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优秀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庖丁解牛》优秀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庖丁解牛优秀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文本解读: 本文节选自庄子养生主,是庄子养生主的第一个寓言。所谓“养生主”,意思是保养生命、保存天性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养生”的表层意思是保养身体,延年益寿;但是庄子想要说的主要是如何立身处世,怎样在一个不够理想的生存空间里,让自己生命的内涵延展得更理想些。人类社会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人们只有像庖丁那样把握了社会的肌理,才能够成功地避开各种难解的矛盾,使自己免于遭受伤神与劳神的困扰,从而达到保身、全生、养亲、尽年的目的。 教学目标(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深入思考“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等语句的含义
2、,学会从语言入手读通读懂文言文。 2、思维发展与提升:挖掘“解牛之道”与“养生之道”的关联。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品赏语言,欣赏庖丁解牛的技艺高超。 4、文化传承与理解:领悟文章寓意,体悟文章思想主旨,学习庄子哲学中所蕴含的为人处世的道理。 教学重点 结合对庖丁解牛过程的描写,理解其高超技艺中蕴含的“道”,从而全面把握文章寓意。 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寓意,思考庄子思想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蒙(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山东东明)人。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
3、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生平行事略见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庄子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曾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庄子为道家经典之一,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52篇。今存33篇,分内7篇、外15篇、杂11篇,为郭象注本。内篇的思想、结构、文风都比较一致,一般认为是庄周自著。外、杂篇则兼有其后学之作,甚至羼入其他学派的个别篇章,思想观点与内篇多有出入。据传,庄子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思想主张:关于庄子思想
4、的渊源,司马迁指出:“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明老子之术”(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书中对于儒墨等当时显学,多有诋訾,并表现了愤世嫉俗的精神。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宣传、教化、劝导都是人性中的“伪”,应该摒弃。对中国后世哲学、艺术、各宗教经典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道家学派始祖的老庄哲学是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唯一能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学说分庭抗礼的古代最伟大的学说。它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的地位绝不低于儒家和佛家。 写作特色:1、大量地运用了寓言,把抽象迷蒙的天道描绘
5、得似乎可感可知。其他子书也运用寓言,但多从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中引用;庄子“寓言十九”则多是作者所虚构。其他子书的寓言多为短小故事,插入议论之中,以资譬喻或论证;而庄子中的部分寓言,则扩展成篇,将作者的议论,寓于故事人物口中。这些类似短篇小说的寓言,虚构了人物与故事情节,有动作、有对话,还有肖像、表情的描绘,与墨子、孟子中基于实录的一些对话式语录大不相同。2、庄子还以想象丰富,结构灵活见长。凭空虚设,海阔天空,放纵自由,宏伟壮丽,诙谐怪异。 后世影响及评价:庄子在文学上的影响很大。自宋玉、贾谊、司马迁以来,历代大作家几乎无一不受到它的熏陶。在思想上,或取其愤世嫉俗、不与统治者为伍;或随其悲观消极
6、,自解自嘲。对于庄子的艺术,或者赞叹,或者仿效,或者从中取材而化为己意。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在思想和艺术上都从庄子那里吸取了许多营养。 李白(唐):“万古高风一子休,南华妙道几时修。谁能造入公墙里,如上江边望月楼。” 苏轼(宋):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鲁迅:其文则汪洋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闻一多:“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 郭沫若:秦汉以来的每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的: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鲁迅与庄子) 李泽厚:“中国文人的外表是儒家,但内心永远是庄子。”
7、 南怀瑾论及儒、释、道时有这样一番比喻:儒家是粮食店,没有儒家,我们的精神就要挨饿。佛家是百货店,里面是人生必须品,各样东西自己去选。道家是药店,平时用不上,生病则必定要自动找上门去。 2、题解 庖,厨师。 丁,人名。丁即名为“丁”的厨师。一说即厨师,“丁”指从事专门劳动的人。 解,分解、分割。 二、预习检测 1、字音 庖po履l騞hu砉x郤x窾kun 綮qng軱g硎xng怵ch謋hu 2、相关成语 游刃有余:现代人使用它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目无全牛:一般用来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踌躇,一般用于形容犹豫不决的样
8、子。踌躇满志,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样子。 切中肯綮:切中,正好击中.肯綮,是指骨肉相连的地方,比喻最重要的关键. 切中肯綮是指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方向准,一下子击中了问题的要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批郤导窾批:击;郤:空隙;窾:骨节空处。从骨头接合处批开,无骨处则就势分解。 善刀而藏:善:拭;善刀:把刀擦干净。将刀擦净,收藏起来。比喻适可而止,自敛其才。 三、初读课文,划分层次 全文分两大部分,先讲述故事(第一、二段),再点明寓意(第三段)。就故事说,又分两层,即由写“技”到说“道”。先描述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艺,再由庖丁阐述他的解牛之道。 第一段:描写解牛过程。 第二段:用文惠君之叹
