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10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1消息二那么1 . 了解新闻的六要素和新闻结构的五局部,理清文章内容、层次并体会本文语言准确、 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2 .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3 .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 .运用所学知识阅读、分析、评价新闻。把握消息的结构要素。理解新闻内容和新闻的特点,把握战争的主题。1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 语言。2 .理解文中议论的作用。第1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激情导入俗话说:足不出户,能知天下事。
2、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依靠什么知晓天下大事呢?生答:“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等。是的,我们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知道天下大事,了解世界变化。而刚才大家看到的是 哪种类型的电视节目?哪种类型的报刊文章?生答:新闻、消息、通讯。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学习消息的阅读和写作。二、辅读资料文体知识: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新闻作者对新近的世界里,我遨游了一辈子,发现里面的奥秘太多了。研究它,掌握它,将给人类带来巨大 的恩惠,希望大家继续研究下去,区区200万英磅的利息,虽微缺乏道,但愿意为行走在物 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之路上的你助上一臂之力。诺贝尔在九泉之下感谢 你们。(
3、新闻的结构首届诺贝尔奖颁发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准确 新闻的语言!精练、生动作:业:运用学到的新闻结构的知识,写一篇新闻,报道本校或本班的某人、某事或者某项活动。本文主要介绍了诺贝尔奖设立的宗旨,首届获奖者的获奖成就和诺贝尔奖的颁奖机构、时 间、地点及奖金来源。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阅读消息已经没有障碍,但是分析消息,掌 握消息的结构,概括主要内容,以及品析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表达效果仍有不小的难度。 所以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抓住这几个要点,按照从浅到深,从易到难的顺序设置、 讲解题目,让学生在掌握本文内容和结构的同时,也对消息这一体裁的结构和特点有所了 解。本节课授课思路清晰,内容重点突出,方
4、法灵活多样,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3“飞天”凌空1 . 了解课文内容,欣赏作者描绘的画面,感受文中表达的运动之美。2 .找出课文的新闻要素,理解新闻特写的新闻价值。3 .掌握新闻特写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了解新闻特写的有关知识,明确新闻特写的一些特点。1 .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了记叙的表达方式。如介绍10幅浮雕时,将每幅浮雕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人、时、地、事 等记叙因素交代明白。总之,在说明文中运用记叙,增强了文章生动性和形象性。这点我没 有让学生充分的思考。21*蝉1 .学习本文作者为了获得第一手材料,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细致、深入 的观察方法。
5、2 .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3 .学会提取和筛选主要信息的阅读方法。了解科普散文与一般说明文的区别,体会把蝉人格化向我们介绍的好处。揣摩字词、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反映的情感。一、激情导入古诗导入:出示古诗蝉的诗文。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不过,这个谜语可有点难,是一首诗,请同学们自 己先来读一读,猜猜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学生自读,指名猜。一一蝉师: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生齐读古诗。师:有一个著名的昆虫学家也写了一篇关于蝉的文章,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他。二、辅读资料法布尔(1823 1915),法
6、国著名昆虫学家、作家。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 界的“维吉尔”。他用水彩绘画的700多幅真菌图,深受普罗旺斯诗人米斯特拉尔的赞赏及 喜爱。他也为漂染业作出贡献,曾获得三项有关茜素的专利权。昆虫的故事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学巨著,同时也是一 部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哲理的文学宝藏。它的文字清新、自然有趣,语调轻松幽默诙谐, 基于事实的故事情节曲折奇异。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 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生字生词窠(ke) 涂幔(mGn)罅隙(xid xi) M(rui)喧嚣(xido) 轧
