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知识讲稿.ppt

上传人:石*** 文档编号:35822723 上传时间:2022-08-24 格式:PPT 页数:116 大小:1.8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知识讲稿.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6页
中医基础知识讲稿.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知识讲稿.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知识讲稿.ppt(1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关于中医基础知识第一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一、中医、中医学中医中医,为祖国的传统医学,一般以汉族人民的传统医学为主体,所为祖国的传统医学,一般以汉族人民的传统医学为主体,所以也称汉医。中国其他传统医学,如藏医,蒙医,苗医等等则被以也称汉医。中国其他传统医学,如藏医,蒙医,苗医等等则被称为民族医学。称为民族医学。中医学中医学,是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及其摄生康复,是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及其摄生康复,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

2、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的医学理论体系。践逐步形成并发展的医学理论体系。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分形论和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信息论内容。日本的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朝鲜称的高丽医学、越南的东日本的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朝鲜称的高丽医学、越南的东医学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医学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

3、起来的。第二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二、中医学基本特点第三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整体观念l整体观念认为,自然界整体观念认为,自然界(包括人体包括人体)任何事物都是由各种要素以一任何事物都是由各种要素以一定方式构成的统一整体。定方式构成的统一整体。l整体观念,是一种思想方法,贯穿于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养整体观念,是一种思想方法,贯穿于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养生和治疗所有领域。生和治疗所有领域。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与环境有密切的联系人与环境有密切的联系 第四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形体结构方面形体结构方面生理功能方面生理功能方

4、面病理病机方面病理病机方面诊断治疗方面诊断治疗方面第五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形体结构方面形体结构方面人体组织器官相互沟通,局部与整体不可分割。人体组织器官相互沟通,局部与整体不可分割。 五脏:心、肝、脾、肺、肾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胃、小肠、大肠、三焦、六腑:胃、小肠、大肠、三焦、 内内人体人体 膀胱、胆膀胱、胆 五体:皮、脉、筋、肉、骨五体:皮、脉、筋、肉、骨 九窍:眼、耳、鼻、口(舌)、九窍:眼、耳、鼻、口(舌)、 外外 前阴、后阴(肛门)前阴、后阴(肛门)第六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生理功能方面生理功能方面 各脏腑、形体、官窍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各脏腑、形体、官窍有着各自不同

5、的功能。 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不同些不同 受到整体活动的制约和影响受到整体活动的制约和影响 的机能的机能 又影响到其他机能活动,表现又影响到其他机能活动,表现 出整体统一性出整体统一性 第七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举例:举例: 心主血液,而血液的运行又需得到肺气的心主血液,而血液的运行又需得到肺气的推动;心血充足,人体全身得到血液营养,各脏推动;心血充足,人体全身得到血液营养,各脏腑行使正常功能。腑行使正常功能。 结论:任何一个脏腑的功能,都是在其他脏腑结论:任何一个脏腑的功能,都是在其他脏腑密切配合下进行的,相辅相成、协调合作,共同完密切配合下进行的,相

6、辅相成、协调合作,共同完成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成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第八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病理病机方面病理病机方面任何一个脏腑发生病变,都能影响生理上与之相关的脏腑任何一个脏腑发生病变,都能影响生理上与之相关的脏腑例:例: 胆汁上泛胆汁上泛 黄疸、口苦。黄疸、口苦。肝病肝病胆胆 胆汁排泄障碍胆汁排泄障碍 恶呕、厌油、恶呕、厌油、 腹胀、腹泻。腹胀、腹泻。任何一个局部的病变任何一个局部的病变都是整体生理功能失常的局部反应都是整体生理功能失常的局部反应第九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又例:又例:目赤肿痛目赤肿痛肝火亢盛肝火亢盛舌体溃烂舌体溃烂心火上炎心火上炎中医病理学注重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

7、反应的统一性!中医病理学注重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应的统一性! 既重视局部病变与其相关内脏的联系。既重视局部病变与其相关内脏的联系。分析病理分析病理 更强调该病变与其他脏腑之间的影响。更强调该病变与其他脏腑之间的影响。第十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诊断治疗方面诊断治疗方面依据依据“有诸内,必形诸外有诸内,必形诸外”(孟子孟子),从整),从整体出发,察外知内。体出发,察外知内。 整体变化必然反映相应的形体官窍整体变化必然反映相应的形体官窍诊断疾病诊断疾病 从局部病变可测知整体气血的盛衰从局部病变可测知整体气血的盛衰第十一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例:例: 面色苍白、舌淡、脉细无力面色苍白、舌淡、脉

