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经费财政问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研经费财政问答.docx(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国经济网北京11月9日讯 据财政部网站消息,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召开以来,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央财政在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时,着力改进与加强财政科技经费管理,财政部会同科技部等相关部门制定与修订了一系列科技经费管理办法。但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相关方面还存在一些疑问。为进一步做好解释说明工作,确保政策顺利执行,财政部教科文司针对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整理形成了科技经费管理有关政策问答,供参考。1.为表达对科研人员的激励,科研项目经费中能否列支人员性费用?对于参与国家科研项目的科研人员,根据其身份,可划分为编制内有工资性收入的人员、项目实施中聘用的无工资性收入的(如在读研究生
2、)人员以及咨询专家三类。现行相关国家科技经费管理办法对这三类人员的人员性费用开支分别采取不同的规定。其中,对在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发生的、支付给课题组成员中没有工资性收入的相关人员(如在读研究生)与课题组临时聘用人员以及咨询专家等的劳务性费用与咨询费,允许在项目经费中按照科研工作实际需求,在“劳务费”与“专家咨询费”列支。对于课题组成员中编制内有工资性收入的科研人员,由于目前国家财政按照相关工资制度与财政预算管理规定,对正式在编的科研人员已经通过部门预算安排了相应的人员经费,因此一般不允许直接在项目中列支此类人员的人员性费用。在2006年修订完善国家科技计划等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时,财政部、科技部根
3、据200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纪委等六部门关于加强工资管理的有关文件精神,针对当时在科研项目经费中以种种名义擅自提取并高额发放人员费,进而造成科研项目立项中的不正当竞争、立项的异化等不良现象,明确规定了国家科技计划等项目经费中不得直接开支项目承担单位编制内有工资性收入的科研人员的人员性费用。此后,针对科技界反映强烈的在科研项目中列支人员费,以及国外允许相关做法等问题,财政部等对美、英、法、德、日等发达国家科研人员的人员费开支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由于所在单位性质与人员身份等的不同,其开支渠道与水平也不尽相同。例如,美、英一般不允许从项目经费中直接提取人员费,但可以根据项目经费的
4、一定比例(具体比例由资助方与承担单位协商确定)单独核定一定额度的“一般管理费(overhead)”,由承担单位自主安排,由单位用于支付人员性费用。美国的大学可以自主确定其科研人员的薪酬水平,大学的教授通常只拿9或10个月的全时工资,其余3或2个月的全时工资可以在承担的科研项目经费中列支;国立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薪酬则参照公务员制。法、德、日对大学的教授以及国立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均实行公务员制,工资福利待遇稳定,灵活度小。在对国外相关经验等研究基础上,2009年,财政部会同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印发了民口科技重大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其中规定将重大专项项目(课题)经费分为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两部分,其中间
5、接费用可以开支用于人员激励的费用,由所在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统筹安排,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科技界普遍关心的问题。同时财政部认为,对于各界比较关注的科研人员的收入没有表达对其工作业绩的激励,收入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完全适应的问题,主要是因为目前收入分配制度尚不尽完善。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使科研人员收入与其岗位职责、工作表现与工作业绩相联系。2.科研项目经费中“劳务费”比例限制是多少?能否提高“劳务费”比例?现行国家科技计划与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对在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发生的、支付给课题组成员中没有工资性收入的相关人员(如在读研究生)与课题
6、组临时聘用人员的劳务性费用,允许在项目经费中按照科研工作实际需求,在“劳务费”科目中列支。在课题预算编制过程中,要求各课题承担单位根据相关人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投入的工作量,实事求是地按照实际需求编制课题经费预算,从制度规定上并无劳务费比例限制,也不存在提高比例的问题。劳务费预算随项目预算上报后,最终由相关部门根据其组织的预算评审结果核定。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项目实际评审过程中,可能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比例限制,给科研人员造成了很多政策上的误解。财政部近期已与科技部联合发文再一次明确在项目评审中不允许有比例限制。希望相关部门、科研人员与评审专家认真学习与掌握相关政策规定,不做不符合规定的事情。3
