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因材施教策略研究(15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6134200 上传时间:2022-08-2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7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子因材施教策略研究(15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孔子因材施教策略研究(15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孔子因材施教策略研究(1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因材施教策略研究(15页).doc(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孔子因材施教策略研究-第 11 页目 录摘要(1)一、 引言(1)二、 孔子“因材施教”的内涵与理论基础(1) (一)内涵(2) (二)理论基础(2) (2) (3)三、孔子“因材施教”的基本策略(4) (一)因年龄差异而施教(4) (二)因兴趣差异而施教(4) (三)因性格差异而施教(5) (四)因智力差异而施教(5) (五)因能力差异而施教(6)四、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发展(7)五、孔子“因材施教”策略对现代教育的启示(8)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8) (二)全面了解学生并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8)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9) (四)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9) (五)评价标准

2、多样化(10) (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11) (七)要符合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11)六、结束语(11)参考文献(12)Abstract .(12)孔子因材施教策略研究作 者:姚显男指导教师:李玉峰 摘要:孔子“因材施教”策略是教育过程中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对人类的教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是我国教育史上的珍贵财富,值得我们珍惜和继承。如今研究孔子“因材施教”策略对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着重阐述其内涵、丰富其理论基础、分析其发展历程、研究其方法策略,进而总结出对当今教育的启示,旨在更加深刻地认识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关键词:孔子;因材施教;策略 一、引言“因材施

3、教”思想自从春秋时期孔子践行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被我国历代教育家所继承和发展,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涉及理论基础、实践方法或者思想演进等多个方面,总结了许多宝贵的教育经验。其中“人本思想”被普遍认为是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理论基础,多数教育家着重从“仁”与“礼”这一层面对其进行论述,本文则重点从教育对象、内容、方法三方面重新探讨“人本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补充了“人性论”。另外以往对孔子“因材施教”具体方法或策略亦或是从智力或性格等单方面深入性研究,亦或是多方面的总结性研究,本文则从年龄、兴趣、性格等多方面对孔子“因材施教”具体策略进行了既全面而又深入的分析,并从中得出了对当今教育的

4、启示。总之研究孔子的“因材施教”教育思想对我国现如今的教育事业意义非凡,不仅仅有利于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所需要的人才,也有利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 二、孔子“因材施教”的内涵与理论基础“因材施教”是孔子在其自身教育实践中总结出的教学原则,是孔子教学特色的一大体现,也是孔子留给后世的弥足珍贵的教育思想财富。但“因材施教”一词并不是由孔夫子本人直接提出的,北宋人程颐第一次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概念,南宋大儒朱熹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其意义“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1(p362)后人将其简称为“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一词由此而来。 (一)内涵在教育教学

5、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用到“因材施教”一词,但究竟什么是“因材施教”呢?根据字面意思我们可以看出,“因”是根据的意思;“材”指的是人;“施”有实施、实行、施加之意;“教”则是教育、教诲、教法、教导的意思。也就是根据不同的人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关键在“材”和“教”两个字,理解了这两个字也就不难理解整个词的意思。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世界上也不存在两个完全一样的人,人与人在外貌、性格、智力、年龄、健康状况等多方面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差异,这也就决定了“材”的多样性。因为“材”的多种多样,“教”为了适应“材”的发展也要随之变化,因而才能做到扬长避短、扬长补短

6、。 (二)理论基础“理论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科学的理论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并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和证明,是客观事物本质及规律的正确反映,其重要意义在于能够指导人们的行动。”2(p73)“因材施教”是孔子诸多教育原则中的一条,在孔子本人的教育实践乃至孔子以后长达两千五百多年的历代教育家的教育实践中都得到了充分的验证,所以“因材施教”也有着一定的理论基础。 1.人性论 孔子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论,“性指的是先天素质,习指的是后天习染”3(p31)孔子认为人的天性是相近的,相似的,几乎没有什么区别,而人与人之间之所以存在着各种的差异都是由后天习染造成的。这就承认了教育和环境在人的成长发展过