8、细无力 心血不足心血不足 中医诊病,不仅重视局部病变或症状,更重视通过病中医诊病,不仅重视局部病变或症状,更重视通过病变的部位或脏腑分析它与整体的关系,把局部与整体变的部位或脏腑分析它与整体的关系,把局部与整体相结合分析方能得出正确诊断结果。相结合分析方能得出正确诊断结果。第十二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疾病治疗对于局部病变,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主张从整体上加以调治。例:例:眼科疾患,从调肝着手(肝开窍于目)眼科疾患,从调肝着手(肝开窍于目)口舌糜烂,可清心泻火(心开窍于舌)口舌糜烂,可清心泻火(心开窍于舌)耳鸣耳聋,可益肾补精(肾开窍于耳)耳鸣耳聋,可益肾补精(肾开窍于耳) 第十三页,讲

9、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第十四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 人体阳气发泄,气人体阳气发泄,气 春夏春夏 血趋向于外,皮肤松弛血趋向于外,皮肤松弛 散热、调节体温散热、调节体温 人体受自然气候影人体受自然气候影 (气温高)(气温高) 汗孔开泄,多汗少尿汗孔开泄,多汗少尿 响生理活动作出响生理活动作出与之相应的调节与之相应的调节 秋冬秋冬 人体阳气收藏,气人体阳气收藏,气 (气温低)(气温低) 血趋向于内,皮肤致血趋向于内,皮肤致 保温、调节体温保温、调节体温 密,汗孔闭,少汗多尿密,汗孔闭,少汗多尿 春多温病春多温病 夏多泄泻夏多泄泻 季节性多发病季节性多发病 秋多

10、疟疾冬多伤寒秋多疟疾冬多伤寒 第十五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平旦平旦阳气生阳气生 兴奋、活动、抗病力强兴奋、活动、抗病力强一日之中日中一日之中日中阳气盛阳气盛日西日西阳气虚阳气虚抑制、休息、抗病力弱抑制、休息、抗病力弱夜晚夜晚阳气内敛阳气内敛 旦慧(好转)旦慧(好转)昼夜疾病变化昼夜疾病变化 昼安(稳定)昼安(稳定) 夕加(加重)夕加(加重) 夜甚(严重、甚至死亡)夜甚(严重、甚至死亡)第十六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含地域性气候、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因素,可影含地域性气候、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因素,可影响人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响人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江南:地势低平,气候温暖湿润,人江南:地

11、势低平,气候温暖湿润,人人体差异人体差异们腠理疏松,体偏瘦们腠理疏松,体偏瘦北方:地高山多,气候寒冷干燥,人北方:地高山多,气候寒冷干燥,人们腠理致密,体偏壮们腠理致密,体偏壮第十七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恒动观念恒动观念运动第十八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自然界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自然界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例:例: 春温春温万物生长(春生)万物生长(春生) 夏热夏热万物结果(夏长)万物结果(夏长)四季变化四季变化 生生不息生生不息 秋凉秋凉万物收割(秋收)万物收割(秋收) 冬寒冬寒万物敛藏(冬长)万物敛藏(冬长) “动而不息动而不息”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是宇宙变化无穷的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是宇宙变

12、化无穷的根源。一切物质,包括整个自然界,都处于永恒无休止根源。一切物质,包括整个自然界,都处于永恒无休止的运动之中。的运动之中。第十九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人的生命活动有赖于恒动不休人的生命活动有赖于恒动不休例:例:五脏六腑各有功能特点,但皆建立在脏腑之气的五脏六腑各有功能特点,但皆建立在脏腑之气的运动变化上。运动变化上。心气不停地搏动心气不停地搏动血液输送全身血液输送全身 肺气有节律的呼吸运动肺气有节律的呼吸运动气体交气体交 五脏换、吐故纳新五脏换、吐故纳新脾气健运不息,运化水谷脾气健运不息,运化水谷消消化吸收、水液代谢化吸收、水液代谢 第二十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辩证论治病病是指有特定

