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拱桥》同步阅读练习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35996423 上传时间:2022-08-2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石拱桥》同步阅读练习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石拱桥》同步阅读练习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石拱桥》同步阅读练习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石拱桥》同步阅读练习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国石拱桥同步阅读练习(一)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 82米,两端宽9. 6米,中部略窄,宽9米。 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 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 37. 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 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 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 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 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 样形状

2、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 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 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鹫说,远望 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 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 匠,在桥头上的碑文里还刻着他的名字。(2002年哈尔滨)1 .概括本段文字的说明中心。(3分)2 .这段文字可分三个层次,请用/ /线在下面标出。(2分)3 .指出画线句使用的说明方法。(2分)(1)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 4米。 ()(2)桥洞

3、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4 .文中引用张嘉贞的话是为了说明 (2分)5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赵州桥表达了中国石拱桥的哪些特点?(2分) 参考答案:1 .介绍赵州桥的特点3分2 .(2分)3 . (1)列数字 (2)打比方(各1分,共2分)4 .赵州桥构造的奇特(2分)5.形式优美,结构坚固(2分)(二)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 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 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 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

4、以前 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 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 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姿万状,惟妙惟肖。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克波罗来过 中国,他在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 桥栏杆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在国内,这座桥也是历来为人 们所称赞的。它地处入都要道,而且建筑优美,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 之一。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 勤劳和智慧。他们制作石料的工艺极其精巧,能把

5、石料切成整块大石碑,又能把 石块雕刻成各种形象。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 的方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修建于800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二百来吨重, 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其次,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施工有优 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再次,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 料,便于就地取材,这也为修造石桥提供了有力条件。(2006年哈尔滨)1、概括选文前两段的说明内容。(2分)2、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施工有哪些优良传统? (3分)3、文中画线句所用的说明方法是、(2分)4、请为卢沟桥旅游景点写一那么广告语。(要求语言简洁,有感染力)(3 分)参考答案:

6、1、卢沟桥的特点及艺术价值(2分)2、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 (3分)3、举例子、列数字 (各1分,共2分)4、符合要求,表达效果好 (3分)符合要求,表达效果较好 (2分)符合要求,表达效果不好 (1分)三、课外延伸今天你低碳了吗戎戒盘点2009年的关键词,低碳无疑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之一。低碳经济、 碳交易、碳汇等概念正日益进入公众的生活。所谓低碳,是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生活作 为一种生活方式,其实就是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 生活方式。实现低碳生活最根本的因素是人。每个公民都应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 起,改变固有的生活习惯。做一名低碳生活的

7、践行者,并落实到吃、穿、用、住、 行等各个消费领域。低碳生活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社会责任。一个人节约一度电、一杯 水,意义可能并不显见,但是,人人都自觉践行,汇聚起来,其效益就不可低估。 以塑料袋的使用为例,自限塑令执行一年多以来。超市塑料袋使用量减少了2/ 3左右,相当于节约石油240万 300万吨,减排了二氧化碳120万 150万吨。 再以去年夏季提倡的调高空调温度为例,据测算,当空调从24提高到26。 仅北京就可以节约4亿度以上的耗电量,减排二氧化碳35万吨。单纯的数字只 能说明集腋成裘的效益,广泛的宣传发动那么会激发公众环保意识的觉醒。回顾 2009年为地球熄灯一小时的活动,我国民

8、众表现出空前的关注与支持。在2009 年3月28日晚20: 30_-21: 300诸多夜景工程绚烂的灯光瞬间熄灭,突然的漆 黑与静谧却更让人感到美丽与震撼,也展示出广大民众对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气 候变化的无声的支持。也许这一活动所节约的能源无法精确统计,但由此而产生 的宣传示范效应却远远大于单纯的数字所表达出来的意义。低碳生活是一种观念引领,也是一种自觉行动。不管是政府主导,还是媒 体参与,都应当努力营造低碳环境的舆论气氛,向每一个市民普及低碳生活的科 技知识,倡导公民养成低碳生活方式。比方,妓励公交优先,推广示范节能和斯 能源汽车;少开私家车,完善试点城区自行车租借服务体系;编制低碳生活家庭

9、 行为手册。不仅告诉人们,你可以为低碳做些什么,还告诉人们,你可以怎么做。 中国人自古就有勤奋节俭的优良品质,只要稍加引导就会形成一种文化自觉,产 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对地球家园的关心与保护实际上是对人类自身的关心与爱 护,这正是低碳生活的价值所在。低碳生活是一种生活习惯,也是一种环保理念。当下不妨先从联合国环境 规划署2008年对个人采取低碳生活方式提出的7项小建议做起使用传统的发条 式闹钟替代电子钟。每天可减少大约48克的碳排放量;使用传统牙刷替代电动 牙刷。每天可减少48克碳排放量;把在电动跑步机上45分钟的锻炼改为到附近 公园慢跑,可减少将近1000克的碳排放量:去8公里以外的地方,乘坐

10、轨道交 通比采汽车减少1700克的碳排放量:不用洗衣机甩干衣服,可减少2300克的二 氧化碳排放量;在午餐体息时和下班后关闭电脑及显示器,除省电外还可将电器 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三分之一;改用节水型淋浴喷头,不仅可以节水,还可把 三分钟热水淋浴所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一半。低碳生活不仅能够精确计算 出人们生活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而且能够以自己的生活细节的改变来证明:气 候变化不只是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关心的问题,更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摘自科学与文化2010年第3 期)1、本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2.、第段中连举三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3、文中画线句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指出其中两种并说明其

11、作用。说明方法()作用:说明方法()作用:【材料链接】中国环境保护部新闻发言人陶德田4月20日向媒体通报,2010年六五世 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低碳减排-绿色生活,号召公众从我做起,为建设生态文明、 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4.结合原文,用简洁的语言阐释链接材料中政府提倡的低碳减排的含义。参考答案:1 .倡导人们做低碳生活的践行者。2 .低碳生活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社会责任。3 .作比拟。突出说明低碳生活方式可大大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举例子。用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具体说明低碳生活方式可大大降低二氧化 碳的排放量。列数字。通过列举数字准确有力的说明低碳生活方式可大大降低二氧化碳的 排放量。(写出其中两种即可)4 .减少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排放。(意思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