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查设计标广西桂林水文院201612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勘查设计标广西桂林水文院2016128.docx(5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广西凤山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第四期项目勘查、设计技术标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水文工程地质勘察院二一六年一月目 录一、勘查、设计说明书11、项目概况11.1自然地理11.2地形地貌11.3地质构造11.4水文地质条件22、矿区地质灾害现状22.1不稳定斜坡22.2崩塌与危岩体22.3泥石流22.4水土流失22.5土地和植被资源的占用与破坏22.6地形地貌景观破坏32.7土地贫瘠化与石漠化严重32.8环境污染32.9堵塞洼地漏斗、消水溶洞33、项目勘查、设计依据34、项目勘查、设计任务、目的与要求4二、勘查、设计方案51、勘查方案51.1矿区内勘查类别51.2勘查类别的技术要求与勘查要点51.2.
2、1边坡与滑坡治理工程勘查51.2.2道路工程勘察101.2.3危岩崩塌勘查121.2.4泥石流勘查141.2.5岩溶塌陷勘查181.3预估勘查主要工作量231.4工期、设备与人员组织计划242、设计方案242.1矿区内地质灾害设计项目242.2矿区内地质灾害设计252.2.1滑坡治理设计252.2.2危岩治理设计252.2.3边坡治理设计262.2.4排水工程设计282.2.5道路工程设计292.2.6泥石流治理设计312.2.7绿化工程设计322.2.8土地复垦设计332.2.9水土流失设计33三、勘查、设计质量保证体系与保证措施341、质量保证体系342、质量保证措施34四、勘查、设计周期
3、与保障措施351、勘查、设计周期352、勘查、设计周期保障措施35六、勘查、设计人员配置361、勘查、设计人员投入计划36一、勘查、设计说明书1、项目概况1.1自然地理广西凤山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第四期项目位于凤山县西南方向30公里,距离谋屯村有12公里。地理位置:东经10701581070222,北纬242024242116。矿山区的土壤主要为红、棕红、褐(黄)色沙壤土,常含风化岩块、碎石,厚度变化大,一般小于1m,但局部厚的可达23m,透气、透水性较好,尚适宜植物生长。广西凤山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第四期采矿点可分为三个开采面。三个开采面自北向南编号分别为、,其中、号规模较大,号较小
4、。总的开采面平面投影面积约为190249.8m2,开采面以下为矿山开采遗留的矿石、矿渣堆场,最大宽度为256m,采矿点开采与影响范围平面投影面积约1918800m2。开采面发育有危岩地质灾害,矿区内堆积的矿石、矿渣占用了附近的农田土地资源。1.2地形地貌广西凤山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第四期项目属于岩溶区峰丛谷地地貌,采矿点北东侧为碳酸盐岩山峰,峰顶高程为710730m,西南侧也为碳酸盐岩山峰,封顶高程为750790m和800850,与区域的夷平面高程相对应,谷地内高程为590m,相对高差可约120260m。谷地宽度约200m。矿点处地形陡峻,总体坡度为4060,有些矿点坡度7080,坡面上基
5、岩出露点分布较普遍,山坡植被发育一般。1.3地质构造项目所在处位于南西向压扭性断裂地带,在周边范围内局部地段可见破碎的岩体发育。矿区西侧有南东向的背斜,东侧有南东向的向斜。、矿区东侧岩石节理裂隙较发育,倾角较大,多在7080之间,产状一般为2302607080。矿区西侧岩石节理裂隙也较发育,倾角多在6070,产状为901306070。1.4水文地质条件矿区附近主要为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岩溶裂隙水,地下水富水性中等。地下水主要赋存在溶蚀裂隙、溶洞或碎屑岩构造裂隙和风化裂隙中,由大气降水下渗补给。矿山的第四系为坡残积粘土夹碎石厚度一般为0.51m,属透水不含水层,大气降雨形成坡面流汇集到洼地中,通过漏