13、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过程。 症症疾病的外在表现疾病的外在表现(症状)(症状)。 征征体征体征 证证是指疾病发展过程中某阶段的病理概括(证候)是指疾病发展过程中某阶段的病理概括(证候) 。辩证辩证包括包括 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痰饮等)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痰饮等) 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 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 邪正关系(如虚、实等),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邪正关系(如虚、实等

14、),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化的全面情况。第二十一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辨证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 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 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证证:表现为一组症状、体征(证候)的一种个体对致病动因作出反表现为一组症状、体征(证候)的一种个体对致病动因作出反应所处的状态。简称个体反应状态。

15、应所处的状态。简称个体反应状态。同病异治同病异治:由于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病理变化不同,即证不相同,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不同。异病同治异病同治:在不同的疾病中,出现相同的或相近的病理变化,即出现相同或相似的证。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相同。 第二十二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辨证论治的运用辨证论治的运用 辨证论治作为诊治疾病的基本原则,要求人们辩证辨证论治作为诊治疾病的基本原则,要求人们辩证地看待病与证的关系。地看待病与证的关系。病与证病与证 一种病常可表现出多种不同的证一种病常可表现出多种不同的证同病异治(如感冒、同病异治(如感冒、 水水肿等)肿等)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的某些阶段,可

16、以出现类同症状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的某些阶段,可以出现类同症状异病同治(如久痢、脱肛、子宫下垂异病同治(如久痢、脱肛、子宫下垂 等)等) 第二十三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精气血津液神精气血津液神病因病因 与与 病机病机辩证辩证 与与 治则治则第二十四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三、阴阳学说阴阳学说的概念:阴阳学说的概念: 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一种哲学思想。它认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一种哲学思想。它认为万事万物都有相辅相成的矛盾的两方面,分别可以为万事万物都有相辅相成的矛盾的两方面,分别可以归纳为阴和阳。归纳为阴和阳

17、。 阴和阳互相转化、生生不息。这个规律的形象图形就是太阴和阳互相转化、生生不息。这个规律的形象图形就是太极图,当阳最盛的时候,阴已悄悄出现;当最阴的时候,极图,当阳最盛的时候,阴已悄悄出现;当最阴的时候,阳已悄悄出现。阳已悄悄出现。第二十五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运动的静止的外向的内向的上升的下降的温热的寒冷的无形的有形的明亮的晦暗的兴奋的抑制的 属阳属阴阴阳属性的归类第二十六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属性空间(方位)时间季节温度湿度重量性状亮度事物的状态阳上外东天南昼春夏温热干燥轻清明亮亢进兴奋动上升化气阴下内西地北夜秋冬寒凉湿润重浊晦暗衰退抑制静下降成形事物阴阳属性归类表第二十七页,讲稿共一

18、百一十六页哦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制约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阴阳对立是制约的前提,阴阳运动中的对立制约,形成了阴阳消长,进而在一定范围内达到统一,才能维持了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这是事物正常发展的前提。第二十八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若阴阳互根互用关系遭到破坏,则会产生两种情况:阴阳互损 阴阳离绝第二十九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阴阳的交感与互

19、藏阴阳交感,又称阴阳相错或相感(内经)。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第三十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四)、阴阳消长 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阴阳双方在此消彼长的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第三十一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五)、阴阳转化阴阳转化,是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阴阳转化是消长的结果。阴阳相互转化,一般都产生于事物发展的“物极”阶段,即所谓“物极必反”。第三十二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六)、阴阳自和与平衡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

20、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排斥,相互作用的运动之中,彼此之间随时发生着消长和转化,但阴阳双方仍然维持着一定限度内相对稳定的动态均势。 “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第三十三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四、五行学说 是我国古代人民的一种哲学思想。它认为日常生活中是我国古代人民的一种哲学思想。它认为日常生活中的的金、木、水、火、土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是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五种元素是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 五行(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五行(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

21、的运动变化之中。变化之中。 五行学说对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古代的五行学说对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乐和医学,都是在阴阳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乐和医学,都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协助下发展起来的。五行学说的协助下发展起来的。 第三十四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 “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 “行”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行含意第三十五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五行归类方法:取象比类:取象:即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能)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有征象;“比类“:即是以五行各

