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战略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台州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战略思考.doc(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台州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战略思考台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元茂荣台州工业经济发展至今,已形成了明显的块状经济特点,有不少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进入产业生命周期的成熟阶段。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和我国加入WTO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加强,台州主导产业如何创新发展思路,提升产业层次,发挥集群优势,谋求质的提高和量的新扩张,形成新的竞争优势,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逐步发展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这既是企业自身面临的挑战,更是各级政府研究谋划的一大课题。回顾台州经济发展历程,有必要从中去总结产业升级与政府推动的发展规律,从而更加清醒和理智地去指导我们的实践,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本课题在借鉴已有的研究
2、成果基础上,以台州这一特定的经济区域为对象,从产业入手,通过对支柱制造业发展过程及国际市场竞争力研究,分析民营经济所具有的特点和目前达到的水平,提出在新形势下推动产业升级的对策。一、台州制造业的产业地位 制造业在台州产业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是台州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从台州的发展历程来看,工业特别是制造业造就了今天台州的辉煌。改革开放前,台州是一个典型的落后的纯农业地区,1978年GDP仅为10.13亿元,占全省的比重只有8.2%,居全省倒数第二位。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4.9%,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5.4%。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激励下,我市从“两水一加”的农村工业化起步,走出了一条具
3、有鲜明特色的台州工业化道路,基本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历史性转变,跻身于我国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城市行列。1978-2004年,我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2%,比GDP的平均增速高7.1百分点。从当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工业特别是制造业仍是经济增长的主力军。2005年,我市GDP增长13.4%,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长15.8%,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1%,拉动GDP增长7.4个百分点。制造业所创造的税收是当前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从产业的发展趋势来看,工业特别是制造业仍将是我市今后较长时期内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高度发达的制造业,是衡量区域经济综合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最重要标志。无论从经济发达
4、国家走过的历程看,还是从国内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看,如果没有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强大支撑,就不可能有超强的综合经济实力。从台州自身的现状看,我市目前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部分县(市、区)还处于初期阶段,社会财富的积累难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转型,工业的主导地位仍难以撼动。加快城市化,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都离不开工业化的强有力支撑;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农民转产转业,提高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都离不开工业化的强有力支撑。在今后较长时期内,台州经济的产业优势仍主要体现在制造业,经济发展的主流仍是加速工业化进程,不充分利用和强化这一优势是不可取的,并容易为错误的抉择而