9、承上启下。 第三段:揭示道理。 第四段:总结全文。 四、逐段细读,分析讲解 1、第一段 原文: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重点字词: 踦(y):支撑,接触。这里指用一条腿的膝盖顶牛。 砉然:象声词。砉然,皮骨相离的声音。向,通“响”。 騞然:象声词,形容比砉然更大的进刀解牛声。 桑林:传说中商汤时的乐曲名。 经首:传说中尧乐曲咸池中的一章。会:指节奏。以上两句互文,即“乃合于桑林、经首之舞之会”之意。 内容分析:先写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手按,肩靠,脚踩,膝抵,动作何其自如;皮肉筋骨,轻快
10、分离,拟声词的使用形象生动,节奏何其美妙。整个解牛的过程没有挣扎、惨叫、血腥,却如同一场充满美感的乐舞表演。“解牛”在庖丁那里,可以说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项艺术。正如清人龚自珍明良论四所言:“庖丁之解牛,伯牙之操琴,羿之发羽,僚之弄丸,古之所谓神技也。” 2、第二段 原文: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重点字词: 嘻:赞叹声。 盖:通“盍(h)”,何,怎样。 内容分析:这一段写文惠君的赞叹(同时也是询问),从侧面烘托庖丁技艺的精湛,同时也引出了庖丁对“所以然”的解释。 3、第三段 原文: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
11、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重点字词: 进:超过。 官知:这里指视觉。神欲:指精神活动。 天理:指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 批大郤:击入大的缝隙。批:击。郤:空隙。 导大窾(kun):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
12、。 因:依。固然:指牛体本来的结构。 軱(g):股部的大骨。 族:众,指一般的。 硎(xng):磨刀石。 间:间隙。 恢恢乎:宽绰的样子。 族:指筋骨交错聚结处。 怵(ch)然:警惧的样子。 謋(hu):象声词。骨肉离开的声音。 善:通“缮”,修治。这里是拭擦的意思。 内容分析:庖丁首先说明自己追求的是“道”,已经超越了技术的层面。接着依次讲了自己达于“道”境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所见无非牛者”,即仅能看见牛的外部形态,与一般人无二;第二阶段是“未尝见全牛”,即认识到牛的内部及结构并能将其视为可以拆解的东西;第三阶段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下刀、运刀
13、都可以避实就虚,得心应手。达于“道”境的外在表现就是一把用了十九年、解了数千头牛的刀,“刀刃若发于硎”,特别是与良庖、族庖的用刀情况一比,高下立判;其本质原因则是“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尽管已经达于“道”,但每次遇到筋骨错杂之处,依然会谨慎从事,心存戒惧,动作亦为之轻微迟缓;成功解牛之后,在满足的同时害死要小心地把刀擦拭干净,妥善保藏。 4、第四段 原文: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重点字词: 养生:指养生之道。 内容分析:末段以文惠君的话点题。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 五、问题探究 1、根据文意分析庖丁成长的三个阶段。 明确: 第一
14、阶段:初学解牛时,“所见无非牛者”,不熟悉牛的生63972;结构,解牛时只见到牛的整体外在形态。这时候的庖丁是一个“族庖”,可以想见,其解牛的时候也一定是经常用刀去砍劈骨头,每月也要换刀一次。(不懂规律目有全牛) 第二阶段:三63886;后“未尝见全牛”,对牛的自然生63972;结构了如指掌,庖丁成了一个技术63868;好的厨子,但解牛时仍要时常用刀去割筋肉,结果仍需每63886;换一次刀。(认识规律目无全牛) 第三阶段:庖丁彻底掌握了解牛之道,解牛时能以心神去领会而63847;以目视,依循自然纹63972;,刀锋切入空隙处,避实就虚,得心应手,所以他的刀用63930;十九63886;仍像刚刚
15、磨过一样。(运用规律+谨慎小心游刃有余) 2、文惠君称赞庖丁技艺高超,庖丁却说自己所好的是“道”。如何理解“技”与“道”?二者有什么区别? 明确:技是形而下的,可以目视的,是感官所感的;而“道”则是形而上的,不能目视,只能神遇。“官知止而神欲行”,也就是说在四之躯体所掌握的“技”不能不停止的地方,而“神”却径自运行。这种“神”的力量从何而来?“依乎天理”,“天”就是自然,“理”就是奥秘、规律,即“道”。由此看来,“道”是超越“技”的。 3、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庖丁解牛”和“养生”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你怎么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 明确:本文选自庄子养生主,“养生主”即养护
16、身体,给养心灵的关键。原文开头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意思是:人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既然如此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真是十分危险的了!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就可以护卫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给父母留下忧患,就可以终享天年。这段其实是庄子所想表达内容的综述,想告诉人们唯有顺应自然规律,也就是老庄所说的“道”,
17、就可以终享天年。 如果把解牛之刀看作人的生命,那么牛身体相当于我们所生存的环境,牛身上的骨骼筋肉缠结之处比喻世事的纷繁复杂,解牛的方法便是养生之道。人生于世,必然要面对、处理各种复杂的事情,所以讲究“解牛之法”即“养生之道”也就显得格外重要。人处理各种复杂的事情,应先了解事物的道理,顺应自然与社会的良性法则,同时要巧妙地避过种种障碍;遇到困难的事情时,要全64025;贯注,谨慎应付,问题便会迎刃而解,这样才可全身养性,尽享天63886;。 4、庖丁解牛中所体现的庄子的处世观与孔、孟的处世观相比有何异同?庄子的观点对于当今的社会是否有借鉴意义? 明确:庄子认为,人世间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应该像庖
