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教案(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夜雨寄北教案(5页).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夜雨寄北教案-第 4 页夜雨寄北教学设计一、导课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这些优美的诗句都是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要学他另外一首质朴自然的小诗夜雨寄北。二、 作者及背景1、 要阅读和理解一首诗歌,一定要对作者有所了解。请同学们来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李商隐2、 古代通讯极不方便,寄出一封信往往很长时间对方才能收到,甚至有一些信永远都寄不出或者收不到。加上古人常常为谋取一官半职而离乡宦游,因而与家人聚少离多。李商隐就是其中之一。有没有同学知道李商隐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
2、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滞留巴蜀今天的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三、 读诗1、 读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2、 解诗你问我的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什么时候才能归去,与你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的情景。3、同学们,在分析诗歌之前,我布置一个具有悬念的作业,学完这首诗用一句话给诗歌题目加一个副标题。四、 品诗1、 题目“夜雨寄北”(1)寄北:“北”诗人在什么地方?家人在什么地方?诗人在巴蜀,亲友妻子在长安,隔着千山万水。因此诗题为“寄北”。(2)“夜”,古人远在异乡的夜。同学们想象一下,没有我们现代的
3、先进的通讯设备,没有电灯,异乡的夜,异乡的雨,异乡的雨夜,诗人一个人孤零零?会如何?长夜漫漫,无心睡眠又为什么?“寄”的是什么?仅仅是信吗?寄的是诗歌内容,就是诗歌所要表达的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题目就已经初步把诗歌的情境点染。2、“君问归期未有期”谁问“归期”谁答“未有期”?为何“未有期”?如此矛盾,扣人心弦。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猜测一下,“谁问归期?如何问归期?”妻子?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呢?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一问一答,表现出相互之间的殷切之情。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妻子、欲归
4、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却把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个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寻味,跌宕有致。板书“矛盾开篇,扣人心弦有问有答,跌宕有致”2、 巴山夜雨涨秋池首句流露出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也回答了“寄”的原因是“君问归期”。“寄”的答是“未有期”,“寄”的意是“巴山夜雨涨秋池”。让我们再次品味一下“夜”字,一般的夜与远客的夜有何不同?巴山的夜有何不同?巴山的雨夜又有何不同?巴山在哪?妻子在哪?巴山与长安,相隔千山万水。因为思念故有“君问归期”的殷切之情。然而面对聚少离多的亲人殷切的期盼,诗人却只能回答“未有期”。此时此刻他心中的凄苦可想而知。然而诗人却不
5、是主观诉说自己多痛苦,而是高明地运用了客观的容易触发悲思之情的意象-夜雨、秋池,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 “秋”是季节,但仅仅是季节吗?在古代秋的内涵是什么?巴山的秋又是什么?一年之中我们什么季节最想念家?一天之中我们什么时辰最想念家人?在最思念季节“秋”,最思念的时辰“夜”,最容易多愁善感的情境“雨夜”诗人思念若狂。我们仿佛看到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咀嚼着自己的孤独。大雨滂沱,池水涨满,作者身边无一个亲密的友人,雨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