5、付出代价。从国际发展的潮流看,目前正形成全球产业结构大调整、制造业基地和产业资本大转移的大趋势,中国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等制造业集中区域正在积极承接这种国际大转移,有望成为国际制造中心。 以目前台州制造业的产业地位而言,推进制造业产业升级对台州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是台州实现跨越式发展,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必然途径。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台州企业可以直接应用当今先进技术手段改造自身的生产、设计、管理、营销诸环节,从而缩短自身与西方先进企业的差距,台州企业可充分依托信息网络更加便捷地获取知识和信息,充分吸纳网络化给世界带来的种种进步,从而促进企业素质的优化。通过
6、这些途径,台州经济就可获得发展的“后发效应”,缩短工业化历程,更快地向工业化高级阶段迈进,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是台州实现区域转型发展的必然途径。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产业高级化、要素流动化的加速推进,中国区域发展进入了市场开放期、产业转型期、资本接纳期和区域竞争期的新阶段。国际国内趋于统一的开放市场使低水平、小规模的企业竞争压力空前加大,人才科技资源的短缺使产业升级难度增加,综合投资环境较差使引进外来资本十分艰难,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又将区域相对劣势加倍放大,从而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区域发展形势的严峻。总的来说,“温台模式”在新时期的区域发展大背景下遇到了巨大
7、的挑战。要战胜挑战,再创辉煌,“温台模式”发展必须顺应形势,进行重大的发展战略调整,实现“温台模式”的转型。 二、台州制造业发展面临产业升级的重要关口 制造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主要表现为制造业内部行业结构从初期加工业为主、到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再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为主的产业发展过程。西方发达国家和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实践证明,产业结构升级是贯穿着区域经济发展全过程的主线,区域产业的先人一步的成功升级是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根本保证。在世界工业化进程历史中,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随着产业的不断升级替换而发生多次变迁。19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和机器大工业的普遍建立,英国就以其发达
8、的纺织业、采煤业、炼铁业、机器制造业和海运业确立了它的“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地位。19世纪末开始,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美国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汽车、家电生产国,建立了世界近代第二个“先进制造业基地”。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顺利实现产业升级,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成为历史上第三个“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是全球家用电器、汽车、船舶和半导体的主要生产国。综合而言,英国、美国和日本都是在领先一步的产业成功升级后,靠雄厚的产业规模和先进的产业技术确立了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台州经历了多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一个纯农业区发展成为我国沿海较发达的工业化城市。台州工业发展有一个清晰
9、的产业升级优化过程,80年代中期以食品饮料业为首,90年代中期则是服装、工艺品行业居首,到90年代后期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成为最大行业。目前,台州制造业发展的阶段特征显示其又到了产业升级优化的重要关口。 经济发展程度向工业化中级阶段转变。按照美国经济学家H钱纳里和塞尔奎因的多国模型关于经济发展阶段划分的总量标准(按1998年汇率值测算):人均GDP介于12002400美元时,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人均GDP介于24004800美元时,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2004年台州市人均GDP为2558美元,其中市区人均GDP达到3700美元,开始进入工业化中级阶段。 制造业发展开始进入重化工业
10、阶段。2004年台州规模以上工业的霍夫曼系数(重工业与轻工业之比)首次超过1,表明台州工业化已经脱离轻加工业阶段,进入重化工业阶段。2004年台州机电类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0%,医药化工所占的比重为7.4%,重化工业已经成为台州工业的支柱。近年来,台州的汽车、船舶制造、电力生产行业更是加速发展,出口产品中机电和医化产品比重越来越高。 产业结构逐步向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转变。食品饮料、皮革服装、工艺美术这些曾经的台州支柱行业,或逐渐从区域退出,或发展缓慢,占制造业的比重逐渐下降。曾经盛极一时的绣衣、麻帽、罐头、水产品等台州名品被汽车、摩托车、缝纫机、冰柜、压力锅代替,表明台州制造业