7、碎(yd)孵化(fU)跳蚤(zdo)黏土 (nibn) 2.读课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并思考:法布尔从哪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蝉?学 生读文章,思考问题。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两方面一一蝉的地穴、蝉的卵。归纳:全文自然分为两个局部。第一局部“蝉的地穴”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虽然这一局部的小标题为“蝉 的地穴”,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地穴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考察从地穴开始。第二局部“蝉的卵”,介绍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虽然这一局部的小标题为“蝉 的卵”,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卵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产卵、孵化和成虫的考察从介 绍产卵开始。这一局部的说明顺序和“蝉的地穴” 一样,也是按
8、照对事物观察的进程进行说明。四、研读课文L请大家在文中就蝉的挖洞、脱壳、产卵、幼虫钻土等细节细细品读,勾画出过程, 看看作者是抓住了什么特点来进行介绍的?然后共同探讨并归纳:挖洞(第4自然段):分泌黏液,使泥土成为泥浆,固定隧道;脱壳(8 10自然段):找支撑点,外层皮由背上慢慢裂开,表演奇怪的体操;产卵(12 13自然段):选择最小的向上翘起的树枝,在枯枝上刺出三四十个小孔;幼虫钻(23 一24自然段):四处寻找软土,用前足的钩扒掘,将土抛出地面,挖开土 穴,钻进去,隐藏自己。2 .我们这篇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蝉脱壳的呢?再读课文8 10自然段。先找支撑点一一接着写背部变化一一再依次写头部
9、、吸管、前腿、翅膀和后腿的露出一 一最后写尾部。3 .你从蝉脱壳的这些变化中体会到了什么?作者观察的仔细、认真。4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发现,作者并没有按昆虫一般的生长过程“卵一一幼虫一一成虫” 的顺序来介绍,而是从中间的一环“幼虫”入手,介绍蝉循环往复的生活史,作者为什么要 这样安排材料?这样安排顺序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幼虫建筑地穴,这比成虫产卵要生动、丰富、有趣得多,以此开头,容易引起读者的 阅读兴趣,进而跟随作者去进一步探究蝉的世界的微妙;使行文新颖活泼,不落俗套; 也是最重要的,是突出蝉“4年黑暗中的苦工”这一重要特点(蝉一生中绝大局部时间的活 动)。5 .请同学们列一张关于蝉从产卵到成
10、虫的生长过程表:成虫产卵一一蝉卵孵化一一幼虫走出壳外一一幼虫落在地上一一到地下寻觅藏身的地 方一一幼虫钻进地里一一幼虫从地穴爬出一一幼虫爬上灌木枝或草叶一一变为成虫一一成 虫离枝飞去一一成虫交配(产卵,死亡)五、语言特色作为事理说明文,蝉是一篇科学小品。本文对“蝉”的说明既不像一般辞书、昆虫 学著作那样进行系统的纯科学性的说明,也不像一般科学小品那样运用文学方法来表达。蝉实质是科学观察笔记、考察报告,属于科学著作的范畴,但是,作者在表达上采 用了一些文学性语言对说明对象的科学资料进行综合介绍,因此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其文学 色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蝉人格化,赋予它人的情感和行为。如写蝉
11、产卵,写出了 “可怜做母亲的”生儿 育女所付出的艰辛,也写出了蜗残害生灵的可恨。写由卵发育成蝉,表现出了蝉所经历的四 年漫长历程的艰苦。这就使文章具有了较强的感染力,能使读者为这个小生物的成长慨叹。二是运用文学的语言表达。如运用比喻的手法把一般不为人知的科学现象表现得具体形 象,以“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来比喻蝉的脱壳过程。又如以准确而形象的语言描写所观察 到的情形,写蝉“在空中腾跃,翻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并用前爪钩住它 的空皮”,其中的动词准确而又生动地描写了蝉脱壳的整个过程。洞口地穴出口建隧道卜幼虫、伺机出穴,出穴 、奋斗四年奋斗四年成虫产卵产卵天敌破坏“歌唱五周蝉的卵4孵化 1
12、幼虫入地(落地I挖穴隐藏)卵幼虫出穴成长V脱皮【成长作:业:仿照法布尔拟人化的手法写一个小动物,200字左右。蝉是一篇科普文,因为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亲近大自然的直观生活体验,所以讲起来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为了防止这一问题,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设备,播放蝉的相关图 片和视频使课文内容形象化,从而更有利于学生进行理解和想象。学生仔细观看后,再结 合文章的语言文字进行赏析,得以对文本的描述理解得更清晰、更准确,大大提高了教学 效率。22*梦回繁华1 .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2 .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条理清楚,细腻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写法。3 .揣摩本文说明语言的特点,领略这一
13、国宝级画作的美,培养我们鉴赏,审美能力。.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内容和历史价值。1 .品味作者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本文条理清楚、细腻具体的写作特色。(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有一件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杰作。在问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 家把玩欣赏,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它 曾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演绎出了许多传奇故事,它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 同学们知道这幅画是什么了吧?(学生回答)对,清明上河图它究竟画了些什么内容呢? 为什么千百年来,它的魅力一直不衰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梦回繁华。(二)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1.读
