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doc

上传人:叶*** 文档编号:35861512 上传时间:2022-08-24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doc(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考试要求的表述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对考试内容掌握程度的要求分三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了解、理解、应用,分别用字母A、B、C表示。其中含义如下:A(a)知道、识别、描述B(b)说明、比较、概括C(c)分析、判断、应用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可见宇宙的含义(a)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2、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天体系统的层次结构(a)八大行星的名称及其在太阳系中的位置(a)3、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基本条件(b)内因:1、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 2、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质

2、量体积适中 3、充足的水分(原始海洋的形成)外因:4、太阳光照稳定 5、空间运行轨道安全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4、太阳辐射与地球太阳辐射的组成(a)太阳辐射分为可见光、红外光和紫外光三部分。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波段,约占总能量的50%。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全球太阳辐射量大体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及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日地距离、日照时间、天气状况、地势高低)。 中国太阳年辐射总量的分布规律(大体上西多东少)。青藏高原(四川盆地)成为太阳辐射高值(低值)中心的原因:(见金版同步导学)。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a)(1)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维持生物的生长;(2)维持地表温度

3、,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和大气运动及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3)为人类提供能源,如能被直接利用的太阳能,地质历史时期生物转化太阳能积累下来的煤、石油。5、太阳活动与地球太阳外部结构及太阳活动类型(a)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太阳活动的标志是太阳黑子;太阳活动激烈表现是耀斑。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b)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6、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a)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地球自转的速度(b)角速度:各地相等,每小时15(两极为0);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相同,线速度大小相同;

4、赤道1670Kmh,两极为0。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产生昼夜更替现象。(2)地球上长距离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3)产生地方时。昼夜交替现象及晨昏线的判定(b)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昏线的特点:是个过地心的大圆; 与太阳光线垂直;平分赤道;移动方向自东向西; 晨昏线与地轴夹角=太阳直射点纬度;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90二分时(春分秋分)晨昏线与经线重合,除外相交。晨昏线的判定:随地球自转的方向,由夜到昼为晨线;由昼到夜为昏线。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现象(c)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地方时和区时的简单计算

5、(c)1 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的时间为正午 12 时。经度位置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东早西迟。两地地方时差=经度差4分钟,东加西减.2 时区和区时: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有15个经度。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作区时,又称标准时。中国统一用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的地方时),称为北京时间。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1小时 时区差的求法:在0时区两侧相加,同侧相减加减号的确定:所求地在已知地东取加号,反之取减号3 地方时与区时的关系:区时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国际日期变更线(a)为避免地球上日

6、期的紊乱而人为划定,有三处不与1800经线重合;在日期的换算上,从东向西经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从西向东经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7、地球的公转地球公转的轨道、速度、方向、周期(a)轨道:是一个 椭圆 ,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 焦点上。每年1月初位于近日点, 7 月初位于远日点。方向:自 西 向 东速度:角速度平均1/日,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近日点时较 快 ,远日点时较 慢 周期:恒星年(365d6h9m10s)黄赤交角的概念、示意图及意义(b)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示意图见教材。意义: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

7、回归移动。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 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 的更替、五带 的划分等一系列地理现象。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计算不做要求)(b)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纬度变化由直射点(正午太阳高度为90)向南北两侧递减季节变化夏半年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冬半年较小具体变化春分、秋分日由赤道向两侧递减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南半球达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北半球达最小值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直射(直射时90),赤道在春分秋分日达最大值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b)

8、1)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纬度变化):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2) 北半球某地全年的情况(季节变化):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3)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4) 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5)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四季和五带的划分(a)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 五带(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二分二至

9、日太阳光照侧视图的判读(c)(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

10、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4)判断昼夜长短: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8、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各层特点(a)划分依据: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圈层范 围 特 点地壳莫霍面以上固态:平均厚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部分平均厚度约为6千米)。地势越高,地壳越厚。莫霍面(在地面以下33km,纵波和横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地幔莫霍与古登堡面间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铁、镁含量由上至下逐渐增加。古登堡面(距离地表2900千米深处,纵波减速,横波消失)地核古登堡面以下组成物质可能是极高温

11、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可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物质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岩石圈的概念(a) 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9、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及特点(a)外部圈层:地壳以外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特点:大气圈: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少。一般把20003000千米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按照存在位置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生物圈: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生物圈是结合所有生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全球性的生态系统。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

