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复习提纲详细版(39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5926134 上传时间:2022-08-24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37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免疫学复习提纲详细版(39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医学免疫学复习提纲详细版(39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免疫学复习提纲详细版(3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免疫学复习提纲详细版(39页).doc(3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医学免疫学复习提纲详细版-第 39 页医学免疫学复习提纲详细版1. 熟悉医学免疫学的定义。医学免疫学(medical immunology):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静态的结构和功能及动态免疫应答、免疫相关疾病发生机制以及免疫学诊断与防治手段的生物科学。免疫学最基本的一些独特性:1、 最基本结构: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2、 最基本功能:免疫应答(包括免疫耐受),免疫调节3、 最明显的效应表现:体液免疫(特异性抗体)和细胞免疫(T细胞)4、 最基本性质:免疫性,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5、 最基本作用:维护人体健康或引发人体疾病的“双刃剑”6、 最重要特色:识别性;特异性;记忆性;调节性,膜表

2、面分子多样性。7、 最大贡献:疫苗,红细胞血型抗原;移植抗原的发现;特异性抗体制剂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骨髓移植;克隆技术;免疫学技术2. 掌握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1 免疫防御功能,2免疫自稳功能,3免疫监视功能3. 掌握抗原的定义、特性、类型、影响因素;半抗原、超抗原、TD抗原、TI抗原、异嗜性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等特殊抗原 定义:抗原是指凡能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特性:1、具有免疫原性,即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2、具有抗原性,即能与其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

3、力类型:一、根据抗原性能分类1、完全抗原:同时具有抗原性和免疫原性的成为完全抗原,如血清蛋白、病毒、类毒素等。2、半抗原:只能与抗体结合而不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者是半抗原。(没免疫原性)多为小分子药物,如分解后的青霉素小分子。载体(carrier):赋予半抗原以免疫原性,蛋白质、多聚赖氨酸等 半抗原 + 蛋白质= 完全抗原二、根据抗原刺激抗体产生是否需要Th细胞辅助1.胸腺依赖性抗原 ( TD-Ag ,thymus-dependent antigen) 需Th细胞参与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2.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 ( TI- Ag ,thymus-independent an

4、tigen):直接激活B细胞,诱导体液免疫,无需Th细胞辅助。多糖类抗原。TI-1Ag,如细菌脂多糖,使成熟和不成素的B细胞皆能发生应答。TI-2Ag如荚膜多糖,只能使成熟的B细胞应答。三、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一)异种抗原:来自不同种属的抗原:微生物及其产物(外毒素);植物蛋白; 用于治疗的异种动物抗毒素血清;异种器官移植物(二)同种异型抗原: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存在的抗原。如血型抗原、组织相容性抗原等(三)自身抗原:可诱导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自身成分成为自身抗原。隐蔽抗原释放:脑组织、眼晶状体蛋白等,相关部位感染或外伤、手术后,进入血流自身抗原改变:在感染、烧伤、辐射、化学药物作用下,组织成

5、分发生改变,分子模拟:热休克蛋白(HSP)微生物的HSP与人体自身抗原相似,具有同源性 (四)异嗜性抗原:又称Forssman抗原。不同种属生物间存在的共同抗原。五、其他分类(一)按生产方式:天然抗原(细菌、病毒、粉尘、异种动物血清等) 人工抗原(人工制备疫苗,基因工程疫苗)(二)按物理性状:颗粒性抗原与可溶性抗原(三)根据作用效果: 变应原(allergen):引起超敏反应(变态反应)者。(机体在识别和排除抗原的同时造成功能障碍和病理损伤) 耐受原(tolerogen):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者(即对诱发耐受的特定抗原无应答) 影响因素:一、 抗原分子结构和性质:1 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000

