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建模与仿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系统建模与仿真.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系统建模仿真技术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工程133 胡浩 3130212026【摘要】: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仿真技术已经成为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具有重要影响的一门综合性技术学科。本文对建模与仿真技术发展趋势作了较全面分析。仿真建模方法更加丰富,更加需要仿真模型具有互操作性与可重用性,仿真建模VVA与可信度评估成为仿真建模发展的重要支柱;仿真体系结构逐渐形成标准,仿真系统层次化、网络化已成为现实,仿真网格将是下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仿真应用领域更加丰富,向复杂系统科学领域发展,并将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工程系统的仿真,起源于自动控制技术领域。从最初的简单电子、机械系统,逐步发展到今天涵盖机、电、液、热
2、、气、电、磁等各个专业领域,并且在控制器与执行机构两个方向上飞速发展。控制器的仿真软件,在研究控制策略、控制算法、控制系统的品质方面提供了强大的支持。随着执行机构技术的发展,机、电、液、热、气、磁等驱动技术的进步,以高可靠性、高精度、高反应速度与稳定性为代表的先进特征,将工程系统的执行品质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相对控制器本身的发展,凭借新的加工制造技术的支持,执行机构技术的发展更加富于创新与挑战,而对于设计、制造与维护高性能执行机构,以及构建一个包括控制器与执行机构的完整的自动化系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AMESIM软件正是能够提供平台级仿真技术的工具。从根据用户需求,提供液压、机械、气动等设
3、计分析到复杂系统的全系统分析,到引领协同仿真技术的发展方向,AMESIM的发展轨迹与方向代表了工程系统仿真技术的发展历程与趋势。一、系统仿真技术发展的现状工程系统仿真作为虚拟设计技术的一部分,与控制仿真、视景仿真、结构与流体计算仿真、多物理场以及虚拟布置与装配维修等技术一起,在贯穿产品的设计、制造与运行维护改进乃至退役的全寿命周期技术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在满足越来越高与越来越复杂的要求。因此,工程系统仿真技术也就迅速地发展到了协同仿真阶段。其主要特征表现为:1、控制器与被控对象的联合仿真:MATLABAMESIM,可以覆盖整个自动控制系统的全部要求。2、被控对象的多学科、跨专业的联
4、合仿真:AMESIM机构动力学CFDTHERMAL电磁分析3、实时仿真技术实时仿真技术是由仿真软件与仿真机等半实物仿真系统联合实现的,通过物理系统的实时模型来测试成型或者硬件控制器。4、集成进设计平台现代研发制造单位,尤其是设计研发与制造一体化的大型单位,引进PDM/PLM系统已经成为信息化建设的潮流。在复杂的数据管理流程中,系统仿真作为CAE工作的一部分,被要求嵌入流程,与上下游工具配合。5、超越仿真技术本身工程师不必是精通数值算法与仿真技术的专家,而只需要关注自己的专业对象,其他大量的模型建立、算法选择与数据前后处理等工作都交给软件自动完成。这一技术特点极大地提高了仿真的效率,降低了系统仿
5、真技术的应用门槛,避免了因为不了解算法造成的仿真失败。6、构建虚拟产品在通过建立虚拟产品进行开发与优化过程中,关注以各种特征值为代表的系统性能,实现多方案的快速比较。二、系统仿真技术的发展趋势21、屏弃单专业的仿真单一专业仿真将退出系统设计的领域,专注于单一专业技术的深入发展。作为总体优化的系统级设计分析工具,必要条件之一是跨专业多学科协同仿真。22、跟随计算技术的发展随着计算技术在软硬件方面的发展,大型工程软件系统开始有减少模型的简化、减少模型解藕的趋势,力争从模型与算法上保证仿真的准确性。更强更优化的算法,配合专业的库,将提供大型工程对象的系统整体仿真的可能性。在高性能计算方面,将支持包括
6、并行处理、网格计算技术与高速计算系统等技术。23、平台化要求仿真工具能够提供建模、运算、数据处理(包括二次开发后的集成与封装)、数据传递等全部仿真工作流程要求的功能,并且通过数据流集成在更大的PDM/PLM平台上。同时,在时间尺度上支持全开发流程的仿真要求,在空间尺度上支持不同开发团队甚至是交叉型组织架构间的协同工作以及数据的管理。24、整合与细分市场整合化:将出现主流的标准工具。其特征是功能涵盖了现代工业领域的主要系统仿真需求,并与其他主流软件工具通过接口或后台关系数据库级别的数据交互,有协同工作的能力;软件自身的技术进展迅速,具有强大的发展后劲。专业化:随着市场需求的细分,走专业化道路,将
7、出现极专业的工具。这些工具将在某些具体的专业领域提供深入研究的特殊支持,如开发特殊的库或模型,专注于具有鲜明行业特征的技术,满足特殊的行业标准。将出现整合型工具与专业化工具互补的局面。25、智能化将引进更加友好的操作界面,智能化的求解器及模型管理。不断改进GUI,让软件使用者直接体验到数值计算专家开发的后台工具提供的强大功能,同时减少软件学习与使用的困难。提供易学易用的强大工具。26、丰富的二次开发选项提供源代码级的二次开发支持,开放的架构满足不同用户的专业开发要求。在强大的工具平台上,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二次开发。这已经是目前许多研发单位开发专有技术的标准方式。今后的系统仿真工具必须支持用户
8、在进行二次开发的时候,从源代码级别开始的创新与工程化定制,并能够通过封装集成到原有平台中去。这种技术将成为用户在实现知识与技术组织内共享与传承的同时,保护自身知识产权的必然选择。【参考文献】 【1】梁炳成,王恒霖,郑燕红;军用仿真技术的发展动向和展望J;系统仿真学报;2001年01期【2】杨明,张冰,马萍,王子才;仿真系统VV&A发展的五大关键问题J;系统仿真学报;2003年11期【3】李伯虎,柴旭东,朱文海,孙家广,梁炳成,吴慧中,彭晓源;SBA支撑环境技术的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04年02期【4】蒋郝平 .O9第四届中国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高层论坛闭幕词 【5】游景玉.O9第四届中国系统
9、建模与仿真技术高层论坛开幕词 【6】李伯虎 ,柴旭东 ,朱文海 ,邸彦强 ,王鹏 ,施国强 ,谭娟 ,殷润民 ,侯宝存.现代建模与仿真技术发展中的几个焦点.系统仿真学报.Vo116No9 .Sept200【7】孙黎阳,毛少杰等。网络中心化仿真支撑平台,2010.1.6 30-35【8】毛少杰,李玉萍,林剑柠等,系统仿真学报,2011.22(7):1660-1663【9】高武奇,康凤举等,一种基于HLA技术研究,系统仿真学报,2011.22(7):1643-1647【10】孙黎阳,毛少杰,林剑柠,面向服务的网络化仿真研究,计算机科学.2011.38(3):159-161【11】 傅妍芳,基于仿真网络的计算机仿真技术研究 西安.西北工业大学.2009第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