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知识归类复习.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35990276 上传时间:2022-08-2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5.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知识归类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知识归类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知识归类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知识归类复习.docx(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考点知识归类复习第9课.桃花源记(一)文学常识1 .陶渊明,东晋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因宅边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 生”。风格:长于诗文辞赋,其文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被称为“田园 诗人”。作品:归园田居 饮酒 五柳先生传。2 .写作背景: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各割据势 力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3 .解题:“桃花源是作者理想生活的蓝图,点明了本文的写作对象。“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情感和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标题简

2、洁 明了,交代了本文的体裁和写作对象。(二)课文分析1 .渔人行踪:【答案】发现桃花源一一拜访桃花源一一离开桃花源一一再寻桃花源。2 .世外桃源描述:【答案】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幸福、 愉快;风俗淳朴,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友好;没有剥削,没有动乱,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3 .对陶渊明写世外桃源的评价:【答案】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那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自 由安乐,彼此和睦相处。这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 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桃花源”是个虚构的理想社会,

3、既反映了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 争的愿望,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中这只是一个不能实 现的空想,也是作者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4 .【感受桃花源的美丽】桃花源美在何处?【答案】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人情美。【感受桃花源的神秘】桃花源神秘在何处?【答案】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山洞神秘:仿佛假设有光,形状奇特。林中人神秘: 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 久。三、(课后题)熟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复述这那么故事,并回答以下问题。(1)庄子与惠子的论辩十分

4、巧妙,试说说巧妙在哪里。妙在换角度理解问题。从逻辑上说,惠子本来不肯定庄子是否知鱼之乐,且有不知鱼的快乐的意 思,而庄子却说惠子已经说过,知道他是知道的,可以说是扭曲了惠子的原意。妙在转换问题的角度。“我是在濠水上知道的,把惠子“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问题变成了 “你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的问题, 在逻辑上可以说是偷换概念的诡辩,是答非所问。这正展示了庄子善用语词上的巧妙,在逻辑上回避矛盾 的机敏。(2)庄子为什么说他知道“鱼之乐”?谈谈你的理解。(2)庄子转换了问题的角度。庄子回转话题,把“安知”(怎么知道)理解为“在哪里知道”,然后回 答说“在濠水上知道的”。第22课.礼记二那么(一)虽有嘉肴

5、(-)文学常识1 .礼记(1)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2)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其内容分为两大类:关于礼 乐的一般理论和礼乐制度。(3)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方面的内容,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 包含丰富的哲学思想。(4)文学特色:用短小生动的故事说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严谨,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 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2 .背景资料虽有嘉肴是礼记学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文字言简意 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说明

6、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那么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 作有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及同学之间的关系。(二)课文分析1 .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 的道理。【答案】教学相长2 .解释课文中“教学相长”这个成语的含义。【答案】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促进的,只有二者兼备,才能获得成功。3 . “教”与“学”的关系如何?【答案】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4 .是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 的汇编。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有礼运大学等四十九篇。大多是 等所记。【答案】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有礼运 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大多是

7、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记。5 .为何在一开始写关于“嘉肴”“至道”的内容,能否删去?【答案】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比,形象生动地引出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有力地证明中心,说理的力 度大大增强。即通过比喻,引入“至道”,形象生动地告诉读者学习的重要性。所以不能删去。6 .本文在论述时先以“”作比,继而引入“”, 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答案】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学 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7 .“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

8、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 “教”是学习和提升的重要环节。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二者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后者那么只从教的角度来 说明,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作为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8 .课文中的“教学相长”和我们现在理解的“教学相长”意思一样吗?谈谈你的理解。不一样。我们现在理解的“教学相长”,强调的是教师和学生互相促进,“教” “学”是两个主体。而 课文中的“教学相长”是对同一个主体而言的,指教师自身的学习和他在教的过程中认识的提高,这两者 是互相促进的。9 .请结合你的学习经历,举一个例子,谈谈对“教

