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管理中伦理道德(1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经营管理中伦理道德(16页).doc(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企业经营管理中伦理道德-第 13 页摘要现代社会,随着人类整体素质的提高,人们对一些问题的认识进一涉深入。在经济的运行中,已经把人作为了主体,突出体现人的意识。作为社会经济细胞的企业,把人类所特有的伦理道德意识普及到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是现代经营管理的特点和进步。本文的写作在于唤醒企业及整个社会对企业伦理道德问题的关注,改变企业所信奉的生产目标“唯利润论”,树立“利润与道德并重”的新观念。文章从企业伦理道德问题的形成与演变人手,提出问题,进而分析企业伦理道德的涵义、内容以及它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存在于企业中的典型伦理道德问题的分析,详细展开作者的观念和见解,明确关注企业伦理
2、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文章最后提出了加强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加强社会监督及提高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员工的道德素质,推动企业伦理道德建设。关键词:企业经营管理 伦理道德目录前言1第一章 企业经营管理中伦理道德问题的形成与演变2第二章 伦理道德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42.1 伦理道德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4伦理道德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4第三章 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伦理道德问题6传统道德观与新道德观的冲突问题6因地区差异造成的道德观念不同而形成的道德困境6道德与法律的要求高度不同而造成管理困境7如何对待员工的合法权益问题7如何处理与其他企业的关系问题8如何正确对待消费者的问
3、题8企业管理者自身存在的伦理道德问题9企业员工的道德问题9第四章 加强企业的伦理道德建设的途径10加强社会监督,约束企业行为10企业管理者要加强道德素质修养,提高自身素质10加强企业道德教育,提高员工道德境界11结论13参考文献14致谢15前言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的运行及经济目标的实现,都是以人为主体的,人的意识及其伦理道德是经济活动的必要因素,它参与着经济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首先就是人在经济活动过程中的一种社会关系,是人在进行经营管理,又是针对人的经营管理。企业管理当然要涉及物质资料、生产工具等,但这些都是从属于人的。突出人的主体地位,是现代经营管理的特点和进步,也正
4、是在这个意义上,伦理道德必然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内容。目前,中国的企业经济正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快速迈进。市场经济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使传统经济赖以进行的诚信伦理得到了严俊的考验。20世纪80年代以来,个人、企业甚至政府失信造成的社会信任度下降问题突出,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大众对于失信行为的关注和谴责,表明社会从整体上仍然认可诚信的价值。但是,失信行为己经侵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有继续蔓延、加重的趋势,直接危害着社会经济、文化事业和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探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诚信问题,特别是研究经济活动的主体之一-企业的诚信经营环境、条件与机制,有着极
5、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章 企业经营管理中伦理道德问题的形成与演变经济活动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活动,是体现人类素质,尤其是精神素质和劳动水平及劳动态度的活动。从物的形式上看,经济活动似乎只是投人、产出和效益问题,但其实质则是人类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实现问题。企业作为现代经济活动的细胞,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进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具有法人资格的盈利性组织,它主要是由人和物组成的,其中人又是主要因素,是生产力中的活的要素。一个企业所表现出来的素质和精神面貌,实际上就是其员工的素质、精神面貌的体现。现代意义上的企业已经是人格化的企业,构成企业主体的人是有伦理道德的,因此,企业的经营管理也要注