7、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所以只要能够受到正确的引导、良好的教育和学习条件,再通过自身的刻苦努力,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君子”。2.人本思想“人本思想”顾名思义就是“以人为本”的思想,重点在“人”,强调人的重要性。在春秋末期,王权衰落,社会动荡不安,各个诸侯国相互征伐,矛盾复杂尖锐,人民生活更是凄苦不堪,可以接受教育的人也只限于贵族子弟。孔子自幼就过着贫困的生活,这也就促使他为了谋生活而较早的学会了很多的本领。为了谋生存,孔子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对社会下层人民的生活了如指掌。为了改善贫民的生活,孔子奋发图强,力学成才,并且办私学广招学生,他创办的私学对国家、对社会都产生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孔子的人本主义

8、思想以“仁”为中心,人的本质既为“仁”,故曰“仁者,人也”。孔子对“仁”的解释有很多种,但最基本的含义是“爱人”,孔子关注“人”,肯定了人的社会价值,认为“人为万物之灵”,人是社会的决定因素,没有人,社会也将会不复存在。在教育思想方面,孔子处处“以人为本”,体现了鲜明的人本思想。首先,在教育对象方面,孔子提倡“有教无类”,“不分性别、年龄、民族、种族,也不分社会阶层、家庭财产状况或地域来源,为每一个人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和发展的可能,创造相对公平的教育机会。”4(p89)故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论语述而)倘若本人有学习的意愿,只要拿少量的干肉作为师生的见面礼送于孔子,孔子就接收他做

9、自己的弟子。“有教无类”在人性论的指导下把受教育者的范围扩大到了平民百姓一层,不分贫富、不分贵贱、不分年龄、不分性别,甚至不分国界,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使平民百姓入学受教育的愿望得以实现。其次,在教育内容方面,孔子要培养的是有道德有文化,既要德才兼备,又要能文善武的从政君子,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的孔子搜集整理并加以编纂成“六艺”作为教学内容,分别是诗、书、礼、易、乐、春秋,教材中不仅包括文化知识、实践能力,还包括做人的道理,这充分体现了孔子把培养人才与完善人格相结合的人本教育精神。再者,在教学方法方面,孔子提倡学、思、行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

10、并且要学以致用,如果不能应用所学知识,即使学得再多也毫无意义。另外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进行差别性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是孔子的又一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由此可见在孔子不同的教学方法中也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 三、孔子“因材施教”的基本策略 (一)因年龄差异而施教孔子的弟子三千有余,下至少年孩童,上至耄耋老人,年龄跨度可见之大,不同年龄的学生在认知水平,领悟能力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别,所以针对学生不同年龄的特点,孔子相应提出了不同的建议:“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色既衰,戒

11、之在得。”(论语季氏)人在年少的时候,血气尚不成熟稳定,所以要力戒女色;青壮年时期血气方刚旺盛、好勇斗狠,所以要力戒争斗:到了老年时期,血气已经衰弱,所以要力戒贪得。这就是因年龄差异而施教。 (二)因兴趣差异而施教论语先进中记载“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孔门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兴趣、爱好、特长各有不同,或善于“德行”,或善于“言语”,或善于“政事”,或善于“文学”,孔子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特长,因兴趣差异而施教,设立“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门科目进行分科教学,使广大弟子成了各方面的贤才君子。 (三)因性格

12、差异而施教在孔子看来,人的性格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狂者”、“中行”、“狷者”。“狂者”积极进取、敢作敢为;“狷者”遇事退缩,不敢作为;“中行”之人不偏不倚,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属中庸之人。 在论语先进中记载着孔子与学生的这样一段经典对白: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子路和冉有都向孔子询问是否在听到好主张后立即实行,孔子根据两个弟子的实际情况给予了完全相反的答案。这是因为孔子的弟子性格

