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校本课程】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叶*** 文档编号:35591366 上传时间:2022-08-22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6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校本课程】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三历史校本课程】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校本课程】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校本课程】教学设计.doc(2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乌苏市第一中学校本课程资料】高三历史组教学设计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教学计划本学期教学内容主要是完成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共24课。具体计划如下: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高三历史学科是文化专题史,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文化领域发展进程中重要内容。大致来说主要内容包括一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思想文化活动都是继承前人思想文化成果基础上,根据社会历史条件变化,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发展历程。第二,在世界不同地区,由于自然环境不同,历史发展有别,思想文化也有差异。第三,不同文化相互碰撞,构成了多元化特征。二、学生状况高三历史

2、教学。学生历史学科基础相当薄弱,缺乏学习兴趣,基本学习方法和习惯都没有养成,尽管到了高三,学生长期对历史学科态度没有大变化,所以一轮复习将在基础环节中展开。三、 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重大历史问题;在掌握历史知识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能力。2、过程和方法: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一般过程,掌握历史学习基本方法。学习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处、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养成独立思考学习习惯,学会与他人尤其是不同见解人合作学习和交流。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弘扬

3、和培育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人文主义精神理解。五、教学要求在漫长人类文明史中,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本学期课程,使学生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经济制度、经济事件,正确理解经济制度演变必然性和对近代、现代影响,进而正确把握人类历史发展基本线索、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做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四、 教学措施1.课标为本认真研读和分析课程标准,了解我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学科测试标准,深度挖掘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做好课前课时设计。2. 创新授课创新课堂,上好每一节课。运用课前课时设计,采用问题教学法、学案导学法、讨论法等。关注课中生成,及

4、时调整教学思路,激活课堂,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归纳能力。3. 改进教法用好学校提供课程资源,把“白板”引入历史课堂,充分利用其容量大、易于营造新教学情境等特点,创设快乐和谐课堂,拓展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4. 及时总结认真做好学生意见、建议收集整理工作,及时调整工作,不断修正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高中历史必修3 文化史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形成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形成。过程与方法: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材料,启发学生思考

5、百家争鸣局面形成重要意义。以列表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主要内容。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认识和感受。组织一次“我读论语读书活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民本思想,培养学生人文关怀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地位和对后世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积极意义。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形成。2.难点:儒家思想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地位和对后世影响。三、教学方法:谈话

6、法四、教学设计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也是封建社会统治思想。自孔子创立儒家至今,儒家经过了二千多年发展历程,其思想与孔孟时代儒家已是差别很大了。要想了解原始儒家(孔孟荀)思想原貌,我们要尽量阅读原始文献资料,所以讲课中涉及很多这方面史料。学习中我们还要注意孔孟荀思想异同,也能帮助学生理解儒家思想发展演变过程。早期儒家思想一个积极方面是它民本思想(这一点与后世儒家有较大区别),通过学习民本思想,来培养学生人文关怀精神。教学过程中尽量调动学生已知知识,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导入: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围绕“百家争鸣”,教师提出以下问题以便学生讨论分析:1、理解概念?学生先回答后,教师解释(1

7、)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2)所谓“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见解。于是形成各流派争芳斗艳局面。2、社会原因?提示: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和文化等方面介绍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奴隶社会日益崩溃,封建社会逐步确立。第一,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使用和牛耕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了物

8、质条件。第二,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现实发表不同看法,提出改革时弊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现象;加上新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权威,人们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第三, 阶级关系上,“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人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政治愿望。第四, 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教师小结,要学生

9、明确:一定是思想观念是历史时代产物,是在它一定物质条件和相应社会关系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是密不可分。3、主要派别代表:学生:列举4、历史影响这些学派相互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同时,各派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学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史上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基础。教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影响。可以说,没有当时“百家争鸣”,中国后来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体

10、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思想学生:列举(1)思想核心“仁”。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达一百多次,说明“仁”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地位。仁是解决人际关系学说,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而如何实行仁,孔子主张克制自己,恢复“礼治”,即“克己复礼为仁”;仁与礼关系是内容与形式关系,仁是人内在本质,是修己爱人自觉性,强调人与社会和同;礼是社会对人外在约束。“爱人”作为“仁”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适用性,由“爱人”所推导出一系列思想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关

