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重点汇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重点汇总.doc(4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二部分 财 政【本部分近年考情】年度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合计分值题量分值题量分值2007-2015111161223【本部分教材知识体系】公共物品与财政职能 政府财政管理体制 财政支出 财政政府预算 财政政策财政收入 第11章 公共物品与财政职能第一节、公共物品的定义及其融资与生产【知识点一】公共物品及其特征1、 定义:公共物品是指增加一个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同时减少其他人对该物品消费的那类物品。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首次提出来的。2、“纯公共物品”的两大特征(2非) (1)非竞争性: 指的是某种公共物品一旦被提供,增加一个人的消费并不增加任何额外成本,也就是增加一个人消费的边际供给成
2、本为零。这一特征强调了集体提供公共物品的潜在收益。(2)非排他性: 指的是一种公共物品一旦被提供出来,要排除一个额外的消费者在技术上不可行,或者尽管技术上排他是可行的,但这样做的成本过高。这一特征指出了通过市场机制提供公共物品的潜在困难。公共物品的两个特征中非竞争性是主要特征,非排他性是派生特征。正是因为公共物品具有消费上的非竞争性,若是由于个人没有付费而阻止他的消费,则违反了社会资源有效利用的帕累托准则。 【知识点二】公共物品的需求显示 在商品和服务市场上,人们用出价多少表示对私人物品的需求强度和需求数量。但同样的机制对公共物品并不完全有效。原因在于公共物品一旦被生产出来,如果阻止未付费者消
3、费,从社会资源利用的角度看,是缺乏效率的,也就是说排他性消费不符合效率原则。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通过政治机制(投票,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办法)显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 【总结】1.私人物品的需求显示是通过自愿的市场交易实现的;2.公共物品的需求显示是通过具有强制性的政治交易实现的。【知识点三】公共物品的融资与生产公共物品的供给包括两重含义:一是公共物品的融资;二是公共物品的生产。公共物品供给类别具体内容公共物品的融资(谁付费、怎么付)政府融资(强制融资)“免费搭车”使得公共物品市场融资机制失灵,所以政府应作为公共物品供给的资金提供者,以强制税收的形式为公共物品融资。政府融资的缺点是难以满足社会成员对
4、公共物品的多样化需求。私人融资(自愿融资)非排他性成为对自愿融资起阻碍作用的关键因素。尽管有这种限制,公共物品有时还经由收费的集体行动而被自愿提供,特别是在公共物品的受益结构和成本分担都比较清晰的小规模集体中,或者当提供者同时也是该公共物品的主要受益者时。私人融资的缺点是可能导致公共物品供给的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平衡。联合融资对于政府来说,通过价格机制激励私人自愿提供公共物品,而不是亲自来提供,则是最为理想的。常见的手段是政府以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私人机构提供公共物品。公共物品的生产(由谁负责、如何将投入转为产出)政府生产(典型形式)代表公众利益的政治家雇佣公共雇员,与他们签订就业合同,
5、合同中对所需提供的物品或服务做出具体规定。合同外包(典型形式)是指政治家首先与私人厂商签约,再由这个私人厂商与其雇员签订劳务合同,按政府的要求完成公共物品或服务的生产任务。私人签约者可能是营业性的机构,也可能是非营利性的机构。合同外包是公共服务提供私有化的表现。其他方式特许经营、合同委托等,服务供给主体也不限于政府和私人企业,还包括社会组织、慈善机构、事业单位等。不同性质的供给主体应享有平等待遇。【知识点四】公共物品供给的制度结构1、公共物品供给的制度结构:理性的社会成员将利用其智慧,通过规则的创新,以获取来自公共物品交易的共同利益,并公正地分享收益和分担成本。2、内容:该制度结构涉及以下四方
6、面内容:公共物品供给的决策制度:何种物品应当被公共地而不是私人地提供?提供多少?决策问题是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结构的核心。 现代社会中,公共物品的决策权最终应属于每一位社会成员或经其同意的代议机构。公共物品供给的融资制度:由谁为公共物品付费?以何种方式付费?公共物品供给的生产制度:由谁负责公共物品的生产或公共服务的递送?以何种方式生产与递送?公共物品的受益分配制度:谁将成为公共物品供给的最终受益者?受益的规模和结构状况如何?通过公共物品共计的制度结构,能够反映出一国政府在经济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政府的主要责任是要为公民获得基本公共服务提供制度保障,并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最后出资人。【知识点一】市场