11、已脱离初级加工业,已进入资本、技术相对密集的行业。 民营企业向规模经营和现代企业制度转变。台州民营经济经过积累与跃升,企业规模实力增强,引进装备,改进工艺,提高技术水平与产品质量。规模企业逐步建立起本企业的专门营销网络,大企业逐步建立起自有品牌。企业管理从家族式管理逐步转变为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企业组织逐渐从股份合作转向公司制,2004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股份有限公司30家,上市公司7家。 要素构成向资本导向转变。随着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如汽车、摩托车、船舶、电力相继崛起,提高制造能力成为台州产业升级现实而迫切的任务,制造业的装备面临大规模的更新改造,高强度的投入将是今后较长时期内
12、台州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字为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表 1 台州市主要年份工业行业构成变化1985年1995年2005年食品饮料23.0服装皮革12.2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7.17机械12.1机械12.1通用设备制造业9.78电力9.5文教、工艺11.4电气机械8.83橡胶塑料8.4橡胶塑料10.6电力7.78文教、工艺7.7食品饮料9.0塑料制造业7.53电气机械6.4通用设备6.9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6.64化学5.5交通运输设备8.4医药制造业6.48纺织5.3纺织6.9金属制品业6.42建材4.6电气机械4.6专用设备制造业6.15服装皮革4.4建材4.0皮革、毛皮羽毛(绒
13、)及其制品业3.7注:1985年和1995年表中的数字为全部企业的工业总产值比重(%),2005年表中的数字为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资料来源:台州市历年统计年鉴。三、台州制造业产业发展优势和产业升级面临的挑战 (一)台州制造业产业发展优势1、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快,区域产业互补优势逐渐形成 长三角产业格局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逐渐形成了比较明显的互补、分工和合作关系。这种合理分工和结构互补在制造业表现尤为明显,虽然各地都有一些类同的行业,但这些行业在各自区域的位次和份额都各不相同,通过竞争和合作,在汽车、医化、机电等领域,形成了特色互补、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区域产业集群优势。在产品结
14、构也存在比较明显的结构差异和互补关系,如汽车整车和钢铁工业,上海、江苏较强,浙江较弱,但台州的经济型汽车和汽车配件较强。区域产业差异和互补格局,十分有利于从自身的比较优势出发,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以各自综合优势为基础,进一步在市场竞争中强化各自的特点。2、块状经济集聚效应体现,产业集群优势不断增强我市制造业的支柱产业基本上都以产业集群的形态存在。产业集群以其精细的分工协作、高效的本地企业网络、快速的信息扩散和专业诀窍传输使产业获得强大的竞争力。研究表明,区域内行为主体之间的信息和知识循环在地理区位靠近的条件下得到改善,创新机会也在地理接近的情况下得到增加,即使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产
15、业在空间上的集聚程度并没有因为生产过程的分散而下降,往往是区域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和等级体系更加明显,彼此之间的相互依赖与联系更加密切。由于产业集群的存在,我市诸多产业以集群的优势弥补了企业的劣势。 3、民营企业加快外向发展,参与国际分工体系加深 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台州经济,正在积极参与全球经济竞争和产业分工,全面融入国际经济。外贸出口进入了新的高速发展阶段,“十五”期间我市外贸自营出口年均增长50.6%,目前我市外贸自营出口额在全国各省、直辖市(不含港、澳、台)中能排在第12位。尽管现在欧美设置了许多贸易壁垒,但产品能出去,并保持高速增长,说明台州的产品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台州的企业不光产品出去,
16、还到国外去设分销点,分公司,如吉利等企业在国外开设工厂,企业走出去取得成效。当然,在充分利用全球产业分工合作提供的巨大空间同时,也要努力克服形成的产业结构低度化倾向,加快新产品开发,加快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提高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4、民营经济机制不断完善,企业家创业精神优势明显 全市已基本形成以量大面广的个体私营企业为基础、以股份合作企业为中坚、以规范化股份制为主导的企业产权制度新格局,经济的微观活力显著增强,为发展我市产业集群奠定了微观基础。台州的民营企业经营者基本上白手起家,具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具有克服困难不断创新前进的勇气,这是实现我市经济快速发展最强有力的推动力量。(二)台州制造