6、0者多呈现弱免疫原性,低于4000者一班不具有免疫原性。胶原约100kD,直链结构,弱抗原2 化学组成及结构: 1)蛋白质:含芳香族氨基酸多的免疫原性强,结构越复杂免疫原性越强;2)多糖:具有免疫原性, 较蛋白质弱。3)核酸:多无免疫原性,与蛋白质结合则具有免疫原性。 3 可降解性:抗原必须首先被降解才能经APC提呈给Th细胞。二、 宿主方面因素:1 遗传因素:同种动物不同品系及不同个体对同种抗原产生不同 强度的免疫应答。2 年龄,性别,健康状态:青壮年动物比幼年和老年动物对抗原的免疫应答强;新生动物或婴儿由于B细胞尚未成熟,对多糖类抗原不应答三、免疫原的剂量及进入途径:(1)剂量:1)剂量不

7、足或过多均不引起免疫应答 2)重复进入。再次免疫,引起强免疫应答。(2)途径:皮内、皮下、肌肉、静脉、腹腔。皮内免疫最佳。特殊抗原:1 超抗原(SAg)某些细菌或病毒产物可激活很高数量的T细胞,这类物质具有很强的刺激T细胞活化的功能,故称为超抗原。(一)外源性超抗原:主要为细菌的毒素性产物。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族链球菌M蛋白。内源性超抗原:逆转录病毒蛋白,在宿主体内表达。(二)SAg的作用特点:1. 强大激活T细胞(CD4+T细胞)能力,可刺激T细胞总数的520%;2. 不需APC处理,一端直接与MHC-II类分子,另一端和TCR-Vb结合;3. 不受MHC限制,同MHC-II类分子高

8、亲和力结合,增加TCR与SAg的亲和力;4. 可能诱导T细胞产生免疫耐受或免疫抑制。为诱导T细胞耐受的研究提供的实验模型。T细胞可能因过度刺激被耗竭,继发免疫抑制状态2 丝裂原 在体外实验中,能与T、B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刺激静止的淋巴细胞转化为淋巴母细胞,表现出体积增大,胞质增多,DNA合成增加或者有丝分裂变化的物质。用于体外机体免疫功能的检测 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一、异物性:抗原来源于宿主亲缘关系越远,其免疫原性越强。二、特异性:抗原刺激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与免疫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一)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色化学基团,称为抗原决定簇。(二)T、B细

9、胞表位:T、B细胞借助其各受体 识别一个大分子抗原特定部分。抗体特异性是针对抗原表位,而非整个抗原分子。T 细胞表位:多肽片段,连续性决定簇,位于内部。B细胞表位:位于抗原妃子的表面,为功能性决定簇;位于天然蛋白质内部的,为隐匿性决定簇。(三)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四)共同抗原表位与交叉反应抗原的结合价: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功能性决定簇数目。半抗原:一价 天然抗原:多价抗原4. 了解佐剂的定义、分类、应用。 定义:先于抗原或同时与抗原混合注射体内,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称为佐剂 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分类:1 油性佐剂,如弗氏佐剂 2 无机化合物,氢氧化铝,磷酸铝

10、;磷酸钙 3 微生物及其产物:分支杆菌、短小棒状杆菌及其产物 4 脂质体 5 免疫刺激复合物(ISCOM) 皂角苷佐剂 仅用于兽用疫苗 6 其他佐剂:细胞因子,如IL-2,IL-12,IFN-Y.增强免疫应答的机制:1、 佐剂可以改变抗原的物理性状,延缓抗原降解和排除,延长抗原在体内存留时间,congress更有效刺激免疫系统2、 可以导致注射部位及其局部炎症反应,有利于刺激免疫细胞的增殖3、 可作为传递工具,佐剂可以帮助抗原到达特异性靶免疫细胞器官。4、 可以作为免疫增强剂,刺激淋巴细胞的增值分化主要用途包括:1、可增强机体可以行免疫应答,用于预防接种积制备高效价动物血清抗体。2、作为非特异

11、性免疫增强剂,临床上用于抗肿瘤或抗感染的辅助治疗。5. 了解中枢免疫器官与外周免疫器官;固有免疫系统、适应性免疫系统的特点、组成 。 中枢免疫器官 有骨髓及胸腺组成,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的场所。一、 骨髓:是造血干细胞,也是各类免疫细胞的发生场所。(一) 造血干细胞的分化:1、髓样祖细胞的定向分化 2、淋巴样祖细胞的定向分化(二) B细胞在骨髓内的发育1、B细胞在骨髓内的发育过程:淋巴样前体细胞 祖B细胞(pro-B ) 前B细胞(pre-B) 未成熟B细胞 成熟B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 骨髓基质细胞在B细胞发育中的作用: 粘附性接触 提供生长因子2、B细胞受体(BCR)表达3、免疫球蛋