14、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汴梁(bidn) *翰林(hin)簇拥(CU)沉檀(tdn)摩肩接踵(zhbng)题跋(bd)田畴(ch6u)漕运(cdo)摄取(sh。 络绎不绝(yi)绢本(judn) *料峭(qiao)岫胪(zhu lu) 遒劲(qiu).识记重点词语的词义。X:善于,擅长。设色:(绘画)涂色,着色。田畴:田地,田野。春寒料峭:形容初春微寒。跋涉:爬山过水,形容旅途艰苦。孔道:必经之道。内忧外患:指国内的变乱和外来的祸患。络绎不绝:形容行人很多,往来不断。遒劲:雄健有力。摩肩接踵:肩并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踵,脚后跟。细致入微:比喻看问题非常全面,连很细小的问题
15、都考虑到了;也指对人体贴关心无微不至。2 .作者简介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有的存世精 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图宽25. 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 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这 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三)整体感知,走进文本.本文围绕清明上河图,介绍了哪些方面的内容?介绍这 幅图的历史背景,画的作者,画卷的纵横,作品描绘的内容,画卷特点及历史价值 等
16、。1 .读了本文,关于清明上河图你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我了解到了北宋时期,城市繁荣,文化生活,十分活跃,清明上河图便是反映这一时 期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一幅风俗画。我了解到了画的作者张择端主要活动时期,籍贯,字, 生平,爱好等。我了解到了关于这幅图的画卷大小,描绘的具体内容,特点及价值等。(四)文本精读,理清顺序细读课文第四段,作者是怎样有条不紊地说明画卷内容的?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作者先介绍画面开卷处描绘的内容,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具体逐一介绍,先 介绍近 郊风光,再介绍赶集的乡人,进入大道岔道上扫墓归来的权贵,最后介绍近处小路上的行旅。 然后再介绍画面中段描绘的情景。先介绍汴河上的船,忙碌
17、的船工,顺水行驶的船,再 介绍河上的拱桥结构、形状,桥的两端,最后详细介绍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船夫 呼喊,桥上呼应,行人围观,这一紧张的一幕。最后介绍画卷后段描写的街道,先介绍街 道房屋店铺,再介绍店铺经营品种,最后介绍各行各业及行人。画面内容虽纷繁复杂,但 作者能够条理清楚,层次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还得益于作者采用了恰当的说明顺序。(五)品味语言,感受魅力再次浏览课文,看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的?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本文的语言既平实准确又典雅生动。比方:“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 纵25.5厘米,横525厘米”一一此句属于平实说明,通过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介 绍了画卷
18、的纵横。“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留下无尽的回味。”一一此句语言典雅生 动,采用 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画卷比作乐章,形象地说明了画卷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 特点。“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摩肩接踵”“络绎不绝”一一文中有大量的 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 使 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三、总结提升课文以梦回繁华为题,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描摹 北宋时期繁 华的市井风情,丰富了我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了解,激发了我们对古代生活丰富的想象,这 幅长卷人物繁多,场景复杂,但作者把它介绍得条理清楚,细腻具体,真是难能可贵,值得 我们借鉴学习。清明上河图还有很多探究之处,例如,有学者认为这幅画
19、有揭示社会问题,谏劝宁 徽宗之意,表现了画家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课外可以阅读清明上河图的故事一书,进一 步了解这幅名画。什延生原因:北宋空前的繁荣局面梦何繁华概括介绍画卷整体特点具体说明4描画的具体景象 、艺术、历史价值市井风情,深厚情感作:业1 .识记本文重点字词。2 .以“我最喜爱的一幅画”为话题,运用空间说明顺序描述画面,300字左右。在梦回繁华的教学设计中,我摒弃了旧传统“串讲”的教学模式,设计“创设情 景导入一配乐式阅读一自由式阅读一合作式解读一提供式品读”五大环节。在实践过程中, 我以学生的自感、自悟、自学为基础,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 挥了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
20、性和创造性。认真阅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而生动的语言。(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对有着“跳水皇后”之美称的郭晶晶,这位美女我们大家是再也熟悉不过了,可是在1982年新德里亚运会上跳水比赛中夺得金牌的女运发动又是谁呢?今天就让我们揭开这神秘的面纱去一睹她的芳容吧!(-)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优雅(yd)掠过(1U6)翘首(qiao)屏息(bi ng)屏息(bi ng)一刹那(chG)慷慨(kGi)哧地(chi)哧地(chi)悄然(qido).重点词语的词义。翘首:抬起头来。屏息:暂时抑止呼吸。酷似:好像。慷慨:大方,不吝惜。轻盈:形容 女子动作、姿态