11、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关切,这种以博大宽厚胸怀来爱护民众精神,是“仁”一种表现方式,即孔子民本思想。在几千年后今天,孔子这一思想仍具有普遍现实性和永恒价值。(2)在政治思想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也体现了民本思想。从孔子言论中可以看出,孔子试图从道德上根本解决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解决人灵魂问题,这使儒家思想有了一些宗教色彩。(3)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著名主张,这是孔子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在论述他教育对象时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也就是说,只要是主动亲自带着干肉到我这里来登门求教,就表示有尊师重道之意,我就没有理

12、由不把我知识和学问传授给你。这与奴隶制“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严格等级制教育有着质区别,是划时代进步。孔子私学打破了受教育对象地域、族类和家庭出身限制,扩大了教育社会基础,尤其是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要求,有力地推动了春秋以来学术下移运动,壮大了士阶层队伍,促进了各民族文化融合与发展。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教育家,据说“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看司马迁对孔子评论:“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再看孔庙、孔府、孔林一些图片,体会孔子在中国历史上地位。孟子和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他们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儒家思想,并在适

13、应时代要求情况下有所创新,为儒学新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孟子思想学生:归纳,教师明确。(1)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仁政”思想。并提出一个富有民主性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也是孟子用仁政来解释君民关系。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衷心拥护;反之,如果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是劝说统治阶级要善待民众,不要过分地剥夺他们。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精华,也是对孔子民本思想发展。(2)伦理观上: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思想。其理由

14、是人人都有“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虽然人性本善,但也必须通过后天学习存养善端,使其不断扩充完善,否则会丧失善端。3、荀子思想教师: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是儒家思想集大成者。荀子有两位有名学生:一位是杰出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丞相李斯。荀子主要继承发展了孔子思想,但对战国诸子百家思想也兼容并包,故能集大成。学生归纳,教师确认。(1)政治思想: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 “以德服人”。他所提出“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从道不从君。”等观点,都可见诸于孔孟思想学说。(2)在君民关系上,荀子说:“君

15、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这就是著名“君舟民水”观点,对后世政治思想影响很大,为后来历代有见识封建帝王所采纳,对封建时代“治世”局面出现起了一定促进作用。(3)在人性论方面,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说:人饿了便喜吃,冷了便喜穿,疲劳了便喜休息;苦饭不愿吃,破衣不爱穿,辛苦事不乐意干;爱听好听声音,爱看好看颜色。顺着这些天性,人就不会循规蹈矩,因此人性本是恶。虽然和孟子观点截然相反,却和孟子一样主张后天学习,通过学习成贤成圣,“涂之人可以为禹”,可谓殊途同归。 讲完荀子思想,可以列表让学生比较孔孟荀思想上异同,加深学生理解。三、道家、法家和墨家教师:提示学生看书,以表格形式归纳

16、总结。不作重点解释。本课小结:从春秋至战国末年,历史经历一个划时代变革。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并在吸收各家之长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试说明学习要求董仲舒儒学主张、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 知道汉代儒学通过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渐成为正统思想史实。了解汉代儒学思想在古代中国主流文化演变进程中重要地位。2. 结合中国封建社会主要统治特征,从文化、政治集权、教育(科举考试)等角度,掌握儒学被统治者奉为正统思想影响。一、从无为到有为原因西汉

17、初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朝经济逐渐恢复,国力日盛。但也存在一些社会问题:北方匈奴为患、诸侯国势力日益膨胀威胁西汉稳定;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发展形势,积极有为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二、董仲舒新儒学思想 1、董仲舒:汉武帝举贤良对策,他上天人三策受重用。汉朝儒家代表,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关键人物。著有春秋繁露一书。2、董仲舒思想主张(1)新儒学思想特点:糅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2)思想主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针对加强君权需要,大力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

18、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思考:“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上述观点核心思想是什么?其社会根源是什么?你认为上述思想对我国后世有什么影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封建政治大一统局面对思想文化领域里需要。即需要思想上统一巩固政治