12、白以外其他分子的表达二、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一)胸腺的构成与T细胞发育的微环境影响胸腺内T细胞的分化、增殖和选择性发育胸腺上皮细胞影响胸腺细胞分化的两种方式 细胞细胞间相互接触 分泌细胞因子树突状细胞 较集中存在于皮质-髓质交界处,表达高水平的MHC-类分子。巨噬细胞散在表达低水平的MHC-类分子1、发育过程胸腺细胞(来自骨髓的淋巴样干细胞) 被膜下区 皮质区 髓质的移行成熟过程2、胸腺细胞表面膜分子的表达“双阴性”(CD4- CD8-)胸腺细胞 胸腺被膜下区和皮质边缘区“双阳性”(CD4+ CD8+)胸腺细胞 主要存在于皮质深区“单阳性”(CD4+或CD8+ )TCR T

13、细胞 皮质和髓质交界处及髓质区3、胸腺细胞发育中的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 阳性选择(positive selection)指发育中的双阳性(CD4+CD8+)胸腺细胞表达的TCR同胸腺上皮细胞表达的自身MHC分子相互结合,能够识别自身MHC分子的胸腺细胞存活从而继续发育的过程。通过选择成熟的T细胞能够识别结合与MHC分子上的抗原肽从而激活免疫应答。获得MHC限制性 阴性选择 经过阳性选择的胸腺细胞表达的TCR与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表面的自身抗原肽-MHC或类分子复合物结合,导致自身反应性T细胞克隆清除或形成克隆不应答状态。决定T细胞自身耐受性外周免疫器官 由淋巴结,脾和黏膜免疫系统组成,是成熟T细

14、胞,B细胞定居场所,也是产生免疫应答部位一、 淋巴结:T细胞约占75%,B细胞约占25% 二、脾:T细胞:占45%; B细胞:占55%三、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l-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MALT)1肠相关淋巴组织( GALT):包括:扁桃体、增殖腺、阑尾和派氏集合、淋巴结(Peyer patches)2鼻相关淋巴组织(NALT)3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BALT)4粘膜免疫系统的B细胞合成分泌型IgA5粘膜免疫系统的免疫学作用特性1) TCR和CD8TCRT细胞发挥生物学作用不具有MHC限制性2) 粘膜免疫系统对大多数抗原诱导产生免疫耐受性3) 炎症反应

15、会导致肠道局部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产生6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1) 归巢: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2)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固有免疫系统 也叫非特异性免疫系统是由组织屏障、固有免疫细胞、固有免疫分子组成,是生物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一个天然的防御系统。固有免疫细胞有吞噬细胞,NK细胞,树突状细胞,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YgT细胞,B1细胞适应性免疫系统也成为获得性免疫系统,T细胞,B细胞,抗原提呈细胞6. 熟悉固有免疫细胞蛋白表达、受体表达等。定义:参与固有免疫应答的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

16、自然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也包括 T 细胞、NKT 细胞、B1细胞。 一、 吞噬细胞大吞噬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单核细胞 巨噬细胞 小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表面表达多种受体,通过识别并结合相应配体广泛参与免疫应答发挥效应功能。(一) 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recognition receptors, PRR)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 PAMP):G-细胞壁的主要成分脂多糖(LPS)、G+的肽聚糖、病毒的双股RNA.损伤相关的分子模式(daage associated mol

17、ecular patterns, DAMP):热休克蛋白-高迁移率组蛋白等。PAMPs和DAMP能被固有免疫细胞便面相应的受体所识别,这些受体被称为模式识别受体。启动即时免疫。1 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s分子均为型跨膜蛋白,有胞外区、跨膜区和胞内区三部分组成。TLR与相应配体结合后通过胞内段向细胞内部传导信号,主要产生两方面效应:表达和分泌多种炎症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IL-12和IL-6等;诱导共刺激分子表达,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生。2清道夫受体(scavenger receptor,SR):表达于巨噬细胞表面的清道夫受体,可以识别革兰

