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民族乐曲春江花月夜分析中国民族音乐的美学特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中国民族乐曲春江花月夜分析中国民族音乐的美学特征.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从中国民族乐曲春江花月夜分析中国民族音乐的美学特征从中国民族乐曲春江花月夜分析中国民族音乐的美学特征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无比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它犹如一棵古老而常青的参天大树,以其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和多彩多姿的繁花硕果独立于世界音乐之林。无论是先秦气度恢宏的钟馨乐舞,还是隋唐华光璀璨的歌舞大曲,乃至宋元以来清新纯朴的戏曲音乐,无不显示出中国民族音乐那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其成就之辉煌,影响之深远,在世界文化史上留下了无比光辉灿烂的一页。人们常说中国民族音乐浩如烟海,仅从传统的民歌、民族器乐、戏曲音乐、歌舞音乐、曲艺音乐等几大类来看,其数量是何等惊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
2、已收集到的民歌约有30多万首,曲艺音乐有400多个曲种,戏曲音乐有300多个剧种,民族乐器约有200多种然而,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音乐的大量传人,中国民族音乐渐渐为国人所冷落、所忽视。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但重要的有两点:一是思想文化领域内的“欧洲中心论”,它致使人们认为西方音乐先进,中国音乐落后。二是缺乏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层认识,以至在谈论中国音乐时,常常割断与自身文化传统的联系而难以了解其真谛。如今,“欧洲中心论”这一陈旧的观念已为人们所抛弃,特别是目前国际间音乐文化发展日益多元化、本土化的大趋势,更促使我们这些龙的传人、炎黄子孙有必要对自己民族音乐文化的价值进行较为深入地思考。中国民族
3、音乐作为当今世界上渊源最为久远而又长流不绝的东方古老音乐文化的代表,它那独特艺术品格的形成,是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多样的自然环境和博大的文化背景分不开的。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大自然始终占有特殊的位置。中国人总是将自己的胸襟、情趣和人格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在大自然中寻找自己心灵的归宿和感受上的契合。正是这种天人合一、心物交融的文化传统,从而使“山水虫鸟、风花雪月”成为文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对象。而其中“月”又仿佛特别受到人的喜爱。千百年来,世代的人们以月仰视天文、俯察品类、感怀人世、推演春秋,人们都不知从月的阴晴圆缺中编织了多少神话传说,发掘了多少蕴含其中的那些恬静之美、眷恋之情、乡情之
4、思、流失之悲此月古今通,情思人相异。于是,太白低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东坡高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晴天”。其实,咏月名作并非只属诗家,且不说那些丹青高手描绘的松林月夜、寒山清泉,就是同样以抒情见长的艺术-音乐,尤其是在我国传统器乐曲中,也有不少以月为题的佳作。如春江花月夜、月儿高、汉宫秋月等。而在这些乐曲中,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以其高雅的情趣、隽永的意境、清丽的旋律呈现出独特的光彩。春江花月夜原为一首著名的琵琶大曲夕阳萧鼓。它早在120多年前就已流传民间,建国后,我国的音乐工作者罗忠熔、昊祖强、黎海英、刘庄等在此基础上又进行加工整理,并伴随着现代民族管弦乐队编制的不断扩大而几经改编、配
5、器,使得这首乐曲更加完善,深受国内外听众的热烈欢迎。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典雅优美的抒情乐曲。它以水墨画般的笔触,淡远而苍劲地为我们勾勒出了色彩柔和、淡雅清丽的山水画卷,向我们展示了在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的迷人景色,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妍容美貌和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春江花月夜全曲结构由10段标题小曲组成。它以优美抒情的主题乐段为基础,根据每段所要表达的内容、意境加以“换头合尾”、“递升递降”等形式的变奏、重复、衍生来推进音乐情趣的发展和深化。用这种手法来描写意境,塑造音乐形象,不仅仅细腻精致,而且对主体的表达也更集中有利。既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又不乏新鲜