6、斗、天窗、落水洞等途径注入地下补给地下河。矿山开采后松散堆积的废弃渣在地表水流的作用下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同时会逐步堵塞、淤积漏斗、消水洞、地下河管道,形成洼地内涝。2、矿区地质灾害现状2.1不稳定斜坡此矿区范围内,矿点地形较陡峭,开采面坡度4060,有些矿点处坡度7080,加之开采过程中对岩体的松动,节理发育,导致滑坡危害凸显对附近道路也造成了一定的威胁。2.2崩塌与危岩体此区域由于坡度较陡,采矿开挖岩体与冲积物而形成的陡坡形成崩塌与危岩体的可能性很大。对于坡度较陡的岩体,由于裂隙解理等的切割,岩体整体性造成破坏而形成危岩体。2.3泥石流在采矿与选矿的过程中,矿区内的矿石、矿渣堆积,占地面积约
7、123174.5m2,并且一部分堆积在山坡上。此地区降水频繁,雨量较大,谋屯地形较低,所以为潜在的泥石流创造了条件,存在安全隐患。2.4水土流失矿区开挖破坏地表,造成矿区的表土大多遭到严重破坏,雨水冲刷,表土原有的结构被破坏殆尽,土体由原来的密实稳定状态变成松散不稳定状态。在强降雨地表水流的冲刷下,矿山水土流失非常普遍和严重。2.5土地和植被资源的占用与破坏该采矿点在乱采、乱挖、堆石、矿渣破坏和占压等原因,造成了土地资源的占用和植被资源的破坏。所占用的可利用土地主要分布在开采面以下的平台和斜坡(见照片6),面积约927441m2,主要被矿渣、灰岩块石、碎石等占用。采矿点开采面的植被破坏,灰岩直
8、接裸露,现场调查植被毁坏面积约567897m2。2.6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受采矿影响地形地貌景观遭受严重破坏,该采矿点位于凤山岩溶世界地质公园鸳鸯湖景区附近,与周围环境严重不协调。由于采矿形成的光秃的人工边坡以与大量堆积碎石矿渣等,是对旅游环境的极大破坏。2.7土地贫瘠化与石漠化严重矿山采矿开挖随富而采,剥离表土,表土、废渣随意堆放,造成水土流失,山坡上或矿坑出露大片基岩,局部有出现石漠化的趋势。矿山因水土流失与矿山的多年荒废,土地呈贫瘠化。2.8环境污染该矿区在开采时采用堆浸法化,所用的化学物质导致采矿区附近土地受到污染,植被脆弱。2.9堵塞洼地漏斗、消水溶洞由于矿渣与弃土随处裸露堆放,每遇降雨
9、,尤其是大暴雨,被雨水夹带沿沟而下,随水流涌入洼地漏斗、消水溶洞与地下河管道中沉积,日久天长,漏斗、消水溶洞就会被堵塞,造成雨季洼地积水内涝。3、项目勘查、设计依据3.1 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国土资源厅关于下达中央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2012年启动资金预算的通知(桂财建2012100号);3.2 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年)(国土资源部);3.3 全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2009-2015年)(国土资源部);3.4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3.5 土地复垦技术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1995年7月实施);3.6 广西凤山岩溶世界地质公园综合考察报
10、告(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广西凤山县人民政府,2005年6月);3.7 广西凤山生态县建设规划(2010-2020)(凤山县人民政府,2010年1月);3.8 广西凤山城区周边废弃采石场生态景观改造工程之方案设计(华侨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2010年6月);3.9 凤山县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凤山县国土资源局,2007年7月);3.10 凤山县土地利用总规划(凤山县国土资源局,2007年8月);3.11 岩土工程勘查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3.12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3.13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