12、换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1、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的基本存在形式(a)三类岩石的成因、实例(b)沉积岩的两个突出特征(a)岩浆岩:岩浆冷凝而成,可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地表的为喷出岩,如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而形成。如砾岩、页岩、石灰岩、砂岩。沉积岩有两个突出的特征:具有层理构造 、 有化石 。变质岩: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而形成。如花岗岩片麻岩、石灰岩大理岩、砂岩石英岩、页岩板岩 自然界最多的矿物是石英。有用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称矿产。花岗石,用来

13、做地砖、家具等,国外有纯花岗岩做的房子。大理岩,做装修,北京的华表就是用大理岩做的。石灰岩,用来烧制石灰、水泥。凡是有一定硬度的,岩石比较致密坚硬的,可以裁割的岩石,都可以作为建筑材料2、地壳的物质循环三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及示意图(b)岩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 侵入作用和 喷出作用,岩浆 冷却凝固 而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外力的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作用下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变质 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被 高温熔化 成为新的岩浆。 示意图见教材34页图2-7。读图要求: 1、找到岩浆岩(分喷出岩和侵入岩)、沉

14、积岩、变质岩在图示转化中的所处位置。 2、关注岩石转化中能量的来源:地球内部的放射热和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 3、注意各类岩石之间的内外力作用。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3、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b)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主要为太阳能)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a)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4、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a)(1)地球表层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见教材37页图2-10)。(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我国成为世界多火山地震国家的原因:位于

15、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运用板块运动原理解释常见地形的形成(b)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及实例(c)地质构造是由地壳运动形成的,主要类型有褶皱和断层。 褶皱由强烈的碰撞和水平挤压使沉积岩发生弯曲而形成;褶皱可分为背斜和向斜这两种形态。构造名称岩层形态(较可靠)地表形态新老关系(最可靠判断依据)背斜向上弯曲早期为山岭 晚期可能成山谷(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中间老两翼新向斜向下弯曲早期为山谷 以后

16、可能为山岭(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中间新两翼老 断层是岩层受力发生断裂,两侧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位移而形成的。上升一侧往往形成地垒,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下降一侧往往形成地堑,如我国的渭河谷地、吐鲁番盆地。5、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a)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流水、风力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c)侵蚀沉积流水作用冲刷地表,使谷地加深加宽,形成沟谷纵横的流水侵蚀地貌泥沙堆积形成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风力作用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雅丹地貌等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等6、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

17、影响(a)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多种多样,有的是合理、有利的,有的是不合理、有害的。应根据具体情况因时、因地进行分析。如缓坡发展梯田,合理;围湖造田不合理。第三节 大气环境7、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对流层与人类的关系(a)大气可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三层。高度温度特点对流层地面到12千米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人类活动和云、雨等天气现象大多发生在此层平流层12千米到50千米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加气流稳定(大型飞机)(臭氧层)高层大气50千米以上随着高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增加大气稀薄(电离层)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b)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选择性吸收(选择性)、散

18、射(选择)和反射(无)。干洁空气基本上不能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能。总体来看,对流层大气基本上不能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好、大气辐射的相互关系(b) 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体,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对流层大气,特别是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能够吸收大部分长波辐射,把地面辐射的大部分热量截留在大气中,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又将热量归还给地面,直接补偿地面的热量损失。这样,对流层大气就可以延缓地面温度下降的趋势,使得地面因昼夜交替而导致的温度波动趋于和缓。这就是大气对地面所起到到的保温作用。影响地面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b) 影响地面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有

19、:纬度因素和下垫面因素。 纬度因素:由于不同纬度地区的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太阳辐射经过的路程、太阳光线照射的角度不同,导致太阳辐射强度由低纬向两极高纬度递减,所产生的地面辐射也随之由低纬向两极高纬度递减。 下垫面因素:下垫面的性质不同,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的状况也就不同,导致地面辐射大小不同。 其他因素:气候因素(如某地的年日照时间长短影响地面获得太阳辐射的多少,也就影响该地地面辐射的大小)。8.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及示意图(等压面不作要求)(b)由于地面冷热不均,使近地面空气也冷热不均,导致近地面空气水平气压出现差异和相应高空水平气压出现差异(等压面呈现弯曲);水平气

20、压差异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力,造成空气的水平移动,形成了热力环流。冷热不均垂直方向运动水平气压差异水平运动图见教材第4页图2-2。读图要求: 1、比较、三地受热状况的差异。 2、分析近地面和高空气压的分布差异。 3、得出热力环流中空气流动的规律。风形成的直接原因(b)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根据等压线图判断某地的风向(c)高空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近地面风:受摩擦力影响,风向斜穿等压线,指向低气压。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及示意图(b) 1、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1个)、副热