13、各异,冉有是性格保守之人,遇事优柔寡断,性格懦弱,所以要时常鼓励他、激励他,给予他肯定;子路是莽撞、易于冲动的人,好勇冒失,所以要适当控制约束他的激进行为。孔子在回答问题之前就已经掌握了弟子间性格的各种差异,因此在回答弟子们提出的同一个问题时候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这就是典型的因性格差异而施教。 (四)因智力差异而施教孔子提倡教学要讲究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可以拔苗助长,要区分学生智力的差异,对不同智力的学生讲授不同的内容。孔子认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雍也)也就是说具有中等资质或道德水平以上的人,可以教授给他较高的学问或者道理;而对具有中等资质或道德

14、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教授给他较高的学问或道理。 孔子从学生智力水平的客观实际出发,把学生分为“上智”、“中人”、“下愚”三个等级。“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孔子认为“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意思就是只有上等的聪明“上智”之人与下等的愚笨的“下愚”之人是不可改变性情的,教育对“中人”则起重大作用。孔子的众多弟子智力水平各不相同、参差不齐,有“闻一以知十”的颜回,也有“闻一以知二”的子贡,因此孔子对他们的教育方法也不相同,这就是因智力差异而施教。 (五)因能力差异而施教 孔子对学生的能力了如指掌,深知不同学生的能力大小、能力表现的方向等都

15、存在差异。例如在论语公冶长中孔子这样评价他的弟子:“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在有一千辆战车的国家,子路可以做管理军事的人。冉求可以在有千户人家的公邑或者在有一百辆战车的采邑做总管。公西赤穿上礼服站在朝堂上,可以接待贵宾与外国的使者交谈。 再如:颜渊问“仁”于孔子,孔子回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仲弓问孔子怎么做是“仁”,孔子回答:“出门如见大宾,是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司马牛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答:“仁者,其言也讱。”(论语

16、颜渊)樊迟向孔子问“仁”,孔子回答:“仁者,爱人。”(论语颜渊)子贡向孔子问“仁”,孔子回答:“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论语卫灵公)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回答:“恭,宽,信,敏,惠。”(论语阳货)六弟子都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然而从孔子口中得到的回答却各不相同,孔子之所以就同一个问题做出如此不同的回答,这是因为孔子知道这六个学生的基础、学识、能力等特点各有千秋,孔子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有的弟子不知道仁与礼的关系,孔子就从仁与礼的关系这一方面给予回答;有的弟子不知道实行仁的方法,孔子就从方法这一层面给予回答。这就是因能力差

17、异而施教。 四、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发展 孔子“因材施教”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广泛而深刻。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把孔子的“因材施教”进一步具体化、系统化,进而提出了“教亦多术”,主张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并将“因材施教”的对象从个体扩大到了群体;秦汉时期,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董仲舒、徐干等教育家都主张因材施教,对因材施教都有各自的见地,徐干说:“导人者必因其性,治水者必因势,是以功无败而言无弃也”(中伦)认为教育要因人而异,因人而施;隋唐时期科举考试盛行,私学发达,许多名师秉承“因材施教”原则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人才。著名教育家韩愈在教学方法上

18、重视因材施教,并把“因材施教”和“因材使用”统一了起来;到了北宋时期,著名教育家胡瑗创立了“分斋教学”制度(也称苏湖教法),在学校内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进行分斋教学,分别培养高级统治人才和具有专长的技术和管理人才,进一步丰富了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主张把学校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小学“教事”,大学“教理”,更加关注同一年龄阶段学生的共性,更注重个体的纵向发展;5(p128)明代中叶的教育家王守仁,对“因材施教”给予了新的解释,提出“教无定法”、“因人而施”八个字,认为教学不单单在于使人学到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道德理性,重要的是在于成就每一个人的独立人格;明末清初时期的教育

