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指导常见问题及答案(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就业指导常见问题及答案(3页).doc(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派遣:派遣,是指劳动力输出,也可称为劳务派遣。派遣是由派遣公司作为员工的法定雇主,用工单位同派遣公司签订劳务派遣协议,用工单位负责派遣员工的工作管理,派遣公司负责派遣员工的人事管理,即用工单位将人事行政管理的大部分工作,通常包括为派遣员工办理录用退工手续、工资发放、各类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福利发放、档案接转、户口落实等双方约定好的工作。为用工单位实现“用人不管人,用人不养人,增效不增支”的最大人力资源管理效益。毕业生派遣遵循什么原则?学校依据毕业生提供的毕业去向有效证明(就业协议书、录取通知书或调档函)形成就业方案,报省就业主管部门审批后,核发就业报到证。升学、缓派的
2、毕业生不发放报到证;签约后不确定能否升学被录取的,根据个人意愿直接派至用人单位或录取学校;未签约的非师范类毕业生派至生源地地市人事局;未签约的师范类本科毕业生派至生源地地市教育局、专科生派回生源地县市教育局,由当地教育局组织考核录用或自主择业。二、上报就业方案时未签订就业协议的毕业生如何派遣?向省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上报就业方案时,未签订就业协议的毕业生,其就业单位列生源地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毕业生到生源地就业主管部门报到后,由生源地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推荐就业并在派遣期内二次派遣。三、什么是改派?“改派”是指在一年内改变工作单位、重新办理派遣的简称。对原工作单位不满意或被用人单位辞退改变工作单位
3、需要重新派遣的才需要办理“改派”。但一般不要轻易因个人原因频繁办理改派。省教育厅规定,原则上一年内只允许改派一次。一年以后,改变工作单位的就是办理调动而非改派。毕业生如何办理改派手续?跨市之间改派:毕业生持报到证、原工作单位的退函(或能证明解约的其它材料,并经市级毕业生主管部门签署意见并盖章)和新单位的接收函(经市级毕业生主管部门签署意见并盖章),到省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办理改派手续,更换报到证。市内之间改派:毕业生持报到证、原工作单位的退函(或能证明解约的其它材料)和新单位的接收函(有主管部门的需要主管部门签署意见并盖章,无主管部门可以省略),到市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办理改派手续,更换报到证
4、。四、什么是报到证?报到证由原来派遣证转化而来,是毕业生到就业单位报到的凭证,也是毕业生参加工作时间的初始记载和凭证。毕业生到就业单位报到时,须持报到证。学校相关部门依据报到证为毕业生办理档案投递、组织关系转移和户籍迁移等手续,就业单位所在地公安部门凭报到证为毕业生办理落户手续,就业单位凭报到证为毕业生办理相关工作手续。 报到证在报到期限内丢失,如何办理补办手续?遗失就业“报到证”的,应持接收单位证明及时到当地或就读学校所在地日报登报挂失、并持报纸个人申请、毕业证、学位证向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提出申请,并办理录简表和就业方案复印件(须加盖学校招办、就业指导中心的公章),然后由学校或毕业生本人自行到
5、省就业主管部门申请补发。五、毕业生报到证有何作用?报到证的全称是“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派遣报到证”,由国家教委直接印刷,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部门单独签发,列入国家就业计划的毕业生才能持有的有效报到证件。用人单位以报到证为依据,接收安排毕业生工作,并接转毕业生的人事档案、户口、粮油迁移手续等。报到证只能一人一份,由其它部门印制或签发的报到证无效。毕业生对报到证要妥善保管,不论什么原因,凡自行涂改、撕毁的报到证一律作废。如报到证遗失,应由毕业生本人提出申请,在当地省级日报上申明作废,然后由学校上报省级主管毕业生调配部门予以补发六、毕业生的档案、户口关系如何转递?档案转递一般采用机要、特快专递或
6、专人送达三种形式。通过机要和特快专递形式转递的档案,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通过机要局、邮政局统一办理,其它的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组织专人送达。档案转递地址由毕业生(或所在院系)填写,必须填写清楚,以免无法投递或遗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档案转递原则:升学的毕业生档案,直接转至录取学校研招办或录取院系总支;到各地市教育系统就业的毕业生(含未落实单位的师范类毕业生),档案转到接收地地市教育局;未落实单位的非师范类毕业生,档案转至生源地地市人事局毕分办;到省(市)直机关事业单位、部队就业的,直接转至用人单位人事部门;到各类企业就业的,根据协议要求,转至用人单位或用人单位所在地人才服务机构;到省外就业的,按
7、协议书注明的地址转递。 对毕业离校时未落实用人单位的高校毕业生,本人可申请户口和人事档案保留在学校经批准后按规定可保留两年。七、毕业生离校应办理哪些手续?(1)领取毕业证书、学位证书;(2)领取并签订毕业生就业协议书;(3)办理毕业生就业报到证;(4)办理户口迁移证;(5)办理党团组织关系转移手续;(6)清点借用的图书、公物等,办理归还手续;(7)结清相关费用;八、如何正确认识自主创业?1、你必需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创业毕竟不是任何人能行的;2,需要勇气,你愿不愿意放弃你现在已有的职业,创业可能会让你一无所有,你要想清楚,如果你要创业你必需踏出第一步,那就要看看你自己的勇气了;3、问问自己有
