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四则》 预习及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解读+课文解读--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寓言四则》 预习及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解读+课文解读--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寓言四那么预习及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解读+课文解读一、预习与单元导语的关系及其教学价值预习你以前一定读过不少寓言故事,哪些特别有趣,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讲给同学听听, 并说说你的理解。寓言一般比拟短小,常常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故事的主人 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人格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阅读课文,联系以往的阅读经验,体会 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预习”中第一段内容要求学生回顾旧知,回忆有趣的、印象深刻的寓言故事,并说说 理解。学生在小学学过的寓言故事有很多,比方守株待兔掩耳盗铃拔苗助长塞 翁失马等。可以让学生通过课上交流,说出寓言故事,再引导学生体会故事寓意,为本文 的教学做一
2、个很好的铺垫。第二段内容紧扣单元教学目标一一学习寓言进行了提示指导。首先提出寓言的特点一一 比拟短小,常常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 也可以是人格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这一提示点明了寓言的主人公,比方赫尔墨斯和雕 像者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的主人公都是人,蚊子和狮子的主人公是人格化的 动物,都揭示了深刻的道理。然后提出阅读课文的方法,联系以往的阅读经验,体验寓言这 种文体的特点。阅读提示告诉我们,不仅要结合以往的阅读体验,养成快速阅读的习惯,寻 找关键词带动整体阅读,还要在阅读中体会寓言的特点。二、思考探究、积累拓展与单元导语的关系及其教学价值思考探究一 阅
3、读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其中蕴 含着怎样的道理。二 从穿井得一人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生活中为获得真知真见,防止道听 途说,应该怎么做?与同学讨论一下。三 人们常用“杞人忧天”挖苦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 患意识。你同意哪一种理解呢? 物列御寇的作品,一说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不管是战国时期还是晋代, 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探讨不是很兴旺,人类对自然现象的关注常以具有丰富 想象力的故事来阐述。这种探索精神在很多作品中都有所表达,如女娟 造人。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的解释,而人类又想要掌握 自身的起源,就只好借助于想象来解决这个问题。还有神
4、农尝百草,女娟 补天,盘古开天辟地,后弈射日,嫦娥奔月等很多故事,都反映远古时期 人们对自然探索的精神,以寻求一种对自然现象的合理解释来表现对自然 对生活的认识与感悟,可以说是非常符合古人时代的生活阅历。本文也是 如此,人类对天地日月星辰有好奇,有探索,就借助于这那么寓言表现自己 对此的认识。)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舍然”,消除疑虑的样子;“大 喜”,非常高兴。杞人在晓之者的开导下放心了,非常高兴;晓之者也因 解除了杞人的担忧而“舍然大喜”。杞人对“天地崩坠”在晓之者解释前 后看法不同,这种认识之“变”,使故事情节波澜曲折,尺水兴波,出人 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好心人开导杞人
5、的话依现在的科学水平来看, 也不尽正确。但是,此人的解释是倾向于唯物主义的,他认为天地都是一 种物质存在。从这点评价,应该是当时的一种进步思想。)(其实,杞人忧天的故事到此还没有结束,把原著的结尾翻译出来是 这样的:“其时,有位楚国的思想家名叫长卢子的,在听说了杞国人和朋友的对 话之后,不以为然,他笑着评论道:那些彩虹呀,云雾呀,风雨呀,一年 四季的变化呀,所有这些积聚的气体共同构成了天;而那些山岳呀,河海 呀,金木火石呀,所有这些堆积物共同构成了地。既然你知道天就是积气, 地就是积块,你怎么能断定天与地不会发生变化呢?依我看,所谓天地,不 过是宇宙间的小小物体,但它在有形之物中又是最大的一种
