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医疗服务体系现况分析及新医改未来发展的政策建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医疗服务体系现况分析及新医改未来发展的政策建议.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上海医疗服务体系现况分析及新医改政策建议医疗服务体系改革是世界性难题。本文以完善上海医疗服务体系、推进医疗资源整合为重点,为上海新医改方案提出政策建议,文中所提出一些看法和观点,仅供参考。1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医疗服务体系整体发展迅速,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但是上海医疗服务体系在发展同时还存在如下问题和矛盾,需通过新一轮改革逐步解决和加以完善。1.1医疗服务资源总量供给充足,但部分类别和专科明显不足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体医疗服务体系覆盖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大力推进使得基本医疗服务总体布局趋于完善,床位、人力等资源配置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但老年护理、康复医学和精神疾病医疗
2、资源尚不足,不能适应本市医疗服务需求。以老年护理为例,上海自1979 年成为中国最早步入老龄化社会城市,也是中国老龄化社会最严重城市。中国是未富先老国家,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人口替代问题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在独生子女政策实行了30年后,上海不得不面对着这样现实:到2008年,上海户籍人口已经连续17年负增长,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占21%,18岁到34岁占24%,17岁以下只占11%,上海老龄化趋势凸现十分明显。目前上海离退休人员已有320万,本地户籍在岗职工只有260万左右。2007年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总额是488.5亿,已超过沪籍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一半!上海40 老年人处于“空巢状态”,
3、1 / 6 老人因生活难以自理或缺乏家人照料想入住敬老院。虽然全市养老院和老年公寓床位已逾7 万张,相当于现有老年人口2 . 3 。按国际标准,人住养老院和老年公寓老人合理比例占老年人口数4 一5 % ,上海现有设施差距较大。1.2 医疗资源总体布局较合理,局部布局特别是优质医疗资源布局不均衡上海多年致力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基本实现了均衡布局;二级综合医疗机构按区域总人口分布也相对较平均;但部分郊区新城镇及市属配套商品房基地等人口导入区域医疗服务资源布局不合理,难以满足医疗需要。 上海优质医疗资源布局也不均衡,全市38 家三级医院多集中在中心城区,其中徐汇区有10 家,黄浦
4、和静安区分别有5 家,而远郊南汇、嘉定、浦东、闵行、奉贤、祟明和青浦没有三级医院,郊区居民医疗服务可及性仍然受限。1.3 微观技术效率较高和宏观配置效率不高并存 全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量连年攀升,2008 年市医疗机构门急诊人次和出院人次分别为15 035 . 1 万和209 . 5 万,其中社区卫生机构分别为5 593 . 9 万和14 . 2 万,比例为37 . 2 和6 . 8 。2008 年上海市医疗机构日均门急诊人次达41 . 9 万,医师人均每日承担诊疗服务8 . 7 次,人均日承担住院天数超过2 天!无论是医疗机构总体还是医师个体,都处在高负荷工作状态。由于双向转诊和分级诊疗就医模
5、式未根本建立,且医保对患者分流作用不明显,患者无论得大病还是小病,都可随意优先选择三级医疗机构就诊。三级医院忙于应对普通疾病,而对疑难杂症、科研教学相对减少,优质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即使患者进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医,患者急性期诊疗后转诊通道并不完全快捷通畅,有因得不到适当治疗而可能延误病情。在微观技术效率攀高背后,隐藏着过度检查治疗带来医疗资源浪费。由于政府对医疗机构财政投入不足,医院须从业务收入来赚取经费维持运行,难免追求业务收入增长,但常规项目和劳务项目定价偏低,医院并不能从常规项目和劳务收入得到足够补偿,而新项目则可新定价,医院都有提供过度检查治疗利益冲动,造成资源浪费,患者医疗负担加重
6、。1.4 基本医疗服务发展较快和高端医疗服务发展缓慢并存 作为经济中等发达城市,上海高端医疗服务需求日增,但全市高端医疗服务发展却相当缓慢。估计上海年收入超过20 万高收入人群近百万,在沪工作和长期居住境外人士(包括港澳台)达18 . 2 万,分别来自152 个国家和地区,高收入人群有增无减。推算上海高端医疗市场容量约93 亿元,而全市发生高端医疗服务有13 亿元,仅占14 % ,可见沪上高端医疗提供能力之不足。当前上海社会办医平均注册资金不到1000万,占地面积不到1400平方米,平均床位不到50 张,缺乏有品牌影响力、和国际管理技术服务接轨大型高端医院,难以满足高收入群体医疗服务需求。2.