6、重伦理道德。道德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文化现象,是指依靠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信念来维系,规范人的行为的社会意识。伦理则是人们处理相互关系时所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统一于人的社会实践中。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实践中结成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任何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都要与他人交往,发生联系,因而个人的活动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影响他人或社会。由于每个人在活动中所抱的目的不尽相同,总会与他人或社会发生矛盾,而道德就在其间起着按一定的社会要求调整个人行为方向以及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作用;同时,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要得到自身的肯定和发展,道德作为人的一种特殊的意识表现形式,又是人肯定自己
7、、发展自己的一种方式。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与管理活动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因此其行为自然要受到道德因素的制约。中国有句古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强调了个人利益的获得要符合道义,也就是符合社会道德的要求。企业活动的开展应当有益于大多数人的幸福。实际上,在“义”“利”的关系问题上也并不矛盾,一个讲究道德的企业因为受到了社会和他人的尊重,也就为其生存和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对谋取不义之财的企业或组织,人们会给以道义上的谴责,社会本身也会采取措施,对不利于社会整体发展的企业加以约束、限制、惩罚。一个企业或组织的行为,首先要受到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制约,国家政策对企业的发展起导向作用,而法律、法规
8、等制约着企业的行为。但是,尽管人们可以制定成千上万条法律条文、规章,还是不能涵盖人类全部生活内容,约束人的所有行为。法律、法规等所制约的行为是人的基本行为,其标准也往往是最低标准,有时法律法规的制定还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许多企业经常钻法律的空子,或仅仅达到不违法,这样的行为是不利于人类总体利益和长期发展的。伦理道德作为非强制性的社会约束机制,与法律的“硬约束”相比,是一种“软约束”,但正是这种特点使其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无所不在,主动而无形地对人们施加广泛影响,起着法律所起不到的作用。通过加强道德约束机制,可以使人们的行为从“他律”转向“自律”。对一个企业来说,如果伦理道德深人贯彻于它的每一行动
9、中,那么它会自觉地按照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使自己的发展更符合人类长期生存发展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管理理论也在不断更新。20世纪初期,尽管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水平和企业组织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管理理论却仍然处于经验管理阶段,因此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远远落后于科技水平的发展,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都很低。为解决这一矛盾,美国的泰罗最早提出了科学管理法,从而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由于这一理论是以斯密的“经济人”假说为依据,所以他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的满足自己的私利,人们进行工作是为了获得最多的经济报酬。“经济人”观点的核心在于以经济利益为中心,忽视了人的情感需要,把人当作
10、机器一样来使用。这一理论虽然在管理理论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很快被行为科学学派的理论所代替,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泰罗等人的理论缺乏伦理性研究,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仅看成是物质关系,而忽略了心理上、道德上的关系。梅奥通过“霍桑试验”得出结论:人是“社会人”,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对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只有次要的作用,员工更注重在工作中与周围人的友好相处和受到尊重,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调动生产积极性起着决定性作用。这一理论增加了对人性的研究,重视被管理者的心理、道德等因素对人的激励作用。后来,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进一步发掘了人的内在因素,尤其是强调伦理道德因素的重要性,指