9、学相长”的理解。【答案】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例子:“我一你”师生关系确实立表现出互惠 的崭新特点。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不仅仅是讲授者,他本身也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 教育老师,他们在课堂上相互影响,相互提高。(需要学生结合具体的经历谈)10 . “教学相长”在教学中的意义。【答案】在教学意义上,“教学相长”是现代师生关系的特点之一。师生共同展现着自身的生命价值, 在充分开掘自己的生命潜能中共同开展、共同进步。(二)大道之行也(一)文学常识1 .文学常识。【答案】(1)选自礼记,儒家经典之一。“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3)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2

10、 .背景资料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礼运,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 的著作。选文是礼记礼运开头局部里的一段,是孔子对学生言偃说的一番话,主旨是说明儒家理想 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3 .相关成语:天下为公: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后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的人。(二)课文分析1、主题归纳文章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说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 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2 . “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可以理解为治

11、 理社会的最高准那么。这一句是总括,以下三句是分述。【答案】“天下为公”,这是说政权(也可以把社会财富包括进来)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 任何个人。“选贤与能”,这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选举的标准是“贤”和“能”,“贤” 指品德高尚,“能”指才干出众一一用现在的话来说,叫作“德才兼备”。“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 止息争斗,使社会保持和平安定。3 .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答案】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 把奉养父母、抚

12、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 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表达了对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 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 生活说的。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 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

13、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 公心、去私心,才能到达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4 . “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语。【答案】文章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就是拿现实社会跟这个理想的“大同”社会作比照,从而 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黑暗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等,在“大同”社会里将不复存 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个结论非常鼓舞人心。5 .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答案】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那么,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

14、民安的理想状态。“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都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 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6 .本文是从哪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答案】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人人都珍惜劳动成果,却毫无自私 自利之心(或:货尽其用、人尽其力)。7 .怎样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答案】“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 “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 原意是建立一个合

15、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 会源自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8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文章表达了作者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的思想感情。9 .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 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这句话同孟子中的哪句名言有异曲同工之妙?【答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10 .写出表现人人都能关爱他人,人人都能得到他人关爱,能安居乐业的句子。【答案】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 者皆有所养,

16、男有分,女有归。11 .大道之行也中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意思相同的是哪一句?【答案】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12 .你认为“大同”社会会实现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答案】例如一:不会实现。因为那只是一种美好的理想社会,现实社会中存在太多自私自利,尔虞 我诈。(言之有理即可)例如二:会实现。现在的社会还不是“大同”社会。(言之有理即可)14 .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和这个“大同”社会有何相似之处?【答案】从“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 “幼有所长”

17、。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看出“桃源”中百姓安居乐业,这就是“大同”社会 中的男有分,女有归”。从“设酒杀鸡作食” “皆出酒食”可看出“桃源”中百姓热情好客,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人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23 .马说(一)文学常识1 .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 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O作品有昌黎先生集,师说等。2 .文学常识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特点主要是“以小见大”:形式上叙 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边叙边议,而基本原那么是叙为议设,议由叙生,核心是议。3 .

18、背景资料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其间,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擢用, “而 志不得通”。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I .郁郁不乐,所以有 “伯乐不常有”之叹。韩愈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深感朝廷对底层知识分子的不公,于是结合当时统治者 压抑人才的情况和自身居下位的处境,写下了这篇文章。4 .解题“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马说”就是“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点明议论 的对象。本文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二)课文分析5 .主题:通篇用的是什么手法?【答案】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

19、别人才,重 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 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挖苦、针硬和控诉。6 .作者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答案】第一段: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正面论证: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反面论 证: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论证,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食马者不 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第三段:痛斥执策者的愚蠢,勾画出执策者狂妄无知的形象。作者厉声反诘执策者, 表达中心:其真不知马也。7 . “千里马” “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答案】千里马一一有才能的人。伯乐一一重

20、视人才,识别人才的人。食马者一一愚妄、浅薄,不能 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8 .马说中的五个“也”字:【答案】不以千里称也”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安求其能千里也”,表现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而且包含着诉诸读者正义感的意图。“其真不知马也,有作者的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也的“也”字,是作者故作顿笔,有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 可以省却一些无用的话。“是马也,虽有”中的“也”字,显然是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造成的后果。9 .全文“不”字的理解:【答案】叹无人识才。“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没有“伯乐”,千里马“常有”也就等于 没有。“不以千里

