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例重症肝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重症肝炎的并发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6例重症肝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重症肝炎的并发症.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56例重症肝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重症肝炎的并发症 R473.5A1005-2720(2010)03 - 142 - 02 重症肝炎;并发症;护理 重症肝炎病情困难多变,其并发症更是造成病人死亡的主要缘由。刚好发觉其先兆症状以及有效的治疗措施是提高重症肝炎患者存活率的关键1。该病发病急,发展快,黄疸急剧加深,肝脏快速缩小,并出现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临床表现。亲密视察病情改变、加强护理、刚好发觉和处理并发症,是提高重症肝炎治愈率的重要环节,现将我们的视察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09年4月共收治慢性重症肝炎56例。其中男41例,女15例,年龄最大69岁,最小
2、32岁。并发肝性脑病12例,占21.43%;并发消化道出血10例,占17.86%;并发电解质紊乱34例,占60.71%。 2 并发症的视察与护理 2.1 肝性脑病是严峻肝病患者肝细胞广泛受损, 肝功能衰竭所致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综合征,临床上分前驱期、昏迷前期、昏睡期、昏迷期2。在临床视察与护理中,12例肝性脑病患者出现昏迷前期表现。其中4例出现烦躁担心、大小便失禁、体温高热、抽搐等。在巡察视察病情时,发觉病人病情改变应马上报告医师并做出对症处理,快速建立静脉通道,赐予氧气吸入、养分脑组织肝细胞等。按医嘱用去氨药物如左旋门冬氨酸使血氨下降。针对病情刚好制订周密护理的措施:(1)严密视察病情,留意
3、神志、瞳孔、意识改变,测量生命征及尿量,出现高热、抽搐、呕吐等症状刚好报告医生并做好相应护理措施;(2)对兴奋、躁动担心患者设专人护理或加用平安床栏等爱护措施,防止坠床等意外事故的发生;(3)将昏迷病人头偏向一侧,吸出口腔分泌物,保持口腔清洁;(4)饮食护理:肝昏迷期严格限制蛋白质摄入,必要时禁食蛋白质,防止血氨增高以免加重病情。复原期激励病人进食高热量、易消化、维生素丰富的清淡饮食;(5)加强皮肤护理:应赐予翻身、防疮褥、按摩骨突受压部位等护理措施,保持床铺平整、舒适。本组并发肝性脑病患者中,9例由于发觉病情改变刚好、处理快速,病情稳定治愈出院,胜利率为75%。3例重症肝炎并发肝性脑病,最终
4、因病情危重而死亡。 2.2 消化道出血因肝脏严峻损害,凝血机制障碍,应视察出血的倾向,告知病人不要用手指挖鼻孔或用牙签、不要用硬牙刷刷牙,刷牙后有出血者可用棉棒擦洗或用生理盐水漱口;鼻腔出血者用0.1%肾上腺素棉球填塞止血;注射后局部压迫1015min,以避开出血;同时严密视察生命体征,大便颜色,具体记录出入量。若有呕血刚好清理口腔,以免由于呕吐物引起窒息。本组病例在临床视察中8例表现为解黑便、无呕血现象。经对症止血处理后出血停止,大便正常。2例肝硬化晚期患者因连续解柏油样大便5天,呕吐咖啡样物2天入院,病人神志处于模糊状态,面色苍白、烦躁、血压12/7kPa,考虑患者为出血性休克,快速建立静
5、脉通道补充血容量止血。同时遵医嘱赐予止血药,必要时赐予冷静,对大量出血者做好抢救打算工作。 2.3 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本组34例患者在住院过程中均出现不同程度低血钾、低血钙,表现为嗜睡、乏力、手足抽搐、肌肉酸痛等,经对症补充氯化钾、葡萄糖酸钙;改善饮食,赐予含钾丰富的蔬菜、水果、鲜桔子,多食含钙丰富的豆制品、猪骨汤等从而订正电解质紊乱。4例病人检查血钾为5.9mmol/L,BUN为17.3mmol/L,表现为呼吸深大而不规则,心率快而紊乱等高钾血症,依据病情静脉滴注5%碳酸氢钠注射液、呼吸兴奋剂,订正心律失常等处理。但由于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抢救无效而死亡。 2.4 心理护理重症肝炎病人,
6、心理承受压力很大,既担忧自己生命安危,又担忧患病给经济、婚姻、家庭、事业等方面带来影响,表现出悲观悲观、焦虑、恐惊的心理、表现出心情不稳定,甚至消极厌世等不利于疾病转归与康复的因素。护理人员首先要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为病人创建一个宁静平安的治疗环境。以关切激励的语言,热忱周到的服务,娴熟的专业技术为病人减轻或解除苦痛,用爱心和真诚去激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 3 体 会 重症肝炎是肝病之重症,是危及患者生命的危症,这就要求护理人员无论是在治疗护理、还是基础护理,生活护理期间都应仔细视察病情改变,防止并发症。总之,给患者供应刚好、周到、合理的护理,对提高治愈率非常必要。 1 许士群.重症病毒性肝炎并发肝性脑病的视察与护理J.中原医刊,2003,30(21):55-57. 2 李长英.72例肝性脑病的诱因分析及护理J.护理实践与探讨,2006,3(5):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