11、1);3.14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3.15 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 87-2012)3.16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3.17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3.18 广西壮族自治区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J/T45-002-2011; 3.19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 );3.20 工程地质手册。4、项目勘查、设计任务、目的与要求本项目勘查、设计目的是正确反映本项目现有地灾情况,了解场地范围内的岩土工程条件,掌握各土层空间分布与变化规律,对本项目存在的矿山地质灾害、水土流失、土地
12、和植被资源的占用与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土地贫瘠化与石漠化严重、环境污染、堵塞洼地漏斗与消水溶洞等不良地质情况做出合理分析、评价与设计,为施工提供所需的岩土工程参数与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的设计方案。二、勘查、设计方案1、勘查方案1.1矿区内勘查类别根据发包人提供的招标文件,矿区内主要涉与的勘查类别有:滑坡与边坡工程勘查、道路工程勘察、崩塌与危岩勘查、泥石流勘查。1.2勘查类别的技术要求与勘查要点1.2.1边坡与滑坡治理工程勘查1.2.1.1滑坡与边坡勘查一般方法1) 通过地质踏勘、周边地质调查与工程测绘手段,查明场地地形地貌、地层岩性、覆盖层厚度、基岩面的形态和坡度;2) 查阅场地所在地水文图
13、、周边地表水分布情况,结合勘探过程中地下水揭露情况,查明地下水类型、水位、流向、地下水于地表水的联系,查明其补给,通过注水试验孔、水文观测孔,查明地下水动态变化、岩土的透水性、地下水出露情况; 3) 通过室外地下水试样,土试样,进行室内试验,判定其对支档结构材料的腐蚀性;4) 通过地质踏勘、周边地质调查与工程测绘手段,查明滑坡范围,判定滑坡类别、规模、危害程度,查明滑坡前缘、后缘、滑坡体、滑坡带、滑坡舌等滑坡因素,5) 通过勘探、槽探、坑探等多种手段、在滑坡现场进行现场剪切试验,在滑坡体、滑坡面和稳定地层中采取土试样进行试验,进行反演算,提供设计所需的岩土的物理力学参数、滑动体的下滑力、挡土墙
14、墙底摩擦系数、地基弹性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值等相关数值;6) 通过地质踏勘,周边地质调查、测量、勘探、槽探、坑探等多种手段,结合现场剪切试验、室内土工试验,综合评价滑坡的稳定性,并应分析滑坡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提出滑坡防治和监测的建议。1.2.1.2滑坡与边坡勘查测绘1) 滑坡地质测绘平面图比例尺宜采用1:5001:2000,应根据滑坡面积、滑坡地质环境复杂程度、防治工程等级和滑坡治理工程设计的需要进行选择。当滑坡防治工程等级为一级或滑坡地质环境复杂或滑坡平均宽度小于500m时,应取1:500。剖面图比例尺宜采用1:2001:500。2) 滑坡地质测绘与调查应查明滑坡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地质环境
15、、滑坡各种要素特征和滑坡的变形破坏历史与现状,并对滑坡成因、性质和稳定性作出判断。3) 滑坡自然地理条件调查应以搜集资料为主,其内容应包括滑坡所处地理位置(地理坐标)、行政区划、滑坡区的交通状况、气象水文(尤其是降雨、河流或水库水位)、区域经济状况。4) 滑坡地质环境调查的内容应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地震、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应在收集分析区域地质和前人已有勘察资料的基础上,对外围进行必要的核查。5) 滑坡地质测绘应识别滑坡特征和滑坡要素,根据地形特征与地面裂缝分布规模等情况判定滑坡范围、主滑方向与主滑线。对能够观察到的滑坡要素和异常地质现象,以与能反映滑坡基本特征的地质现象,