7、系统的组成1.市场系统的组成市场系统是由居民、企业和政府三个相对独立的主体组成。市场系统组成作用政府1.为市场提供基础设施、教育和社会保障等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2.是一个公共服务和政治权力机构,具有市场不同的运行机制3.可以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干预市场。居民1.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2. 为市场提供劳动力、资本和土地等生产要素并获取收入用收入到市场购买消费品或从事投资3.居民的基本目标是满足需要和效用水平最大化。企业1.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基本单位2.从居民那里买入生产要素,通过加工转换成商品与劳务,再卖给居民并获取企业收入和利润。3.企业的基本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并实现扩大再
8、生产。2.市场机制(1)市场的含义: 市场是商品交易的场所,是在无数个买者和卖者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商品交易机制,并且是具有效率的商品交易机制。(2)市场机制的基本规律就是供求规律 供给大于需求,价格下降,库存增加,生产低迷;供给小于需求,价格上涨,库存减少,生产增长;通过价格和产量的不断波动,达到供给和需求的平衡。亚当斯密将市场规律形容为“看不见的手”,认为市场不需要任何组织以任何方式的干预,市场可以自动的达到供给与需求的平衡。【知识点二】政府经济活动范围政府经济活动范围具体理解1.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提供那些社会边际收益大于社会边际成本,不能由市场有效供给的物品或服务2.矫正外部性政府部门采取
9、措施来排除私人边际成本和社会边际成本以及私人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效益之间的非一致性。 3.维持有效竞争由政府部门制订有关政策法令、实施禁止垄断,维持市场有效竞争的措施,以保证竞争性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效率。4.调节收入分配由政府部门运用各种手段对缺乏公平的收入分配状况进行调节 5.稳定经济由政府担当起维持经济稳定发展的责任,保持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第三节、财政的基本职能【知识点一】财政的三大基本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具有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知识点二】资源配置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含义:公共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主要是将一部分社会资源集中起来形成财政收入,然后通
10、过财政支出分配活动,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引导社会资金的流向,弥补市场的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优状态。2、资源配置职能的范围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政府职能的范围,财政资源配置范围 应当是市场失灵而又为社会公共需要的公共物品和服务。主要包括:(1)满足政府执行职能的需要,包括政府机关的正常运转和执行社会公共服务的领域,如国家安全支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市场不能有效提供而社会又需要的准公共物品和服务的开支,如公共卫生、科技、公共工程。(3)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引导支出,如矫正外部效应,维护市场竞争。3.财政配置社会资源的机制和手段(1)根据政府职能的动态变化确定社会
11、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公共财政收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合理比例,从总量上实现高效的社会资源配置原则;(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例如:我国城乡之间发展差距、经济与社会之间发展差距都较大,客观上要求财政要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和教育、科技、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3)为公共工程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4)通过政府直接投资、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引导和调节社会投资方向,提高社会整体投资效率;(5)通过实行部门预算制度、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绩效评价制度等体制、机制改革提高财政自身管理和运营效率。【知识点三】收入分配职能1、公共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含义 公共财政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运用财政手段调
12、整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结果的职能。旨在实现公平收入分配的目标。2、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1)根据市场和政府的职责分工,明确市场和财政对社会收入分配的范围和界限;(2)加强税收调节;通过税收进行的收入再分配活动,是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收入的直接调节,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如通过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将企业和个人的收益调节到合理水平,通过资源税调节自然资源形成的级差收入。(3)发挥财政转移支付作用; 通过转移性支付对收入进行再分配,是将资金直接补贴给地区和个人,有明确的受益对象、受益范围和政策选择性,对改变社会不公的程度具有重要作用。如增加对经济发展相对较慢地区的转移性支出,增加社会保障,收入
