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学重点总结(2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鉴定学重点总结(27页).doc(2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药鉴定学重点总结-第 27 页中药鉴定学重点总结一、中药鉴定学的定义:研究和鉴定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订中药质量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二、中药鉴定学的研究方法和内容是:在继承祖国医药学遗产和传统鉴别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技术,系统地整理和研究中药的历史、来源、品种形态、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等,建立规范化的质量标准以及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三、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对象:中药。中药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四、中药鉴定学的任务是1、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发掘祖国药学遗产2、鉴定中药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3、研究和制定中药规范化质量
2、标准4、寻找和扩大新药源五、中药品种与质量的关系:中药的品种问题直接关系到中药的质量,品种正确是保证中药质量的前提。六、造成中药品种混乱和复杂的原因:1、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现象普遍存在2、本草记载不祥,造成后世品种混乱3、有的品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品种发生了变迁4、一药多基原情况较为普遍七、解决中药品种混乱和复杂问题及发掘祖国药学遗产的途径:1、通过对中药商品调查和中药资源普查,结合本草考证,明确正品和主流品种,力求达到一物一名,一名一物。2、研究不同历史时期药物品种的变迁情况,正确继承古人药材生产和用药经验3、开展古方药物的品种考证4、对一些道地药材进行品种考证5、本草考证有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
3、利用6、通过本草考证与现今药材品种调查相结合,能纠正历史的错误,发掘出新品种八、中药真伪优劣、正品与伪品的含义:真、伪、优、劣即指中药品种的真假和质量的好坏。“真”,即正品,凡是国家药品标准所收载的中药均为正品;“伪”,即伪品,凡是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中药的品种以及非药品冒充中药或以它种药品冒充正品的均为伪品。“优”,即质量优良,是指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质量规定的各项指标的中药;“劣”,即劣药,是指不符合国家药品质量规定的中药中药材出现伪品、混淆品或掺伪品的原因:1、误种、误采、误收、误售、误用2、一些名称相近或外形相似或基原相近的品种之间产生混乱。3、个别人有意造假,以假充真九、影响中药质量的
4、因素:1、栽培条件2、采收加工3、产地4、贮藏时间5、运输6、非药用部位超标7、人为参假8、个别药材经提取部分成分后再流入市场中药质量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有效成分或有效物质的含量。对中药质量的科学评价常以其有效成分的含量、稳定性、安全性为指标对中药质量的评价方法有:药效学、免疫活性、化学模式识别结合药效学、质纹图谱等方法目前中国药典对中成药鉴定常用的鉴别方法是:显微鉴定十、制定中药规范化质量标准的原则和要求:制定质量标准应充分体现“安全有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中药质量标准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的质量标准,要求中药的来源和处方要固定,采收加工、炮制方法和生产工艺要固定,临床疗效要确定,对