19、家王夫之、颜元也都采用“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导诸生,他们都认为人性不同,人才各异,所以应该“因材施教”;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教学合一、创造的儿童教育两片文章中也都阐述了“因材施教”的重要作用,肯定了“因材施教”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价值;到了20世纪90年代,国内经济繁荣,思想文化也处于大发展时期,为教育领域带来了许多新思想和新观念,教育家对“因材施教”的探索没有停止,并且这一时期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以及政府颁布的政策文件也都要求教育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这也大大推动了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发展。五、孔子“因材施教”策略对现代教育的启示纵观人类教育的发展历史,“因材施教”从被创立一直流传到现代,走过了

20、它漫长而辉煌的发展历程,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虽然当今我们所生活的时代与孔子所处的时代各方面都存在着天壤之别, 但是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光芒并不会因为这些差异而被淹没,相反仍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值得我们借鉴。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因材施教”要求教师首先要正确认识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被教育者、被组织者和被领导者,他们有着极强的可塑性,对教师也会产生依赖心理、崇拜心理,所以教师对学生的看法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师首先要意识到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不是盲目、被动的接受,他们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有一定的思想、情感、意识和个性;其次教师也要意识到学生

21、的身心在不断发展,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可能性,所以教师不应该用一成不变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而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尽可能多的挖掘学生的潜能。另外教师还要意识到学生是独特的人,在遗传、社会、家庭等因素的影响下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再者学生与成人之间的差异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材施教”要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现代学生观,把视点放在培养全体学生主体性上,使学生的自立性、能动性、创造性在活动中能更好地表现出来。 (二)全面了解学生并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全面了解学生是教师“因材施教”的前提,孔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具体到实际教学中“知人”即“知学生”,只有对学

22、生有了全面充分的了解,才能做到“因材”。 教师可以通过“观其言”这一途径了解学生,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意观察、了解学生,他与学生生活在一起,经常主动与学生促膝长谈,听学生对话,与学生交流,以便更加深入的了解学生;教师也可以通过“观其行”这一途径了解学生,观察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为,正所谓“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教师要做到全面了解学生首先就要承认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间在年龄、特长、智力、志向、发展、学习进度、能力和努力程度6(p90)等方面都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学习动机、学习风格、学习态度以及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要有充分的了解,“教

23、师必须对学生表现出的差异特点进行全面而具体地分析, 以发展的眼光区别对待, 因材施教。”7(p2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掌握学生各自的特点。教学活动要为学生“量身定做”,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合适的知识与技能满足合适的学生的需求,比如组织各种校外、课外小组活动,开设选修课等,使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点相符合,使每一位学生的不同特长都得以发挥。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两大要素构成了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既有助于教师“教”,也有助于学生“学”,孔子在生活上给予弟子关心和爱护,在学习上教学相长既为学生答疑解惑也向学生学习,相

24、互促进,共同提高,与弟子间形成了和睦相处的师生关系。 “因材施教”要求教师不仅要全面了解学生,还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样教学才会配合默契。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育教学活动也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开展,“因材施教”也就成了纸上谈兵之说。(四)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急剧增长,班级授课制也随之出现,表现出了“集体授课、统一要求、步调一致、整齐划一的特征”8(p57)是一种有效地教学组织形式,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在大批量培养人才方面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毫无疑问, 效率高就成为班级授课制的最大的优点,但是班级授课逐渐湮灭了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

25、现如今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面向全班集体,又要兼顾到个别学生,所以教师要善于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如班级授课与个别辅导、分组教学相结合,增强课堂的个性化和灵活性,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在一般情况下, 一个班级内真正 高材者 或真正低材者 往往都是少数, 多数属于中材。所以, 有经验的教师通常的教学安排主要面向中等程度的学生, 而对高材者和低材者分别开个小灶,让他们吃点小锅饭,使全班学生都得到发展和提高, 效果是很好的。这样的教师才是真正照顾了大多数, 面向全体学生, 也才算其正贯彻了因材施教的原则。”9(p62)另外,教师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热爱班集体,既要依靠集体教育每