21、轻柔优美。由衷:指衷心的,出自内心的,不是假装的。如梦初醒:像刚从梦中醒来,比 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刚明白过来。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2 .背景介绍“飞天”凌空是一篇新闻特写,发表于1982年11月25日光明日 报,由夏浩然,樊云芳采写。仅540多字的特写。记者别具匠心地选用了百余个动词,堪称精当运用动 词的新闻经典范文,30多年了,今天再来读它,依然觉得比赛像刚发生在昨天一样,现场 动态感十足,是那样的真切感人,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新闻,而且还具有美学价值,因此作 品被评 为全国好新闻一等奖。(三)整体感知,走进文本.听课文录音。学生思考:这那么新闻特写报
22、道了一件什么事?着重抓住什么场面来刻画 的?这那么新闻特写报道的是:跳水姑娘吕伟在新德里亚运会上赢得金牌的事。课文抓住吕伟 跳水动作来细致刻画的。1 .学生再读课文。思考:本文按照什么顺序来记叙的?能不能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的。课文分为三个局部:第一局部(1):吕伟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 准备跳水。 第二局部(2 4):细致刻画吕伟起跳、腾空、入水的跳水动作。 第三局部 (5-8):写了观众的反响和赞叹以及现场的气氛。(四)品味语言,感受魅力在文中第二局部,记者用诗画般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中国跳水姑娘吕伟夺魁的精 彩瞬间,字里行间,盈溢着动态美,请同学们认真读二三四
23、自然段,品味动词的精妙。1 .第二段中“轻舒双臂”“轻轻一蹬”“向空中飞去”对吕伟起跳、飞天的动作进行细致的 刻画,有力地突出了吕伟动作的轻柔,优美,舒展,充满了动态美。2 .第三段中“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第四段中“哧地插进碧波”对吕伟转体, 入水的动作进行了近镜头的特写,有力地突出了吕伟动作的高难、惊险、完美,震撼人 心。(五)精读课文,探究写法.认真通读课文,小组合作探讨:本文采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效果?开头起笔非凡,采用了动静结合, 比照烘托的写法。先是“静”中的吕伟站在10米 高台的前沿“沉静自假设,风度优雅”,再用“飘浮的白云、掠过的飞鸟、翘首的观众”这些 动感的环境加
24、以烘托,动静相宜,充分展现了吕伟的沉着冷静,坚定自信和观众的高度关注, 为吕伟的起跳作了一个巧妙的铺垫。文中还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对吕 伟起跳前的沉静自假设及起跳、腾空、 入水一系列动作的慢镜头回放采用了正面描写。而对 记者的赞叹,观众的掌声、欢呼声,游泳场的气氛的描写那么是侧面描写,这样结合起来写, 更有力地烘托了吕伟跳水动作的出色完美,技艺精湛,精彩绝伦。1 .课文除了运用侧面描写,比照烘托的写法外,还善于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你能找出来吗?运用的有比喻,如“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 动作疾如流星”。此句把吕伟跳水的动作比作“旋风”“流星”,
25、表现了吕伟空中转体三周的 动作完成得非常迅速,完美,无可挑剔。运用的有拟人。如“L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沉着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 线条。”此句把时间拟人化了,赋予了人的情感,说“时间”特别慷慨,把“时间”写得有 情有意。从而展现了吕伟跳水动作既快又潇洒。(六)总结课文,拓展延伸.这篇新闻特写,善于捕捉瞬间,落笔集中,突出一点,在一秒七的时间里,记者层次鲜明 地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飞天”画卷。文势有起有伏,动静相宜,侧面烘托,将体育健儿奋力 拼搏为祖国争光的主题突显出来,不仅是一篇非常优秀的人物特写,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 文,值得我们细细品鉴。1 .怎样写好现场短新闻?用“五官”采写是写
26、作现场短新闻的基础,作者深入到现场后,不能像个木偶,必须充分发 挥“五官”的作用去观察现场。眼:要像一部摄像机。要把事件主要人物的肖像,行动,细节乃至现场的景物摄下来。耳:要像一部录音机。要把主要人物的话原汁原味录下来,其他人物有意义的话录下来。 鼻:要成为“新闻鼻”。要嗅一嗅现场空气的 气味是否正常,尽可能感受是 什么气味。:要成为“新闻嘴”。要张开嘴伸出舌头舔一舔,看是什么味道。身:要勤莫偷懒。要注意感受现场的冷暖,对有关东西要掂一掂,感受轻重,对有关路程, 迈开腿去量一量,看看有多远。五官感受的东西越多,写出来的稿子就越生动,否那么 就是一杯白开水。“飞天”凌空“飞天”前一一沉静自假设,
27、风度优雅“飞天”时一一凌空翔舞,沉着不迫,自天而降“飞天”后一一沸腾,如梦初醒, 惊讶不已 比照烘托 侧面描写熟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本文的情感、写法和语言特色。“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是一篇新闻特写,发表于1982年11月25日光明日报,由夏浩然,樊云芳采写。仅500多字的特写,记者别具匠心地选用 了百余个动词,堪称精当运用动词的新闻经典。时隔30多年,今天再来读它,依然会让 读者觉得比赛像刚结束一样。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新闻而且具有美学价值。所以,在本文 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引导学生在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写法、语言进行 深入探究,让学生分析新闻特写的写作特点,品味文章的语言之
28、美。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 学习能力,课堂上也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我只做必要的引导和点拨。从整个教学过 程来看,学生的表现比拟积极,对本文的写法、语言特色也有了较深的理解。不过,本文 的教学也有不尽人意之处,如学生对本文作者情感的理解、对运发动拼搏精神的感受只停 留在较浅的层面,课后还需在这方面给学生进一步的指导和点拨。4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掌握通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1 .把握本那么通讯的主要内容及写作特色。1. 了解通讯有关知识,明确通讯的一些特点。2感知课文内容,培养提取信息的能力。3.感受作者的爱国激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激发学生富国强