5、有害物质要限量检查,对有效成分或有效物质群有定性鉴别和含量测定等十一、我国中药资源和资源保护的基本情况1、中药的资源包括药用植物、动物和矿物资源2、传统中药约种,其中常用中药约种,民族药种3、全国的道地药材有约种:四川(黄连、附子、川芎);云南(三七);甘肃(当归、大黄);宁夏(枸杞子);内蒙古(黄芪);吉林(鹿茸、人参);辽宁(细辛、五味子);山西(党参);河南(地黄、牛膝);山东(北沙参、金银花);江苏(薄荷);安徽(牡丹皮);浙江(玄参、浙贝母);福建(泽泻);广东(砂仁);广西(蛤蚧)4、资源保护:年发布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药材GAP),并从2002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大力发展
6、优质道地药材生产及野生珍稀或濒危动植物药材野生变家种、家养,可使中药资源永续利用十二、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途径:1、进行全国性药源普查,寻找新的中药资源2、根据生物的亲缘关系寻找新药源3、从民族药或民间药中寻找新药源4、以有效成分为线索,寻找和扩大新药源。5、以药理筛选结合临床疗效寻找和扩大新药源6、从古本草中寻找或探索老药新用途7、以新技术、新方法扩大新药源 十三、历代主要本草著作历代主要本草著作成书年代著者载药数种 主要特点神农本草经西汉时期365 分上、中、下三品,总结了汉代以前的药物知识,为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本草经集注梁代陶弘景 730为最早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并记载了火烧试验,
7、对光照视的鉴别方法新修本草唐代李勣 苏敬 850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家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出现了图文鉴定的方法图经本草宋代苏颂为我国最早的版印墨线药图,为后世本草图说的范本,为现今本草考证的重要参考书之一证类本草宋代唐慎微 1746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为研究古代药物最重要的典籍之一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 1892对中药学贡献最大,是我国十六世纪以前医药成就的大总结,成为世界性的重要药学文献之一,本书按药物自然属性作为分类基础本草纲目拾遗清代赵学敏 921拾遗补正本草纲目晶珠本草清代蒂玛尔-丹增嘉措 2294载青海、西藏东部、四川西部药材2294种,是历代收集藏药最多的
8、典籍植物名实图考清代吴其濬 1714植物学方面科学价值较高的著作,考证药用植物的重要典籍十四、近代中药鉴定学的发展:1934年赵燏黄、徐伯鋆等编著了我国第一本生药学上编,叶三多1937年编写生药学下编1、中医学院的建立和中医鉴定学的诞生我国在1956年建立了四所中医学院。1959年开始,各学校相继成立了中药系。1964年就开设了具有中药特色的中药材鉴定学。中药鉴定学教材先后已出版了五次。2、国家为中药鉴定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近50年来中国药典先后出版了七版。3、中药鉴定研究方法和技术不断提高:(1)本草考证(2)基原鉴定(3)性状鉴定(4)显微鉴定(5)理化鉴定十五、中药的采收1、采收与中药
9、质量的关系:(1)中药品质的好坏,决定于有效物质含量的多少,有效物质的高低与产地、采收时间、采收方法有着密切关系(2)确定适宜的采收期,必须把有效成分的累积动态与药用部位的产量变化结合起来考虑。2、各类中药的一般采收原则(以植物药为例):根及根茎类:秋、冬季采收。茎木类:秋、冬季采。皮类:春末夏初采收。叶类: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期采。花:含苞待放时或在花初开时采收或花盛开时采。果实类:在自然成熟或近成熟时采收;种子类:在果实成熟时采收。全草类:在茎叶茂盛时采割。十六、中药的产地加工1、中药产地加工的目的(1)促使鲜药材干燥,(2)符合医疗应用要求和商品规格,(3)以保证药材质量(4)便于包装、贮藏
10、、运输。要求:达到形体完整,含水分适度、色泽好、香气散失少、不变味、有效物质损失少2、常见的加工方法有:拣、洗:新鲜药材去泥沙杂质技非药用部位切片:大的根及根茎、坚硬的藤木类和肉质的果实类趁鲜切成快片,以利干燥蒸、煮、烫熏硫:使药材色泽洁白,防止霉变,如山药、白芷、川贝母发汗:药材在加工中为了促使变色,增强气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常将药材堆积放置,使其发热,“回潮”,内部水分向外挥散,称为发汗。如厚朴、杜仲、玄参、续断、茯苓干燥:目的:除去新鲜药材中大量水分、避免发霉、变色、虫蛀以及有效成分分解和破坏,保证药材质量,利于贮藏。方法:(晒干、烘干、阴干),中国药典规定如下:凡烘干、晒干、阴
