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改革与试验-大题整理(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教育改革与试验-大题整理(2页).doc(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 社会改革对基础教育构成挑战并提供机遇发展第一, 由计划经济思维方式和运作机制向基于教育特质的发展机制的转型;第二, 由有限开放向全面开放的转型;第三, 由价值对峙向文化兼容的转型;第四,由知识本位向综合索质的转型。2、 基础教育与社会改革的关系首先,任何教育都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发展的,社会改革必然对基础教育发展带来深刻而全面的影响。其次,教育改革为社会改革提供一定的人力、知识资源等,能更好地加速社会的改革。基础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初级阶段,与其他教育相比,对社会改革和发展的意义,具有更为根本和综合的作用,它为教育的发展及社会的发展提供双重基础。因此,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
2、。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一定要放到特定的社会改革背景下去分析,方能洞悉其动因与走向。3、 基础教育在教育系统中的特殊地位基础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基础。基础教育是建立社会主义教育体制的重要环节,是现代文明的基础和标志,也是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尺度。基础教育的三种使命:一是进行国民素质教育,它面向全体国民,旨在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二是要对学生进行基础文化知识的教育,向高层次的各级各类教育提供生源,为学生生活、就业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三是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国家的合格公民的重要时期,是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关键阶段,可为培养“四有”新人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可以说,基础教育是决
3、定一个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成败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是振兴国家、振兴民族的奠基工程。4、 基础教育的本质特点我国基础教育的本质特点可以概括为基础性、普及性、人本性。基础性强调其实施的是最起码、最必需的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基础;普及性是指它要面向每一个适龄儿童;人本性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确保所有受教育者都得到发展,使他们成为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的人。三个本质属性决定和影响着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决定着基础教育有关政策的制定。5、 基础教育价值观的定位:基础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实现价值的起点和初始阶段。它的基本目标在于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着眼点是全体公民;它的
4、功能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奠定基础,强调的是对人的基本素质的培养,而不是专业或某些专门人才的培养。当今我国的基础教育价值观应定位于:促使人的价值得以实现,民族素质得以全面提高。可具体表述为:“基础教育应为社会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学校应把每个学生的潜能开发、健康个性发展、自我教育、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之初步形成,为祖国为人民奉献、创造的志向”之确立,作为最根本的任务。6、 简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内容。学校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单元。2005年中国教育学会主办的第18次学术年会的主题就是“学校改革与内涵发展”,诸多的地区、学校及学者不约而同地明确提出学校内涵式发展的目标。(1) 学校内涵式发展思路
5、的再明晰与价值观的转变学校内涵式发展强调的是实现学校内在价值的发展思路,也是在改革初期学校外延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学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进步提升发展品质的自我醒悟与内在超越。尊重、认识基础教育自身发展的特殊性,明确形成学校改革的核心理念、发展思路,聚精会神于自己的工,作领域,积极探求基础教育内在价值的实现,是当代基础教育发展的重大思路转变。(2) 学校日常生活品质的提升学校内涵式发展思路的明晰,进一步深入学校改革之中,就提出了学校日常生活品质提升的重大问题。学校改革只有进入学校每天进行着的日常课堂教学与班级建设之中,只有渗透到每一天、每个人、每件事之中,内涵式发展的气氛才能真形成。(3) 学
6、校教育成人与成事的统一在日常的学校教育改革中,需要追求“成事”与“成人”的综合统一。基础教育领域内教师、管理干部综合索养的加速与整体提升,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会聚校本研修、系统培训、学历提升等支持力量,尤其是借助教育与学校管理干部自身的研究性改革实践,是一-条通过“成事”而“成人”、通过“成人”而“成事”的发展之路,也是促进两者整合的重要策略。7、 基础教育改革的特殊性从基础教育的目标和价值定位来看,基础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为国家、学生个体的发展奠定基础素质教育。基础教育是教育的基础,相比其他各级各类教育,基础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基础教育改革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当代中国基础教
