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文科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研究TheResearch.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教学中文科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研究TheResearch.doc(3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分类_ 密级_UDC _ 编号_学位论文高中地理教学中文科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研究The Research on Training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Liberal Arts Student in Senior Geography Teaching指导老师:蒋梅鑫 教授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名称:地理教育论文提交日期:2005年9月 论文答辩期:2005年11月学位授予单位和日期:江西师范大学 _年_月答辩委员会主席:_评阅人:_ 二四年九月摘 要美国著名学者埃德加富尔说过:“未来社会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人。”地理学科
2、综合性及地图载体复杂性与高中文科生“死记硬背”学习特点成为一对矛盾,阻碍高中地理教学有效进行,培养文科生地理综合能力是解决这一问题最佳途径。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地理教学目之一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必备地理基础知识,培养他们地理素养,增强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高中地理课程是为进入高等学校做准备,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地理综合能力培养应放在一个重要高度来认识。培养文科生地理综合能力是地理学科基础课题,是应对我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转变必要准备,依据文科生具体情况,把握地理学科特点,重点培养学生空间判断能力、判读图表能力、联系实
3、际能力、综合思维能力。通过调查、统计及比对笔者发现培养文科生地理综合能力对培养学生地理素养,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学科成绩存在显著作用。本文主要创新点有两点:一是针对文科生特点与地理学科相结合确定地理综合能力概念界定;针对文科生学习状况、地理学习特点及地理综合能力培养途径进行分析。关于培养文科生地理综合能力这个课题,目前国内国外相关研究有很大差距。国内研究更多是停留在理论上学术文章讨论,课题研究小范围实验操作上,而国外教育发达国家,已经在课程改革、教学等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本文在参考了国内外资料基础上,依据教育教学心理学相关理论,论述了高中教学培养文科生地理综合能力必要性和
4、重要性,调查了文科生学习现状和与地理学科关系现状,分析了文科生特点,文科生与地理关系现状分析则为地理综合能力培养确定侧重点。最后结合高中地理教学从常规教学、解题技巧培养、系统复习等途径提出了培养文科生地理综合能力对策。关键词:地理综合能力 文科生 高中教学 培养途径AbstractAn American expert said: “In the future, an illiterate person is not the one who cant recognize words but the one who cant learn.” While the comprehension of g
5、eography subject and the complex maps are in contradiction to the mechanical memorizing among liberal arts students, which blocks the effective senior geography teaching. Training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liberal arts students is the best way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e geography subject standard
6、 also emphasizes that one of the geography teaching aims is to let the students grasp the necessary basic geography knowledge, train their geography quality, strengthen their abilities of geography learning and living, and advocate learning by oneself and study learning . The senior geography course