11、干均可的,用“干燥”表示;不宜用较高温度烘干的,则用“晒干”或“低温干燥”表示(不超过60C);烘干、晒干均不适宜的,用“阴干”或“晒干”表示十七、中药的贮藏中药贮藏中常见的变质现象:虫蛀生霉变色走油:指某些含油药材在储藏不当时油分向外溢出,或药材在受潮、变色、变质后表面呈现油样物质的变化称为“走油”(如柏子仁、麦冬、天冬、枸杞)年执业药师考试考点汇总与解析-中药鉴定学考点1:中药真伪优劣的鉴定中药的真、伪、优、劣,即指中药品种的真假和质量的好坏。“真”,即正品,凡是国家药品标准所收载的中药均为正品;“伪”,即伪品,凡是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中药的品种以及以非药品冒充中药或以他种药品冒充正品的
12、均为伪品。“优”,即质量优良,是指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质量规定的各项指标的中药;“劣”,即劣药,是指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质量规定的中药。1中药材及饮片的鉴定(1)误种、误采、误收、误售、误用。如种大黄时误种为藏边大黄、河套大黄;将金钱草(过路黄)误采为风寒草(聚花过路黄)。(2)一些名称相近或外形相似或基原相近的品种之间产生混乱。(3)个别人有意作假,以假充真。2影响中药质量的主要因素(1)栽培条件:栽培条件不当,黄芪木质化程度增高,栽培的防风分枝等。(2)采收加工:不同的采收期和不同的加工方法,使有效成分的种类或含量不同。如茵陈药典规定有两个采收期,春季幼苗高610cm时或秋季花蕾长成时采收,前者
13、称“绵茵陈”,后者称“茵陈蒿”。金银花采用阴干、晒干和蒸后晒干,绿原酸的含量不同,以蒸晒法加工者含量高。(3)产地:同种药材,产地不同,质量不尽相同。(4)贮藏时间:如荆芥的挥发油含量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减少;新鲜细辛的镇咳作用强,当贮存6个月后则无镇咳作用。(5)运输:运输中如受到有害物质污染,必然影响质量。(6)非药用部位超标。(7)人为掺假。(8)个别药材经提取部分成分后再流入市场。考点2:寻找和扩大新药源1中药的资源:包括药用植物、动物和矿物资源。又分为天然中药资源和人工栽培或饲养的药用植物、动物资源。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表明:我国现有中药资源达12807种,在这些种类中,传统中药约120
14、0种,其中常用中药约500余种,民族药15002000种,其余为民间草药。许多药材在特定的生产区域,由于适宜的气候、土壤、水质和多年来优良的种植方法,使其优质而高产,疗效卓著,且产销历史悠久,称为道地药材。据初步统计,全国的道地药材约有200种。如四川的黄连、附子、川芎,云南的三七,甘肃的当归、大黄,宁夏的枸杞子,内蒙古的黄芪,吉林的鹿茸、人参,辽宁的细辛、五味子,山西的党参,河南的地黄、牛膝,山东的北沙参、金银花,江苏的薄荷,安徽的牡丹皮,浙江的玄参、浙贝母,福建的泽泻,广东的砂仁,广西的蛤蚧等都是历史悠久、全国著名的道地药材,有的在世界上也享有盛名。2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方法:(1)进行全国
15、性药源普查,寻找新的中药资源。(2)根据生物的亲缘关系寻找新药源。(3)从民族药或民间药中寻找新药源。(4)以有效成分为线索,寻找和扩大新药源。(5)以药理筛选结合临床疗效寻找和扩大新药源。(6)从古本草中寻找或探索老药新用途。(7)以新技术、新方法扩大新药源。考点3:历代重要本草著作简介古代记载药物知识的专著称为“本草”。从秦、汉到清代,本草著作约有400种之多。1五十二病方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医学方书。其中载有247种药物。2神农本草经为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著者不详,成书年代约在西汉以前,它总结了汉代以前的药物知识。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原书早已失传,但原文收载于后代