22、自的抽象属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归属。意义:(1)、使自然界事物紧密相联构成一个有机整体。(2)、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五大生理系统。(3)、实现了人体内外环境的联系和统一。第三十六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木,由升发引申为运动的开始、启动火,由炎上,热力引申为运动的加速土,由居中引申为平衡、协调金,由从革、肃杀引申为下行、减速水,由润下引申为静止、终点,内蕴新的运动的孕育和基础。五行属性第三十七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五行 五季 五方 五气 五化 五色 五味 木木 春春 东东 风风 生生 青青 酸酸火火 夏夏 南南 暑暑 长长 赤赤 苦苦 土土 长夏长夏 中中 湿湿

23、化化 黄黄 甘甘金金 秋秋 西西 燥燥 收收 白白 辛辛水水 冬冬 北北 寒寒 藏藏 黑黑 咸咸第三十八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五行五行 五脏五脏 五腑五腑 五官五官 五体五体 五志五志 木木 肝肝 胆胆 目目 筋筋 怒怒 火火 心心 小肠小肠 舌舌 脉脉 喜喜 土土 脾脾 胃胃 口口 肉肉 思思 金金 肺肺 大肠大肠 鼻鼻 皮皮 悲悲 水水 肾肾 膀胱膀胱 耳耳 骨骨 恐恐第三十九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生克乘侮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相克: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相生:相生:相克,指的是事物的相互克制、制约或抑制的关系。相乘:不及所致,是指五行

24、中某一行过于虚弱,难以抵御其所不胜一行正常限度内的克制,使其本身更显虚弱相侮: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克我)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五行相侮的次序是: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第四十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NoImage第四十一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2、构建天人一体的藏象系统3、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第四十二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相生关系的传变1. 相克关系的传变第四十三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三)、指导疾病的诊断 确定五脏病变部位1. 推断病情的

25、轻重顺逆第四十四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四)、指导疾病的治疗 指导脏腑用药1. 控制疾病的传变第四十五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3、确定治则治法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4、指导针灸取穴5、指导情志疾病的治疗第四十六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五、脏腑五 脏六 腑奇恒之脏第四十七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脏腑学说的概念 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在现象、征象,人体外在现象、征象,来研究人体内在脏腑来研究人体内在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说。第四十八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 古代解剖古代解剖学的认识学的认识 长期生活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实践的

26、观察察医疗实践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经验的积累累 以五脏为中心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的整体观 五脏与六腑、形体五脏与六腑、形体、官窍、精神情志、官窍、精神情志五脏与自然环境五脏与自然环境 古代哲学古代哲学思想的渗思想的渗透透脏腑学说的形成脏腑学说的形成第四十九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 脏脏 化生和贮藏精气化生和贮藏精气 腑腑 奇恒之腑奇恒之腑 受盛和传化水谷受盛和传化水谷形态似腑,功能似脏形态似腑,功能似脏素问素问.五脏别论五脏别论:“所谓五脏者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满也”。 第五十

27、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脏腑概念的特征脏腑概念的特征 中医脏腑功能的概念;具有生理病理的意义 西医脏器器官的概念;具有解剖结构的意义第五十一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藏藏”与脏器的区别与脏器的区别 是西医学的一个形态学概念,是指机体内外是西医学的一个形态学概念,是指机体内外 的器官而言。属一个纯形态学的或实体性的的器官而言。属一个纯形态学的或实体性的 结构,而其功能是通过直接对该器官的解剖结构,而其功能是通过直接对该器官的解剖 分析而获得。分析而获得。 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中医学的整体观察和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中医学的整体观察和 “以象测藏以象测藏”的认识方法,决定了的认识方法,决定了“藏藏”

28、的结构的结构 是在形态性结构框架的基础上赋予了功能性是在形态性结构框架的基础上赋予了功能性 结构的成分而形成的形态功能合一性结构。结构的成分而形成的形态功能合一性结构。 藏藏脏器脏器第五十二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五五 脏脏 指心、肝、脾、肺、肾等五脏 特点:形态上实质性器官;功能上藏精、气、血、津液第五十三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心 心:心主血脉(血液不畅就会面色不好)、主神明心:心主血脉(血液不畅就会面色不好)、主神明(心火旺,其华在面(苍白、紫色),开窍于舌;(心火旺,其华在面(苍白、紫色),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心理功能和神志)在液为汗。在志为喜(心理功能和神志)在液为汗。 心血不足症:

29、头昏、面黄(无光泽)、心悸(比平时胆小心血不足症:头昏、面黄(无光泽)、心悸(比平时胆小易惊)、失眠(多梦)、健忘易惊)、失眠(多梦)、健忘 心火上炎症:口舌生疮,烦躁不安,小便短黄(会有火心火上炎症:口舌生疮,烦躁不安,小便短黄(会有火辣辣的感觉)。西瓜最好的降暑辣辣的感觉)。西瓜最好的降暑第五十四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肝 肝:女子以肝为本,肝主疏泻(一生气就捶胸口,中肝:女子以肝为本,肝主疏泻(一生气就捶胸口,中医肝在两边腋下,西医在右边、主藏血,其华在爪医肝在两边腋下,西医在右边、主藏血,其华在爪(气的发抖,手脚冰凉),开窍于目(眼充血,眼屎(气的发抖,手脚冰凉),开窍于目(眼充血,眼

30、屎多);在体合筋(抽筋、酸软)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多);在体合筋(抽筋、酸软)在志为怒,在液为泪。 肝气郁结症:情绪波动,胸闷喜叹气,乳房胀痛会痛经。肝气郁结症:情绪波动,胸闷喜叹气,乳房胀痛会痛经。 肝火上炎症:烦躁易怒,目胀目赤,头痛目眩、口苦便秘肝火上炎症:烦躁易怒,目胀目赤,头痛目眩、口苦便秘第五十五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脾脾 脾:脾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水谷精微、水湿),脾:脾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水谷精微、水湿),主生血、统血、主肌肉、四肢,主升阳,其华在唇,主生血、统血、主肌肉、四肢,主升阳,其华在唇,开窍于口;在志为思。开窍于口;在志为思。 心脾两虚症:吃不香(纳差),失眠梦

31、多,睡不着,心脾两虚症:吃不香(纳差),失眠梦多,睡不着,面黄色斑,虚胖浮肿。面干燥皱纹。吃饭和睡觉是面黄色斑,虚胖浮肿。面干燥皱纹。吃饭和睡觉是恢复体力最好的两个手段恢复体力最好的两个手段 脾虚湿阻症:头身困重,嗜睡肥胖,皮炎湿疹,眼袋脾虚湿阻症:头身困重,嗜睡肥胖,皮炎湿疹,眼袋第五十六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肺肺 肺:肺主气,司呼吸,主生宣发与肃降,通调水道,其肺:肺主气,司呼吸,主生宣发与肃降,通调水道,其华在华在皮毛皮毛,开窍于,开窍于鼻鼻; 病理:肺热滞盛:鼻热鼻出血,酒糟鼻,痤疮、面红面病理:肺热滞盛:鼻热鼻出血,酒糟鼻,痤疮、面红面油,便秘,多见年轻人(上火)油,便秘,多见年轻

32、人(上火) 肺气不足症:神疲懒言、自汗(冷汗),易感冒、易过敏、肺气不足症:神疲懒言、自汗(冷汗),易感冒、易过敏、浮肿。浮肿。 黄芪、红枣常年煮水喝补肺气。治疗过敏黄芪、红枣常年煮水喝补肺气。治疗过敏第五十七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肾:肾主藏精(具有储存、封藏精气的功能),主阴阳(阴阳之肾:肾主藏精(具有储存、封藏精气的功能),主阴阳(阴阳之根)与生殖(肾精、肾气),调节机体的代谢和生理活动(肾阴、根)与生殖(肾精、肾气),调节机体的代谢和生理活动(肾阴、肾阳)主水(主持全身水液代谢,调节体内水液代谢平衡的作肾阳)主水(主持全身水液代谢,调节体内水液代谢平衡的作用)、主纳气、主骨、生髓、通于

