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情感(思绪)线索等标志,其中最难把握的是情感线索标志。在写作中,作者总会情不自禁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思想情感,抓住文章中能够体现作者观点态度、思想情感变化的词语,可以快速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如明月文一文,文中有明显的线索标志“月亮越来越圆了”,这一句也是文本三个部分的标志。 2寻找过渡性语言标志 行文中作者也总会设置一些承上启下的过渡性段落、表明思路的关联词或情感词、表明时空变化的词句等语言标
15、志,抓住这些,也可以迅速地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如明月文中线索标志前的“果然”“确实”等词,以及紧跟该句标志后的语句解说都是把握文本行文思路的关键之处,特别是第自然段中的过渡句“这一脉相传的明月情结,已经明白无误地揭示出中国文化中的柔性倾向”更是涵盖了上文“明月情结”和下文“中国文化”两个答案要点。 例二.2016.天津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在母语的屋檐下 彭程 少年时代的伙伴自大洋彼岸归来探亲,多年未见,把盏竟夜长谈。我们聊到故乡种种情形,特别谈到了家乡方言,兴之所至,后来两人干脆用家乡话谈起来。 本来以为这么多年不使用,很多方言都已忘记,不料却在此时鲜明地复活了。恍惚中,甚至
16、忆起了听到这些话时的具体情境,眼前浮现出了说话人的模样。友人感慨:真过瘾。 在一种语言中浸润得深入长久,才有资格进入它的内部,感知它的种种微妙和玄奥,那些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釉彩一般的韵味。几乎只有母语,我们从牙牙学语时就亲吻的语言,才应允我们做到这一点。 关于母语,英文里的一个说法,最有情感温度,也最能准确地贴近本质:mothertongue。直译就是“妈妈的舌头”。从妈妈舌头上发出的声音,是生命降临时听到的最初的声音,浸润着爱的声音。多么深邃动人的诗意!在母语的呼唤、吟唱和诵读中,我们张开眼睛,看到万物,理解生活,认识生命。 诗作为浓缩提炼过的语言,是语言的极致。它可以作为标尺
17、,衡量一个人对一种语言熟悉和理解的程度。“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坍了”,说的是世事沧桑,人生无常。“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说的是心绪流转,昨日迢遥。没有历史文化为之打底,没有人生经历作为铺垫,就难以深入地感受和理解其间的沉痛和哀伤,无奈和迷茫。它们宜于意会,难以言传。 每一种语言都连接着一种文化,通向一种共同的记忆。文化有着自己的基因,被封存在作为载体和符号的特有的语言中。仿佛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阿里巴巴的山洞里,藏着稀世的珍宝。 “芝麻开门吧!”咒语念起,山洞石门訇然敞开,堆积的珠宝浮光跃彩。 但洞察和把握一种语言的奥秘,不需要咒语。时间是最重要
18、的条件。在一种语言中沉浸得足够久了,自然就会了解其精妙。有如窖藏老酒,被时光层层堆叠,然后醇香。瓜熟蒂落,风生水起,到了一定的时候,语言中的神秘和魅惑,次第显影。音调的升降平仄中,笔画的横竖撇捺里,有花朵摇曳的姿态,水波被风吹拂出的纹路,阳光下明媚的笑容,暗夜里隐忍的啜泣。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有母语,才有这样的魅力和魄力,承担和覆盖。日升月落,春秋代序;昼夜不舍的流水,亘古沉默的荒野;鹰隼呼啸着射向天空,羊群蠕动成地上的云团;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有怎样的哀怨,一声自喉咙迸发的呐喊有怎样的愤懑。一切,都被母语捕捉和绾结,表达和诉说。 我骄傲于自己母语的强大的生命力。五千年的漫长历史,灾祸连绵,
19、兵燹不绝,而一个个方块汉字,就是一块块砖石,当它们排列衔接时,便仿佛垒砌了一个广阔而坚固的壁垒,牢牢守卫了一种古老的文化,庇护了一代代呼吸沐浴着它的气息的亿兆的灵魂。 .童年在农村度过,记事不久的年龄,有一年夏天,大人在睡午觉,我独自走出屋门到外面玩,追着一只蹦蹦跳跳的兔子,不小心走远了,一直走进村外一片茂密的树林中,迷路了,害怕得大哭。但四周没有人听到,只好在林子里乱走。过了好久,终于从树干的缝隙间,望见了村头一户人家的屋檐。 .一颗悬空的心倏地落地了。 .对于长期漂泊在外的人,母语熟悉的音调,带给他的正应该是这样的一种返归家园之感,一个汉语的子民,寄居他乡,母语便是故乡的方言土语;置身异国