16、本草中,现有明代、清代的辑本。3神农本草经集注南北朝梁代陶弘景以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为基础编撰而成,载药730种。全书以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七类,为后世依药物性质分类的导源。4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是唐代李、苏敬等22人集体编撰,由官府颁行的,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由国家颁布的具有国家药典性质的本草。载药850种,新增114种新的药物。该书附有图经7卷,药图25卷。出现了图文鉴定的方法,为后世图文兼备的本草打下了基础。唐代个人编著的本草亦多,著名的有孟诜的食疗本草、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五代前蜀李珣的海药本草等。5开宝本草是在宋代开宝
17、年间官命刘翰、马志等在唐代本草的基础上撰成开宝新详定本草,后又重加详定,称为开宝重定本草,简称开宝本草。宋代嘉祜年间,官命掌禹锡等编辑嘉祜补注神农本草,简称为嘉祜补注本草或嘉祜本草,新增药物99种。又令苏颂校注药种图说,编成图经本草,共21卷,对药物的产地、形态、用途等均有说明,成为后世本草图说的范本。该书首创版印墨线药图,绝大多数药图为实地写生图,图名大多冠以州县名,说明当时对药材质量的评价已十分重视药材的道地性。证类本草是宋代最值得重视的本草。北宋后期唐慎微将嘉祜补注本草和图经本草校订增补,编成本草、图经合一的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此书共31卷,载药1746种,新增药物5
18、00余种。该书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为研究古代药物最重要的典籍之一。6本草纲目是明代对药学贡献最大的本草著作。李时珍参阅了经史百家著作和历代本草800多种,历经30年,编写成52卷,约200万字,载药1892种的巨著本草纲目。其中新增药物374种,附方11000余条。这部著作是我国16世纪以前医药成就的大总结。本书以药物自然属性作为分类基础,每药标名为纲,列事为目,名称统一,结构严谨,为自然分类的先驱。7本草纲目拾遗是清代赵学敏编撰的,此书是为了拾遗补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而作,载药921种。晶珠本草为清代蒂玛尔-丹增嘉措编撰,是历代收集藏药最多的典籍。植物名实图考和植物名实图考长编是清代吴
19、其溶编撰的,是植物学方面科学价值较高的名著,也是考证药用植物的重要典籍。考点4:采收与中药质量的关系中药品质的好坏,决定于有效物质含量的多少,有效物质含量的高低与产地、采收时间、采收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如薄荷挥发油主要分布于叶中,在花蕾期叶片中含油量最高,花盛期油中主成分薄荷脑含量最高,但花后期叶的产量最多;槐花在花蕾期芦丁的含量最高可达28%,如已开花,则芦丁含量急剧下降;甘草在生长初期甘草甜素的含量为6.5%,开花前期为10.5%,开花盛期为4.5%,生长末期为3.5%。 考点5:各类中药的一般采收原则1植物药类(1)根及根茎类:一般在秋、冬季节植物地上部分将枯萎时及春初发芽前或刚露苗时采
20、收。(2)茎木类:一般在秋、冬两季采收。(3)皮类:一般在春末夏初采收。少数皮类药材在秋冬两季采收,如苦楝皮此时有效成分含量较高。肉桂则在春季和秋季各采一次。杜仲、黄柏等可采用“环剥技术”。(4)叶类:多在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期,开花前或果实未成熟前采收。(5)花类:一般不宜在花完全盛开后采收。花类中药,在含苞待放时采收的如金银花、辛夷、丁香、槐米等;在花初开时采收的如红花、洋金花等;在花盛开时采收的如菊花、番红花等。对花期较长、花朵陆续开放的植物,应分批采摘,以保证质量。(6)果实种子类:一般果实多在自然成熟或将近成熟时采收。有的采收幼果,如枳实、青皮等。种子类药材需在果实成熟时采收。(7)全草
21、类:多在植株充分生长,茎叶茂盛时采割,如青蒿、穿心莲、淡竹叶等;有的在开花时采收,如益母草、荆芥、香薷等。而茵陈有两个采收期,春季采收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收的习称“茵陈蒿”。(8)藻、菌、地衣类:药用部位不同,采收时间不一,如茯苓立秋后采收较好,冬虫夏草在夏初子座出土孢子未发散时采收,海藻在夏秋二季采捞,松萝全年均可采收。2动物药类(1)昆虫类:入药部分含虫卵的,应在虫卵孵化前采收,如桑螵蛸应在深秋至次年三月中旬前采收,过时卵已孵化,质量降低。以成虫入药的,均应在活动期捕捉,如土鳖虫等。有翅昆虫,宜在清晨露水未干时捕捉,因此时不易起飞,如斑蝥等。(2)两栖类、爬行类:多数宜在夏秋两季捕捉,