17、业产业升级面临的挑战1、台州制造业的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难度递增 产业结构升级必须以区域比较优势的升级作为支撑,从劳动力到资金再到技术优势,对一个区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难度也越来越大。从新兴工业化地区的发展实践看,产业结构升级将受到发达国家逐渐加重的压制。新兴工业化地区的产业升级过程,实际上是产业结构与西方发达国家不断接近的过程,原先产业结构间的垂直关系逐渐演变成水平关系,市场垂直分工逐渐演变成水平分工,区域比较优势从差异型转变为同构型,发展必须要有更多地比较创新能力。但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具有超强的科技、聚才优势,新兴工业化地区在创新能力上相对劣势,往往处于十分不利的竞争地位。就连日
18、本这样创新能力很强的国家,在信息产业领域也难与美国匹敌,造成连续10年的经济低迷。正是由于居于产业结构顶端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存在,使得新兴工业化地区产业愈升级愈感到竞争压力的增大,产业结构的高级化难度呈增大趋势。 这种产业结构升级难度递增的规律对台州同样起作用。而问题更为突出的是,台州高级别的要素禀赋不仅低于国内先进城市,而且低于省内一般地区,处于十分后进的地位。我市的科技、人才劣势明显,万人拥有专业人才的比例居全省后列,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少,创新能力明显不足。较高层次产业所需的创新能力支撑很大程度上依靠企业家整合区外智力获得,创新成本高,高水平的创新能力形成难。这样,产业结构升级就尤其艰难。2
19、、台州制造业的总体技术水平不高 与国际制造业相比,台州制造业在制造技术与制造模式上均存在着较大差距。在制造技术方面,我市的行业龙头企业近年来大力开展技术改造,装备水平与工业发达国家距离正在缩小,有些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如钱江集团、海正集团、飞跃集团、石梁酒业等。但大量中小企业装备水平提高不快,制约了我市制造业总体技术水平的提升。钱江集团的产品自配率在70%以上,原因是配套企业只能提供粗加工件,大量精加工工序必须由本厂完成。同类情况也存在于如缝纫机等其他行业。由此可以看出,我市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已经明显滞后,将影响我市既有的产业集群协作优势。在制造模式方面,我市的绝大部分企业尚未采用世界先进的制
20、造模式。现代制造模式都是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微电子、自动化技术等高新技术,实现技术、组织、人力三大资源的高度有机集成、优化和协同,以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而我市企业在管理信息化方面尚处于企业资源计划管理(ERP)的探索应用阶段,生产过程信息化除了石梁酒业、杰克缝纫机等企业外几无应用,更谈不上现代制造模式的应用。表2 机械行业技术发展状况的国际比较项 目工业发达国家台 州设计技术普遍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CAD);同时不断更新设计标准, 推广新的设计方法龙头企业普遍采用CAD技术,中 小企业应用不够。制造工艺技术普遍采用优质高效节能的工艺及装备,高精密加工、激光加
21、工方法在较 大范围内推广应用龙头企业部分引进先进工艺及装 备,大部分企业仍采用落后的工艺 及装备进行生产制造过程自动化技术普遍采用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实现了柔性自动化,并向智能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尚处于单机自动化、刚性自动化阶 段,机床数控化率较低,柔性制造单 元和系统仅少数企业拥有和使用管理技术已进入以广泛应用计算机辅助管理和精益生产方式为代表的现代科学管理阶段只有少数龙头企业局部采用了计 算机辅助管理系统,为数众多的企 业还处在经验管理阶段3、台州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比较弱 我市制造业的创新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比制造能力的差距更大。技术创新按其模式可分为模仿创新、合作创新、自主创新三种类
22、型,我市大部分企业的产品尚处于模仿创新阶段,有些甚至还不能称为模仿创新,仍处于简单的模仿阶段。就是拥有研发中心的重点企业,也大多处于应对市场需求的短平快项目开发水平。即使是整合了国内甚至国外研究开发力量的技术创新,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创新能力依然差距较大。海正集团投入近亿元建成国家级医药研究中心,加上其股东单位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和四川抗生素研究所,可以说其研发能力在国内医药行业堪称一流,但尚不具备国外跨国公司投入上亿美元研制专利药的能力,只能生产非专利药。相比海正集团,我市其他绝大部分企业的研发水平更加落后,因而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相比差距更大。 4、台州制造业的产业机制优势趋于弱化 发展经
23、济学认为区域经济的竞争优势除了包括要素禀赋优势,还要加上组织要素的制度优势和创业家优势,这三种优势共同构成区域产业的竞争优势。当两个区域产业竞争,其中的两种优势相当时,第三种优势就会成为主要优势。也就是说要素禀赋优势仅在两个区域的制度和创业家优势相当时才成为竞争取胜的关键。运用竞争优势理论,我们可解释台州在要素禀赋较差的情况下高速发展的经济现象,也可得出台州产业竞争力弱化的结论。随着我国市场化的深入推进,我市的民营机制优势在弱化。各地国有、集体企业改革不断深入,民营经济的发展非常迅速,特别是浙江各地民营经济所占比重都较高,绍兴市非公经济比重达到95%,台州民营企业的机制优势已不如过去那样突出。