6、,其本身并未 终结,难以穷尽;因此人们对这件事也很难想象,不易认识,这都是很自 然的。杞国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这确实想得太远;然而他的朋友却说天 塌地陷是根本不可能的,这也不对。天与地不可能不坏,而且终究是要坏 的,有朝一日它真的要坏了,人们又怎么能不担忧呢?从中,我们看出 长卢子已经具有朴素的辩证哲学思想,他认为忧天有一定的必要。而 对于这场争论,列御寇也有说法。他认为:说天与地会坏,是荒谬的; 说天与地不会坏,也是荒谬的。天地到底会不会坏,我们目前尚不知道。 不过,说天地会坏是一种见解,说天地不会坏也是一种见解。这就好像活 人不知道死者的滋味,死者也不知道活人的情形;未来不晓得过去,过去
7、也不能预测未来。既然如此,天地究竟会不会坏,我又何必放在心上呢? ”毫无疑问,如果用今天的科学常识来看待天和地,我们完全可以断言, 那个开导者,以及古代思想家长卢子和列御寇的观点都有偏颇。但这那么故 事仍然说明:对于一个时代所无法认知和解决的问题,人们不应该陷入无休 止的忧愁之中而无力自拔。所以,杞人,就成了无端忧虑的人的代名词, 这那么寓言故事,挖苦了那种害怕不可能发生的灾祸、徒然自扰的人。但读完文章后,我们不禁会问,周朝时有很多诸侯国,为什么偏偏是杞 人忧天,而不是鲁人忧天、卫人忧天呢?根据史记记载,“鲁庄公七 年(公元前687年),鲁西北星陨如雨,与雨偕。”也就是说,在列子生存年 代之前
8、的200多年,山东真的发生过大型的陨石掉落事件,所说的鲁西北 就是山东泰安宁阳县。天上掉下来的这些陨石至今仍存在,一局部存放在 孔府,另一些那么仍然大量埋藏在地下。陨石掉落的地点,现在村名千年未 改。村名为,南落星村、北落星村。落星,可不就是天上掉落的陨石嘛!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杞人的担忧也不是完全荒谬,把它理解为“忧患意 识”也是可以的。其实列子之后的一些文人已经将“杞人忧天”引申 到政治生活方面,借以表示对国家大事的关心,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 寓意。如李白的梁父吟:“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这 正是以杞人自喻,抒发为国事操心而受到排挤的苦闷。文天祥赴阙: “壮心欲填海,苦胆为
9、忧天。”在南宋危亡关头,他借“精卫填海”和这 那么寓言表达了自己力挽狂澜的决心与抱负。)思考探究一、二、三均指向单元导语中的“调动自己的体验,把握作者的思路,深入理 解课文”这一单元教学目标,目的是使学生结合阅读体验,灵活地理解寓言的寓意,因而都 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探究一可以通过让学生读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 狮子,引领学生认识现实生活“更广大的世界”,“换一种眼光看世界”到达学以致用的 效果。思考探究二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的阅读体验,交流讨论,然后各抒己见,交流获得怎 样的启示,防止道听途说的做法,答案不求统一。思考探究三这两道题的设计有利于学生深 入理解课文,引导学生换一种眼光看
10、世界。积累拓展四 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1 . 有闻而传之者2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3 .天,积气耳,亡处亡气。4 .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5 .奈何忧其坏?五寓言的寓意与其情节设计有密切的关系。设想一下,如果赫尔墨斯不是爱慕虚荣,蚊子也没有撞上蛛网,我们又能从寓言中读出什么?任选课文中的一那么寓言,或以前读过的 寓言(如塞翁失马智子疑邻等),重新设计情节,赋予其新的寓意,把它改写成一 篇新的寓言。积累拓展四解释加点的词,引导学生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第1题“闻”结合语境,可以 翻译成“听说,知道”;第2题“道”的意思是“讲述”,“闻”的意思是“使听说”。 第3题“亡”;第4题“中伤”是“伤
11、害”的意思;第5题奈何。这5道题可以让学生 先翻译句子,结合句意分析加点词的意思,还可以结合同一个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意义 和用法进行比拟学习,便于学生灵活掌握所学文言实词用法。积累拓展五指向单元教学目标中“发挥学生联想和想象,把握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 文”这一目标,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练习写作。通过学生的写作实践,激发想 象,深入体会寓言的特点。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发挥联想和想象,选出代表在班 上交流,缺乏之处其他同学提出修改意见,看看哪一组更精彩。每位同学在合作交流的基础 上,再次发挥联想和想象改写寓言。课文解读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开篇交
