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测试.docx(3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测试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技能一、积累与运用(2555523550分)1填空。(25分)(1)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 ,包括风、雅、 三部分。(2)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 。(3)宋朝著名学者 在观书有感一诗中有一句关于读书积累的名句:“ , 。”(4)古代少年王勃写的 是千古传诵的名文,其中令人拍案叫绝的两句是“ , ”。(5)“只要人不老,心不老,生活永远美好。”这句话韵律上的特点是运用了 。 (6)语文是最重要的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 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7)语文课程目标是根据 、 、 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
2、意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9)语文课程资源包括 资源和 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 。(10)美国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 提出了“儿童中心论”,他认为,“最好使学校成为儿童真正生活的地方”,儿童在这里主要是“通过做事来学习”。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5分)。(1)“南宁、虐待、思念、留恋、烦恼”中加点字的声母都是“n”( )(2)“星星在头上眨着慵懒的眼睑,也像要睡了”是一个比喻句。( )(3)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 )(4)所谓“四书”指的是论语、庄子、大学和中庸;所谓的“五经”指的是易经、诗经、书经、礼
3、记和春秋。( ) 3给下列各题选择合适的选项,把序号填在括号里(5分)。(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句诗出自( )。归田园居 饮酒 种豆南山下 山居秋暝(2)对下面复句的层次划分及分句间关系判断正确的是( )。尽管我这个普通人对社会没有多大贡献,但如果我多献出一个笑容,世界就会多一份美好。转折 条件 转折因果转折 假设 转折假设(3)古诗词赏析:“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下面对李清照的如梦令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词追叙一次醉洒乘船回家、误入藕花深处的情景,表现出热爱生活与自然的欢乐情趣。“沉醉”既指与友人尽兴畅饮而大醉,又暗示因
4、饱览溪边美景而陶醉。“不知归路”、“误入藕花深处”写出了词人因醉酒而深感懊恼的心情。最后一句很有情趣,人惊鸥鹭,鸥鹭惊人,相互映衬,印象难忘。(4)凡要求小学生写的字,苏教版教材都根据国家语委的规定一一展示了笔顺,并要求小学生按笔顺描红。这体现了教材编写( )的特点。实 新 简 美(5)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要求56年级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 )字的习作。300 350 450 4004下面这段话中有5处语病或错别字,请在原文上修改(5分)。出于保护文化遗址的考虑,余杭地区良渚文化的大部分遗址区域都处于未发掘。但是有些基建单位却擅自动工,导致这里破坏性挖掘而感到担忧。根
5、据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大形基建工程实施,必须经过文物部门批准。因此,余杭地区的文物保护规划已经正在紧急制定,本地区的文物保护就有了保障。5运用对偶知识对出下联(2分)。上联:忆往昔峥嵘岁月。下联: 6阅读下面这首小诗,补写第二小节的空缺内容,使之与第一、三小节主题连贯一致(3分)。小时候, 上学后, 长大后,母爱融在乳汁里, 母爱 , 母爱藏在枕头里,吮着它, , 枕着它,香甜甜。 。 爱意绵绵。7把你所熟知或崇拜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名气大的专家或名师写出来(至少写出45位),再用几句话写出其中两位专家或名师的语文教学思想或教学风格(5分)。二、理解与感悟(20151550分)1阅读下面的文章,按
6、要求做题(20分)。最苦与最乐(梁启超)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空虚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
7、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定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开。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了。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
8、重负”;俗语亦说得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
9、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三岁小孩子。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1)用原文中的内容填空。(4分)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 ,失意不苦的原因是 ,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 。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 。(2)请你联系上下文的内容说说“无入而不自得”这句话的意思。(3)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4)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10字以内)(5)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为什么?
