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3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30页).doc(3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课文选讲篇目:1樊迟、仲弓问仁2冯谖客孟尝君3容忍与自由4我的世界观5 又呈吴郎6秋水7张中丞传后叙8婴宁9蒹葭10湘夫人11春江花月夜12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13秋兴八首14长恨歌15无题16苦恼17饮酒18赤壁赋19哭小弟20断魂枪 1 樊迟、仲弓问仁练习题1、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2、从本文节选的内容,可以看出论语的语言具有哪些特色?3、论语对今天的我们,是否还有学习、择取的价值?附参考答案:1、“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从本文所辑录的内容来看,“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爱人”。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
2、构造了仁学的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还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这就是推己及人:别人与自己一样是人,因而应当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别人。所以“恕”其实也就是“爱人”之仁。孔子从未给“仁”一个固定不变的定义,而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结合具体事例谈论“仁”的具体表现形式。所以,只有对相关内容进行综合理解,才能全面了解与把握“仁”所具有的本质特性。2、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3、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论语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各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过重大影响。论语
3、中虽有些许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今天我们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思,这一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和探索它的不朽价值。 2 冯谖客孟尝君练习题1文中描写冯谖初为门客时频频争地位待遇的作用是什么?答:文中刻画冯谖的形象,主要采取了欲扬先抑、层层深入的方法。开始写他“无好”、“无能”,寄食于人却再三弹铗而歌,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仿佛是不知餍足的小人。但当孟尝君召人收债时,他自告奋勇,挺身而出,迅速“市义”而归。在孟尝君失势就国看到“市义”的奇效后,冯谖又作出了更远的谋划,为孟尝君“复凿二窟”,
4、孟尝君从此高枕无忧,长保荣华富贵。由此可见,冯谖起初是故意深藏不露,有意试探,而在盂尝君礼贤下士、真情相待之后,才不遗余力地为之出谋划策,这体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一波三折、生动有趣的情节,既彰显出冯谖的独特个性,又收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2从哪里可以看出冯谖与孟尝君之间是互为对照的?答:孟尝君与冯谖形成对照。冯谖的再三弹铗,反托出孟尝君的宽容大度。而当冯谖大展奇才的时候,又显出孟尝君的目光短浅:他不懂“市义”的意义,不明诸侯之间的矛盾可资利用,不知借宗族关系保护自己。而冯谖则深知百姓的艰难,以“市义来赢得民心,利用齐王与梁王之间争夺贤才的矛盾来抬高孟尝君,以宗庙之重巩固孟尝君封地。人物之
5、间的映照,使全文波澜迭起,姿态横生。3请谈谈你对冯谖为孟尝君营就“三窟”的看法。答:策士冯谖为孟尝君营就“三窟”、巩固政治地位的经过,展现了冯谖不甘屈居人下、报效知己、深谋远虑的奇特风采,同时也表现了孟尝君宽容大度、礼贤下士的品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养士”风气和政治风貌。当然,对冯谖注重民心向背和孟尝君的礼贤下士,在今天也应当给予充分肯定,但对其中的权术观念和“士为知己者死”等意识,则还须进行现代理性分析,不可全盘接受,也不能一概否定。3容忍与自由练习题1谈谈你对“容忍”与“自由”之关系的理解。答:容忍为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2胡适认为不存在“绝对之是”,你的看法如何
