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优质课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docx

上传人:八戒 文档编号:36207261 上传时间:2022-08-25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4.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优质课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优质课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优质课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优质课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docx(3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优质课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论语的常识,了解孔子的教学思想和风格。 2.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掌握“如、方、与、乎、尔”在文中的含义。 3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体会孔子的思想、人格魅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意义用法及特殊句式,熟练翻译课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在朗读中培养敏锐的语感,学习本文叙事中结合抒情、议论,前后照应,结构严谨的写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韩愈所

2、论述的从师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4.文化传承与理解:品味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的性格和志向,从中得到启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情景导入 (一)、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孔子注重教育,更注重因材施教,他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孔子的教育思想促进了我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而这些思想在今天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论语先进中的一段对话,体

3、会论语的语言魅力。 (二)、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曰:“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第392章) 解释: 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吗?您回答说有父兄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吗?您回答听到了就行动。我被弄糊涂了,敢问为什么。”孔子说:“冉求退缩,所以鼓励他前进;仲由好胜,所以让他后退

4、。” 公认它是因材施教的范例。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他考虑了受教者的个性因素,对症下药。可以想同样的问题,不同的人的理解也各不相同。而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理解也不完全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施教时能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别千篇一律。 三、课前预习 (一)、作家作品简介 1、孔子及其论语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发愤为学,博学多能,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不管贫富贵贱,广收门徒,据说有3000弟子,72贤人。又是文化传播的使者:曾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

5、理诗、书等古代典籍,编订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2)、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 孔子在政治方面,主张礼治,反对法治,主张克己复礼(期末考试);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孔子拥护封建制度,思想核心是“仁”,他提倡“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本文中关于“吾与点也”的争论有两种说法: (3)、论语 论语是儒家“四书”(另大学中庸孟

6、子)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者汇集整理而成的语录体文集,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论:编录 古语:半部论语治天下。 儒家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二)、人物介绍 1、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小孔子9岁。二十四孝之一,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家祭祀。 仲由性情刚直,好勇尚武,曾陵暴过孔子,孔子对他启发诱导,设礼以教,子路接受孔子的劝导,请为弟子,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做孔子的侍卫。后做卫国大夫孔悝的蒲邑宰,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好勇力,任内开挖沟渠,救穷济贫,政绩突出,辖域大治。 2、曾皙:姓曾,名点,字子皙。曾参的父亲,约小孔子20多岁。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孔子早期弟子,七十二贤之一。

7、笃信孔子学说。 鲁国大夫季武子死,曾点吊唁倚其门而歌,被称为鲁之狂士。739年(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宿伯。 3、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尊称“冉子”,小孔子29岁。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载的嫡裔。春秋末年著名学者、孔子门徒。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教祭祀。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 前484年率左师抵抗入侵齐军,并身先士卒,以步兵执长矛的突击战术取得胜利,又趁机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冉求是孔子的最得意的门生之一,在孔子的教导下逐渐向仁德靠拢,其性情也因此而逐渐完善。 4、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孔子弟子

8、,七十二贤人之一,小孔子42岁。 在孔子弟子中,公西赤以长于祭祀之礼、宾客之礼著称,且善于交际,曾乘肥马,衣轻裘,到齐国活动。 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 公西赤字子华。少孔子四十二岁。子华使於齐,厓有为其母请粟。孔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厓子与之粟五秉。孔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君子周急不继富。 (三)、人物事迹 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2、学而

9、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直道而行,与人为善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与人为善。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4、尽善尽美 孔子对音乐的内容与形式是非常

10、重视的,它赞美古代乐舞韶及九辩完善的艺术形式。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评价韶乐尽善尽美。而对周朝乐舞大武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以高度赞扬外,对其表现周武工伐纣灭商的战争功绩的内容却给予批评:“大武,尽美未尽善也。” 5、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6、君子固穷 孔子到达陈

11、国,寄居在司城贞子家,居住了三年。楚国听说孔子在陈蔡之间,便使人聘请孔子,准备把有户籍的民社方圆七百里之地封给孔子。孔子前往拜见回礼,从陈地往蔡地迁徒被围闲,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诵弦歌不绝”(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亦有穷乎?”孔子说:“君子同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闲就胡作非为了)。”告诫君子任何艰难的时候,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也应该维护自己的操守和道德。 7、逝者如斯夫 孔子伫立于尼山脚下,望着滚滚辽河,触景生情,禁不住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于司空见惯的流水绿

