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44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6114437 上传时间:2022-08-25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7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宣城市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44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宣城市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44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宣城市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4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宣城市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44页).doc(4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宣城市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第 37 页宣城市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2016-12项目名称:宣城市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编制单位: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证书编号:【建】城规编(141124)院 长:胡厚国 正高级工程师 注册规划师项目主持人:刘复友 总规划师 正高级工程师 注册规划师董 扬 正高级工程师 注册规划师项目负责人:张卫华 所长 正高级工程师 注册规划师丁 峰 副所长 高级工程师 注册规划师主创规划师:唐厚明 高级工程师韩 鹏 高级工程师 注册规划师谢 松 副主任工程师 注册规划师项目参加人:徐涛松 正高级工程师 注册规划师李 娜 高级工程师 注册规划师

2、许跃东 工程师王 昭 工程师邬登悦 助理工程师孙 竹 工程师薛小敬 工程师刘旭东 工程师项目审核人:杨西宁 所长 副总规划师 高级工程师 注册规划师项目审定人:胡厚国目 录第一章 总则1第二章 建设用地分类及土地使用1第三章 开发强度5第四章 建筑间距6第五章 建筑退线9第六章 建筑高度12第七章 绿地生态14第八章 道路交通16第九章 地下空间利用23第十章 配套设施24第十一章 景观风貌27第十二章 水系控制30第十三章 附则32附录A:相关图表34附录B:名词解释38附录C:计算规则40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合理配置城市空间资源,引导和调控城市建设开发,根据国家及地方相

3、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结合宣城市实际制定宣城市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以下简称“通则”)。第二条 宣城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详细规划、建筑总平面设计、市政道路设计及各项建设工程与城乡规划管理,除应符合国家及地方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外,同时应符合本通则。第三条 宣城市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体系由“控规通则”和“地块图则”两部分组成。(一)“控规通则”是城市建设开发的整体性控制与引导,是国有土地使用建设开发的通用性管理规定。(二)“地块图则”是明确地块使用性质、控制指标、配套设施等具体规划建设要求的管理规定。第四条 开发管理过程中,应按经政府审批的“地块图则”相关要求进行规划管控,尚未审批的“地

4、块图则”区域,则按“控规通则”的相关要求进行规划管控。第五条 本通则实施过程中,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可依法进行修订。第二章 建设用地分类及土地使用第六条 城市建设用地分类,根据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执行。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建范围和城市建设用地的混合使用按本章第七条、八条执行。第七条 城市建设用地适建性应坚持土地使用相容性原则,其用地适建比例、适建范围,应按表2-1规定执行,仅需表达单一用地性质。表2-1 城市建设用地适建比例及范围表类别代码类别名称适建比例适建范围大类中类RR1一类居住用地住宅建筑面积合计不低于总建筑面积85%

5、(计容面积)居住用地包含的内容、小型商业、附设的市政设施、附设的交通设施、其他配套辅助设施、社区管理服务设施。R2二类居住用地R3三类居住用地住宅建筑面积合计不低于总建筑面积80%(计容面积)居住用地包含的内容、小型商业、附设的市政设施、附设的交通设施、其他配套辅助设施、社区管理服务设施。AA1行政办公用地行政办公建筑面积不低于总建筑面积的90%(计容面积)行政办公用地包含的内容、附设的市政设施、附设的交通设施、其他配套辅助设施。A2文化设施用地文化设施建筑面积不低于总建筑面积70%(计容面积)文化设施用地包含的内容、宿舍、附设的市政设施、附设的交通设施、其他配套辅助设施。A3教育科研用地教育

6、设施建筑面积不低于总建筑面积90%(计容面积)教育科研用地包含的内容、宿舍、附设的市政设施、附设的交通设施、其他配套辅助设施。A4体育用地体育设施建筑面积不低于总建筑面积80%(计容面积)体育用地包含的内容、商业、附设的市政设施、附设的交通设施、其他配套辅助设施。A5医疗卫生用地医疗卫生设施建筑面积不低于总建筑面积的90%(计容面积)医疗卫生用地包含的内容、附设的市政设施、附设的交通设施、其他配套辅助设施。A6社会福利用地社会福利设施建筑面积不低于总建筑面积的90%(计容面积)社会福利用地包含的内容、附设的市政设施、附设的交通设施、其他配套辅助设施。A7文物古迹用地文物古迹用地包含的内容、附设

