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问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思考如何打造核心竞争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问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思考如何打造核心竞争力.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五问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 思考如何打造核心竞争力政府比市场热、产业比应用热、股市比投资热、教育比科研热这是记者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调研中留下的深刻印象。据了解,目前我国已经有20多个省、市公布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彼此之间存在明显的产业趋同现象。雷同的发展计划与推进措施,逼迫浙江政府必须思考差异化的发展路线与扶持策略,逼迫浙江企业必须思考如何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一位企业家的话发人深省:种草很容易,但它根基浅、不强壮、不成材,种树尽管要花费很长的时间,但它根基深、挺拔强壮、生命力强;办企业我们不做种草人,勇做种树人。对待战略性新兴产业,也许我们需要更多的理性与耐心,如同种树,要通过科学地选苗
2、、育苗、栽培,使其最终长成参天大树。长成大树,首先要打通瓶颈。尽管发展阶段不同,所处的市场环境、产业链成熟度各异,我省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存在许多共性难题,亟须破解。核心技术瓶颈,如何突破?物联网产业的核心器件与软件仍做不到自主可控;高档数控机床的70%、石油装备的80%、大功率航空发动机、船舰发动机、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的85%等都依赖进口;在LED应用的相关专利国家中,欧美与日本的专利总量占到全球的85%至90%,中国专利份额不足一成,且集中在中下游的封装与应用领域调研中,不难发现,无论是新能源,还是生物医药,无论是高端装备制造,还是新材料,关键零部件与核心技术的缺失是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面
3、临的最大问题。是大上快上项目做市场,还是坚持自主研发、技术优先?无论哪个产业都有如此争论。对此,中控科技集团副总裁施一明有深刻的观察。他说,10多年前,同样是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与韩国相比,韩国1元钱引进、10元钱消化,而我国是1元钱引进、8分钱消化。今天如果不想再在全球市场中变得被动、落后,我们一定要花更多的力气在消化与再创新上。“以前我们希望用市场换技术,事实证明,别人的核心技术是不会给你的。只有自己牢牢掌握核心技术,实现0到1的突破,才能在应用领域迅速从1推广到9,与跨国企业相抗衡。”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起步阶段有两个明显特征:其一,主导技术路线尚不明确,存在着多种选择,如新能源
4、汽车就有电动车、燃料电池车、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等多种技术,太阳能发电也有晶硅电池、薄膜、光热发电等技术;其二,频繁出现颠覆性创新,从而对此前的技术造成“创新性破坏”,使原有产能短时间变成不良资产。专家们呼吁,如果不注重掌握核心技术,只注重扩大投资、上项目,就会放大技术上的风险。科研体制的创新提上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最尖端技术,需要不同学科的专家一起来攻关。“首先要有个开放的研发平台、创新体系。”施一明以年产百万吨乙烯工程的最后一个关键设备乙烯挤压造粒机为例,年产20吨的乙烯挤压造粒机原来全靠进口,1000多万美元一台,交货期也长,但因为生产方国际垄断,我方没有任何谈判权。为了不受制于人,中石化
5、组织国内装备企业联合攻关,实现了该设备的国产化,国外企业马上降价到5000万元人民币。“只有这些高端装备制造取得突破后,我们的民族产业才能在国内立足,走出国门。”施一明说。政府有关部门已有所动作。如省经信委正力促在新能源成套装备、高档数控机床、节能环保设备等领域,培育数个省级技术创新联盟,希望通过技术的联合,利用市场机制来解决问题。政策盲点障碍,如何消除?高端装备制造,包不包括汽车、船舶、海工装备?海洋生物是算在海洋新兴产业还是生物产业?究竟哪些产品属于物联网范畴在调研中,记者发现,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彼此有很多重叠,而不少产业的领域与边界也没有明确定义。这将直接影响到政策的制定与落地。在调研节
6、能服务产业的时候,记者发现,一方面企业对政策嗷嗷待哺,另一方面,5000万元的财政奖励却花不出去,相应的税收政策也面临项目难以认定而无法操作的尴尬。“政府应该尽快明确各个产业边界、内容,出台相关的产业目录,否则没有标准,政策就无法落地。”企业人士呼吁。类似的政策盲点还有不少。在新能源方面,根据国家电监会发布的风电、光伏发电情况监管报告,国家层面至今未出台光伏发电上网电价与项目建设的相关实施细则,制约了光伏发电产业的规模化发展;由于并网难,去年上半年,国内风电未收购电量为27.76亿千瓦。并网障碍必然影响到我省多处于下游的风电制造业。在高端装备领域,自主创新仍面临较大困难,尤其是首台套高端装备。