13、保障,教育和健康等个人转移性支出等。(4)发挥公共支出的作用。通过公共支出提供社会福利(如公共卫生防疫、福利设施与服务、住房)等进行的收入分配,在受益对象上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知识点四】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1、含义:财政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四大目标: 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财政经济稳定职能重点是:维持社会资源在高水平利用状况下的稳定。财政经济发展职能的意义是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带来经济结构的改善、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和社会事业的进步。2.财政实现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1)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推动社会总供求的基本平衡,保证物价和经济增长稳定,实现充分就
14、业和国际收支平衡;(2)通过税收、财政补贴、财政贴息、公债等,调节社会投资需求水平,影响就业水平,使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通过财政直接投资,调节社会经济结构,调节社会有效供给能力。(3)通过税收等调节个人消费水平和结构;(4)财政加大对节约资源、能源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加大对科技、文化、卫生、教育事业的投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等等,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第四节、公共选择与政府失灵【知识点一】公共选择理论 含义对非市场决策的经济学研究,是关于“政府失灵”的理论,它分析的是政治场景和公共选择中的个人(包括投票人、政治家、官僚)行为。它从与经济学同样的个人主义方法论和“经济人”假设出发,对个人
15、在政治环境中的行为,做出科学的分析与判断。产生产生于20世纪40-50年代的美国。代表人 物詹姆斯布坎南、戈登塔洛克等理论基 石个人主义方法论人们只能通过对个人及其行为的理解来理解社会经济人假设政治场景中的个人都是自利、理性和效用最大化者,以谋求自我利益最大化,而不是公众利益最大化。作为一种交易的政治过程和市场过程一样,政治过程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个人之间的交易网络。所不同的是:第一,在通常的市场上,个人用货币交换所需的物品和服务;而在政治市场上,个人以自己同意承担的成本份额(或税收),交换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与服务。第二,市场交易是边际交易,交易双方可以就商品的价格和数量讨价还价,最终达到双方满意
16、的结果;而政治交易中,个人在特定方案上只能做出同意或不同意的选择,根据少数服从多数原则,那些持不同意见的少数派只能接受对其不利的方案。【知识点二】政府失灵及其表现形式 常见的政府失灵表现为: 1选民“理性的无知”与“理性的非理性”(1)唐斯的“理性投票人假说” 作为公共物品需求者和投票者,个人也许没有动机通过投票传达对公共物品的需求信息。理性的个人投票与否,取决于参加投票的期望净收益 。(2)“理性的无知”,是指理性的选民由于不指望自己的一票能够影响选举结果,因而没有动力花费时间和成本去搜寻有关选举的信息。 (3)“理性的非理性”是指,正是由于手中的一票对于选举结果无足轻重,即使拥有必要的信息
17、,选民也不愿意投入精力和时间,他们不会好好利用这些信息。这导致选民往往胡乱投下、自己那神圣的一票,根本没有正确表达自己的偏好,何谈政府根据选民表达的偏好来有效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呢? 2政治家(政党)选票极大化只有符合中间选民偏好的纲领或提案,才有助于实现选票极大化的目标。一味迎合中间选民的利益,必然导致少数派社会成员的利益和诉求被忽视,有违社会公正原则。 3投票循环投票循环又被称作“孔多塞悖论” 。 其核心思想一般由“三个选民-三个选项,两两表决、得多数票者获胜”的简单模型来表达。 该模型表明,某些情况下简单多数决没有结果,即出现投票循环现象,没有哪个候选对象能够稳定的胜出。 “阿罗不可能定理
18、”证明当选项超过三个、社会成员超过三人时,所有的投票规则都是有缺陷的。 4官僚体系无效率尼斯坎南的官僚理论解释了官僚体系缺乏效率的原因。该模型中的官僚机构具有两大特征:其一,官僚在给定需求约束和成本约束条件下,最大化本部门的总预算。 其二,官僚机构(行政部门及其公务人员)负责生产某种公共物品与服务(或其组合),以与其服务对象(立法机构或其中间投票人)的预算拨款相交换。 尼斯坎南模型在公共物品的政府生产上,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第一,应当增强官僚部门内部的竞争性,增加某一行业官僚部门的数量是方法之一,也可以允许其他行业现有的官僚部门通过业务参与以强化竞争;第二,通过改变对官僚的激励,引导其最小化既
