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6页).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第 6 页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文:大道不空中华文明传承了数千年,源远流长。可辉煌灿烂之余,也无可避免地会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沉淀下来无数糟粕,还有无数早已经变了味道的“文化”。其实国家发展也好,个人发展也好,道理都是差不多的,“扬长避短”四个字最重要。国家要发展,文化的影响力至关重要,所以对于好的传统文化,我们要继承和继续发扬光大,而对于这些糟粕,以及变味了的所谓文化,还有一些已经不适合现在社会环境的传统,则应该勇于批判、弱化甚至摒弃。那么,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究竟该如何做才恰当呢?一 信仰和迷信有个朋友跟我说过一件事。有趟他回老家过年,带着自己已经有孕在身的老婆。
2、过完年了要回单位上班,本来这对现在社会来说,出外打工、回家过年是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了,过完年就走啥事没有。可这位朋友的家庭长辈很迷信,硬要看黄历挑日子,结果挑来挑去,总算挑出了一个所谓出门的黄道吉日,于是耽误了数天之后带着妻子在这个“黄道吉日”驱车出门。结果呢?这天却在国道上遇到了一连串车祸,路上堵车极其严重,路程被严重耽误了,其妻子搞得肚痛如绞,差点流产。从此他恨透了所谓的“黄历”,以及所谓的看黄历办事的“好日子”。想想也没错啊,各种黄历上标注的所谓黄道吉日那都是一样的,可不管哪天,总有人遇到好事,也有人遇到坏事,这个所谓的吉日与凶日,究竟如何判定呢?诸如此类的事情还很多,比如大过年的抢烧头炷
3、香;本来想烧香拜佛,求个平安。可媒体上往往报道,有人为了抢所谓的头香,与人起了冲突,发生了伤人甚至杀人事件,那么本来挺平安的,一求平安反而失去了平安,这样的“祈福”究竟有意义吗?说到这里,传统文化的一大弊端就已经跃然纸上,就是迷信害人。我们常说人要有信仰,烧香拜佛都是宗教信仰的一些仪式,那就有人要说了,我们信佛有什么不对吗?这不是该有的信仰,国家也说信仰自由啊。信仰和迷信的一个根本差别在于:度的平衡和把握。其实任何事情,都在于一个度,过犹不及很有道理。信仰本来就是一种你信它它就有,你不信它就不存在的事,从哲学的角度去看,它本身就是一个虚幻的物事。就拿烧香拜佛这个事来说,拜佛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呢?
4、不就是为了图一个心安理得吗?这本身就是一个心灵的寄托,它同样是虚幻的。你为了一个心安理得去跟人家抢得脸红耳热甚至头破血流,这叫心安理得吗?你信仰的佛,会为了你将人家打伤打死赢得一个所谓的头香来保佑你?于情于理都说不通的信仰,那还叫信仰吗?那就是迷信。所以嘛,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信仰可以说是灵魂的洗礼,它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心安,找到一种寄托或者追求,它的整体是向上的,是鼓励向善和积极的心态,让活得更加光明自在。你如果根本搞不清为了什么而信仰,也不知道怎么才叫追求信仰,只知道想当然地人云亦云,那就不是信仰,而是迷信。说清楚了信仰和迷信的差别,我们再回到传统文化这个话题,如何通过信仰来进行传
5、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还是从这个所谓的“黄道吉日”说起。刚才已经说过,所谓的信仰本身就是一种你信它它就有,你不信也没多大妨碍的事,哪天没人结婚生子大办喜事呢,又有哪天没有人遇到意外受伤甚至亡故呢?所以从整体上看,每天都是好日子,而每天也都是坏日子。那么,我为了追求一种心灵平安,而硬要挑个好日子呢?这就是信仰啊。没错,确实可以这么做,信仰自由嘛。但这个得分场合,比如结婚,这事可急可缓,选就选吧,大家高兴也好。但如果是生孩子呢,孩子说生就得生,你还选日子?为了挑日子硬拖着不生,搞得不好就把孕妇孩子一起坑死了,这事大家应该都听说过了吧。民事如此,国事也一样,如果一个国家领导做事,动不动就选日子办事,遇