6、?答:作者分三个层次来阐发这一中心论点:首先从“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说起,说明“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接着指出“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揭示出容忍难以实行的心理根源;最后则指出“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的态度是极其错误的,强调“绝对之是”根本不存在。3识记文中的三个例证及其所说明的道理。答:作者年少时援引王制专制律条痛骂西游记和封神榜,宗教史上高尔文活活烧死塞维图斯等科学家,提倡白话文时陈独秀“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这三个典型例证,分别证明了文章中三个层次的分论点,说明历史上的宗教改革,和白话文学运动时,那种不容他人匡正的态度,都是基于“我们的信念不会错”的心理习惯,
7、更强调容忍异己的难得。4谈谈本文“言之有物、明白清楚”的大家风范。答:文章从自身的经验谈起,坦诚地进行自我反思和批判,以身说法,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心灵距离,极具亲和力。作者不摆理论架势,将至理深意融化在平易的白话之中,剀切道来,排除了读者阅读和理解的障碍,极易被读者接受。这种文笔和态度,充分体现出胡适所倡导的“言之有物、明白清楚的文风。这种文风,是一种胸有成竹、透彻于心、而后返璞归真、深入浅出的极高境界,故被誉为“大家风范”。 4我的世界观练习题1作者认为,人生“目的何在”“不必深思”,但却得出一个“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结论,这如何理解?答:人是为别人而活着,这是对人的短暂生命价值的透彻感悟,他
8、投身科学、参与社会的热情,是出于对人类相互依存关系的强烈责任感。2作者既认为“客观世界是“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却又坚执探索“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的“宗教感情”,这如何理解?答:作者探索“奥秘”、探索“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的“宗教感情,是基于“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理念的献身精神,同时也说明科学和艺术确有相通的底蕴。3谈谈这篇演讲词的文风与作者人格的一致性。答:思理深远而言语朴实,见解独到而态度谦逊,坦率自然而真情涌动,是这篇演讲词的主要特色,也是作者人品在文风中的体现。 5又呈吴郎练习题1结合中间两联体会诗人在批评吴郎是措辞的委婉和艺术性。 颈联两句上下一气,相互
9、关联,以迂回的方式劝说吴郎。作者本意是劝说吴郎,希望他体恤老妇人的难处,任其前来打枣,却先从承认老妇“多事”入手,措辞极其委婉,可谓煞费苦心。2这首诗揭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诗人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持怎样的态度。 体现了当时战乱频仍,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社会现实。诗人对饱受战乱之苦的下层人民的深切关怀和热爱,也体现了对当时战乱现实的不满。 6秋水 练习题 1、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对今人有何启迪?本文通过寓言形象地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广袤无垠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种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这一主旨在客观上给今人的启迪是人们不可囿于个人有限的见识而自满自足,应
10、该努力学习,不断进取。 2、 本文用什么方式表达作者的观点?本文是用形象的方式表达作者的观点的。首先,在整体构思上,作者虚构一个河神与海神对话的寓言故事,以此展开说理,阐明文章主旨。其次,在文章展开说理之前,先设置了一段对河水与海景的描写,以具体景物的比照来陪衬河神与海神不同的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文章的主旨。再次,通过援譬设喻的手段来揭示所欲阐述的深微玄奥的哲理,而且所用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迭出,使抽象的结论蕴含于形象的比喻之中,引人联想,发人深思。 3、 试析本文类比和对比手法的运用。本文在以对话方式展开说理的过程中,恰当地运用了类比和对比的论证方法,因而使得通常比较抽象的议论也具有很强的
11、形象性。(1)类比:北海若在第一次答话中用排比句将井底的青蛙、夏天的小虫、乡下的书生进行类比,说明受生活环境局限的人难以理解这环境之外的大道理。北海若在第二次答话中用另一个排比句把智者对远近、今古、得失、生死的看法列举出来,通过类比,让人知道智者看待事物所持的相对主义的观点。(2)对比:本篇首段河景与海景的对比,暗示主题,并对河伯与北海若的不同认识境界起陪衬作用。另外河伯以水多自夸,北海若则把自己看作大山中之小石小木也就是一例典型的对比论证。7张中丞传后叙1体会并说明本文议论与叙事紧密结合的特色。答:全文的最大特色是议论与叙事并重。前半部分侧重议论,驳斥了污蔑许远的错误论调,并补叙和赞扬了张巡