21、带高气压带(2个)、副极地低气压带(2个)和极地高气压带(2个)。 近地面风带:信风带(个)、西风带(个)和极地东风(个)。、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分布与太阳直射点密切相关。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有规律地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则相反。示意图教材必修第页图“北半球三圈环流和风带示意”及第页图“风带和气压带移动示意”。读图要求:、了解地球上个气压带所分布的大致纬度位置,理解各自的成因。、了解个风带所处的位置,理解各风带风向产生偏向的原因。、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中南北移动的规律及其原因。、能分析具

22、体的变式图。9.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b)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b)海陆 热力 性质差异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北半球气压带被分隔成一系列的 高低气压 中心,因为北半球 陆地 面积较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时间亚洲大陆北太平洋北大西洋7月 亚洲 低压( 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1月 亚洲 高压(蒙古-西伯利亚 高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南半球气压带基本呈 带 状分布,因为南半球的 海洋 面积占优势亚洲东部、南部季风环流及成因、示意图(c)地区东亚(东亚季风)南亚、东南亚及我国西南(南亚季风)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主要成因

23、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风向冬季西北季风(源地:蒙古、西伯利亚)东北季风(源地:亚洲大陆)夏季东南季风(源地:太平洋)西南季风(源地:印度洋) 示意图见教材第53页。10.常见的天气系统冷锋、暖锋对天气的影响及示意图(c)锋面的特点:冷气团在锋面的下方,暖气团在锋面的上方。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都有显著的差别,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锋面一般分为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和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分类概念过境时天气过境后天气实例冷锋 冷气团主动向暖 气团移动 阴天、大风、降温、降雨 等天气,雨区主要在锋后气温和湿度

24、骤降 、气压上升、天气转晴北方夏季暴雨、冬季的寒潮、沙尘暴暖锋 暖气团主动向 冷气团移动云、雨(多为连续性降水)等天气现象,雨区多在锋前气温 上升 、气压 下降 、雨过天晴春、夏南方降水示意图见教材第55页低压(气旋)系统与高压(反气旋)系统的气流运动特点、对天气的影响及示意图(b)气旋反气旋气压低气压(气压中心低,四周高)高气压(气压中心高,四周低)水平运动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垂直运动上升下沉天气多阴雨天气多晴朗、干燥天气举例台风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示意图见教材第56页锋面气旋示意图的判读(c)锋面总是出现在低压槽处。对于锋面气旋而言,东侧一般

25、为暖锋,西侧一般为冷锋。教材第页图“锋面气旋系统示意”,读图要求:、了解气旋常常和锋面联系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系统;理解其成因。、了解锋面气旋系统经常出现在中纬地区;分析锋面气旋系统对天气的影响。、了解表示冷锋和暖锋的图上符号;并能在锋面图上画出。、能分析具体示意图。第四节 水循环和洋流11、水循环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a)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类型:包括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海上内循环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 (分地表和地下径流)等。(读右图填出图中箭头表示的水循环过程)水循环的地理意义(b)使水资源得以更新再生;使地表物质得以大规模地运动,塑造了多种地表形态;

26、使能量和物质在地理环境中不断转化和交换。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b)主要对地表径流,及对小范围的蒸发、降水环节进行影响。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和人工降雨等是常见的形式。12、洋流南北半球洋流模式图及太平洋洋流分布图(b) 洋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的稳定流动。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1)在南北半球的热带、副热带海区形成以南北纬 25 30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 顺 时针方向,南半球呈 逆 时针方向。大洋东侧为 寒 流,西侧为 暖 流。在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 副极地 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 逆 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侧为 暖 流,西侧为 寒 流。在南极大陆外围地区形成环球形的 西风

27、漂流 ,就性质来讲属于 寒流 。d00ecaf(2)海水运动形式除洋流外,还有 波浪 、潮汐 。a、b、c、d形成是由于 盛行风的吹拂,a、d由于 中纬西 风吹拂,b、c由于低纬信 风吹拂。e、f折向低纬是赤道洋流的 一部分,性质上属于寒流。在太平洋里e、f分别是 加利福尼亚寒 流和 秘鲁寒 流。在大西洋里e、f分别是 加那利寒 流和 本格拉寒 流。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c)1、对气候的影响:洋流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的水热输送和全球的热量平衡;对沿岸地区气候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暖流有增温增湿作用,如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寒流有降温减湿的作用,如澳大利亚西海岸和秘鲁太平洋沿岸的