10、(3分) (6)读完本文后,从教师的角度,请你谈谈对“责任”是怎样理解的。2我国古人在读书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观点,请你读读下面的语句,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与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这些读书观点的认识和理解。(1)“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2)“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3)“使其言皆出于我之口,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4)“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5)“于是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欲诉。斯时不知古人为我,我为古人”3请你从以下两个话题中任选一个发表自己的看法(15分)。(1)有位教师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
11、,他让学生说说喜欢谁、不喜欢谁。有个学生说他喜欢狐狸,因为狐狸很聪明,有很强的生存本领。教师对他的观点大加赞赏。你对这位教师的“大加赞赏”持什么看法?(2)有位老师在教学燕子一课时,他让学生讨论燕子的生活习性、捉虫本领,又让学生交流候鸟的有关知识,还让学生画燕子图,唱燕子歌,跳燕子舞等。这样教学对吗?为什么? 三、实践与创新(301545分)1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30分)。(一)桂花雨(琦君)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
12、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任它开过谢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打下来,那就湿漉漉的,香味差多了。“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赶紧吩咐人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
13、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小叶,铺开在竹席上,晒上好几天太阳。桂花晒干了,收在铁罐子里,和在茶叶中泡茶,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以后我从外地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二)祖 艺(笑源)大平原托着的小屯里,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我从小
14、就听人啧啧赞叹:“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这自然是夸张的说法,但反映了姥姥剪纸技艺的深入人心。慈祥的姥姥广结善缘,有求必应,任谁开口都行。姥姥撩起蓝布围裙擦擦手:“说吧,派啥用场?往哪儿贴?”看人乐颠颠地走了,她接着干活儿:洗衣服、纳鞋底、择(zhi)菜、淘米、喂猪、薅(ho)草我看惯也记牢了姥姥剪纸时身心入境的神态,那剪刀行在纸上的刷刷声,悦耳至极。我是个出名的调皮蛋,经常变着花样刁难姥姥。一天,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岂知工夫不大,一幅“喜鹊登枝”便完成了。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我服了,可还耍赖:“姥姥,你
15、从我手指缝里偷着往外看了!”“你差点儿把姥姥的眼珠子按冒了!”姥姥用指头点了一下我的鼻子,“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是的,庄稼人都图个吉利,姥姥对“喜鹊登枝”最熟悉不过了。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她从旧作业本上撕下一页纸,刷刷几下,就剪出一幅图样。我抢过来看了,是一只顽皮的小兔子骑在一头温顺的老牛背上。我不解地问:“牛干啥驮着兔子?”姥姥笑了:“谁让牛是兔子的姥姥呢?”唔!姥姥生肖属牛,而我属兔。我嚷着还要。姥姥又剪出一幅:一头
16、老牛和一只兔子在草地上啃食青草。姥姥问:“看明白了吗?”我想了想说:“我知道了,是说我和姥姥在一个锅里吃饭呐!”姥姥把我搂在怀里夸道:“机灵鬼!”从那时候起,我总是缠着姥姥剪兔子和老牛蹦跳的兔子,奔跑的兔子,睡觉的兔子;拉车的老牛,耕地的老牛,反刍的老牛兔子总是在玩耍,老牛总是在干活儿。我摆弄着各式各样的窗花,对活泼的兔子与敦厚的老牛充满了好感。我上学了,小学、中学、大学越走越远了。但我还是不断收到姥姥寄来的剪纸,其中有一幅是这样的: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我知道,这是姥姥对我的期待。事实上,我不管走多远、走多久,梦中总不时映现家乡的窗
17、花和村路两侧的四季田野。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桂花雨和祖艺两篇文章分别可以作为四年级、六年级的阅读课文,请你从这两篇文章中任选一篇,完成以下3项任务。(1)试以文学鉴赏的方法从文章内容、语言表达、主题思想等方面解读你所选的文章,品味作家在人物刻画、情景烘托、谋篇布局、斟词酌句、情感表达、意蕴象征等方面的独特匠心。(10分)(2)如果将你所选的文章作为语文阅读教材进行教学,那么,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请你简单介绍本课教学的主要思路和方法。(10分)(3)如果将你所选的文章作为阅读材料来考查学生语文学习的三维目标,请你拟出34项最有
18、价值的练习题。(10分)小学语文教师业务考试试卷(二) 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3、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中提出认识汉字(3500)个左右,其中小学第三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4、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并在阶段目标中作出了具体的规定,第一学段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5、新课程评价要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倡导发挥评