12、、许远守城捍卫天下的事迹。后半部分侧重叙事,着重记叙南霁云乞师于贺兰进明的英勇事迹,然后补叙张巡、许远的轶事。前后两部分虽各有侧重,但又有内在联系,前者议论是后者补叙的“纲”,后者是前者的事实佐证,两部分相辅相成,紧紧围绕着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主题。2本文在塑造英雄人物形象时,采用了哪些方法?试作具体分析。答:本文通过细节描写,将张巡、许远、南霁云这三个主要人物,写得生动传神。如写南霁云拔刀断指、抽矢射塔的细节,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人物的刚烈和嫉恶如仇的个性。补叙张巡轶事几乎全用细节,如读书过目不忘,不过三遍,就能记一辈子;写文章不需打草稿,一挥而就;对守城的近万名士卒,只要见过一面,以后没有不认
13、识的。这些细节充分表现了张巡过人的记忆和非凡的文才,使张巡的形象更加生动、丰满。作者笔下的张巡不仅是为国殉身的武将,同时也是一位博通今古、文思敏捷、智勇双全的英雄。3本文为什么叫作“后叙”?答:本文是韩愈在读了李翰张巡传后,感到有所不足,用来补叙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人守卫睢阳的英雄事迹和其他轶事,因此名为“后叙。4概括南霁云的性格特征,并分析作者所用的细节描写手法。答:作者补叙南霁云乞师贺兰,未加一句评论,而是抓住三个具有典型意义的行动,表现南霁云气概豪壮、忠心为国、嫉恶如仇的英雄气概。(1)写他拒绝宴请而慷慨陈词:“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2)写
14、他拔刀断指以为志:“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3)写他箭射浮图以为记:“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同时文中还记叙了南霁云与张巡同时殉难的情景。当城陷南霁云被俘,敌人劝降,南霁云初“未应”,而张巡一句话,南霁云笑答:“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作者采用了精彩的场面描写、侧面烘托的手法,歌颂了南霁云的凛然正气. 赞美其忠肝义胆。 8 婴宁1把握婴宁的个性特点和性格转化轨迹,体会小说所展示的社会人生内涵。答:婴宁的性格最终发生了很大转化,由“无时不笑”到“矢不复笑”,再到“笑须有时”。显然,这转化意味着婴宁自然天性的失落和对社会
15、礼法的顺应;虽然这是不得已的,但却是社会人生的必然:狐女要走出荒山深谷,投身人际社会,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就必须经由这样一番洗礼。如果说这里有一种“隐于笑”的悲剧情味,那就是因为它象征着人类永远也无法解脱的个体性与群体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相矛盾的困境。小说的深刻内涵和普遍意义或许就在这里。2作者说婴宁是“隐于笑者”,这话应如何理解?答:隐于笑者,在抄本作“何尝憨耶”。3谈谈这篇小说的整体建构特点。答:鬼母形象具有整体建构和主题深化的双重价值。小说的表层叙事,是王子服遇美女、寻美女、娶美女的经过,但内里实情,却是鬼母养狐女、教狐女、嫁狐女的过程。表面上的重重偶然与巧合,实际上都是鬼母为完成托养义务
16、所作的有意安排;而鬼母的无所不能,则是她导演这一幕幕喜剧的真正机杼。特别是她对婴宁的一再教诲,督导婴宁从“笑辄不辍”到“笑须有时”,从“少教训”到成为“全人”,更是加速了婴宁自然天性的失落,从而也就十分鲜明地彰显出小说披露人类困境的主题。这就是婴宁整体构思的奥妙所在。4具体分析作品中描写花儿的表现作用。答:花与笑,是婴宁的两大爱好。小说中对笑与不笑的描写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人物性格的转变。对鲜花的描写,一方面推动着情节发展,一方面衬托主人公纯洁质朴的性格特征。初见王生时,婴宁手中拈着一枝梅花。喜好清幽而不浓艳的梅花,表明她安于僻野、不事浮华的品格。她住的院子“桃杏尤繁”,见王生时,俯首自
17、簪的也是一朵杏花。雪白清淡的杏花喻示她纯净自然的品格。她喜爱的海棠花与碧桃花也都清香宜人。嫁到王家后,她仍“爱花成癖,物色遍戚党”,甚至背着丈夫典卖金银首饰,用以购买上好的花种。几个月后,庭阶、篱笆、厕所,到处都是花草。经过她的打扮,这个庭院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但令爱花的婴宁始料未及的是,这个庭院的木香架引起与邻人的风波,并进而改变了她的性格,使故事情节得以进一步发展,这是鲜花描写在象征婴宁性格之外的另一个作用。9蒹葭诗经练习题1、写作特点1以景起兴,借景抒情。 以景起兴,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诗中所写的“蒹葭”,既是用来起兴而怀“伊人”,又是用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对于心中思慕的“伊人”,主人公知
