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期末法理学考点归纳(8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5894284 上传时间:2022-08-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一期末法理学考点归纳(8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大一期末法理学考点归纳(8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一期末法理学考点归纳(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一期末法理学考点归纳(8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法理学考点归纳导论:1.法学的研究对象:一切法律现象(包括一般法律现象:法律的历史(起源和发展)、法律的制定、法律的功能、法律的实现、法律和其它社会现象的关系等;具体法律现象:民法、刑法等各个微观法律的解释和应用。2.法学发展的历史:西方:西方法学萌发于古希腊,高潮发端于古罗马。中世纪以后沦为神学的附庸,在经过了文艺复兴、罗马法复兴和宗教改革三大社会运动之后,西方法学再度繁荣起来。20世纪以后,众多部门法学产生以及众多新法学流派出现;中方:中国的法学思想萌发于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法学思想百家争鸣的繁荣时期。秦汉至明清时期在法学思想上总的特征是因袭有余而创新不足。鸦片战争之后西方

2、法学和法律传入中国,西方式的法学教育随之引进,这标志着法学首次在中国成为独立学科。“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传入中国,由此,法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历史才真正开始。3.法学研究方法:阶级分析方法价值分析方法实证研究方法第一章:法的概念与本质4.法的特征、概念: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规定权利和义务,以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5.法的要素:概念、规则、概念6.法律规则分类:规则是指具体规定权利和义务以及具体法律后果的准则,或说是对一个事实状态赋予一种确定的具体后果的各种指示

3、和规定。(1)从性质上分类:义务性规则(又分为命令式规则和禁止性规则,关键词“应当、必须、不得、严禁”)、授权性规则(具有任意性既不强令人民作出一定的行为也不禁止人们不得作出一定的行为,关键词“有权、可以、有自由、不受干涉侵犯”)和权利义务复合规则(绝大多数是指有关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组织和活动的规则,可分为委任规则(强式、弱式)、组织规则、审判规则)(2)从形式特征上分类:规范性规则(“假定、行为模式、后果”都是明确、肯定、具体的,且可以直接适用不需要加以解释)、标准性规则(有关构成部分不甚明确或具体,往往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或特殊对象加以解释和适用)(3)从功能上分类:调整性规则(功能在于控

4、制人们的行为,使之符合规则概括出来的行为模式,在调整性规则制定出来之前,这些行为就已经存在)和构成性规则(功能在于组织人们按照规则授予的权利(权力)去活动,构成性规则先于由它调整的活动)7.法律原则、法律规则区别:规则在适用时,要么有效,要么无效;它或是被遵守,或是被违反。原则不指明如果符合规定的条件条件时将自动发生的法律后果。在法律体系中,规则之间如果互相冲突,其中必有一个是无效的。原则之间的冲突必须根据每一个原则在既定的场合(案件)中的相对分量来解决。法律原则是必不可少的:原则使法律规则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协调性的作用原则作为法律体系的“神经中枢”,是正确进行第二章:法的产生、发展与历史类

5、型8.法起源的一般规律:法的起源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法的起源有一个从氏族习惯到习惯法、又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演变和发展过程法的起源过程受到宗教规范和道德规范的深刻影响,特别是最初的法律总是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道德痕迹。9.法和原始习惯区别:两者体现的意志不一样。氏族习惯反映氏族全体成员在利益高度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共同意志;在阶级已经形成的社会中,法则是国家意志的表现形式。两者产生的方式不同。氏族习惯是以传统的方式自发地形成和演变的;法则是由统治阶级及其政治代表在行使国家权力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创制和有意识地对原有习惯加以选择、确认而形成的。两者实施的方式不同。氏族习惯是每个氏族成员的行为习

6、惯,它依靠当事人的自觉、舆论和氏族首领的威望来保障实施;法的实施当然也要借助于当事人的守法意识和舆论的支持,但它要以国家强制力作为最后的保障,并以警察、法庭、监狱等强制机关作为后盾。两者适用的范围不同。氏族习惯只适用于具有血缘亲属关系的统一氏族或部落成员;法则是适用于国家权力所辖地域内的所有居民。两者的根本目的不同。氏族习惯是维护共同利益、维护社会成员平等互助关系的手段;而在阶级分裂的社会中,法则以实现统治阶级利益为首要目的,并服务于建立和维护统治关系和社会秩序。10.法的历史类型特点:奴隶社会的法:具有明显的原始习惯残留痕迹否认奴隶的法律人格刑罚的方式极其残酷确认自由民之间的等级划分;封建社