20、,母语便是方块的中文汉字。“官秩加身应谬得,乡音到耳是真归”,故乡的语言,母语的最为具体直观的形式,甚至关联到了存在的确凿感。 .因为时时相与,反而熟视无睹。就像对于一尾悠然游弋的鱼儿,水的环抱和裹挟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去意识和诘问的。但一当因某种缘故离开了那个环境,就会感受到置身盛夏沙漠中般的窒息。被拘禁于全然陌生的语言中,一个人也仿佛涸辙之鲋,最渴望母语的濡沫。那亲切的音节声调,是一股直透心底的清凉水流。 .每一种语言的子民们,在自己母语的河流中,泅渡,游憩,俯仰,沉醉,吟咏,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并经由翻译传播,成为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共同的精神财富。以诗歌为证,鲁拜集中波斯大诗人伽亚谟及时行
21、乐的咏叹,和古诗十九首里汉代中国人生命短暂的感喟,贯穿了相通的哲学追问;中世纪的意大利,彼特拉克对心上人劳拉的十四行诗倾诉,和晚唐洛阳城里,李商隐写给不知名恋人的无题七律,或者隽永清新,或者宛转迷离,各有一种入骨的缠绵。让不同的语言彼此尊重,在交流中使各自的美质得到彰显和分享。 .热爱来自母亲的舌尖上的声音,应该被视为是一个人的职责,他的伦理的基点。他可以走向天高地阔,但母语是他的出发地,是他不断向前伸延的生命坐标轴线上,那一处不变的原点。 (原载光明日报,有删节) 题目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尝试答题 参考答案内容上,用孩子迷路比喻游子离开母语,强调母语给人带来的
22、庇护感和安全感。结构上,呼应题目“屋檐”,引出下面的议论。 我来评卷(错多少) 抽检 样卷 评分 说明内容上的作用2分,结构思路上的作用2分。 我来评分:_ 名师诊断.错在哪里. 失分原因套用术语却不结合文本内容而失分 本题考查分析句段的作用。此类题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第.段,从第.段来看,作者将迷路又找到路的过程比喻为游子回归母语环境的感受,强调的是一种“返归家园”的安全感。“望见了村头一户人家的屋檐”在结构上照应了题目,引出下文的议论。 该考生很明显知道答句段作用题的思考角度,但没有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回答,内容上“强调母语的重要”是强调母语哪方面的内容的重要,
23、没有结合文本答出;结构上的作用更不合适,上文已经提到了“母语”,因此,此考生只能得1分。 增分策略.怎样矫正. 立足句段位置,细读文本,寻找内在联系 第一步,结合文本内容,寻找内容主题方面作用的体现点。 把握所给句段的位置后,细读文本,看它与全文在内容、主题上的联系,考虑该句段在内容上是否对人物刻画、情感表达、基调奠定等方面有作用;主题上是否有揭示、突出、强化、深化等作用。 第二步,立足句段位置,寻找结构思路方面作用的体现点。 根据句段所在全文的位置,看其在结构思路上的联系。句段位置不同,性质不同,其作用不同: (1)开头开篇点题;照应题目;引起下文某内容;统领下文某内容;设置悬念;奠定某种基
24、调;为下文某内容做铺垫(伏笔)等。 (2)中间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某内容的叙写);总结上文某一内容;总领下文哪些内容;呼应题目或前文什么内容;为下文某内容伏笔铺垫等。上面例二中的题目所涉句段是第.自然段,处于文本的中间位置,第.自然段“一颗悬空的心倏地落地了”是上文回忆的结果,第.自然段是对母语意义的议论,可见在结构上的作用是“引出下文议论”,而不是考生答案的“母语”,除了对下文,还有对上文的作用,在上文中自然有对题目的作用。 (3)结尾点明什么中心;升华某种情感,深化主题;照应开头某内容,结构严谨;照应上文某内容,前后呼应等。 (4)反复出现突出某内容或主旨;强化某种情感;
25、交代线索,前后哪些内容呼应等。 以上两步,答案要点基本上能体现出来,要想得满分,还需要思考以下两个方面: 第三步,思考并在文中寻找表达技巧上的作用。 在表达技巧上,需要考虑修辞方面,考虑表现手法的以小见大、象征、抑扬、对比、衬托、渲染等方面,考虑句式的整散结合、长短结合等方面,并结合句段内容分析其具体体现的作用。(不是所有的句段都有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 第四步,思考并在文本中寻找读者情感或心理上的作用。 这个角度可以考虑有加深影响、激发情感、发人深思、催人想象、回味不尽、想象无穷等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4分) 槐花约 春日,友人捎话说,中天门的槐花开了。他记得我与槐花有个约定
26、。 十年前的那天,华北平原正吹着暖风,一片葱绿,槐花花事已过。清晨,约几位朋友登泰山,望不尽的奇峰峻岭,一派令人惊叹的“青未了”!约行两小时,艰难的盘山道走过,迎面而来的是一片开阔地,中天门到了!令人惊喜的是,在平原已过了季节的槐花,在中天门竟以漫山遍野的灿烂迎接我:花若有待!我知道,槐花隐忍着推迟她的花期,她在等着我的到来。 平原的槐花我见过,燕园的槐花也很有名,但那些花景是散落各处的,总在隐约仿佛之间。而中天门不同,是集聚性的、无保留的、竭尽心力的绽放,不!简直是喷发!那情景,那气势,一如充盈在齐鲁大地无所不在的侠气与柔情,令人感到温暖。极目望去,眼前涌动的花海,白花花的竟是让人心惊的明亮