24、同时随着经济增长,区域要素和资源禀赋劣势逐渐明显。由于相当长时期内台州经济竞争优势依靠制度优势和创业家优势,因而产业发展水平超前于区域要素禀赋优势。也就是说,在制度优势弱化以后,相对于现有的产业发展水平,我市的区域比较优势不足以支撑,要素和资源的成本劣势必然导致区域产业竞争力下降。 5、台州制造业存在产业空心化的隐忧 当一个区域较低层次的比较优势丧失,而较高层次的比较优势又未能创造时,区域产业的空洞化就在所难免,种种迹象表明台州存在着产业空洞化的隐忧。首先,区域企业受到上海高地与西部低地的双重吸引,企业外迁情况严重。由于台州要素与资源禀赋劣势,加上政府服务没有突出的比较优势,外地只要有其中一项
25、明显占优,就能对台州企业产生吸引力。目前,台州已成为众多地方吸引内资的焦点地区。其次,外来投资较少,区域产业升级缺乏外力推动。外资投入产业较为高级,往往成为区域产业升级的引导者。但较为高级的产业同样需要较为高级的要素来支撑,高素质的人力资本、高水平的创新能力需要当地提供,所以区域比较优势的高级化也是吸引高水平外商投资的必要条件,这也是台州制造业引进外资很少且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再次,近年来台州工业投入总量相对不足,投入质量不高,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后劲。当然,现在就判断台州产业空洞化还为时尚早,但是我市若不在提升区域比较优势、改善投资环境等深层次上解决问题,任凭这种趋势延续下去,那么产业空洞化将变
26、为现实。四、台州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战略选择(一)以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制造业升级的中心环节我市自主创新能力相当薄弱,而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大量的研究机构和科技人才支撑,需要相当长时期的积累。产业要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必须具有世界级的创新能力,不可能等待区域创新能力的慢慢积累。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走合作创新之路,要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三角”经济圈的分工协作,进而整合全球智力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在短时期内达到世界一流的创新水平。但我们不能满足于合作创新,要在此过程中努力积累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以最终使区域成为创新基地。另外,可以预见,我市甚至我国的科技水平将在相当长时期内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较大
27、差距,要想在某领域取得基础性的重大突破非常困难,风险也相当大。因此,我市可以学习当年日本追赶型的技术创新之路,即大力引进专利技术,并在消化吸收上化大力气,在产品的应用开发上投入更大的人力和物力,将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必须提出的是,无论走合作创新之路,还是追赶型创新之路,区域乃至企业自身都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就目前台州而言,迫切需要加强以下四方面的创新: 一是技术创新。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完善以政府推动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依托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创新服务平台。各地各部门要在科技攻关和产业化扶持方面形成合力,适时出台推进区域性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28、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或管理办法。充分利用市场约束和资源约束增强的“倒逼”机制,大力引进大院大所和各类高科技人才,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创建企业技术中心,提高核心竞争力。到“十一五”末,“513”工程企业的科研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争取达到5%以上,形成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行业龙头企业。 二是品牌创新。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大力实施品牌兴市战略,积极引导企业争创品牌,从“无牌”、“贴牌”向“有牌”转变,从“有牌”向“名牌”转变,大力鼓励企业创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通过品牌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快提升产业层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切实改变我市主要产业集中