19、定产出的成本;第三,通过公共物品和服务的生产外包,让更多的私人营利性企业加入到公共物品和服务的生产过程中来,以期提高效率。5利益集团与寻租第五节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知识点一】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意义 1、目前我国财政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1).预算管理制度的完整性、科学性、有效性和透明度不够,预算管理偏重收支平衡状态,支出预算约束偏软 (2).税收制度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3).中央和地方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存在不清晰 ,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4).财政收入呈现中低速增长与财政支出刚性增长之间的矛盾加剧,财政中长期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2、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意义(1)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是完善社会主义市
20、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迫切需要;(2)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公平统一市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3)是建立健全现代国家治理结构、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二)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方向和主要任务1、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方向 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提高效率方向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2、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主要任务 (1)建立完整、规范、透明、高效的现代政府预算管理制度现代预算制度是现代财政制度的基础预算编制科学完整、预算执行规范有效、预算监督公开透明,三者有机衔接、相互制衡是现代预算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重点推进的改革和制度建设:实施全面规范的预算决算公开制度实行中期财政规划
21、管理;改进年度预算控制方式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全面清理规范财税优惠政策; 建立定位清晰、分工明确的政府预算体系;加快建立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2)建设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体系。深化税制改革的目标取向(4方面):(1)完善税种制度安排,进一步提高所得税、持有环节不动产税等直接税收入的比重;(2)健全地方主体税种,调动地方组织收入的积极性,增强自主性。(3)科学划分中央税和地方税,合理配置各级政府税收收入归属权。优化税制结构(1)改进和完善税收政策,引导地方政府更多关注经济发展的质量,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解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问题;(2)正
22、确处理税收在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之间的关系。(3)消除现行税制存在的对不同市场主体的不平等待遇。完善调解功能稳定宏观税负税制改革要税费联动、有减有增,兼顾需求与可能推进依法治税加快税收立法步伐,特别是加快重点税收实体法的立法进程3、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和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1)完善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划分(2)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的收入划分根据税种属性,遵循公平、便利和效率原则,将收入周期性波动较大、具有较强再分配作用,税基分布不均衡、税基流动性较大、易转嫁的税种划分为中央税,或中央分成比例多一些;将其余具有明显受益性、区域性特征、对宏观经济运行不产生直接影响的税种划分为地方税,或地方分
23、成比例多一些。第十二章 财政支出第一节 财政支出及其分类【知识点一】财政支出的含义 财政支出,是指政府为履行职能、取得所需商品和劳务而进行的资金支付,是政府行为活动的成本。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财政支出数据:(一)看财政支出规模(花多少钱)。财政支出规模,是指财政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该指标反映政府实际上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程度,有助于了解政府支配了多少社会资源。(二)看财政支出结构(干多少事)。财政支出结构,是指在财政支出总额中各类支出所占的比重该指标反映政府用各项财政资金都做了什么事,有助于人们了解政府是如何运用财政资金的。 (三)看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具体是怎么花的)。财政支