7、育改革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在许多方面。在教育改革的社会背景方面,表现为改革的文化价值观的社会本位特色、改革面对的社会教育观功利取向、改革利益的多面性等;在教育改革的教育环境方面,表现为当代中国学校之间的发展不均衡、教育改革的巨大外在社会压力等;在教育改革的理念方而,表现为发展路径注重发挥学校的主动性、培养目标转向注重个体协调发展、教育模式的转型等。8、 基础教育改革的复杂性(1) 基础教育改革面临问题的复杂性从宏观层面看,基础教育面向全体公民,提高公民素质自然会引来关于教育目的的争论,在精英教育与公民素养教育之间存在冲突的情况下,基础教育应如何应对?面向全体的教育应该是一种公平的教
8、育,怎样实现教育公平?从微观层面看,基础教育改革首先是一-种教学方式的革命,需要改变以单纯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但这种教学方式的改革并非教学观念的简单转变。因其涉及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而教育评价制度又受人事制度以及社会文化的困扰,所以,改革现实的期望总是难以超越-种不可解的怪圈,使教育改革陷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困境。(2) 改革目标的复杂性但凡教育改革,必然会制定改革的目标,而目标自身的复杂性又使其制定过程面临很多问题。首先便是教育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问题:短期、长期目标的确定依据与内容以及怎样处理好基础教育改革短、长期目标之间的关系。不同的利益群体,如个体与社会、学校与家庭、教育研究者
9、与实践者等,试图通过教育改革而达到的目标都是不一样的,这更增加了制定改革目标的复杂性。(3) 改革过程的复杂性由于改革深受方方面面的关注,有多种因素介入并产生影响,因此,改革的过程极易变得琐碎、缺乏一致性而负担沉重。改革过程一旦展开,就要坚持对改革中的各种关系和过程保持敏感。改革是非直线式的,其进程往往变得难以控制,充满了不确定性。(4) 改革主体利益的复杂性改革更多地牵扯到人的因素,要在多重关系和多重矛盾中艰难地寻求协调。我国的教育改革多倾向于国家主体,学校的办学行为更多时候必须贯彻政府的意志。国家主体对教育的需求往往通过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目的来体现,落实到具体的各级各类学校则表现为各自的培养
10、目标。除此之外,还有学生、教师、家庭、社会这些主体也裹挾其中,教育不可能摆脱社会的复杂影响和多元需求。因此,这就决定了改革主体利益的复杂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改革进程的复杂性。9、 简述教育改革的动力与阻力。教育改革是理想和现实之间的互动。因其过程及其复杂,所以在改革的过程中有动力也有很多阻力。(1) 教育改革的动力从社会层面来说:社会背景对教育改革的影响极大,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不断完善是教育改革的根本推动力;从个人层而来说:基础教育的对象是千千万万的青少年。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教育改革的主题已经从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更新转向越来越关注生命个体的发展要求,确认了生命的整体性观念。教师和学生作
11、为生命个体也是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之一。(2) 教育改革的阻力根据教育改革所引起的利益冲突的差别,我们可以区分出相对阻力和绝对阻力。教育改革的相对阻力,是指社会上一部分人、一部分利益集团会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受到利益损失(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他们为了维护自身的既得利益而抵制或反对教育改革,从而构成对教育改革的阻力。教育改革的绝对阻力,是指社会上每个人都可能因改革而受损,从而每个人都可能具有抵制教育改革的动机。教育改革的相对阻力体现的是社会上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的相对差异与相互冲突,而教育改革的绝对阻力体现的是人们自身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之间的冲突。10、 简述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启动的理论意义。一方
12、面,理论上的诸多争鸣,国外教学教育理论及改革实验的大量引介,都对中国基础教育实践产生了或间接或直接的影响,还经由少数理论工作者的实践介入而产生了交互作用;另一方面,风起云涌的教学教育改革实践又引起了理论界的关注,为教育学理论的重建与更新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新事实、新问题和新方向。11、 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进程中所给予我们的经验启示。(1) 必须选择渐进式改革的方式所谓渐进式改革是指在根本课程政策不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对课程改革过程中的限制或阻碍因素进行逐步地改革。中国课程的渐进式改革体现在许多方面:从发达城市课程改革开始,然后扩展到全国;先着力建立比较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
13、课程资源开发体系,然后重点推进教师教育体系改革。(2) 要防止教育改革的差距拉大一是地区差异。这主要是指城乡差异。明显的趋势是乡村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识趋向于消极,对课程和教材的适应性地,改革所带来的变化低于其他地区。二是学段差异。指中小学之间的差异。明显的趋势是,与小学教师相比,初中教师对课程上教材的适应和对新课程教学、评价理念与方式的认可程度相对低,评价变化的程度小。(3) 课程评价体制改革要同步进行目前,我国课程改革中最难以突破的就是课程评价问题。我们现在已有了先进的课程评价理念,但是依然严重欠缺评价的技术支持。如何科学、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将课程改革的成果通过评价的方式反映出来,进而作为课程改革的指导方向和基本根据,对这些问题我们尚没有理想的答案。(4) 课程改革的系统性工程有待完善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系统工程的一部分,其成功受制于诸多因素,需要很多配套政策的支持。比如课程一致性问题,为数不少的学校在实施课程计划时相当随意,把那些需要考试特别是与升学考试有关的科目看得特别重要。在一项义务教育课程调查中发现,有的地方一周的课时竟有58节,其中语文有19节。小学一年级一周的课时按照规定是26节,实际上在31节左右。校本课程开发成为了一句空话。-第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