19、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的功能。二、简答题。(20)1、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说:“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其“语文素养”指的是什么?(10分)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2、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是从哪三个维度设计的?“阶段目标”又是从哪四个方面提出要求的?(10分)课
20、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三、论述题。201、语文课程标准有哪四条基本理念?请选择其中的一条加以简要论述。(10分)(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2、结合语文课程标准,请你谈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教学评价?(10分)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1、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应避免语文评价的繁琐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语文学习
22、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根据各学段目标达成的要求,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四、案例分析。46 (答案做卷子反面)选择并阅读下面的一个案例,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对该教学案例进行评析(谈谈自己的看法或建议)。【案例1】小学语
23、文第十一册将相和教学片段:师:刚才同学们初步了解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你们觉得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生:他是个勇敢机智的人。师:你是从课文中哪些句子体会到蔺相如机智勇敢这一特点的?请用波浪线划出有关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然后和同桌交流,说说理由。(学生自学5分钟)师:谁来把划出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并说说理由。生: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点给您看。”这句话体现了蔺相如的机智。师:如果蔺相如这个时候说:“秦王,你不守以城换璧的信用,把璧还给我。”秦王会还给他吗?生:(齐)不会。师:所以蔺相如想了个什么办法?生:蔺相如说
24、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把璧骗了回来。小学语文教师业务考试试卷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3、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中提出认识汉字(3500)个左右,其中小学第三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4、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并在阶段目标中作出了具体的规定,第一学段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5、新课程评价要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倡导发挥评价
25、(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的功能。二、简答题。(20)1、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说:“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其“语文素养”指的是什么?(10分)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2、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是从哪三个维度设计的?“阶段目标”又是从哪四个方面提出要求的?(10分)课程
26、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三、论述题。201、语文课程标准有哪四条基本理念?请选择其中的一条加以简要论述。(10分)(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2、结合语文课程标准,请你谈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教学评价?(10分)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
27、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应避免语文评价的繁琐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
28、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根据各学段目标达成的要求,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四、案例分析。46 (答案做卷子反面)选择并阅读下面的一个案例,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对该教学案例进行评析(谈谈自己的看法或建议)。【案例1】小学语文
29、第十一册将相和教学片段:师:刚才同学们初步了解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你们觉得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生:他是个勇敢机智的人。师:你是从课文中哪些句子体会到蔺相如机智勇敢这一特点的?请用波浪线划出有关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然后和同桌交流,说说理由。(学生自学5分钟)师:谁来把划出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并说说理由。生: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点给您看。”这句话体现了蔺相如的机智。师:如果蔺相如这个时候说:“秦王,你不守以城换璧的信用,把璧还给我。”秦王会还给他吗?生:(齐)不会。师:所以蔺相如想了个什么办法?生:蔺相如说这