7、 is the preparation of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 so the training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liberal arts students in senior geography teaching should be taken seriously. Training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liberal arts students in senior geography is a basic question and also a necessary preparation in
8、facing examination reform. It is also on the basis of the details of liberal arts students, grasp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eography subject and emphasizes on training the abilities of judging space, reading graphs, combining reality and comprehensive thinking. By research and contract, I found train
9、ing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liberal arts students in senior geography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training students geography quality, strengthening their learning ability and improving their study achievements. About this question, Chinese study has a long distance from ones abroad. In some develop
10、ed countries the study has accumulated rich experience, while our country only stays on the stage of discussing theories and doing experiments in a small range. This article, which is based on the data at home and abroad and also combines related psychological theory,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and imp
11、ortance of training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liberal arts students in senior geography, does research of nowadays conditions between the study of liberal arts students and geography subject,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m and concludes the former is the more important. At last, the article rai
12、ses some methods of training the ability as well by combining senior geography teaching from the sides of solving problems and reviewing systems. Key words: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in geography; liberal arts students; senior teaching; training methods目 录第1章 研究背景11.1 学生地理综合能力培养问题提出11.1.1 地理常规教学中存在现象
13、11.1.2 地理高考答题常见问题11.1.3 学生对地理错误定位21.2 研究理论依据31.2.1 学力理论31.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41.2.3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61.3 国内外关于地理综合能力培养研究61.3.1 国内研究现状61.3.2 国外研究现状7第2章 研究实际意义82.1 高考改革,能力立意82.2 近年来国家人才选拔标准之一92.3 地理学科特点要求92.4 对学生学习观念和方法产生深远影响9第3章 地理学科综合能力概念界定103.1 地理学科知识结构综合性和能力要求103.1.1 地理学科知识结构综合性特点103.1.2 考纲要求与地理学科相关综合能力133.2 地理综
14、合能力概念界定143.2.1 地理综合能力不同分类标准143.2.2 地理综合能力范围界定15第4章 中学文科学生学习现状及地理学习特点调查164.1 调查对象164.2 调查内容164.3 调查结果164.3.1 文科生调查数据统计164.3.2 文科生学习特点分析174.3.3 文科学生地理学习特点分析17第5章 地理学科综合能力培养途径195.1 改变传统教学观念195.1.1 运用启发学生多思和鼓励学生多问教学方法195.1.2 重视课外形式215.2 构建主干知识结构体系225.2.2 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知识结构体系235.2.3 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245.2.4 依据内容
