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纲整理篇(76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5562834 上传时间:2022-08-22 格式:DOC 页数:75 大小:3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教育史纲整理篇(76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中外教育史纲整理篇(76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外教育史纲整理篇(7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教育史纲整理篇(76页).doc(7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外教育史纲整理篇-第 75 页中外教育史纲第一章 非形式化教育向形式化教育的转变第一节 远古时期非形式化教育概况一、教育如何起源?P1教育起源的几种假说:(一)神话起源说 1.代表人物:最古老,宗教,我国古代。 2.观点:教育与万事万物一样,都由神创造,教育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3.评价:根本错误,非科学。(二)生物起源说 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 1.代表人物:法国哲学家利托尔诺,英国教育家沛西.能。 2.观点:教育为生物学现象,教育过程为本能的传授活动。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动物界;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 3.评价:标志着在教育

2、起源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其根本错误在于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其他动物类似行为之间的质的差别。(三)心理起源说 2.观点: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本能的、无意识的模仿。 3.评价:忽视了教育的意识性和目的性。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但没有揭示出教育起源的内在动力和社会原因。(四)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 1.代表人物:前苏联及我国的教育学家大都认可这一观点。 2.观点:教育起源于劳动和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 第一,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 第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 第三,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和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 第四,教育从产生其职能是传

3、递劳动中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 第五,教育的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3.评价:劳动虽然在教育的起源中发挥着重要的、决定的作用,但它只能是教育起源的外因,没有揭示出教育起源的内因。 需要起源说:教育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杨贤江。(五)其他起源说 文化起源说、军事训练说、生活需要说、前身起源说、交往起源说、家庭起源说、社会化影响说、超生物经验的传递和交流、人科系统进化过程中的早产现象与教育的起源有着必然的联系说等。 二、远古时期非形式化教育的实施P2(一)教育性质:儿童公育 3.原始宗教与教育:图腾(三)教育方式:在生产和生活中。(四)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教育目的一致,

4、教育权利平等。 2.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方面。 3.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4.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 5.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 6.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第二节 世界早期学校的出现 一、学校产生的条件(一)经济基础(二)政治条件(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化(四)文字的出现(五)专职教师出现 二、古代东方国家的教育概况(一)古代东方社会与文化 最早建立奴隶制国家,是当时经济最繁荣的地区,创立了最早的文字,出现了最早的文化繁荣景象。(二)古代东方教育的性质奴隶制。(三)家庭教育古代东方国家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四)学校教育:宫廷学校、僧侣学校、文士学校、古儒

5、学校。(五)各国情况: 1.古代埃及:P4 (1)宫廷学校 皇家贵族子弟开设的教育场所。古代东方设置最早的,也是早期奴隶制国家最高级的学校。学校的学习内容主要是书写和计算、处理国家事务的技能、符合统治者的政治道德规范。学校的教师大都是国家的官吏和专家,很受尊重。学生结业以后,就被派往国家机关经受锻炼,获得实际经验,然后正式委任为官吏或成为最高统治者。早在公元前3500年的巴比伦已经有了宫廷学校。 (2)寺庙学校 (3)文士学校 古代埃及和两河流域的一种教育机构。“文士”是指古代一些精于文字书写、通晓国家法令、且有较好文化修养的人。他们具备充任官吏、管理宗教事务的能力,属于“后补官吏”。而试图挤

6、入上流社会的青年人首先必须成为文士,因此,文士在家中设立学校,以培养文士为目标进行教育。教学内容主要有书写、计算和国家法律知识,其中书写是一项最重要的内容。书写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和各种事物,如国家、动物、城市、山石、条文等。学习即为书写。 2.古代两河流域:苏美尔、巴比伦。P6 3.古印度:种姓制度。P9 (1)婆罗门教育:家庭教育(吠陀经);古儒学校。 “古儒”指对经典有专门研究、具有一定文化修养并且致力于教育工作的人。他们受人尊敬、待遇较好,就在家中设立学校传授知识。古儒学校是为“古儒”所设置的学校。 古儒学校有严格的挑选制度,入学后要求学生沐浴、祈祷、过艰苦生活。学习内容包括吠陀及解释的

