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问题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问题整理.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简答 1)什么是问题?问题的成分及种类有哪些?定义:给定信息与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三个基本成分:1、给定的条件,即问题的起始状态;2、要达到的目标,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3、存在的限制或障碍,起始状态到目标状态之间不是直接的,必须通过一定的认知活动或思维活动才能找到答案。分类:有结构的问题(或界定清晰的问题)与无结构的问题(界定含糊的问题)。2)举例说明什么是有结构的问题与无结构的问题 1、有结构的问题:两个基本特征:问题的明确性。问题的目标很明确,问题解决者可以很确切地知道他需要达到什么目标。问题的条件是明确给出的,而且问题的条件与
2、目标之间具有对应性,所给的条件是解决问题所必需的,也是充分的。解法的确定性。从条件通向目标的方法是确定的,有明确的算法规则,可以经过一定的推理转换而得出,而且答案是唯一的。这种问题一般是定义明确的、封闭性的问题。课本中的练习题多为这类问题。2、无结构的问题:无结构的问题在结构上具有不明确性,在解法规则与答案上具有模糊性与开放性,它往往与某些概念原理密切联系在一起。问题的一个或多个侧面是不明确的。比如问题的目标可能是不明确的,例如要在城市中新开通一条公交路线,是怎样的?再比如设计一堂好课,写一篇游记作文等。另外问题的初始条件也可能是不明确的,甚至是不充分的。相应的这类问题的解法具有模糊性与开放性
3、,常常没有可以预见的、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有多种解法与思路,从不同角度看,各种答案都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且需要把一些知识综合起来。例如如何治理空气污染?需要物理化学、数学及社会科学等知识。在实际情境中的真实问题常常是无结构的问题。通常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探究欲。3)什么是问题解决?其基本特点是什么?(一般包括那些成分) 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特点: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6)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一)问题的特征:个体解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方式等的影响。(二)已有的知识经验。(三)定势与功能固着:功能固着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定势
4、,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即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物体的常用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所具有的其他潜在的功能。另外,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与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与效果。7)在教学中如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二)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如审题技能、构思技能等。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将教师头脑中的思维方法或思路提炼出来,明确的、有意识的外化出来,示范给学生,要求学生模仿,
5、概括与总结,将教师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经验。(三)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应避免低水平的、简单的提问或重复的机械练习,应考虑练习的质量,精选习题;可让学生自己去提问题、编问题。(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8)如何教会学生解决问题?1、帮助学生真正理解题意,分析问题2、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重要的是对问题的分析思考,而不只是所获得的最后答案3、在问题解决之后,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解决过程,看从这个问题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对知识有什么新理解1、影响问题的解决有哪些因素?答案要点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问题的特征
6、。个体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教师课堂中各种形式的提问、各种类型的课堂与课后练习、习题或作业等,都是学校情境中常见的问题形式。不同的呈现问题的方式将影响个体对问题的理解。(2)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有经验的质与量都影响着问题解决。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3)定势与功能固着。如前所述,定势是影响学习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学校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主要是通过迁移实现的,因此,定势也必然影响问题解决。功能固着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除了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与世界观等个性
7、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与效果。2、简述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综合有关研究,可以将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与检验假设四个阶段。发现问题指认识到问题存在,并产生解决问题的动机。从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来看,发现问题是其首要环节。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与关键信息,明确问题的条件与要求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提出假设是指在理解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解决的方案,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检验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在解决较简单的问题时,上述几个阶段可能并不明显,往往比较简缩,如在理解问题的同时就提出了解决问题
8、的假设。但在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时,它们是明显存在的,并可能出现多次的反复循环。3、问题表征参考答案问题表征:既是个体在头脑中对所面临的事件或情境的表现与记载,也是个体解决问题时所加工的对象。4、结合实例分析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答案要点第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1)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与记忆大量的知识,知识记忆得越牢固、越准确,提取得也就越快、越准确,成功地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应用同质不同形的各种问题的变式来突出本质特征,加强对不同类型的问题的区分与区分,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水平。(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教师要有意识地沟
