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新理念,推进新课改] 如何树立生态文明新理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树立新理念,推进新课改] 如何树立生态文明新理念.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树立新理念,推进新课改 如何树立生态文明新理念树立新理念推动新课改江西省大余县教研室王万辉(341500)为构建符合素养教化要求和时代精神的新课程体系,我县担当了国家基础教化课程改革试验任务,成为全国38个试验区之一。从2001年九月份起先在全县五年制转六年制小学的起始年级实施了课程改革。2002年九月起先在全县全部小学的起始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全面启动课程改革。这意味着我们将伴随教材的改革,在教化教学观念、课堂教学方式、考试方式、评价方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校本课程开发等一系列方面都应进行一次深化的变革。课改对我们来说即是一次不行多得的机遇,也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在此一年多来我们在课改方面所做
2、的工作和体会。一、 提高相识更新观念课改试验是一个改革创新的进程,当课改的浪潮滚滚而来时,肩负着“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之重任的校长、老师以及全部教化教学工作者,都必需更新观念,才能使课改落到实处。首先,要转变观念:1、 转变课程观:从“文本”走向“体验”“课程”是什么?传统的教学论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这就意味着“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它规定学校“教什么”,学校和老师只有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权力,而无对课程进行创建、选择等权力。此次课程改革,力求将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走向学生,使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即课程不再
3、是特定学问的载体,而是老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老师和学生不仅是课程的传授者、接受者,而且成为了课程的主动参加者和开发者。2、 转变教学观:从“传道”、“授业”、“解惑”走向“教学相长”课程确定教学观,传统的教学注意“传道”、“授业”、“解惑”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整堂课以传授学问,解决问题为中心,学生学得被动,学得无奈。而今我们追求的是“教学相长”教学相长的过程,是师生思想、情感交融,主动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就是把学习的活动定位于与书本对话,与老师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的过程,从而在实践上超越了“老师中心论”,使学生学得生动,学得主动,学得活泼,而老师也在
4、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促进了自身素养的提高。3、 转变老师观:从“讲学”走向“导学”许久以来,老师在教学中始终本着“向学生传授学问”的观念,在课堂上过于繁锁地分析,自始自终是老师唱主角,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何,较少得到关注。新的课程改革,深中肯綮地提倡改“讲学”为“导学”,课堂中放手让学生大胆探究、自主学习,而老师则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加者、组织者、引导者和交换看法者,使老师的“教”真正让位于学生的“学”。4、 转变学生观:从“被动”走向“主动”学生是学习的干脆者,过去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学生学得相当被动。进行课程改革以后,我们重在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实质性的改变,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方式
5、,增加课堂上学生参加分组探讨、全班沟通、充分表达和展示自己的机会,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实力的发展。二、 改造课堂变更方式我们提出的课改战略方针是“全面推动,重点突破”,为此,我们把课程改革分成了五大块,每一大块成立了“探讨和指导小组”,选择了试点学校,即:教学方式的变革、考试变革、评价变、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探讨与开发等。2002年重点是教学方式的变革和考试、评价改革。为此,我们把2002年确定为“课堂教学改革年”。因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教学改革,而教学的实施必需在课堂,要改造我们的课堂,首先应冷静地反思我们的教学,始终以来,教学更多地重视学问的传授乃至
6、灌输,轻视创建精神的培育,把活的学科教成死的学科,老师为中心的教学压抑了学生的创建性,课堂教学模式化,课堂与学生的生活割裂等等,这种封闭、僵化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泯灭了生命的活力,因此,在反思课堂教学现状后,改造我们的课堂教学是我们必定的选择。、 教学模式:从“满堂灌”式教学走向“牧羊”式教学“牧羊式”教学模式与“灌输式”、“填鸭式”教学的不同之处是,不是告知学生“这种草好吃,应当这样吃,必需吃”,而是在指明所要达到的目标的基础上,把“羊儿”带到广袤的草地上,依据目标“吃什么草,怎样吃”是羊儿的事,老师只是一个“牧羊人”,只需当心地看护、组织和引导那些“羊儿”吃饱吃好,这种教学模式使课堂真正提升了