22、如蟾蜍、各种蛇类。亦有在霜降期捕捉的,如中国林蛙等。(3)脊椎动物:大多数全年均可采收,如龟甲、鸡内金、牛黄、马宝等。但鹿茸需在5月中旬至7月下旬锯取,过时则骨化,麝香活体取香则多在10月份进行。3矿物药类:全年均可采收,大多结合开矿采掘。考点6:中药的产地加工1中药产地加工的目的:目的是促使鲜药材的干燥,符合医疗应用要求和商品规格,以保证药材质量,便于包装、贮藏、运输。最终达到形体完整,含水分适度,色泽好,香气散失少,不变味,有效物质损失少等要求,才能保证药材质量。2常用的加工方法(1)拣、洗:将采收的新鲜药材除去泥沙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但具芳香气味的药材一般不用水洗,如薄荷、细辛、木香等。(
23、2)切片:较大的根及根茎类、坚硬的藤木类和肉质的果实类药材有的趁鲜切成块、片,以利干燥。如大黄、鸡血藤、木瓜。但对具挥发性成分和有效成分易氧化的则不宜切成薄片干燥,如当归、川芎等。(3)蒸、煮、烫:含浆汁、淀粉或糖分多的药材,加热时间长短不等,视药材的性质而定,如白芍煮至透心,天麻、红参蒸至透心,太子参置沸水中略烫,桑螵蛸、五倍子蒸至杀死虫卵或蚜虫。(4)熏硫:有些药材为使色泽洁白,防止霉烂,常在干燥前后用硫黄熏制,如山药、白芷、川贝母等。(5)发汗:有些药材在加工过程中为了促使变色,增强气味或减小刺激性,有利于干燥,常将药材堆积放置,使其发热、“回潮”,内部水分向外挥散,这种方法称为“发汗”
24、,如厚朴、杜仲、玄参、续断、茯苓等。(6)干燥:干燥的方法通常有晒干、烘干、阴干等。中国药典对干燥方法规定如下:凡烘干、晒干、阴干均可的,用“干燥”表示;不宜用较高温度烘干的,则用“晒干”或“低温干燥”表示(一般不超过60);烘干、晒干均不适宜的,用“阴干”或“晾干”表示;少数药材需短时间干燥,则用“曝晒”或“及时干燥”表示。考点7:中药贮藏中常见的变质现象1虫蛀。2生霉。3变色:除自身所含的某些成分化学性质不稳定,易分解变质,或在酶的作用下易发生氧化、聚合、缩合反应引起变色外,某些外因如温度、湿度、日光、氧气、不当的加工方法也容易引起药材变色。4走油:指某些含油药材在贮藏不当时油分向外溢出,
25、或药材在受潮、变色、变质后表面呈现油样物质的变化,也称为“走油”,如柏子仁、麦冬、天冬、枸杞子等。5风化:有的矿物药容易风化,失掉结晶水,使药材性状改变,功效发生变化,如芒硝、明矾、胆矾等。6自燃:因贮藏不当而致药材自动燃烧的现象称为自燃。7其他:有些药材在贮藏过程中所含有效成分会自然分解或起化学变化而降低疗效,如绵马贯众、樟脑、冰片等,这类药材不能久贮。考点8:中药的贮藏方法1经验贮藏:如牡丹皮与泽泻放在一起,牡丹皮不易变色,泽泻不易虫蛀等。2冷藏:药材害虫一般在环境温度815时停止活动,在48时,即进入冬眠状态,温度低于4,经过一定时间,可以使害虫致死。3高温处理:药材害虫对高温的抵抗力较
26、差,当环境温度在4045时,害虫就停止发育、繁殖。温度升到4852时,害虫将在短时间内死亡。注意烘烤药材温度不宜超过60,含挥发油的药材不宜烘烤,以免影响质量。4化学药剂处理。5气调贮藏(气调养护):使帐内或库内氧气降到5%以下,在较短时间内可使害虫缺氧窒息而死,含氧量控制在8%以上即可防霉。6除氧剂密封储存。7辐射灭菌技术:60Co射线有很强的灭菌能力,且对药材有效成分无影响。射线用于中成药的灭菌效果十分理想。考点9:植物类和动物类中药的拉丁名中药拉丁名一般均需标明药用部位,即由前面的药用部位(用单数第一格)和后面的药名(用单数第二格)组成。药名为植物或动物的拉丁属名,或种名,或属种名,各词
27、的第一字母均需大写。少数不标明入药部位。1标明入药部位的中药(1)对于一属中只有一个品种作药用,或一属中有几个种作同一药材使用时,一般采用属名作为药名来命名。(2)同属中有几个品种来源,分别作为不同药材使用的,则以属种名命名。(3)药用部位如包括两个不同部位时,把主要的或多数地区习用的列在前面,用et(和)或seu(或)相连接。(4)药材收载不同属的植物时,以两个属名作药名,并以seu连接。(5)拉丁名中如有形容词形容前面药用部位名词时,则列于最后。2不标明入药部位的中药:少数中药的拉丁名不标明药用部位,直接以属名或种名或俗名命名,这是遵循习惯用法,有些是国际通用名称。不标明入药部位的中药通常
