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重点篇目复习提纲.doc

上传人:叶*** 文档编号:35626726 上传时间:2022-08-22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重点篇目复习提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重点篇目复习提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重点篇目复习提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重点篇目复习提纲.doc(2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敬业与乐业一、 文章结构(一) 提出问题(第一段)(论点) 有业之必要(前提)(二) 分析问题(第28段)(论证) 分论点 要敬业的重要性(三) 解决问题(第9段)(总结归纳) 要乐业的重要性 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第一部分 提出问题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敬业乐业是不二法门 礼记敬业乐群 提出 老子安其君乐业 论点第二部分 有业之必要 孔子“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道理论证)有业 百大禅师“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举例论证)是做人 蛀米虫(比喻论证) 之本 什么叫敬业(朱子的话,道理论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敬业的重要性 为什么该敬业(大总统、黄包车、

2、举例对比)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怎样敬业(庄子、木匠、政治家;挑粪、军人;曾文正、孔子)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道理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乐业的重要性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道理论证)第三部分人类理想生活:首先有一份正当的职业,对于所做的事情要生出敬意,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二、举例因自己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下第一等人。 举例: 看大门的何师傅每天起早贪黑,不怕苦、不怕累,总是满怀热忱地认认真真做好自己本分以内的事情,这种脚踏实地,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乐业1、化学家

3、诺贝尔,为了发明炸药做了几百次实验,最后一次试验时,他聚精会神地盯着燃延的导火线,一声巨响,在旁的人们惊叫“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却从浓烟中跳出来,面孔乌黑还带着血,兴奋地狂呼:“成功了!”2、居里夫妇在工业废渣中提练“镭”,几年如一日,非常艰辛与枯燥,但他们从没想过这项工作是无聊的,从没抱怨、放弃过。三、论证方法(一) 道理论证第六段: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引用朱子的话,解释了敬业的含义,就是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第七段:庄子的佝偻丈人的话: 只要用心专一,就可以达到目的。强调了忠实便是敬业的道理。第七段: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引

4、用曾文正的话,有力地论证了不敬业的危害,从反面论证了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的道理。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第八段: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有力地论证了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的道理。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二) 举例论证第四段:他每日除上堂说法之外,还要自己扫地、擦桌子、洗衣服,直到八十岁,日日如此。有一回,他的门生想替他服务,把他本日应做的工悄悄地都做了,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地不肯吃饭。列举了 百丈禅师一日没有做事,一日就绝不吃饭的事例, 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有业之必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第六段: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

5、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举例论证,论证了“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第七段: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举例论证,有力地论证了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的道理。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三) 比喻论证第五段: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蛀

6、米虫,简直是“掠夺别人勤劳结果”的盗贼。生动形象地论证了有业之必要,强调了人生在世,不能不劳而获,做社会的寄生虫的道理。使文章浅显易懂便于理解和接受。(四)为什么说“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呢?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五) 在生活中,有些人看不起清洁工人,认为他们的职业不好,社会地位低下,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职业没有什么高低之分,只要有益于社会,就是高尚的职业。故乡复习提纲一、整体感知。1、小说主要人物、衬托人物、线索人物分别是谁?线索是什么?答:分别是闰土、杨二嫂、

7、“我”。以“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2、依据小说的线索,可以把小说分为几部分,怎样分?答:开端:回故乡(1-5)发展与高潮:在故乡(6-77)结局:离故乡(78-88)3、本文通篇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具体表现在什么方面?有什么作用?答:本文通篇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具体表现在:故乡前后景色的对比,突出了农村经济日益萧条。 闰土、杨二嫂形象的前后对比,突出了农民和城镇小市民生活日益贫困。 “我”和闰土前后关系的对比,突出了封建等级观念对人的毒害。闰土与杨二嫂的对比,突出了闰土淳朴善良的性格。“我”和闰土的关系与宏儿、水生关系的对比,反映了作者改变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4、闰土是一个怎样的