12、代了故事发生的背 景,“汲”课下注释的解释是“从井里取水”,溉,课下注释解释为“浇 灌、灌溉”,说文解字水部里对这个字的解释是“动词,灌注”。史记河渠书中屡次提到这个词,比方“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以富魏 之河内” 一句,再比方“其后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颇得以溉田也” 一句,“溉”的意思都是“浇灌、灌溉”,特指用水浇灌。但是沈括在梦溪笔 谈里有这样的句子“一亩之稼,那么粪溉者先芽”的句子,意思是说“一 亩地里的庄稼,用粪浇灌的先发芽”。由此可见,“溉”既有用水浇灌, 还有用粪浇灌。宋之丁氏,采用的是应该是先打水后浇灌的方法,因此要 打水浇灌就要付出很大的劳动力。“常一人居外”,是对故事背景的必要 交
13、代,正是因为原来有一个人专门居住在外面打水,才有了下文“穿井得 一人”的讹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据记载, 桔椽早在春秋时期就已是相当普遍的古代汲水工具,在一根竖立的架子上 加上一根细长的杠杆,当中是支点,末端悬挂一个重物,前段悬挂水桶。 一起一落,汲水可以省力。当人把水桶放入水中打满水以后,由于杠杆末 端的重力作用,便能轻易把水提拉至所需处。这种工具延续了几千年,是 中国农村历代通用的旧式提水器具。这种简单的汲水工具虽简单,但它使 劳动人民的劳动强度得以减轻。所以丁氏打井之后,节省了劳动力。丁氏 的话“吾穿井得一人”,属于语言描写,意思是“我挖井省下了 一个劳力”, 如
14、果这句话在当时的情境下不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但是离开语境,他说 的话就成了歧义句了,也为下文他人理解错误埋下了伏笔。)有闻而传之 者;“丁氏穿井得一人。”(“闻而传之者”,没有经过调查分析就传播 开去,说“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这是毫无根据的说法,也是断章取 义,是这件事情的始作俑者。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 不要轻易相信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现实生活中很多的谣传就是这样产生 的,比方“三人成虎”的故事,作者对这种没有调查就妄下断言的人予以 批判。)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国人道之”,“道”的注释是“讲 述”。论语阳货里有“道听而途说”,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这是 孔子非常反对
15、的一种作风。他说,听到道路传言就四处传播,这是应该革 除的弊端。因此这里对国人的“道听途说”的做法明显也是批判的态度。 其他的国人在这件事情上继续推波助澜,不仅接受这样一个离奇的传闻, 而且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让这件事传到了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君令 人问之于丁氏,(宋国的国君不相信“挖井得到一个人”的事情,他觉得 奇怪,派人去求证这件事的真伪,可见他是一个不相信以讹传讹的人。作 为君主,就应该有这样的远见卓识,不能偏听偏信,否那么政治上就不会清 明。这大概就是作者写这那么寓言的用意:警示君主对待传闻要调查研究, 要去伪存真,明辨是非,才能获取事情的真相。)丁氏对曰:“得一人之 使,非得一人于
16、井中也。” (丁氏的这一处语言描写,解释了 “穿井得一 人”的真正含义,是“得到一个劳力”,也揭示了事情的真相。解铃还须 系铃人,丁氏因为自己的语言表达存在歧义,产生了一场沸沸扬扬的闹剧, 也只能让他用自己语言做出圆满的解释。可见,语言表达得清楚得体,对 人际交往至关重要。)求闻之假设此,不假设无闻也。(这是全文的中心句, 作者用议论的方式揭示了作者要阐释的道理,凡事要调查研究,要去伪存 真,才能够弄清楚真相。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不要以讹传讹,这个道理 发人深思。同时,在结构上总结全文。)蚊子与狮子(标题是一个名词性并列短语,蚊子体型小,狮子体型庞大,两者看似没有什么交集。作者却 将比照鲜明、