16、应有地质观测点控制。6) 滑坡地质测绘应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地下水等基本条件,降雨、地表水等自然因素与边坡开挖、堆填加载、采石采矿、水库渠道渗漏等人为因素多方面对滑坡的成因、性质作出分析判断。7) 滑坡地质测绘应从滑坡体上的微地貌特征、植物生长情况、建构筑物变形破坏情况、地面开裂位移情况与井泉动态变化等方面对滑坡的稳定性作出宏观分析判断。1.2.1.3滑坡与边坡勘查的地质调查为了查明场地区域范围内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水文情况,在测量工作的基础上,我院派遣专人进行地质调查工作,通过查阅场地所在地水文图,对场地周边进行地质调查、走访与资料收集,了解滑坡所属地貌单元、相对时代与其演
17、化历史、地质时代、成因类型、区域断裂活动性、断裂规模、活动强度和特征、地震活动、地震加速度与基本烈度、岩层产状、岩层结构、滑坡所在地降雨量、滑坡的历史、现状,初步查明滑坡的诱发因素,人类活动与滑坡的联系,查明滑坡的规模、危害对象与潜在经济损失。1.2.1.4滑坡与边坡勘查布孔1) 控制性勘察阶段应平行主滑线布置主、辅纵勘探线,垂直主滑线布置控制滑体厚度横向变化的横勘探线;当同一滑坡有多个次级滑体时,各次级滑体均应平行主滑线布置勘探线。纵勘探线间距宜为80m150m,应根据滑坡防治工程等级、地质环境复杂程度与滑坡宽度选择,当滑坡防治工程等级为一级、地质环境复杂、滑坡宽度较小时取小值;2) 详细勘
18、察阶段应在控制性勘察的基础上确认主滑方向与主滑线,在主勘探线两侧增布辅助勘探线,勘探线间距应视滑坡纵横向变化大小和防治工程等级而定,宜为40m80m,当滑坡防治工程等级为一级、横向变化大时,取小值。如滑坡需要治理,勘探工作的布置应满足滑坡治理工程设计的需要。当需进行支挡时应沿初拟支挡部位布置横勘探线;需采取地下排水措施时,应在拟设排水构筑物位置增布勘探线;3) 每条纵勘探线上的勘探点不应少于3 个,控制性勘察阶段纵勘探线上勘探点的间距宜为50m80m,详细勘察阶段纵勘探线上勘探点的间距宜为30m60m。滑坡主勘探线宜取较小值,滑坡纵向变化大时宜取较小值,滑坡前后部宜取较小值。纵勘探线上勘探点布
19、置应考虑构成横勘探线的需要,剪出口难以确定或横勘探线可能作为支挡线时,应适当加密勘探点。1.2.1.5滑坡与边坡勘查勘探孔深1) 对岩质滑坡或最低滑面为岩土界面的土质滑坡,勘探深度应根据滑面的可能深度确定。控制性勘察阶段钻孔应进入可能的最低滑面以下3m5m,滑坡有无深层滑面难以判断时,个别控制性勘探点可根据需要加深;详细勘察阶段控制性钻孔进入最低滑面以下3m5m,一般性钻孔进入最低滑面以下1m3m;探井揭穿最低滑面即可;2) 对土层内部滑坡,详细勘察阶段的少数控制性钻孔可加深至下伏基岩中等风化层1m3m;3) 土层滑坡勘探孔进入滑床的深度应大于土层中所见同类岩性最大块石直径的1.01.5倍;4
20、) 对需要防治的滑坡,详细勘察阶段可能治理部位的勘探深度应满足防治工程设计的需要,拟设置抗滑桩地段的钻孔进入滑床的深度宜为孔位处滑体厚度的1/31/2。1.2.1.6滑坡边坡勘查现场试验1) 坑探、槽探沿滑坡主剖面采用钻探与井探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勘探。 大型规模以上的滑坡井探数量不得少于 2 个;中型规模滑坡井探数量不得少于 1 个。根据地质测绘和露头剖面,合理推测探井地质柱状图,建立探井结构理想柱状图,包括断面形状、井径、深度、井壁支护方式。标识挖掘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重要层位深度、岩性、断层、裂隙、裂缝破碎带、岩溶洞穴带、滑带、软弱夹层、可能的地下水位、含水层、隔水层和可能的漏水部位。说明针对上
21、述情况,挖掘中应采取的措施。矩型探井断面短边长宜大于 1.5m, 圆断面探井直径宜大于 1m。 探井开挖应避免诱发滑坡滑动。开挖掘进过程中与时记录掘进中遇到的现象,尤其是裂缝、滑带、出水点、水量、顶底板变形情况(底鼓、片帮、下沉等 )。对于围岩失稳而必须支护的地段,应与早进行素描、拍照、录像、采样与埋设监测仪器,必要时在支护段应预留窗口。在滑坡体前缘、后缘、侧缘部位与勘探线上地质露头不清时,应布置必要的槽探。与时进行探井、 探硐或探槽展示图和工程地质编录, 特别注意软弱夹层、 破裂结构面、 岩(土)体结构面和滑动面(带) 的位置和特征的编录, 并进行照(录)像。 应按要求配合进行滑动面(带)
22、力学抗剪强度的原位试验,同时在预定层位按要求采取岩、土、水样。勘探完成后的探井不得裸露或直接废弃,可作为滑坡监测井或浇筑钢筋砼形成抗滑桩。探井、探硐的安全施工与支护可按照水利水电工程坑探规程(SL 166-96)施行。对结构复杂的大型滑坡体,可采用探硐进行勘探,并绘制大比例尺的展示图,进行照(录)像。应选择合理的掘进和支护方式,严禁对滑坡产生过大扰动。2) 现场剪切试验当滑带土中粗颗粒含量较高时, 其抗剪强度指标宜以现场大剪试验测试值为主, 并参考室内试验值确定。若未进行现场大剪试验,其综合取值时应将室内快剪试验得出的内摩擦角乘以 1.151.25的增大系数。危害等级为一级且中型规模以上的滑坡