8、人物形象?造成他的悲剧的原因是什么?答:闰土的形象:勤劳质朴,善良老实,痛苦麻木,被剥削被压迫但不觉悟的中国农民典型。表面原因: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深层原因: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剥削压迫,致使中国农村经济日趋破产,人民生活日益贫困。5、杨二嫂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什么?答:杨二嫂是一个贪婪、尖刻、鄙俗,自私庸俗的小市民典型。 塑造其目的:反衬闰土的淳朴善良。 说明在帝国主义和封势力的压迫下,乡镇小市民也逃不了日益贫困的厄运。6、“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塑造“我”的目的是什么?答:“我”是一个对现实不满正在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形象。 塑造其目的:串联全文

9、。(故乡与故乡人的变化都是通过“我”的观察与感受表现出来的。)7、作者对闰土、杨二嫂、“我”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答:对闰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对杨二嫂:既可恨又可怜。对“我”:寄寓了自己的感受和希望。8、小说的主题思想:本文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造成纯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真切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希望有新生活的炽热感情。二、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1、第2段:现实中的故乡。作用:衬托“我”悲凉的心

10、情,为下文人物的悲惨命运作铺垫。2、第12段:回忆中的故乡。作用:烘托少年闰土的小英雄形象,与现实的故乡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故乡的变化之大。3、第88段:理想中的故乡。作用:是“我”希望中的美好故乡,表达了“我”对新生活的憧憬。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三、课文理解。1、为什么文章的开端会说“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 ?答:原来的故乡也不过如此,说明“我”对故乡还保持着少年时的美好记忆。眼前萧索的景象说明现在更不如前,与“我”记忆中的故乡造成很大的反差,心中疑惑既而感到悲凉,只得自我安慰,实则流露出一种忧愤之情。2、文中为什么要写“我”和宏儿的谈话?答:因为这让我联想起少年时代的“

11、我”和闰土,从而引出下文的感慨和议论。3、第84段,有同学读到“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时,认为文中的“我”对故乡已失去了感情。对此,你有何看法?答:因为“我”对故乡的记忆与故乡的现实相去甚远,故乡没有给“我”留下好印象。但是从文章中作者的希望又体现了作者对故乡充满深情,希望故乡变得更美好,并鼓励人们都为此满怀希望奋斗,从而迎来新生活。4、第84段 “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 中的“高墙”怎么理解?答:“高墙” 是比喻,指由于封建意识、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精神上的隔膜。前面的“可悲的厚障壁”指的也是这个内容。“可悲”在于这

12、样的“障壁”是生活中近于合理地存在着的,而且也是精神上伦理上难以打破的。 造成“后障壁”的原因是封建秩序观念长期的强制性的压力。5、第84段为什么说“那西瓜地上的银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答:因为“我”相信故乡会好的,但总觉美好的未来的渺茫,以至于眼前曾有的影像模糊起来了。6、第86段中写道:“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中的“路”有哪些含义?答:A.离开故乡的路;B.人生的路。7、文中的排比句用到三个“辛苦”,其含义有所不同,请结合语境,分别作解释。答:辛苦展转,像“我”那样到处奔波,生活不安定。辛苦麻木,像闰土那样在社会的重压下精神变得麻木。辛苦

13、恣睢,像杨二嫂那样生活每况愈下变得自私尖刻。文中的“一气”是什么意思?“新生活”指的又是什么?答:一气:指在思想感情上相通。 新生活: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8、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答:因为希望是美好的,但在黑暗的社会中要实现则困难重重,必须经过长期艰苦的奋斗,不然这“希望”也会成为“崇拜的偶像”了。9、“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为什么这么说?答:闰土的愿望是改善生活,实现起来相对容易,所以切近; 而“我”的愿望是改变社会,希望大家过上新生活,当时的鲁迅并没有找到解决中国问题的具体的“路”,所以“我” 不免感到茫远。10

14、、“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说说这个句子的含义和表达作用。答:作者把希望比喻为地上的路,意思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希望就“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为之奋斗,希望定会实现,也就“无所谓无”。这个比喻,鼓励人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奋斗去实现新生活,表达了“我”追求新生活的坚定信念。作者把希望比做地上的路,意思是: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 “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 本段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深化主题. “无所谓有”,意在说明光有“希望”,空怀“希望