19、上统一。对后世影响:正面有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正统思想,成为中华文明主流思想,影响极其深远。但是,在封建社会后期阻滞了学术思想发展,阻碍了科技文明进步,导致中国近代落后。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汉武帝尊儒措施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方面:用儒生参与国家大政。教育方面:兴办太学,立博士,传五经,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全国各郡设学校,推广儒学,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2、独尊儒术结果:此后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3、西汉儒学教育状况教育为儒家所垄断。汉武帝规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立教官“博士”。儒学地位大大

20、提高。兴办太学,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考试合格后即可以做官。意义: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规矩;提高了儒学地位。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汉武帝下令全国郡县设置学校,使儒学在民间处于独尊地位。思考:汉代为什么会出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现象? 西汉初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朝经济逐渐恢复,国力日盛。但也存在一些社会问题:北方匈奴为患、诸侯国势力日益膨胀威胁西汉稳定;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发展形势,积极有为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汉武帝举贤良对策,寻求新治国之道,董仲舒改造儒学,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因此。小结作业 第3课 宋明理学A教学目标一、知

21、识与能力:(1)了解宋明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影响。(2)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能力。二、过程与方法: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经历和浅显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弄清理学内涵。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思想文化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2)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人生理想。B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历史地位。C教学方法:多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

22、考、引导学生质疑。让学生在学思中主动探求、获得知识。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以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D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回顾归纳从春秋战国到北宋之前儒学发展过程。形成发展为大宗“焚书坑儒”复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理学,将儒家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严密体系,也称新儒学。理学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新发展。在本课学习中,要求同学们思考问题有:宋明理学产生时代背景是什么?它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

23、变化?由此导入。【讲述内容】一、三教合一(提问式一带而过)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独尊地位被动摇。【合作探究】1:儒学地位动摇原因是什么?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佛教和道教盛行,对儒学冲击。(P12第一段)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严重挑战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发展,开始挑战儒学正统地位。3、儒学复兴运动掀起(1)先声韩愈(2)掀起北宋士大夫们二、程朱理学1、理学概念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

24、来解释儒家义理。他们建立了以“理”为核心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合作探究】2:宋代“理学”兴起社会条件:1)宋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倡导尊儒读经。)宋代农业、手工业经济发展,科技文化进步。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思考正是宋科技文化发展结果3)从魏晋至唐,儒、佛、道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奠定了基础。2、程朱理学代表人物程颢(chng,ho)、程颐(chng,y)、朱熹。3、程朱理学主要思想(1)二程理学(北宋)“天理”是宇宙万物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核心思想(这是理学核心思想,也是典型客观唯心主义。)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理”不仅是自然界普遍法则,也是人类

25、社会最高法则。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制度、封建秩序都是天理体现,是不可改变。认为天理是世界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主张通过“格物致知”方法去把握“理”。所谓“格物致知”原出于礼记大学,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皆以“格物致知”为前提。所谓“格物”就是指“即物穷理”。“格”字有二义,一是“来”意思,格物也就是“达于物”,或者“即于物”意思;二是“穷至”、“极至”意思,所谓格物也就是就物而穷理。对于“物”,可训为“事”或“理”。程、朱主张就世间万事万物而体认天理。格物穷理,是教人从待人接物具体事情中去体认道学家所讲天理。格物是致知基础,致知则是格物目和深

26、化。“致”,有推致和穷尽两重意义,这和“格”字意义相近。致知是指通过格物达到对于天理真知。(2)朱子学朱熹理学集大成者 生平介绍:朱熹,南宋儒家学者,中国古代最著名哲学家、经学家之一,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熹24岁起走上理学发展道路。在经过了长期刻苦研究之后,终于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最大哲学家、经学家。朱熹学问渊博,于学无所不窥,他以继承二程“洛学”为己任,广泛吸收了周敦颐、张载、邵雍等北宋理学家思想养分,成为理学集大成者。他学说构建起一个规模庞杂而又不失缜密精致思想体系。他死后不久,地位开始日渐上升,最终成为配享孔庙“孔门十哲”之一,而其在历代儒者中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其思

27、想学说从元代开始成为中国官方哲学,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而且还远播海外,如李朝时期朝鲜、德川时代日本,“朱子学”在政治领域和思想文化领域都拥有举足轻重地位,产生相当大影响。天理与三纲五常紧密联系,提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格物格致”深化:“物”概念“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目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合作探究】3:【学思之窗】请谈谈程颐和朱熹关于“格物致知”做法,对我们学习有什么启发?对我们学习启发是:首先在脚踏实地、认真学习每一个具体知识,然后才能融会贯通,提高自己能力和学习水平。程颢、程颐朱熹(集大成者)理*天理是宇