26、个学生,通过教育个别学生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五)评价标准多样化多年来很多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没有很好地照顾和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仅仅用学生的考试成绩或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的标准,在这种教育机制的驱使下,教师更多是为了自身的利益,从而忽视甚至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用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评价方法的单一,使学生都成了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人。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成绩虽然相对乐观,但同时也被贴上了“高分低能”的标签,学生的身心素质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已成为新的目标,所以单单凭考试成绩

27、或升学率评价学生已经不合时宜,“不仅仅依据学生在学业考试的成败中论英雄,也不仅仅依靠学生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获得的地位和薪水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10(p118)“以发展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研究学生的情况,既要看到主流又要看到支流,既要看其过去和现在的表现,又要看其将来发展”11(p135),教学评价关注的重点应该转向学生在课堂以及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情绪体验、过程参与、知识获得以及交流合作等诸多方面,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用多样化的评价标准评价师生。 (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孔子作为一位优秀的教师,为现代教师树立了典范,他总结出了优秀的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学而不厌、温故知新、诲人不

28、倦、以身作则、爱护学生、教学相长。历经千年,孔子的“教师观”对我国现代素质教育要求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仍然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教师作为教育的组织者是教育的关键因素,应发挥好其主导作用,教师的知识素养、能力素养以及职业道德素养对于是否重视和如何落实“因材施教”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要努力提高其自身素质,善于学习,勤于反思,尤其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处理、教法运用、语言艺术、板书设计以及信息的交流,活动的调节等能力的培养,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不同发展水平分别设计出最优培养方案。对成绩优异或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要为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而针对后进学生,要更有耐心,并且给予加倍热情的关怀和照顾,深入研究他

29、们的心理活动特点,在学习方面给他们制定跳一跳就够得着的学习目标。 (七)要符合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因材施教”应该在一定目的指导下进行,没有目的的“因材施教”是空洞的,既无灵魂又无主心骨。“因材施教”要达到国家统一规定的教育目的,教学计划,要符合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提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

30、育。” 六、结束语综上所述,孔子“因材施教”思想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衰,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并且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是教育研究永恒的命题,当前研究孔子的“因材施教”这一思想有助于我国深化教育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助于发现并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因材施教”的作用还将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参 考 文 献1 朱熹.四书集注章注,论语集注,卷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3.2 张如珍.因材施教的历史演进及其现代化J.教育研究,1997,(9).3 孙培青,杜成宪.中国教育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 梁秋英,孙刚成.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及启示J.教育研究,2009

31、,(11).5 “因材施教”思想的演进及其启示J.高教论 坛,2011,(3).6 刘春梅.孔子因材施教思想探微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6,(1).7 范洁梅.孔子因材施教教学思想的评析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1999,(4).8 卢宝祥.谈谈当前因材施教的几个误区及对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1997,(2).9 J.华中师院学报,1980,(1).10 汪小丽,黄南婷.孔子“因材施教”的考察及其启示J.九江学院学报, 2009,(1).11 王巍巍.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启示J.华人时刊, 2008,(8).注释:文中论语原文均出自陈戍国点校.论语M.长沙:岳麓书社,20

32、02.The research of Confucius “Teaching students in accordance of their aptitude” strategyAbstract:Confucius “Teaching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strategy isan importantteaching principle and method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It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human education, is the

33、precious wealth for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we should cherishand inherit it.Now researchingConfucius “Teaching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strategyhas an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for talents cultivation. This paperexpoundsitsconnotation, riches itstheoretical bas

34、is,analyses its history,studies itsstrategies and methods,and summarizesits implications for modern education,so that we can have adeeper understanding ofConfucius“Teaching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thought.Key words: Confucius; Teaching students in accordance of their aptitude; Strategie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单元课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