18、其地,而莫定其所。他就不断克服艰难险阻,希望与“伊人”一遇。诗的每一章开头都用“蒹葭”起兴,引出对“伊人”的追寻,用清秋萧瑟的景象来烘托主人公空虚和惆怅的感情。2重章叠句,回环往复。本诗所采用的重章叠句形式,不仅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有一种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而且有层层推进、步步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白露之“为霜”、“未晞”、“未已”,体现了时间的推移,暗示了追寻时间的延伸;“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体现了空间的移动,暗示了追寻对象的飘忽难觅,虽然只用了几个字来表现,但其间的微妙变化和幽深意蕴却十分耐人寻味。3、词汇丰富,富于变化。描绘蒹葭的繁茂,三章分别用“苍苍”
19、、“凄凄”“采采”三个同义的叠词,表现道路的艰难。分别用“长”、“跻”、“右”,描述道路的遥远、陡峻、迂曲,表现“伊人”的可望不可即。分别用“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以及“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等句子,显示“伊人”位置的移动。在重复中有变化,在变化中有重复。 4意境矇眬,含蕴不尽。蒹葭主旨含蓄,意境矇眬。“伊人”飘忽不定,给人以扑朔迷离、悠渺难测之感。其实,如果把“在水一方”视作一种象征,它就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这样,贤才难觅、情人难得的怅惘,乃至前途渺茫、理想不能实现的失望等心灵的回响,也就都可以从蒹葭矇眬的意境中得到感应。2.练 习 1
20、有人认为蒹葭“是一首怀念情人的诗,诗中的情人望之而不可即,求之而不可得。”你对此是怎样理解的? 我们认为蒹葭是一首怀人的诗。将此诗简单地理解为“怀念情人”的诗,失之主观偏颇。至于所怀何人,因年代久远而不可考,但从诗人所流露的情绪来看,全诗只有敬慕之意,只有渴望愿见之思,而无儿女之私。显而易见,这个“伊人”是超凡脱俗、可钦可敬之人,又是难求之人。对于此诗,理解为怀人之作即可。如“固执以求之”,就会失之于穿凿附会。 2诗中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对表现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诗中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对表现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有以下作用:(1)形成缠绵婉约的基调。全诗由三章组成,每章分别由“蒹葭苍苍
21、”、“蒹葭萋萋”、“蒹葭采采”起兴,造成一种迷茫、矇眬的氛围。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形式,使诗歌形成缠绵婉约的基调,恰到好处地配合了诗人缠绵情感的抒发,具有委婉动人的艺术魅力。(2)显示了情感的逐层加深。诗歌在重复中变换个别词语,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而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与思念之情的流动。章法的重叠也显示了情感的逐层加深,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使诗人的情感抒发显得更加浓郁。 10 湘夫人1诗中湘君对湘夫人的思念之情大致有几个层次?答:全篇依托水神祭祀中降神、迎神、娱神、送神四个基本步骤,大致可分为四节:第一节写湘君似乎看到湘夫人飘然降至湘水北岸的小洲,但期约未遏,心中充
22、满忧伤。第二节描述湘君对湘夫人的焦灼期待和反复追寻,表现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第三节铺叙湘君筑室水中以迎接湘夫人的情景,显示出对理想爱情生活的无比向往。第四节写湘夫人终究没有来,湘君十分遗憾地将衣物投入水中,以寄托对湘夫人的思念。2举例说明诗中的多种抒情方法。答:有直抒胸臆,如“目眇眇兮愁予”、“思公子兮未敢言;有通过描述举止神态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如“登白蒴兮骋望、“捐余袂兮江中;有融情入景,通过描写周围秋色来渲染浓郁的愁情,如“娟娟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有因情造景,通过描写事理颠倒的假想景象来表现人物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如“鸟何萃兮蓣中”、“罾何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
