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峨日朵雪峰之侧》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35981258 上传时间:2022-08-24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5.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3《峨日朵雪峰之侧》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3《峨日朵雪峰之侧》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3《峨日朵雪峰之侧》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3《峨日朵雪峰之侧》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峨日朵雪峰之侧教学和设计教学目标L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感受“视听合一”的写作特点,理解并赏析诗中意象作用;2.感受诗歌蕴含的勇敢无畏、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教学重点L有感.的朗诵诗歌,赏析“雪峰”、“太阳”、“蜘蛛”等意象的作用;2,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勇敢无畏、热爱生命的情感。.教学难点L通过*析、鉴赏意象的特点,了解其中的意境和作用;2,通过诵读、鉴赏领会诗歌意境,感悟作者抒发的美好情感。一、导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的这两句诗可谓写尽了登高的豪情。古人登高必赋,他 们或思乡,或怀人,或伤己,或怀古;或喜,或忧,或歌,或哭,留下了大量的优秀诗作。 然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昌耀的这首峨日

2、朵雪峰之侧,无论是语言还是情感都为我们呈现 出别样的意味,这大概就是新诗之所以称为新诗的魅力之一。今天我们这堂课有三个学习任务,一是赏析诗歌的标题,二是揣摩诗歌的视角,三是分 析分行和意象。二、赏析诗歌的标题问题:首先,我们来看看诗歌的标题一一峨日朵雪峰之侧。老师试着将它改了一下,改成了一一无名山峰的一边。大家比拟一下哪个好,为什么?明确:“峨日朵”应是当地藏族或蒙古族对这座山峰的称呼,它给习惯了汉语表达的我们带来 了一种“陌生的新奇感”。“之侧”比“的一边”更简洁,更书面化,还带有一点文言色彩。小结:事实上,诗人昌耀是一个完美主义者,表达新奇、文字典雅,注重形象的美感, 这些都是他诗歌语言的

3、标志性特征,诗题也不例外。我们再来看他的另外一首著名诗歌的标题一一“鹿的角枝”。我们同样不能把它改成“鹿 ?”,“鹿的角枝”比“鹿角”好。好在表现出了鹿角那种像树枝一样散开的美,具有很强的 画面感。三、揣摩诗歌的视角接下来,我们来欣赏诗歌。课前我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为这首诗画一幅意境 图,请看这两位同学的作品。左边这幅图是全景式的表现,大气磅礴,长长的飘舞的围巾更是把诗意刻画得传神入骨。右边这幅图是特写式的,将诗人攀爬雪山的那种紧张感表现得很真实,那只小蜘蛛给了 他坚持的动力。读诗就是要有画面感,要抓住典型的景物。两位同学能够将诗歌的语言用图画的方式予 以呈现,这就是一种读诗的能力和创

4、造力。问题:下面,请大家听我朗读诗歌的前十行,圈划出其中写到的景物。(师朗读,生在自己的课本上勾画。)这十行诗里,总共有儿样景物?明确:总共六样: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引力无穷的山海、滑坡的石砾、棕色 的深渊、巨石的罅隙。诗歌是从什么角度去审视这些景物的呢?明确:从“我”这个攀登者的角度去审视。我们发现,诗中景物以“我”为中心,大致可以从四个方向予以区分:(1)峨日朵之雪在“我”上面,它洁白美丽,令人向往,但又不可触及。(2)滑坡的石砾、棕色的深渊在“我”下面,它们充满危险,时时需要提防。(3)山这边,是身为攀登者的“我”,用指关节死死扣住巨石的罅隙,不愿意坠落,努 力维持着好不容易到达

5、的这个高度。(4)山那边,“我”看见的是彷徨许久的太阳,是引力无穷的山海,太阳正在跃入山海。小结:这四个方向的划分,是建立在“我”攀登半壁悬在峨日朵雪峰的某个高处这一独 特的视角之上的。欣赏诗歌时,尤其是和景物描写有关的诗歌,我们就有必要找到作者的视 角,然后通过想象,从诗句中去寻找去摸索,最重要的是,去还原诗人的经历,进而去揣摩 其心理和情感。四、分析分行和意象明确了诗人的独特视角,我们再来看诗歌最特别的一行和最特别的一个意象。1 . 一行十分特别的诗。“山海。石砾不时滑坡这一行诗,放在这里,很奇怪。通俗点讲,有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山海”从语意上放在上面一行更好,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6、山海”,这样写多好。事实上,昌耀 在初稿时就是这么写的。可为什么要改成现在这样呢?让“山海”孤零零地摆在这一行,还 用了一个句号,毅然决然地和后面的“石砾不时滑坡”隔开,颇有点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 往来的感觉。请同学们从本诗独特的视角出发,去揣摩一下诗人这样断句的意图。明确:从“我”悬在半空的独特视角出发,“山海”在“我”的侧前方,在峨日朵雪峰 的另一侧。“砾石”在“我”的脚底下,在峨日朵雪峰的这一侧。“山海”写出了山那边的壮丽,这是视觉上的效果。而“石砾不时滑坡”那么是听觉上传 来的来自脚下的危险。这一静一动,一远一近,两样景物形成奇妙的比照。所以,诗人几经 斟酌最终决定把它们放在一行,以强