12、波之中发现了深奥的道理,懊丧的情绪也如水般流去了。后来庄子在庄子知北游中也有类似感叹:“人生天地间,如白驹之过隙,忽忽而过。”形容时间流逝得非常快,这也是“白驹过隙”的来历。 8、苛政猛于虎 孔子路过泰山,见有一位妇女在坟莹旁痛哭哀号,于是询问。妇女回答说:“我的公爹被老虎吃了!”孔子让子路问道:“为什么不离开这个地方呢?”妇人回答道:“因为这里没有苛捐杂税的暴政。”孔子对随从的弟子们说:“苛政对人的危害,有甚于猛虎啊!” 9、待价而沽 孔子游说诸侯,想得到重用,却四处碰壁,十分感伤,常暗中自怨自艾。某日,子贡得一美玉,来问孔子,是要收藏,还是找个识货的卖掉。孔子大声叹道:“沽之哉,沽之哉!我

13、待贾者也!”意为:卖掉吧,卖掉吧,我正等着识货的人哩。比喻等待有了赏识自己的人才会出来效劳出力。 (四)文学常识 1、古人名与字的关系 子路(前542前480),姓仲,名由,字子路。曾晳(生卒年不详),名点,字子晳,曾参的父亲。冉有(前522前489),姓冉,名求,字子有。公西华(前509?),复姓公西,名赤,字子华。 (1)“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2)古人取表字十分讲究,情况也非常复杂。如常见的有按兄弟

14、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第取字,如孔子排行老二,所以字仲尼,他还有个哥哥为老大,字孟跛。最典型的要属三国时东吴孙氏弟兄了。孙策为长子取字伯符;孙权为次子取字仲谋;孙翊排行老三,取字叔弼;孙匡排行老四,取字季佐。 这些表字虽然常见,但是与本名联系不大,实际上伯、仲、叔、季和子,还不是真正的表字,而它们后面的那个字如“策、“权”、“思”、“长”、“美”等才是表字的主要成分。这个主要成分与本名意义是有联系的,下面分别作介绍: 意义相同的:即表字和名意义相同,相通,是并列关系,所以又叫“并列式”。 如:屈平,字原。广平日原,意思相同。颜回,字子渊。渊,回水也,意思相同。 曾巩,字子固。巩、固义同。班固,字孟

15、坚。坚、固义同。孟轲,字子舆。轲、舆都是车。 意义相近的:即表字和名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可以互为辅助,称做“辅助式”。如:梁鸿,字伯鸾。鸾和写都是飞禽,但不是一种,鸿雁和鸾风可以互为辅助。陆机,字士衡。机、衡都是北斗中的星名,互为辅助。郑樵,字渔仲。樵是打柴的,渔是钓鱼的,常为侣伴,互相辅助。 意义相反的:即表字和名意思正相反,这种情况可称为“矛盾式”。 如:曾点,字皙。点为黑污,皙为白色。朱熹,字元晦。熹是天亮,晦是黑夜。 意义相顺的:即表字与名往往出自一句话中,意思相顺,而且字为名的意思作补充解释或修饰,这种情况,可称做“扩充式”如:曹操,字孟德。荀子劝学篇说:“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

16、是之谓德操。”字和名在一句话里,合成德操,即道德操守,字对名作了修饰性解释和补充。赵云,字子龙。周易说:“云从龙,风从虎。”名和字在一句话中,意思相顺。陆羽,字鸿渐。周易日:“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字对名作了解释。 意义相延的:即表率意为名字意思的延伸。这种情况可称之为“延伸式”。如:李白,字太白。太白指太白金星,这是对太意的延伸。杜牧,字牧之。牧之即放牧,延伸解释了牧的含义。杨达,字士达。士达,即士进的意思,进一步延伸了达的含义。丘锡,字永锡。永锡是“永锡难老”的省约,出自诗经.鲁颂,延伸了锡的含义。雷简夫,字太简。也是延伸强调了简义。 2、古代年龄称谓 襁褓不满周岁;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

17、幼儿,10岁以下;总角、孩提幼年泛称;垂髫(tio)、始龀(chn)童年泛称;幼学10岁;束发15岁左右;弱冠20岁;而立之年30岁;不惑之年40岁;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杖朝之年80岁;耄耋(modi)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鲐(ti)背之年90岁;期颐(jy)之年100岁。 3、其他文化常识 (1)夫子:当时对大夫、老师和年长者的称呼。自称其名在古代是谦称的一种表达方式。 (2)诸侯的封地叫“国”,卿大夫的封地叫“家”。 (3)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祭祀