30、块璧有点儿小毛病,把璧骗了回来。师:(教师先是一愣,这怎么能说“骗”呢?)这块璧原来是谁的?生:(齐)是赵王的。师:那么,你们觉得蔺相如这样做能不能称为“骗”?生:不能。生:秦王事先给赵王的信中说愿意拿十五个城来换和氏璧,可和氏璧到手后却绝口不提交城换璧的事,这样的行为才是真正的“骗”。师:你说得很有道理。“骗”是个贬义词,秦王不守信用,可以用这个词来形容。你们觉得蔺相如推说和氏璧有点儿小毛病,做得对不得?生:(齐)对。师:那么,我们就应该用个褒义词来概括蔺相如的特点。生:随机应变。师:还有没有其他的词?生:足智多谋。师:还有哪些句子也表现出蔺相如机智勇敢的特点?生: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
31、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所以把和氏璧拿了回来。您要是强迫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石柱子上!”这句话体现出了机智这个特点。因为蔺相如威胁秦王交出十五个城。(一时没有其他学生补充。)师:蔺相如会不会向柱子撞去?生:不会。因为蔺相如答应赵王,如果秦王不愿意交付十五个城,就把和氏璧送回赵国。师:有没有认为会撞的?(学生们都摇摇头。)师:秦王认为蔺相如会不会向柱子撞去?生1:秦王认为会的。因为秦王不敢叫人去抢,反而叫人拿出地图,把给赵国的十五个城指给他看。生2:我现在认为如果秦王强逼的话,蔺相如会撞向柱子。我想蔺相如是不会让秦王白占便宜的。“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去。”这句话就可以证明。师:秦
32、王这样做的后果会怎样?生1:可能一头撞死在柱子上。生2:也可能没撞死,但是后来被秦王杀死了。师: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宁可玉碎,不为瓦全。”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我们可以用什么词来概括蔺相如的特点?生1:临危不惧。生2:不畏强暴。生3:大义凛然。生4:视死如归。小学语文教师业务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三)第一部分基础知识(60%)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下列汉字按音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A)昙藐歼肴敷懦A、B、C、D、2、下面拼音下写出的词语有误的一项是(A)A、bi gng shyng背弓射影 B、shng qng bng mo声情并茂C、dumu shnbin
33、 多谋善辩D、jng yling yn金玉良言3、下面的句子的朗读停顿表示“两个人都得跑”的意思的一项是(C)、你跑不过他|也得跑。、你跑不过|他也得跑。、你跑|不过他也得跑。4、下面句子的朗读重音表示“别人会不会开车我不知道”的意思的一项是()A、我知道你会开车B、我知道你会开车。C、我知道你会开车。D、我知道你会开车。5、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D)A、按照上级布署,他们认真组织了一系列观摩课,师生的反应热烈。B、别看他俩在一起有说有笑的,其实是貌和神离。C、我们都迫不急待地想知道,究竟谁能赢得最后的胜利。D、这哥儿俩,一个标新立异,一个循规蹈矩,差别太大了。6、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
34、最恰当的一组是(C)有些书可供一,有些书可以吞下,而有不多的几部书是应当消化的。这就是说,有些书只要读读它们的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多读,但是不必过于细心地读,还有不多的几部书应当全读、勤读,而且 地读。A、尝咀嚼则用心B、尝品味则悉心C、读咀嚼却用心D、读品味却恶心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成语,与句意最贴切的一组是(D)故宫博物院的珍宝,馆里陈列着各种奇珍异宝、古玩文物,令人。玉器厂展品室里陈列着花卉、鸟兽、人物等各种玉雕展品,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真是。汽车向神农架山区奔驰,只见奇峰异岭扑面而来,令人。货柜上摆满了具有传统特色的球宝、翡翠、玉雕、字画,品种齐全,真是。A、应接不暇 琳琅满
35、目 目不暇接 美不胜收B、目不暇接 琳琅满目 应接不暇 美不胜收C、应接不暇 美不胜收 目不暇接 琳琅满目D、目不暇接 美不胜收 应接不暇 琳琅满目8、下列各句语言表达不连贯的是(A)A、绚丽的朝阳放射出灿烂的万道光芒。B、绿杨垂于舞,黄鸟缓声唱。C、我沿着小路走着,两旁是一片绿油油的麦田,春风吹来,还有一些五颜六色的野花。D、春天是播种的时候,太忙了;夏天烈日当空,太热了;冬天缩手缩脚,太冷了;只有冷热相间的秋天最理想。9、两句话所表达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B)A、(1)非经批准不能动用流动资金。(2)非得经过批准才能动用流动资金。B、(1)除非你去请,他才会来的。(2)除非你去请,他是不会
36、来的。C、(1)这样的事,我何尝愿意做?(2)这样的事,我何尝不愿意做?D、(1)他缺乏工作经验,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 (2)他缺乏工作经验,难免不出现一些差错。10、下列各句在表达上没有语病的一句是(D)A、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B、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球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顶峰。C、该市有人不择手段仿造伪劣产品,对这种坑害顾客骗取钱财的不法行为,应给以严厉打击。D、马教授领导的科研组研制出能燃用各种劣质煤并具有节煤作用的劣质煤稳燃器,为节能作出了重大贡献。三、阅读(30分)生命的掌声 我常常想起一个关于掌声的故事。那是我上高中
37、一年级的时候。班里有位叫英子的女孩儿,沉静漂亮,但是总爱蜷缩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后来我们才知道,她的腿因为得了小儿麻痹症而落下了残疾,她不愿意让人看到她走路的姿势。一天,上演讲课时,教师让同学们走上讲台讲述一个小故事。轮到英子演讲的时候,全班四十多双眼睛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演讲老师是刚调来的,还不了解英子的情况,他就一直点着英子的名字。 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慢地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英子的眼圈儿红了。 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英子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就在她刚刚站定的那一刻,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