7、化这种比照之美。那么,诗人为什么又要用一个句号将二者隔开呢?联系前后的诗行,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这个问题。明确:从前面的诗行来看,“山海”是引力无穷的,它的引力大到连彷徨已久的“太阳” 也“决然跃入”,而“石砾的滑坡”似乎又强化了这一特点。从后面的诗行来看,“我的指关 节钾钉一样携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这两行说明“我”能置身 于那个位置其实非常不容易。小结:大家看,我们抓住这十行中最特别的一行,从视角出发,上下联系分析,就读懂 了昌耀。由此可见,诗歌的分行并不是随意的,而是饱含着诗人的思索的。2 .一个最特别的意象。分析完这首诗最特别的一行,我们再来看这首诗最特别的一个意

8、象一一小蜘蛛。蜘蛛这种形象,在古代诗歌里常常是作为反面形象出现的。它相貌丑陋,结网捕食,不 太受人待见。然而,在昌耀的笔下,我们发现这只小蜘蛛真是可怜得很。首先,我们看它生 活的环境,“锈蚀的岩壁”,多苦啊!其次,看它的形体,“小得可怜”。最后,再看它的境遇, “一只”,孤独而寂寞。“我”看到它的第一反响满意吗?明确:不满意。在这个高度“我”渴望的是“雄鹰”和“雪豹”,从“但”这个字眼中, 都可以明显地发觉到。然而,为什么“我”最终接纳了它并与它一同默享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呢?注意,是“快 慰”,快乐而欣慰!明确:或许是“我”的悲悯情怀让“我”改变了对小蜘蛛的态度,这只小蜘蛛就好比社 会上那些艰

9、难生存的小人物。或许昌耀从这只小蜘蛛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诗的初稿写于1962年,那年昌耀只有 26岁。他当时因为被错划为右派而正在青海省八宝农场接受劳动改造,处境很差。或许“我”意识到小蜘蛛是另一个攀登者,它虽然小,但它也攀登到了这个高度,这让 “我”改变了态度。小结:总之,有了这只小小的蜘蛛,“我”不再孤单。蜘蛛虽小,但它也一样出现在这 样的高度,而且它并不宣示什么,仿佛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它的出现,它的沉默,使一切 自以为是和虚张声势都失去了分量。所以,奋斗固然重要,高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 奋斗和高度的态度,这才是真正难以企及的,但又是我们应该具有的精神高度。总结:年轻的昌耀遭遇人

10、生的不公,被迫接受极其艰辛痛苦的劳动改造。他忍受着饥饿, 忍受着苦役,忍受着无望的生活。借这只小小的蜘蛛,他给自己编织了一张弹力十足的网, 激发了自己抗争的豪情,激发读者和自己一起思考,思考青春的态度,思考人生的意义。在 他的另一首著名的短诗荒甸中,昌耀这样写道:而我的诗稿要像一张张光谱扫描出这夜夕的色彩,这篝火,这荒甸的情窦初开的磷光这就是昌耀的倔强和诗意,这就是诗歌的魅力和张力。没有昌耀,荒甸永远荒凉;没有 诗歌,昌耀可能就挺不过那艰难的岁月。五、作业布置最后,我们布置一下作业。细心的同学一定发现这首诗的后面有两个时间点,一个是 1962年8月2日,26岁的昌耀,八宝农场的劳改人员,写下了这首诗的“初稿”。另一个是 1983年7月27日,47岁的昌耀,已经平反重返诗坛的昌耀,将这首诗“删定:“删定”这 个词,洋溢着自信,透露出诗人对这首诗的最终确认。然而,从我们欣赏者的角度来看,真 的是这样吗?所以,我们的作业就是:比拟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的初稿和定稿,找出其异同,并尝试分析其优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