18、在古代是大事。 (4)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诸侯不在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5)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这是做小相(xing)时的穿戴。端,古代的一种礼服。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 (6)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所谓“小相”,也是公西华的谦辞。 (五)、解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上四人都是孔子的学生。侍坐:卑者在尊者身旁陪伴叫“侍”。单用“侍”是陪伴者站着。用“侍坐”指双方都坐着;陪侍长者闲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标题为后人所加。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

19、话。生动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 (六)、基础知识积累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论语(ln)饥馑(j301;n)曾皙(x)哂(sh277;n) 舞雩(y)铿尔(kng)小相(xing)沂(y) 冠者(gun)喟(ku)俟(s)撰(zhun) 摄(sh)比及(b)毋(w) 2、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字词在句中的含义) (1)、如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宗庙之事,如会同。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答案:如果至于或者或者 (2)、方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答案:方形纵横,方圆正道,是非标准(礼仪)正、才 (3)、

20、与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遂与外人间隔 唯求则非邦也与? 失其所与,不知。 答案:给予赞成跟、和“欤”,相当于“吗”结交,亲附 (4)、乎 以吾一日长乎尔 摄乎大国之间 异乎三子者之撰 浴乎沂,风乎舞雩 答案:比在和、跟到、在 (5)、尔 以吾一日长乎尔 子路率尔而对曰 鼓瑟希,铿尔 尔何如 如或知尔 答案:你(们)的样子,相当于“然”铿的一声,象声词你你们 3、词类活用(解释下列字词在句中的含义) (1)、名词活用为动词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端:穿着礼服,章甫;戴着礼帽。 鼓瑟希,铿尔鼓:弹奏 三子者出,曾皙后后:走在后面 冠者五六人冠:成年人 浴乎沂,风乎舞

21、雩风:吹风,乘凉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方:正道,是非标准。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大、小:小的国家,大的国家 (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子路率尔而对曰对:回答 比及三年,可使足民足:使富足 4.特殊句式(判断下列句式特征并翻译城现代汉语) (1)、判断句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2)、省略句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使”后省略宾语“其”) 毋吾以也(“毋”前省略主语“你们”“以”后省略“之”) 判断依据:句子成分。 (3)、倒装句 不吾知也(宾语前置) 则何以哉(宾语前置) 毋吾以也(宾语前置) 尔何如?(宾语前置) 何伤乎?(宾语前置)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状语后置

22、句) 异乎三子者之撰(状语后置句) 以吾一日长乎尔(状语后置句) 为国以礼(状语后置句) 浴乎沂,风乎舞雩。(状语后置句) 5.通假字(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义) (1)、鼓瑟希(通“稀”,稀疏) (2)、莫春者(通“暮”,暮春) (3)、唯求则非邦也与(通“欤”,语气词,相当于“吗”) (4)、唯赤则非邦也与(通“欤”,语气词,相当于“吗”) 原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陪着)坐。 子曰:“以(因为)吾一日长乎(相当于“于”)尔,毋(不)吾以(用)也。居(平日、平常)则曰: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轻率,不加考虑的样子;尔,相当于“然”)而对曰:“千乘(一车四

23、马为一乘)之国,摄(夹处)乎大国之间,加(侵略)之以师旅,因(接续)之以饥馑(饥荒);由也为(治理)之(代千乘之国),比及(等到)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道,是非准则)也。” 夫子哂(笑)之。 “求!尔何知?” 对曰:“方(计量面积用语)六七十,如(或者)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至于)其礼乐,以俟(等待)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能胜任)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诸侯相见)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端(名作动,穿着礼服)章甫(名作动,戴着礼帽),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同“稀”,稀疏),铿尔,舍瑟而作(站起身),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为政

24、的才能)。” 子曰:“何伤(何妨)乎?亦各言其志(志向)也。” 曰:“莫(同“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成年人)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洗澡)乎沂,风(名作动,吹风)乎舞雩(状语后置),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赞成)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谦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国家政治)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做)之小,孰能为之大?” 翻译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

25、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什么,但愿意学习做这些。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

26、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戴好礼服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曾皙,你怎么样?” (曾皙)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和几个成年人、几个孩童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

27、谦让,所以我笑他。” “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 “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吗?” “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公西华只能替诸侯做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呢?” 四、课文内容分析 (一)、论语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本文节选部分,师生是围绕什么话题展开的对话?(从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 A.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B.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孔子问志 志:四子言志 孔子评志 (二)、根据内容,课文可划分为几个段落?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明确:这是一

28、篇以记叙为主的记叙文。 第一段(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写孔子问志。 第二段(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写弟子述志。 第三段(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写孔子评志。 (三)、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1、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2、概括孔子对四子的不同评价,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孔子评子路:哂之(轻率、自信、自负) 孔子评冉有:叹之(谦虚。说话很有分寸) 孔子评公西华

