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特殊句式(精华版)(6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5637018 上传时间:2022-08-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精华版)(6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精华版)(6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精华版)(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特殊句式(精华版)(6页).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常见文言特殊句式例说一、判断句从表达的内容看,可分两种类型:“是非判断句”和“因果判断句”。是非判断句对事物本身或肯定或否定,可分为三个系列: (1)“者也” 系列。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夫将者,国之辅也。(者也)此谋攻之法也。(也)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者也)粟者,民之所种。(者)刘备天下果雄()(2)“乃”,“为”系列。文言判断句,又常用“乃”、“为”、“则”、“即”、“是”、“惟(维)”等来表示,构成又一个系列: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神即形也,形即神也。翩翩两骑来是谁?(3)副词系列。文言判断句,还常以“非”、“

2、素”、“必”、“皆”、“诚”、“亦”等副词来表示,译时应把副词的原义译出并补上判断词。又构成另一个系列:非其父兄,即其子弟。且相如素贱人。然安刘氏者,必勃也。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此亦妄人也已矣。因果判断句对事物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肯定或否定。“因果判断”表达的意思是“是因为”,或“的原因是”例如: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夫韩、魏灭亡,而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橘柚生于江南,而民(各地的人)皆甘之于口,味同也(是因为人们对味道的感觉相同)。从表现的形式看,可分三种类型:“一般判断句”,“简略判断句”和

3、“特殊判断句”。一般判断句指有判断标志的判断句,以上例子都是有判断标志的句子,不另举例。简略判断句简略判断句包括两类,一类是无任何上述标志的判断句,一类是省略主语的判断句。例如:荀卿,赵人。夫鲁,齐、晋之唇。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3特殊判断句这种句子具有判断句的形式,但主语和谓语间不是判断关系,不是同一类别或同一事物。一般可分为三类。(1)谓语表示相似或比喻。译时可加判断词“是”,也可以加比喻词“象”。如:视其行步,窃铁也;颜色,窃铁也。故凡不学而无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潜水)者也。(2)谓语解释原因。如上述“因果判断句”,不另举例。(3)主语部

4、分或谓语部分只突出了某一关键的词语,因而不能形成同一关系。译时,可补充必要成分。如:百乘,显使也(带领一百辆车的使臣是显贵的使臣)。夫战,勇气也(打仗是凭勇气的事)。判断句 判断句是用句词或句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依靠判断动词“是”构成判断句的形式在文言文里只是个别现象,如:“不知木兰是女郎”同是天涯沦落人”。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句。文言中常有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用“者”或“也”表判断。“.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5、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

6、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刿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者”、“也”都不用或“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通常以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刘豫州王室之胃。赤壁之战2.在主谓之间,用“乃、必、亦、即、诚、皆、则、素、悉、本”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国论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此悉贞良死

7、节之臣出师表臣本布衣出师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3.用动词“为”和判断词“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石钟山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斯是陋室陋室铭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这种句子跟白话文“不是”的句式相当。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需要注意: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

8、,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二、被动句被动句可分为两大类:“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1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而君幸于赵王。臣诚恐见欺于王。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楚王)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2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被动句而无语词标志,这要依靠对文意的整体把握。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田横,齐之壮士耳

9、,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至初五日,袁复召见今三晋不胜泰,四世矣。自魏襄以来,野战不胜,守城必拔,小大之战,三晋之所亡于秦者,不可胜数也。三、疑问句1一般的疑问句多含有表疑问的代词、副词、语气词。例如:“大王来何操?”“且焉置土石?”“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独不怜公子姊邪?”“其可怪也欤?”2习惯型短语疑问句在文言文中,又有许多与疑问、反问有关的习惯说法,下面分别介绍。(l)“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例如:“如太行、王屋何”,“虞兮鹰兮奈若

10、何”,“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如果所插入的宾语是“之”,就构成了“如之何”、“奈之何”、“若之何”的说法。这种说法不但用来询问办法,还可以询问事情的可否,如果放在谓语动词之前,就带有强烈的反问语气。如:“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怎么样)?”“今匈奴未臣,虽无事,欲释备,如之何(怎么样)?”“我之大贤欤,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欤,人将拒我,如之何(怎么能够)其拒人也?”(2) “孰与”、“何如”。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例如:“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跟城北徐公比,哪一个更美?)“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上述说法,还可有所变化。如“将三军