18、阴性菌脂多糖,革兰阳性菌磷壁酸,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和细胞膜内次面翻转到细胞外侧面的磷酯酰丝氨酸等,参与对某些病原体剂丧失唾液酸的陈旧红细胞和某些凋亡细胞的清除。3 甘露糖受体(Mannose receptor, MR):可结合广泛表达与病原体细胞壁糖蛋白和糖脂分子末端的甘露糖和岩藻糖残基(及相应配体),使吞噬细胞活化。 (二)调理性受体1 IgG Fc 受体(FcR)介导的调理作用:增强巨噬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作用2.补体受体(CR)介导的调理作用:促进巨噬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作用(三)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受体:如IFN-、GM-CSF和MCP-1受体等,参与巨噬细胞的活化及迁移作用。二、中性粒细胞

19、:来源于骨髓的髓样干细胞,成熟后主要进入外周血中,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的50-70%。中性粒细胞表面表达IgG Fc受体和补体C3b受体,也可通过调理作用促进和增强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和杀菌作用。三、NK细胞:不同于T、B细胞的第三类淋巴细胞,不表达特异性抗原识别抗体,有骨髓淋巴样干细胞发育而来。分布:约占外周血中淋巴细胞总数的57; 脾、肝脏;淋巴结和其他组织中也有少量NK细胞存在。NK细胞特异性表达CD16、CD56分子,不表达TCR、mIg。NK细胞不需要抗原预先致敏,即可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病毒或寄生菌感染的靶细胞,并且杀伤作用不受MHC限制。(一)通过IgG Fc受体识别抗体结合的靶细胞:以

20、IgG抗体作为中间桥梁,定向介导NK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成为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 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 ADCC)。从而杀伤与IgG抗体特异性结合的肿瘤或病毒感染的细胞。(二)杀伤细胞抑制性受体和杀伤细胞活化性受体:对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的识别。生理条件下,杀伤细胞抑制,不能杀伤自身正常组织细胞,病理条件下,杀伤细胞活化,杀伤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1)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表现杀伤活化效应。(2)杀伤细胞凝集素样受体,KLR,抑制性受体。四、树突状细胞(DC):广泛分布于全身组织和各脏器

21、。未成熟DC表面表达的FcR、补体受体、TLR和MR等膜受体介导DC对各种抗原物质的摄取。成熟DC 高表达MHC/类分子、CD80/86、CD40、ICAM-1等共刺激分子,其摄取、加工处理抗原能力弱,而提呈抗原、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能力强。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始动者。五、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分布: 嗜碱粒细胞血液 肥大细胞呼吸道、泌尿生殖道和胃肠道的 上皮下及皮肤下的结缔组织内靠近血管处。膜分子: FcR(IgE的Fc受体) C3aR 和 C5aR。六、嗜酸性粒细胞:主要分布在多种腔道的粘膜组织和外周血液中。表面除表达C3a、C5a、C567受体和ECF-A受体外,还表达低亲和性IgE受体

22、(FcR)7. 熟悉 T、B 淋巴细胞 膜表面分子及功能 发育、分化等。 T淋巴细胞表面膜分子:1 TCR-CD3复合体:CD3分子参与T细胞发育过程中TCR的膜表面表达和在TCR与抗原接触后产生的活化信号向细胞内的传导。CD3分子主要表达与成熟的T细胞表面,因此可作为T细胞的表面标志,用于外周血中成熟T细胞的检测。2、T细胞其它主要表面膜分子 CD4和CD8分子:成熟T细胞只表达其一。在外周血中,CD4T细胞约占65%,CD8T细胞约占35% CD2分子:又称LFA-2 (lymphocyte function associated antigen-2, 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2)和E受体