15、”而不去追求,奋斗,“希望”就不成其为“希望”;“无所谓无”意在说明即使“希望”只有一点点,但只要为了“希望”而不懈追求,始终不渝地去奋斗,“希望”就会成为现实.这句话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它的喻意是:要实现美好的愿望,就要努力去实践.四、 句子分析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能否跟括号中的词语互换?为什么?1、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走)着出来了,接着便飞(跑)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原句中的“迎”表现出母亲见到久别的儿子喜出望外,早已在门外等待迎接,“飞”表现出宏儿见到“我”来十分欢喜,传神地写出儿童天真活泼可爱的情态,用“走”和“跑”显得很一般。2、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

16、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放)在裤腰里,出去了。 “塞”生动地写出杨二嫂藏藏掖掖的动作,表现了她既想占小便宜,又怕被人发现的心理,用“放”不能表现这样的心理。3、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躲)在他背后。 “贴”比“躲”更形象得写出水生紧紧挨着他父亲,怕见生人的害羞的心理。 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1、但是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 比喻。用漫画的写法形象地写出杨二嫂的姿势,隐含着作者对她的讽刺。2、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

17、似的。 “圆规”是借代的修辞,表达了作者的讽刺;“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是夸张,写出杨二嫂对我忘记她而表现出的不满、轻蔑和嘲讽。 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1、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表明城里的孩子跟乡下的孩子相比,视野狭窄,见识短浅。2、我的母亲很高兴,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教我坐下,歇息,喝茶,且不谈搬家的事。 母子久别相见,喜出望外,但故乡在我离开多年以后,变得日益衰败,经济萧条,家境也更艰难,又要永别故乡,所以触景生情,欢喜的同时也流露出凄凉的神情。3、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

18、声。儿时的伙伴久别重逢,自然欢喜,只是现在自己穷困不堪,却找不到出路,处境窘迫,而觉得“我”处在上层社会做了老爷,有很多心里话想说又说不出来。4、“别人”指哪些人?“辛苦恣睢”在文中什么意思? 指像杨二嫂一样尖酸刻薄、算计别人的小市民。“辛苦恣睢”在文中指挖空心思、千方百计占别人便宜。5、“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为什么? 因为“我”对故乡现状感到非常失望,对旧中国农村破败的现状和人际关系严重隔阂,表示不满和愤懑。“我”是带着忧痛、悲凉的心情离开故乡的,所以不感到怎样的留恋。6、“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

19、哀”中,“清楚”和“模糊”用得是否矛盾?为什么?“清楚”是指少年闰土在我心目中活泼机灵、聪明能干、视野开阔,是“我”心中小英雄的形象,印象深刻,所以说“清楚”;说“模糊”是因为中年闰土变得贫困潦倒、憔悴麻木、有严格的等级观念,变得和“我”严重隔膜,所以不矛盾。五、 思考题1、 什么原因使闰土前后判若两人?“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是使其陷入悲苦境地的原因)2、20年来,杨二嫂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20年前,杨二嫂年轻漂亮,是一个以自己姿色招徕主顾从而得以谋生的“豆腐西施”。20年后,她变得泼辣、自私、尖刻、贪婪、庸俗、势力。3、 杨二嫂是怎样一个人?小说是从哪些方面

20、描写她的? 杨二嫂的变化,说明了她经历了生活的艰辛,杨二嫂对“我”的种种嘲笑、吹捧和诬陷,又无不反映了旧社会对她的损害。小说塑造这一形象,无非是要告诉我们,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小市民阶层也难逃日益贫困、遭受损害的厄运。6、 “使我非常气闷” 的“高墙”指什么? 指封建等级观念造成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隔膜。 7、“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 ,为什么? 闰土前后变化太大,使人难以相信,怀疑是否为同一个人。 8、虽然现实让“我”感到悲哀,但“我” 也对后辈们表达了怎样的希望?不愿意他们辛苦展转,像“我”那样到处奔波,生活不安定。不愿意他们辛苦麻木,像闰土那样贫困艰辛,精神麻木。不