7、经义,还有“六科”(即为学习经义而开设的语言学、韵律学、文法学、字源学、 天文学和祭礼)。参加宗教仪式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活动。教学开始注重诱导,并且启用年龄稍大、理解力较强的学生当助手。 (2)寺院教育 僧侣学校是设立在宗教活动场所的教育机构。一般以传授宗教教义为主,兼授诸如天文学、数学、医学、建筑学、文法、地理学、宗教绘画、舞蹈等学科。普通的寺庙教授书写、计算、教义、祭礼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一些水平较高、规模较大的寺院不仅传授高深的知识,还从事各种学术研究。古代印度的那兰陀寺建于公元前425年左右,是古代印度的最高学府和学术活动中心。古代东方国家教育的特点? 人类的教育以东方国家为先 教育具有

8、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十分重视道德教育 教育带有浓厚的宗教性 形成了相对完备的学校教育体系 教育内容丰富,教育方法多样,家庭教育占较大的比重 尊师重道是古代东方国家教育的优良传统奴隶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门的教师;教育具有阶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分离第三节 中国奴隶社会时期的学校教育 一、学校的萌芽 产生条件(结合本章第二节第一大点)夏朝最早: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的阶级社会;是个金石并用的时代;出现原始文字,并已有脱离生产劳动的文化人员。(一)传说中的中国学校宗教祠堂 祭祀的场所习乐的地方社会教化习箭的地方养马之地练兵之地(二)夏朝的学校教育 “以

9、射造士” (1)“为政尚武”“以射造士” (2)以宗教为统帅的礼乐教育政策 (3)养老、敬老的孝道教育政策 实行分等级建校设学,基本建立了大学(贵族)和小学(平民)的学校教育体系。二、学校教育制度的初建P13(一)商朝的文教政策“以乐造士” 1.尊神、祀鬼的宗教教育政策 2.“以乐造士”的礼乐教育政策 3.教戎、教戒的军事教育政策(二)商朝的教育行政管理制度 宗教、政治、文教三位一体(三) 商代学校教育的大致特征 瞽宗瞽,盲的意思,学习音乐的地方 序(习箭的地方,学习军事的地方) “师”字从“丘”从“币”,意为在山丘上插旗指挥,引申意为军事首领。4.识字、刻字和阅读开始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6

10、.鞭扑棍棒等强制性的体罚手段,是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学校教育的初步发展(一)西周文教政策“以礼造士”礼乐教育人性化(二)西周的教育行政管理制度 学在官府,政教合一,官师不分,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与行政官僚体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三)西周的学校制度 “国学”分小学和大学,并且建立了一定的升级关系。国学小学的学生主要来源为贵胄子弟,也招收从地方层层选拔上来的优秀者。国学大学分等级(尊卑)、分学科、分层次教学。 “乡学”设在王都外乡一级行政区中的官学。初等教育性质。 (1)教师官吏。 (2)招生与入学一为小学升级者,二为乡学举荐者,三为诸侯所贡之士,入学年龄大小反映等级差别。 (3)考核与奖惩分年定期考

11、核。 (4)视学与监督周王一年定期4次视学。 4.教学内容 “六德”(指知、仁、圣、义、忠、和六种道德规范)“六行”(指孝、友、睦、姻、任、恤六种道德行为规范)“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科目) 其中以“六艺”为纲选贤贡士的人才选拔政策。贡士的途径: 乡里选举,由大司徒主管,三年进行一次; 诸侯向中央举荐人才,三年一贡。夏商周三代学校教育比较: 共同点:学在官府、非官无学;以吏为师、以府为学;学术官守、政教合一。 不同点: 元代学者马瑞临总结为: “以射造士”夏 ; “以乐造士”商; “以礼造士”周。第四节 古代希腊时期的教育古代希腊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爱琴文明(公元前2000-12

12、00年):以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为代表荷马时代(公元前11-9世纪)古风时代(公元前8-6世纪):以雅典、斯巴达城邦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为代表 古典时代(公元前5-4世纪中叶):以希波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为重要事件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公元前4世纪中叶至2世纪中叶) 一、斯巴达的教育P17 (一)斯巴达的地理位置、经济、社会情况 斯巴达人口:农业贵族(斯巴达人)、半自由、无充分权利的居民(皮里阿西人)、奴隶(希洛人)(二)斯巴达教育 教育完全取决于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把斯巴达人训练成绝对忠于国家、体格强壮的军人。 教育完全为国家控制,教育被视为国家的事业。以军事教育为主,具体内容是“五项竞

