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设计理念课题 万有引力定律教材分析万有引力定律是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五章的内容。这一内容与学生在必修一与必修二的内容紧密相关。既有运动学,又有动力学。特别是与第四章匀速圆周运动联系紧密。学了圆周运动后学万有引力,使知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水到渠成。对学生学习库仑力和带电粒子运动是一个基础。学情分析学生学习了匀速圆周运动,对匀速圆周运动在实际中的运用有一定的了解,但了解并不多。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在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基础上,推导得到万有引力定律,使学生对此定律有初步理解; 2、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万有引力定律; 3、使学生能认识到万有引力定律的普遍性(它存在宇宙中任何有质量的物体之间,不管它们之间是否还有
2、其它作用力)能力目标1、使学生能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2、使学生能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知识解决行星绕恒星和卫星绕行星运动的天体问题情感目标1、使学生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感受到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经历了几代科学家的不断努力,甚至付出了生命,最后牛顿总结了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才发现的让学生在应用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应多观察、多思考教学重点研究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发展过程及重要规律教学准备教具:展示第谷、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和牛顿等人图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新课教学1、引言展示第谷、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和牛顿等人照片并讲述物理学史:十七世纪中叶以前的漫长时间中,许多天
3、文学家和物理学家(如第谷、哥白尼,伽利略和开普勒等人),通过了长期的观察、研究,已为人类揭示了行星的运动规律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支配行星按照一定规律运动的原因是什么却缺乏了解,更没有人敢于把天体运动与地面上物体的运动联系起来加以研究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在哥白尼、伽利略和开普勒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地面上的动力学规律推广到天体运动中,研究、确立了万有引力定律从而使人们认识了支配行星按一定规律运动的原因,为天体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那么:(1)牛顿是怎样研究、确立万有引力定律的呢?(2)万有引力定律是如何反映物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以上两个问题就是这节课要研究的重点2、通过举例分析,引导学生
4、粗略领会牛顿研究、确立万有引力定律的科学推理的思维方法苹果在地面上加速下落:(由于受重力的原因):月亮绕地球作圆周运动:(由于受地球引力的原因);行星绕太阳作圆周运动:(由于受太阳引力的原因),(牛顿认为)牛顿将上述各运动联系起来研究后提出:这些力是属于同种性质的力,应遵循同一规律;并进一步指出这种力应存在于宇宙中任何具有质量的物体之间3、引入课题板书:第二节、万有引力定律(1)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有质量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板书)(2)万有引力定律: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两个物体间的引力大小,跟他们之间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F=GMm/r2. 式中: G为万有引力
5、恒量. ;r为两物体的中心距离引力是相互的(遵循牛顿第三定律)(二)应用(例题及课堂练习)学生中存在这样的问题:既然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哪为什么物体没有被吸引到一起?(请学生带着这个疑问解题)例题1、两物体质量都是1kg,两物体相距1m,则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是多少?解:由万有引力定律得:代入数据得:通过计算这个力太小,在许多问题的计算中可忽略例题2.已知地球质量大约是,地球半径为R=6370km, 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求:(1)地球表面一质量为10kg物体受到的万有引力?(2)地球表面一质量为10kg物体受到的重力?(3)比较万有引力和重力?解:(1)由万有引力定律得:代入数据得
6、:F=98.6N (2)G=mg=98.0N(3)比较结果万有引力比重力大原因是在地球表面上的物体所受万有引力可分解为重力和自转所需的向心力(三)课堂练习:教师请学生作课本中的练习,教师引导学生审题,并提示使用万有引力定律公式解题时,应注意因单位制不同, 值也不同,强调用国际单位制解题请学生同时到前面,在黑板上分别作1、2、3题其它学生在座位上逐题解答此时教师巡回指导学生练习随时注意黑板上演算的情况(四)小结:1、万有引力存在于宇宙中任何物体之间(天体间、地面物体间、微观粒子间)天体间万有引力很大,为什么?留学生去想(它是支配天体运动的原因)地面物体间,微观粒子间:万有引力很小,为什么?它不足
7、以影响物体的运动,故常常可忽略不计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公式解题, G 值选G=6.67 ,式中所涉其它各量必须取国际单位制(五)布置作业学生感受到了物理学家勇于创新,大胆想象的科学素养和追求真理的良好品质,对学生的人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从科学历史转向问题的提出,学生开始认真思考问题,并展开了讨论。老师开始了对课程的讲解,学生认真思考并作笔记例题讲解,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并开始了对题目的思考。老师引导学生做题。学生通过对课本题目的练习对这一类的题目有了一定的了解总结,学生对本节知识有了很好的归纳与吸收布置作业,学生课后巩固让学生通过对了解物理学史,对物理学上的名人产生了仰慕之情,从而对良好的科学素养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受到这一情操的陶冶。初步对这一科学推理的思维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对接下来的学习作铺垫。通过例题进行温故而知新通过做课后题进行巩固和思维锻炼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