21、称也”:道出了千里马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让人感到遗憾、惋惜。悲无力使才。“食不饱,力缺乏,才美不外见”“与常马等不可得”:道出了被埋没的千里马的满 腹委屈,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愤庸人误才。“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反过来还对着受尽了屈辱 的千里马说“天下无马”,愚昧,更是无知!作者满腔的悲愤化成一句“其真不知马也”,对食马者的罪 行表示愤怒,对马的悲惨遭遇深表同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愚昧可笑的辛辣挖苦。10 理解式默写。(1)总领全文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描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怀才不遇的人发出的感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

22、不常有。(3)描写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杨之间。(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食不饱,力缺乏,才美不外见。(6)本文中心句:其真不知马也!(7)写食马者愚昧无知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24 .石壕吏一、文学常识1 .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官至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集。2 .文学常识古体诗,也叫古诗或古风,唐代以来指区别于近体诗(律诗、绝句)的一种诗体,有四言、五言、六言、

23、 七言等形式,句数没有限制,每句的字数可以不等,平仄和用韵都比拟自由。3 .解题石壕吏是组诗“三吏”中的一首。石壕,即石壕村,在今河南三门峡东南。吏,小官,这里指差 役。诗题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交代了故事中的人物。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 老别无家别4 .主题归纳诗歌通过诗人亲眼所见的石壕吏趁夜捉人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 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二、课文分析1 如何理解本诗的主旨?通过写诗人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凶横残暴。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

24、难。以“独与老翁别”结尾,含蓄地写出了诗人对这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同情。2 .题目是石壕吏,但对起决定作用的小吏却是略写,详写的是老妇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更形象地表达作 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3 .表现差吏的横征暴敛和老妇的悲伤痛苦,比照鲜明的两个字是什么?怒、苦4 .“独与老翁别”换成“挥手别老翁”好不好?请简要分析。不好。原诗“独”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面对;一夜之间,只剩老翁,表 现了凄苦、悲愤之情。改后的诗句表现不出这种意思和情感。5 .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捕吏捉人是为了补充唐

25、朝军队的兵力,那么为什么不写征兵、 点兵,而要用“捉”字呢?“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捉”字暗示当时的百姓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官吏不顾及百姓们的意 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别人当兵因此“捉”,刻画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在如实描绘之中,表达 了作者对官吏们残暴手段的揭露和批判。6 .文中的哪些话揭示了战争造成的灾难?哪些话道出了老妪家中的贫寒?“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7 .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体裁),以时间为顺序。中心人物是老妇,事件是应役。8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但并没写吏的蛮横凶暴,而是从老妇的致词中暗 示出来。本诗在

26、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 “藏问于答”,诗人对差吏进行暗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文学常识1 .诗歌背景公元759年,杜甫一家辗转来到了成都,在成都近郊找到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暂时结束了颠 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处栖身之所。茅屋建造得很不容易,事事都需要亲戚朋友的帮助。茅屋建造得也不 坚固,一个秋日,一场大风把屋上的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吹雨淋中度过了一个难忍的不眠之 夜,写下了这首诗歌。9 .解题“茅屋”,指杜甫在成都近郊的草堂。”.是一种被动句式。歌,“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是乐府诗的-种体裁。题目的意思是:茅屋被秋风吹破。题目说明了诗人表达的主要事件。10 主题归纳诗歌描述了

27、茅屋遭受风卷雨淋的情景,诗人由个人的痛苦想到了饱经战乱、至今仍流离失所的广大人 民,表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宽广胸怀和崇高理想。(二)课文分析1.如何看待杜甫“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这种情怀?杜甫在诗中通过描写自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在狂 风暴雨无情袭击的情况下,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还有“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想的 是“大庇天下寒士”,表现了杜甫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2)杜甫身处漏雨茅屋,却突发奇想,要“大庇天下寒士”。他因“茅屋为秋风所破” 一事所发出的不 只是身世之慨,更有推己及人的博爱情