23、裔。3试说明“-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为什么能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答:首先,它点明季节;其次它写出了无穷的境界,那种秋水初涨,浩渺无边,一望无际景象如在眼前;再次,它寄寓了自己身后的情感,这种情感跟那种忧愁的情绪和寥落的自然景观是完全吻合的。屈原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可谓一首纯诗杰作。它所呈现的大自然的脉动,在文字的节律中,无疑是由“袅袅”二字启搏的。“袅袅”的叠音,给人以一种不断的持续感,并联想到时间的流动,消逝。而随后的“秋风”,则似乎是对“袅袅”的注释一种秋风的时间,生命最后的时间。赋体诗中的语气助词“兮”字很有意思,它不仅心律一般鼓荡着诗篇,它还将一句诗在形式上分成了两座岛屿
24、,相互注释,相互呼应,打破了单向的主属关系。散文的语言中,“袅袅”显然是“秋风的形容词,而屈原的诗意中,将它们的关系调个方位同样成立。“兮”字在第二句“洞庭波兮木叶落”中的作用,亦可作如是理解:洞庭之水之所以波涌而扬,是因为那翩舞而下的落叶;或落叶之所以翩翩而舞,是因为洞庭之水波涌着的激情。上述局部的分析后,把“洞庭波兮木叶下”与“袅袅兮秋风”再合并成一个整体,然后,屏息静视,因为在文字的节律外,还透视到了这样的一种语言结构:“兮”字两边的“洞庭波”与“木叶下”,仿佛并置的左右肺,由“兮”字的气管与上句连通,吐呐着时缓时紧的“秋风”从而有了心脏(诗)的脉动。11春江花月夜1、艺术特点 1立意新
25、颖,诗情哲理融为一体。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立意新颖,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2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以月为主体。这首诗描写了春、江、花、月、夜,以月为主体,逐渐展现春、江、花、夜神话般迷人的景色。诗情围绕着明月的初升,高悬、西斜、下落的过程而展开,前起后收。“月”是诗中情景交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
26、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用月统摄群像,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体现出了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3诗的韵律节奏饶有特色。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换一韵,共换九韵。以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级(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
27、)。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韵律婉转。加上对仗、顶针句式的灵活使用,前呼后应,一唱三叹,既回环往复,又顿挫悠扬,琅琅上口,音乐节奏感强烈,语言清新流畅。2 练 习 1为什么说“月”是全诗的灵魂?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中心,春、江、花、夜都是在月光下展现出来的。全诗以月升起,以月落结。开篇八句点题:将春、江、花、月、夜逐字吐出;最后八句收题:将春、江、花、月、夜逐字抹倒收回。中间由景生情,转情换意,蝉联而下,若断若续,缠绵悱恻,章法灵活而不紊乱。诗情围绕着明月的初升、高悬、西斜、下落的过程而展开。在月光下的江流、芳甸、花林、飞霜、沙汀、白云、青枫、扁舟、
28、高楼、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以及长夜不眠的思妇和漂泊天涯的游子间的相思之情等,交织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春江月夜图。而在这种神话般迷离优美的艺术气氛中,诗人对大自然美好景物的赞美,对人生、宇宙哲理的探索,以及对人间纯真爱情的歌颂都十分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情景交融,收到十分完美的艺术效果。 2前人曾评论说该诗艺术技巧极高,试简要分析该诗艺术手法。(1)诗的艺术结构严谨完美。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
29、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2)善于烘托和铺垫。第一段由春江引出明月,渐次引出花林、芳甸。江伴月,月伴花,将“春江花月夜”组合成一个优美完整的画面,谱写了一首春的颂歌,这首春的颂歌又反衬着青春的哀愁。接着诗人面对春江明月,抒发了宇宙永恒、时空久远的感悟,从中寄寓着对人生短暂的深沉慨叹!然后,推出游子、思妇“相望不相闻”的情思哀愁。这是诗的精华、高潮部分。然而,它的形成与诗人层层铺垫、步步烘托有关。汇细流而成江海。读者的欣赏正好沿
30、波讨源,渐入佳境,随步步烘托而达高潮。(3)选择景物极具典型性。春江花月夜,一字一画,本身就很优美,很典型。叙离别选“青枫浦”以抒情,述哀愁选“妆镜台”以达意,都是很典型的。按说月照高楼,楼上景物无所不照,为什么写独照“离人妆镜台”呢?景物的选择,包蕴了丰富的内容。古人云:“女为悦己者容。”女子是为心爱之人而打扮的。此妆镜台在夫妇原来和美团聚时,是天天开镜梳妆打扮的,丈夫离去后,又一直闲置不用,而今月光又照在妆镜台上,何日夫妇团聚,使美人重开妆奁,重新梳妆呢?物景关情,妆镜台凝聚了过去相聚的欢乐;离别后的悲苦和对将来重逢的企盼,包蕴了一段浓浓的感情历程。(4)语言清晰,韵律婉转。全诗共三十六句