29、军的豪情。揣摩文章写作手法,品味文章语言特色。(一)基础知识,检测学习.字音检测着陆(zhu6) 桅杆(wi) 凛冽(lin lie) 舰腥(w4i) 浩瀚(hdn) 娴熟(xidn) 默契(qi) 镌刻(judn) 澎湃(p6ng pai)婵精竭虑(ddn) 2.掌握释义娴熟:熟练。镌刻:雕刻。白手起家:比喻原来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一番事业。弹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3、文体知识通讯的定义:是运用表达、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 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 文体。通讯
30、的特点:严格的真实性;报道的客观性;较弱的时间性;描写的形象性;议论色彩较浓。通讯的分类:它包括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类,特写也是通讯的一种。(二)自我研读,生成新知.通读全文,概括这篇通讯记录了什么事件?这篇通讯用写生的笔法详尽而具体地勾勒出了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上成功着陆歼 T5舰载机的全过程。1 .快速浏览课文,从这篇通讯中你获取了那些信息?辽宁舰的航行位置、歼T5舰载机着舰训练的时间、舰载机着舰的难度和重要性 歼T5 成功着舰的过程、歼T5成功着舰后工作人员的欢呼和庆祝。2 .归纳出文章的层次第一层:(1-4)交代时间、地点及事件的重要性。(1-2)检查甲板,做好着舰准备。(3-4)
31、交代这次飞行的重要性和降落的风险性。第二层:(5T9)详细表达了舰载机降落过程。(5-16)舰、机默契配合。(1779)舰载机成功降落。第三层:(20-25)着舰成功的重大意义及人们的激动心情。(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标题的“着”“惊”“海天”给你怎样感受?“着”“惊”两个动作,“海天”一个景象,强烈的画面感跃然纸上,很容易让读者心头 一震,吸引着继续往下读。1 .导语中哪些词语给读者以很强的画面感,找出来细细品味。海风呼啸、斩浪前行、艳红的八一军旗这些词像画家一下画出了画的底色和格调, 给人很强的现场感。2 .详细描述塔台和飞行员对话,略写其他细节。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同身受,扣人心弦,
32、突出了飞机着舰前的紧张、但又有序。3 .用了很多比喻修辞,找出来,仔细品味。用“刀尖上的舞蹈”比喻着舰的危险。 用“凌波海燕”比喻歼-15轻巧的飞行。 用 “疾如闪电”比喻舰载机飞行的速度。(四)本文写作特色.叙事完整,铺排有序1 .重点突出,主次清楚.文风平实,脉络直观(五)课堂小结这篇通讯用细腻的笔触记述了辽宁舰歼-15舰载机成功着舰的过程,向读者展示了中国 人民军队在创新中不怕牺牲,勇于探索的精神。(六)拓展延伸这那么通讯被评为当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新闻奖一等奖,深受广大读者和评论家的喜爱,你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的收获吗?提示:可以用“读了这段话,或者读了这句话,我感受到”的句式来表述。正
33、面描写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 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与法侧面描写环境描写背景介绍人物映衬(细节描写语言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议论性语言爱国之情 报国之志 自豪之感作:业根据所学知识,尝试着写一那么通讯,字数不限。作者通过对表达了海军学生首次接触通讯这种新闻体裁,首先要让他们明白通讯是广义的新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报道,说明我国海军强军梦终于实现, 将士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崇高精神。本文情节虽然简单,可是要求学生真正地读懂并有 所收获,并不容易。所以,在教学内容上,我主要选择了文体知识、写作手法、语言特色、 思想感情四个方面。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基本了解通讯的写法就可以了。因此我
34、的教 学重点放在语言欣赏和情感体悟上。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用朗读和批注的方法,把每个 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但由于时间原因,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只进行了选择性的解答, 以后在这方面要多加注意,尽可能多地解决学生的疑问。5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1 .引导学生掌握新闻评论这种文体。2 .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爱憎清楚的语言特色,学习正反论证的论证方法。3 .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4 .结合课文内容,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1 .引导学生掌握新闻评论这种文体。2 .掌握正反论证的论证方法,并能在写作中运用这种方法。3 .对和平人士表示赞赏,对日本右翼分子的罪恶行径进
35、行谴。呼吁人们只有牢记历史,不忘 耻辱,才能在未来更好地捍卫和平。通过品味文中爱憎清楚的语言,让学生牢记历史、警钟长鸣,并能激发学生捍卫世界和平的 意识。(-)基础知识,检测学习.字音检测初衷(zhGng) 公祭(ji) 宝鼎(ding) 国殛(shang) 野蛮(mdn)杀戮(lu) 篡(cuan)改 抵赖(14) 颠(dian)倒 辱(ru)没吃语(yi ) 振聋发巨贵(kui ) 无处遁(dCin)形惨绝人寰(huan).掌握释义国殄:为国牺牲的人。文中泛指死难的军民。杀戮:指大量杀害,大规模地屠杀。篡改:别有用心地改动或曲解。右翼:政党或阶级、集团中在政治思想上倾向保守或反动的一局部。