7、的市政设施、附设的交通设施、其他配套辅助设施A8外事用地外事用地包含的内容、附设的市政设施、附设的交通设施、其他配套辅助设施。A9宗教用地宗教用地包含的内容、附设的市政设施、附设的交通设施、其他配套辅助设施。BB1商业用地商业建筑面积合计不低于总建筑面积50%(计容面积)商业用地包含的内容、各类办公、娱乐、附设的市政设施、附设的交通设施、其他配套辅助设施。B2商务用地办公建筑面积合计不低于总建筑面积50%(计容面积)商务用地包含的内容、商业(批发市场除外)、办公、附设的市政设施、附设的交通设施、其他配套辅助设施。B3娱乐康体用地娱乐建筑面积合计不低于总建筑面积80%(计容面积)娱乐康体用地包含

8、的内容、商业(批发市场除外)、附设的市政设施、附设的交通设施、其他配套辅助设施。B4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包含的内容、附设的市政设施、附设的交通设施、其他配套辅助设施。B9其它服务设施用地其它服务设施用地包含的内容、附设的市政设施、附设的交通设施、其他配套辅助设施。M1一类工业用地办公及生活配套设施的用地面积不得超过工业项目用地面积的6%工业用地包含的内容、办公、宿舍、附设的市政设施、附设的交通设施、其他配套辅助设施。M2二类工业用地M3三类工业用地WW1一类物流仓储用地物流仓储用地包含的内容、附设的市政设施、附设的交通设施、其他配套辅助设施。W2二类物流仓储用地W3三类物流

9、仓储用地SS1城市道路用地城市道路用地包含的内容、附设的市政设施、其他配套辅助设施。S2城市轨道交通用地城市轨道交通用地包含的内容、附设的市政设施、其他配套辅助设施。S3交通枢纽用地交通设施建筑面积不低于总建筑面积的70%(计容面积)交通枢纽用地包含的内容、商业、附设的市政设施、其他配套辅助设施。S4交通场站用地交通场站用地包含的内容、附设的市政设施、其他配套辅助设施。S9其它交通设施用地其它交通设施用地包含的内容、附设的市政设施、其他配套辅助设施。UU1供应设施用地供应设施用地包含的内容、附设的交通设施、其他配套辅助设施。U2环境设施用地环境设施用地包含的内容、附设的交通设施、其他配套辅助设

10、施。U3安全设施用地安全设施用地包含的内容、可附设的交通设施、其他配套辅助设施。U9其它公用设施用地其它公用设施用地包含的内容、附设的交通设施、其他配套辅助设施。GG1公园绿地绿地用地规模不低于总用地的75%。如建设其他设施,容积率不得超过0.1。公园绿地包含的内容、小型商业、附设的市政设施、附设的交通设施、其他配套辅助设施。G2防护绿地防护绿地包含的内容、市政设施、交通设施G3广场用地广场用地规模不低于总用地的90%。如建设其他设施,容积率不得超过0.1。广场用地包含的内容、小型商业、可附设的市政设施、可附设的交通设施、其他配套辅助设施。第八条 鼓励城市建设用地的混合使用,土地混合使用时应当

11、符合相关技术条件和政策要求,但应满足以下规定:(一)按照环境相容、公益保障、结构平衡、景观协调等原则,鼓励公共服务设施、巿政公用设施、交通设施等用地与其他用地混合使用。(二)鼓励利用地下空间增加用地混合性。(三)鼓励城市各级中心区、商业与公共服务中心、客运交通枢纽及重要滨水区等区域的土地混合使用,并符合环境相容、保障公益、结构平衡、景观协调等原则。(四)在城乡规划编制及管理过程中,当土地使用功能需要规划为混合用地时,宜参照表2-2执行。根据市场需求和土地混合使用的实际情况,具体确定建设项目与设施的建设用地规模比例。表2-2常用土地混合使用指引表用地类别(主导用途)鼓励混合使用的用地类别可混合使

