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法5.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法5.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法教学是一系列精心安排的、支持内部学习过程的外部事件,当教学目标明确后,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是确保教学目标实现的一个关键环节。同一个教学方法有时可以为多种教学目标服务,而同一个教学目标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实施。 一、信息技术教学原则 信息技术教学原则主要阐明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如何依据客观规律进行教学活动,加速教学进程和提高教学效果。它是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信息技术教学最优化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教学原则不仅反映了“教”的客观规律,也反映了“学”的客观规律。因此,教学原则也是指导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原理。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二)直观性原则 (
2、三)实践性原则(四)创造性原则(五)由宏观到微观的原 二、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特点 (一)教学方法概念 关于教学方法的定义,较具代表的观点如下: (1)凯洛夫:教师的工作方式和由教师决定的学生的工作方式。 (2)巴班斯基: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解决教养、教育和发展任务而开展有秩序的、相互联系的活动的办法。 (3)斯塔尔: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而组织和使用教学技术、教材、教具和教学辅助材料的方法。 (4)藏原三雪:教师为完成教学目的,使学生得到良好的成长,指导他们工作和学习的方法和方式。 (5)王策三: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
3、活动。 (6)李秉德: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为实现教学目的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7)李如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以达到教学目的的、由一整套教学方式组成的*作策略。 尽管中外学者对教学方法的界定不尽相同,但在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的关系、教学方法与师生共同完成教学活动的手段这两个基本点上的认识却是一致的。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由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共同决定,这也是教学的基本原则。 (二)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特点 (1)实践性: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来源虽可以从理论上建构,但绝大多数还是来自实践经验,与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紧密联系,其作为工具的性质显而易见。信息技术教
4、学方法的基本精神、影响媒介、作用方式、具体步骤、详细要求等都是可*作的,同时,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实践效果又是检验其优劣的重要指标。另外,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也决不仅仅是单纯的技巧问题,它实质上反映着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能力水平。 (2)耦合性:教学方法决定了学的方式和教的方式在行动上协调一致的效果。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授方式是直接相关的,假如教师长期只使用单一的讲授法,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必然是死板的,这种“迁移”体现了教学方法的双边性。 (3)多样性: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可组成丰富的“方法库”。每种方法都有其长短,适用于所有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目标的方法是不存在的。即便在
5、一节信息技术课中,经验丰富的教师也常常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使教学活动富于变化并体现出一种特殊的节奏感。各种具体方法彼此互相补充,密切配合,综合地发挥着整体效能。 (4)发展性: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教师为提高教学实效,历来重视教学方法的探讨,积累了相当丰富而宝贵的实践经验,有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的客观规律,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但如何根据变化了的时代要求、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等条件,推陈出新,使教学方法更能适应教学的实际要求,是值得所有信息技术教师探讨的重要课题。 三、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一)常规性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讲授法是各学科教学史上最古老的和教学实践中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在
6、信息技术教学中,讲授法也是信息技术教师向学生系统地传授信息技术知识的基本方法。讲授法的优点是: (1)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2)教师可以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传递信息,利于学生接受; (3)易于教师控制所传递的内容,所授知识系统性、逻辑性强,单位时间的效率高; (4)不受学生数量上的限制; (5)可以锻炼教师的多种教学能力。 讲授法的局限在于: (1)教师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听讲的能力; (2)不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易形成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3)学生要有较高的自觉性和听讲能力; (4)局限于教材系统性强的内容和较高年级的课堂; (5)只强调学科知识的结论,
7、易束缚学生的思维; (6)易削弱实用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教学,影响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实际*作的能力; (7)课堂交流与沟通方式单调; (8)难以顾及学生的兴趣及需要上的个别差异。 讲授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主要有讲述、讲解两种形式。前者指教师用口头语言向学生生动地描绘信息的产生、存储、传输等过程及实验方法与*作步骤;后者指教师向学生较严密地解释、论证概念、原理、联系等。 讲授法成功的基本要求是: (1)讲授的内容要具有科学性和思想性; (2)内容安排要合乎信息技术知识内在逻辑与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 (3)语言要准确精练,生动形象,避免照本宣科。 2. 交流式教学法 交流式教学法采取案例研究、角色扮演、