28、以一个单数第一格名词命名,适用于这类命名的有以整体入药的动物药、动物分泌物、菌类、地衣类和植物加工品等。 考点10:中国药典凡例中的有关规定1名称及编排:每一中药材品种项下按顺序可分别列有中文名、汉语拼音名、药材拉丁名、来源、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炮制、性味与归经、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贮藏等。2精确度(1)供试品与试药等“称重”或“量取”的量其精确度可根据数值的有效位数来确定。如称取“2g”系指称取量可为1.5;称取“”系指称取量可为1.95;称取“”系指称取量可为1.995。“精密称定”时,系指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取重量的千分之一;“称定”系指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取重量的1%。
29、“精密量取”系指量取体积的准确度应符合国家标准中对该体积移液管的精度要求;“量取”系指可用量筒或按照量取体积的有效位数选用量具。取用量为“约”若干时,系指取用量不得超过规定量的10%。(2)恒重,除另有规定外,系指供试品连续两次干燥或炽灼后的重量差异在0.3mg以下的重量。(3)试验中规定“按干燥品(无水物,或无溶剂)计算”时,除另有规定外,应取未经干燥(或未去水,或未去溶剂)的实验品进行试验,并将计算中的取用量按检查项下测得的干燥失重(或水分,或溶剂)扣除。(4)试验中的“空白试验”,系指在不加供试品或以等量溶剂替代供试液的情况下,按同法操作所得的结果。考点11:附录中与中药材有关的规定1药
30、材取样法(1)从同批药材包件中抽取鉴定用样品的原则:药材总包件数在100件以下的,取样5件;1001000件,按5%取样;超过1000件的,超过部分按1%取样;不足5件的,逐件取样;贵重药材,不论包件多少均逐件取样。(2)破碎或粉末状药材的取样:包件多的,每一包件的取样量一般按下列规定:一般药材100500g。粉末状药材25g。贵重药材510g。个体大的药材,根据实际情况抽取有代表性的供试品。如药材的个体较大时,可在包件不同部位(包件大的应从10cm以下的深处)分别抽取。(3)平均供试品的量平均供试品的量一般不得少于实验所需用的3倍数。2杂质检查法:中药中杂质的混存,直接影响药材的纯度。这些杂
31、质系指来源与规定相同,但其性状或部位与规定不符;来源与规定不同的物质;无机杂质,如沙石、泥块、尘土等。3水分测定法第一法(烘干法):本法适用于不含或少含挥发性成分的药品。第二法(甲苯法):本法适用于含挥发性成分的药品。第三法(减压干燥法):本法适用于含有挥发性成分的贵重药品。第四法(气相色谱法):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按药典规定进行。4灰分测定法(1)总灰分测定法:药材的总灰分包括药材本身经过灰化后遗留的不挥发性无机盐类(即生理灰分)以及药材表面附着的不挥发性无机盐类(即外来杂质)。总灰分测定法样品应能通过2号筛,炽灼坩埚应至恒重,样品缓缓炽热,注意避免燃烧,至完全炭化时,逐渐升高温度至50
32、0600,使之完全灰化至恒重计算。(2)酸不溶性灰分测定法:酸不溶性灰分即总灰分中不能溶于10%盐酸的灰分。测定酸不溶性灰分能较准确地表明药材中有无泥沙掺杂及其含量。将所得的总灰分加入稀盐酸约10ml加热处理后,用无灰滤纸滤过,坩锅内残渣用水洗于滤纸上,并洗涤至洗液不显氯化物反应为止,滤渣连滤纸一同移入同一坩锅内,干燥,炽灼至恒重,计算。考点12:性状鉴定法性状鉴定的内容包括:形状、大小、颜色、表面特征、质地、断面特征、气、味、水试、火试等。1中药材:形状。大小。颜色。表面特征。指药材表面是光滑还是粗糙,有无皱纹、皮孔、鳞片、毛茸或其他附属物等。如白芥子表面光滑,紫苏子表面有网状纹理,海桐皮表
33、面有钉刺,合欢皮的皮孔棕红色、椭圆形,辛夷(望春花)苞片外表面密被灰白色或灰绿色有光泽的长茸毛,均为其重要鉴别特征。质地。有的药材因加工方法不同,质地也不一样,经蒸、煮加工的药材,常质地坚实,半透明,呈角质样;富含淀粉者,晒干后质地常显粉性。断面特征。气。味。水试。火试。2中药饮片:系指将药材通过净制、切制或炮炙,制成一定的规格,直接供配方、制剂使用的加工药材,又称“咀片”。饮片的规格有片、段、块、丝等。其厚薄大小通常为:片:极薄片以下,薄片12mm,厚片24mm;段:长1015mm;块:为812mm的方块;丝:皮类药材丝宽23mm,叶类药材丝宽510mm。考点13:显微制片方法显微鉴定法是利
34、用显微镜来观察药材的组织构造、细胞形状及内含物的特征、矿物的光学特性,和用显微化学方法,确定细胞壁及细胞内含物的性质或某些品种有效成分在组织中的分布等,用以鉴别药材的真伪与纯度甚至品质,以及对中成药是否按处方规定投料进行鉴定。显微制片方法:有横切片或纵切片、表面制片、粉末制片、解离组织片、花粉粒与孢子制片、矿物药磨片和粉末中成药片等方法。其中,制作解离组织片时,如样品中薄壁组织占大部分,木化组织少或分散存在,可用氢氧化钾法;如果样品坚硬,木化组织较多或集成较大群束,可用硝铬酸法或氯酸钾法。矿物药因特别坚硬,要进行显微鉴别,必须用一定的设备按一定的工序将矿物磨制成厚的薄片后制片,然后根据鉴定对象