12、用的用地类别大类中类居住用地(R)一类居住用地(R1)A4二类居住用地(R2)A1A4,B2三类居住用地(R3)A1A4,B2,M1,W1公共管理与服务设施用地(A)行政办公用地(A1)A35,B2文化设施用地(A2)A4A1,A3,A4,B2教育科研用地(A3)A1,A2,A4,B2体育用地(A4)A2A1,A3,B3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商业用地(B1)B2B3,R2商务用地(B2)B1A1,A35,R2娱乐康体用地(B3)A4,B1工业用地(M)一类工业用地(M1)W1A1,B2,R3二类工业用地(M2)W1物流仓储用地(W)一类物流仓储用地(W1)M1A1,B2,R3道路与交通设施用

13、地(S)交通枢纽用地(S3)S4交通场站用地(S4)S3,B41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供应设施用地(U1)G1,A4,S4环境设施用地(U2)G1,A4,S4第九条 土地适建及混合使用时,建筑底部的建筑性质控制(一)应控制沿城市交通性主干道商业门面设置数量,不宜在其两侧布置底部小型商业,上部为住宅、办公的混合型建筑。(二)住宅建筑的底部不宜设置大型的商业建筑,严格限制农贸市场和具有环境污染的餐饮及娱乐场所。第十条 建筑基地最小面积应符合以下规定(一)建筑基地未达到下列最小面积的,不独立建设。(1)建筑高度10米的住宅建筑1000平方米;(2)10米建筑高度24米的住宅建筑、公共建筑2000平方

14、米;(3)建筑高度24米的住宅建筑、公共建筑3000平方米。(二)建筑基地未达到前条规定的最小面积,但有下列特殊情况之一,且确定不影响城市规划实施的,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予核准建设:(1)邻接土地为既成道路、河道或其他类似情况,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2)因城市规划街区划分、市政公用设施等限制,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3)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村镇建设,因特殊情况,确实难以达到前款规定面积的;(4)社区配套用房、垃圾收集和中转、变配电房、泵房、公厕、调压站等涉及社会公益性的建设项目;(5)受地籍产权、道路等限制的旧城更新及棚户区改造项目。第三章 开发强度第十一条 开发强度分区城市建设用地原则上

15、分为四类区,按表3-1执行,用于指导城市建设用地的容积率确定。表3-1城市开发强度分区等级表等级主要区位特征开发建设特征容积率适宜值一类区城市中心区、片区级商业中心区及部分重要地段高强度开发二类区城市一般地区中强度区1.5数值三类区城市边缘地区和一些景观控制区低强度区数值四类区城市重要景观控制区或风景旅游区超低强度区第十二条 地块容积率确定,需综合考虑历史文化、地质条件、生态安全、各类设施服务能力和各项规范要求。第十三条 一般地块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居住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商住混合用地,规划容积率及建筑密度按表3-2执行。表3-2 建筑密度与容积率控制表类型建筑密度容积率居住用地H24m2

16、6%H50m22%H50m20%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H24m40%H50m35%H50m30%商住混合用地H24m32%H50m28%H50m25%注:1.“H”为建筑高度;2.若地块内有不同级别高度建筑布局,容积率、建筑密度可取相对应控制指标的中间值给予赋值。第十四条 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容积率等指标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要求确定。第十五条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公用设施用地等公益性设施用地的容积率,依据标准和规范结合实际建设需要确定。第十六条 原建成地块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已超出或达到本章规定值的,不得在原有建筑用地范围内新建、扩建(含加层)。第四章 建筑间距第十七条

17、建筑间距除须符合本章规定外,同时应符合日照、采光、通风、消防、防灾、管线埋设和视觉卫生等方面要求。第十八条 住宅、学校(含幼托、幼儿园)、老年人(专用)居住用房、残疾人(专用)居住用房、医院病房、疗养室需同时满足各自间距和日照要求。满足日照的门窗宽度不得小于0.6米。第十九条 住宅建筑间距应保证受遮挡的住宅每户至少有一个居室满足大寒日不低于3小时的日照要求。旧区改建的项目内新建住宅日照标准可酌情降低,但不得低于大寒日日照1小时的标准,项目外部住宅不得降低其日照标准。原不满足日照标准的住宅,不得减少其日照时间。第二十条 受遮挡建筑为违法建设,不予考虑日照间距。第二十一条 住宅建筑之间的最小间距按