33、脑,其华在发,开窍于耳与二用)、主纳气、主骨、生髓、通于脑,其华在发,开窍于耳与二阴,在志为怒,在液为唾。阴,在志为怒,在液为唾。肾阴虚: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手足心热,盗汗遗精,六味地黄丸肾阴虚: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手足心热,盗汗遗精,六味地黄丸肾阳虚: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精神委靡,不孕,右归丸肾阳虚: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精神委靡,不孕,右归丸肾气虚:腰膝酸软,浮肿,尿多遗尿,短气,带下,济生肾气丸。肾无肾气虚:腰膝酸软,浮肿,尿多遗尿,短气,带下,济生肾气丸。肾无实证实证肾肾第五十八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六六 腑腑 指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等六腑 特点:形态上官腔性器官;功能上主

34、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传导第五十九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奇奇 恒恒 之之 腑腑 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等不同于平常之腑 特点:形态上官腔性器官(类脏);功能上藏精气(似腑)第六十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五体筋脉肉(肌) 皮(毛)骨五窍目舌口鼻耳(二阴)情志怒喜思(忧)悲恐(惊)脏腑五行关系脏腑五行关系第六十一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六、精、气、血、津液、神第六十二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 精是具有生命活力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精精第六十三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气气 气有物质的和功能的两种含义: (1

35、)气是物质的,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2)气是指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第六十四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气的功能 (1)动力作用。 (2)温煦作用。 (3)防御作用。 (4)固摄作用。 (5)气化作用。第六十五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 宗 气 来源:由水谷精气和 由肺吸入的清气结合而成。 部位:聚于胸中,是一身之气运行输布的出发点。 功能:助肺司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 第六十六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营 气 来源:是水谷精微中轻柔而富有营养的物质。 部位:行于脉中。 功能:为血液的组成部分,具有营养脏腑组织和化生血液的功能。第六十七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卫 气 来源:是水谷精微中

36、比较剽悍滑疾的部分。 部位:行于脉外,流动迅速,外达肌表,内至脏腑,布散全身。 功能:护卫肌表,滋养脏腑,司汗孔开合。第六十八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脏 腑 之 气 来源:真气输布。 部位:五脏六腑。 功能:维持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动力。第六十九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血血 含义:血是在脉管中循环流动的红色液体,主要有营气和津液组成 来源:水谷精气通过心肺会合作用化生而成 部位:行于脉中 功能:运载精气,营养全身第七十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津津 液液 含义:津液是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来源:水谷精微中的液体部分。 分类:津和液两类;二者互相转化,常并称津液。第七十一页,讲稿共一百

37、一十六页哦津与液的区别津与液的区别 津: 性质清而稀、流动性较大者; 布于肌肤腠理之间 营养肌肤。 液: 性质浊而稠、流动性较小者; 灌注于关节、脑髓、孔窍; 滑润关节、滋养脑髓、濡润孔窍。第七十二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精、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精、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气和血的关系;津液和血的关系;精和血的关系气为血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母气存血中血能载气津血同源精血同源第七十三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神 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是对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用脏腑精、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是对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用脏腑精、气、血、津液活动之外在表现的高度概括。气、血、津液活动之外在表现的高度概

38、括。第七十四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七、经络 经络,是经和络的总称,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纵横交贯,网络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又称经脉,有路径之意。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纵行的主干。经脉大多循行于人体的深部,且有一定的循行部位。 络,又称络脉,有网络之意。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络脉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第七十五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经络组成 经脉:正经 手足三阴经 十二经脉 手足三阳经 奇经 督任冲带 奇经八脉 阴、阳跷 阴、阳维 络脉:别络 较大 浮络 浮行于浅表 孙络 最细小分支运行气血网络全身第七十六页,讲稿共一百一十

39、六页哦十二经脉 手三阴经 足三阴经 手三阳经 足三阳经第七十七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奇经八脉 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骄脉、阳骄脉、阴维脉、阳维脉,合称奇经八脉。 第七十八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经络的作用联系脏腑,沟通内外运行气血,协调机体抗御病邪,反映病候第七十九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八、病因与病机发病发病: : 疾病是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致病因素所引起的有疾病是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致病因素所引起的有一定表现形式的病理,包括发病形式、病机、发展一定表现形式的病理,包括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病因病因: : 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