23、(绵羊红细胞受体)。CD2分子表达于成熟的T细胞,双阳性和部分双阴性胸腺细胞及NK 细胞。配体:LFA-3(CD58分子)。功能:介导T细胞与抗原递呈细胞间的粘附作用,刺激T细胞非特异性活化;介导胸腺细胞的发育成熟。LFA-1: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表达于全部白细胞,活化T细胞增加表达。配体:ICAM-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细胞间黏附分子1,CD54). 功能:介导T细胞的移行;在T细胞同APC或靶细胞间起粘附作用。CD28和CTLA-4(CD152):配体:B7分子(两者同)。分布:CD28分子 主要表达于人外周T细胞;CTLA-4分子

24、 表达于活化T细胞。功能:CD28分子 与表达在APC上的B7分子结合,为初始T细胞提供协同刺激信号,促使T细胞活化和增殖。CTLA-4分子 同B7分子结合提供抑制信号给活化T细胞,阻止T细胞的增殖,限制细胞分泌IL-2。CD40L:分布:活化T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功能:与APC表面的CD40结合促使T细胞进一步增殖;活化APC表达B7分子;T细胞表面的CD40L与B细胞表面的CD40相互作用,产生Ig类转换。 丝裂原受体:如植物血凝素(PHA)和刀豆蛋白A(ConA). 在体外能非特异地刺激初始淋巴细胞发生淋巴母细胞转化、DNA合成增加和产生有丝分裂等变化的物质。分类:按表达TCR类型不同:T

25、细胞;T细胞 按对抗原应答所处状态不同:初始T细胞 (nave T cell);活化T细胞(active T cell);记忆性T细胞(memory T cell)T细胞:按CD分子不同:CD4T细胞 ;CD8T细胞 按功能不同:辅助性T细胞(Th);细胞毒性T细胞 (CTL或Tc);调节性T细胞 (Tr, 或Treg)功能发育和分化:一、 T细胞:1 CD4+细胞:CD表型:CD3+CD4+CD8-,主要为Th细胞亚群; 作用特点:识别抗原时受MHC-类分子限制;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发挥效应功能;CD4T细胞(部分)也具有细胞杀伤功能。Th1细胞:主要分泌IL-2、IFN-和TNF-;Th2细胞

26、:主要分泌IL-4、IL-5、IL-6和IL-10。功能:Th1细胞:主要辅助细胞免疫效应: a.活化巨噬细胞,抗胞内寄生微生物;b.诱导 B细胞活化,分泌调理性抗体;。免疫调节作用: 如IFN-可促进Th0细胞向Th1细胞分化 。Th2细胞:主要辅助体液免疫效应:a.诱导B细胞活化、分泌中和性抗体 ;b.通过活化补体等方式抗胞外寄生微生物。免疫调节作用:如IL-4可促进Th0细胞向Th2细胞分化2、 Th17细胞:分泌IL-17。在自身免疫性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3、调节性T细胞 (regulary T cell,Treg):表型FOXP3+CD4+CD25+。通过细胞间接触、分泌IL-1

27、0和TGF-发挥免疫抑制作用。两个组群: 自然性调节性T细胞(natural Treg, nTreg),在胸腺发育成熟。 适应性调节性T细胞,或称诱导性调节性T细胞(induced Treg,iTreg)5、 CD8T细胞 :CD表型:CD3+CD8+CD4-,主要为CTL细胞亚群;CD8+CTL具有细胞毒作用,可以杀伤病毒等细胞内寄生物感染的靶细胞。作用特点:n 识别抗原时受MHC-类分子限制 ; n 免疫调节作用, 如释放IFN-、TNF-和TNF-等细胞因子 n 具有细胞杀伤功能CTL(TC)细胞:特点:具有MHC-类分子的限制性;功能:细胞毒作用,免疫调节;机制:释放细胞毒性蛋白:穿孔