28、荒漠气候受寒流影响较大。2、对海洋生物分布和渔业生产的影响:寒暖流交汇为鱼类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形成渔场,如纽芬兰渔场和日本的北海道渔场。 3、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有利于海洋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可使污染范围扩大。 4、对海洋事业的影响:顺水航行可以节省油料,逆水反之。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和环境变迁1、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a)在生命出现以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化学演化过程。在生命出现以后,有机进化,即生物演化则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出现在海洋中的单细胞生物(原核细胞生物)。距今约14亿年前,从原核生物细胞

29、中演化出真核细胞生物,真核细胞生物出现以后,生物的演化进程明显加快。植物依次经历了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及被子植物时代;动物依次经历了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鱼类时代、两栖动物时代、爬行动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及人类时代。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a)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时期,是地质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在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在中生代末期,除了盛绝一时的 恐龙 突然灭绝外,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也灭绝了。b拓展提示绿色植物对地理环境发挥的独特作用:(1)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

30、化碳,放出氧气,保持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的平衡,净化了大气;(2)绿色植物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善生态条件,保障农牧业高产稳产;(3)城市绿地具有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声、美化环境等作用。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a)作为人地关系的主导因素,人类既可以通过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改善环境,开发资源,造福于社会,又能给自然环境带来各种破坏,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因此,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拓展提示分析全球性环境问题如酸雨、臭氧层空洞、全球变

31、暖等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分析我国沙尘暴天气多发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a)(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3)某一要素的变化,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4、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a) 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人类活动,其中成土母质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 拓展提示人类对土壤形成的影响表现为:积极影响是培育一些肥沃、高产的土壤,如水稻土;消极影响主要是导

32、致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5、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资源利用对环境整体性的影响(a) 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资源开发利用改变了某一种自然资源或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某种成分,这必然影响到周围的其他环境要素。如采伐森林,不仅改变植被状况,还会引起土壤和径流变化,破坏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对小气候也会产生一定影响。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6、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现象(a)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存在差异性,既有大尺度的,也存在小尺度的差异。例如:亚马孙平原为热带雨林区(

33、100N-100S),埃塞俄比亚高原为热带草原区(100-200N),撒哈拉沙漠为热带荒漠区。7、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地球表面地域分异的四种基本规律及主导因素(b)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太阳辐射从低纬向高纬地区逐渐减少,导致热量从低纬向高纬地区减少,形成大体沿纬线方向延伸(东西延伸),沿纬度变化方向更替(南北更替)的自然带分布规律。以低纬、高纬地区最为典型。这种地域分异的基础是热量条件。拓展提示探究以下案例中的主导因素:(1)我国海南岛到黑龙江漠河的自然带变化:热带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针叶混交林带;(2)赤道到两极地区自然带变化(非洲中部亚洲北部):热带雨林带热带

34、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降水量从沿海到内陆逐步降低,形成大致沿经线方向延伸(南北延伸),沿经度变化方向更替(东西更替)的“经度地带分异”规律。以亚洲大陆中纬地区最为典型。这种地域分异的基础是水分条件。拓展提示欧洲西海岸沿400N向东的自然带分布: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垂直分异规律:在一定高度的山区,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干湿状况随高度的增加而变化,形成了相应的由气候、植被、土壤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带,表现为随等高线延伸(水平延伸),从山麓到山顶更替(垂直更替)的现象。这种地域分异的基础是水分条

35、件、热量状况及其组合的垂直变化。拓展提示珠峰南坡自然带谱较北坡复杂的成因:南坡朝向印度洋,夏季为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且南坡为阳坡,热量条件较好。南坡的相对高度大,带谱较北坡复杂。地方性分异规律:在地形起伏、海陆分布、洋流、岩性、土质、地貌部位等不同的条件下,自然带发生一定变化的规律,它具有重复性、有序性的规律,是属于一种小尺度的地域分异。拓展提示天山南坡山麓的绿洲(高山冰雪融水灌溉,有利于棉花种植)、南半球缺失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海陆分布)等。8、主要陆地自然带陆地自然带的基本类型、分布及其特征(b)陆地自然带基本类型分 布特 征森林自然带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

36、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等湿润、半湿润地区(1)生产量较大;(2)赤道到两极热量差异草原自然带热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1)降水量差异;(2)以草本植物为主荒漠自然带热带荒漠带、温带荒漠带干旱地区(1)降水量少;(2)植物少,消费者的种类和数量少,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寒带自然带冰原、苔原带亚欧大陆、北美大陆北部等全年严寒,植被很少,被冰雪覆盖自然带的分布:以气候类型定自然带。读图要求:(1)知道世界著名城市的自然带类型,北京、纽约、华盛顿、伦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新加坡为热带雨林带,哈尔滨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罗马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2)读图时结合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来定位。(3)注