21、愿意他们辛苦恣睢,像杨二嫂那样自私、刻薄、贪婪。9、 三个“辛苦”, 该怎样理解?“我”的辛苦:指奔波、劳苦闰土的辛苦:指辛勤劳苦别人的辛苦(文中指杨二嫂):处心积虑、挖空心思。10、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该怎样理解? 闰土的愿望只是希望眼前能过上幸福生活,所以说“切近” 。 因为“我”的愿望是天下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这个任务艰巨,很 “茫远”,所以 “我” 便害怕起来。11、 第二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渲染了沉寂、荒凉的气氛,衬托出“我”的悲凉心情。12、课文再次出现海边奇异的图画,表现了什么?海边奇异的图画是“我

22、”对美好希望的想象和憧憬。13、第2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起什么作用? 天气阴晦、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写出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衬托“我”悲凉的心情。14、 怎样理解“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我所感的悲凉”?眼前萧索的景象与“我”记忆中的故乡造成很大的反差,心中疑惑既而感到悲凉,只得自我安慰,实则流露出一种忧愤之情。15、“我想到希望”为什么“忽然害怕起来”?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1)因为“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但愿望能否实现是未知数,“我”不知道,所以想到希望的能否实现,自然便害怕起来。(2)闰土的愿望只是希望眼

23、前能过上幸福生活,所以说“切近”,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所以茫远。 16、“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的模糊了”中“模糊”与“清楚”是否矛盾?为什么?“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中寄托了对美丽故乡的回忆,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和追求。“清楚”是说追求的目标是清楚的,“模糊”是因为故乡的现实使“我”感到美好未来的渺茫。六、 小说主题 (1)这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 (2)同时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阂; (3)真切地抒发了作者对现实

24、的强烈不满,希望有新生活的炽热感情。小说中的“我”是怎样一个人物? “我”二十多年前远离故乡,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回到故乡,看到故乡的衰败萧索,看到故乡人的生活穷困悲苦,看到故乡人纯真人性的扭曲感到痛苦悲哀。但“我”不失望,“我”憧憬着美好的故乡,“我”希望故乡人过上新的生活。所以说“我”不是消沉的知识分子,而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闰土:在生活的重压下艰难地挣扎着的中国广大劳苦民众的代表。 杨二嫂:庸俗自私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复习资料一 字词1字: 慨(ki)叹 省(xng)悟 诳(kung)骗 诬(w)蔑 脂(zh)粉

25、脊( j )梁 抹(m)杀 抹(m)布 拐弯抹(m)角前仆(p)后继 状元宰(zi)相 搽(ch)2 词: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势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诳骗:说谎话骗人。诬蔑:捏造事实,毁坏别人名誉。生路:文中指维持生活或生存的途径。家谱:家族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事。怀右伤今:怀念古代的社会,哀叹现实的社会,用以表示那种悲观厌世,到退还右的思想情绪。为民请命:替老百姓说话。埋头苦干:专心地下苦功夫做事。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来,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应用奋斗,不怕牺牲。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舍身求法:原指佛教徒舍

26、弃肉身去追求佛法,后来比喻为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地大物博:文中指国家疆土辽阔,资源丰富。二 文学常识1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鲁迅全集)第6卷2作者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树人,字豫力,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3驳论文:以反驳为主的议论文。4驳论:正确的观点揭露或驳斥错误的观点,从而进一步阐明和确立正确的观点。5 一般结构和形式:(1)指出错误论点,论据货论证。(树靶子)(2)批驳错误论点,论据货论证。(3)指明错误的实质或危害。(打倒靶子)6了解杂文:杂文就是用文艺性笔调,形象化手法来议论说理的文艺性议论文。其写作特征是“大中取小”。立

27、意则“因小见大”。他往往把各种表达方式溶为一体。三 主题 这片驳论文。作者针对当时有心人散布中国人对抗日前途失去的悲观论调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批驳,明确提出了中国人的绝大部分没有失去自信力,极大鼓舞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表现了作者一颗爱国的赤心。四 思路: 不夸“地大物博” (一)揭示缪误不信“国际联盟” 失去自信力(错误论点)(12)一味“求神拜佛” 不夸“地大物博” (二)直接反驳不信“国际联盟” 失去“他信力”(35)一味“求神拜佛”发展“自欺力 古代埋头苦干,拼命硬干 (三)间接反驳 为民请命,舍身求法光照后人绝大多数现在有确信,不自欺 前仆后继,被抹杀 不为人知 正面立论:中国有并并不失