28、宙万物本原,先理后物;“人伦者,天理也”理之源在于天理;“存天理,灭人欲”认识论“格物致知”“进学则在致知”,“穷理格物”,掌握天下之理,达到对普遍天理认识明道德之善,不求科学之真客观唯心主义4、程朱理学在当时产生影响(1)适应了统治阶级需要,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2)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教科书。(3)学术思想流传海外,在日韩形成“朱子学”。(4)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自然欲求。(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三、陆王心学:1、代表人物:陆九渊(南宋)王阳明(明朝)2、陆九渊“心学”主张把“心”作为宇宙万物本原,提出“心”就是“理”主张

29、;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得天理。过渡:明初,为了强化思想统治,朱元璋和明成祖大力提倡程朱理学。从此,程朱理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明中叶,明朝封建统治出现了严重政治危机,王阳明认为程朱理学崇尚空谈,不务实际,遂继承与发展了陆九渊心学,以克服人们心中“私欲”,挽救封建社会政治危机。心学蔚然形成一代学术思潮。3、王阳明“心学”主张(1)王阳明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2)“致良知”“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强调道德自觉和主宰性。陆九渊王阳明心“心”是万物本原,“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

30、真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认识论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得天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主观唯心主义【合作探究】4:宋明理学特点:儒学进一步思辨化。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其所具有哲学思辨性深深吸引了中国知识分子,也刺激了中国本土思想道家和儒家发展。其中,道家借鉴佛教宗教内容和形式,反应更为敏捷而迅速。相对而言,儒学应变能力则要差得多。有唐一代,儒学中有识之士如韩愈等,就已经意识到儒学面临着外来佛教和本土道教(尤其是佛教)在文化上严重挑战。宋明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利用因素,例如

31、被称为“五经之首”周易、孟子与中庸中关于“性”与“天”内容。利用这些外来和传统文明成果,在消化吸收同时,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儒学概念,并给予系统哲学论证,如周敦颐“无极”、邵雍“太极”、张载“太虚”、二程和朱子“天理”、王荆公和二苏“道”、王阳明“心”等。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改造,道德信条式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哲学智慧。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家们标榜自己学说为“实学”、“实说”,批评佛老学说以及汉唐章句之学和讲求诗词歌赋词章之学为“虚学”、“虚说”。虚实之别,就在于是否讲求义理。理学所强调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伦理道德学说,

32、它包括儒家所提倡伦理道德理学家所强调义理,就其内容而言,与汉代董氏儒学相比,其重点不在政治哲学上,而在伦理道德上;与先秦儒学相比,其对伦理道德阐述,更侧重于哲学表达。宋明理学家在儒学伦理道德学说上,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逻辑层次哲学范畴和理论结构。无论是理学哲学各种各样本体论、作为道德基础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修养论、“格物”或“格心”认识论、成贤成圣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一个阶段,它带有明显佛学化特点。宋明理学佛道化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是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形而上学,建构儒学伦理道德形而上学,其二是借鉴佛道二家传

33、教谱系,创立儒家学说传道体系,即儒学“道统”,其三是把佛、道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道德主张。【合作探究】5: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共同点:(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2)影响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自然欲求;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不同点:(1)对世界本原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外在“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心”,认为本心是“理”。(2)把握“理”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

34、致知”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本课小结】孔子贵仁,孟子贵义,儒家重伦理,讲信修睦,通仪礼。程朱理学直承孔孟而又继续发展,使之从传统启蒙思想上升为中国传统哲学。这种传统中国哲学,是中国人对宇宙现象与人生存原则一种领悟和把握,并把这种领悟和把握基本精神贯彻于实际践行之中。孔孟儒学乃中华传统文化渊源和启蒙,至程朱理学才使中国哲学形成世界观与方法论哲学体系。程朱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里程碑。E布置作业:F板书设计:略G教学反思:这节课知识是学生初中阶段没有接触过,对学生接受能力挑战它远远要高于其他教学内容。宋明理学它带有着哲学层面丰