40、称之为病因,又称作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称之为病因,又称作“致病因素致病因素” 病因包括六淫、疫疠、七情、饮食、劳倦、外伤,以及痰病因包括六淫、疫疠、七情、饮食、劳倦、外伤,以及痰饮、瘀血、结石等。饮、瘀血、结石等。第八十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病机 指疾病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机理, 邪正盛衰邪正盛衰 风气内动风气内动 阴阳失调阴阳失调 寒从中生寒从中生 气血失调气血失调 津伤化燥津伤化燥 津液失常津液失常 湿浊内生湿浊内生 火热内生火热内生 影响发病的因素 外环境与发病 内环境与发病内内生生五五气气基基本本病病机机 第八十一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九、四诊 四诊 ,古称“诊法”,包括:望、

41、闻、问、切。 望望 诊诊闻闻 诊诊问问 诊诊切切 诊诊第八十二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望诊望诊 是通过对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是通过对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及排出物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及排出物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病情,测知脏腑病变。病情,测知脏腑病变。望精神望气色 望形态 舌 诊 第八十三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闻诊闻诊 是从病人语言、呼吸等声音及病人体内是从病人语言、呼吸等声音及病人体内发出的异常气味来辨别病情。发出的异常气味来辨别病情。闻声音闻声音 嗅气味嗅气味第八十四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问问 诊诊 是询问病人或其家属,了解患者平时的健是询问病人或其家属,了解患者平

42、时的健康状况、自觉症状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康状况、自觉症状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诊疗情况等。诊疗情况等。第八十五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切诊切诊 是诊察患者的脉候和触按身体有关部位,是诊察患者的脉候和触按身体有关部位,掌握病体的变化情况。掌握病体的变化情况。1.1.切脉的部位:一般取寸口脉,即桡切脉的部位:一般取寸口脉,即桡动脉腕后浅表部分。动脉腕后浅表部分。 2.2.切脉的方法;切脉时让病人取坐位切脉的方法;切脉时让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伸出手臂置于心脏近于同或仰卧位,伸出手臂置于心脏近于同一水平,手掌向上,前臂放平,以使一水平,手掌向上,前臂放平,以使血流通顺。血流通顺。3.3.寸、关、尺三部

43、,每部有浮、中、沉寸、关、尺三部,每部有浮、中、沉三候,称为三部九候。三候,称为三部九候。 第八十六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以切成人脉例: 以三指定位,先用中指按在高骨(桡骨茎突)部位的桡动脉定“关”,继续以食指在关前(远心端)定“寸”,然后用无名指在关后(近心端)定“尺”。三指应呈弓形斜按在同一水平,以指腹按触脉体。三指的疏密应以病人的高矮适当调整,如患者身体较高,三指排列可松一些,而病人身体较矮,则三指排列可紧一些,同时要三指排列整齐,否则影响脉形的准确性。第八十七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十、辩证第八十八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八纲辩证 第八十九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表里 表里是说明病变

44、部位深浅和病情轻重的两纲。一般地说,皮毛、肌肤和浅表的经属表;脏腑、血脉、骨髓及体内经络属里,表证,即病在肌表,病位浅而病情轻;里证即病在脏腑,病位深而病情重。 第九十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一)表证 表证是病位浅在肌肤的证候。一般为六淫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机表证是病位浅在肌肤的证候。一般为六淫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机体后,邪留肌表,出现正气(卫气)拒邪的一系列症状,多为外感体后,邪留肌表,出现正气(卫气)拒邪的一系列症状,多为外感病初起阶段。表证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和病情轻的特点。病初起阶段。表证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和病情轻的特点。常见于外感热病的初期,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传染病

45、及其它感染常见于外感热病的初期,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传染病及其它感染性疾病的初起阶段。性疾病的初起阶段。 主证:以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舌苔薄白,脉浮为基本主证:以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舌苔薄白,脉浮为基本证候,常兼见四肢关节及全身肌肉酸痛,鼻塞,咳嗽等症状。证候,常兼见四肢关节及全身肌肉酸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由于外邪有寒热之分,正气抗御外邪的能力有强弱不同,表证由于外邪有寒热之分,正气抗御外邪的能力有强弱不同,表证又分为表寒、表热、表虚、表实证。又分为表寒、表热、表虚、表实证。 第九十一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1.表寒证主证: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明显,无汗,流清涕,口不渴。舌