35、不同的光学性质选用透射光源或反射光源的偏光显微镜进行鉴定。考点31:根及根茎类中药川乌、草乌川乌来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干燥母根(主根)。产地主产于四川江油、平武,陕西省;湖北、湖南、云南、河南等省亦有种植。性状鉴别药材:呈不规则圆锥形,稍弯曲,中部多向一侧膨大,顶端有残存的茎基。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稍皱缩,有小瘤状突起的侧根及除去子根后的痕迹。质坚实,不易折断,横切面粉质,类白色或浅灰黄色,可见多角形的环纹(形成层)。气微,味辛辣而麻舌。饮片:制川乌为不规则长三角形的片。表面黑褐色或黄褐色,有灰棕色形成层环纹。体轻,质脆,断面有光泽。无臭,微有麻舌感。显微鉴别根横切面:最外层后生皮层为棕色木栓
36、化细胞。皮层薄壁组织偶见石细胞,类长方形、方形或长椭圆形,胞腔较大;内皮层不甚明显。韧皮部宽广,散有筛管群。形成层呈多角形环。其内外侧偶有1至数个异型维管束。木质部导管多单列,径向或略呈“V”字形排列。髓部明显。薄壁细胞含淀粉粒。成分生物碱,其中主要为剧毒的双酯类生物碱:中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杰斯乌头碱,异翠雀花碱等。尚含川乌碱甲、乙和脂乌头碱等。乌头多糖。含量测定制川乌: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制川乌含生物碱以乌头碱计,不得少于0.20%。草乌来源为毛莨科植物北乌头的干燥块根。性状鉴别呈不规则长圆锥形,略弯曲。表面灰褐色或黑棕褐色,皱缩,有纵皱纹、点状须根痕和数个瘤状侧根。质硬,断面灰白色或
37、暗灰色,有裂隙,形成层环纹多角形或类圆形,髓部较大或中空。无臭,味辛辣、麻舌。考点32:根及根茎类中药附子来源为毛莨科植物乌头子根的加工品。产地四川、陕西省为主要栽培产区,湖北、湖南、云南、河南等省亦有种植。性状鉴别药材:盐附子,呈圆锥形。表面灰黑色,有盐霜。顶端宽大,中央有凹陷的芽痕,周围有瘤状突起的支根或支根痕。质重而坚硬,难折断,受潮则变软。横切面灰褐色,有多角形环纹(形成层),环纹内侧导管束排列不整齐,并有充满盐霜的小空隙。气微,味咸而麻,刺舌。显微鉴别根横切面:为次生构造不发达根的构造。后生皮层为黄色木栓化细胞。皮层细胞切向延长,偶有石细胞,类长方形,胞腔较大;内皮层明显。韧皮部宽广
38、,散有筛管群。形成层呈多角形环。木质部导管多单列或略呈“V”字形排列。髓部明显。薄壁细胞充满淀粉粒。成分根含生物碱。中乌头碱为镇痛的主要活性成分。强心成分消旋去甲基乌药碱、棍掌碱及去甲猪毛菜碱。检查乌头碱限量。考点33:根及根茎类中药白芍来源为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性状鉴别药材:呈圆柱形,平直或稍弯曲,两端平截。表面类白色或浅红棕色,光洁,隐约可见横长皮孔及纵皱纹,有细根痕或偶有残留棕褐色外皮。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平坦,角质样类白色或微红色,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气微,味微苦而酸。显微鉴别粉末:类白色。草酸钙簇晶较多,存在于薄壁细胞中,有的一个细胞含2至数个簇晶,含晶细胞常纵列成行。木
39、纤维长梭形,壁厚。导管为具缘纹孔或网纹。薄壁细胞含糊化淀粉团块。成分苷类成分:芍药根含多量芍药苷,经加工为白芍后,含量显著减少;并含少量羟基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苯甲酰芍药苷。苯甲酸。鞣质。挥发油等。芍药苷为解痉、镇痛、抗炎有效成分。白芍总苷有抗肝损伤作用。考点34:根及根茎类中药黄连来源为毛莨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以上三种依次习称“味连”、“雅连”、“云连”。性状鉴别药材:味连,多分枝,常弯曲,集聚成簇,形如鸡爪。表面黄褐色或灰黄色,粗糙,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及须根或须根残基,有的节间较长,表面平滑如茎杆,习称“过桥”;上部残留褐色鳞叶,顶端常有残余的茎或叶柄残基。质坚硬,折断