7、会的法:肯定人身依附关系,西欧封建制经济是按庄园制和农奴制组织起来的。中国封建制经济是按个体家庭组织起来的。确立封建等级制度。西欧封建等级制度阶级流动弱。中国封建等级制度阶级流动强。维护专制王权。西欧王权受到某种程度的限制(上帝和法律)。中国王权一直处于绝对之上。刑罚严酷、野蛮擅断。西欧长期存在司法决斗的习惯法。中国规定的族刑和连坐制度。资本主义社会的法:确立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确立了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契约自由原则确立了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相适应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所有自然人的法律人格一律平等所有公民都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III法律平等地对待同样地行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法:社会主义

8、法是以实现共同富裕、实现普遍平等和自由为历史目标的法律制度社会主义法是以人民性为本质特征的法律制度社会主义法师继承和发展了历史上一切人类法律文明优秀成果的法律制度。11.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区别 大陆法系又称罗马法系、民法法系、法典法系或罗马日耳曼法系,是指以罗马法为基础,以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为代表的法律制度以及仿照这种制度建立起来的各国法律制度的总称。 英美法系又称英国法系、普通法系和判例法系,是承袭英国中世纪的法律传统而发展起来的各国法律制度的总称。 主要区别:法律渊源不同。大陆法系是成文法系,其法律以成文法即制定法的方式存在,它的法律渊源包括立法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法律、行政机关颁布

9、的各种政令以及本国参加的国际条约,但不包括司法判例。英美法系的法律渊源既包括各种制定法,也包括判例。法律结构不同。大陆法系承袭古代罗马法的传统,习惯于用法典的形式对某一法律部门所包含的规范做统一的系统规定,法典构成了法律体系结构的主干。英美法系很少制定法典,习惯用单行法的形式对某一类问题作专门的规定,因而,其法律体系在结构上是以单行法和判例法为主干而发展起来的。法官的权限不同。大陆法系的法官强调法官只能援用成文法中的规定来审判案件,法官对成文法的解释也需受成文法本身的严格限制,因而法官只能适用法律而不能创造法律。英美法系的法官既可以援用成文法也可以援用已有的判例来审判案件,而且们也可以在一定的

10、条件下运用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的技术创造新的判例,从而,法官不仅适用法律,也在一定的范围内创造法律。第四,诉讼程序不同。大陆法系的诉讼程序以法官为中心,突出法官的职能,具有纠问程序的特点;为体现司法民主,在某些司法程序上实行参与制,即由公众代表作为陪审员与法官共同组成法庭来审判案件。英美法系的诉讼程序以原告、被告及其辩护人和代理人为重心,法官只是双方争论的“仲裁人”而不能参与争论,与这种对抗式(也称诉辩式)程序同时存在的是陪审团制度,陪审团代表人民参加案件审理,但主要负责作出事实上的结论和法律上的基本结论(有罪或无罪),法官负责作出法律上的具体结论,即判决。12.法律继承、法律移植法的继承是不同

11、历史类型的法律制度之间的延续和继受,一般表现为旧法对新法的影响和新法对旧法的承接和继受。特点:第一,在法律发展的客观过程中,每一种新法律对于旧法律来说都是一种否定,但又不是一种单纯的否定或完全抛弃,而是否定中包含着肯定,从而使法律发展过程呈现出对旧法既有抛弃又有保存的性质。 第二,从处理法律继承问题的主体的角度看,法律继承实际上是一种批判的、即有选择的继承,也就是在否定旧法律制度固有的阶级本质和整体效力的前提下,经过反思、选择、改造,吸收旧法律中某些依然可用的因素,赋予它新的阶级内容和社会功能,使之成为新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法律移植指的是“特定国家(或地区)的某种法律规则或制度移植到其他国

