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发展趋势(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学-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发展趋势(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发展趋势专业:经济学 姓名:000 学号:000摘要:本文通过对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发展演变、差异与竞争的阐述,来说明提升服务产业集群竞争力已是当前长三角都市圈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关键词:长三角都市圈 产业结构 竞合 比较优势 差别化竞争。长三角都市圈的形成既有历史的路径依赖,又有现实的发展特征。目前,江苏、浙江与上海的产业联系发生了很大变化,江、浙两省已取代上海成为全国工业产品的生产基地。上海在传统产业上已不具有往日的竞争优势,一些支柱产业,如钢铁等产业的竞争优势日益减弱。江、浙两省已不再满足于仅向上海取得原材料、市场、传统技术等的支持,而是期望得到高新技术
2、、信息、资本市场、国际市场、物流等方面的服务,期望上海能提供更宽广领域、更高层次的服务。基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市功能建设的需要,上海作为都市圈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逐渐凸显出来。一、长三角都市圈产业结构发展、演变现状及态势(一)长三角都市圈产业结构演变三次产业结构反映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资源分配结构及其经济发展的进程与水平。伴随着长三角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其产业结构发生着显著变化:1、上海的产业结构自1978年起,始终是第二产业产值大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产值大于第一产业,总体趋势是第二产业比例在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比例在持续上升。上海在1999年就实现了三次产业结构的转变,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从19
3、79年的19%上升到2003年的48.5%,上升幅度达到250%;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从1979年的22%上升到2000年的46%,略高于第二产业4个百分点,上升幅度为109%。产值、就业由“二、三、一”格局向“三、二、一”格局的转变说明上海即将完成工业化,进入经济的成熟发展阶段。第三产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包括金融、房地产、信息咨询等部门),已经成为上海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江苏省经济自1979年以来一直以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为主导。经过1988年至1991年深化改革和治理整顿,增长效应显著,产值结构从“二、一、三”转变为“二、三、一”,但是仍有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业,就业比重一直保持在
4、“一、二、三”状态。综合其就业与产业结构的变化特征可以判断,江苏省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其显著特征是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农业人口比重大,第三产业有较快的发展但并不发达。3、浙江省的产值结构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产业结构特征是“一、二、三”的分布格局;第二个阶段是1980年到1986年,第一产业比重快速下降,第二、三产业不断增长,尤其是第三产业增长最快,产业结构从原来的“一、二、三”转变为“二、一、三”格局;第三个阶段是1987年到现在,第一产业比重进一步下降,第二产业显著增长,第三产业持续增长,但增幅不大,产业结构发展为“二、三、一”格局。从就业比重看,浙江与江
5、苏类似,虽然农业人口比重下降明显,但在三个产业中仍占主导地位。综合的情况表明,浙江也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虽有发展但并不占优势,与江苏相比它吸收了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二)长三角都市圈产业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从长三角都市圈产业结构现状看,第一、二、三次产业的分布大体为10:50:40,第二、三产业的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第二、三产业已成为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和主导力量。2000年上海、江苏、浙江的第一产业在GDP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二产业在GDP总值中所占比重除上海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外,江苏和浙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服务业在GDP
6、总值中所占比重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以上海的服务业最为发达。2、三次产业结构在升级优化。上海、江苏和浙江的产业结构都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服务业比重逐步上升。而第二产业的发展则有所不同,上海第二产业比重是下降的,江苏和浙江却在上升,说明江苏和浙江现阶段还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制造业、服务业对经济的发展同样重要,而上海则以服务业为发展重点,已经实现了产业结构从“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转变。3、在服务业内部,金融保险、教育、文化艺术、广播电影电视、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的发展更为突出。这说明该地区在为生产服务的软件业方面(如金融保险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和为居民生活保障及精神
7、愉悦服务方面(如教育文化艺术、广播影视业)发展很好,社会文化品位比较高。综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是:第一和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因此,在未来发展中,长三角地区应在不断提高农业素质和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第二产业技术装备和科技含量的同时,顺应产业结构变动趋势,积极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逐步提高第三产业的份额,以发挥其在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效应。二、长三角都市圈内各地区之间发展的差异与竞争长三角地区整体上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完成了工业化早期的结构转化,进入了以重化工业和高加工度制造业为主导的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但在其内部,上海、江苏、浙江