35、富内涵,而学生在学这一课时候,还没有学习到政治课哲学方面内容,所以无法提供跨学科知识资源。在学科能力培养方面,宋明理学作品中文言文表述繁多,无法大量引用。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宋明理学可以说是良莠并存,用现在中学生心理年龄和他们知识储备来说,是难以把握和取舍。所以教者如何把复杂知识理论通俗化、简单化,更贴近学生,避免历史知识理论化、成人化是我们每个教师应深思熟虑问题。要上好这节课课前应与学生有适当沟通,多收集与学生有关素材,这样才能把这节课上通俗易懂。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儒家思想一、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离经叛道”李贽李贽进步思想主张李贽进步思想形成

36、原因对李贽思想主张进行简要评价回放资料、问题探究激发学生学习明清进步思想家们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权、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重任优秀品质三大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进步思想主张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进步思想形成原因对三大进步思想家思想进行简要评价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2.课时安排:1课时。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进步思想主张。难点:探究进步思想主张形成原因与进步思想评价。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明清两朝,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后期。那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且在封建专制层层重压下,不断缓慢地发展。旧制度衰落和新社会因素产生,如同世界各国规律一样,首先在思想界里被敏感地反映

37、出来。于是,在明清时期思想界里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思想家,便成为这一时期文化中新潮流。他们批判继承了传统儒学体系,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本课教材围绕这一主题,花两个子目,分别介绍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这四位进步思想家。本课原始材料较多,建议教师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资料,弄清历史概念和有关引文含义,然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所要探究问题答案要点。本课引言由一幅插图和一段文字两部分内容组成。插图展现是李贽故居,位于福建泉州。文字内容则是配合插图,重点指出李贽做人原则和性格特征。正直清廉,“离经叛道”是他真实写照。建议教师可以以讲解员身份介绍李贽故居及其生平,

38、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第一目“离经叛道李贽”。教材首先介绍了李贽“离经叛道”性格形成,随后重点叙述了李贽进步思想。(1)李贽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 李贽生活在明朝后期,号卓吾,福建泉州人。受教于王学泰州学派。青年时代生活困乏,到处奔波。中年后做过二十多年小官,感受到明末社会黑暗和官场腐败。晚年毅然辞官,专事著述和讲学。后被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罪名迫害致死,著作被列为禁书。正是这样生活经历,形成了李贽“离经叛道”不羁性格。建议教师在讲解这一问题时,可引导学生将李贽生活经历概括为三步:年少时求学经历,中年时做官经历,晚年入狱迫害致死经历。而前两点经历都直接影响着李贽“离经叛

39、道”性格形成。(2)李贽思想及代表作。 教材通过插图来提示李贽代表作及书名由来。李贽著有焚书藏书等多种著作。焚书起名是李贽认为将来这些著作定会遭到焚毁。藏书命名则是由于李贽认为这部书“颠倒千万世之是非”,只能“藏之后世”缘故。建议教师在处理这一问题时,让学生自己阅读。(3)李贽进步思想主张。 这部分内容教师可在引导学生理解相关原始材料基础上,依据教材分两个方面进一步分析。第一,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虚伪。李贽敢于打破千百年来人们对孔子迷信。在理学占统治地位明代,李贽提出了不能以孔子是非为是非理论。他认为是非应随时代变迁发展而改变,不应以孔子话作为永久不变定论;他还认为被封建统

40、治者奉为“治天下之大经大法”六经不过是史官过分“赞美之语”和孔孟之徒“记忆师说”残缺笔记而已,根本不是什么至尊理论。同时他尖锐地揭露道学家“阳为道学,行若猪狗”。第二,抨击封建社会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首先他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现象,追求平等、个性。他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并公然称赞武则天是杰出女政治家。他赞扬改革,肯定农民起义。(4)对李贽进步思想评价。 教材中没有专门叙述,教师组织学生结合思想家生活时代背景及其思想主张进行讨论,最后引导得出: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第二目“三大进步思想家”。教材叙述了黄宗羲