27、!在道旁,在岭崖,在山谷,到处是她飘洒的璎珞。浅浅淡淡的绿中泛着明媚耀眼的白,在明亮的阳光下闪着光芒。 多情的让人心疼的中天门槐花!为了迎接我的到来,她用浓郁的、甜蜜的香气蒸熏着我,多让人心醉的缱绻缠绵! 那是我首登泰山,是数十年的圆梦之举。我不是旅行者,也非香客,而是朝圣者。我知道山势奇陡,数十里的山道,七千多级的台阶,还有那让人惊心动魄的十八盘。但我决心一步一步地从山下拾级而上,用一步一步地攀登表示我的虔诚,用一步一步地跋涉丈量它的伟大。 它是众山之首,奇兀、险峭、壮美,但它不单是一座风景山,更是一座文化山。风景优美的山,并不罕见,而文化积蕴深厚的山,名世者稀。武当有道,普陀有佛,武夷有儒
28、,但泰岳却是集大成者。登泰山就是向中华文明的朝圣之举,就是用自己的身体来阅读一部浩瀚的华夏文明史。中华文脉的气韵都荟萃在它的山岚之间,历代帝王留下的封诰碑石,摩崖上的诗文墨迹,多少先贤汗水和墨香播撒在泰山的盘山古道上。 我来北地数十载,所居城市离泰山并不远,有诸多机会可向它礼敬,因为景仰,所以肃穆,我总惮于贸然登临。登泰山是我生命中的一个节日,我要在最庄严的日子,以最虔诚的心情,用最郑重的方式表达我最深沉的敬意。这是至少一个甲子的等待。我与泰山的约定如金石,践约选择的就是那一年,那一月,那一日,那一刻。同行者四人皆我好友,感人的是毛老师,他已体力不支,为陪我,强行至中天门。力竭,众人劝止,改乘
29、索道至南天门迎我。毛老师于翌年病逝。 中天门似是久待后的欣喜,它以满山满谷的槐花云、槐花雪、槐花风、槐花雨,来回应我们的约定。那次登临后,我寻求再次登山的机缘。五年后重登泰山,陪同者易人。四月,山中微寒,花时尚早。我暗下决心,相约十年为期,重践槐花之梦。 这就到了此年、此月、此日、此刻。朋友记得我的心愿,恐我误了花期,提醒我:中天门的槐花开了。我如听天音召唤,摈弃手边俗务,跃身而往。是日,朝发永定门,午前直抵泰安。主客杯酒言欢,相忆十年旧事,我心有所萦,不敢恋杯,瞬即离座,款步登山。较之十年前,身边多了几位陪同者,均儒雅时贤,一路言谈甚欢。 抵中天门,但见满谷槐花汇成了溢满岱宗的香雪海。自20
30、04年首次登临,阅槐花盛事于中天门,至今近十载。2014年春日,我如约前来,花事如海,真情如梦,十年旧约,两不相忘。都言花能解语,我言花有信、有情、有爱。中天门的槐花,齐鲁大地的情义之花!我将此种感受发至远方:“永远的槐花之约,你开了,我就来了!”为了表达我对槐花的感激,或可换种表述:“永远的槐花之约,我来了,你就开了!”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点题,并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B第段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将燕园的槐花与中天门的槐花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平原槐花的不屑与对泰山槐花的喜爱之情。 C第段中作者连用四个“最”字加强语气,表达
31、自己对登临泰山的郑重和尊崇景仰。 D作者将槐花拟人化,多次用“她”和“你”来称呼槐花,表达作者对槐花的有情有爱。 解析:选B“表达了作者对平原槐花的不屑”错误。 2.结合全文来看,文章第段有何作用?(5分) 答: 参考答案:承上启下,上承前文,点出槐花与前文登泰山之间的联系,引出下文的十年之约的实现;起点题作用,写出槐花之约的郑重和对泰山的景仰。 3为什么作者说自己“不是旅行者,也非香客,而是朝圣者”?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答: 参考答案:作者登泰山并不是像一般游客为了看风景或者上香拜神,而是向中华文明的朝圣之举,用自己的身体来阅读一部浩瀚的华夏文明史;作者通过对前两者的
32、否定,强调自己对泰山的敬意,以及登临的决心与虔诚;呈现出中华文明的悠久与厚重,体现了作者对华夏文化、文明的景仰和尊重。 专题过关训练 “散文行文思路类题”配套练 (时间:36分钟满分:2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4分) 榕树,生命进行曲 刘再复 我爱恋的榕树,不知道使多少陌生人为它兴叹过,倾倒过。 真是太壮阔了。只要你接近它,就会感到它的全身,都充满着一种最动人的东西,这就是生命。 善于思辨的哲学家说,美就是充满生命的人和物。我相信,因为榕树,我才相信。 我喜欢这种绿色世界在无风中的平静、雍容、丰盛、满足,像沉默的大山一样岿然而立。 我更喜欢它在风中的时刻。榕树的每一片绿叶,
33、都像风帆那样善于捕捉最弱的微风。因此,当轻风吹拂的时候,它的叶子就会颤动起来,刹那间,树上好像千百万绿色的蝴蝶,在一开一翕地扇着翅膀,共同编织着生命的织锦。 更使我陶醉的是雄风吹动的时候。此时的榕树,瞬息间从沉默的大山变成汹涌的大海,波浪在树梢上澎湃着,时时发出拍打蓝天的沙沙响声。 有一位很重感情的北方朋友告诉我,他第一次见到南国土地上的高大榕树时,几乎吓呆了。榕树那企图笼罩大地的浓阴,那企图吞没白云的树冠,那企图饮尽地下全部水分的根群,那陡立而又弯曲多节的巨枝所构筑的殿廊、山脉、峡谷和道路,一起在放射着生命的光波与音波。这种柔和而强大的波浪,把他的心灵摇撼得很久很久。在撼动中,他感到自己的生