11、出人的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归根到底是一种内在价值伦理道德的需要,它反映的正是人们的一种价值观以及对理想的追求,对人际关系、道德关系和谐的愿望。道德要求的满足是属于高层次的激励因素。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威廉大内所提出的“Z理论”进一步肯定了道德因素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他提出:“信任、微妙性和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性,如果缺少上述三点,没有哪一个社会的人能够获得成功。”这是“从强迫性技术向高科技与高情感相平衡的转变”。Z理论强调尽力在企业内营造一种稳定和谐的人际关系,并充分体现出“人性价值是管理的最高体现”的思想。总之,无论从企业的内部还是从外部环境来看,都迫切需要企
12、业进行伦理道德建设,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和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第二章 伦理道德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伦理道德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有效的管理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它是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强有力的手段。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管理中最重要的资源,人的能动性的发挥程度与管理的效率成正比,因此,一切管理活动应该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为根本,尤其在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物质资源相对有限的今天,社会对企业利用和开发人力资源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现代企业管理中,除了对员工进行浅层次的规范,即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系统的运行机制外,还要对人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即将
13、道德、情感、心理等因素引入现代管理中。从管理理论的发展创新中,我们可以看到,人在企业中的地位从机器的附属物逐步提高到企业的依靠和核心力量,对人的管理也从简单的强迫性技术管理转向重视人的伦理道德因素,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韩国鲜京财团的会长崔仲贤总结成功的经验后指出,东方人如果仅仅追求科学技术的先进,就无法超越西方,因为在现代化科技方面,西方人领先一筹,亚洲要成为世界的领导者,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把科学与德行结合起来。日本不少企业也提出了“伦理进入企业,心灵进入市场”等口号。这些都揭示了伦理道德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伦理道德还影响到企业经营的成功与否。在当前物质产品相对丰富,人们生活水
14、平普遍提高的情况下,消费者的注意力从产品价格逐步转向产品质量、企业质量,进而关注企业形象。企业形象是指企业在公众中的印象,良好的企业形象是十分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它代表着公众的信任与支持因此可以说企业的经营实际上是对自己形象的推销。比如美国的IBM公司,就其产品质量而言,它并不总是最好的,但“IBM意味着服务”这一口号本身正是该公司企业形象最准确的概括,这种让名=户服心的企业形象吸引和征服了大批的顾客。企业该如何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呢?有人认为企业只要具有雄厚的资金和技术,拥有自己的名牌产品就足够了,其实这些只是企业形象的实物标志。大多数具有良好形象的企业,其产品固然是名牌产品,但名牌产品除了体现
15、自身的资金、技术力量外,还内涵着企业员工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感,企业内的协作精神和一流的服务态度。良好的企业形象不仅来自可见的、有形的外在事物,更多的则来自长期为公众所感知和记忆的企业行为和道德精神。伦理道德以其特有的社会功能对企业发展施以影响。在企业内部,伦理道德规范作为一种校正人们行为及人际关系的软约束,它能使企业人员明确善良与邪恶,正义与非正义等一系列相互对立的道德范畴和道德界限,从而具有明确的是非观、善恶观,提高工作效率道德水准。伦理道德以其规范力量,有助于企业确立整体价值观和发扬企业精神,有助于群体行为合理化,提高群体绩效。没有伦理道德素质的普遍加强,最终将防碍企业发展的力度和速度,甚至