8、没有创业的潜能,你将如何去创业,有什么方向,未来的前景,是不是符合自身的条件;4、坚持,坚持自己的理念去营造一个属于你的市场;5、懂得创新,不能没有敢为人先的傲气,要有开放性的思维,毕竟创业不是简单的事!对于面临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创业必须提前做好准备,不仅是思想准备,还包括自己的资金来源、也就是财务能力;自己想要从事的行业,行业的现状、前景评估;近期以及远期经营计划、可能存在的风险、自己对国家政策法规的了解;未来企业生存的资本、条件、根基;自己抗挫折的能力、思辨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未来创业的理念、经营方针、经营策略;自己的合作精神、专业能力、自身的综合素质等。创业不是儿戏,创业需要思想,还需要
9、奋斗的精神,坚韧的信念,最重要的是自己的行动、坚实的脚步!九、毕业生如何获取就业信息?1、各高校的主管部门 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办公定(或指导中心),作为毕业生就业的重要中介机构,与中央有关部委和各省市的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以及有关用人单位保持着经常、密切的联系,国家有关就业政策规定、地方的有关政策、各地举办“双选”活动的信息、有关用人单位简介材料及需求信息等,学校的主管部门一般都有能及时掌握。他们提供的信息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明显的优势。这应该是同学们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 2、各级毕业就业主管部门和就业指导机构。每年教育部都要制订毕业生就业的有关方针、政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主管部门也要相
10、应地制订实施意见;国家教委各珞地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也要开展信息交流和咨询服务,这也是获取就业信息的重要渠道。 3、各级、各类“双向选择”、“供需见面”会。这类活动有的是由一个学校或多校联合举办的,有的是一省或几省联办的,也有的是地市县单独举办,组织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直接见面,不仅可以直接获取许多时机还可以当场拍板,签订协议,比较简捷有效。 4、有关新闻媒介。毕业生就业作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近来刀引起了新闻界的普遍重视,有关就业政策、热门话题讲座招聘广告等也常有报道,还有教育部学生司和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办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以及各地人才市场报等,这些都是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 5、通过各
11、种社会关系获取信息。本专业的教师比别人更清楚你适合到什么单位就业,而且往往在科研协作、兼职教学中与对口单位有着广泛的接触。校友大多在对口单位工作,对所在单位情况了如指掌。通过他们可以获得许多具体、准确的信息。家长和亲友对你的就业更为关心,他们与社会的方方面面有一些联系,也可以帮助提供就业信息。 6、利用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或业余兼职获取信息。同学们通过与社会的接触加强了与有关单位的联系,增进了彼此间的了解,便于直接掌握就业信息,如果两厢情愿,那是再好不过的机遇。 7、直接与用人单位联系就业信息。开始可以是“普遍撒网”,向你认为适合的用人单位写自荐信,确定重要目标后,通过电话预约,然后亲自登门访,
12、这种“毛遂自荐”的方式也不失为获取就业信息、获得就业成功的途径之一。十、 什么是基层就业?基层就业就是到城乡基层工作。国家近几年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和应征入伍。一般来讲,“基层”既包括广大农村,也包括城市街道社区;既涵盖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也包括社会团体、非公有制组织和中小企业;既包含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也包括艰苦行业和艰苦岗位 中央有关部门实施了哪些基层就业项目?近年来,中央各有关部门主要组织实施了4个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专门项目,包括:团中央、教育部等四部门从2003年起组织实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中组部、原人
13、事部、教育部等八部门从2006年开始组织实施的“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计划;教育部等四部门从2006年开始组织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中组部、教育部等四部门从2008年起组织实施的“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 你是如何认识基层就业的?最好先从基层做起,因为基层很锻炼人,在还没有很深的社会和工作经验的情况下,会积累很多知识对日后的学习工作都是有很多帮助的。但是如果做一辈子的基层就是种悲哀,这是没有能力和积极性的表现。所以说,只能是说从基层做起,一定要随时间的推移,渐渐的往上走,不只是在基层.我坚决支持大学生到基层就业,从目前看利大。对两方面都好。要讲不好的一面就是基层能否有大学生的用武之地,固有的习惯势力能否接纳大学生的新思维新观念新作凤。更重要的是大学生自己的思想能否屈服基层的地位,如果能融合进基层社会,我想不好一面会降低。-第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