23、应对其滑动面(带)进行不少于 2 组的原位大型抗剪强度试验。采用井探、坑槽探揭露的滑带宜进行原位大面积直剪试验,可在天然含水状态,和人工浸水状态下进行剪切。并应对现场开挖与制样过程、滑带形状、滑带土成份、力学性质进行详细测绘描述,并照(摄)像。原位大面积直剪试验剪切面积2500cm2 。最小边长不宜小于 50cm,试体高度不宜低于 25cm。原位大面积直剪试验中基座或滑床的长度和宽度应大于试样的长度和宽度的 15cm, 且试样间的间距为边长 2 倍以上。原位大面积直剪试验的推力方向应与滑体的滑动方向一致,着力点与剪切面的距离,或剪切缝的宽度不宜大于剪切方向试体长度的 5%。1.2.1.7滑坡边
24、坡勘查现场取样采取滑带与滑体岩土试样,测试其物理、水理与力学性质指标。在探井、探槽或探硐中,对滑带土应取原状土样。当无法采取原状土样时,可取保持天然含水量的扰动土样进行重塑样试验。1) 取土样要求各取样钻孔一般在设计路面以下1.5m范围内取2个土样,其下主要土层取样间距不应大于1.5m,且每一主要土层的试样不少于6件;对于膨胀性土层在大气影响深度内取样间距小于1m,且数量不少于8组;对可能受污染的地基土取23组样做腐蚀性试验。 2) 取水样要求为判定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在路段内取不少于3件具有代表性的水样,取样后与时送化验室进行化验。3) 取岩样要求各取样钻孔一般主要岩层取样间距不应大于
25、1.5m,且每一风化岩层的试样不少于9件。1.2.2道路工程勘察结合本项目地质情况,本项目道路工程勘察一般有初步选址阶段、详细勘察阶段、陡坡路堤施工图设计勘察阶段、不良地质区施工图设计勘察阶段1) 初步选址阶段:初步查明路段所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现有地质灾害等;调查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成因、发展趋势与对线路的危害程度;初步评价路基与边坡的稳定性;了解调查沿线筑路材料;初步查明公路工程场地的地震基本烈度。2) 详细勘察阶段:初步查明高填方和挖方路基的地基、边坡工程地质条件与其稳定性。重点对岩溶塌陷地段、陡坡路堤地段、高填方路段、高边坡深路堑地段、顺层地段、已有和潜在的崩塌滑坡地段、可
26、能存在的不良地质路段进行工程地质调绘与勘察工作。3) 陡坡路堤施工图设计勘察阶段:对于填筑在陡于1:2.5的斜坡上与存在可能沿斜坡滑动的路堤(包括半填路堤),应初步判定其沿斜坡或下卧基岩面滑动破坏的可能性与斜坡上覆盖土层的层位、层厚、土类,斜坡下卧基岩岩石的倾斜度、岩性、产状、风化程度,斜坡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情况,并进行对斜坡体的稳定性作出初步的分析评价。4) 不良地质区施工图设计勘察阶段:详细查明不良地质的类别、范围、性质,不良地质所处位置对线路方案的控制作用;评价其对工程的危害程度,提出初步的治理措施和建议。1.2.2.1道路工程勘察测绘1) 工程地质调绘应与路线与沿线工程结构相结合,为路线
27、方案比选、工程场地选址以与勘探、测试工作量的拟定等提供依据。 2) 工程地质调绘应充分收集、分析勘察区既有的各种地质资料,结合必要的遥感解译与勘探手段进行。对控制路线方案或影响工程结构设置的地质界线,应采用追索法、穿越法进行工程地质调绘。 3) 工程地质调绘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a) 地形地貌的成因、类型、分布、规模、形态特征等; b) 地层的成因、年代、层序厚度、岩性和岩石的风化程度等; c) 地质构造的类型、产状、规模、分布范围等; d) 地下水的类型、埋深、赋存、补给、排泄和径流条件,以与水系、井、泉的分布位置、高程和动态特征等: e) 特殊性岩土的类型、分布范围与T程地质性质等; f)
28、 不良地质的类型、分布范围、规模、形成条件、发生与发展的规律等; g) 既有工程的使用情况等。 4) 工程地质调绘底图的比例尺不应小于工程地质图成图的比例尺。 5) 工程地质调绘采用的地层单位应与公路基本建设程序各阶段的工作内容、深度和成图比例尺相适应,按下表选用。地层划分表勘察阶段 预可勘察 工科勘察 初步勘察 详细勘察 地层单位群、组群、组组、岩性段组、岩性段6) 工程地质调绘应沿路线与其两侧的带状范围进行,调绘宽度应满足工程方案比选与工程地质分析评价的要求。7) 工程地质调绘点在图上的密度每100mml00mm不得少于4个。 8) 工程地质凋绘点应布置在地貌单元的边界、地层接触线、断层、