28、怀。这是一种饱尝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这种舍己 的精神,这种宽广的胸襟,是非常可贵的。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分为四节,试概括每节的内容,并说说其中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一节:写秋风怒吼,吹飞屋上茅草,表现出痛惜之情;第二节:写村童偷茅而去,表现出焦灼而又无可奈何的情绪;第三节:写秋雨漏屋,生活简陋,表现出自我反思、自我哀怜的情感;第四节:写广厦存寒士的人生理想,坦露出诗人不顾己身,“大庇天下”的广阔无私胸怀。3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不少精彩的描写,如对恶劣天气和生活环境的描写。试结合具体诗句做 简要分析。(1)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一“风怒号”以拟人化的手法,

29、写出秋风声势之盛;“卷我 屋上三重茅”,写出狂风威力之大。这些描写,动态.十足,惊心动魄。(2)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一写风定云起、天色昏暗的情景,给人以压抑之感;不言大 雨,而大雨迫至。(3)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一写被子破烂冰冷、屋 漏湿冷,透出一个“寒”字,令人悲悯;又以“娇儿恶卧”映衬其间,更觉苦寒不堪。卖炭翁一、文学常识1 .作者简介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著有 白氏长庆集2 .诗歌背景这是诗人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唐德宁波贞元末,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

30、场强 行低价买物,名为“宫市”,实为掠夺。这首诗深刻地揭露了 “宫市”的府败本质。3 .解题“卖炭”说明了主人公从事的工作,“卖炭翁”指卖炭的老人。题目点出了诗歌描绘的主人公。4 .主题归纳这首叙事诗,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讲述了卖炭翁以伐薪烧炭艰难维持生计却横遭掠夺的 悲惨故事,揭露了当时宦官借“宫市”之名强取豪夺民间财物,底层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又无力对抗的黑暗 社会现实,反映了中唐以后统治阶层直接剥削,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宦官及其爪牙的憎 恶。(二)课文分析1 .这首诗多用多处用到比照,请举出一例并分作其作用。(1)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与“翩翩两骑来是谁

31、?黄衣使者白衫儿”,外貌上形成鲜明 比照,卖炭翁终日的辛劳、生活的困窘村托出宫市使者的的养尊处优、不劳而获。(2) “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缕,数量与价值形成鲜明比照,二者的巨大反差突出了卖 炭翁的辛劳和损失之大,深刻揭露出封建社会宫市使者借购买之名行勒索掠夺之实的罪恶行径。(3) “心忧炭贱愿天寒”与“宫使驱将惜不得”,前后心理的比照,前后心理的比照,卖炭翁面对自己, 只要天冷好卖炭什么苦都愿忍受,但面对宫市使者他也无能为力,只有屈从。卖炭翁的艰辛隐忍更反衬出 宫市使者的霸道的蛮横。2,分析“宫使驱将惜不得”中“惜不得”三字的深刻含义。卖炭翁对自己赖以生存的一车炭虽爱惜、舍不得,但

32、面对宫市使者却毫无方法。写出了卖炭翁既委屈、 痛苦又辛酸、无奈的心情,也从侧面反映出宫市使者任意掠夺、残酷剥削的罪恶行径径和百姓深受其害又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感受桃花源中的幸福】桃花源中的幸福表现在何处?【答案】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渔人(侧面烘托):村中人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5 .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答案】让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增添传奇色彩。暗示这是一个 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6 .本文的哪两件事能

33、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作者虚构这样一个地方的目的是什么?【答案】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 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三、课后题解析1 .本文笔法简洁而内涵丰富,试依据课文内容回答以下问题。(1)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具言”的是什么?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答案L渔人的“具言”应该是说是K花源以外的社会,朝代不断更替,战争连年不断,赋税徭役繁重, 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灾难深重。桃花源中人是为桃花源以外的人受到如此苦难而叹息,也为自己