6、使人倍感孤独、凄凉。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烦,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满,自然作者的内心情感也汹涌难平。那么,“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所以,写景中又深深地透着写情,写的是环境,但绝不单单是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情”字。这样,情景交融就构成了一种艺术境界。这就是诗人在诗中构建出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啊!板书“直叙其事,情寓其中直书其境,情景交融”3、 何当共剪西窗烛绝句在古诗中属于短制,但也讲究起承转合的结构技艺。在总体上通常可分为前半和后半。前半部分往往起引带铺垫作用,后半部分是主题意旨所在。但关键在第三句。第三句得力末句就容易了。
7、第一句“起”是开头,第二句“承”是承接开头,把景与情渲染,使所描绘的意象更加鲜明,第三句是“转”,把思维转到另一个侧面,使读者到了全新的意境。第四句是“合”回应主题,点明作诗目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宕开一笔,从眼前跳脱到将来,引出了遐想。笔锋一转:“何当共剪西窗烛”一个温馨浪漫的画面,立刻取代了刚才的凄风苦雨。“何当”二字,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够”,照应首句“未有期”,既有热切地盼望,又有难以料定的惆怅。在情意上,与前两句,似断非断。在想象中,把眼前的一切拉远成一个淡淡的记忆那迷蒙阴冷的秋夜,仿佛只为烘托西窗下这摇曳的红烛;那巴山淅淅沥沥的雨声,仿佛只为此时耳畔的窃窃私语伴奏。同样的巴山夜雨,
8、瞬间变得如此温情脉脉,令人怀念。幸福也许就是这样,它需要对比、需要映照,在与过往不幸或者愁苦的比照中,现时的幸福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呈现吧?而在李商隐这里,就是与爱妻共剪西窗烛时,依偎一起遥望巴山夜雨。在诗人写下这样的诗句的时候,他实际上还是在痛苦的“此时”遥望“彼时”的幸福,因为巴山夜雨还没有从现实的背景转化成回忆的背景,他只是在此时想象着、憧憬着自己在不远的未来,可以以那样的方式,幸福地遥望此时。但即使只是一种对幸福的遥望,也已经让诗人沉浸在某种幸福之中了。夜色中的巴山、池塘里的秋水,也因此被抹上一层诗意的美丽。然而诗人此时却是处在最孤独最寂寞最想念的时刻,想望“西窗剪烛”的幸福是多么甜蜜,
9、但是想到“未有期”想到相聚遥遥无期,顷刻间他那颗狂热的心瞬间冰冷,更添痛苦。越痛苦就越想念相聚时的幸福,越想念相聚时的幸福此时就越痛苦。如此苦乐交替,苦乐相生,虽是瞬息变化,心却百感交集。深沉委婉的情感就在这曲折回环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板书“苦乐相生,曲折深婉”4、 却话巴山夜雨时其实第四句更为精彩。“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承“共剪西窗”而来。在短小得只能有四句的绝句体裁里,诗人毫不可惜地运用了重复句意,不能不谓之大胆。然而,再次出现的“巴山夜雨”,无单调之嫌,文意反而曲折深厚。 如果说,前一句“巴山夜雨”是实写是以景写情,这一句的“巴山夜雨”却是以情写景是虚写。“巴山夜雨”和“西窗剪烛”,组成一
10、幅温暖的动态画面,表现了诗人对于归期的向往,对于“君”的深厚情谊。这给诗中增添了欢欣感。然而这种欢欣只是一种难以卜料的期待,诗人用“示现”的修辞,把不是眼前的的事物说成如在面前,因而这将来的欢欣,又加剧了眼前归期未有期的痛苦。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不断起伏、跳跃,但是通篇的情感色调又是和谐、统一的。李商隐的诗,特别是他晚年的诗,感伤情绪很浓。这种感伤反映了时代的黑暗,反映了他个人遭遇的不幸。夜雨寄北,虽然有些欢欣的折光,总的看来,也是感伤的。只是这种感伤表现得很曲折、很深沉。一句“巴山夜雨涨秋池”,隐含了多少丰富的潜台词。这里似乎不是由于夫妻分离而感到的痛苦,实在是深深包含了诗人此时此地回顾
11、一生的哀愁,隐含着对于现实的愤懑与绝望。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但是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是朴实的,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表现了李商隐诗的另一种风格:质朴、自然,却同样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第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芯花。他们剪去芯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久别重逢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板书“虚实相间,时空跳转”五、 完成悬念作业夜雨寄北-“寒秋凄苦夜中遥望幸福的剪烛”六、 小结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妻子思念的深情。 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 的意思。七、 布置作业。1、 收集古代描写思念的诗句2、 阅读和赏析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八、以教唱唱诗歌结束本课。这首诗我曾把它谱成歌曲,旋律简单,现在教会大家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