18、表4-1执行:表4-1 住宅建筑之间的最小间距表类别方式控制高层(含中高层)(被遮挡)多层(被遮挡)低层(被遮挡)高层(含中高层)(遮挡)平行L45米遮挡建筑高度倍数最小间距404040L45米遮挡建筑高度倍数最小间距303030垂直南北遮挡建筑高度倍数最小间距181818东西较高建筑高度倍数-最小间距181813山墙遮挡建筑高度倍数-最小间距131313多层(遮挡)平行遮挡建筑高度倍数1.3(旧城改造项目1.25)1.3(旧城改造项目1.25)1.3(旧城改造项目1.25)最小间距-垂直南北遮挡建筑高度倍数最小间距999东西较高建筑高度倍数-最小间距1899山墙遮挡建筑高度倍数-最小间距13

19、88低层(遮挡)平行遮挡建筑高度倍数-最小间距131010垂直南北遮挡建筑高度倍数-最小间距1386东西较高建筑高度倍数-最小间距1396山墙遮挡建筑高度倍数-最小间距1386注:1.“L”为建筑面宽。2.计算垂直间距时,遮挡建筑山墙宽度12米时,按平行布置的住宅建筑间距控制。3.东西向垂直互不遮挡时,按上表控制。第二十二条 非住宅建筑之间的最小间距按表4-2执行:表4-2 非住宅建筑之间的最小间距表类别方式控制高层(含中高层)多层低层高层(含中高层)平行较高建筑高度倍数-最小间距18139垂直较高建筑高度倍数-最小间距15139山墙较高建筑高度倍数-最小间距1399多层平行较高建筑高度倍数-

20、最小间距13106垂直较高建筑高度倍数-最小间距13106山墙较高建筑高度倍数-最小间距966低层平行较高建筑高度倍数-最小间距966垂直较高建筑高度倍数-最小间距966山墙较高建筑高度倍数-最小间距966注:独立布置的单层门卫室、配电房等辅助建(构)筑物在符合消防和公共安全等要求的前提下,其与非住宅建筑的最小间距可酌情减少。第二十三条 住宅建筑与非住宅建筑的间距应符合以下规定:(一)非住宅建筑位于南北向住宅建筑南侧,或位于东西向住宅建筑东、西侧,其间距按住宅间距执行。(二)低层、多层非住宅建筑位于南北向住宅东、西侧的,在满足消防和日照的同时,最小间距不小于6米。高层(含中高层)非住宅建筑位于

21、南北向住宅东、西侧的,在满足消防和日照的同时,最小间距不小于13米。(三)非住宅建筑位于住宅建筑北侧的,按非住宅建筑间距执行,且住宅建筑为低层、多层时,最小值不得低于住宅建筑高度的0.8倍。第二十四条 组合建筑间距按各类别有关规定执行。第二十五条 工业、仓储、市政设施等建筑间距控制,按相关规范要求控制。第二十六条 宿舍、公寓类建筑(办公式公寓、酒店式公寓等)之间的间距,在同高度同型布置方式的住宅建筑间距的要求上减少15%,同时需满足各专业规范要求。公寓类建筑日照标准参照宿舍执行。第二十七条 被遮挡居住建筑底部含非居住功能的,计算建筑间距中的高度倍数时可扣除底部非居住的高度。第二十八条 非住宅建