7、.如何解决科研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管理成本问题?目前国家对相关科研院所与高校均安排了基本运行经费,其中包括房费、水费、电费、固定资产使用费、科研人员工资薪金等,可以统筹用于开展科研工作所需的有关运转经费,弥补相关管理成本。同时按照现行相关科技经费管理办法的规定,相关项目(课题)经费中均允许列支管理费,用于项目(课题)研究过程中使用承担单位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日常水、电、气、暖消耗,以及其他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此外,针对近年来科技界反映科技项目经费对承担单位的间接成本补偿不足等问题,2009年,财政部会同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印发了民口科技重大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将重大专项项目(课题)经费分为
8、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两部分,间接费用主要用于补偿承担单位为项目研究提供的仪器设备及房屋,日常水、电、气、暖等消耗,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以及承担单位用于科研人员激励的相关支出等,建立了间接费用补偿机制与人员激励机制。另外,部分专家学者等建议完全比照国外科研项目间接费用核算与补偿的有关做法。目前,确有不少国家采用在科研项目中列支间接费用的做法,如美国各高校就是以政府许可的方式与比例列支间接费用,英国近年来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进行了全成本核算的改革,将科研成本划分为直接发生成本、直接分配成本、间接成本与其他成本等。同时,我们应该看到,这些国家对科研成本的核算方式与国家整体的科研管理以及预算管理体系是
9、紧密相关的,比如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知名大学多为私立大学,其经费除来自政府(包括固定拨款及竞争经费)外,很大部分来自于社会捐助、产业界、非营利性组织等,因此在承担国家或产业界科研项目(课题)时,计列部分间接费用以补偿学校管理运营等发生的支出。而如前所述,我国对相关科研院所与高校均安排了基本运行经费,其中包括房费、水费、电费、固定资产使用费等。因此,国家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的核算不宜抛开这些因素,单纯在核算方式以及比例等方面与美国、英国等国家进行比较。4.科研项目特别是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资金到位为何较慢?科技重大专项资金拨付较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涉及项目立项、任务审批、牵头组织单位拨付资金等环
10、节。目前重大专项管理层次与环节较多,是影响重大专项组织实施效率与资金到位率的一个重要原因。加之,一些重大专项预算编报迟缓,往往超过了财政部门预算编制的时间要求,直接影响了预算的下达,并形成了大量结余。同时,在预算下达后,由于有些牵头组织单位特设账户开立等工作进展较慢,相应造成了资金拨付较慢。针对这一问题,财政部专门印发了财政部关于民口重大专项2010年与2011年预算编报时间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了预算编报时间节点,要求2010年立项项目(课题)预算于2010年4月30日前报送,2011年立项项目(课题)预算于2010年7月30日前报送,并多次强调请各部门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节点报送预算,以保证经
11、费及时到位。但从实际情况看,截至2010年9月底,仍有个别专项未报送2010年预算,没有一个专项报送2011年预算。为此,财政部专门召开了2011年预算编报推进会,督促牵头组织单位尽快报送预算。力争从2011年起,将重大专项项目(课题)预算与部门预算时间与程序做好衔接,将预算全部纳入牵头组织单位年初部门预算,确保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年初即可使用经费。对于国家科技计划等科研项目,财政部督促相关部门提前组织项目,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与细化率,基本实现了90%左右的年初预算细化到了具体课题与承担单位,年初即可下达相关经费,保证科研活动的经费需求。5.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课题)为何进行了必要的预算核减?科
12、技重大专项表达了国家的意志,凝聚了人民的期盼,财政部高度重视科技重大专项资金管理工作,初步建立了符合科技重大专项特点的经费管理模式。2007年,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重大专项概(预)算编制工作的若干意见(财教200794号),以规范重大专项概(预)算编制,切实提高其科学性、合理性与可行性。2009年,按照既要表达与适应重大专项组织实施特点与科技活动规律,又要符合财政预算管理要求的原则,会同科技部、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制订了财政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民口科技重大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教2009218号),对科技重大专项经费管理既做了规范性的规定,又在多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创新。同时为使资金
13、安排科学、规范,还建立了重大专项资金预算评审制度,由专门的机构组织财务管理专家与同行技术专家,对上报的重大专项预算进行评审。为使评审结果更加科学、合理、公正,还建立了与牵头组织单位进行沟通协调的制度,评审结果经过牵头组织单位确认后,财政部方核批预算并下达资金。但从实际情况看,目前重大专项项目(课题)预算编制还存在较多问题,存在钩稽关系错误、预算开支标准偏高等现象,必须进行必要的预算核减。随着各方面对重大专项资金管理工作的重视与熟悉,目前重大专项项目(课题)预算编制质量稳步提高,2009年立项项目(课题)预算调减率较2008年立项项目(课题)有较大幅度下降(由24.87%下降到15.44%)。需