34、能 免受苦难而庆幸。(2)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如果把这些内容一一写出来,表达效果会有 什么不同?)答案“如此”包含渔人自“缘溪行”直到“处处志之”,由入而出所经历的种种。此处假设再- 一 写出,就会导致文章前后内容重复,拖沓冗长。4.结合课文及下面节引的桃花源诗中的诗句,讨论:“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作者借桃 花源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风俗淳朴,社会平等,没有战乱、压迫和苛捐杂税,人们自食 其力,生活和美安乐。作者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对社会及政治的美 好理想,表达了自己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

35、愿望,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第10课.小石潭记一.文学常识。1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文学家。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永州无力对抗的悲惨境遇。3 .赏析“可怜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最能表达卖炭翁矛盾心理的句子。“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 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 天气更冷。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 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4 .怎样理解卖炭翁的矛盾心理?本应因“衣单”

36、盼天气暖和,却为了炭价高一点而“愿天寒”的矛盾心理,写出了卖炭翁的无奈和艰 难。表现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5 .“翩翩” 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翩翩”形容轻快酒脱的样子。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 凄惨形象形成了鲜明的比照,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6 .分析结尾两句的作用。“半匹红绡一丈绫”与“一车炭,千余斤”这样的价值反差,对满怀希望、赖以活命的卖炭翁来说, 是最大的嘲弄、最残酷的伤害。宫使强夺去的不仅仅是千余斤木炭,更是他生活的希望和权利。就全诗来 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7,白居易主张“哥诗合为事而作”

37、,即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请从选材与主题的角度分析这首 诗是如何反映现实的。选材角度:选取一个卖炭老翁辛苦劳动所得的一车炭,被宫使强行掠走的悲惨遭遇,借此反映百姓深受 宫使所害的现实。主题角度:揭示唐朝宦官假借“宫市”之名强取豪夺民间财物的现实,控诉唐朝宫市的黑暗和统治阶级 的残暴。司马,又迁柳州刺史,故亦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二人并称“韩柳”,同被列入“唐 宋八大家”。作品有柳河东集黔之驴临江之麋永某氏之鼠等。2 .写作背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常在游览山水自娱,到处搜奇觅胜,先后发现的胜景有很多,一作文记载,写 出有名的永州八记,本文是其中的第四篇。3 .解题:“小石潭

38、”点明地点,也是“记”的对象,题目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二)课文分析1 .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感受是什么?【答案】本文按游踪顺序来写:发现小潭一一潭中景物一一小潭源流一一潭中气氛一一记录同游者。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全石为底、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源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感受:发现小潭一一“心乐之”,愉悦的心情。观鱼时一一“似与游者相乐”,愉悦的心情。 观鱼后一一“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抑郁忧伤的心情。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最终又无法解 脱的痛苦。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的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的情

39、感。2 .本文主旨:【答案】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了寂寥寂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 抒发了作者被贬后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和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3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吗?游览 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一 “乐” 一 “忧”怎么解释?)【答案】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 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寻求短暂的快乐。他喜欢清脆悦耳的水声,因而“心乐之”,观鱼时他觉得鱼“似与 游者相乐”,心情是愉悦的;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看到小石潭凄清的环境

40、,不禁触景伤怀,忧伤、 凄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心中无比悲哀。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中可以看出。4 .作者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答案】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及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就溪身而言,作者 形容它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 这里 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5 .请说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假设空游无所依” 一句的妙处。【答案】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静的优美 画面却展现在

41、了读者面前。6 .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答案】全石以为底。皆假设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全石、游鱼、阳光、影子)7 .文中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答案】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8 .文中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答案】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9 .作为-篇游记。本文的写景具有哪些特点?答案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相结合。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使读者眼前逐 一出现不同景物: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水声,由水声寻到小潭,犹如跟随导游边移步,边观景,边听 讲解,富有画面感和动态感。