16、将企业的发展引上歧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伦理道德方能发挥着以下作用:第一、崇高的企业目标为企业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以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企业的发展与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社会的发展相联系的崇高的目标作为企业追求的目标,赋予了企业一种庄严的使命感,为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第二、提高员工的道德素质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配置。第三、管理者运用伦理手段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第四、管理者的人格魅力可以增加企业的内聚力。管理者的人格魅力主要由管理者的道德素质决定,它能产生威信,使管理者赢得员工的信任,有助于二者之间的沟通,它能产生感染力和号召力,
17、使员工产生一种归属感、安全感、责任感,并进一步转化为对企业的忠诚,产生强大的内聚力。第五、产品伦理道德内涵是企业立足社会的保证。产品质量、企业信益和服务是一个企业立足社会的三大要素,产品伦理道德内涵意味着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坚持一流的产品意识,坚持信益高于一切和坚持一流的服务意识和行动。第六、注重社会效益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动力。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社会效益,企业不仅为社会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而且积极参与社会的公益活动履行社会的义务和完成社会的使命,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第七、高尚的道德觉悟是企业间竞争与合作的基础。第三章 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伦理道德问题伦理道德作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个
18、重要的非经济因素,日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现代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出现的许多同题都涉及到伦理道德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也有一个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会有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一些沿袭下来的传统道德观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但其影响还会在或长或短的时期内存在,对人们的行为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如果此时与时代相适应的新道德观还未形成或其影响力还不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往往会处于一种矛盾与迷茫状态。这种情况如果在企业内部发生,也会使管理者陷入困境。如果继续沿用旧的道德观,因其与时代的发展要求不相符,对企业的发
19、展不利;采纳新的道德观,又会引起那些依旧遵循旧道德观的员工的抵制甚至反对,对作好工作同样是一个力。此时作为管理者,一定要从企业的长远发展出发,坚决克服这种阻力。首先,管理者要坚定自己的立场,只有自己的立场坚定了,才有可能进一步去影响别人。其次,对那些坚持旧观念的员工,一方面要因势利导,比如请一些员工比较信任的、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公开发表支持新道德观的讲话,或是让员工通过适当途径了解施行新的道德观给企业及个人带来的好处,让员工在认识上有一个转变;另一方面要采取必要的奖惩手段强制推行新道德观,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这些奖惩的后果必须与奖惩对象的直接利益密切相关,否则采用这些手段收效甚微。在使用奖惩手段
20、时,宜多用奖励手段,因为若使用惩罚手段的措施不当容易引起抵触和反对。此外,奖惩手段的使用,在员工已经能够自觉遵循新道德准则时,可以逐步淡化,直至取消使用。道德的形成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因为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比如政治、经济、文化等,会影响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道德观的形成。现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不得不面对众多的国际化问题,当然也包括伦理道德问题。对于一家跨国公司来说,其下属子公司分布于许多国家和地区,而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道德准则又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跨国公司要在一个文化风俗迥异的地方开设企业,是坚持入乡随俗还是采用本国的处理方式,就成为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比如