28、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对方错误:以偏概全。五 分析课文 第1段:解释对方谬误论据“公开”一词的含义:暗示国民党反动派还有许多不愿或不敢公开见不得人的事。 第2段:揭示对方谬误论点 “有人”的“人”是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与其御用文人。 “中国人”指:所有的中国人。 分析这句话:有上文三条敌论据引出敌论点,为本文树立了批驳的“靶子” 第3段:抓住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论点与论据脱节直接反驳。揭示其论证的错误,进而反驳对方论点。(即:中国人不信“地大物博”和“国联”是失去它信力而不是自信力。” “他信力”的表达效果:运用仿词的修辞方法,将敌论的自我麻醉,自欺欺人的本质充分揭露出来,也增强了文章逻辑力量。

29、“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这两句中两个“也”的含义。 (第一个“也”:姑且,承认。 第二个“也”:起强调,肯定作用。)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这两句中的“中国人”指谁?如何理解这句话? (“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派与其御用文人。这句话,以假设句进一步说明国民党反动派与其御用文人,并没有“自信力”。“他信力”由“自信力”衍生而来,是对国民党反动统治者与其御用文人的讽刺。由有“他信力”到失掉“他信力”,何谈有“他信力”呢?这也是对敌论的一个有力反驳。) “倒是一条新生路”的含义:指下文“并不失掉自信力的

30、中国人”“前仆后继”的战斗的路。 简要阐述你对作者所说的求神拜佛“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的理解。 (信“国联”是切实的东西,对国联是否有益结果很快就会让人看到,不能长久的进行欺骗,“求神拜佛”“玄虚之至”,是益是害,找不出分明的结果。) 如何理解“以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他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点明用“求神拜佛”来祈祷国家太平,有益无害,于事无补,只会长久来麻醉自己的神经,永远不会觉醒起来,拿武器与日本帝国主义作斗争)。这句话也含蓄的批判了国民党一些官僚和“社会名流”以号召人民“求神拜佛”为幌子,蒙蔽群众,对日本的侵略实行妥协,不抵

31、抗政策,所以国民党书报检查机关在鲁迅这篇文章发表前就把这句话给删去了。 第五段:点名中国人没有失去自信力,而是在国民党的错误引导下,正在发展“自信力” “中国人”指的是:国民党反动统治者与其御用文人。 如何理解这句话?(这句话是从以上对反动统治者与其御用文人失掉“他信力”而产生的恶果所得出的结论。“自欺力”一语道破了现实。) 第六段:过渡段,前一句承上,后一句启下。(后一句“我们又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是正面论点。) “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句话的“中国人”指谁?如何理解这句话? (“中国人”指广大人民。这句话用对比的方法,指出同失掉“自信力”的国民党反动派

32、与御用文人相反,还有具有“自信力”的革命人民在信心百倍的积极抗战。) “埋头苦干的人”指广大劳动人民,包括为人类做出贡献的知识分子,如毕生,李时珍。 “拼命硬干的人”指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者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陈涉,李自成,岳飞,文天祥。 “为民请命的人”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杜甫,白居易。 “舍身求法”的人指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如法显,玄奘。 这几种人是对上文“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具体说明。这对中华民族光辉历史的赞颂,这些具有“自信力”的人是中国的支柱,民族的希望,由此而借楼了国名党反动派与御用文人,有的只是“他信力”“自欺力”,根本没有自信力。

33、“正史”家引号的作用:表否定。“脊梁”:比喻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只发展的中国力量。第8段:写现在具有自信力的中国人也不少,但总被抹杀,消灭与黑暗中,不被人所知,但他们是客观存在的。“这一类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这一类的人们”指谁?如何理解这句话?(“这一类人们”指上面所说的“埋头苦干的人”。这句话有古代写到现在,以反问句表示肯定,说明现在有“自信力”的人,即革命者;有如此之多的革命者,何患抗日不能胜利?鲁迅写此句在一次给悲观论者敲起警钟。)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用以指一部分人,倘若加予全体,拿简直是污蔑。”这句话中“中国人”指谁?“一部分人”指谁?这句话指出对方论证的什么错误? (所有