42、到小石潭以后,又采用定点观察的方式,由近及远,写出小石潭及周围景物 的特点。抓住特征,细致描绘。写小潭水底石头翻卷过来露出水面的形状,用“为垠,为屿,为堪,为岩” 几个短语细致生动地描绘出来,令读者能够想见其奇特的状况。最精彩的是写潭中游鱼:“治然不动,俶 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水中游鱼或动或静,精灵可爱;同时也通过游鱼写出了潭水的清澈。情景交融,景中传情。文中写小石潭的曲径通幽,写游鱼的悠然自得,写潭水的空明清澈,写环境 的清冷幽寂,都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而是融入了作者复杂的情感,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感的微 妙变化,或暂时的喜,或喜后的忧,都是与作者那排遣不开的苦闷心情有联

43、系在一起的。三、课后题解析1 .这是一篇短小精美的游记。认真读课文,理清游记的线索,然后背诵全文。参考答案本文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背诵可按发现小石潭-一潭中景物一小石潭源流-潭中气氛这样 的顺序来记忆。2 .本文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情感,阅读时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试做具体分析。参考答案在游览的过程中,随着景物的变化,作者的心情也随之变化。由“隔篁竹”听到所作响的 水声引起内心之“乐”,这是情感的第一个层次。于是“伐竹取道”而往,“下见小潭”。清冽的潭水、 奇特的潭石、蓊郁的潭边树,都是在这种内心愉悦的情状下对小石潭的关注与欣赏。接着写清潭中的游鱼,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因此感到鱼儿“似

44、与游者相乐”,此时物与我融而为一, 作者从自然界中得到充分的慰藉。这是情感的第二个层次。然而不久,这种怡乐的心境发生了新的变化。当作者向西南望去,看到了水流曲折幽邃,或明或暗, 岸势如犬牙一般交错,于是有一种幽深不可测度的内心感受。而这一感受,似乎隐约地与自己被贬谪以来一 一贯的心境有某种契合。于是眼前的景象不再是先前的“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勃勃生机了,而是显得“寂 寥无人,凄神寒骨”,把周围环境与个人的感受结合起来,含蓄地反映了个人孤寂、凄凉、哀怨的心境, 进而让自己感觉“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这是情感的第三个层次,作者久谪远荒的凄凉心情尽在其中。3 .小石潭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45、如果你也坐在小石潭边,会有怎样的感受?试用几个词或一 两句话,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例如小石潭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假设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治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假如我也能坐在小石潭边,-.定会感到空气的清新、周围环境的宁静,鱼儿在快乐地游动,我会沉浸在 大自然的美景中享受这美好的时刻。第11课.核舟记一、文学常识。1 .魏学渺,字子敬,明末散文家。著有茅檐集。2 .写作背景:王叔远,明代微雕大师,又名叔明,号初平山人。1994年,在宁波镇海发现了一枚桃核 舟,核舟船篷一侧,有-明显为“明”字的标志,“明”是王叔远的简称,其方位与魏学

46、泄 核舟记中记载的“其船背稍夷,那么题名其上”的情况完全一致。3 .解题:“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标题简洁明白,说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二)课文分析1 . “核舟”的精湛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体积小,刻的东西多,刻得极为精致,人和物各具情态,有意境。2 .核舟介绍顺序:【答案】船舱一一船头一一船尾一一船背,空间顺序。3 .文章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反面;写正面先写舟的中间局部,次写船头,最后写船尾。分析这样安排写作顺序的原因。【答案】一是核舟的中间局部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竟然可以翻开、关闭, 由此说起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

47、名句,可以使读者 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游赤壁时的优美环境。4 .核舟记的结尾处详尽地说明了核舟上所刻的内容。口技结尾处也有这么一段:“撤屏视之,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两文均用数字结尾,作者的意图相同吗?为什么?【答案】相同。结尾都用列数字的方法,都是为了表现艺人技艺之高超。5 .王叔远为什么在小窗上刻上“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些文字,而不是诸 如花草鸟兽之类的内容?【答案】为了和核舟“大苏泛赤壁”的雕刻主题相吻合,使作品有一定的意境,有无限的想象空间。三、课后题解析1 .熟读课文,想象“核舟”,上的情景。想一想,雕刻者高超的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参考答案第一、善于在小中寓大,展现“尺幅千里”的雕刻艺术。如船体长度和高度只有“八分有 奇” “二黍许”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