28、素,颗粒酶;诱导细胞凋亡CD4+CTL:主要通过自身表达的FasL介导杀伤表达Fas分子的靶细胞 ;清除分泌自身抗体的B细胞初始T细胞是没有接受过抗原刺激的成熟T细胞活化T细胞是执行机体免疫效应功能的细胞记忆性T细胞维持机体免T细胞:大部分T细胞分布于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无抗原识别的MHC限制性。生物学功能:细胞毒作用;免疫调节作用;损伤粘膜的修复作用。二、B淋巴细胞:(一)BCR复合体 mIg与二聚体Ig /Ig形成复合体。mIg结合抗原,Ig /Ig转导抗原结合信号。(二)其它膜分子 1.CD19、CD21和CD81复合体 :(1)B细胞辅助受体:CD19、CD21(CR2)、CD81(TA

29、PA-1);(2)功能:增强BCR识别抗原产生的信号: 补体系统活化 C3d片段 与Ag结合 同CD21和BCR结合 辅助受体与BCR交叉连接 增强BCR识别抗原产生的信号。 CD19B细胞重要标志,表达于前B细胞到成熟B细胞各发育阶段。2.CD40分子TNF受体家族成员:分布:B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生物学功能:同CD40L(活化T细胞表达)结合 协同刺激信号 促B细胞对TD-Ag应答;诱导Ig同种型的类别转换;同BCR交叉连接,再通过与T细胞直接接触维持生发中心B细胞的存活。 3. CD80和CD86:共刺激分子,亦称B7分子。CD80为B7-1,CD86为B7-2。分布:成熟B细

30、胞 初始B细胞低表达;活化B细胞高表达。功能:与T细胞表面CD28分子结合,提供T细胞活化第二信号。高水平表达B7分子的B细胞是有效抗原提呈细胞。4、补体受体:组成:CR1(CD35)和CR2(CD21);功能:CR1+C3b(或C4b、iC3b)调节B细胞的 活化增殖。CR2,B细胞辅助受体组成分子,与iC3b、C3d和C3dg结合,促进B细胞活化。EB病毒的受体。5.MHC分子: 表达MHC-I类分子和MHC-II类分子,发挥抗原提呈作用。6、黏附分子:由B细胞表达的与T 细胞结合的黏附分子主要有LFA-1和ICAM-1,LFA-2和LFA-3等。(三)B细胞亚群B1细胞:来源于骨髓外,C

31、D5+。B1细胞的抗原受体识别环境抗原,在防御胸膜腔、腹膜腔和肠道粘膜感染中发挥作用,主要对T1抗原,如革兰阴性菌内毒素对人体的损伤作用。B2细胞:介导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提呈抗原;免疫调节。三、 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 APC)概念:能摄取和在细胞内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在机体免疫识别、免疫应答及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抗原处理:将蛋白质降解成肽片段,并同MHC分子结合,一同表达在细胞膜表面,提供给T 细胞识别活化抗原提呈细胞的种类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一)分类:1、按来源:髓系D

32、C ,淋巴系DC 2、按组织分布:淋巴样组织中的DC;非淋巴样组织中的DC 3、按其发育及迁移阶段:DC前体,未成熟DC,迁移期DC,成熟DC 4、按其功能:大量分泌IL-12的DC1亚群,主要诱导Th0细胞向Th1细胞分化;能产生IL-4及较少分泌IL-12的DC2亚群,主要诱导Th0细胞向Th2细胞分化;能产生IL-10的亚群可能诱导免疫耐受。(二)DC的生物学功能:1、摄取、加工处理并提呈抗原2、DC参与中枢和外周免疫耐受的形成3、DC参与免疫记忆的维持4、DC分泌细胞因子调节免疫应答二、单核-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可以借助膜表面相应受体(如甘露糖受体、LPS受体,清道夫受体、补体受体、Fc受

33、体等)吞噬杀伤病原微生物,参与机体固有免疫应答。同时巨噬细胞又是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三B细胞在体液免疫中发挥作用,作为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其在低浓度可溶性抗原的提呈过程中十分重要。抗原的提呈和处理:抗原摄取、抗原处理、抗原提呈一、 外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又称溶酶体或MHC-类途径。APC通过吞噬、巨吞饮及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方式将外源性抗原摄入细胞内形成吞噬体,吞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形成吞噬溶酶体。外源性抗原在吞噬溶酶体内被降解为抗原肽,与来自内质网的MHC-类分子结合,被提呈给CD4+T细胞。部分外源性抗原也可通过其他途径与MHC-类分子结合。如直接与细胞表面的空载MHC-