7、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展学生特性。、 学习方式:从“接受式”学习走向“探究式”学习以往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单调的、被动的学习方式,不利于活跃思维、发展实力。因而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动参加,强调探究学习。学年伊始,我们就提出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探讨。老师们尝试着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提问时间、探讨沟通时间和读书时间。长期的训练,使学生具有了探究的意识和实力,学得主动,学得投入。教学方法:从“繁锁分析”走向“导学、导悟”在较长一段时间里,教学的一个重要失误就是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厌其烦地分析讲解,不顾学生的感受,忽视学生的主动学习、亲身实践。从新课程标准中,我们领悟到应当让
8、学生主动参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育学生获得新学问的实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因而老师们从过去不停地讲解逐步走向引导学生自学、探究问题,组织学生合作解决问题。课堂评价:从“甑别式”走向“激励式和多元化”课堂教学中老师不经意的一句带评价色调的话语,都很有可能影响学生对学习的看法、情感和行动。因而课堂中的评价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过去的课堂评价,往往是“对”或“错”的甑别,是缺乏感情色调的,有的甚至是冷冰冰的责怪,因而丢失了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们提出课堂教学评价的三大理念:即是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否张扬和发展每一个学生的特性;是否培育和发展每一个
9、学生学习爱好和学习责任。我们力求在课堂上让每一个学生张扬特性,生动、活泼、全面发展。同时,我们的课堂评价的主体从单一走向多元,除了老师评价外,还组织学生评价、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并且破除答案的唯一性,珍视学生个人感受、独特见解,通过多样化的评价尺度,使学生乐在学中,以适合自己的方式不断求知。三、看到成果感受改变我们把2002年确定为“课堂教学改革年”,三月份召开动员大会后,我们下发了大余县中小学2002年“课堂教学改革年”实施方案,之后于6月上旬,县教委进行了专项督查。8月份,我们实行了全县中小学老师“课改通识培训”;十月,我们分片召开了“全县新课程改革研讨会”;十一月,我们实行了学科培训,实
10、行了全县中小学、幼儿园老师优质课竞赛;进行了“送教下乡、送课上门”,进行了课改辅导报告;十二月,我们实行了全县中小学老师“课改理论考试”,实行了全县中小学老师“课改论坛”。总之,从这一年多我们所做的工作,我们感到:课堂教学改革的春风已经吹进了校内,吹进了课堂,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主要表现在:1、领导重视,“课堂教学改革”已列入学校重要的议事日程。县“课堂教学年改革动员大会”之后,各乡镇教委、中小学都能仔细贯彻会议精神,仔细组织广阔老师学习有关课改的学习材料,并要求每位老师写好学习笔记和体会文章。各地、各校都依据本地实际制定了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细则。很多学校都把“课堂教学改革”列入了学校
11、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南安中学、东门小学做到每周的班子会必议“课堂教学改革”,每周的老师例会必讲“课堂教学改革”,把课堂教学改革列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大余中学围绕课堂教学改革开展“五个一”活动,即写好一篇论文,写好一份教案,上好一节课,说好一节课,命好一份试卷。同时,主动开展探讨性学习;池江初中领导对“课堂教学改革”很重视,不但组织了老师仔细学习,还出了课改墙报,同时,领导班子成员还深化课堂,指导老师进行教改;池江小学每周都有一节以上的课改研讨课,组织老师听课、议课、探讨,提出改进看法,并将课改与“合作学习”课题探讨,有机结合起来;原吉村、新城等教委不但召开了全镇课改动员大会,还举办了课改通识培训
12、,聘请外校课改意识较强的老师到本镇、本校作辅导报告;原新城镇教委还成立了以原教委主任为组长的信息资料领导小组,创建了信息资料室,建立了课改信息资料中心,设有专人负责,把国家、省、市、县有关基础教化课程改革的信息、资料收集好,并把各试验学校好的阅历、做法、看法、发觉的问题刚好汇总,向上级反馈,同时组织学校与其他试验学校之间的横向沟通,充分发挥中心作用,刚好沟通信息;此外,各个学校的行政领导特殊是校长,对课改工作有充分的相识,把课改看成份内之事,亲自参加、亲自抓。许多校长,他们坚持每周听课,而且是有组织、有安排、有目的地听,意在了解课堂教学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学校课改的相关目标、任务的措施。这
13、些校长很有紧迫感,对课改试验工作相识很到位,很有思想和观点。可以说,课改试验造就了一批专家型的校长。2、课改理念已逐步深化老师的心中“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已经越来越明确地成为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面对全体学生并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张扬和发展每一个学生的特性;培育和发展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爱好和学习责任”,这三大课堂教学评价的新理念,已逐步深化老师的心中。新的教化理念使广阔老师迸发出极大的改革热忱,许多试验老师把课改试验看成是一次熬炼自己、提高自己的极好机会,把课改探讨看作是一种专业探讨活动,主动参与,全身心投入。他们主动参与各类课改培训,仔细做好学习笔记,写好反思和体