15、精心设计复习形式24i. 强化各类图表识读能力251. 读图能力培养252. 绘图能力培养26结束语27第一章 研 究 背 景1.1 学生地理综合能力培养问题提出通过高中多年地理教学实践和高考改卷经验,笔者发现地理常规教学中教师受高考升学压力影响,应试现象非常普遍,诸如:教师唱独角戏“满堂灌”教法;片面强调“背多分”学习方法;代替学生思维教学现象;强调课文讲解,忽视学生地图习惯养成等。高考文科综合试卷中学生常见地理学科问题也非常突出,例如: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不扎实;地理空间位置判断不准确;判读图表能力不强;不善于逻辑推理、归纳与综合;表述能力差、答题不规范等。这些问题都是忽视高中文科生地理
16、综合能力培养直接原因。1.1.1 地理常规教学中存在问题在地理教学中应试现象阻碍了学生地理学科能力形成,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点直接灌输 在高中地理日常课堂教学中,大多宏观和抽象地理概念、原理知识,教师演示多种方法结合,使学生很少有机会感知、思考和观察,自己寻求出答案。 代替学生思维理解我们教学上还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就是以教师理解去代替学生理解,我们可以喻之为“反刍”现象。有教师总认为知识点讲解必须非常透彻,每每教学中把知识掰碎了,揉烂了,唯恐遗漏一个细节。实际上在这样一个教学过程中恰恰剥夺了学生思考权利,丧失了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即加工地理信息)能力良好机会。如果学生不需要运用自
17、己思维去理解知识,没有了相互讨论和交流中,而是被动接受结论,最终可能导致学生学习走向被动和死记硬记。 忽视学生地图习惯养成地图可以说是地理“灵魂”。地理教学常与地图打交道,地图是地理学习很好辅助工具。在常规教学中教师只注重讲解地图,忽视学生运用和简单绘制地图等方面。由于学生缺乏读图习惯,掌握地图时缺乏具体目性,使地图对于学生看似熟悉实际陌生,成为学生掌握地理知识一大障碍。1.1.2 地理高考答题常见问题以2002-2005年“3+小综合”江西卷为例分析地理高考考生失分原因: 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不扎实由于学生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不扎实,而造成考生错误判断和答题不能切合要点现象。“冲积扇”、
18、“混合农业”、“河口”、“土壤盐碱化”这些高考卷出现基本概念却让考生失去不少分数。以2002年文综卷第36题为例,首先部分考生不理解“农业地域类型”正确含义,把“农业类型”中“商品农业”误认为是“农业地域类型”;也有考生未能掌握“混合农业”基本概念,根据图示农场小麦、牛肉、乳产品、花卉收入结构,把“混合农业”误判断为是“商品谷物农业”。 地理空间位置判断不准确2002年文综卷第4题有考生不能根据图中“青海湖”判断出湖泊附近铁路是“青藏铁路”;2002年文综卷第41题第(2)小题中不能根据图中城市 “喀什”判断附近高原是“帕米尔高原”;不能根据经纬网45N50N, 130E135E判断出是“黑龙
19、江省一带”。此类型试题考生得分率比较低。 判读图表能力不强高考文科综合卷中出现了大量读图题,涉及了麦哲伦海峡、中亚、爪哇岛等地区,要求学生综合图中图例、注记、方向、比例尺、经纬度、等值线等地图信息判断分析完成试题要求。读图题对考生综合能力要求很高,学生普遍认为读图题很难,实际上说明他们地图知识欠缺,判读图表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很薄弱。另外,绘制简单地理图表是高考对学生地理技能基本要求,学生这方面动手绘图能力更加薄弱,严重甚至无法动笔绘图。 不善于逻辑推理、归纳与综合地理学科知识侧重逻辑推理,文科学生学习现状却不容乐观。例如:2002年第12题:长江河口等盐度线距离大陆最近时段是2、5、7、10月
20、中哪个月。这道题逻辑推理性很强,需要联系多个地理要素归纳综合,难度值大。该题解题思路是:降水量影响长江径流量(成正比),径流量影响到河口盐度(成反比)。当等盐度线距离大陆最近即盐度最大时期,降水量则最小,长江河口区域应为2月。 表述能力差、答题不规范学生运用地理术语和书本上规范词语能力差,概念不清,词语表述口语化,而且很多废话,不切合要点,答案没有条理。例如:2005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36题第一小题,要求简述剖面地形特征。有学生描述地形和地势特征: “地形弯曲”应该为“地势起伏”,“地面有起伏,不太大也不太小”中“地面有起伏”应该是山地或低山、丘陵等地形,“不太大也不太小”描述是矛盾,这样答
21、案描绘不符合规范。该图中“河谷”地区被部分考生误以为是“河床”。1.1.3 学生对地理错误定位定位之一:轻视。学生认为地理是副科。在高考学科里,学生心里排序是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语文、政治、历史、地理。这种现象常见于学生高二选择读文科之前,故此地理教学在初中和高一是被忽视,直接导致文科生地理基础普遍很差。定位之二:畏惧。文科学生认为地理学科难度仅次于数学。学生在高一时缺乏必要自然科学基础(尤其是数理化),地理课程却安排了有一定难度自然地理内容,尤其是与数学、物理相关内容缺乏必要基础。九十年代末课程改革后,地理内容难易度在年级上安排不妥当,其中高一上学期自然地理比较难,高一下学期、高二、高三