24、出的经济性质,是指各项财政支出的具体经济构成。该指标反映财政每一笔钱具体是怎么花的,有助于人们了解政府干预是更侧重资源配置,还是更侧重收入分配;是更关注长期结构调整,还是更关注短期宏观调控等。【知识点二】财政支出分类方法及我国财政支出的类型 国际上常见的分类方法有:1适用于编制政府预算的统计分类(1)支出功能分类:是按照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的产出性质进行的分类,反映政府的职能活动,即政府的钱到底被拿来做了什么事(是用于办教育了,还是加强了国防。)。 (2)支出经济分类:是按照政府生产公共物品的成本投入进行分类,反映政府支出的经济性质和具体用途,说明政府的钱是怎样花出去的(办教育的钱是发了工资
25、,还是买了设备、盖了校舍)。【注】从某种意义上讲,支出经济分类是对政府支出活动更为明细的反映。利用这一分类体系下的统计数据,能够从微观层面清晰地追踪政府财政支出的去向和具体用途。中国支出功能分类:设类、款、项三级,分别为17类 中国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设类、款两级,分别为12类 支出经济类级科目支出功能类级科目 一般公共服务、外交、国防、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城市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交通运输、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其他支出 、转移性支出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对企事业单位的补贴、转移性支出、赠与、
26、债务利息支出、债务还本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贷款转贷及产权参股、其他支出 2根据交易的经济性质进行分类(1)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为了履行其职能,从私人部门取得物品与劳务并支付相应资金而发生的费用。包括政府消费性支出(国防、行政管理费、文教科学卫生支出等)和政府投资性支出(基础设施支出)。通过购买性支出,政府与私人部门发生经济交换,并在实际中参与社会资源的配置,影响着社会投资与消费的总量与构成。(2)转移性支出: 政府仅扮演中介者的角色,依法向受益对象拨付财政资金但并不要求获得相应的物品与劳务。 虽然在政府转移支出过程中不涉及与私人部门的等价交换,但却可以造成购买力和社会财富在其他
27、社会主体中的重新分配。【注】 利用这一分类体系,可以从宏观上考察一国政府在多大程度上作为经济主体直接参与经济过程,其职能是偏好于资源配置(购买性支出比重大),还是收入再分配(转移性支出比重大)。第二节、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增长趋势【知识点一】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 衡量财政支出规模大小可采用两大指标,即绝对规模指标和相对规模指标。1.财政支出绝对规模是政府在预算年度的财政支出总和。 通常由按当年价格计算的财政支出的加总来反映,也可以按不变价格来反映 。 财政支出的绝对规模从趋势上看,总量是不断增长的。2.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是指财政支出的规模用和其他经济变量的关系来反映。我国常用两种测量方法来反映:
28、(1)当年财政支出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反映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度。(2)当年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反映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控制程度。另外也可以用人均财政支出反映人均享受的公共服务水平.正常情况下: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不断上升的,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是相对稳定的,它决定于国家制度的安排。人均财政支出指标一般也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知识点二】财政支出规模变化的指标-(2015年新增)反映财政支出变化情况的三个指标是:财政支出增长率;财政支出增长的弹性系数;财政支出增长的边际倾向。指标名称指标内容财政支出增长率当年财政支出比上年同期财政支出增长的百分比,可以说明财