21、日本的公司在美国设厂,日本公司不愿采取美国的管理方式,而且还输入一些自己的道德观,美国人对日本式管理不能完全接受,同样在道德观上也不会完全认可,他们就不能容忍El本公司把美国女员工视作日本女员工那样,被同事及上司当作女服务员那样对待。从这里可以看出单是人乡随俗或沿用本土作法都不可行。对跨国公司来说,若有可能制定通行世界的,有一定普遍性的伦理行动基准,那么企业行动就更容易展开,只要遵守它就可超越不同国家的法律,有助于实现一致的社会公正。但问题在于这种想法的现实性。目前的世界潮流是普遍性与多元化并行,一方面是从各种国际性组织大量涌现上看到的统一趋势,另一方面是尊重民族、地域、宗教、不同产业、独特的
22、企业文化等的多元化趋势。不经协商由单方面自以为是地强加给对方的普遍性是不受欢迎的,而一味的强调多元化又有陷入文化相对主义的危险。现实情况是,在一国被认为正确的事物在他国未必正确,同时因各国的伦理规范不同而引起摩擦和麻烦时,又总是以某些共同点为基础找出共同的伦理规范。一般来说,任何一国的道德观念中都存在一些糟粕,对于这部分应该积极地扬弃,对一些违背人类基本道德准则的观念进行改造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总之,在处理此类问题时,不应拘泥于任何一方的固定模式,而应该站在一个发展的角度看问题,取众家之长,补已之短,并逐步地在全球范围内将一些普遍行为规范化、制度化,令参与国际活动的团体或国家有所依从。对于企
23、业的行为,法律与道德都起着制约作用。法律起着最基本的强制作用,但一些法律要求远不如道德要求更符合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另外,即使用法律约束也有百密一疏之时,要做到无空子可钻的严密管理就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费用,加强伦理道德约束对法律约束具有补充作用。对于企业的最终目标,现今占统治地位的观点是利润最大化,而为达此目的,有人认为只要不违法,没有事情是不可以做的,社会的道德规范对一些企业及管理者来说形同虚设。企业中有些行为就是合法不合理,更不符合道德要求。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佛罗里达州国际血浆公司经常以低价从一些落后国家和地区收购血浆,然后高价转卖,当尼加拉瓜发生大地震时,该公司立即从非洲低价买人一批
24、血浆,然后高价卖到尼加拉瓜,从中获得了高额利润。该公司的行为没有违法,也实现了利润最大化,但却违背了最基本的人道主义,违背了道德。该公司的行径受到了美国公众的一致谴责,并被该公司所在地政府吊销了商业牌照。随着公众社会意识的提高,人们对企业那种违背道德却不违反法律的行为再也不会坐视不理。现在针对“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西方理论界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观点,即“企业社会责任论”不仅要求企业追求利润,更要担负起社会责任,其行为不仅要合法,更要合理,合乎道德。即使一个企业在短期内获得了高额利润,但其行为如果缺乏道德性而不被公众认可,最后遭受损失的还是自己,如果企业的生存都成了问题,还谈什么利润。美国传播界于
25、20世纪90年代设立了一项被称为商业普利策奖的“商业伦理奖”,用于激励那些将经营管理与道德成功结合起来的企业及企业家。由此可见,只求利润,不讲责任,遵守法律但违背道德的作法,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了。作为管理者,更应该高瞻远瞩,为了企业的长期利益与发展,即使牺牲一些眼前利益也值得。只要能得到公众的信任与支持,企业的业务必定会蒸蒸日上,利润自然也不成问题。员工作为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合法权益的维护已成为不可忽视的一环。在有的企业中,员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重视与保障,比如言论自由权、隐私权以及工作环境的安全权利。有关资料表明,有的美国公司以保证企业的商业秘密为由,私自拆阅员工信件,窃听员工私人
26、电话已是不争之实。另外,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外资企业中员工的合法权益的维护。比如在我国的一些外资企业,外方管理者对我国员工随意打骂处罚,为防偷窃搜身等事件屡有发生。这种现象在其他不发达国家也屡见不鲜。更有甚者,连员工基本的生存权都得不到保障。1999年4月份,广东番禺一台资企业发生火灾,因平时为防工人私自外出,紧锁车间大门,并且未配备必要的消防设施,致使几十名工人丧生于火海之中。1993年5月份,泰国曼谷的一家外国玩具厂也因同样原因酿成了二百多名工人死亡的惨剧。当然,作为企业的一员,员工有责任也有义务服从企业合理的规章制度,但象上述那样员工的合法权益遭受侵犯,只会令员工对企业伤心、失望,甚至公
27、开抵制。作为管理者,不仅要关心企业的发展,更要注意对员工的关怀。这些关怀不仅包括经济上的,更重要的还要使员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只有这样才会使员工有一种安全感、归属感,才会真心实意的为企业的发展作贡献。人一生中有大部分时间是在工作中度过的,假如工作场所的环境欠理想,危险处处,个人尊严得不到尊重,即使外部社会如何强调尊重公民的合法权益,作为企业内部员工来说,也会怀疑社会是否会真正的落实对合法权益的尊重与保护。要把对员工权利的尊重与保护变成对公民合法权益的尊重与保护的延续及深化,单靠政府的作用是不够的,如果没有企业的忠诚合作与支持,结果只能事倍功半。同样,企业也应采取积极的态度,了解员工权利的保护
28、与尊重,不仅是合理的历史潮流,而且对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大有帮助。企业处在一个激烈竞争的环境中,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企业的管理者绞尽脑汁,有的甚至采取非法或合法不合理的竞争手段。从短期看,有时采用一些不公平的竞争手段会给企业带来暂时的盈利,但随着法制的健全以及社会对公平竞争的重视,这些手段会失去用武之地。即使在目前,采用不公平手段也未必奏效,如果大家都参与了不公平竞争,到头来只会两败俱伤。比如在工程招标中,投标方都向招标方负责人进行贿赂,使得中标值超过了招标方的最终承受能力,招标方只得放弃他们,从而使第三者得利。因此,从长远的角度看,企业应加强自身的竞争实力,在向社会提供服务的水平与能力
