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必修三复习提纲【精华 大纲版】(1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生物必修三复习提纲【精华 大纲版】(11页).doc(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人教版生物必修三复习提纲【精华 大纲版】-第 11 页必修3 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汇编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细胞生活的环境细胞内液(2/3)1、体液 细胞外液(1/3) 包括: 血浆、淋巴、组织液等(又称内环境) 作用: 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举例细胞生活的内环 境血 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细胞内液 组织液 淋巴3、细胞外液的成分、血浆::水90%,无机盐约1%,蛋白质7%9%,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组织液、淋巴与
2、血浆的区别::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4、细胞外液的理化 渗透压:溶液渗透压的大小:溶液浓度越高,溶液渗透压越高性质: 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大小:主要Na+和Cl-决定 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 温度: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维持稳态的基础: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2、内环
3、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细胞体: 突起树突: 轴突: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脑和脊髓)2、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4、反射的种类: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5、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6、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特点: 双向传导 基本形式:神经冲动(电信号)静息时电位:外正内负兴奋时电位:外负内正过程:静息电位刺激膜电位变化电位差局部电流7、兴奋传导 电流流动方向:膜外由未兴奋流向兴奋部位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前后膜间
4、的间隙(组织液)突触后膜 膜内由兴奋流向未兴奋部位 一、神经系统的调节 a) 突触的结构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兴奋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刺激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b) 过程单向传递:由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单向的原因: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c) 特点8、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9、大脑的高级功能:言语区: S、W、H、V如图是完整的反射弧和突触结构 1、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
5、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2、常见的动物激素激素名称及本质产生的内分泌腺名称主要生理作用激素失调症生长激素(蛋白质)垂体促进生长,主要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骼的生长幼年过多:巨人症;幼年过少:侏儒症.成年过多:肢端肥大症甲状腺激素(含I的氨基酸衍生物)甲状腺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尤其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偏高:甲亢(精力旺盛,烦躁不安)偏低:地方性甲状腺肿大(动作迟缓,精神不振)幼年过少:呆小症胰岛素(蛋白质)胰岛B细胞调节糖类代谢,降低血糖浓度偏高低血糖,偏低尿糖甚至糖尿病性激素(固醇)性腺(男:睾丸,女:卵巢)维持第二性征(性周期)性行为,促进生殖细胞的形
6、成胰高血糖素(多肽)胰岛A细胞促使肝糖元分解为C6H12O6,使一些非糖物质转变为C6H12O6.使血糖升高肾上腺素(固醇)肾上腺促进新陈代谢.控制糖分,体温促甲状腺激素(多肽)垂体胸腺激素胸腺二、体液调节血糖正常值0.8-1.2g/L(80-120mg/dl) 来源: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 肝糖元的分解 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3、血糖平衡的调节 去向: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2 H2O和能量 血糖的合成肝糖元、肌糖元 (肌糖元只能合成不能水解) 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血糖平衡调节: 胰岛素降血糖:促进血糖去路,抑制血糖来源(来源和去路看上面)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升血糖:促进血糖来源(具体去路看
7、上面) 下丘脑 血糖浓度升高 肾上腺素胰岛B细胞 胰高血糖素 肾上腺 胰岛素 胰岛A细胞 血糖浓度降低 下丘脑某一区域4、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下丘脑 促甲状腺激 垂体 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素释放激素 反馈调节 5、激素调节的特点:(1)微量和高级 (2)通过体液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6、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7、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a、特点比较: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二、体液调节8、体温调节a) 来源: 当人在寒冷环境中时,冷觉感受器兴奋(神经体液调节)
8、传入神经当人在炎热环境中时温觉感受器兴奋(神经调节)传入神经b) 调节机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分析综合体温恒定传出神经兴奋传出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增加代谢加快立毛肌收缩骨骼肌战栗产热增加皮肤血管收缩血流减少散热减少汗液分泌增加散热增加皮肤血管舒张血流增加散热增加体温恒定 9、水盐平衡调节 : 饮水不足、失水过多、食物过咸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 () (-) 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 大脑皮层 垂体 抗利尿激素 () 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 ()尿量减少 免疫器官(如:扁桃体、淋巴结、骨髓、胸腺、脾等) 吞噬细胞1、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细胞 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 淋巴细胞 B
9、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免疫活性物质(如 :抗体、淋巴因子) 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2、免疫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3、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三、免疫调节4、 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细菌、病毒、人体中坏死、变异的细胞、组织) 抗体:专门抗击抗原的蛋白质5、特异性免疫分为:体液免疫(主要是B细胞起作用)、细胞免疫(主要是T细胞起作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体液免疫过程:(抗原没有进入细胞) 浆细胞 抗体+抗原抗原 吞噬细胞 T细
10、胞 B细胞 记忆B细胞记忆B细胞的作用: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细胞免疫(抗原进入细胞) 记忆T细胞抗原 吞噬细胞 T细胞 效应T细胞+靶细胞 淋巴因子效应T细胞作用: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暴露的抗原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过敏反应:再次接受过敏原 6、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自身免疫疾病: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 免疫缺陷病 : 艾滋病7、过敏反应的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一、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
11、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感受光刺激的部位:胚芽鞘尖端、生长素的发现 向光弯曲的部位: 胚芽鞘尖端下部产生生长素的部位:胚芽鞘尖端合成:幼嫩的芽叶发育的种子(色氨酸生长素) 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又称极性运输; 运输方式:主动运输 分布:各器官都有分布,集中的分布在生长素旺盛部位生长素的成分:吲哚乙酸、植物向光性的原因:1、生长素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生长素多生长的快,生长素少生长的慢),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二、激素种类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低浓度
12、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植物体各个器官对生长素的忍受能力不同:茎 芽 根、应用:扦插枝条生根 ,顶端优势,横放植物的长势等2、赤霉素 合成部位: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幼叶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促进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果实的成熟。3、脱落酸 合成部位:根冠、萎焉的叶片分布:将要脱落的组织和器官中含量较多主要作用:抑制细胞的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4、细胞分裂素 合成部位:根尖主要作用:促进细胞的分裂5、乙烯 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主要作用:促进果实的成熟三、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