9、通课内外、不同学科、不同知识点之间的纵横交叉联系,使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不只是一个孤立的点,而是能够融会贯通、有机配合的网络化、体化的知识结构。第二,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有效的思维方法或心智技能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地解决问题,教师既可以结合具体的学科内容,教授相应的心智技能,如审题技能、构思技能等,也可以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开设专门的思维训练课。(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教师在教授思维方法时,应遵循由内而外的方式,即把教师头脑中的思维方法或思路提炼出来,明确地、有意识地外化出来,给学生示范,并要求学生模仿、概括与总结,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学生不必要的
10、盲目摸索。学生通过这种学习,可以逐步掌握各种思维方法,将教师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经验,充实或完善自己的内部认知结构,这是一个由外而内的内化过程。第三,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应考虑练习的质量,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段来精选、设计例题与习题,充分考虑练什么、什么时候练、练到什么程度、以什么方式练、如何检验练的效果等。多种形式的练习,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变通性、灵活性与广泛性。第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对平常事物多观察,主动发现问题,不要被动地等待教师指定作业后,才去套用公式或定理去解决问题。(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11、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尽可能多地提出各种假设,而不要对这些想法进行过多的评判,以免过早地局限于某一解决问题的方案中。(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要求学生自己反复推敲、分析各种假设、各种方法的优劣,对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进行监控与评价。5、怎样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2009年,吉林)答案要点对于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评析此题旨在考查考生理论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理论联系实际首先要对理论知识点有所掌握,然后才能联系
12、实际情况解决问题。关于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的案例也是教师招聘考试常见的考点。6、简述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答案要点问题解决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问题解决过程的首要环节。只有存在问题时,人们才有可能产生解决问题的认知活动。(2)理解问题。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与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3)提出假设。提出假设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常用的方式主要有算法与启发式两种。(4)检验假设。检验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检验假设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直接
13、检验,即通过实践来检验,通过问题解决的结果来检验;二是间接检验,即通过推论来淘汰错误的假设,保留并选择合理的、最佳的假设。7、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8、结合实例分析一下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策略。参考答案在学校情境中,大部分问题解决是通过解决各个学科中的具体问题来表达的,这也意味着结合具体的学科教学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知识记忆越牢、越准确,提取就越快、越准确,成功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越大。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只有被深刻
14、领会与理解的知识才能牢固地记忆与有效地应用,因此,教师要重视概括、抽象、归纳与总结。应用同质不同形的各种问题的变式来突出本质特征,加强对不同类型的问题的区分与区分,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水平。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问题解决经常是综合应用各种知识的过程,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是保证正确地解决问题的基础。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沟通课内外、不同学科、不同知识点间的纵横交叉联系,使学生得以融会贯通,建立网络化、一体化的知识结构。(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有效的思维方法或心智技能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解决问题,教师可结合具体学科内容,教授诸如审题技能、构思技
15、能等心智技能,使学生学会学习、解决问题,成为一个自主、自我调控的有效的学习者。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教师在教授思维方法时,应遵循由内而外的方式,即把教师头脑中的思维方法或思路提炼出来,明确地、有意识地外化出来,给学生示范,要求学生模仿掌握。(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发现与识别问题是问题解决过程中最难、最具挑战性的环节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以达到深刻识别问题的目的。避免低水平、简单的提问或重复的机械练习,防止题海战术,应考虑练习质量。多种形式的练习,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知识应用的变通性、灵活性与广泛性。(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对平常事物多观察,避免被动等待教师指定作业,才套用公式或定理去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尽可能多地提出各种假设,而不要对想法进行过多的评判,以免过早地局限于某一解决问题的方案中。此时,重要的是数量,而不是质量。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要求学生自己反复推敲,分析各种假设、各种方法的优劣,对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进行监控与评价。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以有效地调控问题解决的过程。第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