36、吃语:梦话。遁形:隐藏形体。铭记:深深地记在心里。缅怀:怀念;追想(己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磅礴:气势)盛大。惨绝人寰: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点。人寰,人间。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形容世事变化很大。振聋发耳贵: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口贵,聋。丑态百出:意思是比喻各种丑恶的样子都表现出来了。3、文体知识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 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 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 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
37、的范畴。简而言之,新闻评论是就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 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二)整体感知.你了解南京大屠杀吗?你知道是谁在南京大屠杀中犯下了滔天罪行吗?仔细阅读这篇新 闻评论,弄清楚作者是针对什么事件展开评论的。了解。 日本。2017年12月13日是我国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全 世界人民都爱好和平,但在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 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 修宪复活军国主义。作者是针对这样的事件展开评论的。1 .仔细阅读这那么新闻,思考: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是什么?国行公祭,法立典章。
38、铸兹宝鼎,祀我国残。2 .请说说本那么新闻评论中作者所表达的观点。本那么新闻评论作者想表达的观点: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 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三)文本探究.文章第一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表达和议论相结合。先表达相关新闻事实,然后提出论点,使评论更有针对性,观点更 易于为读者接受。3 .本篇新闻评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提出这一论点的?本篇新闻评论的中心论点: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 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作者先是通过引用国家公祭鼎的铭文以说明我国设立国家公祭日的 初衷,然后再以极为简略的语言表达了日本进行南京大
39、屠杀的事实,继而再过渡到我们国家 进行的第四个国家公祭仪式。这样层层递进的方式使得中心论点的提出更具说服力。4 .第二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事例论证的方法,举出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的事例,有力地 论证了 “历史不能被忘记”这一分论点。5 .作者是如何对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进行批判谴责的?作者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日本右翼分子罪恶行径进行谴责的:将全世界正义之士 以不同方式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行为与日本右翼分子极力否认历史的罪恶行径进行对 比,从而使日本右翼分子“丑态百出”的行为激起人们的愤怒;运用极具感情色彩的词语 来进行评论。如“野蛮”“惨绝人寰
40、”“杀戮”等词语的运用,就表达出了作者爱憎清楚的立 场。通过世界正义之士和组织对日本的态度来表达,比方日内瓦裁军会议取消日本和平演 讲资格,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狠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额态度。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针对新闻事件,提出观点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维护和平爱好和平人士和日本右翼分子行为的比照呼吁提高警惕,不忘历史 今昔比照,总结全文,深化论点铭记历史,珍爱和平想想怎么为世界和平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100字左右)由于这是一篇新闻评论,学生对这种文体比拟陌生,教师在教学中引导不深入,故而学生掌握不到位。在以后的复习中,要带着学生多欣赏几篇新闻评论,激起学生阅读新闻 评论的兴趣。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
41、方法,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表达。学生先自己讨论, 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新闻的结构: 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题、主标题、副标题。 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是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是最重要、最有影响 力的材料,是一那么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 主体:承接导语,对消息事实进行具体的表达与展开。 背景:是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的一句话。新闻一般须具备“五要素”,称为“五个W: When(何时)、Where (何地)、Who(何人)、 What (何事)、Why (何故)。有的还加上How(如何),即“五个W加一个H,成为新闻“