29、在传统领域、多数产品处在价值链低端的现状。 三是管理创新。要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经验,实现生产经营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强化成本管理,着力提高企业对各种成本的自我消化能力,积极向管理要效益;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鼓励支持企业加大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大力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构筑民营机制新优势。 四是发展模式创新。长期以来,我们的工业发展是以量的扩张为主,走的是粗放型的增长路子,在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时,这种增长方式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与问题。在当前这种环境下,如不及时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可持续发展就难以为继,更谈不
30、上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创新发展模式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发展循环经济,走节约型之路。对制造业来说,小循环就是抓清洁生产,中循环就是抓生态工业园,大循环就是抓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下一阶段我市要着重落实好市政府关于加快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抓住我市列入省工业循环经济试点城市的机遇,以实施“2525”工程为平台,努力使我市在发展工业循环经济中走在全省前列。(二)以充分发挥区域产业集群优势作为制造业升级的坚强基础中外区域发展的实践证明,产业集群是提升城市和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基础保证。台州已经形成包括汽摩及配件、缝制设备、医药化工、家用电器、塑料模具等五大主导行业
31、,各个行业基本上都形成了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且主导产业之间关联度很高,如汽车、摩托车制造建立在模具、塑料、汽摩配等产业之上,竞争优势明显。要利用主导产业市场推动力量较强、产业根植性较好、增长空间较大、化解市场风险能力较强的特点,进一步强化形成多个行业在全国具有较高份额、集中度较高的主导产业格局。对阀门水泵、橡胶制品、工艺美术、鞋革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一方面要加快提高工艺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档次,另一方面要加快向产业的上游和下游拓展,延长产业链,拓展产业空间,努力在“十一五”期间继续争取和保持其在全国和全球市场上的较高份额,强化形成传统产业和先进适宜技术并重发展的多层次产业结构。 发挥产业集群优
32、势,同时要注重集群内企业的整体提升和优化。要加快集群小企业的装备改造,加强集群企业之间的协作与交流,遏制集群内部的恶性竞争,提高集群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将创新因子注入集群,引导产业集群向创新型集群转变,提高集群的生命力与竞争力。培育大型企业集团是提高我市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又一重要途径。要建设先进的制造业基地,必须拥有能与国外跨国公司竞争的大型企业集团,日本的发展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日本于上世纪60年代初期迫于国际压力逐步向自由贸易体制过渡,但当时日本的重化学工业与国际垄断资本相比力量还相对弱小,于是日本注重通过合并与改组迅速扩大企业规模,提高国际竞争力,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日本形成了
33、以大型化、集约化为特征的企业合并高潮,各行业的企业规模很快赶上了国际先进水平。我市要大力培育发展大型企业集团,通过扶强扶优、合并改组,打造台州的世界级跨国公司。形成既有高水平大企业带动小企业,又有高水平小企业支撑大企业的局面,努力打造建立在创新型高水平集群之上的大型企业集团,则台州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将大大提升。(三)以努力培育新的增长点作为制造业升级的主要动力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不仅要立足于原有的产业基础,更要积极寻找新的增长点,培育新兴产业,以新的先进的产业来刺激和促进原有的产业结构,实现区域产业的重组和升级优化。如电子信息产业,星星集团已在探索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我们各级政府要给予
34、大力的支持和引导,使电子信息的应用与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紧密结合起来,在传统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培育出新兴产业。还有,我市的新材料、复合材料、生物材料、纳米材料等都有一定的基础和萌芽,要积极扶持,把它培育好。另外,要充分发挥沿海港口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发展临港型工业,特别是我们这一带具有众多海岛的明显优势,紧紧抓住国家正在设法提高石油战略储备的机遇,大力发展大石化工业。目前省政府对台州发展大石化工业很重视,市委、市政府也在积极地抓前期准备工作,争取把石化工业培育成台州的又一大主导行业。在培育临港型工业方面,另一重点是抓好船舶制造行业的培育。这一行业目前已有良好基础并且发展势头较好,要积极加以引导,提