37、意区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大陆东)和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大陆西)分布差异。拓展提示探究为了建设“绿色奥运”,北京能否大量种植常绿阔叶林树种。第四章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聚落的概念、分类(a)聚落:是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分类:按照聚落的性质和规模,可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地形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b)北方平原地区:村落的规模一般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聚居的人口比较多。南方山地和丘陵:规模一般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聚居的人口比较

38、少。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地形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的影响(b)地 形密 度布局形态走 向工程造价平原大网状顺直低山地、丘陵小单一线状或带状较弯曲,多呈“之”字形高拓展提示在进行交通线路的选线时,要充分考虑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选择有利的地形,避开不利地段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如青藏铁路的建设,要克服高寒、缺氧、冻土和生态破坏等问题。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全球气候变化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a)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特点: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但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历史时期

39、气候变化的特点:近5000年来,全球气候有两次较大的波动,一次是公元前5000年到前1500年的温暖期,当时年均气温比现在高34度;另一次是15世纪以来的寒冷期,其中15501850年属于十分寒冷的阶段。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与示意图(a)全球气温变化:自1861年以来,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呈上升趋势;全球陆地降水量变化: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降水量,平均每10年增加了0.5%1%,热带地区平均每10年增加了0.2%0.3%,亚热带地区则平均每10年减少了0.3%左右;雪盖和冰川面积减少,20世纪南北极以外地区的高山冰川普遍退缩;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读图要求(必修IP98图4-21):从“1860-

40、2002年全球平均气温距平变化”图,可得出结论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呈上升趋势,20世纪有两个时期增幅最大(1910-1945年、1976-2000年)。读图要求(必修IP98图4-22):从“1900-2000年全球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图,可得出结论北半球中高纬度、热带地区降水量在上升,亚热带地区降水量在下降。读图要求(必修IP99图4-23):从“因气候变暖首先可能被淹没的地区”图,可得出结论平均海平面在上升,太平洋、印度洋岛国及北美、西欧、西非海岸可能部分被淹没。4.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a) 第一,使资源条件发生变化,改变了水、热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第二

41、,加剧了自然灾害。第三,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使大量物种难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灭绝。第四,对主要生产领域,如农、林、牧、渔等部门的影响更显著。如农业,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作物品种、耕作方式、农业生产的稳定性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第五,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热浪、洪涝等),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第三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5. 自然资源概述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a)概念: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分类:按自然属性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按自然资源自我再生的性质

42、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6.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不同历史阶段,世界能源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的变化(a)前煤炭时期:人类以木柴、水力等作为基本能源。此时被称为能源的“木柴时代”。煤炭时期:以蒸汽机为主要标志的产业革命,促进了煤炭资源的大规摸开发和利用。至20世纪初,世界能源进入了以煤为主的“煤炭时代”。后煤炭时期:随着内燃机的问世,汽车、飞机、船舶制造业的兴起,各工业部门和运输业相继采用石油产品作为燃料致使石油消费量显著增加。自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世界能源进人“石油时代”。7、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不同历史阶段,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b)(1)农业社会阶段:人类生产

43、和生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依赖程度很大,在一部分自然条件比较好、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农业文明才得以形成和发展。(2)工业社会阶段:工业化的初期和中期阶段,煤、铁、石油、天然气、铜、铝等矿产资源,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矿产资源的储存状况,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是影响生产力布局的重要因素。如大庆、克拉玛依、东营石油工业;鞍山、本溪、攀枝花钢铁工业;金昌、铜陵、个旧有色金属。(3)后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后期,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后天性资源地位迅速上升;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逐渐减小,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的影响也日趋弱化。第四节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8、自然

44、灾害的概念自然灾害的概念、分类(a)概念:指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分类:按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发生过程,分为地质地貌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海洋灾害等。9、自然灾害的危害自然灾害的主要危害(a)危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还会带来各种间接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a)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发生频率最高、影响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是洪涝和干旱,另外,地震的危害程度也很大。10、中国的洪涝灾害我国洪涝灾害发生的原因(c)洪涝灾害包括洪水和雨涝两大类型。我国洪涝灾害具有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广,受灾人口多,成灾面积大,死亡人口多,经济损失惨重的特点。原因:我国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典型的国家之一。因夏季风各年强弱不一,导致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在冬夏季风交汇处,形成锋面雨带,洪涝灾害与雨带的推移关系密切;夏季由于热带气旋或台风的影响,常带来狂风暴雨;长期以来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短文 > 信息管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