34、中国人;国民党反动统治者与御用文人;以偏概全。)(这句话是对敌论的进一步驳斥)把“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改为陈述句: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不少。 第9段:结论段“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这句话中“中国人”指谁?这句话如何理解?(“中国人”指除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广大中国人民,这句话告诫广大中国人民,不要被一小撮反动统治者与其御用文人的反动宣传所迷惑,要看到革命的力量,要看到抗日战争的光明前途。)“地底下”比喻处于地下斗争的各种革命力量。 “状元宰相”指的是国民党反动统治者与其御用文人。六 本文写作特点: 1 直接批驳与间接批驳

35、相结合,又破有利。(对方的论据也是事实,错误在于这些事实论据只是一部分事实,不是全部事实的总和,不能一概而论,加于全体,悲观论者从部分事实中概括出一个普遍性的结论,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鲁迅从驳斥对方论证入手,又“驳”又立,二者紧密结合,直接批驳部分。就对方的事实论据加以剖析,从而揭露悲观论者早就失掉了自信力,是由“他信”走向“自欺”。正面立论也是间接批驳,摆出从古以来和现在的事实,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批驳了对方的谬论,鼓舞了中华民族自信心。) 2、 尖锐泼辣,富有战斗性的语言风格。七、找出文章中的几处“中国人”,分析内涵是否相同?a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

36、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这里的“中国人”指:指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b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里的“中国人”指:指广大人民。c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这里的“中国人”指: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与其御用文人。d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里的“中国人”指:指所有的中国人。e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这里的“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与其御用文人17智取生辰纲三、故事情节(一) 两分法:第一部分(开头到“今日天下怎的不太平”)写杨志在押送生辰纲途中与同伙之间

37、发生矛盾的情形。第二部分(“杨志却待要回言”到最后)写杨志与晁盖等八条好汉的矛盾。(二) 六分法:第一部分:故事发生(开头至“今日天下怎的不太平”)杨志押送生辰纲。第二部分:故事发展(“杨志却待要回言”至“自去一边树下歇凉”)七雄贩枣蒙杨志。第三部分:故事进一步发展(“没半碗饭时”至“也这般罗唣”)白胜设计诱官军。第四部分:高潮(“那对过众军汉见了”至“自下冈子去了”)杨志无奈买白酒。第五部分:结局(“那七个贩枣子的”至“挣不得,说不得”)杨志误失生辰纲。第六部分:尾声(最后一段)吴用智取生辰纲。四、人物形象(一)杨志作者塑造杨志这个人物形象都用了哪些方法?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从而贻误终身,是否

38、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 如杨志并非无智,那么试分析他失败的关键症结在哪里? 【间接描写:反面衬托 、侧面衬托 直接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智:1.起止时辰变更 1.机警善变2.催逼赶路 2.精明谨慎3.斥虞侯 3.忠于职守4.顶都管 4.官欲甚强5.追问枣客6.警惕贩酒客不智:1.刚愎自用 2.对部下凶横 3.不体谅 4.缺乏沟通】杨志人物形象:精明能干、谨慎小心、粗暴蛮横、刚愎自用、自视甚高、急功近利3.既然杨志如此小心,为什么最终还是失败了?这一方面固然是要突出吴用计策的高妙和无懈可击,但最主要的原因却是他性格的另一面:急功近利、粗暴蛮横。正是这种性格,使得他对手

39、下的兵士“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这就激化了运送队伍的内部矛盾。“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有了内讧,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了。没有处理好内部关系。因为天外有天,人外有人。4、杨志的典型意义:用来衬托吴用等人超人的智慧,揭示主题。杨志如此忠于职守,全力效命官府,居然也被逼上梁山,意义非同一般。因为他“押送”的是不义之财,怎能不失呢?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腐败,8位英雄夺取不义之财,也是理所当然的。这些,都为全书的主题面张目。(二)七雄(1)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其“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明确:一智用天时利用“热”;二智用地利妙选黄泥冈;三智用矛盾内部矛盾激化时;四智用计谋实施软取计划。前面所有“智