11、,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吴起)?”这个句子把所比较的内容放在句首单说。“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这个句子把要比较的内容省略了,可以根据上下文补出来,像“厉害、威风”之类,也可以理解成一般性的优劣高下的比较,就译为谁和谁相比,“怎么样”。“孰与”,“何如”又可以用来询问利弊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如:“救赵孰与勿救?”(救赵和不救赵哪个有利?)“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与“孰与”、“何如”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孰如”、“孰若”、“何若等。(3)“不亦乎”。可译为“不吗?”或“难道不吗?”。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12、?”(4)“何(奚、安)以(用)为”、“何以为”、“何为”。“何以为”可译成“哪儿用得着呢?”或“还要干什么呢?”如:“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世方乱,安以富为?”“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上述形式中的宾语可以省略,于是就变成“何以为”、“奚以为”的形式。如:“胜(白公胜)自砺剑(磨剑),人问曰:何以为(磨剑干什么)?”“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读它干什么呢)?”有时“以”字又可以省略,变成“何为”、“奚为”的形式。如:“如今人方为刀俎, 我为鱼肉,何辞为?”“吾英王(我是英王)奚跪为(为什么要给你下跪呢)?”(5)“何(奚、焉)之有”表

13、示反问,等于说“有何”。例如:“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为主而无臣,奚国之有(还有什么国家呢)?”上述形式还可以省去“之”字,变成“何有”的格式,它的含义常是“何难之有”、“何爱之有”等。如:“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虽及胡耈(指很老的人),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对于头发花白的敌人,又有什么可怜惜的呢)?”(6)“何之为”。这个格式的意思有“还算得上什么”“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比如:“(袁)尚寒,求席。(袁)熙日:头颅方行千里,何席之为(还说什么席子呢)?” “今二子者,君生则纵其恶,死又益其侈,是弃君于恶也。何臣之为(还算得上是臣

14、子吗)?”(7)得无”与”无乃”。“得无”又写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只怕是”、“岂不是”、“莫非”等。如“日食饮得无衰乎?”“得毋有病乎?”“得微往见跖邪?”等等。“无乃”,又写作“毋乃”、“非乃”、“不乃”,意思是“大概”、“恐怕”、“岂不是”、“莫非是”、“未免”等。如“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等等。四宾语前置文言文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如:“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吾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吾未之见也。”“莫我知也夫!”“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15、”。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动词宾语的前置。如:“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吾谁欺?欺天乎?”介词宾语一般也前置,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君奚为不见孟轲也?“国胡以馈之(给他们吃)?”3通过“之”、“是”提前宾语。如:“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君王不忧虑自己流亡在外,却为我们这些臣子担心)。”“卒师以来,惟敌是求(只寻找敌人)。”成语有“唯才是举”、“唯利是图”、“唯你是问”等。4介词“以”的宾语前置。这种提前宾语不需其他条件,只是一种强调的表示。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若晋君朝以人(指晋

16、惠公当俘虏被抓来),则婢子夕以死。”成语有“一以当十”、“夜以继日”等。五成分省略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又有所不同。这不同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省略的情况更多,二是现代汉语习惯上不能省的古汉语也可省。1主语和谓语的省略。下面括号内都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气),三(鼓)而竭(气)。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孟子曰:“许必种粟而后食乎?”(陈相)曰:“然。”(孟子曰)“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陈相)曰:“否,许子衣褐。”(孟子曰)“许子冠乎?”(陈相)曰:“冠。”2修饰语和中心

17、词的省略。下面括号中补出的,有的是应有的修饰成分,有的是偏正短语中的中心词: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左天都(峰),右莲花(峰),背倚玉屏风(峰),(左右)两峰秀色,俱可手揽。3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中不但常常省略动词宾语,有时连兼语结构中的兼语也可省略。尝与其父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之)善。扶苏以数谏故,上使(之)外将兵。愿令(之)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4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拘礼之人,不足以(之)言事

18、;制法之人,不足与(之)论变。5分句的省略。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致远,)功在不舍。六、定语后置: 定语分为领属性定语和修饰性定语两大类。在文言文中,能后置的定语,大都是修饰性定语。它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1) 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这种结构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孟子 滕文公下郑人有且买履者。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

19、石马说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2) 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3) 中心词+数量词(定语)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4) 中心词+而+定语+者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孟子 离娄下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七、状语后置: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所以翻译的时候,就把它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为“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例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2、(1)介词结构“以”有时放在谓语后作补语。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投以骨狼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2)介词结构“以”多置于动词前作状语。 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座。鸿门宴-第 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单元课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