41、、顾炎武、王夫之生活背景、共同思想主张。学生学习时一定要结合明清时期政治、经济特征理解三位思想家主张。(1)共同生活背景。建议教师按教材讲,不要过分展开。明末清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剧烈动荡时期。当时,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社会危机日益加深,资本主义萌芽在某些地区出现并得到缓慢发展,自然科学也有了一定发展,在此形势下,涌现了一批进步思想家,其中最突出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他们有着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来隐居著书立说类似经历。(2)各自思想代表作。学生自行阅读,然后在教材中找出答案。黄宗羲代表作为明夷待访录,顾炎武代表作是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代表作则是读通鉴论。(3)进步思想主张。

42、教材着重讲述了三位进步思想家共同主张,学生学习时有一定难度,建议教师首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弄清教材意思,然后结合相关原始资料,师生合作,归纳出他们进步思想主张。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进步思想主张有:一、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改革君主专制,强调衡量治理天下成功标准应当是看广大百姓快乐与否。顾炎武也激烈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提出亡国与亡天下区别,认为,保卫一家一姓国家,是君主及其大臣事,而保卫天下是所有人事,这段话后来被后人提炼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鼓励人民关心国家大事。王夫之认为天下土地不能被君主一人所有,而应当是从事

43、农业老百姓都有份。二、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商业发展,强调经世致用。黄宗羲驳斥轻视工商业传统思想,指出工商业和农业一样,都是“民生之本”,应该受到保护。顾炎武、王夫之主张文人多研究一些有关国计民生现实问题,反对空谈。三、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新思想体系。黄宗羲批判旧儒学“君为臣纲”思想,继承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新思想命题。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学风,主张发挥孔子“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积极思想,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真知。王夫之批判理学先前宣扬“天命论”和“生知论”,建立了超越前人唯物主义体系。(4) 对三大思想家思想评价。 教材中也没有专门叙述,教师组

44、织学生结合思想家生活时代背景及其思想主张进行讨论,最后引导得出:生活在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他们继承了晚明进步思想传统,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新思想体系,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要求,具有解放思想历史进步性。【本课小结】布置作业:板书设计:略教学反思:教学资源网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起源A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掌握智者学派兴起背景,探讨智者学派思想主张和意义;了解西方人文精神历史发展轨迹,理解西方人文精神内涵;发挥历史借鉴作用,利用人文智慧解决问题或拓宽解决问题思路;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课文所提供历史材料和教师提供

45、材料,学会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2、梳理从材料中获得有效信息并联系自己生活经验和平时所学进行积极思考,再针对教师所提问题作出自己个人表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在分析和解读材料事例中加深对西方人文精神内涵理解。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人是万物尺度”这句话深刻意义,认识人是历史主体和历史创造者;2、理解人之为人可贵理性,人要反思,审视自己思想和行为,以促进社会良性发展;3、引导学生感受古希腊先哲勇于否定权威,坚持独立思考,坚持真理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中人文精神缺失现状;4、教育学生追求真、善、美,批判地继承古典文化。B重点与难点重点:智者学派苏格拉底。难点:哲学观

46、点比较抽象、难懂。C教学方法:D教学过程【分析导言与导入新课】人文精神1、含义:西方人文精神与人文主义有一定联系,它和人文主义一样是发源于古希腊哲学,发展于文艺复兴,但是人文精神最后还经过了启蒙运动理性精神滋养,对人和人性有着比人文主义更全面、更深刻理解。在西文中,“人文精神”一词应该是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狭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一种思潮,其核心思想为:一、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压抑;二、张扬人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贬低;三、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灵肉对立、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 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一种文化

47、传统。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精神生活;尊重人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价值。2、人文精神产生、复兴和发展成熟过程西方奴隶制时代(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人文精神萌芽古希腊思想家们(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等)思想。14-17世纪人文主义兴起与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所体现思想17-18世纪人文主义思想进一步弘扬启蒙运动。【讲述内容】一、“人是万物尺度”人文主义最初体现1、智者学派出现(背景):(1)古希腊经济繁荣:(发达工商业,以及繁盛城邦经济)(2)民主政治发展: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希波战争中希腊获得决定性胜利,希腊奴隶制经济进一步繁荣,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起来,达到高峰期。希腊开始了一场智力革命。由于平民地位提高和个人主义成长及解决实际问题需要,产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短文 > 信息管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