34、命被另一种强大的生命所照明,所溶解,所征服。觉得自己完全被这种强大的生命所俘虏,并且被剥夺了身上的渺小、卑琐、颓唐与消沉。在树下,澄清的空气中,他觉得自己的灵魂升腾起来了,仿佛也变成了一只扇动着翅膀的绿蝶,也在这个充满生命的葱茏世界中快乐地翔舞。 我比这位北国的友人更了解榕树,生命里积淀着更多的榕树的碧叶。 我家乡的山野与原野上,处处都有榕树。肥沃的地上,贫瘠的地上;坚硬的地上,松软的地上;有泥土的地上,几乎没有泥土的地上。 我家乡的山野与原野上,时时都有榕树。潮湿的时节,干旱的时节,雨淋的时节,霜打的时节;有春天的时节,没有春天的时节。 小时候我迷恋过一棵倔强的小榕树。它就在几乎没有泥土的地
35、方发展它的生命。它那生的征程,就在我家屋后的一块浑圆形的岩石上进行。大约三年时光,我一直追随着它的足迹,注视着它那平衡而坚实的脚步。 我不知道它是在岩缝的哪一处破芽而出,只看着它从缝穴里长出来的最初的嫩枝。这株嫩枝在岩石的悬崖上,沉着地、缓慢地跋涉,攀登,开拓着本没有路的路,本没有前方的前方。 当它发现岩石身上的小坑洼处,有一点薄薄的尘土,就果断地在那里扎下了根,扎下一个营寨,然后又向前伸延,迈进,不倦地继续寻找着前方险峻的路,险峻的希望。 更使我惊讶的是,它在找不到任何营寨的时候,竟从生命深处撒出一束根须,像蚕儿抛出的银丝。柔韧的丝朝下生长,直至亲吻到地面上的小草。后来,我才知道,这就是所谓
36、气根。在没有泥土的时候,气根凭借它奋发的天性,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然后把自己养育成榕树另一翼的生命线。 突破、挣扎、发展、挺进,这是一支青绿色的生命进行曲,这是一支铁流似的生命凯旋曲。 正是这支无声、无畏的歌,把巍峨的韧性,第一次灌进了我的贫穷而干旱的童年,灌进了我的还在襁褓中的人生。 榕树,就在生命难以生存的地方,让自己生长成伟大的生命;在生命难以发展的地方,把自己发展成其他生命望尘莫及的参天巨木。 这是多么了不起的生命进行曲。 我还看到一次更撼动人心的生的壮观。那是在一次空前的劫难中,有一棵榕树被狂风击倒了。于是,一个奇迹因此发生了。这棵被拔倒的大树,并没有从此走向死亡,而是倒伏在地上,倔强
37、地呼吸着,继续着生命的另一种道路。它那庞杂的根系一半裸露在地上,一半还残留在地下。残留在地下的那一半,负起它生命的全部使命,继续勇敢地演奏着它的生命进行曲。我看到,绿芽在这倒下的身躯里,纷纷崛起,接着,又长出新的嫩枝和嫩叶。青春,在这受难的生命中继续繁衍;琴键,在倒下的琴体中继续跳动。直到我在青年时代离开故乡那一年,还看到这倒下的生命体上那不朽的业绩,不屈的凯旋。 这种倒伏的生命与不倒伏的灵魂浑然一体的奇迹,这种在风暴中失败而最终又在风中胜利的力量,使我意识到,真正伟大的生命进行曲,是不会死亡的!即使被击倒在地狱里,它也会在地母伟大的怀中继续歌唱!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
38、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榕树的美在于它的壮阔、坚韧、倔强,浑身洋溢着撼人心魄的生命活力,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B本文采用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多种描写方法,展示了榕树的精神与力量。 C本文画线句子中“榕树的碧叶”指的是榕树的精神品格,“我比这位北国的友人更了解榕树”是指我更了解榕树的精神品格。 D本文采用借物抒情的手法,表面上在歌咏榕树,实质上是歌咏像榕树那样的人。 解析:选D“借物抒情的手法”,说法不当。 2.文中第7段描写那位北方的朋友对榕树的感受有什么作用?(5分) 答: 参考答案:内容上,描写了那位北方的朋友被榕树柔和而强大的生命力所震撼(征服),(2分)从而生
39、动形象地表现了榕树的外在美。(1分)结构上,为下文表现榕树的内在美、榕树的精神力量做铺垫。(2分) 3“榕树,生命进行曲”有哪些含义?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 参考答案:榕树这支生命进行曲旺盛、强大而壮阔。(2分)小榕树这支青绿色的生命进行曲,无声、无畏而充满韧性。(2分)倒伏的榕树这支伟大的生命进行曲勇敢、顽强、不屈。(2分)(只要意思相同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4分) 端午的阳光 熊红久 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
40、边渔父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 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的。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一个普通的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 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 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三闾大
41、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被江水灌洗的灵魂,犹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行吟,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 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陨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夫生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了,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
42、到事物的真相。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 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楚辞”或者离骚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的糯米联系起来。这使得整个贫乏的生活,还能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枝间的花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 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神上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闾大夫叩谢。对童年而言,
43、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那种甜腻的感觉,一直泛舟舌津。 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殇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这一天,人们蜂拥江岸,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竞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的行为,热热闹闹,轰轰烈烈。 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来,就像屈原投江时所选择的河泊潭一样它是汨罗江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弯曲处。这种弯道,对河流而言,只是改变了水的流向;对三闾大夫而言,却是以生命为笔,填充了历史的章节,引领了情感的走向。许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弯道,这些远航至此的细节,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所以,更多的时候,是生命的结局让历史的叙述更具悲情。明白了这一点,再品尝粽子时,心情会沉重许多。 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的时候只在关注它所带来的结果,而其中蕴含的真谛,却很少探究了。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缥缈和混沌。好在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却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贵。它让我们穿越两千三百年的距离,聆听到了一条河流古老的潮汐。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 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人们从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映像。 人民日报(2016年5月21),有删改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