7、相关政策建议根据国家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求,我们要借鉴国际经验,从国情和上海具体情况出发,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加大对公立医疗机构财政投入,凸现医药卫生事业公益性,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制度保障,形成惠及广大百姓医疗服务体系,确保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和市民健康水平持续改善。2.1 调整和完善医疗资源分布,促进城乡医疗资源均等化,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 上海远郊缺少三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需通过引入三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和直接提升区域医疗中心等级二方面措施,提高郊区居民医疗服务可及性,促进城乡医疗资源均等化。远郊从中心城区引入三级医院优质资源措施,适用于大型功能区和人口导入区
8、、需增设新医院区域。新建三级医院应据当地医疗需求水平,适度控制建设规模,通过市区共建,引入三级医院负责提供管理、技术、人员等软件支持。提升远郊区域医疗中心等级措施,适用于医疗资源布局相对完善、无需新增机制但优质资源仍相对薄弱地区。对符合条件区域医疗中心,加强软硬件建设,经过评审后提升等级。 为避免新医院建成或提升后达不到三级医院标准,应重点解决相关配套问题,严格按三级医院等级评审标准程序,突出对医院软件水平考核力度,新医院都达标才“放行”,避免“拔苗助长”,保证区域医疗机构级别提升后,能切实起到优质医疗服务之功效。 积极打造“1560”就医圈, 即市民在15 分钟内可到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60
9、 分钟内可达三级医院,使百姓看病更便捷,提升医疗服务可及性。2.2 明确规范各级医疗机构职能定位,完善多层次医疗服务体系当前在增加业务收入压力下,不同层级医院不合理竞争现象严重,患者小病去三级医院就诊和危急重病人在基层医院得不到合理救治二者并存。应建立多层级医疗服务体系,明确规范不同层级医院职能定位和收治标准,探索医保分级分段支付方式,不同层级医疗机构提供差异化医疗服务,确立转诊和技术支撑体系,通过各级医疗机构间协作和联动发展,提高医疗服务体系宏观工作效率。2.2.1 坚持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级构架和布局 明确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基础,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以维护社区居民健康为中
10、心,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多发病、慢性病基本诊疗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坚持主动上门服务,形成规范动态化居民健康档案,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职责。健全医疗中心(三级医院)功能和职责,发挥其在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诊疗、医学科教、技术指导和培训基层卫生人员方面骨干作用。规范各层级医疗机构准入条件,保证医疗服务体系多元化投人机制工作绩效。 2.2.2建立各层级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 因势利导建立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医疗中心通过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等方式,带动社区卫生持续发展。采取改善服务能力、降低每次服务收费标准、提高报销比例等综合措施,引导一般疾病诊疗重心下沉到基层,
11、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 成功双向转诊制度,不但从低层级医疗机构将危重病人转入上层医疗机构,而且可接受来自经过上层医疗机构合理救治恢复病人,使患者根据其合理医疗服务需要在不同层级医疗机构之间流动起来。在双向转诊制度衔接下,各层级医疗机构相互协作,既满足患者合理医疗服务,又发挥各层级医疗机构服务提供能力,可望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2.3 发展短缺医疗资源,积极扶持高端医疗资源满足不同人群医疗服务需求 老年护理、康复医疗、精神卫生等短缺医疗和高端医疗资源不足,制约了医疗服务体系完善发展步伐。推进医疗服务体系发展应着重解决这两大问题。2.3.1大力发展短缺医疗,满足特殊人群医疗服务需求采