29、地下水出露点、特殊性岩土与不良地质体的界线、具有代表性的节理和岩层露头与大桥、特大桥、长隧道、特长隧道、高填深挖路段等部位。 9) 工程地质图上的地质界线与实际地质界线的误差在图上的距离不应大于3mm。对控制路线位置、工程设计方案、工程结构设置的不良地质和特殊性岩土地段,地质点和地质界线应采用仪器测绘。10) 图上宽度大于2mm的地质现象应予以调绘。对公路工程有影响的滑坡、崩塌、断层、软弱夹层等地质现象,在图上的宽度不足2mm时,宜采用扩大比例尺表示,并标注其实际数据。 11) 需判明环境水、土的腐蚀性以与岩土的性质时,应采集样品进行分析。 12) 工程地质调绘应提交文字说明、工程地质平面图、
30、综合地层柱状图、工程地质断面图、照片以与相关调查图表等。1.2.2.2道路工程勘察布孔1) 道路勘探点宜沿道路中线布置。道路宽度较大时,宜在道路两侧交错布置勘探点。当路基岩土条件特别复杂时,应布置横剖面。2) 详细勘察阶段道路勘探点的间距可根据道路分类、场地和岩土条件的复杂程度按下表确定。 3) 每个地貌单元、不同地貌单元交界部位、相同地貌内的不同工程地质单元均应布置勘探点,在微地貌和地层变化较大的地段予以加密。4) 路堑、陡坡路堤与支挡工程的勘察,应在代表性的区段布设工程地质横断面,每条横断面上的勘探点不应少于2个。5) 当线路通过填埋的沟坑和暗藏的古河道、沟、浜等地段时,勘探点的间距宜控制
31、在20m40m,控制边界线勘探点间距可适当加密。1.2.2.3道路工程勘察钻孔深度1) 一般路基的勘探孔深度宜达到原地面以下5m,在挖方地段宜达到路面设计标高以下4m;2) 当线路通过填土、软土和可液化层时,勘探孔应适当加深,以满足地基处理或沉降计算的要求;3) 在预定的勘探深度内遇见基岩,少量勘探孔(井)应钻(挖)入基岩适当深度,并查明基岩风化情况,其他勘探孔可钻至基岩顶板;4) 高路堤勘探孔的深度应满足地基承载力、稳定性分析评价要求,控制性勘探孔应满足变形计算的要求;5) 路堑、陡坡路堤、支挡工程的勘察孔深度应满足稳定性分析评价和地基处理的要求,支挡工程的勘察孔深度尚应满足地基承载力的分析
32、评价要求;6) 公交场站和城市广场的勘探孔深度应满足基层地基处理和路面设计的要求。1.2.3危岩崩塌勘查1.2.3.1危岩崩塌勘查1) 危岩崩塌勘察范围应包括危岩带和相邻的地段,坡顶应到达卸荷带之外一定位置,坡底应到达危岩崩塌堆积区外一定位置。2) 危岩崩塌勘察应以地质测绘与调查为主,以槽探、钻探和井探为辅,必要时可采用陆地摄影测量、透视雷达和弹性波检测等方法。3) 危岩崩塌勘察时对已有崩塌堆积体应进行勘察,勘察工作应以地质测绘与调查为主,当宏观判定稳定性较差时应按滑坡勘察的要求进行。1.2.3.2危岩崩塌勘查测绘与调查1) 危岩崩塌地质测绘与调查应先搜集已有的区域构造、地震、气象、水文、植被
33、、人为改造活动、崩塌历史与造成的损失程度等资料,了解与危岩崩塌成生有关的地质环境。2) 危岩崩塌地质测绘应在完成区域地质环境调查分析工作基础上,调查危岩所处陡崖(带)岩体结构面性状(产状、性质、延伸长度、深度、宽度、间距、充填物、充水情况),坡体结构(岩性、结构面或软弱层与其与斜坡临空面的空间组合)、陡崖岩体卸荷带特征、基座特征(软弱地层岩性、风化剥蚀情况、岩腔与洞穴状况、变形情况)、崩塌堆积规模与可能造成的危害。3) 危岩带的区域地质环境调查比例尺宜为1:1000 1:5000,危岩带地质测绘比例尺宜为1:5001:1000,危岩体的地质测绘比例尺宜为1:1001:500。1.2.3.3危岩
34、崩塌勘查1) 勘探被覆盖或被填充的裂隙特征、充填物性质与充水情况可采用钻探、槽探、井探、跨孔声波测试、孔中彩色电视与地表雷达测试等手段。2) 勘探控制性结构面的钻孔应采用水平或倾斜钻进,钻孔应穿过控制性结构面,深度不应小于可能的卸荷带最大宽度和结构面最大间距;水平或倾斜钻孔宜按从崖脚起算危岩(陡崖)高度的1/21/3布置。3) 崖顶卸荷带、软弱基座分布范围勘探宜采用槽探和井探。4) 探槽和探井的总数占勘探点总数的比例不宜小于1/3。5) 对危岩带勘察时勘探线应尽量通过危岩体重心,勘探线间距宜为80m100m;对单个危岩进行勘探时,勘探线应通过危岩体重心。6) 勘探点应能控制危岩体的主要结构面,