31、,四句换一韵,共换九韵。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另外,诗句韵律婉转,对仗工整,加上顶针句式的灵活使用,又使语言清新流畅,顿挫悠扬,琅琅上口,连绵不绝。12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1、写作特点 1抒写忧愁却并不低沉绝望。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进步理想与当时黑暗现实的矛盾,他陷于无法排遣的“愁”绪之中,找不到出路。李白的可贵之处在于:尽管他精神上经受着苦闷的重压,但并没有因此放弃对进步理想的追求。诗中仍然贯注豪迈慷慨的情怀。“长风”二句,“俱怀”二句,更像是在悲怆的乐曲中奏出高昂乐观的音调,在黑暗的云层中露出灿烂明丽的霞光。“抽刀
32、”二句,也在抒写强烈苦闷的同时表现出倔强的性格。因此,整首诗给人的感觉不是阴郁绝望,而是于忧愤苦闷中显现出豪迈雄放的气概。2感情波澜迭起,结构腾挪跌宕。思想感情的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在这首诗里得到完美的统一。诗一开头就平地突起波澜,揭示出郁积已久的强烈精神苦闷;紧接着却完全撇开“烦忧”,放眼万里秋空,从“酣高楼”的豪兴到“览明月”的壮举,扶摇直上九霄,然后却又迅速跌入苦闷的深渊,抽刀断水,愁苦难以排遣,只得“散发弄扁舟”。这种起落无端、大开大合、断续无迹的结构,最适宜表现诗人因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而产生急遽变化的感情。3自然豪放的语言风格。自然与豪放和谐结合的语
33、言风格,在这首诗里也表现得相当突出。这首诗开头两句,简直像散文的语言,但其间却流注着豪放的气势。“长风”二句,境界壮阔,气慨豪放,仿佛脱口而出。也正是这种自然豪放的语言风格,才使这首诗虽极写烦忧苦闷,却并没有显得阴郁低沉的一个原因。必须有李白那样阔大的胸襟抱负、豪放坦率的性格,又有高度驾驭语言的能力,才能达到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2 练 习 1分析“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两句的艺术手法。 (1)比喻。用“抽刀断水”比喻诗人极力想摆脱烦忧苦闷,而忧愁却无法排遣,“水更流”比喻愁绪的深长和绵绵不断。(2)对偶。“抽刀断水”对“举杯销愁”,“水更流”对“愁更愁”,写出了诗人力图摆脱愁绪
34、,反而加重了内心的痛苦。 2本诗语言的几次转折对表现作者感情变化起到了什么作用?本诗的语言转折对表现作者由于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的矛盾而引发的内心痛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诗一开头就平地突起波澜,揭示出郁积已久的强烈精神苦闷;紧接着却完全撇开“烦忧”,放眼万里秋空,从“酣高楼”的豪兴到“览明月”的壮举,扶摇直上九霄,然后却又迅速跌入苦闷的深渊。抽刀断水,忧愁痛苦难以排遣,只得“散发弄扁舟”。这种断落无端、直起直落,大开大合的语言转折与作者的矛盾心情十分吻合,所以对表现作者的感情变化有很大的作用。3比较此诗与其乐府诗将进酒在感情表达上的异同。13秋兴八首1、写作特点 1寓情于景,并使情与景的色调有所不
35、同。这首诗既写出了景物的特点,又寓情于景。如第二联所写之景:浪涛汹涌,凌空直上,似乎天空也受到了浪涛的冲击;巫山风云,下及于地,仿佛与地下的阴气相接。写波涛,是由下而上,写云气,是由上而下,波浪滔天,云气匝地,秋日的萧森之气充塞着整个巫山巫峡之中。这里所写的景,即不是诗人耳闻目见之景的自然主义的描摹,而是渗透了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人在这里所写的景,显示了它们各自的内在精神,还具有诗人所赋予的某种性格。诗人写作这首诗,不仅使其情中有景,景中有情,而且还采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方法,使景和情有着不同的色彩。“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两句,描绘的是豪迈、宏阔的景象,“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36、,表达的却是因忆“他日”、“心系故园”而生的愁,这虽然不能说是以乐景写哀情,但至少可以说是以豪迈、宏阔之景去写愁。这种景与情对比的反差越大则表达的愁也就越深沉、越浓郁。尽管情和景在色调上有所不同,但二者是和谐统一的。 2循环往复抒情方法的运用。诗人从眼前菊花盛开的夔州神驰于“故园”,由对“故园”的神驰到听见白帝城的暮砧声,又由于游子赶制寒衣的暮砧声而怀念“故园”。夔州长安夔州长安,正是通过这种循环往复的抒情方式,深刻地表现了诗人身在夔州心向长安的深沉感情。循环往复方法的运用,有助于强化抒情的力量,加强抒情的表达效果。 3对仗的运用。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除了讲究平仄押韵外,还讲究对仗。中间两