34、类分子结合,或者在吞噬溶酶体内降解的抗原随后与在循环至胞内的成熟MHC-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类分子复合物,转运至细胞膜表面而提呈给T细胞。二、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又称胞质溶胶胡哦哦MHC-类途径。内源性抗原在胞质中被蛋白酶体降解为短肽后,经抗原肽转运体(transporter of antigenic peptides, TAP)转运至内质网。在内质网中抗原肽与MHC-类分子结合形成复合物,经高尔基体转运至细胞表面,供CD8+T细胞识别。三、脂类抗原可由CD1分子提呈。四、交叉提呈II 类分子限制性,又按分泌不同因子分为Th1细胞和Th2细胞,Th1细胞分泌IFN-Y主导细

35、胞免疫,Th2细胞分泌IL-4,IL-10主导体液免疫2 CD8+细胞:细胞活性毒性,主要表现为细胞特异性杀伤作用B淋巴细胞表面膜受体:1 BCR mIgM 未成熟B细胞只表达mlgM mIgD 成熟初始B细胞出了表达mIgM,还有mIgD mIgA,mIgG,mIgE 受抗原刺激后表达 2 Fc受体 3 补体受体 4非特异性有丝分裂原受体B淋巴细胞表面膜分子:一,b细胞分化抗原1 CD5 在未成熟B1细胞 2 CD79 3 CD19 CD21 CD81复合体 4 CD40 二 MHC分子:可表达l类和ll类 三 粘附分子功能:B1细胞参与机体防御 B2细胞:1 介导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 2提呈

36、抗原 3免疫调节8. 掌握 APC antigen-presenting cell 的定义、分类、功能。定义:是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分类:专职APC :专职性表达MHC ll类分子和诱导T细胞活化树突状细胞DC,单核吞噬细胞系统MPS,B细胞非专职APC:不表达MHC2分子内皮细胞,纤维母细胞,各种上皮及间皮细胞功能:T细胞不能识别游离抗原,只能识别细胞表面与MHC分子结合的抗原肽,APC主要功能是将胞质内自身产生或摄入细胞的抗原消化成一定大小的抗原肽片段,与胞内MHC分子结合成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供TCR识别,诱导T细胞活化。9. 掌握抗体的结

37、构、功能及各各类Ig的特点。抗体(antibody,Ab):是B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种蛋白质,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地结合,具有免疫功能。 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的免疫效应分子 抗体分子的结构:一、基本结构:(一)轻链和重链:轻链(L链):链,链。重链(H链):五类,分别为、和。不同的H链与L 链(或)组成完整的Ig分子,分别称为IgM, IgG, IgA, IgD, IgE.(二)可变区和恒定区: 可变区(variable region,V区) :氨基酸的组成和顺序多变。超变区 (hypervariable region, HVR):氨基酸组成和顺序变化

38、大。又称为互补性决定区(complementarity determining region,CDR)。骨架区(framework region, FR)氨基酸组成和顺序变化小。 恒定区(constant region, C区):氨基酸的组成和顺序相对稳定。二、功能区(一)Ig功能区1. 轻链有VL和CL两个功能区。2. IgG、IgA和IgD重链有VH、CH1、CH2和CH3四个 功能区。 IgM和IgE重链多一个功能区: CH4。(二)功能区的功能: VH 和VL 是结合抗原的部位。 CL 和CH上具部分遗传标记(同种异型)。补体结合位点( CH2 或CH3 )。 CH3 或CH4与免疫细

39、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 CH2 和CH3 介导IgG 通过胎盘。(三)铰链区位于Y形分子两臂和主干之间的区域,即CH1与CH2之间。 富含脯氨酸,易伸展弯曲,且易被蛋白酶等水解。不同的Ig其铰链区不同,IgM和IgE无铰链区。三、水解片段1.木瓜蛋白酶:(铰链区近N端处)可得三个片段v 2个相同的Fab段,即抗原结合片段(fragment of antigen binding)v 1个Fc段,可结晶片段(fragment crystallizable)v 2.胃蛋白酶:(铰链区近C端)可得两个片段: 一个F(ab)2 片段。 Fc段被裂解为若干小分子片段,即pFc。四、其他成分(J链和分泌片)1.