29、:惜之(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孔子评曾皙:与之(从容、洒脱、稳健。温文尔雅、机敏好学) 3、从各自之志看人物性格,悟孔子思想 子路:侧重强国鲁莽直率,好胜自诩。 冉有:侧重富民谨慎小心,谦虚退让 公西华:侧重以礼治邦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曾皙:侧重礼治洒脱高雅,从容淡定 小结:志向虽各有侧重,但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都是参加政治。 (四)、体验反思 1、解读“夫子哂之” 孔子为什么笑子路?是不是否定他的志向? 子路说的是国家大事,是一种大英雄、大政治家的事业,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不应该那么简单;可子路的回答有点轻率,有点过于自信,没有留什么余地,一点都不谦让,所以孔子才笑他

30、。至于他说的治理国家的理想本身并没有错,孔子并不否定;只是笑他的态度。 2、解读“吾与点也” 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齐读曾皙的述志部并探究曾皙的志。 “吾与点也”的争论有两种说法: 孔子为什么说“吾与点也”,对这个问题,历来是有争议的。对曾皙说的那段话(“暮春”至“咏而归”),有的是从积极方面理解的,认为曾皙是主张以礼治国,他说的是礼治的结果,是太平盛世的图景,与孔子的“仁政”“礼治”“教化”的政治主张相符,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教材采用这种理解)。 另一种是从消极方面理解的,认为曾皙是主张消极避世,符合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主张,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 明确:曾皙的话给人们描绘了

31、一幅“太平盛世”图,图中的景象社会安定、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大同和谐社会。曾皙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与点”! 3、探求孔子之“志” 孔子的“志”是什么? “宁为太平犬,莫作乱世民。”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身为万世宗师,他不能不去思考百姓的疾苦。否则,他以“仁”为本的思想就无从得以体现。 而曾皙讲的这个境界,就应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这就是孔子的自由民主一个大同世界的理想。在孔子看来,这就是真正的“礼治”社会。 孔子之志:孔子诱导言志:平等民主。 孔子思想:大同世界基本特征即为人人敬老,人人爱幼,无处不均匀

32、,无人不饱暖,家家安居乐业,没有差异,没有战争。 (五)、拓展提高 1、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译:(1)我去处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可以使得人人都有勇气,而且得为人的道理。 (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译:(2)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大国之间,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接连下来,又有饥饿。 (3)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译:(3)平日里说:“没有人了解我。”如果有人了解你,那你打算做什么事情呢? 五、课堂总结 在四个弟子中,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

33、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 来,这样的弟子,又怎能不博得老师的赞赏呢? 孔子治国思想以礼治天下。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却只能通过为人之师,传播自己的思想,师生共同努力,把这个思想付诸实践。 六、课堂练习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吾与点也(与,动词,赞同) 可使足民(足,富足) B何伤乎?(伤,动词,受伤) 三子者出,曾皙后(后,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后出生) C冠者五六人(冠者,名词,戴帽子的人) 童子六七人(童子,未成年人,少年) D因之以饥馑(因,接连,继续) 舍瑟而作(作,动词,起身) 解析:A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足;B后,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最后出

34、来C冠者,成年人;伤,动词,妨害;D全对 2、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C) A.忌不自信。B.夫晋,何厌之有? C.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D.居则曰:不吾知也。 七、板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通假字 学习古今异义阅读 文言基础知识词类活用浅易文言文 一词多义 孔子诱导言志:平等民主 四子路:可使有勇且知方也鲁莽直率,好胜自诩 子路、 曾皙、子冉有:可使足民谨慎小心,谦虚退让 冉有、 公西华言公西华:愿学焉,愿为小相焉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侍坐 志曾皙:暮春者“浴”“风”“泳”洒脱高雅,从容淡定 释“哂”由“与”点之因 八、美文欣赏 鲍鹏山孔子归来: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

35、 文/叶超英 一 对孔子,只有一个字来形容:大。思想之大,学问之大,影响之大,震古烁今。“至圣先师”“圣人”之类的名号,既是人们对于孔子的认可,也是对他的推崇。孔子留下的学问和思想,是中国人乃至人类永恒的话题。 二 孔子归来是上海教授鲍鹏山的著作,是他在央视百家讲坛讲授孔子的讲稿。读完此书后,对孔子及其思想的伟大感受更加深了一层,觉得以前对孔子的了解和理解太过于表层化了。该书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了孔子的生平与思想及成就,对孔子的一生进行了梳理,是一本研究孔子、讲述孔子的专著,闪烁着思想的光芒,其中有诸多见解独到之处。例如,对历史上的孔子批判,作者就做了非常清楚的澄清:新文化时期批判孔子,实际上批