13、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生态系统的结构层次个体 种群 群落 生态系统 同种生物 所用种群 与无机环境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植物:样方法取平均值(取样分有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 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 昆虫:灯光诱捕法;1、种群特征 出生率、死亡率 :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一、种群 迁入率、迁出率 增长型 年龄组成 稳定型 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 衰退型 性别比例2、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14、:如图所示 “ J”型增长曲线(增长率为B图) 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数学模型:Nt=N0t (N0为起始数量,t为时间,表示该种群数量 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 S”型增长曲线(增长率为C图) 条件: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K值(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K/2处时,此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时间群落增长率C时间群落增长率BKt种群数量/个t 1、 群落的物种组成 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互利共生(如图甲):根瘤菌、大肠杆菌等 捕食(如图乙)2、群落的种间关系 竞争(如图
15、丙):不同种生物争夺食物和空间(如羊和牛)二、群落 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 寄生:蛔虫,绦虫、 虱子 蚤 植物与光照强度有关垂直结构 动物与食物和栖息地有关3、群落的空间结构:水平结构4、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类型 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顶级群落)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人类
16、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速度和方向进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大于人工生态系统第五章 生态系统极其稳定性一、类型: 自然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自然二、生态系统的结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态系统 组成成分 生产者(自养生物) 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硝化细菌等 消费者 主要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 异养生物 分解者 主要是细菌、真菌、还有腐生生活的动物食物链 :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营养级结束,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 营养结构 食物网1、能量流动 、定义: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a、态系统能量的来源:太阳能b、起点: 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开始c 、流
17、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全部太阳能d、能量流动的渠道:食物链或食物网e、能量散失: 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f、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存在形式: 有机物g、能量的去向:呼吸作用,被下一个营养级所化被分解者所利用一部分未被利用 、过程: 三级消费者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太阳能三、生态系统的功能 、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传递效率:10%20%(能量金字塔中底层为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最多 )。 2、 物质循环 . 定义: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a 、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CO2
18、b、碳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有机物c、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形式:CO2 d、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光合作用e、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形式:CO2和碳酸盐f、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途径:动植物的呼吸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g、碳在生物群落内部循环形式:有机物h、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间循环的形式:CO2特点:具有全球性、循环性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1)、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2)、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3)、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同时进行举例: 碳循环(见图)举例: 碳循环大气中的CO2库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分
19、解者 物理信息: 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可来源于无机环境,也可来自于生物。四、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信息种类 化学信息 :通过信息素传递信息的,如,植物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行为信息 :通过动物的特殊行为传递信息的,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都可以传递 范围:在种内、种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信息传递作用:a、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作用b、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传递c、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应用:a .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产量。如:模仿动物信息吸收昆虫传粉,光照使鸡多下蛋b.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生物防治害虫,用不同声音诱捕和驱赶动物五
20、、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定义: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能力 抵抗力稳定性 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2、种类 恢复力稳定性 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3、原因: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是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能力大小由生态系统的组分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有关 但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限度的干扰会使生态系统崩溃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1、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而且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所以近百年来呈“J”型;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a、人均耕地减少 b、燃料需求增加 c、多种物质、精神需求 d、社会发展 地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沉重压力。3、我国应对的措施:a、控制人口增长
21、 b、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c、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农业发展4、全球环境问题:a.全球气候变化 b.水资源短缺 5、生物多样性 概念: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潜在价值: 目前不清楚 价值 间接价值: 生态系统区别调节功能 直接价值: 食用药用 工业用 旅游观赏 科研 文学艺术 保护措施 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 是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易地保护:将灭绝的物种提供 最后的生存机会 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基因进行保护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关键)反对盲目的掠夺式地开发利用(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6、可持续发展 定义: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是追求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发展。c.建立人口、环境、科技和资源消费之间的协调和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