6、到突发事件第一时间不是想法子解决,而是烧香拜佛选日子,这不出问题才怪了。所以嘛,传统文化中的迷信这一块,一定要废除,不能为了所谓的迷信,就搞得人束手缚脚,这也不能做,那也做不得,这样下去,国家如何创新发展?废除迷信的同时,我们要鼓励信仰,鼓励信仰中向善和积极的那个层面,用信仰的力量,让大家远离黑暗、消极,追求善良和光明,积极向上。二 传统和创新国家要发展,信仰总归是最重要的,这个代表着国家发展的方向,所以就将信仰放到了第一位来说。接下来呢,想谈谈传统和创新。之前说过国家发展要注重“扬长避短”四个字,中国的长处在哪里?长处很多,比如中国人智慧高啦、吃苦耐劳啦、市场广阔啦、资源充裕啦,这些都是长处
7、,但都不是根本,根本性的问题在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智慧来自于哪,就在于数千年的历史沉淀,多少知识、多少回忆、多少故事,都是国人发展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可太长的历史,也难免会有各种糟粕沉淀下来;而且无可避免会产生种种不合理的规矩,束缚人的手脚和思想,如果不加鉴别地全盘传承,那也就无可避免会严重制约中国的发展。所以,我们对于传统一定要有选择的继承,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创新,这样不但不会有损中国的传统文化,反而能够让它得以更好的传承。为了更直观了解,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古人写诗词,最早时是很随心所欲的,像得到最高赞誉的诗仙李白,诗作就是挥洒自如、随意率性,所以才得到时人及后世众多的赞誉。可当
8、格律出现后,格律体立刻成为诗坛主流,甚至有很多夫子,认为格律才能叫诗。限于篇幅,这里并不想说格律体究竟是好是歹,不过格律体限制了中国诗坛的发展,却是个不争的事实,如果以格律为限,不讲究格律的李白就没资格作诗仙了。那么,我们要传承中国的古诗文化,是不是应该减少一些格律的束缚呢?如果说格律才是诗,李白的诗又叫什么?同理,现在已经是普通话的时期,有些夫子还在那强求古韵,问题是现在的很多年轻人连普通话都学得不一定标准,还硬要让他们用古韵来学诗写诗,无疑会让人觉得困难无趣,而放弃了学习。既然让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古诗学习,还谈何继承和发扬呢?所以传承一定要注重与时俱进,保留精华和主体部分,至于一些不那么重
9、要的规矩,可以适当放宽,甚至适当改进或创新。文化的呆板会导致思维的僵化,思维的僵化会限制国家的创新进步,这个度一定要把握好。只有把握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这个度,才能更好地扬长避短,让国家更好的发展。文化的本源应该是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物事,而不是少部分人的乐趣。与时俱进的文化,能更好的接近现实,接近生活,才能让更多人认可和喜欢。话再说透一下,文化出现的目的其实就是为国家、社会、人的发展服务的,是人创造了文化,而不是文化创造了人。所以对于文化的传承,一定要秉持以人为本、以社会为本的信念,而不是让传统限制文化的发展、限制人的发展。三 选择和取舍前边说了几个点,说的都是传统文化批判或继承的理念,
10、属于比较虚、比较宽泛的范畴,接下来,想说说实际点的方法。关于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其实最难办到的,就是如何鉴别出,哪些是应该继承或者改进的,哪些是需要批判甚或否定遗弃的。这里,首先要强调一个取舍。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有必要的取舍,要在一个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大方向上做出取舍。这个前提不可少。个人发展如此,企业发展也是如此,国家发展同样如此。一个人要做到所有人都喜欢,那是不可能的;国家也是一样,毕竟社会上的人形形色色,有好有坏,让好人满意的政策,坏人也同样会满意吗?想让所有人都满意,最后结果一定是所有人都不满意。个人发展,要在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道路上提升自己;国家发展,则应该制定和执行符合大多数人
11、利益的政策。如今的中国,有点走入了一条四不像的道路。社会主义理念、资本主义实际、封建主义遗留,在信息传播空前发达的网络时代,发生了激烈冲突,传统文化也由于西方文化的急速涌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那么,如何在这个特定时期,做好传统文化的取舍呢?传统文化涉及的面非常广,中国的历史又是如此的源远流长,自然会在漫长岁月中产生无数的思潮还有各种变迁。要做好传统文化的取舍,必然要首先了解什么是中国文明、中华文化。中华文化虽然涉及的范围极其宽广,但也可以用几个字来总结其精华,即:博、古、容、忍、和。博就是宽广深邃,古就是传承悠久,容就是兼容并蓄,忍就是坚忍负重,和则是谦和中庸。这五个字,大概可以概括好中华文