18、丁解牛一样,“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以无厚入有间”,像躲避牛身上可能使刀口钝折之处一样,躲避那些可能伤害自己的矛盾,顺着“天然”的缝隙,游刃有余地处世,这样才能达到“保身”“全生”“养亲”“尽年”的目的。这是与孔孟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积极进取、舍我其谁完全不同的一种人生哲学。它固然有回避矛盾的一面,但也提醒我们不要强行、妄为,仍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启示,不可一味以“消极哲学”看待。虽然儒、道两家观点截然不同,但并无优劣高下之分,甚至可以说,无论孔子、孟子还是庄子,最终的目的都是落实到追求人的幸福,只是实现的路径有所不同罢了。 和其他许多寓言一样,“庖丁解牛”给我们你的启示已经超出了寓言讲述者最
19、初的命意范畴:一切事物都有其客观规律,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善于总结,按照规律办事;把握规律之后,面对具体问题,仍然要敬慎戒惧,才能把事情做好。 附: 庖丁解牛文言知识点 一、通假字 1、砉然向然向通“响” 2、技盖至此乎盖通“盍”,何,怎样 3、批大郤郤通“隙”,空隙 4、技经肯綮之未尝技通“枝”,支脉 5、善刀而藏之善通“缮”,修治(擦拭) 二、古今异义 1、依乎天理(古义:机理今义:天然的道理) 2、因其固然(古义:牛体本来的结构今义:连词) 3、虽然,每至于族 (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关系连词) (古义:到今义:连词) 4、吾见其难为(古义:难解今义:使人为难) 5、所见无非
20、牛者(古义:没有不是今义:副词,只,不外乎) 6、视为止,行为迟(古义:举止行动,因为,两个词 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 三、词类活用 1、足之所履(名作动,踩) 2、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名作状,每年,每月) 3、而刀刃者无厚(形作名,厚度) 4、视为之止(动作名,目光) 四、特殊句式 1、臣之所好者道也(判断句) 2、技经肯綮之未尝(宾语前置) 3、如土委地(省略句) 4、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状语后置) 5、视为止,行为迟(省略句) 五、一词多义 会 、会天大雨(动词,恰逢) 、会盟而谋弱秦(动词,集会) 、乃中经首之会(名词,节奏) 善 、善哉(应答词
21、,好的) 、素善留侯张良(形作动,与交好) 、积善成德(形作名,善行) 、善万物之得时(形作动,喜爱)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动词,擅长,善于) 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使动,做好) 7、善刀而藏之(动词,修治(擦拭) 8、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名词,琵琶师) 族 1、族庖月更刀(形容词,一般的) 2、每至于族(名词,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3、士大夫之族(名词,指一类人) 4、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名词,家族) 5、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名作动,灭族) 委 、如土委地(动词,卸落) 、曷不委心任去留(动词,顺,随) 、委身为贾人妇(动词,托付,交托) 解 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22、动词,剖开,分解肢体)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惑也(动词,解释,解答)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动词,解决) 、天下土崩瓦解(动词,涣散,分裂) 5、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动词,消除,免除) 6、好读书,不求甚解(动词,理解,明白) 道 1、臣之所好者道也(名词,天道,自然规律) 2、于是费先王之道(名词,主张,学说) 3、得道多助(名词,道义,正义) 4、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名作动,取道,经过) 间 1、间不容发(名词,中间) 2、奉命于危难之间(名词,期间) 3、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名词,顷刻,片刻) 4、安得广厦千万间(量词) 5、彼节者有间(名词,空隙) 6、道芷阳间行(名作状,从
23、小路) 7、肉食者谋,又何间焉(动词,参与) 8、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动词,夹杂) 9、谗人间之(动词,离间) 10、间或一轮(副词,偶尔,有时) 11、侯生乃屏人间语(副词,秘密地) 六、重要虚词 为 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 2、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动词,解;作为) 3、视为止,行为迟(都是介词,因为)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都是介词,因为)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介词,替、给)(动词,制定) 、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动词,是)(疑问句句末语气词,呢) 7、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介词,被) 8、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 于 1、合于桑林之舞(介词
24、,引出对象,不译) 2、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词,从) 3、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词,对于) 4、虽然,每至于族(介词,到)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从)(介词,比) 、不拘于时,学于余(介词,被)(介词,向) 7、乃设九宾礼于廷(介词,在) 、燕王欲结于君(介词,跟) 然 、砉然向然(象声词词尾,的样子) 、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 、吴广以为然(形容词,对)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转折关系连词,但是) 、火未及然(动词,燃烧) 、輮使之然也(代词,这样) 而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表并列关系)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表递进关系) 、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表转折关系) 、提刀而立(表修饰关系) 、善刀而藏之(表顺承关系) 乎 、技盖至此乎(疑问句句末语气词,呢) 、依乎天理(同“于”,引出对象,不译) 、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同“然”,形容词词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