22、人文地理容易。至今为止,作者一直认为地理学科应与相关学科知识学习时间上相协调,知识结构难度顺序应适应学生年龄特点做相应调整。定位之三:无用。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文科学生发现各大院校地理方面院系,主要招收理科学生,近年才开始招收少量文科学生。这对喜爱地理学科文科学生是个不小打击。文科大学专业里需要再学习地理课很少,然而其他文科学科均有可能再涉及,从而使文科学生产生地理学科以后用不上、对学科要求不需要太高想法。考上大学文科学生这种想法可能会影响到其他高中阶段文科学生。1.2 研究理论依据在2002年12月7日召开“全国基础教育综合能力与3+X研讨会”上中国教育报刊社常务副社长、中国教师报总编辑刘堂江
23、同志指出:“探求基础教育阶段综合能力培养理论与教育教学操作层面上结合点,切实有效地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落到实处,已经成为摆在基础教育理论工作者与一线教师面前一个迫在眉睫问题。”教学实践需要教育教学理论指导,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等对于地理学科综合能力培养提供理论支持。1.2.1 学力理论有人把“学力”界定为“儿童在教学过程中所习得知识、能力”,亦即“学习者内化学科内容成果”。这种学力,大体可以分两点考虑:一是现实学习成果知识和能力;二是牵涉未来学习潜在“学习力”。学力同教育目标处于表里一体关系。布鲁姆倡导“教育目标分类学”表明了分析性、实证性地研究学力取向。布鲁纳以皮亚杰认知论为基础,倡导
24、问题解决与思维三种方式符号表象、行为表象、图像表象。在现实地把握儿童学力实态时,必须探讨学力落差与结构。在学力结构模型研究中一般区分了三种不同层次学力成分。第一层次:学力基础。它包括了性格因子、生理因子,以及被视为一般智能因子。这些因子是应当在儿童日常生活(包括学校教育)过程中加以关注与培养。第二层次:基础学力。系学力基础部分,是作为最低限度国民教养以“三基”(读、写、算)为中心基础教养。第三层次:发展性学力。它是以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相结合、有个性思考力为轴心学力,亦称“创造性学力”。日本安彦忠联系“基础性内容”,提出了另一种区分“基础学力”与“发展性学力”方法。所谓“基础学力”就是主观上(主体
25、)以记忆力为主、思考力为从,;而“发展性学力”则反之,主观上以思考力为主、记忆力为从。相对说来,“发展性学力”具有“开放性”一面,一般所谓要素间关系重整、变更视点而进行再建构、在既有要素之中内容新要素等等问题解决及创造性思考,构成了“发展性学力”主要部分。所谓“基础学力”与“发展性学力”是区分同一个概念范畴两个侧面。一般说来,“基础”与“发展”指是,教学步骤彼此交替、螺旋上升关系。同一个学习内容既是基础,又是发展。不同时代有不同判别学力内涵及其培养标准,这就是所谓“学力观”。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从某种意义上说,首先是指学力观转变。新学力观、是旨在培育学习动机与主动应对社会变化能力
26、。德鲁克说,现代社会需要学力培养不在于“习得内容”而在于“习得能力”。这是因为,现代知识社会所要求能力首先是“信息处理能力”。在知识社会时代,仅仅授予儿童一切必要知识,完全是无意义。现在能够确凿地明确、儿童未来所必须知识是现在未知知识。我们可以做到是,现在就培养起未来时代需要不断求得新知态度、能力和心态,即“学会学习”。这就是现代教学课题。现代学力培养终究离不开“记忆”要素。“对于基础学力形成来说,练习是不可缺少。我们不必惧怕反复练习,基础知识学习也需要反复练习。对于基础学力形成来说,不能完全抛弃记忆。我们要抛弃只是死记硬背。学力问题已经成为解决与克服现代学校教育问题与课题关键。从我国教育界现
27、状看,面临着学力理论研究与学力现实问题消解这两大课题。一方面,作为教育科学学力理论、学力形成机制与学力评价方略探讨等等尚待拓荒;另一方面,学力现实问题愈演愈烈,亟待正视。我国学校教育中学力现实问题基本特点是:由于传统教育、教学思想禁锢所造成大面积“基础学力低劣”;由于重点政策与精英主义课程模式所造成学校之间“学力差距”加剧等等。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教育行政工作者、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实践工作者“三位一体”共同攻克。1.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当代教育心理学中学习理论建构主义代表人物从最早提出皮亚杰到维果斯基,所有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任何学科
28、学习和理解都不是在白纸上画画,学习总要涉及到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经验,来理解和建构新知识和信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社会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帮助,利用必要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而获得。也就是说学习是把新经验同化到已有认知结构中去或者调整原有认知结构去适应新经验过程。从知识分类出发,对不同知识教师应采取不同教学策略。关于知识分类理论现代认知心理学家普遍认为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大类。前者指“个人具有、有意识地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知识”;后者指“个人无有意识地提取线索,因而其存在只能借助某种活动形式