38、。那掌声热烈、长久,在掌声里,我们看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掌声渐渐平息,英子也定了定情绪,开始讲述她童年的一个小故事。她的普通话说得很标准,声音也十分动听。当她结束演讲的时候,班里又响起了一阵掌声。英子很有礼貌地向老师深鞠一躬,又向同学们深鞠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奇怪的是,自从那次演讲以后,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她不再是那么忧郁了,她和同学们在一块游戏、说笑,甚至有一次她还走进了学校的小舞厅,让同学们教她跳舞。后来,英子的成绩一直很好,尤其是数学和物理,高二那一年,她代表我们学校参加了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还得了奖。 三年时光,匆匆而过。三年之后,英子被北京的一所大学破
39、格录取。后来,英子给我来信说:“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一次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我应该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那次掌声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我这才明白英子变得开朗活泼的原因。从那以后,我学会了给人鼓掌,尤其是当别人身处困境的时候。其实,人都需要掌声的。在人生的舞台上,谁不希望自己的演出得到喝采?掌声,是一种尊重,更是对一个生命的鼓励和肯定。1、本文的主人公英子曾经是一个性格、的残疾姑娘,她早来迟走,是因为“ ”。那次演讲后,她变得、了。(5分)2、“英子的眼圈儿红了”,是因为;“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是因为。(6分)3、对英子来说,为什么那是“生命的掌声”?(5分)4、“其实,人都
40、需要掌声的。”那句话中的“掌声”指什么?(4分)5、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谈一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受与启发。(10分)第二部分教材教法(40%)一、根据部分更新大纲内容填空(10分)。1、语文是最重要的( ),是( )重要组成部分。(2分)2、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 )( )( )( ),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 )、( )、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 )、( )、( )、( )的和谐发展。3、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
41、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 ( )和( )。二、简答题(10分)联系实际简述如何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在中学从事语文教学近20年,经常会遇到学生向老师请教语文学习的方法,教师往往告诉学生语文学习重在积累。的确,“积累”不失为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可是,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不可能像有些学科那样立竿见影,这就决定了“积累”必须有一个过程,甚至周期很长。笔者曾化用陶渊明“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亏,日有所损”的名言,对学生说:“语文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借此告诉学生语文学习“隐性”增长的特点,这个隐性增长的过程就是积
42、累。可是,不少学生由于急功近利,因此,他们在学习语文时往往不能正确对待积累,认识不到积累的重要性。他们或轻视积累,或浅尝辄止。还有许多学生对积累的认识肤浅简单,认为积累不过是记住几个词句而已。甚至一提到积累,有人就想到了死记硬背,就想到了食古不化,就想到了书袋子和书呆子。好像强调了积累,就会磨灭了学生的灵性和阻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是一种机械认识论。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在这里谈谈语文学习中的积累。一、积累的重要性“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一个核心目标概念,形成语文素养的根本途径和基本方法之一是积累,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本经验,也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自古以来不少大师对此都有过
43、精辟的阐述。荀子说:“积土成山,风雨共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又说:“积斫削而为工匠,积贩货而为商贾,积礼仪而为君子。”庄子说:“水之积也不厚,其负大舟也无力。”管子说:“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一个人积累的基础积识越广博深厚,所成就的学问也就越大。宋代理学家朱熹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把语文学习比作一条河流,那积累就是开源。开源,才能浚流。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多次提到积累。新课标高中语文课程,无论是必修,还是选修,也无论是阅读鉴赏,还是表达交流,都少不了这
44、一基础环节。可以说,积累在语文学习中占有根本性、决定性的地位。古语“积学以储宝,厚积以薄发”,说的正是这个道理。离开了积累,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语文学习的高楼大厦就难以稳固,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无法形成。二、积累的三个层面积累对于语文学习的意义非常重大,因此我们在语文学习实践中要重视积累,合理而又充分地运用积累的策略。在积累的过程中,我们应认识到积累绝不是单一的、简单的。积累不仅是知识的,也是生活的,不仅是能力的,也是情感的。积累因其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下面简述其概:1积累字、词、句、段、篇,这是积累的第一个层面。字、词,是语文学习中的基础知识。可以说,如果不积累字、词,我们就可能张嘴说错话,提笔写错字。积累句、段、篇,既是表达的前提,也是写作的准备。积累的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