14、要说明的是,重大专项预算编制与管理一方面要表达科学研究的规律与特点,另一方面也应遵循财政预算管理的通行规则,应按照预算法与有关财政财务规章制度编制、管理与执行预算,不宜过度放宽。6.科学研究具有不确定性,如何解决实际支出与批复预算存在差异的问题?现行科技经费管理办法均明确规定了经费支出科目,规范了经费支出范围,提高了科研经费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与规范性。考虑到科研活动的创新性与研究过程的不可预见性,相关科技经费管理办法均明确规定,课题在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的其他支出,应当在申请预算时单独列示、单独核定,考虑了不同科研工作的特殊需求。同时,允许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对预算进行调整,达到一定金额与比例或者
15、特殊科目经费的调整才需要报财政部批准,有些要报项目组织部门批准,其他可由课题承担单位自行调整。应当说上述制度规定,为经费支出的编列、核定与安排使用中的不可预见因素留出相对灵活的空间。在具体操作中,我们也办理了由于价格上涨等不可预见因素造成的预算调整事项。特别是2009年,财政部会同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印发了民口科技重大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预算调整做出了更加灵活的规定,只有项目(课题)总预算、年度预算、项目(课题)间接费用及直接费用中设备费、基本建设费发生调整,须按规定报财政部核批;并明确规定重大专项资金包括不可预见费,由财政部统一管理,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因不可预见因素需要追加预算时,可以按
16、照规定程序报财政部审核批复。7.科研项目经费当年是否必须花完?花不完是否就要收回?部分科研人员反映被要求突击花钱,科研项目经费当年必须花完,花不完就收回。对此,现行科技经费管理办法均明确规定,未完项目(课题)的年度结存经费,按规定结转下一年度继续使用。课题终止等形成的结余经费收回原渠道,按照财政部关于结余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按照财政部关于印发的通知(财预【2010】7号)规定,财政拨款可能形成结转与结余,结转资金是指相关工作尚未完成或因故未执行,下年需按原用途继续使用的财政拨款资金。结余资金是指相关工作目标已完成,或由于政策变化、计划调整等因素影响工作终止,当年剩余的财政拨款资金。对于某一
17、预算年度安排的项目支出连续两年未使用、或者连续三年仍未使用完形成的结余资金,视同结余资金管理。结余资金的动用,需报财政部审批,但确有需要可继续用于原用途。因此从制度规定看,并没有科研项目经费当年必须花完,不花完就会收回的规定。同时目前在科研经费拨付上,均按照相关科技经费管理要求,根据项目研发任务与进度需要拨付经费,不允许突击花钱。以科技重大专项资金为例,民口科技重大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重大专项资金根据项目(课题)实施进度与关键节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拨款,相应也应按照实施进度支出经费。我们将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重申这一制度,避免部门要求项目(课题)承担单位突击花钱的问题。但也希望项目(课
18、题)承担单位能根据实际支出情况合理安排,申请经费拨款,避免资金闲置浪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8.科研项目结余经费为何不能由项目(课题)承担单位自主使用?2006年,财政部会同科技部修订完善国家科技计划等资金管理办法时,针对科研项目结余经费长期挂账、归项目成员所有、私自发放等问题,规定项目经费结余及时足额上缴项目组织实施部门,此规定也有利于防止宽打窄用、套取项目资金,避免财政资金低效、损失与浪费。同时如果科研项目预算编制比较科学合理,项目经费结余将很少。对于新的研究项目,可以通过现有渠道继续申请经费支持。此外,中央财政不断优化投入结构,加大稳定支持力度。安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与中央
19、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支持相关院所与高校开展符合职能定位、代表学科发展方向、表达前瞻布局的自主选题研究工作,为科研人员潜心稳定研究提供了保障,也提高了单位对科技经费使用的自主权。9.如何加强对科技经费的绩效考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中央财政高度重视科技经费绩效考评工作,避免重立项、轻管理的问题,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2007年,根据科技经费管理特点,研究制定了国家科技计划(基金)经费绩效考评管理暂行办法。特别是会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开展科学基金资助与管理绩效国际评估工作,从历史发展的观点与基础研究的特点两个纬度,以国际的视角,对科学基金25年的战略定位、资助与管理绩效以及影响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总结自然科学基金的经验、成效与不足,分析其运行状况,进一步明确发展与完善科学基金制的着力6点,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与资助效益。此外,在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中开展绩效考评工作,中央财政对开展工作积极、措施得力、效果显著的县(市)以支持原项目扩大规模、进行技术升级改造等后续工作的方式给予适当奖励。通过上述措施,推动了科技经费绩效考评工作的开展,提高了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益。科技经费直接服务于科研活动与科技工作。下一步,我们将结合相关政策执行情况与“十二五”有关工作部署,建立与完善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科技工作特点与财政预算管理要求的财政科技经费管理制度,推动科技事业发展进步。第 1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