17、反差巨大的两种动物放在一起,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引起读者的阅读期待。)蚊子飞到狮子面前,(蚊子飞到狮子面前,不是蚊子偶遇狮子,也不是狮子追击蚊子。弱小的 蚊子面对强大的狮子,不是远而避之,而是主动上前,看来它有绝对的把握保证自身平安甚至是 取得胜利。但如果联系蚊子后面的所说所做,不难看出,这就是赤裸裸的挑衅,毫不谦虚谨慎,他的悲剧结局似乎也早已注定。)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面对着兽中之王的狮 子,本来有着体型上的鲜明比照和力量上的巨大差距,蚊子不光不怕,还斩钉截铁地说“你并不 比我强”,说明在挑战狮子前经过了深思熟虑,充满了自信。但是,过于自信就是自负。蚊子虽 有自己的优势和战略,
18、可面对强者只看到对方的弱点,他的自负一定会害了他。)假设说不是这样, 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蚊子能冷静地分析出狮子的战斗方式,用爪子 抓和牙齿咬。这是狮子力量的表达,也是它的长处。如果面对其他体型大的动物,狮子的优势显 而易见。可狮子现在面对的是蚊子体型极小、又会飞、且动作灵活、擅长躲避。狮子不可能 一巴掌拍死蚊子,用爪子抓,不行;狮子也不可能咬到蚊子,用牙齿咬,也不行,力量无处发挥, 真是大材小用、无处施展。也正因为如此,狮子的长处变成了短处,尽管强大,却也无可奈何; 蚊子的短处变成了长处,尽管弱小,却也胸有成竹。蚊子确实进行了周密分析,做到了知己知彼, 这是胜利的先决
19、条件,也足见蚊子的智慧。但当我们读到最后又会有新的发现,此时的小巧是蚊 子无可匹敌的优势,在面对蛛网时却成了足以致命的短板。“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因盲目自 信而忽视自己的短处,因过度自负看不到他人的长处,已然为他的最终失败埋下了伏笔。)女人 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蚊子前面的敌我分析还算实事求是,但此时的话语已将他的狂妄自 大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不仅目空一切,还奚落嘲讽狮子,甚至称狮子为女人。这种目中无人、咄 咄逼人的态度,已经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可悲结局。)我比你强得多。(从“你并不比我强”到“我 比你强得多”,再次强调自己的强大,自信升级,也是狂妄升级。步步紧逼,较量一触即发。) 你要是愿意
20、,我们来较量较量吧!(“较量”,是用竞赛或斗争的方式比本领、实力的高低。此时,蚊子直接下宣战书,吹响了战斗的号角,要和狮子一比高下。这一局部大段的语言描写, 表现出蚊子的心理活动,叫个不停的样子又符合蚊子的特征。)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冲过 去”,一往无前、毫不畏惧。“吹着喇叭”,很有声势,是周密分析后吹响的进军号角。此时充 满自信的蚊子只想到这是胜利的凯歌,却没想到这也是悲剧的序曲。)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 的地方。(“咬”是动作描写,“专”是专门、集中目标之意。蚊子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 地方,这是蚊子最容易进攻也是最平安的地方,利于自己长处的发挥;同时这里也是狮子身上最 薄弱的地方,
21、使狮子长处无法发挥。蚊子合理运用自身优势,以己之长攻敌之短,这才是胜利的 真正原因。)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面对蚊子苍蝇之流,庞然大物狮子只有两 个方法,逃避它或驱赶它,可此时狮子已经失去镇静和理智,已经自乱阵脚。蚊子按照既定的战 术行动,发挥自己小巧灵活的优势,以己之长攻敌之短,狮子不但没能抓到蚊子,反而抓破了自 己的脸,弱小的蚊子取得了胜利。假如故事情节到这里结束,我们会赞美蚊子的睿智,认识到自 己即使弱小,但只要勇敢自信,做到知己知彼并扬长避短,也可能会以弱胜强。可故事到此并没 有结束,后面的情节设计直接关系到寓意,我们需要结合情节的开展,准确地把握作者要告诉我 们的道理。
22、)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起喇叭,唱着凯歌飞走,(这句话直接交代了较量的结果一 一蚊子取胜,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蚊子胜利后得意忘形、趾高气扬的样子。此时的蚊子,已完全 被胜利冲昏头脑,吹着喇叭炫耀自己的胜利,大声唱响胜利之歌想要昭告天下。他陶醉于战胜狮 子的喜悦之中,自以为天下无敌,骄傲之态毕露,对于即将到来的危险毫无所感,为最终的悲剧 结局埋下了伏笔。)却被蜘蛛网粘住了。(“却”字表转折,使情节急转直下,出人意料。那只 骄傲的蚊子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胜利的滋味,就突然被消灭了,真是乐极生悲。结束他生命的竟 是小小的静止不动的蜘蛛网,更是意味深长,引人深思。这悲剧本可防止,但也并非偶然,极具 挖苦意味