12、家(或地区)。”它所表达的基本意思是:在鉴别、认同、调适、整合的基础上,引进、吸收、采纳、摄取、同化外国的法律(包括法律概念、技术、规范、原则、制度和法律观念等),使之成为本国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本国所用。特点:(一)法的继承体现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法的移植则反映一个国家对同时代其他国家法律制度的吸收和借鉴。(二)法的移植的范围除了外国的法律外,还包括国际法律和惯例。(三)法的移植以供体(被移植的法)和受体(接受移植的法)之间存在着共同性,即受同一规律的支配,互不排斥,可互相吸纳为前提。第三章 法律的价值 13.秩序:秩序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

13、结构状态。 法律对秩序的作用:法律有助于社会秩序的建立,法律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维护。(略)14.自由:在法理学的意义上,自由是指主体的行为与法律的既有规定相一致或相统一。 法律对自由的作用:法律确认自由,法律保障自由。(略) 15.平等:平等的基本含义是社会主体能够获得同等的待遇。(分形式平等和实质平等) 法律对平等的作用:法律确认和保障平等。(略) 16.人权:人权是人作为人所享有或应当享有的那些权利。 法律对人权的作用:(略) 17.正义:作为公正体制的正义,也就是作为社会基本结构的社会体制的正义,是最为根本的和具有决定意义的正义,是首要的正义。(常见分类:实质正义与形式正义、实体正义与程序

14、正义、抽象正义与具体正义) 法律对正义的作用:(略)第四章 法的渊源与效力18.法的渊源:成文法(宪法、一般规范性法律文件、国际法)与不成文法(习惯法、判例法、例)中国法渊源:当代中国法的渊源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经济特区的规范性文件、特别行政区的规范性文件、特别行政区的法律法规、规章等。19.法律汇编、法律编撰、法律清理法律汇编:又称法规汇编,是指将规范性法律文件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标准进行排列汇编成册的一项规范性法律文件系统化的整理归类活动。法律编纂:是指对属于某一类的或某一部分法的全部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整理、审查、补充、修改,在此基础上编制一部新的系统化的法律的创制活动。 法

15、律清理:法律清理指有关国家立法机关或授权机关根据国家的统一安排或法律的规定,按照一定程序,对一定时期和范围的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审查、清理、整理等,并重新确认其法律效力的活动。后两者属于立法活动。20.法的分类:(1)法的一般分类:公法与私法、国内法与国际法、成文法与不成文法、实体法与程序法、根本法与普通法、一般法与特别法。(2)法的特殊分类:普通法(判例法)与衡平法(判例法)、固有法与继受法、联邦法(中央)与联邦成员(地方)法。21.法的效力概念:广义的法律效力,是指所有法律文件的效力,无论是规范性法律文件还是非规范性法律文件,均具有法律效力;狭义的法律效力,是指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非规范性

16、法律文件的的效力可以视为规范性法律文件效力的延伸或者具体表现形式。效力范围:(一)时间效力范围 法的时间效力,是指法的效力的起始和终止的时限以及对其实施以前的事件和行为有无溯及力的问题。法律溯及力,又称法律溯及既往的效力,是指新的法律颁布后,对其生效以前所发生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如果适用,新的法律就具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新的法律就没有溯及力。对于法律生效之前的时间和行为不适用该法的,称为“不溯既往”原则。与此相适应,如果法律追究生效之前的事件和行为,则称为“溯及既往”原则。我国采取从旧兼从轻原则,就是说原则上新法无溯及力,对行为人适用旧法,但新法对行为人的处罚较轻时则适用新法。(二)

17、空间效力范围 所谓法的空间效力,是指法在哪些空间范围或地域范围内发生效力。法的空间效力与国家主权直接有关,法直接体现国家主权,它适用于该国主权所及一切领域,包括领陆、领水及其底土和领空;也包括延申意义的领土,如驻外使馆;还包括在境外的飞行器和停泊在境外的船舶。效力范围分域内范围(全国范围或局部地区有效)和域外效力两个方面。刑法第七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规定的最高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三)对象效力范围法的对人效力,亦称法的对象效力,意指法适用于哪些人或法适用主体的范围。 境内:对中国公民 境外:国内和居住国都要遵守