22、筑与住宅建筑垂直贴建的,必须满足住宅建筑规定日照要求,其建筑按整体建筑综合考虑,且与住宅建筑贴建的墙面离住宅建筑窗户8米范围内应不开窗。第五章 建筑退线第二十九条 沿建筑基地边界和沿城市道路、公路、铁路两侧的建筑物,其后退距离应符合本章规定,同时满足消防、环保、防汛、抗震和交通安全等方面的要求。第三十条 沿建筑基地边界的建筑物,其离界距离应符合以下规定,当离界距离小于消防间距时,应按消防间距规定控制。(一)各类建筑的离界距离按表5-1规定的建筑物高度的倍数控制,但不得小于最小距离;表5-1 建筑物后退用地边界距离表建筑朝界离距离向别类筑建住宅建筑文、教、卫建筑其他建筑建筑物高度的倍数最小距离(

23、m)建筑物高度的倍数最小距离(m)建筑物高度的倍数最小距离(m)主朝向H10米5510米H24米88H24米151715次朝向H10米44消防间距10米H24米4消防间距H24米999注:1. “H”为建筑高度;10米、10米H24米、H24米等组合建筑及退台建筑的后退,分别按各类别有关规定执行;3. 独立布置的单层门卫室、配电房等辅助建(构)筑物在符合消防和公共安全等要求的前提下,其退线距离可酌情减少。(二)相邻地界的建设项目,已经完成建设或已按批准规划正在实施的,各类建筑离界距离除须符合本条第(一)项离界距离的规定外,须同时符合第四章建筑间距的有关规定。(三)界外为公园绿地的,各类建筑的最

24、小离界距离按表5-1中其他非住宅建筑等组合的退距控制。但界外为城市道路两侧绿地的,建筑可不后退绿地,但需满足建筑物后退道路红线的各项规定。界外为防护绿地的,各类建筑后退绿地不小于4米。(四)工业项目24米以下建筑后退用地边界一般按4米控制,24米以上建筑后退用地边界一般按6米控制。因生产需要或安全、环保等特殊要求增大后退的,在规划条件中另行约定。第三十一条 沿城市道路两侧的各类建筑,其建筑控制线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应符合以下规定:(一)建筑控制线后退城市道路不小于表5-2中规定:表5-2 建筑控制线后退城市道路红线距离表道路宽度后退距离(米)建筑物高度支路D24米次干道24米D40米主干道D

25、40米快速路H60米810153060米H100米10152030H100米15202530注:1.“H”为建筑高度,“D”道路规划红线宽度。2.退线同一街区、同一地块的相邻建筑宜统一退线。3.对有贴线率要求的城市建成区新建、改扩建地块的建筑控制线应根据保留建筑后退距离以及风貌保护的要求合理确定,可小于8米。(二)旧城改造区,在满足消防和交通要求前提下,其后退道路规划红线(支路除外)距离可适当减少,但不宜小于表5-2规定的下一级的后退要求。(三)道路交叉口四周的建筑控制线后退道路规划红线距离,在按交叉口相交道路等级高的后退距离基础上,高度24米建筑增加3米,高度24米建筑增加5米(以两条道路红

26、线交接处折线段进行后退)。(四)沿城市高架道路两侧新建、改建、扩建建筑,其沿高架道路主线边缘线后退距离不小于30米,其沿高架道路匝道边缘后退距离不小于15米,且不小于表5-2中的规定。(五)影剧院、学校、游乐场、体育馆、展览馆,单层建筑面积在5000平方米及以上、总营业建筑面积在8000平方米及以上的大型商业和旅游服务业设施建筑等有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多、低层建筑,其面临城市道路的主要出入口方向的建筑控制线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不得小于30米;道路红线外有绿线控制的其后退绿线距离不小于20米。(六)建筑物的基底(含首层突出物)、主体不得突出建筑控制线,建筑物的骑楼、阳台、室外楼梯、雨篷、凸形

27、封窗、挑檐、台阶、坡道、地下室、基础、地下室出入口及其它附属设施等不得突入道路红线。(七)工业项目24米以下建筑后退道路红线一般按5米控制,24米以上建筑后退道路红线一般按8米控制。因生产需要或安全、环保等特殊要求增大后退的,在规划条件中另行约定。第三十二条 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及一般商业、商务功能地区,应加强街道、广场等公共空间的整体性和沿街界面的连续性,建筑贴线率指标(计算规则见附录C)不宜低于表5-3的规定:表5-3 建筑贴线率指标表地区分类支路、次干道两侧以休闲活动为主的公共绿地、广场周边公共活动中心70%80%一般商业、商务功能地区60%80%“老城区的传统商业核心,宛陵湖周边的商业、商