29、政支出的增长趋势。财政支出增长的弹性系数(增长率比)财政支出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之比,弹性系数大于1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快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财政支出增长的边际倾向(增长额比)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额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额之间的关系,即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一个单位时财政支出增加多少,或财政支出增长额占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额的比例。【知识点三】工业化国家财政支出规模的历史趋势根据各国财政支出的实践看,自20世纪初期以来,各工业化国家的财政支出规模先是持续增大,后来渐渐稳定在相对较高的水平上,这是一个普遍趋势。【知识点四】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理论解释理论(5种)提出者观点政府活动扩张法则瓦格纳(德国)公
30、共支出之所以会不断增长,是因为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对政府活动的需求。为维护社会和经济正常秩序;纠正外部效应等市场失灵;文化、教育、福利等公共支出项目的增长都需要政府增加公共支出。梯度渐进增长理论皮考克;魏斯曼(英国)他们认为,英国公共支出的增长是“阶梯式的”“非连续性的” 。(1)内在原因:公众可容忍税收水平的提高,是公共支出增长的内在原因。公众可容忍的税收负担是财政支出的最高限度。(2)外在原因:社会动荡,导致公众所能接受的税收水平提高,结果是政府支出的预算约束也随之提高,使得整个财政支出在逐渐上升的过程中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经济发展阶段增长理论马斯格雷夫(美国)财政支出
31、数量的变化,是随着不同时期财政支出作用的变化而变化的。初期阶段:基础设施等政府投资比重较大。中期阶段:政府投资比重有所下降。成熟阶段:环境、交通、教育、通讯等政府投资比重加大。非均衡增长理论鲍莫尔(美国)通过分析公共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状况,对公共财政支出增长原因作出解释。他将国民经济部门分为生产率不断提高的部门(进步部门)与生产率提高缓慢的部门(非进步部门)两大类别。两个部门的差异来自技术和劳动发挥作用不同。假设两部门工资水平相同,且工资随劳动生产率提高而上升。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生产率偏低的人力密集型公共部门的规模会随进步部门工资率的增长而增长。从而导致政府部门的支出快速增长。公共选择学
32、派的解释分别从选民、政治家、官僚行为及民主制度等方面,提出了理解政府支出规模的新视角。首先,选民在进行财政事务决策时,通常具有“财政幻觉”,即他们通常更为关心扩大公共支出能给自己所带来的好处,而忽视了税收负担也有可能同时增长,导致选民主动投票支持更大的财政支出规模。其次,政治家为获得公众拥护和赢得选票,总是倾向于以更大的财政支出作为争取选民的手段再次,在很多公共事务上,往往是官僚机构掌握着更精确的成本信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他们往往提出规模较大的预算供代议机关表决,以最大化部门和个人的权力与利益。最后,在任何一项具体的事务上,所谓的公共利益都很难界定。第三节、我国的财政支出矛盾与支出结构优化
33、【知识点一】财政支出总量快速增长、支出结构有所调整在财政支出总量持续增长的同时,财政支出结构逐步优化。 财政支出的重点也逐步由经济建设向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转变。 【知识点二】中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与发达国家横向比较)1、购买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长期偏大,转移性支出的比重处于较低的水平;目前,中国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总额中的约70%以上为购买性支出,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从动态角度 来看,1994年以来至“十一五”时期,中国财政购买性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的比重出现了缓慢下降的趋势,转移性支出比重则缓慢上升,这从侧面反映了中国财政支出的再分配功能在不断强化,体现出政府运用财政政策的着力点开始偏离资
34、源配置、而更加关注分配公平的问题。2、相对于消费性支出而言,投资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近年来虽然略有下降趋势,但仍徘徊在较高的水平上;目前中国政府购买性支出中,投资性支出与消费性支出的比例约为40:60,因而推定政府性投资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约为20%,这个比重高于发达国家和中东欧转型经济体。3、社会性支出的比重近年来虽有上升,但仍有待进一步增加数量和改善质量。中国财政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和城市维护建设的支出,总体上都远高于对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与就业、农业和科技等方面的投入。中国财政支出结构上的偏离,即重视经济服务(特别是经济建设事务)和一般公共服务而忽视社会性支出的现状,是造成中国社会发展严