12、化了。凡事有利必有弊,这五个概括也同样包括着中华文化的利和弊,我们举一例来说明,究竟该如何取舍,如这个“和”字。谦和好不好?从中华文化的范畴来说,当然是好,我们是礼仪之邦、文明古国,当然应该讲究和为本、和为贵嘛。可放到世界范畴上呢?人家都注重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中国人却死守礼仪,这究竟是文明还是愚昧呢?孔子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说得很有道理啊。所以,文化要取舍,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注意文化传承使用时的空间、时间的合理性。某个时间用得很好的文化,不代表另一个时间也同样适用;对内对外,都应该有合适的选择。我们讲究宾至归,但并不表示外国人在中国就可以享受超国民待遇,那种不叫待客之道,而叫犯贱。什么
13、叫宾至如归?就是外人到了自家享受和自家一样或者差不多的待遇;如果超出了自家待遇,那就是过犹不及,也超出了“和”的本意了,对外和,对内就不要和了?小结一下,取舍和选择的目的都是为了让文化更好地为中国发展需要,中国的如今定位应该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的文明古国,正在一条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发展,传统文化应该围绕这个定位进行传承和发展。不适合的,暂时放下,或者直接摒弃;适合的,大力传承,创新发展。四 糟粕的形成和摒弃或改进前边我们已经提到了,在漫长历史长河中,中国璀璨的传统文化,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无可避免会产生一些糟粕。文化中有很多糟粕,这个大概大家都知道,但这些糟粕是如何形成的,却少有人进行研究。
14、那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探讨糟粕形成的原因,只有找到原因了,才能有的放矢,寻找解决办法。还是先举个例子来说说吧,我们来举个民俗。各地孩子满月都会有一些民俗讲究,像上海这边,本来也就是说孩子满月要过过桥,过桥的意义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希望孩子步步高升,桥是高的嘛;也有人说是希望孩子过了桥之后就变得胆大。这些都只是善意的企盼,信也无妨。可问题出来了,除了过桥,慢慢又多出了好多规矩,比如要抱着孩子去走银行哪,又比如说过桥不算,还要母亲抱着过桥,父亲在旁边打把红伞;等等等等。各种奇谈怪论层出不穷。其实这些怪规矩绝大多数人都没听说过,但如果有人一直在你旁边鼓捣这些,说做了就怎么怎么好,不做就怎么怎么不好,为了孩
15、子好,那也只能照做了。这些规矩说白了其实就是一些迷信,大部分的所谓规矩都是很多人道听途说再加上一些想当然,你加一条,我加半句,然后就形成了这越来越多的规矩。满月如此,其他很多所谓的民俗或者文化其实也有类似的情况,有些规矩是经得起推敲,而且是对文化传承有利的拓展,那就成了新的文化发展;可如果这些规矩本身就属于来历莫名其妙、内涵又难以自圆其说的呢?那就是文化中的糟粕了。这种因为各种道听途说和想当然而自行添加或者变异的糟粕很多,毕竟中国的文化历史实在太长了,每一种文化都经过了很多人的传承,难免会出现各种变异。另一类糟粕,相对而言就要复杂多了,这种糟粕,更准确点说应该是不符合现在社会发展需要、甚至有碍
16、于时代进步的一些传统。最典型的莫过于中国根深蒂固的“士人文化”,古代叫士人或者才人,现在嘛,就叫知识分子。可能由于古代文盲、半文盲太多,社会对于知识分子的需求非常迫切,久而久之就造成了极其重视文化人的现象,以至于出现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说法。古代此已经习以为常,毕竟那个时期本来就有着极其严格的阶层界限,庶民与贵胄官僚乃是天壤之别。而且一直以来重视诗词歌赋考取功名,却轻视各种工业从事人员(以前叫做匠人,是被鄙视的)。可如今时代不同了啊,而且国外发达国家,已经越来越注重工业制造和创新,所带来的巨大发展。这个时候,如果中国还恪守着重文轻理,过于看重读书人,而轻视工业,那显然会对中国 发展产
