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D教学设计2-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AD教学设计2-2.doc(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任务二:绘制主轴箱侧板宁波职教中心学校 王姬l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文选自浙江省数控专业新课改教材应龙泉和王姬主编的AutoCAD应用机械图样绘制项目二基本图形绘制中的任务二。本教材采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的方式编写,实际操作性和学生跟随性强,任务直接选自企业生产实践案例,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难度。项目二是AutoCAD教学的第一阶段,属于基础阶段,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绘图习惯的基础,也为后续学生能够顺利和轻松地学习零件图的绘制奠定扎实的基础。l 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矩形阵列命令操作的方法;2了解圆角矩形命令的使用;3. 了解打断命
2、令的使用。& 能力目标:1. 通过对主轴箱侧板的绘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设计能 力,提高学生的AutoCAD绘图技能水平;2. 通过对项目的评估与总结,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交流协作能力以及自我反思能力。& 情感目标:1. 通过创设情景、三维模型演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 通过自主完成整个图形的绘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体验 成功的喜悦;3. 通过项目教学,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l 教学重点及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矩形阵列命令的使用。&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图形,自己读图且灵活运用各命令。l 教法与学法& 教法: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是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
3、任务交给学生,在 教师的指导下,师生一起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进行项目决策、项目实施、成果展示、评估总结的过程。教学中,根据绘制主轴箱侧板项目和学生实际,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结合创设情景、图形演示、观察分析、实践操作、讨论比较、评估总结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地学,主动地学。& 学法:职业高中学生的学习问题主要是方法问题,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力求突出 方法的渗透。1实践导向法;2直观分析法;3问题引导法;4学练相结合的方法。l 教学准备:1.课前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一份任务书;2.准备课堂练习评价表每人一份;3.准备多媒体机房,根据机房因地制宜
4、将全班学生分组,在分组时有意识地注意学生学习程度强弱的搭配。l 教学课时安排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完成主轴箱侧板的绘制,第二课时主要进行项目拓展、变式训练及评估总结。l 教学过程组织我把绘制主轴箱侧板看成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的项目。根据学生实际及绘制主轴箱侧板教学任务,师生一起把该项目的实施过程精心设计成六个环节,同时,在我的指导下又把全班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每小组学生共同合作完成整个项目。项目实施的六个环节如下图所示:项目认识 创设情境 项目分析 工艺细分项目实施 动手绘制项目拓展 变式训练项目评估 学习总结项目实训 实践探究一、项目认识 创设情境 第一环节分两步进行: (一)创设情
5、境:显示器上的散热小圆孔、排列整齐的小树、主轴箱侧板的长圆孔,形象的三维模型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孔和树的排列,让学生理解矩形阵列的概念以及矩形阵列在生产实践和生活中的应用。(二)提出任务:让学生打开任务书,同时屏显主轴箱侧板的图形,让学生知道本次任务绘制主轴箱侧板,并且明确任务要求。任务要求: 完成如图所示的主轴箱侧板,按照图示尺寸1:1绘制,尺寸不需标注。【设计意图】通过三维模型的展示,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绘图的欲望,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的状态,为项目实施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一环节让同学们看一看,认一认,主要解决“做什么”的问题。二、项目分析 工艺细分把
6、第二环节分二步进行:圆角矩形20个长圆孔4个小圆孔(一)分析图形组成:让学生通过项目分析了解主轴箱侧板图形的组成。(二)项目工艺细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把整个项目拆分成小项目,每个小项目对应具体的命令。1. 用【矩形】工具绘制圆角矩形;2. 用【圆】工具绘制四个小圆孔;3. 用【圆】和【直线】工具绘制长圆孔;4. 用【阵列】工具完成20个长圆孔绘制。【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主,通过项目细分,化繁为简。三、项目实施 动手绘制教师讲授并演示绘制主轴箱侧板的绘图流程,学生观察、思考、识记,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项目实施,教师随时提供指导。步骤一: 启动AutoCAD。步骤二: 设置