6、之感。一、江楼钟鼓夕阳照江舟萧鼓动心弦乐曲开始由清脆的琵琶用弹挑、轮指等手法由慢而快地模拟了阵阵低沉的鼓声。而洞箫、古筝波音的奏出,则犹如远处钟声的回响,把月未升起前江面的优雅恬静,醉人的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然后,乐队合奏出了那流畅、委婉的主题乐段。这一江南风格的主题旋律以“鱼咬尾”的方式展开,使音乐在进行中不时地作一迂回反复,从而增强了乐曲的圆转与弹性,加强了乐曲的韵味和律动。所以,当这一主题乐段的速度、力度多次重复和变化重复时,使人就会产生一种“似曾相识”之感。此后,大鼓轻声击奏,反复描绘出夕阳西下、泛舟江上、箫鼓齐鸣的动人情景。二、月上东山明月升长空江水泛涟漪舒展的旋律线如波浪般进行。乐
7、曲的一头一尾都是用同度音贯穿连接的,使得音调轻盈、平稳,冉加上琵琶、二胡、洞箫那协调一致又赋予典雅色彩的齐奏配合,使得音乐格外柔美与和谐,形象地表现了一轮明月在云层中游移出没的美丽景色。最后,有洞箫吹奏出婉转呜咽的旋律,导人了深远的意境,令人凝神屏息,浮想翩翩。三、风回曲水晚风轻吹拂江水起荡漾此段旋律与第二段相似,但是旋律上半句有了一些小小变化节奏在此得到拉宽。随着音乐的不断发展,节奏似乎又慢慢变得密集起来,从而使乐曲的情绪与“月上东山”的那种在宁静淡远中感受到的广阔深沉有了一种对比。似乎“风回曲水”那较为热情的曲调则更多的是表现江风拂水的情景。四、花影层叠熏风弄花影层要映水中一开始就由琵琶奏
8、出了四个急促的华彩句,情绪陡然起伏,颇有气势。与前面恬静的意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风乍起,吹皱一江春水”的感觉。此时,水中倒映、两岸花木和空中明月变得层叠恍惚,形成五光十色的斑斓水波,大有水中花影纷乱之貌。之后,乐曲在“合尾”中结束,江面又归于平静。五、水深云际皎空孤月轮水天云弄影音乐此时进人了万籁俱寂的意境,旋律首先在中音区不断迁回变化,接着以合奏形式突出琵琶和大胡等低音乐器那饱满结实、醇厚深沉的音响,以浓墨重笔描绘了江中水雾的深沉阔大。忽而,音乐中悠然飘出琵琶轻柔透明的泛音,二胡、筝的长颤音以及曲笛轻巧明亮的波音,给人以“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感受。六、渔舟唱晚歌声划寂
9、静渔人唱晚归此时萧在琵琶和木鱼的伴奏下吹奏出一段如歌的旋律,接着,琵琶进行领奏,就仿佛渔夫一边摇槽一边歌唱,而其他乐器在每句最后长音的齐奏,又犹如船上众人的应声和唱,在这一段音乐中采用了同一音型不断的下行模进,营造出越来越沉静、越来越悠远的气氛。然后,音乐情绪顿转,速度加快,力度加强,就好像游人在凝神静听那渐渐远去的歌声之后,突然又回过神来,重新回到热烈、欢快的情境之中。七、回澜拍岸渔舟竟相归回澜拍江岸一开始,由琵琶以扫和轮奏出一连串由慢至快、顿挫有力、富有生气的模拟音型短句。尔后,萧、二胡及打击乐器等合奏出气势磅礴的旋律,犹如群舟竞归、破澜拍岸的动态。最后,由琵琶奏出尾句,音乐轻弱而收。此段
10、音乐流利酣畅、一气呵成,充满了律动。使整个画面静中寓动、动静相济,具有极佳的艺术效果。八、挠鸣远籁这一部分在演奏中常略去。九、唉乃归舟归舟溅浪花格声唱唉乃这是全曲的高潮部分。在古筝琶音衬托下,乐队合奏出复线式的旋律由慢渐快、由弱渐强,不断起伏模进,紧促而有力。表现了归舟破水、浪花飞溅、槽声唉乃的意境,从而将音乐推向了高潮。十、尾声归舟万籁寂春江更出静琵琶与二胡、箫先后奏出了悠扬的旋律。此后,洞箫又吹奏出了更加柔和、抒情的主题音调与前面首尾呼应。那清丽淡雅的旋律再次渲染出宁静悠远的月夜美景:夜深了,大地一片寂静,在那星斗满天、薄云掩映下一轮皓月渐渐向西移去乐曲在诗晴画意和幽静深远的意境之中结束了
11、全曲。春江花月夜全曲以清秀细腻的风格、婉约含蓄的意蕴、古香古色的气息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个聆听过它的人。因为在这里,不仅仅是由于音乐之中春江月夜的绰约风姿无法令人忘怀,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领略到了中国传统音乐那份空灵与超然的美感,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艺术的乐、诗、画“同构”于一体的艺术神韵。由此,有关中国民族音乐的美学特征,可总结为简单的三句话,即:和的精神,虚的意境,线的形态。和的精神“和”是指中国音乐讲究艺术表现的中和、简约、适度。因而我们在作品中听到的常常是那种分寸感、统一感、谐和感;而不是那种音乐材料上的强烈对比,艺术表现上的大起大落。这些,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三个基本的命题“天人和一、知
12、行合一、情景合”在音乐中的反映。虚的意境这是中国音乐在美感特征上的要求。含蓄的美、空灵的美是中国音乐必须达到的一种境界。无论是在中国音乐的创作和表演中,还是在对中国音乐作品的聆听和欣赏中,都贯穿着一个“韵”字。国人对韵味的追求胜过对声音本身的追求,犹如中国的写意画,不求工细,但求神似。线的形态这是中国音乐的形态特征。其一是乐音的“带腔性”。所谓带腔,是指乐音在进行过程中,音与音之间所构成的一种“线状”的“递变”关系。如古琴音乐中的“吟、揉、绰、注”。其二是指中国音乐作品的旋律表现为横向的“线性”思维特征:一方面,中国作品大多为单声部作品,旋律获得高度的发展;另一方面,即使是多声部作品,作品注重的也是横向的旋律展开。总之,中国民族音乐诗般的意境,画一般的色彩,使我们领略到了中国音乐独特的艺术神韵,了解了华夏优秀文化的博大精神,培养和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99级2005-5-224 / 4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