29、上下功夫,同时还要为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作出自己的贡献。只有各个企业都这样做了,才能真正地使社会处于一种良性的竞争状态。消费者作为产品和服务的最后享用者,有权利对其所需进行选择,这一点在国内外已得到普遍认可,“消费者是上帝”这一口号日益深人人心。作为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企业则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上帝”的问题。目前,一些企业坚信,生产不仅可以满足消费,也可以创造消费。首先谈生产满足消费中的问题。许多企业为了达到销售自己产品或服务的目的,采用欺骗或蒙蔽消费者的手段,比如对商品的性能夸大其辞或不做清楚说明,对商品本身潜在的危险性避而不谈,使得消费者不能做出明确的选择。可以说,消费者不能理智地选择商
30、品或服务,其中最主要的负面原因就是企业提供的信息不充分或信息失真。西方有些国家正在进行的消费者运动,提出了“消费者有权知”的口号,我国的一些服务行业也提出了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的承诺,而且世界各国消费者维护自己消费权利的意识也逐步加强,这就给企业及其管理者提出一个新的思考题,如何让消费者真正了解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在创造需求方面同样值得企业的管理者深思。人的需求有的是合理的,而有些则是不合理的甚至是有害的。比如吸烟问题,吸烟有害健康已是人所皆知的常识,但仍有许多烟草公司为了扩大市场,在宣传上引诱人们吸烟,特别是青少年和妇女。这样创造出来的需求我们宁可不要。随着人类自我保护意识及辨别能力的提高
31、,这些所谓创造出来的危害人身健康、安全甚至人类生存的需求,只会遭到谴责、抵制,而这样的企业最后只能走向灭亡。据1999年5月份新闻联播报导,美国因吸烟受害的消费者向法院起诉烟草商,如果胜诉,烟草商将向消费者赔偿4000亿到5000亿美元的损失。如何开发人类合理、健康的需求也已经成为一个摆在生产者面前的道德问题。企业管理者作为企业中的决策制定者和行为带头人,其自身伦理道德问题不容忽视。在企业人员的招聘和内部人员的提拔问题上,有些管理者往往以个人情感为出发点,用人唯亲,优先照顾自己的亲人、朋友等,完全不顾其能力是否与其所要从事的工作相当,结果造成企业中一些人员素质低下,身在其位而不能谋其政。这样不
32、仅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也会影响到企业的形象以及管理者自身的形象。为了管理企业中的活动,管理者被赋予了相应的权力,但有的管理者却不是正确的使用这些权力,而是滥用职权,有的越权行事,侵犯下属的合法权益,或是对不属于自己职权范围的事横加干预,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还有的管理者利用手中的权力打击异己,公报私仇。如果长期容忍这类行为的存在,一方面会造成企业正常运作程序的混乱,使个人权力凌驾于企业利益之上,另一方面也会威胁到那些不肯同流合污、敢于站出来说真话的员工的权利。长此以往,在企业内会形成人人唯权是尚,以权力取代真理,甚至用权力来衡量一切的坏风气。有的管理者缺乏必要的责任感,处处为个人的私利着想,因此,贪
33、污受贿、损公肥私、腐化堕落等现象在一些人身上屡见不鲜。管理者的个人作风会影响到企业风气,因此必须加以重视。企业员工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他们的道德状况对企业发展同样至关重要。现在许多员工对企业无感情,责任意识淡薄,更多关心的是自己的物质利益,对企业的发展却不感兴趣。他们仅仅满足于干好自己的手头工作,而不愿行使民主权利,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另外还有的员工为个人私利的获得故意泄露企业的商业秘密,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影响到正当利益的获得。 缺乏职业道德,损害企业形象的行为也是一个普遍存在于员工身上的问题。任何一个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要有良好的企业形象作保障。企业形象是全体企业成员共同塑造
34、的,员工的职业道德是其中的重要因素。目前一些企业形象不佳,正是由于个别员工缺乏最起码的职业道德造成的。对待消费者态度生硬、行为粗暴,甚至发生伤害消费者的行为(屡见报端的超市搜身现象就是一种典型情况),此外还有大量的拒绝服务等现象,这些都是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侵犯和蔑视。由于这些人的职业道德素质低下而最终损害的是企业的形象和利益。第四章 加强企业的伦理道德建设的途径加强社会监督,约束企业行为企业作为社会的成员,其行为也处于社会的监督之下。对企业的监督应是一个全方位的监督,可以从法律监督、环境监督和企业自我监督三个方面考虑。法律手段作为国家的一种强制性手段,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以法律监督为手段促进道