28、务、文化综合核心,彩金湖周边的政务、商务、商业、教育、文体综合核心,双桥专业市场中心,敬亭山文化旅游中心,西部片区产业服务中心、北部片区产业服务中心”。2.邻近公共活动中心区的居住社区道路两侧应保持建筑界面连续,一般地区的道路两侧鼓励建筑界面连续。鼓励在南北向道路两侧通过设置东西向建筑加强建筑界面的连续。第三十三条 地下建筑物后退城市道路、用地边界线的距离不应少于地下建筑物深度(自室外地坪至地下室底板的距离)的0.7倍,且不得少于3米。第三十四条 围墙、传达室及锅炉房、变电所等特殊功能的建筑后退距离按下列要求确定:(一)围墙后退城市道路红线不小于2.0米,门卫室后城市退道路红线不小于5.0米。

29、其中,工业项目的围墙和门卫室后退城市道路红线不小于1.0米。(二)围墙后退铁路距离不小于10米。(三)锅炉房、变电站、加油加气站、厂房、垃圾转运站等特殊功能的建筑后退用地边界时,须承担由其产生的安全卫生距离。第三十五条 在公路两侧修建建筑物和地面构筑物及埋设管线、电缆等设施(公路设施除外),其后退公路用地应符合以下规定:(一)沿公路两侧新建、扩建建筑物或构筑物,其建筑控制线后退公路用地外缘:国道不少于20米,省道不少于15米;县道、乡道不少于10米;高速公路自两侧隔离栅外缘起不少于30米;互通立交和特大型桥梁自两侧隔离栅外缘起不少于50米。(二)新建村镇、学校和货物集散地、大型商业网点、农贸市

30、场等公共场所,其用地后退本条第(一)项公路建筑控制区边界外缘:国道、省道不少于50米;县道、乡道不少于20米;并尽可能在公路一侧建设。(三)需要在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内埋设管线、电缆等设施的,应当事先经公路管理机构批准。第三十六条 沿铁路两侧新建、扩建建筑,其后退铁路的距离应符合以下规定:(一)从铁路线路路堤坡脚、路堑坡顶或者铁路桥梁外侧起向外的距离计算:建筑后退高速铁路距离不小于50米;后退铁路干线距离不小于30米;后退铁路支线、专用线距离不小于20米。铁路两侧为居住用地,后退铁路不小于30米。(二)铁路两侧的高度24米建筑、高大构筑物(如:水塔、烟囱等)、可能危及铁路运输安全的危险品仓库和厂

31、房与轨道中心线的距离须经论证并经铁路主管部门审核后确定。(三)在铁路道口、桥梁、隧道、高切坡路段附近进行建设的,须符合铁路管理的有关规定。第六章 建筑高度第三十七条 建筑高度控制应符合本章规定,同时满足公共空间安全、卫生和景观等方面的要求。(一)建筑位于高度控制区域的,宜根据建筑高度限值进行控制。建筑高度分区图详见附图。(二)在飞机场、气象台、电台和其他无线电讯设施及其通道(含微波通讯)等有净空要求的设施周围新建、改建的建筑,必须按有关净空限制要求控制建筑高度。(三)在文物保护单位、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地区或建筑、风景名胜区等地区及周围新建、改建的建筑,必须符合相应的保护条例,并应符合保护规划的

32、规定和城市设计关于高度的控制。(四)在自然保护区和重要的生态环境地区周围进行建设的,应符合相应的保护条例、保护规划的规定和城市设计的高度控制要求。(五)在重要的城市景观环境地区周围新建、改建的建筑应满足城市设计的高度控制要求。第三十八条 本条规定区域的建筑高度控制除符合第三十三条外,尚应按下述要求控制建筑高度:(一)沿城市道路两侧新建、改建的建筑控制高度(H),应符合下列规定:1.沿路一般建筑的控制高度(H)不宜超过道路规划红线宽度(W)加建筑后退道路规划红线距离(S)之和的1.5倍,即:H1.5(WS)。2.多层建筑临接两条以上道路的,可按较宽的道路规划红线计算其控制高度;高层建筑临接两条以