29、间接推测出来知识”。从知识作用来看,前一类知识是用于回答世界“是什么”认识,后者是用于回答“怎么做”知识。后者可分化出一种特殊知识,即策略性知识,它涉及个人对自身认知能力、认知过程反省,所以也有心理学家把策略性知识发展高级阶段称为反省认知知识或元认知知识。所以程序性知识又分为一般程序性知识(用以处理外部事物)和策略性知识(用以调控自身认知过程)。在地理教学中,陈述性知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地理感性知识,涉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众多现象,是形成地理知识体系基础,如地理名称、地理分布、地理景观、地理演变、地理数据等;另一类是地理理性知识,又称“地理原理”,如地理特征、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地理成因等,这
30、些知识往往是在感性知识基础上深化和发展而获得,又是使学生获得地理程序性知识(即智慧技能)重要基础。地理一般程序性知识是指学生利用地理陈述性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知识,也就是通常所说地理技能。基本地理程序性知识包括:阅读和填绘地图、地理图表、地理计算、地理观察和调查等。地理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策略性知识主要包括:地理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记忆能力等,它是学生用于控制和调节自己地理学习活动知识,如对地理事物观察,对地理陈述性知识记忆等。当利用这些策略性知识获得某种地理学习活动效率提高后,可以认为该生已经习得了这种学习策略。地理观察能力又包括描述性地理观察和分析性地理观察,前者主要是观察地理事物表面现象
31、,了解其形象特征,帮助学生形成地理表象,获得感性地理知识;后者主要是观察地理事物本质属性,理解地理事物内在联系,建立起地理概念体系,获得理性地理知识。由此可见,地理教学中强调地理学科综合能力是通过地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者互动,解决实际(或模拟情境)中涉及空间问题能力。在这个互动过程中,三者之间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地理“知能”体系。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综合能力既离不开陈述性知识传授,构建认知心理学意义上命题网络或图式,又离不开教给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方法和调控自身行为以促成新地理知识习得方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学习,也就是说, 既
32、强调学习者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主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主体,是意义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被动接受者、被灌输对象。因此如果学生能够建立起一个良好地理认知结构,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能力前提和基础,同时地理学科能力培养又能促进地理认知结构形成。这对于他今后继续学习地理知识还是进一步去解决地理社会问题起到积极作用。1.2.3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华生提倡,在20世纪初期逐渐得到重视。自20世纪30年代以后,赫尔、托尔曼等人,不再坚持行为只限于可以观察和测量反应,也不再坚持刺激和反应之间关系建立是唯一行为建立和改变过
33、程,而是把行为动机、认知研究与行为研究结合起来,开创了行为主义研究新领域。后人将之称为新行为主义。当代新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是斯金纳、和班杜拉。斯金纳基本观点认为,人行为由刺激引起,对反应进行强化,则可以使某种行为继续出现;人行为由学习而来,也是可以改变;人行为分为外显行为和内显行为,外显行为可控制和测量,内显行为不可控制和测量。 在该理论指导下,在教学上,要重视个别化教学,重视教师教学技巧、能力与教学效率,正确运用条件控制和强化原理,改变和调节儿童行为,加强儿童学习行为管理。教学应该注意培养儿童各种能力,如对事物辨别能力,概念法则学习能力,序列概念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重视每一个儿童特
34、质,并注意儿童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1.3 国内外关于地理综合能力培养研究国内外对于地理综合能力培养研究有比较大区别。国内研究局限于个别学校和城市教学实践个例研究,理论领域研究和教学领域研究存在脱离现象;国外教育发达国家则处于理论研究教学实际应用阶段,这方面理论研究处于前沿。1.3.1 国内研究现状北京附中地理特级教师王树声在2000年6月发表论地理教学中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及其知识基础一文,从综合思维角度入手,通过“五化”(系统化、结构化、规律化、形象化、技能化)训练综合思维能力,从而培养综合能力,并且列举了培养综合能力知识基础,提供教师在教学中培养综合思维时挖掘。北京四中开展中学地理学科能力培养