35、揭露同一结构面的勘探点不宜少于3个。7) 危岩崩塌勘察试验样品应在母岩与治理工程可能涉与范围内采集。当结构面中充填土时,应采集土样。1.2.4泥石流勘查1.2.4.1泥石流勘查1) 泥石流地质测绘与调查应包括泥石流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与可能遭受泥石流危害的全部范围。2) 泥石流勘察应以地质测绘与调查、钻探、槽探、井探为主,必要时应采用物探和洞探;有条件时应进行遥感资料解译。控制性勘察阶段应以地质测绘与调查为主;详细勘察阶段应根据可能布设防治工程的地段,按防治工程需要布置勘探工作量。1.2.4.2泥石流地质测绘与调查1) 泥石流地质测绘与调查前,应详细收集当地水文气象资料、土壤植被资料、已有的
36、地形地质资料、遥感资料、泥石流活动史、前人作过的泥石流防治或研究资料以与人类经济活动资料。2) 有航空或卫星遥感资料的地区,遥感图片解译内容应包括地质环境、植被分布、地面水系特征;汇水区范围和面积、岩土分布特征、泥石流沟谷和坡面特征、泥石流长度、宽度与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范围与其相互关系。3) 泥石流地质测绘与调查应根据泥石流规模按下表分别对泥石流全域、泥石流形成区和堆积区采用不同的比例尺。泥石流地质测绘与调查的比例尺表按泥石流的规模泥石流全域(包括形成区、流通区与汇水区)泥石流形成区与堆积区a小 型1:5001:20001:2001:500中 型1:20001:50001:5001:100
37、0大 型1:50001:100001:5001:10000不需治理的大型泥石流,其形成区和堆积区地质测绘与调查的比例尺可采用1:10001:50004) 泥石流全域地质测绘与调查应包括以下内容:a) 暴雨强度、前期降雨量、一次最大降雨量、 一次降雨总量、平均与最大流量、地下水出水点位置和流量、地下水补给、迳流、排泄特征、地表水系分布特征;b) 沟谷或坡面地形地貌特征,包括沟谷形态与切割深度、弯曲状况、沟谷纵坡降与坡面的坡角;c) 地层岩性与其风化程度、地质构造、不良地质现象、松散堆积物的成因、分布、厚度与组成成份;d) 应圈定泥石流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的范围与边界,并圈定汇水区范围;e) 泥
38、石流已造成的危害和可能造成的危害。5) 泥石流形成区地质测绘与调查应包括水源类型、汇水区面积和流量,斜坡坡角与斜坡的地质结构、松散堆积层的分布、植被情况、以与现状已成为或今后将成为泥石流固态物质来源的滑坡、崩塌、岩堆、弃渣的体积、重量和稳定性。6) 泥石流流通区地质测绘与调查应包括沟床纵横坡度与其变化点、沟床冲淤变化情况、跌水与急湾、两侧山坡坡度、松散物质分布、坡体稳定状况与已向泥石流供给固态物质的滑塌范围和变化状况、已有的泥石流残体特征,当有地下水出水点时,尚应调查其流量与与泥石流补给关系。7) 泥石流堆积区地质测绘与调查应包括堆积扇的地形特征、堆积扇体积,泥石流沟床的坡降和岩、土特征,堆积
39、物的性质、组成成份和堆积旋回的结构、次数、厚度,一般粒径和最大粒径的分布规律、堆积历史,泥石流堆积体中溢出的地下水水质和流量、地面沟道位置和变迁、冲淤情况,堆积区遭受泥石流危害的范围和程度;对粘性泥石流,尚应调查堆积体上的裂隙分布状况, 并测量泥石流前峰端与前方重要建构筑物的距离。1.2.4.3泥石流勘探1) 泥石流勘探应查明泥石流体的范围、厚度、物质组成、沟床特征和地下水含水层数、水位、水量和动态变化。在泥石流形成区尚应查明固态物质来源区的滑坡、滑带土、滑床或崩塌带的特征。2) 泥石流勘探应以钻探、槽探、井探方法为主,必要时可采用洞探与物探方法。勘探方法应根据需要查明问题的性质参照表5 进行
40、选择。探井的数量占钻孔和探井总数的比例,在控制性勘察阶段不应小于1/6,在详细勘察阶段不应小于1/5。泥石流勘探方法适用条件与勘探点布设位置表勘探方法适用条件与勘探点布设位置钻探用于了解泥石流体结构、沟床面深度、沟床的岩、土性状、地下水位与水量、观测泥石流体的蠕动位移,采集泥石流体、沟床面或形成区的滑坡滑动带岩土试样、水样槽探用于确定泥石流或形成区滑坡边界,斜坡岩、土分界线,了解岩、土特征与岩石风化带特征。必要时可作现场大剪的试坑井探用于观测泥石流体和沟床面特征、形成区滑坡的滑体结构和滑动带特征,采集原状土样,进行原位大剪试验,采集大容重样也可作为注水、抽水试验的试坑,主要布置在泥石流主流线上
41、与形成区滑坡主滑线上洞探用于了解暂时停息的泥石流沟床面与其以下的岩层特征,洞口应主要选择在泥石流堆积区,平洞可兼作地下水排水洞物探高密度电法用于了解滑体或泥石流体厚度、岩性变化,基岩起伏、破碎带,土层中地下水突水带的分布和埋深浅层地震法用于了解泥石流区基岩埋深、断层破碎带3) 泥石流勘探工作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a) 勘探线应采用纵向主要勘探线和辅助勘探线相结合的方法,不应采用方格网式布置。b) 控制性勘察阶段应沿泥石流主流线布置一条贯穿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的主勘探线;在形成区和堆积区各布置一条横向勘探线;在流通区,小型泥石流布置一条横向勘探线,中型与大型泥石流布置23 条横向勘探线;横向勘