23、。)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 消灭了。(“最强大”和“小小”,胜利和失败,鲜明的比照发人深省,寓意也呼之欲出。蚊子 战胜强大却败于弱小,失败的根本原因并不是狮子的强大,而是自己的骄傲;并不是因为自己的 弱小,而是因为自己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看来,这厄运的到来并不是意外,而是必然。如果蚊子 早明白骄兵必败的道理,可能就会防止自己失败和丧命的结局。“不料”,没有料到这结局的不 只是蚊子,还有我们。只是我们有所领悟,而那可怜的蚊子,可能至死都不明白自己丧命的原因, 更是可悲可叹可笑。蚊子这无奈又疑惑的叹息,与上文的吹着喇叭唱着凯歌相呼应,引起了我们 更多
24、的思考。)这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寓言常用最后一句话点明故事的意 味,尤其是一个“却”字,告诉我们,原来这胜败转化的原因,才是寓言的寓意所在:世间万事 万物,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谦虚谨慎,扬长避短,就能以弱胜强;骄傲自大,得意忘形,就 会注定失败。读到这里,我们是不是也看到了身边一些人的影子,甚至是自己的影子?我们是否 能防止蚊子式悲剧的发生呢?相信我们都会有所领悟。)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交 代了赫尔墨斯来到雕像店里的原因。他作为掌管旅行和商业的神,关心的不是怎么履行自己 的职责,而是想知道自己受尊
25、重的程度,表现了他的爱慕虚荣和自命非凡。他之所以选择雕 像店,是因为这里有众多的神灵。如果某个神忠于职守,责任心强,对人们帮助很大,那么, 人们必然会爱戴他,他的雕像价格就会高;相反,如果一个神懒惰失职,对人们的疾苦视而 不见,那么他的雕像就会无人问津了。但是赫尔墨斯没想到本来自信满满最终自取其辱。) 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 ” (赫尔墨斯先问宙斯的价钱,其实心里是想和这 个最高的神一比高低。在希腊神话中,宙斯是天神和人类的主宰,他的家族权势显赫,但是 忙于寻欢作乐,对地上的人类并不怎么关心,对这自私自利、不负责任的统治者,伊索借助 这那么寓言进行嘲讽。赫尔墨斯在他的寓言中一共出
26、现了八次,大局部是作为被挖苦和嘲弄的 对象来出现的,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只是其中之一。)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这是 对雕像者的语言描写,雕像者的语气很平淡,说明对宙斯这一天神并不欣赏。据“银元园地” 记载: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2世纪,古希腊、古罗马人制造发行了西方世界的早期钱币。钱 币主要用金、银、铜等打制,大多以神话人物、君王、鸟兽为图案,以希腊文、拉丁文为市 文,制造精美,令人赞叹。一个银元的价值,也就是这枚银币的实际购买力大约相当于28 元人民币。所以宙斯的雕像并不值钱。)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 ”(这是对赫尔墨斯的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一个“笑”字,传神地写出了赫尔墨斯微
27、妙的内 心世界:既隐含着赫尔墨斯对宙斯价值低廉的嘲笑,也有对赫拉的价值不会太高的不屑,暗 想商人会把自己的身价抬高,对自己的身价充满期待,这也是他虚荣心的表达。)雕像者说: “还要贵一点。”(赫拉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女神,宙斯之妻,掌管婚姻和家庭。雕像者的回容许该是对赫拉的局部肯定,也可以看出赫拉在人间是受到了一局部人的爱戴和供奉的,看 来赫拉在掌管婚姻和家庭上是尽到了自己的职责。)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 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会对他更尊重些,(这是对赫尔墨斯的心理描写,他 是神使,又肩负着保护商人利益的职责,如果他忠于职守,肯定会得到大家的尊敬,身价自 然会高。这一想法既
28、揭示了他自命非凡的原因,又凸显了他骄傲自大、自以为是的性格特点。) 于是问道:“这个值多少钱? ” (这一语言描写,把人物自命非凡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他的内心是充满期待的,也对自己充满自信的。没想到结果却是一盆冷水。)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添头”指买东西时商家为促销而额外赠送 给顾客的东西。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赫耳墨斯平时玩世不恭,不安心本职工作, 故他的神像只能当作添头搭配给顾客,落得个近乎“白送”的身价。老板的回答不仅对赫耳 墨斯的虚荣心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更重要的是,作者意在借此表现出普通民众对玩忽职守 者的鄙弃和憎恶。由此可见,这那么寓言