7、图形界限,把绘图界限设置为297mm210mm。步骤三: 分别创建“轮廓线”、 “中心线”和“尺寸标注”3个图层,设置“轮廓线”图层为当前图层。步骤四: 绘制侧板轮廓。选择【矩形】工具,依据命令窗口中的命令行的提示,进行如下操作,图形效果如图所示。步骤五: 选择刚绘制好的矩形,选择【分解】工具,将矩形分解成线段。步骤六: 选择【偏移】工具,将左侧竖直轮廓线分别向右偏移:“9、42、44、117”,将右侧竖直轮廓线分别向右偏移:“9、42”,上方水平轮廓线分别向下偏移:“10、25、135”,图形效果如图所示。步骤七: 修改图元属性。选择上一步偏移完成的辅助线,单击“图层管理器”列表框右侧的,将
8、其下拉列表打开,从中选择【中心线】选项即可将其转化为中心线,图形效果如图所示。步骤八: 选择【圆】工具,绘制四个直径为5.5的圆,图形效果如图所示。步骤九: 选择【圆】工具和【直线】工具绘制长圆孔,并用【修剪】工具修剪多余的线段,图形效果如图所示。步骤十: 选择【打断于点】工具,将中心线在适当位置打断,图形效果如图所示。步骤十一: 选中长圆孔,单击【阵列】工具,在弹出的“阵列”对话框中,按照如图所示填写,单击【预览】按钮,图形预览效果如图所示,单击【接受】按钮结束,如果需要更改,选择【修改】按钮,返回到“阵列”对话框中,可以更改参数设置。步骤十二: 保存文件。单击保存按钮,将文件保存为:“主轴
9、箱侧板.dwg”文件【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学生具体实施项目的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完整地完成了整个项目。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请小组内动手能力强、完成速度快的学生指导未完成的同学(但不能帮助其绘制,只能给予指导),这样做不仅可以增强动手能力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可以带动稍落后的学生一起进步,有利于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精神。四、项目拓展 变式训练 本环节涉及到项目的知识链接,是本项目涉及知识点的具体讲解部分。把这一环节分为二步。(一)矩形阵列命令讲解项目完成以后,学生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此时应抓住机会,合理、巧妙地设置一些低起点的直观性和实践性图形,消除学生对于具体命令学习的恐惧和排斥
10、心理,让学生在分析直观现象和实践性图形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矩形阵列命令的操作步骤。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也知其所以然。(二)变式训练为进一步巩固对矩形阵列命令的理解,设置一些实训项目进行变式训练。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矩形阵列命令。【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同学们想一想,练一练,主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五、项目评估 学习总结(一)项目评估主要以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项目完成以后,每位学生先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对照评分标准进行评价。然后在小组内互评,每小组各自评选出一致认为比较有代表性的12件作品。之后,请获选作品的学生在班内进行展示与交流,以达到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及
11、共同提高的目的。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完成绘图。教师要对典型作品进行讲解,肯定成绩,同时指出作品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在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评选出全班优秀作品。评分标准(绘图者姓名) (学号)错误原因每处扣分情况小计扣分图幅设置错误、没按要求设置图形界限1分单位设置错误;图层设置错误;线型颜色选用不美观0.5分图线使用错误(如中心线画成细实线等)每线1分每漏画一条线或多画一条线包括中心线、轮廓线(含圆或圆弧)1分图线作图(尺寸方面)有误差每线1分有残留污迹或图线接口有问题0.5分中心线超出轮廓线应为35mm之间,不足或超出0.5分图线作图(尺寸方面)有误差2分最后得分改卷者签名:(二)学习总结请每
12、小组的代表总结在绘图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接着教师作总结。作为教师总结时主要肯定学生们的成绩和进步,如某些同学图形布局的进步、速度的加快、帮助其他同学的行为等等都应给予及时表扬,哪怕是一句鼓励的话,以激发学生学习与创作的热情,同时应指出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布局问题等等。最后,师生共同评选出全班绘图能手。【设计意图】通过自评与互评,师生、生生之间达到互相交流、学习的目的;通过总结,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让每位学生看到自己与他人的优点与不足,在今后的绘图过程中不断改进。这一环节让同学们评一评,说一说,主要解决“做得怎么样,学得怎么样”的问题。六、项目实训 实践探究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
13、行拓展和应用,布置学生在课后完成教材配套的实训项目。实训项目设计“由易到难”难度呈梯度上升,不仅帮助学生巩固矩形阵列的命令操作,而且要求学生根据具体图形,灵活应用相关绘图命令。【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解决“知识拓展应用”的问题。l 教学反思本文所采用的项目教学法是在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下,师生共同把需要完成的项目任务精心设计成可供学生实际操作的六个步骤,让学生的学习过程一步一步按程序进行,旨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AutoCAD绘图技能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学会学习,培养多方面的能力,重在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AutoCAD绘图专业技能水平,同时也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