42、探线位置宜选择在泥石流体较厚的地带。c) 泥石流详细勘察阶段,形成区和堆积区应在主勘探线两侧增布辅助勘探线,勘探线间距宜为60m120m,应视泥石流平面宽度、防治工程等级和地质环境复杂程度而定;当泥石流需要治理时,详细勘察阶段勘探线应沿拟设治理工程支挡线布置,对于拟设的排水构筑物位置,应增布勘探线。d) 每条勘探线上的勘探点不应少于3 个;泥石流纵勘探线勘探点点距宜为50m100m,在流通区可取大值,形成区和堆积区宜取小值;横向勘探线勘探点点距宜为40m60m,可能的治理工程支挡线处宜适当加密。e) 对涉与河流或水库的泥石流,最低勘探点应能控制河流枯水位或水库死水位。4) 勘探钻孔进入基岩的深
43、度应大于泥石流体中最大块石直径的1.01.5 倍;勘探钻孔进入泥石流沟床中等风化基岩1m3m,可能的治理工程支挡线上进入中等风化基岩3m5m,对于厚度较大的泥石流堆积体的钻孔深度宜适当加深。5) 泥石流勘探施工应满足以下要求:a) 泥石流勘察中钻探施工应采用全取芯钻进,在泥石流松软土体中宜采用单动双管、植物胶护壁、无泵或小水量钻进等钻探工艺,水文孔应采用滤水管护壁,为保证采样试验的要求,钻孔终孔直径不应小于110mm。b) 钻探钻进中,应记录钻进中遇到的塌孔、卡钻、涌水、漏水与套管变形部位。岩芯中遇到擦痕时,应记录擦面倾角和擦痕倾角,对基岩中的裂隙,应记录其倾角。c) 泥石流勘察的所有钻孔均应
44、做好简易水文观测,应观测初见水位,起、下钻水位、静止水位。d) 对泥石流形成区滑坡的滑带与已基本停歇的泥石流堆积体底摩擦带应鉴定物质组成并采集原状土样。e) 钻孔的岩(土)芯采取率,松散层不应小于60%,风化破碎岩石不应小于65%,完整岩石不应小于85%;岩层采样段回次采取率不应小于90%;土层采样段回次采取率应为100%。f) 探井、探槽与探洞中,应对底摩擦带的物质组成进行鉴定,测定擦面产状。g) 采集相关样品检测或作相应试验。h) 所有勘探工程终孔后都应填写终孔验收表。i) 经验收合格的孔井,除用于监测外,均应按要求封闭。6) 泥石流勘察中岩样采集应主要在泥石流可能治理支挡线的勘探点中进行
45、。7) 泥石流区土样采集数量不宜少于勘探点总数的1/3。流通区与坡面泥石流形成区土样采集数量不应少于3组,堆积区不宜少于6 组。1.2.5岩溶塌陷勘查1.2.5.1岩溶塌陷调查1) 岩溶塌陷基本特征a) 岩溶塌陷的地理位置、发生与持续时间;塌陷坑数量、影响范围、灾情与处置情况。b) 塌陷坑的平面形态、剖面形态、规模、空间位置、展布方向与内部特征。c) 塌陷坑周边地裂缝的位置、长度、宽度、深度、数量、组合特征、延伸范围和展布方向等。d) 塌陷坑群单坑数量、成生关系、展布方向、延展范围,以与各单坑之间的相对位置。2) 岩溶塌陷演化过程与成因a)岩溶塌陷发生过程中的异常现象,水井水位和水浑浊度变化、
46、隧道与坑道出水特征、地表水体漏失情况、喷水冒砂与地面裂缝情况、地下振动与异常响动情况。b)岩溶塌陷的诱发因素,旱涝交替、暴雨、地震等自然因素,爆破、工程施工、采矿排水、地下水抽采等人类工程活动。3) 岩溶塌陷危害与防治a)岩溶塌陷直接损失,地面工程设施、耕地的破坏和人员伤亡等情况。b)岩溶塌陷间接损失,塌陷影响范围内停工停产、人员财物应急转移等情况。c)岩溶塌陷对地质环境,特别是对含水层的影响,是否成为地表污水入渗渠道。d)岩溶塌陷灾害监测、工程治理等防治现状。1.2.5.2岩溶塌陷测量1) 野外工作底图宜采用1:25000比例尺的最新地形图,典型调查区和塌陷坑群宜采用不小于 1:5000的地
47、形图或高分辨率遥感图像。2) 在测量之前,应先实测代表性地层岩性剖面,编制地层岩性柱状图和综合剖面图;或对已有的地层岩性柱状图进行现场校核,并根据填图单位划分的实际需要进行细分。3) 调查路线应采用“穿越法与追索法”相结合、“走访与实测”相结合原则布设,宜垂直岩层与构造线走向以与地貌变化显著的方向进行穿越调查,调查路线沿线的各类地质、地貌界线与水点均要有观测点控制,沿途做连续观察,详细记录。4) 调查点应重点布设在岩溶塌陷点、地貌分界线、地层界线、构造线、标志层、岩性岩相变化带、井泉、地表水体和重要工程活动点与其他典型露头。5) 实测地质体的最小宽度一般为相应比例尺图上的2mm。对于重要的地质现象可放大表示;不能表示实际面积、形状的,用规定的符号表示;各种界线应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