8、各地区的产业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产值结构差异。浙江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与江苏水平相当,落后于上海。三地在第二产业占GDP的份额方面差距不大,这是我国一直以来重视发展工业的结果,三地均是全国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而三地在第一、三产业方面的差距较大,其中江苏省第一、第三产业占GDP的份额与浙江省水平相当,而上海第一产业的比重明显低于江苏和浙江,服务业的比重明显高于江苏、浙江。由此可见,长三角地区内部经济发展结构不平衡,呈阶梯状态势。上海处于最高的发展层次,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的成熟发展时期,以金融、信息、科技等新兴产业部门为代表的服务业占绝对优势为特征,发展速度快;江苏、浙江处于阶梯的
9、底部,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第二产业仍是主要产业部门,第一产业的地位逐步下降,服务业有所发展。就业结构差异。第二、三产业就业份额以上海市为最高,其次是浙江省,江苏省最低;第一产业的情况恰好相反。但浙江省与江苏省三次产业就业份额的差距并不大,这说明浙江和江苏省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且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服务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利用外资差异。从总量上看,江苏省始终居第一位,浙江相对落后。2003年浙江利用外资合同额首次超过100亿美元,达到120.5亿美元,增长77.5%,超过了上海。从利用外资的领域看,外商投资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平均比重超过70%;服务业投资比重平均在25
10、%左右,其中尤以房地产业份额最大。但是,三地的外商投资结构存在明显差异。上海第二产业投资份额和以房地产为主的服务业投资份额几乎各占一半;江苏则呈现明显的工业化结构制造业投资份额高达89%,第三产业份额只有10.4%,两者相差78.6个百分点;浙江介于两者之间。知识型服务业发展的差异。尽管国内外对知识型服务业的分类观点各不相同,导致统计数据在一定程度上不具可比性,但可以肯定的是,浙江省在这方面是三个地区中最落后的。上海和江苏南京是全国重要的教育科研基地,2000年三地国有经济单位共有各类专业人员343.77万人,其中上海71.03万人,江苏194.24万人,浙江只有78.5万人;2001年上海市
11、II&D经费支出为88.1亿元,江苏为92.3亿元,浙江只有41.4亿元。科研投入少、科研队伍力量薄弱、人力资源层次不高等瓶颈阻碍了长三角知识型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产业内部结构的差异。上海、江苏、浙江三地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和竞争趋势。按照服务业的三个类别(分配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性和社会性服务业),将三地的这三类服务业比例作一对比。首先,上海分配性服务业的增长趋缓,生产性服务业增长趋势加快,1997年后,形成了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局面。2002年,第三产业结构排序为:生产性服务业大于分配性服务业,分配性服务业大于社会性服务业;其次,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比例在逐渐提高,年增长率由19801990年的
12、12.14%上升到33.73%,但还没有超过分配性服务业的比例。2003年末,第三产业结构排序为:分配性服务业大于社会性服务业,社会性服务业大于生产性服务业;最后,浙江省的第三产业结构中生产性服务业增长速度比其他两类慢,2002年末,第三产业结构排序为:分配性服务业大于社会性服务业,社会性服务业大于生产性服务业。三、长三角都市圈服务业发展的竞合趋势(一)对长三角产业同构问题的再认识地区间的产业结构相同,进而产生竞争是正常的,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市场经济的竞争源于相同或者可替代性,没有相同、可替代性,就不存在竞争,只有竞争才能促进发展。分工是在竞争中完善的,而不是政府分配的。(我国家电和汽车产
13、业各自走过的历程已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因此,长三角都市圈产业发展存在的根本问题不是产业结构重复,而是产业技术水平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的问题。长三角都市圈作为我国经济第一圈,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较高、国际化程度较高,又是国际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并且存在激烈竞争,已经为产业集聚提供了很好的环境。所以我们应当暂且搁置产业同构或雷同的问题,把研究的重点转向如何培育产业的集聚和国际竞争优势,以提升国家的竞争力方面。(二)长三角服务产业发展的竞合趋势产业经济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重视产业集聚及由此产生的产业竞争优势。长三角地区服务产业间的竞争是一个发现的过程:1、由竞争发现服务产业比较优势和聚集。按照比较优势
14、配置资源所形成的产业结构,其产品就具有竞争力,产业结构也就能够较快的实现合理化和高级化,最终促进经济发展。竞争者在经济发展中能够发现要素比较优势和获益机会,使要素从比较劣势的地区流向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大量的要素和企业就会集聚在一起,并从中产生最大化的收益。2、竞争促进都市圈的服务产业技术水平提高和基于全球的产业集聚。站在全球化的角度,长三角都市圈应当成为一个世界制造业、服务业集聚地,其内部同样享受着产业集聚的内在效应。内部存在的竞争、交流与合作是产业进步的巨大力量,对我国其他地区经济发展也会产生巨大的外部经济性。3、要素流动中的服务产业结构与集聚。不同类型企业的流动行为与竞争行为,使不同生产要素趋向于不同的地区,从而形成集聚和极化。基于都市圈内各城市兄弟般关系的竞争是当前国际国内都市圈发展的重要特征,彼此从竞争中寻求协作,便于形成一种全新的差别化竞争、错位化发展新格局。因此,提升服务产业集群竞争力已是当前长三角都市圈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参考文献1 周洁 :基于世界主要都市圈和部分国家的经验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2 刘志彪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3 左学金, 张颢瀚, 何一峰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4 :长三角区域产业资源整合问题研究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5 李清娟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