37、联对仗。即“江间波浪兼天涌”对“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对“孤舟一系故园心”。而对仗的要求是平声对仄声,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数词对数词,虚词对虚词。如平声方位名词“江间”对仄声方位名词“塞上”,仄声名词“泪”对平声名词“心”等。对仗能使诗句整齐优美,收到抑扬顿挫、和谐悦耳的表达效果。2湖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大学语文自学辅导,1991年7月版。2 练 习1“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在写景上有何特点?“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波浪汹涌,仿佛天也翻动;巫山风云,下及于地,似与地下阴气相接。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接下。波浪滔天,风云匝地,秋天萧森之气充塞于巫山
38、巫峡之中。我们感到这两句形象有力,内容丰富,意境开阔。诗人不是简单地再现他的眼见耳闻,也不是简单地描摹江流湍急、塞上风云、三峡秋深的外貌特征,而是捕捉到它们内在的精神,赋予江水、风云某种性格。这就是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闷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变易动乱。诗人既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又把自己人生经验中最深刻的感情融汇进去,并用最生动、最有概括力的语言表现出来,使景物有了生命。 2这首诗是怎样运用循环往复的抒情方法的? 诗人从眼前菊花盛开的夔州神驰于“故园”,由对“故园”的神驰到听见白帝城的暮砧声,又由于游子赶制寒衣
39、的暮砧声而怀念“故园”。夔州长安夔州长安,正是通过这种循环往复的抒情方式,深刻地表现了诗人身在夔州心向长安的深沉感情。循环往复方法的运用,有助于强化抒情的力量,加强抒情的表达效果。 14长 恨 歌1、写作特点长恨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主要写作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1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 这首叙事诗的艺术魅力,首先来自于它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诗人在史实的基础上,经过精心构思,把李、杨的爱情悲剧写得起伏跌宕,曲折动人,缠绵悱恻。篇末“长恨”可看作本诗的主旨。此恨从何而来,诗人首先从李隆基贪求美色写起,接着以大量笔墨铺陈李、杨荒淫的生活,结果招致安史之乱,造成国家的悲剧,随
40、即也造成了李隆基、杨玉环个人的爱情悲剧。李、杨既是悲剧制造者,也是悲剧的承受者。白居易的这一艺术构思使长恨歌的主题更加丰富、深刻而使人深思。正因为有了这条主线,所以杨玉环死后,唐玄宗对她的无穷思念,就更加耐人寻味。“长恨”与“贪色误国”有着内在的因果联系。为了突出“长恨”主题,诗人不拘泥于历史,而是以丰富的想象,虚构了方士升天入地寻找贵妃的情节,创造了杨玉环在仙境亡魂再现、赠物寄词表深情的动人故事,使悲剧的情节再生波澜,出现转折,更富有传奇色彩。2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这篇长达八百四十字咏史诗之所以脍炙人口,历久弥新,是因为诗人以深情之笔,对故事作了生动的描写,而且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写出了死而复生
41、、恩爱不绝的爱情奇迹,提出“天上人间会相见”的预约,使这个爱情悲剧极富真实感与普遍性。故能寄相思于人间天上,托遗恨于地久天长。长恨歌继承并发扬了诗经以来的爱情诗的传统,又对明清传奇以极大的影响。汤显祖的还魂记中之杜丽娘梦慕柳梦海而死,死而复生,终于结成夫妇的故事;洪升的长生殿中明皇与杨妃天上相会的情节,皆与此一脉相承。3叙事、描写和抒情的高度融合。长恨歌是叙事诗,既有叙事、也有写景、抒情,作者善于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诗人写出了唐玄宗求色和杨贵妃得宠的经过,叙述安史乱起、玄宗出逃、马嵬缢妃的事件,再而描述唐玄宗晚年的凄清孤寂的生活和思念杨贵妃的情景,最后让杨贵妃在仙山中出现,表现玄宗与杨贵妃至
42、死不渝的爱情。作者叙事均不是纯客观的叙事,而是揉进了诗人浓郁的思想感情。对唐玄宗荒淫误国,杨玉环恃宠而骄恃批判态度,对他们的爱情悲剧给予极大的同情。诗人或者将人物的思想感情倾注于景物之中,用景物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或者选择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景物,描写人物对这类事物或景物的感受来表现其内心世界。或者以乐景写哀,或者以哀景写乐。行宫的月色、雨夜的铃声、马嵬坡下的泥土、太液池中的芙蓉、未央宫里的杨柳,这些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使唐玄宗不禁触景生情。正因为诗人是以情叙事,以情写景,使三者统一于全诗之中,诗歌的艺术感染力是比较强的。4语言美、音律美。这首叙事长诗,语言流畅婉转、明丽、优美,而且对仗工整