14、会文章;大胆探究课堂教学改革,主动要求上探讨课。从我们督查课堂教学的状况反映,从座谈会老师的发言,我们常常能感受到老师教化教学观念、角色和行为的可喜改变。这些改变集中体现在老师的三个意识的形成上:(1)学生意识。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个新课改的核心理念,逐步在老师的头脑中生成。教学中,老师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阅历,注意培育学生的学习爱好,大胆地把嬉戏、故事、艺术、表演等带进课堂,让学生爱学、让学生乐学,还学生一个华蜜欢乐的童年。(2)课程意识。许多试验老师以教材为平台为依据,充分地挖掘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教学中,老师不再把教材当作“圣经”,而是注意科学、艺术、人文向生
15、活、向自然的回来,向学生阅历的回来,把书本教活、学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学数学,在生活中用语文、用数学,成了许多试验老师的共识。(3)开放意识。教学空间的开放,不再把教学仅仅局限于课堂,而是大胆地延长课外、校外;教学时间的开放,注意过程和生成,而不拘泥于刻板的设计和程序,努力让课堂充溢活力;学科之间的开放,注意学科之间的相互协作、有机渗透,已经成为了试验老师的自觉行为。学生在音乐的旋律、节奏中读课文,在美术的线条、色调中学数学,读读画画,说说唱唱,学习热忱极为高涨。总之,这轮新课改试验同样造就了一支年轻的极具潜质的专业化老师队伍。3、课堂教学有了明显改变通过对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督查,我们发
16、觉,从总体上讲,各个学校的课堂教学较之于传统课堂教学都有肯定改进,都有肯定的改变,让人感受到了新课程、新课堂的清爽气息。主要表现在:(1)学生主动主动参加课堂。课堂教学中,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并在活动中表现出肯定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课堂上常有学生互教互学的感人场面,学生提出问题更为大胆干脆,师生互动主动;老师激励学生对教材对文本进行大胆质疑,利用教材的开放性使学生学习延长、拓展。一句话,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仅参加学,也参加教,而且还参加课程的创生。(2)学生学习方式更为丰富,呈现多样化、特性化趋势。“自主、探究、合作”已逐步成为学生学习方式的主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创建机会让学生自己
17、阅读、朗读,以读代讲,读悟结合;学生喜爱怎么读就怎么读,读出自己的感受来;注意让学生自己操作、思索、想象、视察、实践,从而实现从传统的“教会”向现代的“学会”的转变;注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绽开探讨、沟通和合作学习,培育学生的合作学习技能,引导学生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帮助别人和向别人求助,驾驭学习方法;注意学生的学习状态,张扬和发展学生的特性,培育和发展学生的学习爱好和学习责任。(3)师生关系走向合作化、民主化。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师生互动、同等参加的生动场面。“学生起来了,老师下来了”。详细地说,也就是学生的头抬起来了,手举起来了,话多起来了,身子站起来了;而老师则从讲台上走下来了,跟学生谈
18、话腰弯下来了,“师长”的架子放下来了。课堂上,老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更多的是激励性的、确定性的,协商对话性的话语。4、大胆地进行了评价和考试制度的改革。课程改革的深化必需要求改革原有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在大力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我们对考试和评价也进行了主动的探究和有益的尝试。县教委成立了考试改革和评价改革探讨和指导小组,成立了七所“新课改评价改革试点学校”,在学生日常评价、期末考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先后出台了大余县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大余县2002年小学毕业质量检测改革的实施看法、大余县小学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方案、大余县初中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方案(修正)等。与此同时,在东门小
19、学进行了“建立促进学校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青龙小学进行“建立新课程要求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在池江初中、吉村中学、黄龙小学实施“促进老师不断发展的评价探讨”,在新城小学实施“日常教化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性评价”即“学生成长记录袋”等课改课题的探讨。这些改革和探讨都取得了肯定的进展,为课程改革的真正落实和顺当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县教委还先后成立了“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的探讨的指导小组,目前正在进行这些方面的探讨工作,并在东门小学、池江小学、青龙中学、新城镇中等校试点探讨。四、 反思总结有待深化1、课堂教学改革发展不平衡。从全县课改形势看,可以说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发展不平衡。从整体上看,小学比中学好,从整个小学看,又存在两个层面:一是在已经实行课改试验的乡镇、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搞得较绘声绘色。教改的春风不但吹进了校内,而且吹进了课堂,不但刮风而且下了雨。二是在还没有实行课改的乡镇、学校,教改春风吹进了校内,但还没有吹进课堂,课堂教学方式照旧。2、在学校领导、老师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与怀疑表现在学校领导方面的:一是有些学校的领导对课改的理念相识还不够到位,理解还不深刻,使得课程改革相对滞后,课改工作迟迟得不到推动;二是有些学校的领导未能对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