40、连接链(joinging chain,J链): 由浆细胞合成,一条富含半胱氨酸的多肽链。 将IgM连接成五聚体; 将IgA连接成二聚体;2. 分泌片(secretory piece, SP): 是一种含糖的肽链,由粘膜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结合到IgA二聚体上,是分泌型IgA分子上的一个辅助成分,有保护和转运作用。根据其抗原特异性,Ig分为三类: 1.同种型:根据重链C区的不同,将抗体分为IgG、IgA、IgM、IgD、IgE 五类。根据免疫球蛋白轻链C区抗原特异性的不同,可分为型和型。 2.同种异型:是指同一种属不同个体之间其免疫球蛋白分子所具有的不同抗原特异性。主要反映在Ig分子的CH和CL

41、上的一个或数个氨基酸的差异。是由不同个体的遗传基因决定,又称同种异型遗传标志。 3.独特型:是指在同一个体内,不同B细胞克隆所产生的免疫球蛋白分子V区以及T、B细胞表面抗原受体V区所具有的抗原特异性标志。功能:1 特异性结合抗原 由抗体的V区 HVR)的空间构型决定的2 活化补体:抗原与抗体结合,通过经典途径激活;凝聚的IgA、IgG4通过旁路途径激活补体系统3 结合Fc受体:介导1型超敏反应;调理吞噬作用;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 ADCC)4 通过胎盘和黏膜:IgG以主动转运方式通过胎盘;Ig

42、A可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粘膜局部免疫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含量最多,占血清总Ig的75%80%。半衰期最长(23天)主要由脾脏和淋巴结中的浆细胞合成。 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 是机体主要抗菌、抗病毒和抗毒素抗体,是再次免疫应答的主要抗体。 激活补体、调理作用、ADCC效应:分子量最大,是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合成和分泌的抗体,在体液免疫应答中最先出现。激活补体能力强。不能通过胎盘,用于检测胎儿宫内感染。单体IgM也是B细胞膜表面的主要标志抗原受体3.IgA:有血清型和分泌型二种。分泌型IgA是二聚体。粘膜局部免疫的主要抗体。阻止病原微生物对粘膜上皮细胞的粘附,有抗菌、抗病毒、中和毒素等

43、作用。新生儿可从母乳中获得分泌型IgA。4、IgD:量少,易水解,半衰期很短(3天)。功能不清楚。 作为B细胞表面抗原受体,是B细胞成熟的重要标志。5、IgE: 含量最少,呼吸道和胃肠道等处的粘膜固有层的浆细胞产生。引起型超敏反应。是种系进化中最晚出现的Ig10. 掌握补体的定义、命名、组成及功能;熟悉三条激活途径及基本过程。 补体 是存在于人体或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或细胞膜表面的一组活化后具有酶样活性的蛋白质补体系统 由补体及其相关调节因子和膜蛋白共同组成一个反应系统补体系统的组成及命名 1. 补体系统组成 (1)固有成分(存在于体液中,参与补体活化级联反应) 经典激活途径的C1(C1q,C

44、1r,C1s),C4、C2;旁路激活途径的B、 D因子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激活途径的MBL、丝氨酸蛋白酶。上述三条途径共同每段同龄的C3,C5,C6,C7,C8和C9。(2)补体调节蛋白(调控补体激活级联反应) 可溶性调节因子。 膜结合性调节分子。(3)补体受体(存在于不同细胞膜表面,可与补体激活的活性片段结合而发挥作用) C1qR,CR1,CR2,CR3,C3aR.,C5aR等。2. 补体成分命名 1968年统一命名。(1)固有成分:用C后加阿拉伯数字表示,如C1,C2,C3C9,其中C1由C1q,C1r,C1s三种亚单位组成。(2)其他成分:用英文大写字母表示,如B因子、D因子、P因 子、H因子等。(3)裂解片段:通常小片段用a表示,如C3a;大片段用b表示,如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单元课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