18、,民事行为能力方面适用居住国中国法律 境内:要遵守中国法律,但在刑事领域,对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外国人犯罪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对外国人 境外:对于外国人在中国领域外对中国国家和中国公民的犯罪,依我国刑法规定应判处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适用中国刑法,但按犯罪地的国家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22.法的效力冲突与协调根本法优于普通法;上位法优于下位法;新法优于旧法;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第五章 法律关系23.法律关系分类一般法律关系与具体法律关系(抽象法律关系和现实法律关系;未与个体联系与个体联系)绝对法律关系和相对法律关系(“我和非我”、“我和你”;确认性法律和创设性法律)调整性

19、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法律关系(无惩罚与惩罚;第一性法律关系与第二性法律关系)平权型法律关系与隶属型法律关系(横向法律关系与纵向法律关系)24.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大题)(一、二、三)概念: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产生、以主体之间的权力与义务关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特殊的社会关系。(一)主体:法律关系主体,即法律关系的参加者,是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法律关系主体资格: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权利能力:指权利主体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它反映了权利主体取得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通常与国籍相联系)行为能力:指权利主体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取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行为能力必须以权利能力为前提,

20、无权利能力就谈不上无行为能力。但是,对自然人来讲,有权利能力不一定一定有行为能力)依照年龄方面和健康(精神健康状况)方面的限制可以分为完全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和无行为能力人三种。主体种类:1.自然人2.组织3.国家(二)客体:法律关系客体,是权利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客体种类:1.物2.非物质财富(科学著作、文学艺术作品、专利、商标等智力成果;公民的肖像、名誉、尊严,公民的人身、人格和身份)3.行为和行为结果(三)法律关系的内容:权利与义务权利概念:法律权利反映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制约的行为自由,是法律所允许的权利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而采取的、由其他人的法律义务所保证的法律手

21、段。义务概念:法律义务反映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制约的社会责任,是保障法律所规定的义务人应该按照权利人要求从事一定行为或不行为以满足权利人利益法律手段。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结构上的相关关系数值上的等量关系功能上的互补关系价值上的主次关系不同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一般法律关系中与具体法律关系中,未与个体联系与个体联系。绝对法律关系中与相对法律关系中,前者权利和义务以权利人为了满足自己利益而自己从事某种积极行为的权利(又称“对世权”、“绝对权”)和义务人的消极的不作为义务表现出来,后者权利和义务以权利人请求义务人完成某种行为的权利(又称“请求权”“相对权”“对人权”)和义务人根据权利人的请求完成

22、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表现出来。保护性法律关系中和调整性法律关系中,前者权利和义务以国家要求违法者接受法律制裁的权利和违法者对违法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的义务表现出来,后者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则完全符合法律规范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的内容。隶属型法律关系中与平权型法律关系中,前者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权具有形式公权力的性质,而承担义务一方按照法律规定处于从属、服从的地位,后者权利主体与义务主体处于平等地位,并且公民对于权利具有一定的选择权。25.法律关系的形成、变更和消失主要原因:法律事实 根本原因:法律规范的实施(不确定)法律规范+权利主体+法律事实(行为、事件)=法律后果(法律关系的形成、变更和

23、消灭)法律事实(行为、事件)(大题)(1)法律事实依据它是否以权利主体的意志为转移可以分为行为和事件。行为是以权利主体的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法律后果的法律事实。事件是以不以权利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法律事实。事件以是否由人们的行为而引起可以划分为绝对事件和相对事件。绝对事件不是由人们的行为而是由某种自然原因而引起的事件,例如人的自然出生和死亡。相对事件是有人们的行为引起的事件,但它的出现在该法律关系中并不以权利主体意志为转移。(2)肯定的法律事实(产生要求有一定的现象出现)和否定的法律事实(产生要求不存在一定的现象);一次性作用的法律事实和连续性作用的法律事实;单一的法律事实和事实构成。第六章 法

24、律行为26.概念:法律行为是指能发生法律上效力的人们的意志行为,即根据当事人的个人意愿形成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它是社会生活中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最经常事实。法律行为成立的三个条件:1、必须是出于人们自觉的作为和不作为。2、必须是基于当事人的意思而具有外部表现的举动,单纯心理上的活动不产生法律上的后果。3、必须为法律规范所确认、而发生法律上效力的行为。三个特点:法律性、社会性、意识性。27.法律行为结构(简答罗列)法律行为的结构可以分解为三大要件,即法律行为主体、法律行为的内在方面和法律行为的外在方面。 法律行为主体:人(包括人的组织)法 认知与控制能力律 内在方面 动机(深层的)行为