35、德建设,首先可以提高道德的权威性。道德只是对人们行为(包括企业行为)的一种软约束,而将一些道德观念上升为法律,依靠国家强制力来执行,可以使其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同,提高其权威性,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公认不违的原则。其次可以增强道德规范性。道德要具有明显的社会效力,不能只是抽象的原则,必须使其变为具体明确的行为准则,而法律条文的制定,将一些道德要求条文化,制度化,做到了有章可循。通过法律形式对企业行为加以具体的限制,也可使其行为规范化。第三,可以强化道德的监督性。道德固然以扬善为基本特征,但惩恶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法律监督以强制为特征,是更严厉的治恶手段,以此来监督企业的行为,对各种非道德行为必定会
36、起到震慑作用。法律监督手段可以强制性地为企业行为确定价值取向,有助于迅速扭转企业行为失范的状态。环境监督是检验企业是否履行道德义务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如果道德环境过于宽松,没有约束力,会有损道德行为的施行,严格的环境监督则能够防患于未然,时时督促企业弃恶从善,加速道德风气的改善。环境监督包括三种方式:第一,传播监督,即大众传播媒体对企业善行的褒扬和恶行的谴责。这种监督无疑会产生巨大的社会舆论效力,使善行者受到社会的尊重,恶行者受到鄙视,从而提醒企业时时检查自己的行为。第二,人际监督。在道德活动环境空间增大,变动增加的情况下,企业的人际关系流动性与陌生性也相应增加,此时更须加强人际监督。现在,
37、企业的竞争者,合作者、服务对象的范围越来越广,企业行为更加社会化,通过彼此的监督,才可以使各企业的行为进一步符合道德规范,这样有利于企业间扩大交往,维护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第三,组织监督。通过建立一定的组织(如官方的、行业的、民间的)对企业行为进行全方位的监督,使企业的非道德行为无处藏身,从而能有效促进企业日常道德行为的改善。道德行为最终要靠具体的行为个体来完成,如果个体的道德行为是在监督和强迫之下完成的,就算不上真正的道德行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每个道德主体需要将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化为内在的道德义务,用健全的道德理性来指导其社会行为,从而达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其中道德认识的
38、提高、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意志的磨炼、道德修养的积累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而自我监督则是贯穿于其中的不可缺少的环节。企业只有在自我不断的对照、反省、提示、监督下,道德境界才可能不断提高,成为一个有高度道德觉悟的个体。企业管理者要加强道德素质修养,提高自身素质管理者作为企业的决策者和带头人,他们的素质状况对企业的兴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道德素质作为人的素质的基本方面,在人的行为活动中起着灵魂作用。管理者的道德素质是管理者个人的道德品质、道德能力和道德心理的综合体,它反映着管理者对社会和他人的基本态度和情感,影响并制约着管理者的道德行为,因此,管理者个体道德水平的提高应紧紧围绕道德品质、道德能力和道
39、德心理这三个方面进行。企业管理者的道德品质是管理者在一系列的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是其内在的价值特性和外在价值的有机统一。西方管理学者对这类品质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其中最受重视和最具广泛性的有以下四种:第一,勇于开拓,甘于奉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机遇与挑战并存,企业管理者只有具备审时适变、开拓创新、敢冒风险的勇气和毅力,才能把握住机会,带领企业勇闯难关。企业管理者还应是一个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奉献者。管理者的身先士卒、甘于吃苦、无私奉献精神,定能赢得广大员工的信任,产生强大的号召力。第二,诚实正直、公正无私。具备“诚实正实“品质的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表现为忠诚老实、实事求是、言
40、行一致、襟怀坦白、光明磊落。与诚实正直相关的是公正无私。“公正“从来都是人类的道德追求。管理者在决策和指挥中制定的各项措施都涉及员工利益的调整分配,要掌握公正的尺度,管理者必须有理智,有经验,有善良的性格,做到大公无私,对全体人员的劳动成果给予公正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使公平感深人人心,激起协作所必需的团结精神。第三,平等待人、知人善任。管理者与普通员工是构成企业人力资源部分密不可分的两部分,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与员工祸福与共、平等相处的重要性。管理者应加强与员工的沟通,增进彼此间的了解,真正做到尊重员工的人格、感情、劳动成果等。在选用人才上要做到任人唯贤,使得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给员工以充足的发