8、问题解决、分析调查、实验*作、设计讨论等多种方式教授新知识,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以达到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培养探究思维和合作态度,关心应用并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 交流式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步骤: (1)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要求; (2)阅读、查找资料或通过实验*作,自学新知识; (3)开展交流活动,促进能力培养; (4)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或掌握技能。 交流式教学法在本质上兼具传统的讲授法、现代的探究教学法的合理思想内涵。从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过程看,交流式教学法仍属结论式教学,但这些结论并非由教师直接口授给学生,而是由学生在问题的激发和引导下获得。从对知识的理解、巩固与运用
9、的过程看,交流式教学法又属过程式教学,它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交流活动促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让学生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现实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决策能力,同时增强了学生间、师生间的人际交往。 3. 复习教学法 信息技术知识与应用技能的学习,如果不经过复习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往往复习所支出的时间并不少于首次学习的时间。复习的目的在于巩固知识与应用技能,但它又不仅仅是起巩固知识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改造学生所掌握知识的结构,使新知识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同化,提高学习的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复习不只是学生的事,应该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和保持
10、,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认知理论认为,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活动和接触活动的频度或强度越大,知识结构就会向更高的层次发展,这不仅能保持原来的水平,而且会有质的变化。 提及复习教学法,人们首先想到的必然是记忆与遗忘,它们是矛盾的两个方面,记忆是学生把感知的信息,经过理解和经验,以认知的结构形式贮存在大脑里,随时以再现的方式表现出来,也就是建立短时神经联系的过程。而遗忘却与此相反,它是对感知和经过的事物,在大脑中失去保持和不能再现的结果。复习巩固的任务就是使知识牢固地贮存在记忆中。 及时进行一次复习巩固,遗忘的数量就会明显减少。在实际教学中,复习巩固都是多次进行的。但复习的方法更为重要。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11、对记忆行之有效的条件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引起强烈的学习动机,强调理解的记忆,即信息的加工,要多途径地输入信息,强调思考。 常规的复习方法主要有新课前的引入复习、边讲课边练习、课后复习、小结性复习、应用理解性复习等。 (二)基于信息技术学科特征的教学方法 1. 媒体演示讲解法 信息技术教学,更应该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正是体现这种优势的途径,这就是所谓的媒体演示讲解法。这种教学法指教师不仅运用语言,还应使用数字化的静态图像、动态图像、矢量图形、波形声音、实际*作演示等手段传递信息,使学生的视、听觉最大强度地接受新知识与技能训练。 我们知道,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原则
12、之一是直观性,许多有关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作技能,仅凭教师的口述,学生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的讲授应精心选择使用多媒体数据,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结论,使教学取得最佳的效果。 运用媒体演示讲解法的基本要求: (1)要使全班学生都能看清楚或听清楚演示的对象,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比较鲜明的表象; (2)在演示讲解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演示的对象与*作过程,注意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抓住本质与内在联系; (3)演示要尽可能让学生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与过程,增强演示讲解的效果; (4)通过演示与讲解的有机配合,不使学生停留在事物与过程的表面,而是尽快使学生的认
13、识上升到理性阶段,形成概念,理解*作原理; (5)媒体的演示要适时、适当,媒体的选择应该围绕着教学知识进行。 2. 实践仿效教学法 建立关键词表达式,如何缩小查询范围等,教师在实践中,已经为学生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能。 实践仿效教学法具有内在的教育价值,在一定条件下,它具有其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所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 3. 发现(探究)教学法 发现(探究)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实际上它是一种学习的方法,它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去获得知识,重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把学生当做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其基本过程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寻找
14、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资料,创设出情境,向学生提出将要研究的范围。学生则发现并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对一或两个问题进行重点研究,学生共同讨论,在观察、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解决路径,并将掌握的信息资料进行加工处理,对问题形成一个合理的解决步骤。 在发现(探究)过程中,重要的环节是学生的讨论交流。为了体现讨论的必要性,必须正确把握讨论的内容。一般说来,当知识内容可以与现实生活发生联系时,当学生已掌握了大量的感性资料却未能得到解决方案时,当教材出现难点,学生不易理解时,当一个问题可以从多渠道进行解决时,适时的讨论往往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4. 需求驱动教学法 需求驱动
15、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主张建立认知结构的过程是一个永恒的构造过程,主体(学生)是结构之间建立联系的中心,导致形成结构的主要功能是“同化作用”。同化必须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基础,因此,需求驱动教学法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分析学生的实际需求,找出这些需求与目标的关系,设计从需求出发以至到达教学目标的各项任务,使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以“学以致用”为原则,根据不同层次信息处理的要求,以需求案例串接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调整、充实、优化教学内容和结构,尽可能多地提供各种信息资源以支持需求驱动的学习与协作式探索。让学生在应用学习中不仅知道“是什么”,而且知道“为什么”,拓宽继续学习的知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