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3页).doc(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孔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第 2 页孔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孔子,中华文化的缔造者,是华夏民族历史中最辉煌的人物。他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编撰人,被后人推崇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认为“仁”即“爱人”。孔子重视民生疾苦,所以在治理国家上,他呼唤仁政,希望统治者以仁义之心待民。他说“苛政猛于虎”,因此,还强调无论什么法令法规,统治者都要首先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
2、在人际交往中,提倡“忠恕”之道,“忠”就是以忠实诚信的态度对人,以恪尽职守的态度待事;“恕”就是要推己及人。以及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等论点。在教育上,他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在学习方法上,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孔子的这些思想在当时的秦朝不合时宜,不符合
3、统治者的要求而没有得到实施及推广,但是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被统治者接受,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深。时至今日,孔子的思想对中国的发展依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
4、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他说:“见利思义”。要求人们在物质利益的面前,首先应该考虑怎样符合“义”。他认为“义然后取”,即只有符合“义”,然后才能获取。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即“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
5、,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孔子,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他的一系列学说都深深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并具有深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