7、“本土品牌企业在一些中小项目中很有竞争力,但一旦进入高端装备领域,就很难。客户单位首先问你以往业绩,大部分企业连竞标机会都没有。”杭汽轮集团总工程师叶钟建议,应制定政府采购法或条例,对特定的国产化高端装备的市场给予适度合理保护,包括建立配套的风险防范机制;同时,对高端基础零部件的自主研发加大国家财政资金与政策扶持力度。对自主创新的保护很重要。施一明告诉记者,目前“中控”的竞争对手都是世界500强。这些跨国公司会动用各种资源来收购,目的就是灭掉你的品牌,使你失去创新能力。曾与中控齐名的“上海新华”就被GE收购,从此没落。供血渠道短路,如何创新?高科技、高投入、高风险以及对人才精英的依赖性强,使所
8、有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无一例外面临资金的永恒难题。我省光伏产业的领头羊“昱辉阳光”的成功经验是走上市之路,从创业到现在已累计投入近50亿元,5年时间企业实现20倍的增长。即使这样,“昱辉”仍需快速扩张,以应对更大资本的挑战。在节能环保产业中,大批节能服务公司靠自有资金运行,捉襟见肘,难以做大。其特殊的商业运作模式需要雄厚的资金后盾,但由于是轻资产企业,缺少抵押,很难获得银行支持;又大多为中小型民营企业,难获风投青睐。正因此,在国外已形成发达产业的合同能源管理在我国一直叫好不叫座。在新药研发领域,花费10年到15年,投入上亿元,是平常事。比如治疗晚期肺癌的易瑞沙,现在市场上的售价一片就高达550元
9、。它是英国一家公司研发的,仅研发经费就用了8亿美元。此外,新药研发成功率仅为1/5000甚至是1/10000。有人做了一个简单比较:在美国,新药研发进入期临床,企业即可上市,风投退出相对便利。在中国,即使在创业板上市,也要具备最近两年连续盈利或其他条件才可通过审批。这的确对风投的耐力提出了严峻考验。此外,如何把雄厚的浙江民间资本吸引过来,也是个课题。长期习惯于短期投机,浙江民资似乎还没有意识到参与新兴产业的广阔前景,与此同时,一些行业门槛又拦下了有意参与的资金。以上种种凸显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难,金融创新提上日程。上海的做法值得借鉴。浦发银行上海分行就尝试推出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投贷联动、
10、订单抵押融资等新产品,并与产业园区、担保公司合作,通过园区推荐、担保公司提供增信,共建平台,风险共担。“事实上,光有金融产品创新远远不够。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企业人士如是说。人才紧缺制约,如何破解?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最缺四类人:既具有战略眼光又能把握高端技术的战略管理人才、掌握尖端技术的科技专家、能够落实执行的技术骨干以及负责执行的实施人才。许多传统产业出现的招工难、技工荒、人才留不住等现象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样存在。“我们什么都不缺,就缺人!”诸暨市嘉力宝精机股份的董事长陈立新说。作为一家民营企业,能进军一般企业不敢涉足的数控滚齿机领域,他靠的就是高薪挖来的几十号人的技术团队;
11、为了留住人才,他专门在杭州滨江区买了三层写字楼,作为研发总部。现在,他又想进入更高层次的磨齿机制造领域,而人才是第一大拦路虎。为了提升团队,萧山杰牌控股集团专门投巨资成立自己的传动研究院、管理学院与销售服务中心。其中管理学院负责组建讲师团队、编写专业教材、开发典型案例,面向员工、供应商、销售商、客户及潜在合作伙伴进行研修,以提升团队与产业联盟成员的整体素养。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谭建荣感慨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曾在湖州机床厂工作了15年。记得那时每年都有大学生毕业分配进来。而现在,这个厂已经10多年没进过浙大机械专业的毕业生了。与国外相比,我国产业发展人才观念存在严重误区:一方
12、面,社会各界不惜采用高薪聘请等各种手段吸引与留住人才;另一方面,却鲜有人愿意投入资金与时间培养人才。有专家甚至认为,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与发展的关键一环。尽管国家已启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千人计划”),并规划到2020年,要在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等12个经济重点领域培养开发急需紧缺专门人才500多万人。但是,一个专门针对战略新兴产业人才的可持续培养机制与体系是更为现实而又迫切的任务。现实需求有限,如何拓展?2010年,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城市扩大到25个,其中6个城市包括杭州启动了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同时,有54家汽车生产企业的190个车型列入国家推广
13、目录,当年这些车型年产量为7181辆。但是,与传统汽车的巨大销量相比,新能源汽车依然处在艰难的起步阶段。同样,我省的光伏产业,尽管从里到外炒得很热,但始终难逃“两头在外”的现状。有专家分析,虽然潜在市场规模大,但现实需求有限。原因在于:部分领域是必须先提供有效的供给才能形成需求,如物联网;其二是新兴产品遭遇到传统产品性能几乎完美以及服务设施完善的市场障碍,如电动车替代汽油车;其三是新兴产品在市场化初期成本偏高,在现有规则下市场竞争力较弱,如新能源。现实比理想“骨感”得多,提醒企业不能盲目进入,一旦进入,就要坚定信念、做好“烧钱”准备,前提是看准方向、咬定自主创新不放松。在采访浙江石金玄武岩纤维总经理胡显奇时,他深有体会地说,要做新材料的引领者,必须跨越三个“死亡峡谷”:技术、市场与再创新。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又何尝不是如此!跨越的背后是强大的资金支持与政策推动。需要政府、企业静下心来,冷静分析观察,仔细调研考证,科学规划布局,推动产业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第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