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文化和哲学思想(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极拳文化和哲学思想(3页).doc(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太极拳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哲学思想,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老子、庄子、易传及阴阳家和道家学说上。 中国的哲学思想可以上溯到夏商时代。但中国的哲学思想真正形成理论体系却是在战国乃至秦汉年代。这里,我们先简略地综述有关“阴阳”的史据考察。 老子四十二章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在此,老子明确提出了“阴阳”属性普遍地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这是道家对阴阳学说的最早理论贡献。庄子大宗师中继续发展了这一观点:“阴阳于人,昏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万物畜而不知,此之谓本根。”不仅如此,道家在观察自然与社会的变化中,发现了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的辩证法则:“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老子二章)
2、,提出了“反者道之动”(老子四十章)的著名辩证学说,为以后的阴阳理论体系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辩证基石,这就是道家对阴阳理论形成的巨大贡献。 战国后期的苟况在其著述里也举起了阴阳理论的旗帜。荀子礼论云:“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肯定了万物的生成和变化,是天地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否定了鬼神支配万物的存在。荀子天论中就指出:“星坠,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在这里,荀子指明罕见现象也是服从于阴阳的规律,奇怪是可以理解的,但迷信而畏惧是不正确的。 “易传”中凡有关“阴阳”范畴的论述源于道家,凡“五行”方位说及“天人感应说”
3、来自于阴阳家。统观先秦至战国以前儒家论语、孟子等等学说中,均没有涉及阴阳五行方面的记载,便是有力的说明。从占典太极拳哲学理论中可以发现,它的很多要求和方法以及运用原则,都离不开道家哲学理念。如老子云:“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取之,必固欲之。”这种认识方法沦就在太极拳诀中体现出来,“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欲左先右”,“欲前先后”等等。 老子云:“以天下之柔,驰骋天下之至刚。”太极拳的技击原则正是“以柔克刚”,在具体运用时则要求“以弱为本,舍己从人”。 太极拳古典哲学理论中,有关“阴阳”相互间既统一又互相转化的思想随处可见。太极拳论中载,“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
4、,阴阳瓦济,方为懂劲”,上述沦说就体现了有关这一方面的深刻理解和引伸。 二、阴阳家道教文化与太极拳 阴阳家的哲学,主要阐述的是宇宙生成沦,由“阴”、“阳”概念观点而得名。在中国的哲学思想范畴里,阴阳是宇宙形成的两个主要法则,中国古今的人都相信,阴阳的结介与互相作用产生宇宙一切现象。 阴阳家的论述强调“五行”的什用,最早的记载见于书经洪范里,“五行,一口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洪范中还告诉人们,人类世界和自然世界是互相关联的,君主方面的恶行,会导致自然界异常现象的出现。这种观念被阴阳家发展成为“天人感应沦”。 礼记月令也是阴阳家的著述,书中概括的告诉君民心当按月做什么事,以便与自然
5、力保持协调。这其中,宇宙的结构是按阴阳家的理论描述的,它的表述是时空的。就是说,它既是空间结构,同时又是时间结构。如,阴阳家把四季与四方配合起来,夏配南,喻热;冬配北,喻冷;春配东,东是日出的方向;秋配西,西是日落的方向。昼夜是四季的微缩表现,因而晨为春,午为夏,晚为秋,夜为冬。阴阳家试图用这样的宇宙论,既从时间又从空间解释自然现象,还进一步认为这些现象与人类行为密切关联。 阴阳家认为,五行按一定顺序相生相克,四季的顺序与五行相生的顺序一致,木盛于春,木生火;火盛于夏,火生土;土盛于中央,土生金;金盛于秋,金生水;水盛于冬,水又生木。由此相生而完成了五行循环。按邹衍及阴阳家的理论推证,以土德而
6、王的黄帝朝,后被以木德而王的夏朝所克。夏又被以金德而王的商朝所克,商又被火德而王的周朝所克,周将被以水德而王的朝代所克,以水德而王的朝代又将被以土德而王的朝代所克。如此周流循环。这个推论被载于吕氏春秋应同篇中流传下来。在以后的实际政治社会中产生了与这个推论惊人相似效应。秦统一中国后,果以“水德”将黄河改名“德水”。为时不久,汉朝建立,正式宣布以“土德”治世。此后,历代皇帝的头衔一直都是“奉天承运”。“奉天承运”就是指奉行天道自然相克之理,承五德转移之运。 道教文化吸纳了众多学派的哲学思想成就,用于探讨人与自然的奥秘,借以探求避免或延缓死亡的原理和方法,甚而达到驾驭自然,超越自然的目的。就这个意
7、义上来说,道教文化具有征服自然的精神与勇气。 道教的出世修仙思想文化,到唐末五代后,逐渐演变成人世救人的方法,而服食金丹超升仙界的外丹修炼法,也在经历了惨痛的教训后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内外丹兼修的理论。如成川略志卷一养生金丹诀记载:“然内丹未成,内无交之,则服外丹者多死。譬如枯草弊絮,而置火其下,无不焚者。” 五代末到宋代,内丹学说的兴起完全取代了外丹修炼说,出现了历史上最重要的道教人物陈抟与张伯端。这两人各成一家之学,一派之祖,影响极为深远。其中,在当世贡献较大的成就者为陈抟,他精于易学、黄老学、内丹学,递传火龙真人,火龙传张三丰,被史称为“隐仙派”。 阴阳家的五行学说,后成为道教文化的内
8、丹学派之重要理论根据。内丹学说在阴阳家哲学的影响下,吸纳了“天人感应论”及“宇宙生成论”,在积极探讨人体生命延长原理的方向上开辟了新的途径,最终为“隐仙派”的张三丰丹士所资用,悟创了内丹功法和外拳运作统一和谐的太极拳术。其中与阴阳五行学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太极拳敛神聚气论中云:“气聚神凝,然后于动静之中导太极之益,于八卦五行之中求生克之理,一身中太极成,阴阳交,动静合”太极拳的古典论述中由“天人感应论”的引导,在用于人体实践体悟阐发立义方面做出了值得骄傲的贡献。张三丰曾云:“夫天人相合,惟道独尊,阴阳交替,万理昭明。阴阳,万变之纲纪也”;“大道惟简,须从阴阳处讨真机”;“人之作用,有动必静,静极必动,动静相因,而阴阳分,浑然一太极也”;“吸之至下而不冲肾,呼之至上而不冲心暗合周天造化之功,夺一年之候也”。 由上述可知,太极拳的哲学思想体系并非道家哲学独门所经营,它也吸收了阴阳家哲学的理论精华,此种状况与道教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关联甚深。 以人为本并与宇宙自然有机之整体联系起来,向着人体生命科学的深层次内涵迈进,结合人体的具体实践,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以人类生命延长的人体机理以征服一般的自然生命过程,正是未来太极拳界应该努力探求的目标之一。-第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