35、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关键原因之一。【知识点三】按照公共财政要求优化中国财政支出结构1、中国政府在“十二五”时期:(1)应当更多的关注再分配问题,相应压缩购买性支出,扩大转移性支出的比重,并使财政支出向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倾斜。(2)在处理投资性支出与消费性支出的关系时,一方面要控制并调减投资性支出的规模,另一方面要注意投资性支出应当有保有压。新增财政支出的投向应更多投到最终需求。在消费性支出上,要从严控制行政性公共消费。2、具体措施:(1)严格控制一般性开支,降低行政成本。(2).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例,逐步将一般性转移支付占比提高到60%以上。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
36、付,严格控制各类专项转移支付。(3)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4)大力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5)大力支持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6)大力支持生态环境建设 第四节、财政支出绩效考评【知识点一】财政支出绩效考评的含义1、财政支出绩效的含义: 财政支出绩效是指财政支出目标完成所取得的效果、影响及其效率。 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核心是把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些理念融入财政预算支出管理中。2、财政支出绩效考评:财政支出绩效考评是指运用一定的考核方法、量化指标及评价标准,对部门为实现其职能所确定的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安排的预算的执行结果所进行的综合性考核与评价。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体是政府及其
37、财政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对象是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或机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内容是公共委托-代理事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原则是 “3E”原则即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后来在3E基础上又加入了 “公平性”。(1)经济性:是指从事某一项活动并使其达到合格质量的条件下耗费资源的最小化,它主要关注的是投入和整个过程中的成本。(2)效率性:是指投入资源和产出的产品、服务或其他成果之间的关系,即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或以最小的投入取得一定的产出,即支出是否讲究效率。(3)效果性:是指目标实现的程度和从事一项活动时期望取得的成果和实际取得的成果之间的关系。“3E”原则要求对财政支出资金使用绩效的评价,
38、不能片面的、孤立的分析其中的某一个要素,要从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分析和评价。【注】财政支出绩效考评制度是确保公共财政体制有效运行的重要管理措施,是公共财政政策的实现途径和手段,是财政支出管理的重要内容。【知识点二】财政支出绩效考评的内容与方法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是指通过评价财政分配资金的合规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提高财政支出的使用效率,优化财政支出的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目的与原则(1)目的:主要是通过对部门绩效目标的综合考评,合理配置资源,优化支出结构,规范预算资金分配,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效率。(2)原则:统一领导原则。绩效考评工作由财政部统一领导,中央各部门具体组
39、织实施分类管理原则。客观公正原则。绩效考评以国家法律、行政法规为基本依据,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科学规范原则。2、内容与方法(1)主要内容:制定目标-建立考评指标体系-采取管理措施-考核评价-提高预算水平(2)考评方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公众评价法;成本效益分析法。3、指标选择确定合理的绩效考评指标是财政支出绩效考评的关键。绩效考评指标的选择要遵循相关性、可比性、重要性和经济性原则来确定。原则含义相关性指标与部门绩效目标有直接联系。可比性相似目的的工作选定共同的指标。重要性选最具代表性、最能反映考评要求的指标。经济性考虑现实条件和可操作性,在合理成本的基础上实行考评。【知识点三】
40、绩效评价范围与重点拓展 1.绩效评价范围覆盖各级预算单位和所有财政资金2.绩效评价重点由项目支出拓展到部门整体支出和政策、制度、管理等方面。第十三章 财政收入【本章教材结构】财政收入的含义与分类财政收入及其分类;财政集中度(宏观税负)税收税收含义与特征;税制要素;税收分类;拉夫曲线与征税的限度税负转嫁的方式;影响税负转嫁的因素税负转嫁国债含义、种类、国债的政策功能;国债的负担与限度;李嘉图等价定理;国债市场的功能;国债的制度;政府性债务管理国 债第一节、财政收入的含义与分类【知识点一】财政收入及其分类(一)财政收入的含义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筹集