33、上道路的,按其主要立面朝向临接的道路规划红线计算其控制高度。建筑直接临接或其前面道路临接广场的,在计算控制高度时,可将广场的1/2宽度计算为道路规划红线宽度。(二)沿城市内河道两侧新建、改建的建筑控制高度(H),建筑控制高度(H)/河道(含两侧绿地)宽度(D)的比值不宜大于1/2,即H/D1/2。(三)滨水地区及大型公园周边新建、改建建筑高度随后退岸线或公园边界距离的增加逐步升高,第一界面的主体建筑高度不宜大于10米。(四)临山地区新建、改建建筑高度不应超过山脊线高度;沿视廊严格控制区范围内建筑不宜超过山体高度三分之二,以保证山体三分之一可见。第三十九条 建筑高度层次控制(一)地块开发建设中在

34、高度上限控制的基础上,宜适度降低临街建筑高度,以形成阶梯式的地块高度层次,减小临街建筑对街道的压迫感。(二)根据地块规模、建设条件、开发强度、视线分析等要求,合理布局建筑高度分区,丰富高度层次,形成协调美观的天际轮廓线。第七章 绿地生态第四十条 坚持绿色发展,严格保护自然山水生态基底,注重生态修复。加强一山(敬亭山)、两湖(宛陵湖、南漪湖)、两江(水阳江、青弋江)、六河(宛溪河、道叉河、解放河、泥河、梅溪河、清溪河)及周边地区规划管控,聚力打造山水生态之城。第四十一条 坚持山水城市格局,加强城市节点绿化管控,结合生态绿化廊道、自然山体、河湖水体、绿化广场等设置,提高城市自然开敞空间连续性,让城

35、市再现绿水青山。第四十二条 加强自然地形地貌的保护与利用,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在项目建设中,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模式,注重微地形利用,体现海绵城市设计要求,明确绿地率、绿容率、绿色建筑比例、可透水地面比例等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按照海绵城市设计要求,场地雨水需收集经初级处理后纳入雨水排水系统。第四十三条 鼓励各类建筑基地内扩大绿地面积,增加与周边绿地的连通性;城市各类用地的绿地率应符合下列规定:(一)居住用地:新建居住区绿地率不小于30%;旧区改建项目绿地率不小于25%。新建住宅地块集中公共绿地面积应不小于400平方米,并鼓励对外开放。(二)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商业中心绿

36、地率不小于10%,有特殊要求的除外。(三)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未建设塑胶操场的学校、机关团体、公共文化设施、部队等单位绿地率不小于30%。新建医院、疗休养院所等单位绿地率不小于35%建有塑胶操场的学校绿地率可酌情降低,但不宜低于25%。(四)工业用地与仓储物流用地:工业建设项目绿地率不得高于15%,仓储用地绿地率不得高于20%,并根据国家标准要求设置防护隔离带。(五)交通枢纽绿地率不小于10%,园林景观道路绿地率不小于40%,红线宽度大于50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小于25%,红线宽度在40-50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小于20%,红线宽度24-40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小于15%。道路绿化须保证交通视线安

37、全和消防通道的设置。第四十四条 各类绿地的游步道、广场等硬质铺装应尽量采用透水性材质,同时在绿地设计时,多布置蓄水性绿地和下沉式绿地,提高用地蓄水性。第四十五条 鼓励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垂直与平面相结合的绿化(一)屋面(含架空层、半地下库房)绿化,绿化种植土深度大于0.3m、面积大于100、并便于人们经常使用的,绿地内不透水硬地不得超过10,可折算成地面绿地面积计入绿地率。(二)地下车库、地下建筑覆土顶面标高相对设计室外地坪标高不大于1m,平均覆土厚度不小于0.4m的,可折算成地面绿地面积计入绿地率。第四十六条 广场与停车场绿地控制(一)城市广场建设要突出以植物造景为主,城市道