43、,音节和谐,形象鲜明。加上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诗的语言别具魅力,格外动人。如描写杨玉环选入宫中的美貌娇态,“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仅两句诗就惟妙惟肖地表现人物的情态。“归来池苑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读来流畅、明白、上口。而且词句优美,比喻贴切、生动。像“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等诗句对仗极为工整,音律和谐。诗中还运用了借代、比喻、对比、对偶、顶针等修辞手法,以增强语言形式美。2 练 习 1关于此诗的主题,历来有争议。有“讽喻说”,有“爱情说”,有“双重主题说”,你怎样
44、理解这首诗的主题?我们认为: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是复杂的、双重的,诗人白居易的态度也是矛盾的。这首诗既对唐玄宗宠爱杨贵妃而废弃朝政荒淫误国,以致发生安史之乱,有批判;同时也歌颂了李、杨之间的爱情,特别是对杨贵妃的悲惨结局寄予了极大同情。这首诗的前半部分,即第一段、第二段对唐玄宗迷恋杨玉环,沉醉歌舞,招致安史之乱,很明显是谴责、批判的。诗的开头“汉皇重色思倾国”,这“重色”二字就表明了“刺上”的意味。“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金屋妆成矫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对李隆基不理朝政、淫乐贪色显然是讽谕的。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还在欣赏歌舞,“渔阳 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批判讥讽的态度显而易
45、见。从马嵬兵变、杨玉环被处死开始,诗人态度开始发生转变,从批判转向同情、乃至歌颂。李、杨的爱情最终以悲剧为结局。白居易作为封建时代的士大夫,对君王虽有所讽谕,但“忠君”思想是难以动摇的,李隆基作为君王,其爱情落得如此悲剧下场,诗人寄予深深同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我们从“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芙蓉如面柳面眉,对此如何不泪垂”,“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这些诗句里都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倾向。结尾部分诗人以丰富的想象虚构了杨贵妃亡魂再现的故事,这里也表现诗人对李、杨爱情的极大同情。2长恨歌是一首抒情色彩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试结合本诗具体分析。长恨
46、歌是叙事诗,既有叙事,也有写景、抒情,作者善于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诗人写出了唐玄宗求色和杨贵妃得宠的经过,叙述安史乱起、玄宗出逃、马嵬缢妃的事件,再而描述唐玄宗晚年的凄清孤寂的生活和思念杨贵妃的情景,最后让杨贵妃在仙山中出现,表现玄宗与杨贵妃至死不渝的爱情。作者叙事均不是纯客观的叙述,而是揉进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对唐玄宗荒淫误国、杨玉环恃宠而骄恃批判态度,对他们的爱情悲剧给予极大的同情。诗人或者将人物的思想感情倾注于景物之中,用景物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或者选择人物周围富有特征的事物、景物,描写人物对这类事物或景物的感受来表现其内心世界。或者以乐景写哀,或者以哀景写乐。行宫的月色、雨夜的铃声、马嵬坡下的泥土、太液池中的芙蓉、未央宫里的杨柳,这些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使唐玄宗不禁触景生情。正因为诗人是以情叙事,以情写景,并且使三者和谐地统一于全诗之中,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是比较强的。 3封建帝王是否会有真正的爱情?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感情果真能真挚到诗中所写的程度吗?如果其中有虚构,为什么两人的爱情故事又历来深受人们的同情和赞赏呢?封建帝王是否会有真正的爱情?恐怕人们的答案不一致,也不必强求一致。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感情不一定真挚到诗中所描写的程度,其中有作者的虚构。但是我们认为长恨歌是一首叙事诗,它不等于历史,它是经过诗人艺术加工后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作者对唐玄宗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