41、一切资金的总和。财政收入表现为政府部门在一定时期内所取得的货币收入。(二)政府收入的分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大类)税收;社会缴款;赠与收入;其他收入我国(6大类)1.税收收入;2.社会保险基金收入;3.非税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专项收入、彩票资金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其他收入);4.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5.债务收入;6.转移性收入(三)衡量财政收入的不同口径口径类型财政收入内容最小口径仅指税收收入小口径1.税收收入及纳入财政预算(即一般预算)的非税收入,不包括政府债务收入、社会缴款。2.最为常用的一个财政收入口径,我国统计年鉴中对
42、外公布的财政收入即是指这个口径。中口径公共财政预算(即一般预算)收入加社会保障缴费收入。大口径全部的政府收入【知识点二】财政集中度与宏观税负(一)财政集中度及其度量1、概念:财政集中度,通俗地称为宏观税负,是指国家通过各种形式,从国民经济收支环流中截取并运用的资金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重。2、衡量宏观税负的口径:从小到大分别是: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加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社会保障基金收入后的合计占GDP的比重。第二节 税收【知识点一】税收的特征(一)税收的基本含义税收是指公共机关依法强制收取的、对纳税人不附带直接回报
43、义务的课征。(二)税收的特征1强制性。税收的强制性是指政府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直接凭借政治权力,通过法律形式对社会产品实行强制征收。2无偿性。税收的无偿性是指政府向纳税人进行的无需偿还的征收。无偿性是税收本质的体现。这种无偿性特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指政府获得税收收入后无需向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报酬;二是指政府征到的税收不再直接返还给纳税人本人。3.固定性。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国家通过法律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税基及税率等要素。税收征纳双方必须按税法规定征税和纳税,双方都无权随意变更征纳标准。【知识点二】税制要素(构成一国税收制度的那些主要因素)税制要素主要内容纳税人1、 纳税人,即纳税主体,是指直
44、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2、 负税人,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注】纳税人和负税人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纳税人和负税人一致;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纳税人和负税人不一致。3、扣缴义务人:负有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包括各类型企业、机关、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或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经营者和其他自然人。扣缴义务人只是负有代为扣税并缴纳税款法定职责的义务人,它的义务由法律基于行政便宜主义而设定,为法定义务。课税对象1、 课税对象,即征税课体,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课税对象是不同税种间相互区别的主要标志,它规定了政府可以对什么征税。2、 税源即税收的经
45、济来源或最终出处。税源总是以收入的形式存在的。3、 税目即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的具体项目,是对课税对象的具体划分,反映具体的征税范围,代表征税的广度。4、 计税依据(或课税标准)是指计算应纳税额的依据,它规定了如何确定和度量课税对象,以便计算税基。两种主要的计税依据分别是计税金额及计税数量。计税金额可以是收入额、利润额、财产额、资金额。税率1、 税率,是指税法规定的应征税额与征税对象之间的比例,是计算应征税额的标准,是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税率的高低,体现着征税的深度。2、 税率分类(1)比例税率:指对于同一征税对象,不论其数量大小都按同一比例征税的一种税率制度。主要特点是税率不随征税对象数量的变
46、动而变动。包括单一比例税率和差别比例税率。其中,差别比例税率又可分为产品差别比例税率、行业差别比例税率、地区差别比例税率和幅度差别比例税率四种。(2)定额税率(固定税额):是指按征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规定固定税额,而不是规定征收比例的一种税率制度。它是以绝对金额表示的税率,一般适用于从量计征的税种。在具体运用上,也可分为单一定额税率和差别定额税率、幅度定额税率和分类分级定额税率几种。(3)累进税率。税率随课税对象的增大而提高,包括全额累进税率,超额累进税率等。纳税环节国民收入与支出环流的过程中,按税法规定应当缴纳税款的环节。纳税期限指税法规定的纳税人发生纳税义务后向国家缴纳税款的期限。减税免税指税法对某些纳税人或征税对象给予鼓励和照顾的一种特殊规定。除税法列举的免税项目外,一般减税、免税都属于定期减免性质,到期应当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