35、研究,采用实验对比方法探索了学科能力培养途径。并且提出培养学生地理学科能力是中学地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承担重要任务,建立系统中学地理学科能力培养目标体系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能力重要前提,大胆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是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学科能力重要途径。珠海二中2002年开展过探索地理综合实践教学模式研究,该课题也力图在课堂教学中探索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途径,认为关注生活,收集资料,加工处理资料是培养这种能力主要途径。在其课题研究中,重视了教学质量测定与评价。南京市教研室2003年7月对高中地理综合能力培养课题研究进行结题。在研究过程中将采用不同途径,不同方法,在不同学校、班级开展实验研究和对比分析,
36、最终形成适合不同情况学生、重点不同培养综合能力途径。主要途径包括挖掘教材,立足课堂,利用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利用考核与评价环节等。1.3.2 国外研究现状从20世纪60年代起,世界许多国家在初中开设了综合课,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重视基础教育中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使学生在运用知识过程中获取知识,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根据综合程度不同,可归纳成三种类型,一是相关课程,它是根据各种社会问题把两个或几个学科综合成一个新领域;二是融合课程,是把有内在联系不同学科合并成一个学科;三是广域课程,在保留原来学科独立性基础上寻找两个或多个学科之间共同点。美、日、德等国地理课程大多融会于社会学科。美国国家地理
37、课程标准中把地理技能概括为“提出地理问题、获取地理信息、整理地理信息、分析地理信息、回答地理问题”。美国教育管理实行地方分权方式,各州学制和课程有相当大差异,但总指导思想都是以历史学科作为社会课核心内容和结构线索,充分考虑历史知识与地理、经济、政治等学科知识横向联系和渗透。美国教学目趋于目标化,无论是知识还是技能都较为具体,具有较强可操作性。课程标准下设认识目标和技能目标,构成完整框架,确保素质能力培养。日本属于广域课程,是将几门相关学科合并为一门“大学科”,各学科保持原有学科体系,只是在大纲或课程标准中指出各学科联合与配合,学科界限仍十分明显。这是一种最直观、最简单综合课程,被称为“拼盘式”
38、。日本社会学科课程设置是综合型与分科型交替安排。从1993年起实行新教学计划,其中高中课程以“公民”(包括政治、经济、伦理)、“地理历史”取代以往“社会科”。日本地理教学目显著特点是重视环境教育,重视能力培养。并且以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关系,生产和消费关系两个基本着眼点表述教学目。德国综合理科(初中版)1教材属于融合课程,涉及了生物、物理、地理等学科。它以形形色色现象作为载体,采用故事情节、对话方式展开,根据事物内在联系将自然科学知识有机结合。每个单元都容纳了背景知识介绍、参考资料、实验操作等内容。英法地理均单独设置,英国还以法律形式规定包括地理在内十门课程为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并制订颁布了全国
39、统一国家地理课程,可见其地理教育地位重要性。虽然在课程安排模式多样,但都强调加强地理基础知识教学和发展学生能力。第二章 研究实际意义吴传钧院士在谈到教育改革时说:“地理教育是一件头等大事,它不仅关系到发展地理学问题,更主要是关系到提高全民族素质问题。”在现阶段地理教学中,高中文科学生地理学科综合能力培养具有非常现实意义,这不仅符合国家素质教育大方向,而且符合“3+X”高考改革方向,其中江西省实施是“3+小综合”。2.1 高考改革,能力立意1999年教育部发出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意见提出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其核心是考试内容与形式变化,而本质是注重能力,强调综合。总体上将更加注重
40、对考生能力和素质考查;命题范围遵循中学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试题设计增加应用性和能力型题目。各个考试科目命题都应体现这些要求。要组织有关人员加强研究和实验,使之不断深化。命题要把以知识立意转变为以能力立意,转变传统封闭学科观念,在考查学科能力同时,注意考查跨学科综合能力。建立在中学文化科目基础上综合能力测试,目前分“文科(政治、历史、地理)综合”和“理科(物理、化学、生物)综合”。文科综合命题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近年来高考文科综合试卷中确实出现了政治、历史、地理三科融合性很好试题,例如:
41、2002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第41题中“葱岭”,2004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第1-4题中“真腊”,均为某个地区历史曾用名,属于考生必须在历史背景下运用地理知识才能完成综合性试题。另外,2002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第31题则是以“洞庭湖面积缩小” 地理背景材料要求考生运用经济哲学知识解答问题。社会焦点与热点问题更成为地理高考试题综合试题主旋律。对这些问题应有一个基本、正确学科背景认识,学会用多学科知识分析、阐释和评价。2.2 近年来国家人才选拔标准之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综合能力强复合型人才。综合能力是一个人生活、学习、工作最具影响力因素,综合能力是衡量国民素养重要标准。综合能力关系到国民对社会
42、发展贡献,顺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有利于高校选拔综合能力强学生,也利于中学进行素质教育。地理学从整体反映人类生存客观世界,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三大科学系交叉产物,在社会生产实践、科学研究和工作中都十分重要。当前,人类生活与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越来越紧密,国土整治、经济开发、旅游、交通运输、信息流通等几乎每种行为都与地理环境(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密切相关。地理学具有很强实用性,新课标指出地理课程最终目标是“对学生生活有用”,“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因此决定了地理课程在培养国民综合素质中重要地位。地理课程内容许多是关于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动态变化关系方面知识。人口
43、观念、环境观念和资源观念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培养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目标。对培养学生时代责任意识、时代紧迫意识与全局观念有着十分重要作用。培养21世纪高素质、具有创新、综合能力人才,树立可持续发展地理教育观,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满足当代人需要,而且还要满足子孙后代需要。2.3 地理学科特点要求地理知识涵盖内容广泛,联系渠道多样,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综合,在适应解决应用性和能力型命题设计中,具有潜在功能;在分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发展诸多问题中,都离不开有关地理知识、地理观点、地理思维和地理方法。地理学科以其本身所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动态性、基础性、实用性等特点,在综合能力培
44、养过程中具备一定优势。同时学好地理学科必须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地理课程内容最突出特点是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复杂多样,空间结构跨度很大,地域差异明显,综合性强,综合讨论地球整体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基本规律和问题,研究地面各种地理事物与现象分布反映地理事物与现象之间相互联系和地区差异性。所以,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综合能力是地理课程要求。2.4 对学生学习观念和方法产生深远影响世界是综合、整体自然事物或社会现象综合,符合人类认识事物特点和认识能力渐次发展,这就要求在了解地理事物和把握地理规律时,学生应该养成综合思维学习观念,而不是单一或片面认识学习观念。多加强地理综合能力自我培养,不仅对地理学科有益,同时
45、作为学习能力可以是其它学科受益。例如:提高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运用图表及图文转换能力等。地理学科能够通过地理实践、掌握和运用地图、地理思维(分析法、比较法等)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使之终身受益。第三章 地理学科综合能力概念界定地理综合能力概念具体化产生源于地理学科综合性和高考能力要求,具有明显学科特征,又与其他学科存在联系。3.1 地理学科知识结构综合性和能力要求从学科特点分析地理综合能力立足于地理知识点综合和地理能力综合两方面基础要求。3.1.1 地理学科知识结构综合性特点随着地理学科研究内容日益深入与拓展,它研究领域具有广泛性和学科交叉性特征。地理与其他学科众多知识、能力结合点构成了培养综合能力“基石”。3.1.1.1 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综合人文地理是人类活动在自然环境中创造结果,可以说自然地理是“因”,人文地理是“果”,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是密不可分。人类农业活动受自然环境要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文、植物等影响,从而农业生产存在明显地区差异,工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