12、取存量调整和鼓励增量两个途径,支持培育养老、康复、精神卫生等短缺医疗服务机构健康发展。养老护理采取打造满足不同养老模式、不同层次需求养老和老年医疗服务链,建立居家和机构养老、老年护理院、老年医疗三级老年护理模式,实施全市分类指导。康复方面则在三级医院和区中心医院康复科保留康复床位或建“兼用病房”,承担临床早期康复功能;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则提供家庭康复及社区康复服务。同时鼓励技术力量较强但病源萎缩、空床率高二级医院向康复或养老及精神卫生防治方面转型发展。2.3.2 积极发展高端医疗资源,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医疗服务需求积极发展高端医疗资源,促使上海发展成亚洲医学中心城市之一。适度保留公立医院特需服
13、务,提供特需服务比例10 或者更高;鼓励上海公立医院技术入股,和境外有医疗投资管理背景国际医疗集团加强合作交流,建立提供高端服务样板医院和示范医院;在大型功能区,如南汇国际医学园区、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区等区域内,吸引国际资本,新建国际水平高端医疗机构。出台相应支持性政策,如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完善医生多点执业政策、完善规划和审批政策及税收土地优惠政策等,用以支撑高端医疗资源发展,满足高收入人群医疗需求。2.4 探讨医疗机构全行业属地化管理,建立区域性医疗联合体,推进医疗资源整合无论调整医疗资源分布还是明确各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抑或发展短缺医疗资源,应兼顾“普及和提高”、“效率和公平”,最后落脚点都
14、是让百姓真正享受到新医改实惠。2.4.1 实行医疗机构全行业属地化管理是建立区域性医疗资源联合体前提由于历史性多种财政渠道、多头行政隶属缺乏统一规划,造成了公立医院资源配置不合理和无序竞争。上海不同公立医疗机构资产和和行政分别归属卫生部、教育部、军队、市政府、各区县政府、企事业单位及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等,造就了全市医疗资源区域分布不尽合理。公立医疗机构资源整合和有效配置和利用,已成为卫生事业改革焦点,尽管各医院集团蜂拥而起,且模式多样,但医疗资源现状并未见明显改善,而公立医院之间不良竞争反而加剧。医疗资源整合瓶颈,实际上是医疗机构管理体制矛盾及各产权和行政主体在整合中利益冲突。建立区域性医疗联合
15、体前提是医疗机构属地化管理,可解决不同公立医院财产及行政多头领导,划归地方政府统一协调规划,有利于促进资源有效整合。医疗属地化管理,是在基层医疗机构和三级医院等之间,建立紧密“纵向联动”,形成若干区域医疗联合体。市级大医院是居民整体疾病管理方案设计和执行者,负责一、二级医院人才培养、诊治规范和业务流程制定;三级医院在联合体内拥有管理权责。最近卫生部和上海市签署共管协议,6 家卫生部部管医院纳入上海卫生事业总体规划,“统一准入、统一监管”,拉开了上海市医疗机构属地化管理序幕。2.4.2 建立区域性医疗卫生联合体,推进医疗资源整合 2009 年上海卫生工作会议宣布,以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
16、和 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实施方案 为指导,己形成了新医改基本思路。一个重要突破口,即推进医疗资源整合,构建以三级综合性医院为龙头,由若干三级、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区域性医疗联合体。联合体内部由不同医疗机构分散独立管理调整为联合统筹管理,实行理事会领导下总监负责制;支付模式改革一是由原先市区两级财政对不同医疗机构分别投人调整为对联合体统一投人,二是由医保对各级医疗机构单独支付调整为对联合体统一预付,当前按项目付费支付方式改变为“总额预算按服务量付费”;居民就医模式则由居民分散就医调整为选择联合体定点就医,在联合体内部通过医保措施,形成居民“社区首诊、梯度就诊、双向转诊”新模式。 医疗服务体系改革是系统工程,需全社会多方协作、百姓理解和医护人员支持来共同推进。还必须健全医保支付、转诊系统、信息化建设、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养等配套制度,特别是把当前按项目付费改变为“总额预算按服务量付费”预付制组合新策略,是区域性联合体能否成功运行关键所在。政府一定要不断加大对公立医院主导性投人力度,以支持和增强全市整体医疗服务能力,提高全市整体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 (上海市卫生局科教处 张 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