40、面不整齐,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木部鲜黄色或橙黄色,有放射状纹理,髓部红棕色,有时空心。显微鉴别(1)根茎横切面:味连,木栓层为数列细胞。皮层较宽,石细胞鲜黄色,单个或成群散在。中柱鞘纤维束木化,或伴有少数石细胞,均显黄色。维管束外韧型,环列,束间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黄色,均木化,木纤维较发达。射线宽窄不一。髓部均为薄壁细胞,无石细胞。薄壁细胞含细小淀粉粒。(2)粉末:云连为无石细胞和中柱鞘纤维。成分三种黄连均含多种异喹啉类生物碱,以小檗碱含量最高,呈盐酸盐存在,其次为黄连碱、甲基黄连碱、巴马亭、药根碱、表小檗碱等,由于它们结构相似,常统称为黄连生物碱。此外,尚含木兰碱。酸性成分阿魏酸、绿原酸等
41、。黄连碱和表小檗碱是黄连的特征性成分。理化鉴别取本品粗粉约1g,加乙醇10ml,加热至沸腾,放冷,滤过。取滤液5滴,加稀盐酸1ml与含氯石灰少量,即显樱红色;另取滤液5滴,加5%没食子酸的乙醇溶液23滴,蒸干,趁热加硫酸数滴,即显深绿色。取粉末或薄切片置载玻片上,加95%乙醇12滴及30%硝酸1滴,加盖玻片放置片刻,镜检,有黄色针状或针簇状结晶析出(硝酸小檗碱)。含量测定用薄层扫描法测定,本品含小檗碱以盐酸小檗碱计,不得少于3.6%。考点35:根及根茎类中药防己来源为防己科植物粉防己的干燥根。性状鉴别药材:呈不规则圆柱形、半圆柱形或块片状,常屈曲不直,结节状,形如猪大肠。表面淡灰黄色,弯曲处常
42、有深陷的横沟。质坚实,断面平坦,灰白色,富粉性,木部占大部分,有稀疏的放射状纹理(习称“车轮纹”)。气微,味苦。显微鉴别根横切面:木栓层已除去或有残留。皮层细胞切向延长,散有石细胞群,石细胞类方形或多角形,壁稍厚。韧皮部较宽。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稀少,成放射状排列,导管旁有木纤维,射线较宽。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并可见细小杆状草酸钙结晶。成分含多种异喹啉生物碱。其中主要为粉防己碱,防己诺林碱,轮环藤酚碱等十余种生物碱。粉防己碱、防己诺林碱等具有镇痛、抗炎、降压、扩冠脉作用,还具有抗肿瘤作用。含量测定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粉防己碱。 考点36:根及根茎类中药北豆根来源为防己科植物蝙蝠葛的干燥根茎。性状鉴
43、别药材:呈细长圆柱形,弯曲,有分枝。表面黄棕色至暗棕色,多有弯曲的细根,并可见突起的根痕及纵皱纹,外皮易剥落。质韧,不易折断,断面不整齐,纤维性,木部淡黄色,呈放射状排列,中心有髓。气微,味苦。考点37:根及根茎类中药延胡索来源为罂粟科植物延胡索的干燥块茎。产地主产于浙江东阳、磐安。性状鉴别药材:呈不规则扁球形。表面黄色或黄褐色,有不规则网状皱纹,顶端有略凹陷的茎痕,底部常有疙瘩状凸起。质硬而脆,碎断面黄色,角质样,有蜡样光泽。气微,味苦。显微鉴别粉末:绿黄色。下皮厚壁细胞多角形、类方形或长条形,壁木化、稍厚,有的呈连珠状增厚,具细密纹孔。石细胞类圆形、长圆形或长多角形,壁较厚,纹孔细密。薄壁
44、细胞中含糊化的淀粉团块。导管多为螺纹,少数为网纹。成分含多种生物碱,主要有:延胡索甲素、延胡索乙素、延胡索丙素、延胡索丁素、延胡索戊素、延胡索己素、延胡索庚素。延胡索乙素为主要镇痛、镇静成分。去氢延胡索甲素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有疗效。考点38:根及根茎类中药板蓝根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干燥根。性状鉴别药材:呈圆柱形,稍扭曲。表面浅灰黄色或浅棕黄色,有纵皱纹及支根痕,皮孔横长。根头部略膨大,可见轮状排列的暗绿色或暗棕色叶柄残基和密集的疣状突起。质略软而实,易折断,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气微,味微甜而后苦涩。显微鉴别根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细胞。皮层较窄。韧皮部宽广,射线明显。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周围有木纤维束。薄壁细胞含淀粉粒。成分根含:靛蓝、靛玉红。氨基酸。多糖。苷类。理化鉴别本品水煎液置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显蓝色荧光。以精氨酸对照品为对照,进行薄层色谱法试验,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考点39:根及根茎类中药地榆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地榆或长叶地榆的干燥根。后者习称“绵地榆”。性状鉴别药材:地榆,根呈不规则圆柱形或纺锤形,多弯曲。表面棕色至暗棕紫色,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