41、展空间。第四,清正廉洁、克己爱人。清正廉洁是中华民族自古流传的美德,古人认为,人只要心存私念,就会坏了人品,如果管理者自身腐化堕落,不仅会挫伤员工的积极性,还会直接影响企业优良风气的形成。在克已的基础上,管理者还要时刻关心下属的工作、生活,在彼此间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亲密氛围。加强企业道德教育,提高员工道德境界企业道德教育是企业道德得以转化为员工的内在品质,对企业管理实践发生作用的必备环节。在日本企业界,员工的道德教育始终是和企业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许多企业悬挂着“伦理进入企业,心灵进入工作场所”,“在企业中要有伦理,职业上要有心”的口号,他们以“明朗、爱和、喜劳“为中心内容,运用“朝礼”、“
42、研修”、“特训”等具体、生动的方法,普遍开展伦理道德教育,启迪和培养员工的心灵。日本企业道德教育的实践给我们这样的启发:企业的发展取决于员工的业务素质,更取决于其道德潜力。实践证明,企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将明确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多样的方法相结合,才能激发员工的道德情感,磨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培养员工履行道德规范的能力,提高员工的道德境界。社会、企业诚信伦理建设,对于社会和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树立现代诚信伦理观念,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具有重大意义。企业的诚信经营,需要必要的外部环境和内在的有效机制。而企业自身的诚信机制是保证企业坚持诚信,提高、维持竞争能力,实现长期利益最大
43、化的内在决定性因素。本研究,试图结合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在其内部建立完善的经营理念和机制,使经营诚信与提高企业价值和维持其价值体系协调性协同作用,进而产生企业坚持诚信的内在动力。当然,进行企业经营管理诚信伦理机制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还需要进行长期的努力。整顿市场秩序、树立企业经营诚信伦理,也是社会其他成员所肩负的义务和责任。应该相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将不断走向规范,企业、团体、政府和公民的诚信意识会进一步提高,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经济、文化秩序一定会形成。企业的伦理道德建设,任重而道远,它不仅需要从理论上进一步研究和探讨,还要努力在企业的
44、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付诸实践。企业伦理道德建设,不但要受到企业的重视,更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与关心。结论企业伦理道德是伴随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社会问题。在企业法的经营管理中存在各种各样的伦理道德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通过加强企业的伦理道德建设来完成,而伦理道德建设要从企业的内部与外部同时入手考验做到更全面,更彻底。企业内部,企业管理者在思想上要澄清一些模糊和错误的认识,充分认识到企业伦理道德建房与盈利的辩证关系,认真处理好关系到企业生活和发展的利益与道德的关系,同时企业加强对员工的道德教育,提高员工的道德境界。参考文献【1】马克思著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 人民出版社 1980年
45、版.【2】陈德述著 道之以德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3】水谷亚一著 经营伦理理论与实践 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9年版.【4】王小锡著 经济伦理与企业发展 1998年版.【5】成英著 日本企业是如何开展伦理道德教育的 1997年第8期.致谢感谢各位评委老师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的时间为我们审稿。你们的审阅是对我们论文成果的一种肯定与负责,让我在此向你们表示最诚挚的问候:老师,您辛苦了论文从选题、修文到最终完成,每一步都是在周海娟老师的精心安排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老师大量的心血。她广博的学识,丰富的经验,严谨的治学态度,事业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对我影响深远。在此,谨向周海娟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谢谢周海娟老师在我撰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极大地帮助。同时,论文的顺利完成,也离不开同组其他同学的关心和帮助,在此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在整个论文创作中,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给我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和意见,使得论文顺利完成。 最后,我还要谢谢我的父母,没有他们辛勤的付出也就没有我的今天,在这一刻,将最崇高的敬意献给你们!本文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在此,向各学术界的前辈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