36、判的是那些“非孔子”之类的或强加到孔子身上的内容,例如“吃人的礼教”、“三纲五常”“奴隶道德”等,孔子实际上只是为那些文化史上的黑暗部分背了罪名而已。 再如对“以德报怨”的分析:“以德报怨”,看似“道德”,实际上倒是起了不道德的作用,因为这样做,使不道德的人可以肆无忌惮,不用担心承担什么后果。如此,从全社会来讲,提倡“以德报怨”不但不能促进道德,反而要“促退”道德。 三 鲍鹏山指出,今天“我们看孔子,也要带着两颗心:恭敬心和平常心。”其实,这样的两颗心是看待历史上一切伟大人物的正确态度和方法。恭敬心,因为伟大人物的事迹和成就值得人们去恭敬,并由敬生爱,进而效仿之;平常心,可以让人们以一个平常的

37、视角从凡人的角度去审视伟大人物的思想和灵魂,毕竟,伟人也是肉体凡胎,并非生而知之者。有了这两种心,就有了看待伟人的视角:既非崇拜得无以复加的“仰视”,又不是虚无否定的“俯视”,而是中正平和的“平视”。在看待伟大人物的眼光上,仰视和俯视都很容易,最难的是平视。 四 作者对大学的解释,非常中肯,且含义丰富、内涵广泛:所谓的“大学”,就是学大,学着让你大起来。如果没有学着让自己大起来,那就是小人;如果学着让自己大起来了,那就是大人,大人就是君子。所以,大学简单地说,就是大人之学,就是君子之学。这样的“大学”不是培养人的专业技术和技能,甚至也不是灌输一些静态的知识,大学是培养人的价值观和价值判断力的,

38、是培养人的高贵品性和气质,是养成人大眼光、大境界、大胸襟、大志向的。孔子“志于学”的“学”,就是这样的“大学”将探究宇宙人生的大道作为自己的使命,将研究历史文化作为自己的职责,将提高自己的人格境界臻于至善作为目标。 这样对大学的解释,应该是最接近大学本原的解释,也是对学问本源的解释。一句话,孔子所追求的学问,所要培养的人才,远远超出了“器”(工具)的范畴,而是培养一个站立得起来的、有使命、有担当、有责任感的大写的人,也就是北宋著名哲学家张载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反观我们今天的大学、今天的教育,培养的乃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的心中崇拜的是金钱,他

39、们信仰也是金钱。 五 鲍鹏山对孔子推崇备至,毫不掩饰对孔子的崇拜,颇多赞誉之词。实际上,孔子对这些赞誉之词也是当之无愧。孔子,在目前看来是空前绝后的。在未来,还有无孔子似的人物,也大有疑问。 “万世师表”,赋予了孔子永恒的意义。 评论精粹 1.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翻译:太史公说:诗经有言:“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广

40、的大路让人行走。”虽然我不能达到这种境地,但是内心非常向往。我阅读孔子的著作,可以想到他的为人。到了鲁地,观看了孔子的庙堂、车舆、礼服、祭器,儒生们按时在孔子旧居中演习礼仪。我怀着敬意,流连而不愿意离开。天下的君王达到贤人的很多了,他们在那时(生前)都很荣耀,死后就什么都没有了。孔子是一个平民,他的名声和学说已经流传了十几代人,读书人仍然尊崇他。上起天子、王侯,中原讲习六艺的人,都从孔子这里取正,孔子可以称得上至圣了! 我们为什么要“回到孔子” 李拯 不妨把时针拨到二千多年前,回到那个文明觉醒的“轴心时代”。那是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也是不同文明类型破茧而出的时期。苏格拉底用思辨哲学开辟了西方文

41、明,释迦牟尼在冥想中启发了印度文明,而中国的孔子,则在世界的东方写下中华文明的遗传密码,在人类文明图谱中点亮了熠熠生辉的中国星。 这颗中国星,跨越大江大河、穿越历史时空,愈加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智慧。在人类历史上,惟有中华文明未曾出现断层而保持了连续性,今天的中国人仍能从容阅读孔子留下的文字;惟有中华文明未曾出现过大规模的宗教战争,直到今天这个东方民族仍将“尚和合”写在自己的大旗上。“中华文明,不仅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话,代表着一个古老文明深刻的自我认知。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当地区冲突不断上演,战争和暴力屡屡击碎人们的和平梦想,如果政治精英能想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饥饿和贫困的阴影仍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