42、六要 素”。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掌握生字生词。渡过(du)芜湖(wil)摧枯拉朽(xiti)溃退(kui) 摧枯拉朽: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溃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风平浪静: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形容平静无事。2 .根据辅读资料中的文体知识,给消息划分层次。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现正向繁昌、铜陵、 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背景: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结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四、研
43、读课文1 .阅读课文,找出这那么新闻的“五耍素”。(该问题检测学生对新闻“五要素”知识的 掌握情况)明确:在这条消息中,何时,是1949年4月20日午夜开始的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何 地,在芜湖和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人民解放军,三十万之众;何事,我三十万大 军胜利南渡长江(一看标题便知);何故,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占领长江南岸然后老师再进行总结,虽然时间不长,但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自主学习的效果还是不 错的,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继续沿用这种方法。6藤野先生1 .在记录个人阅历的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线索把与中心相关的内容穿起来。2 .借助小事与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精神风貌.学习鲁迅
44、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4,生命匆匆,应该学会感恩,牢记恩师的情谊。1 ,了解鲁迅留学阅历及其救国梦的不断探索与更变的过程。2.理解藤野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1 .解读鲁迅文学语言中个别语句的字面意思。2 .理解特定时代背景,以及特殊留学环境中的鲁迅的动态思想。3 .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我们了解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虽然施行的 是封建书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虽是“很恭敬”,但并不 是很有感情。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日本医专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 师
45、呢?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呢?让我们一起走访藤野先生吧!(二)预习巩固.作家作品1881年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1936年病逝于上海。原名周树人,鲁迅是他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 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人。我们在初中学过他的作品有从百草原到三味书 屋阿长和山海经社戏雪。1 .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题意为“早晨的花到了黄昏才拾起来”,是鲁迅在中年 以后回忆自己青少年时的经历感受的集子,原题是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浸透着儿时 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滋味的小品,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 拾来自赏、
46、自慰,而并不是直接为了战斗。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 歌,而不是投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我们前面提到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和 山海经都是选自这一本集子。2 .简介作者的留学目的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 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 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于1906年到东京开始从 事文学活动,1910年回国后,继续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成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 革命家。3 .写作背景藤野先生这篇散文,1926年10月12日写于厦门大学。它主要记叙了 1904年夏末 至1906年初春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学习与思想经历,重点回忆了与这段经历有重要关 系的藤野先生。1902年3月,22岁的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离别祖国,到日本留学。1904年 8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想用医学“救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 候便去当医”,为反压迫、反侵略的斗争出力;还想以医学作为宣传新思想的工具,启发人 们社会改革的信仰,到达改造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