46、质淡红,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病机:寒邪束于肌表或腠理,正邪相争,故恶寒发热,邪气侵犯体表经络,致卫气营血运行不畅,故头身肢体酸痛。正邪相争于表,故脉浮。 治则:辛温解表。 常用方剂:麻黄汤 第九十二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2.表热证主证: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咽喉疼痛,有汗,流浊涕,口渴。舌质稍红,苔薄白不润,脉浮数。 病机:邪正相争于表,故发热,恶寒。热邪犯卫,汗孔失司,则汗外泄。热伤津而口渴。热邪在表,故脉浮数。 治则:辛凉解表。 常用方剂:银翘散。 第九十三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3.表虚证主证:表证而恶风,恶寒有汗。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浮而无力。 病机:体质素虚,卫阳不固,故恶风,汗

47、出,脉浮而无力。 治则:调和营卫,解肌发表。 常用方剂:桂枝汤。 第九十四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4.表实证主证:发热、恶寒、身痛、无汗。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浮有力。 病机:邪盛正不衰、邪束肌表,正气抗邪,肌表汗孔固密,故发热恶寒而无汗,脉浮而有力。 治则:辛温解表。 常用方剂:麻黄汤。 第九十五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二)里证 里证是与表证相对而言,是病位深于内(脏腑、气血、骨髓等)的证候, 里证的成因,大致有三种情况:是表证进一步发展,表邪不解,内传入里,侵犯脏腑而成;是外邪直侵内脏而发病,如腹部受凉或过食生冷等原因可致里寒证;是内伤七情、劳倦、饮食等因素,直接引起脏腑机能障碍而成,如

48、肝病的眩晕、胁痛,心病的心悸、气短、肺病的咳嗽、气喘,脾病的腹胀、泄泻,肾病的腰痛、尿闭等。因此,里证的临床表现是复杂的,凡非表证的一切证候皆属里证。 表证表证 里证里证新病、病程短者多见表证 久病、病程长者,常见于里证。发热恶寒者,为表证; 发热不恶寒或但寒不热者舌苔常无变化,或仅见于舌边尖红; 常有舌苔的异常表现,脉浮 脉沉第九十六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三)半表半里证病邪既不在表,又未入里,介于表里之间,而出现的既不同于表证,又不同于里证的证候,称为半表半里证。 主证:寒热往来,胸胁胀满,口苦咽干,心烦,欲呕,不思饮食,目眩。舌尖红,苔黄白相兼,脉眩。 病机:邪正相争于半表半里,互有胜

49、负,故寒热往来。邪犯半表半里,胆经受病,故胸胁胀满,口苦。胆热而肝胃不和,故心烦,目眩,欲呕,不思饮食。 治则:和解表里。 常用方剂:小柴胡汤。 第九十七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四)表里同病(表里夹杂) 表里同病是指表证和里证在同一个时期出现,常见的有三种情况: 一是初病即见表证又见里证。 二是发病时仅有表证,以后由于病邪入里而见里证,但表证未解,也称为表里同病, 三是本病未愈,又兼标病,如原有内伤,又感外邪,或先有外感,又伤饮食等,也属表里同病。治疗原则为表里双解第九十八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二、寒热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纲,是用以概括机体阴阳盛衰的两类证候,一般地说,寒证是机体阳气不足

50、或感受寒邪所表现的证候,热证是机体阳气偏盛或感受热邪所表现的证候。所谓“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辨别寒热是治疗时使用温热药或寒凉药的依据,所谓“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第九十九页,讲稿共一百一十六页哦(一)寒证 寒证是感阴寒之邪(如寒邪、湿邪)或阳虚阴盛、脏腑阳气虚弱、机能活动衰减所表现的证候,可分为表寒证和里寒证,表寒证已以表证讨论,这里所指为里寒证。 主证:畏寒、形寒肢冷,口不渴或喜热饮,面色白,咳白色痰,腹痛喜暖,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脉沉迟。 病机:阳虚阴盛,病人寒化,故畏寒肢冷,脾胃寒冷,故腹痛喜暖,阳气不振而脉沉迟。 治则:温中祛寒 常用方剂:附子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