25、 目的(外显的、直接的) 行为方式 行动 外在方面 手段 过程 行为后果28.法律行为分类:(一)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会引起肯定性法律后果和否定性法律后果)(二)有效行为与无效行为(能否产生行为人意志所追求的法律后果)(三)表意行为与事实行为(是否依据意思产生)(四)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五)要式行为与非要式行为(根据行为生效是否须具有特定形式要件为标准划分的行为,公法领域行为一般是要式行为,非要式行为一般存在于私法领域)(六)单方行为与多方行为(七)个人行为与组织行为(组织指的是法律上的主体而不是简单一群人的集合,比如政府机关作出决定、司法机关作出判决、企业签订合同等等)第七章 法律责任29.

26、概念:法律责任是由特定法律事实所引起的对损害予以补偿、强制履行或接受惩罚的特殊义务,亦即由于违反第一性义务而引起的第二性义务。种类:(一)自然人责任、法人责任与国家责任(二)过错责任与无过错责任(无过错是指不以当事人有过错为前提条件的法律责任属于无过错责任。对于无过错责任而言,只要发生了损害结果,不论当事人是否有过错,都必须承担法律责任。)(三)直接责任、连带责任与替代责任(四)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与违宪责任30.法律责任构成(简答罗列)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是指行为人承担法律责任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或条件。 主体法 主观心理状态:故意和过失(无过错责任不考虑主观心理状态)律 责 行为:违法

27、行为和违约行为任 损害结果:既得利益和预期利益 因果关系31.法律责任认定与归结原则:责任法定原则、因果关系原则、责任相当原则、责任公正原则(包括有责必究、责任平等、责任自负原则)32.法律责任的承担方式:惩罚(刑事惩罚、制裁包括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行政制裁包括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和补偿(防止性补偿、恢复性补偿、补救性补偿等)33.法律责任的减轻与免除免责、无责任、不负责任区别:“免责”以法律责任的存在为前提,是指虽然违法者事实上违反了法律,并且具备承担法律责任的条件,但由于具备了法律规定的某些条件,其责任可以被部分或全部地免除的情

28、形。“无责任”或“不负责任”是指虽然行为人事实上或形式上违反了法律,但因其不具备法律上应负责任的条件,因而没有(即不承担)法律责任的情形。九种免责(情形):时效免责、不诉免责(不告不理)、不可抗力免责、自首立功免责、补救免责、协议免责(民事领域私聊)、自助免责、人道主义免责、赦免。第八章 法律技术方法34.法律解释:种类: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 方法:文义解释、体系解释、历史解释、目的解释 法律推理:(一)形式推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 (二)实质推理(辨证推理) 法律论证第十三章 中国社会主义立法和法律体系35.中国的立法体制:一元两级多层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

29、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国家立法权的主体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它的常务委员会两级:中央一级立法和地方一级立法多层次表现是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主体从中央到地方宝塔式的设置,层次清楚,权限明确,相应它们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地位也是成为梯级的。36.立法原则(一)立法应当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二)立法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三)立法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四)立法应当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规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由此可以认为当代中国立法的原则为法治原则、民主原则、科学原则。第十四章 中国社会主义法律实施:(15分)37.执法:法律执行,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法行使行政管理权、履行法定职责、执行

30、法律的活动。执法的基本原则:依法行政原则、合理性原则、信赖保护原则、效率原则38.司法:司法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运用法律处理具体案件的专门活动。司法权:司法权是对具体争讼的个案通过审理和适用法律确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和法律责任的权力。39.守法:守法是法律遵守的简称,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自觉遵照法律的规定进行社会管理,做出各种合法的行为。40.法律实施的监督概念:国家机关、政党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等,依法对法律执行、法律适用和法律遵守等活动的合法性进行监督。对象:包括法律实施的公权力主体,主要是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原则:民主原则、法治原则、公开原则、独立原则41.法律实施监督中法律冲突的解决同一机关制定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的,适用特别规定;新的规定与旧的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新的规定。法律、法规、规章均不溯及既往,但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地权利和利益而作地特别规定除外。-第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单元课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