29、,更适用于警告那些爱慕虚名而不为人民做事的官员。) 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用一句话总结全文,揭示寓意,耐人寻 味。)杞人忧天(杞,周朝诸侯国;杞人,一个杞国人;忧,担忧。题目概括了这那么寓 言的主要内容,一个杞国人担忧天塌地陷而寝食难安的故事。同时,也激 起了我们的阅读兴趣,引发我们的深思。)(这那么故事选自列子天瑞。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今本八 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它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 名的典籍,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的心智,给人以智慧和启示。列子中的每篇文章,不管长短,都自成系统,各有主题,浅显易懂, 饶有趣味,它完全可以与古希腊的伊索
30、寓言相媲美。我们熟知的愚 公移山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歧路亡羊等故事 都出自列子。)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寓言开篇就刻画了杞国 人的形象,栩栩如生,令我们啼笑皆非。先以“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 点明了他因何而忧:他每日头顶蓝天,却总是担忧天会崩塌下来;终年脚 踏大地,却整天害怕地会陷落下去;担忧因此而无处容身。然后用“废寝 食者”交代了他忧成何状:食不下咽,寝不安眠。在科学技术不兴旺,人 类还没有完全认识自然界之前,一个人提出任何疑问,其勤学好问、勇于 探索的精神本身无所谓错误。可这个杞国人不仅有疑惑,担忧因此而无处 容身,而且到了睡不着觉、吃不下饭的地步,可以说已经忧
31、思成疾,影响 到自己的生活和身心。看来,很多时候想象出来的烦恼对人造成的伤害更 多、更重。很多大的灾难吓死的比灾祸本身致死的人要多,原因就在于此。山海经里有个类似的故事。有个伯虑国,在广东沿海,就在海南岛的 对面。传说伯虑国的人最怕睡觉,生怕一睡不醒送了性命。所以伯虑国民 从不睡觉,以至于一年到头都是迷迷糊糊,强打精神。在现代人看来,生 老病死本就是再正常不过的自然现象,但四千年前的古伯虑人却不懂得这 个道理。文中忧天的只有杞人一人,而这个故事中更为夸张,可以说是全 民皆忧。恐惧因于无知,忧虑来自愚昧。无论是忧天的杞人还是愁眠的伯 虑人,他们之所以会产生这种荒唐可笑的想法,是因为他们缺乏起码的
32、常 识和经验,更是因为时代导致科学技术水平低下,好多现象无法用科学来 解释。这两个故事在清朝李汝珍镜花缘的第27回有记载:“海外都说:杞人忧天,伯虑愁眠。”)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假设屈伸 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 (杞人惶惶终日,既自扰又扰 人。于是有个人因杞人忧虑而担忧,特地来开导他。这个人循循善诱,告 诉杞人:天不会塌下来,因为天是聚积在一起的气体,没有一个地方没有 气的;人的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 天空里 活动。这是一个热心人, 他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是代表了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 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开导的方法,还
33、是值得肯定的。)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 (杞人并没有因为他人 的开导而消除疑虑,他依旧愁眉不展,惴惴不安。他还担忧天上的太阳、 月亮、星星会掉下来,因此而心惊胆战。劝解不但没有消除杞人的忧虑, 反而加重了他的担忧。)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 伤。”(晓之者再次为其解释:日月星宿是聚积在一起的有光的气体,气 体不会坠落下来,不会伤人。)其人曰:“奈地坏何?” (“奈”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经常连 在一起用,中间夹进名词或代词,组成表示疑问的凝固格式,意思为“把 怎么办”。杞人依旧情绪低落,提心吊胆,忧完天又忧地,担忧地陷下去, 语气中充满了无限的担忧和疑虑。)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 四虚,亡处亡块。假设躇步跚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 (开导 者认为,大地是由土块聚积而成的,到处都有土块充塞着,人踏步行走, 整天都在地上活动,因此不会崩塌。这种说法在今天看来是毫无道理的, 但却可以看出两千多年前古人对天地的探求。本文相传是战国时期道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