17、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像这种文化传统,到了如今就成了必须重视的糟粕;当然重视知识不是错,重视知识分子也不是错;但一定要放弃知识分子固有的“高人一等”的心态,而朝向民主和平等的方向发展,文理并行,这样才能让中国大步前行、健康发展。如果说前边那种因为各种道听途说和想当然而产生的各种糟粕是需要摒弃的话,这种因为不适合时代发展而产生的一些糟粕,则是需要和可以进行改进的,让它们也能与时俱进,去芜存菁,提升中国文化的竞争力。五 批判继承与引进革新说了这许多,都是围绕着批判继承的话题来展开的,总结成一句话,就是要去芜存菁,扬长避短,将中华这许许多多的传统文化进行选择性的传承。在传承之际,还需要创新改进,提升传统
18、文化的内涵和现代社会的竞争力,这样才能让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仍然充满活力,完成为社会发展服务的任务。但是,如今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长久立足于世界文化巅峰的中国,却在这两三百年间逐渐显现出了一些颓势,西方的文化伴随着它们的先进科技,飞速地涌进中国,对中华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接受全方位的考验和冲击的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新的严峻的问题,被弱化、被边缘,甚至面临着被淘汰、被取代的威胁。一边是传统文化的各种糟粕局束和桎梏中国的大步前进,一边是西方强势文化和先进科技的猛烈冲击,中国的文化究竟该何去何从,成为了中国人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究竟该如何对待中国
19、的传统文化呢?个人认为,要坚持以我为主、洋为中用两个基本原则。如今的中国显然有些崇洋媚外过了头,什么东西都习惯性的以洋人的喜恶为标准,从经济到政治,从民生到教育,样样都是唯恐洋人不满,处处以洋人为先。这形形色色的崇洋媚外,归根结底都是文化出了问题,乱了根基。崇洋媚外其实每个国家或多或少都有些,这也是和世界交往时的弱肉强食法则有关,弱小的难免会臣服于强者脚下;但中国不应该甘于臣服他人脚下,毕竟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灿烂辉煌、一直领先于世界的辉煌古国,中国有的是本钱来重新崛起,重新傲立在世界巅峰之上。那如何才能回复昔日的辉煌、重新领跑世界呢?有人提出了开放引进的观念。开放引进有必要吗?当然有必要,没
20、有哪个国家能靠闭关锁国而真正强大的。但是开放和引进,其存在的目的和文化史一样的,是为国家发展而服务的,而不是让国家为引进开放而服务。这个主次一定要分明。所以一定是要以我为本,从他国的先进文化和思想中寻找我们需要的精华部分,借鉴采用。另外需要关注的就是,世界上的文化形形色色,中国人能学的、需要学习的很多,但也有很多是不应该学习和借鉴的,同样也应注意抉择,而不是一味的崇洋媚外,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外来的文化也进行去芜存菁,结合本国文化的精华部分,融会贯通、洋为中用。是为了发展自己的文化和科技才引进的,而不是用引进来否定甚至取代自己的文化。现在很多人只要一提什么抵制日货、贸易保护之类的话题,就必然要说搞
21、好自己才是至理之类的话。这话表面上看有点道理,但其实却是废话,因为压根没提到本源问题,就是如何才能搞好自己。要搞好自己,决不是靠单纯的引进开放和自我否定,靠全体国民从上到下、方方面面的崇洋媚外,就能搞好自己吗?真要搞好自己,还是只能依靠国人从上而下的自强自立自信自足,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借鉴他人的长处补充自己的不足。在引进开放的时候,要始终记住两句话:一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二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洋人的意见也好,建议也好,我们都只能是虚心的听取、借鉴的选用,而不是盲目崇拜滥取。所以,在崇洋媚外的思潮已经充斥每一处角落的现在中国,除了继续保持开放改进,更需要的是通过各种手段,重新唤醒和发扬国人的爱国热忱,实现国货自强、文化自强、思想自强,然后实现中国的真正富强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