35、高制造技术,提升产业层次,使之成为一个重要的增长点。(四)以扩大开放和加强区域合作作为制造业升级的重要途径要大力推动民营经济从主要依靠国内资源和国内市场向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转变。在“十一五”期间,我们要在外向型国际化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方面有新的突破。“十五”期间,我市外贸自营出口年均增长50%,也就是说外向型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打造是我们台州经济发展的优势所在,要深刻研究并发挥好我们的比较优势,在国际经济一体化加速的进程中加快发展。要利用台州制造业配套能力强的优势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努力引进对台州产业升级有促进作用的项目资本,特别是对能提高台州高层次产业创新能力的项目要给予特别的优
36、惠。鼓励民营企业加入跨国公司的产业链,购并国外企业和品牌,加速产业和资本的国际融合。加强区域合作,继续做好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的工作,把上海作为台州的信息、科研、人才和市场的窗口。抓住温台沿海产业带规划和沿海大通道构建的契机,主动研究推进与温州、宁波等周边地区的合作和联动发展。 (五)以拓展发展空间作为制造业升级的有效载体我市“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理构造,成为经济发展的天然瓶颈。目前我市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4亩,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四分之一。在工业园区建设方面,我市的园区建设刚起步,就遇上国家清理整顿和宏观调控,园区规模难以适应工业发展的需求。发展空间的不足,不但严重制约了
37、传统产业的发展,而且难以为新兴产业的培育提供足够的空间。“十一五”期间,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台州铁路、台金高速公路、沿海高速公路等的建设,将极大改善台州的区位条件,把握住由此带来的发展新兴产业和提升传统产业的机遇。沿海县(市、区)要充分发挥沿海的资源优势,努力向滩涂、废弃盐田要空间,千方百计降低工业用地价格,形成新的发展优势。(六)以创造良好区域支撑条件作为产业升级的有力保障区域要不断升级要素禀赋,优化发展环境,为区域制造业发展提供层次越来越高的支撑,最终实现全方位的自主支撑,区域从制造业的生产基地、品牌基地,最终发展成为创新基地。具体地说,要创造以下四方面的支撑条件: 一是人力资源支撑。要激发和
38、保护创业家的创业精神,提高创业家的社会地位,增加创业家的社会荣誉。通过多种途径吸引创业家将创业成果留在台州,为台州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作出更大贡献。要大力开展企业职工培训工作,开展职工技能比武活动。在全市普及高中段教育,特别是要加强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将具备职业技术作为新增劳动力的必备条件。建立国内一流的终身教育体系,为我市人力资本的提升创造优越条件。重视人才的引进工作,尤其要落实优惠政策,关心引进人才的发展状况,使台州成为人才集聚的高地。 二是资本支撑。激活区域资本方面,要鼓励国有商业银行提高金融服务能力,更多地为区域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要努力探索建立地方特色的金融体系,如支持商业银行和泰隆
39、城市信用社的更大发展,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积极探索建立以民间资金为主体的风险投资基金,发挥我市的民资优势和机制优势,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有所作为。在借助区外资本方面,要大力推动我市民营企业到境外上市,既筹集发展资金,又可推动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更好地打造世界级品牌。要积极吸引区外内资和外国资本到我市发展制造业,特别是对提升我市产业水平有帮助的项目。 三是基础设施支撑。要全力建设甬台温铁路、金台铁路、大麦屿铁路专线,开发大麦屿港、健跳港两大深水港,建设台州新机场,建设台缙高速公路和沿海大通道,形成台州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大交通支撑。加快台州中心城市建设,进一步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功能,形成台州
40、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大城市支撑。与此同时,大力推进社会转型,从传统社会转向文明、法治、开放的现代社会,营造对外来投资者的容纳力、亲和力,使台州成为投资者的一方乐园。 四是政府服务支撑。台州曾得益于股份合作制的制度先发优势,经济发展有了强有力的助推器而后来居上。在这种机制优势已趋弱化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再创新的制度优势,那就是国内一流的政府服务优势。要继续推进政府审批制度改革,完善办事大厅制度,积极推进依法行政,使政府行为更加高效、规范与透明。同时,要努力提高政府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提高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更加有效地介入区域经济发展过程,在台州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伟大实践中更有作为。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