40、”的最终实现靠的就是“半瓢酒”。在众目睽睽之下,晁盖等人喝的是美酒,而杨志、众人喝的却是药酒,刘唐与白胜的表演天衣无缝,杨志等人在“倒也”声中眼睁睁地看着生辰纲被劫持而去就是动弹不得,不能不说是吴用的计谋用到了家。七雄的性格:足智多谋,随机应变,团结应战。 五、环境 本回小说环境描写重在突出哪个字?起何作用?1.烘托气氛 2.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3.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即天气炎热成为矛盾冲突发生、发展、激化以至解决的重要客观原因之一)六、【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杨志与众军的矛盾和杨志与晁盖一行斗智斗勇的细致描绘,刻画了杨志精明细致、蛮横急躁、江湖见识过人的性格,形象地表现出农民起义英雄的智慧、胆识

41、和力量,生动地塑造了农民英雄的形象,讴歌了它们的智慧、胆识和协作一致的精神。 【想一想】:全文为何在篇末才点出好汉的名字与所用计策?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何作用?如果在情节发展中就点出效果有何不同?补充交代八位好汉的姓名用药过程,突出吴用等人的足智多谋,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点明了题目。第19课范进中举一、 字音带挈(qi)行(hn)事 踹(chui) 兀(w)自 绾(wn) 腼腆(min tin) 啐(cu)星宿(xi) 嗑(h)西北风 避讳(hu)二、 词语解释无名业火:佛教用语:指怒火。 唯唯连声:连连答应,形容十分恭顺。三、 文学常识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清代著名的长篇讽刺章回小说。这部小

42、说的语言有着典型的讽刺艺术特点。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这部书由许多故事连缀而成。贯穿全书的主题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三、主要内容(故事情节)课文围绕主要人物,扣住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与中举后不同的境遇。全文12段,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写范进中举之前的情况。第一层(第1段),写范进进学,丈人贺喜。第二层(第2段),写范进借盘费挨骂,仍坚持到城里乡试。第一部分(第312段),写范进中举之后的情况。第一层(第35段),写范进上集卖鸡和喜极而疯。第二层(第610段),主要情节

43、是“治疯”。第三层(第1112段),主要写张乡绅拜会范进。四、人物形象分析(一) 胡屠户形象答:主要用了对比、夸张和直接写实三种。 (1)对比胡屠户对范进的前后态度变化。 对范进的称呼:“现世宝”“贤婿老爷”。 对范进外貌的描述:“尖嘴猴腮”“才学又高,品貌又好” 贺礼:“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动作:“腆着肚子去了”,“一日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那手早颤起来”,“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通过对比,表现出胡屠户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性格。 (2)夸张 胡屠户打了范进之后,“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

44、不过来。”众人回家时,“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这种细节上的夸张,用漫画式的笔法显示出胡屠户对范进畏惧、巴结的情态。 (3)直接写实 这里胡屠户的动作“攥”、“舒”、“缩”、“揣”与“紧紧”、“连忙”两个词活画出他那副贪财虚伪的小人相。 通过对比、夸张、写实的手法,胡屠户的性格跃然纸上:这是一个趋炎附势的市侩形象,他欺贫爱富、贪财虚伪、庸俗自私。胡屠户对范进的前后态度变化。(4)对范进的称呼:“现世宝”一一“贤婿老爷”。对范进外貌的描述:“尖嘴猴腮”一一“才学又高,品貌又好” 贺礼: “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一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动作:“腆着肚子去了”,“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一一“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那手早颤起来”,“干思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对女儿婚姻的态度:“倒运”,“累了我多少”,“可怜可怜”女儿像有些福气3.胡屠户的表现可用四个字概括,哪四个字?答:“前倨后恭”4.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出胡屠户怎样的性格?还有什么性格?答:(1)通过对比,表现出胡屠户欺贫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短文 > 信息管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