38、路交叉口广场、景观绿化广场绿地率达到60%以上,建筑小品、城市雕塑要突出宣城特色,与周围环境协调美观,充分展示历史文化风貌。(二)城市绿地与广场宜利用透水铺装、生物滞留设施、植草沟等小型、分散式低影响开发设施消纳自身径流雨水。(三)地面停车位应增加树阵式绿化,林荫停车场推广率不得小于60%。停车场地必须设置雨水渗透设施,其透水铺装率不小于80%。第四十七条 防护绿地控制(一)道(铁)路防护绿地严格城市主干道两侧绿线管控,沿青弋江大道两侧绿线不小于50米,沿水阳江大道两侧绿线不小于30米,水阳江大道以外,宣南路、薰化路、向阳大道、响山路、鳌峰东路、阳德路、宣狸路、陵阳路、宣水路、宣古大道等城市出

39、城主干道两侧绿线不小于20米。村镇、城镇建设区范围以外的,高速公路两侧原则设置不小于30米的防护绿地;国道两侧原则设置不小于20米的防护绿地;省道两侧原则上设置不小于15米的防护绿地;县道、乡道两侧原则上设置不小于10米的防护绿地。高速铁路两侧原则上设置不小于50米的防护绿地,铁路干线两侧原则上设置不小于30米的防护绿地,铁路支线、专用线两侧原则上设置不小于20米的防护绿地,铁路两侧为居住用地时,应各设置不小于30米的防护绿地。(二)城市高压走廊绿带城市高压走廊根据高压线线路电压等级设置相应宽度的防护绿地。具体控制要求按照表7-2执行。表7-2 城市各电压等级高压走廊宽度控制表线路电压等级(k

40、V)直流800直流5001000(750)500330220110(66)35高压走廊宽度(m)80-9055-7090-11060-7535-4530-4015-2515-20(三)卫生隔离带产生有害性气体、气味和噪声等污染物的工厂、污水处理厂、垃圾转运站、垃圾处理厂等用地,应按照相关专业规范和环境影响评价要求,设置卫生防护隔离带。第四十八条 其他绿地控制其他绿地是指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响的绿地。包括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林地、城市绿化隔离带(含城市组团绿化隔离带)、野生动植物园、湿地、垃圾填埋场恢复绿地等,

41、其他绿地不参与城市建设用地平衡,应进行严格保护和控制。第四十九条 绿线控制城市公共绿地应严格控制,不应挪作他用,确因特殊需要,需改变用地性质的,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报批。城市绿线范围内,不应建设与绿地规划无关的项目,配套附属建筑应以低层为主,工程管线宜埋地敷设,停车位应为生态林荫式。第五十条 生态空间控制(一)每100绿地中的乔木株数不少于3株,加强绿化种植层次结构;(二)本地木本植物比例不小于80%;(三)设置下凹式绿地,下凹绿地率不小于20%;(四)绿化内的硬质地面透水面积比例(透水铺装率)不小于45%;(五)绿地建设应综合考虑景观艺术特色、植物群落搭配及防污染、抗灾害、抗盐碱、抗风沙等特殊

42、功能。第八章 道路交通第五十一条 城市道路(一)城市规划区内的建设项目,必须保证城市道路系统的完整性,不得阻断、封闭城市总体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确定的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确需调整城市次干路局部走向、改变支路通达性或者取消支路的,必须进行必要性论证,提出道路交通解决方案,并优先实施。(二)城市快速路间距宜按15002500米控制,主干路间距宜按8001500米控制,次干路间距宜按400700米控制,支路间距宜按150250米控制。(三)道路平面交叉口转角处规划红线应做成切角斜线,并需满足视距三角形要求。视距三角形范围内,不得有高出道路平面标高1.0米的视线障碍物。(四)老城区及老旧小区改造时,区内宽度大于等于7米的非断头道路,通过改造向社会开放。第五十二条 道路交叉口(一)城市道路交叉口应根据相交道路性质、等级、交通流量特征及周边土地利用情况,确定道路交叉口的等级分类,选择其基本形式,并与相交的主要道路等级相适应。表8-1 城市道路交叉口形式表相交道路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快速路A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单元课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