13、技” 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及骑马、游泳、击剑等。 4.教育方法: 惩罚0-7岁,家庭教育;7-18岁,集中的军事教育。男童进入国家公育机关,接受军事体育训练,内容为“五项竞技”:赛跑、跳跃、掷铁饼、投标枪。此外还有赛球和作战游戏;18-20岁,埃弗比教育(青年军事训练团);20-30岁,武士开始服役,在国家边境沿线驻扎,开始实战训练;30岁,获得完全的公民身份。女子也接受体育和军事教育目的:生育健壮的儿童;战争发生、男子出征时,负责看守城市。(1)教育的国家化,对教育进行严密的组织(2)教育的军事化,注重军事体育(3)教育的片面化(4)教育训练的野蛮化(5)国家注意妇女教育二、雅

14、典的教育:平衡和谐P19 (一)雅典的地理位置、经济、社会情况沸腾的政治生活、相当高的经济水平、东方各国的频繁往来和高度的文化发展雅典教育改变了它以前本质上的军事性质,公民的生活和文化成为主导。(二)雅典教育 把奴隶主的子弟训练成身心和谐发展的能履行公民职责的良好的人。0-7岁,家庭教育;7-12岁,上文法学校、音乐学校。男童7岁后进入文法学校和弦琴学校接受德、智、美的教育;12-15岁,上文法学校、音乐学校同时加上体操学校。13、14岁进入体操学校学习五项竞技等;15-16岁,贵族子弟进国家体育馆学习,学体育的同时学文法、修辞和哲学(三艺);(四艺:几何、天文、音乐、算术)18-20岁,埃弗

15、比军事教育(青年军事训练团),18岁入伍为士官生;20岁接受正式公民称号。雅典教育的主要特征是进行诸方面的和谐发展教育。与斯巴达教育相比,雅典对教育采取放任政策,制度化更高,把教育子女看成是家庭的职责,学校类型较多,允许私人办学。雅典教育以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公民为主,重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几方面的内容,这是雅典教育的重要特色之一。(1)教育主体:既有公共教育,也有私人教育(2)教育目的:有文化、有修养和多种才能,能言善辩,善于通商交往的政治家和商人(3)教育内容:以身心和谐教育为主,具体内容除体育竞技外,还包括“三艺”哲学、文法和修辞,也包括音乐、体操等(4)教育方法:机械背诵,广泛使用体

16、罚 三、希腊化时代(前336-前30年)教育P21 “希腊化”一词最早是由德国历史学家德罗伊森提出的,意思是指体现希腊文化的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把希腊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播到亚洲和非洲的广大地区,进而使其与亚非诸国固有文化相融合。 小学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一)教育特征 1.希腊本土的教育开始衰落。 2.古希腊教育模式被广泛移植到已经希腊化了的世界各地。 3.文化和教育中心发生转移。 4.继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学园后,古希腊出现了新型的教育机构,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伊壁鸠鲁学园和斯多葛学园。 5.亚历山大里亚成为希腊化时期的学术中心,对希腊化时期科学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保存和发展了古希腊灿烂的

17、文化。第五节 古罗马时期的学校教育罗马历史:王政时期、共和政体时期、帝国时期一、共和时期的教育二、帝国时期的教育 (一)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干预,建立国家教育制度,加强对学校的监督 (二)提高教师的地位与待遇,加强对教师队伍的控制,国家官吏 (三)设立了各种新类型的专门学校 (四)学校教学逐渐流于形式 (五)基督教(神学)开始影响教育 (六)中等教育变化比较斯巴达与雅典教育异同点,并谈谈给我们的启示相同点:都很重视教育。 在斯巴达,教育被当作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国家事业。在雅典,早在公元前6世纪,梭伦立法中就明确规定,父亲有责任让其子女接受适当的教育,否则,子女成年后有权利不赡养父母。都是为奴隶主阶

18、级服务的,奴隶无权享受教育。都重视对女子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都注重使用体罚。不同点:政府对教育的态度不同 斯巴达实行奴隶主阶级专制的政治,教育上采取严格的集权领导,教育完全由国家控制,把儿童视为国家所有,家庭几乎不承担教育任务。孩子出生后,由部落的长老检查身体状况,筛选出身体健康的孩子接受家庭教育,到达一定年龄的孩子被送到国家教育机关。不能通过筛选的孩子则被丢弃。 雅典实行奴隶主阶级民主政治,非常注重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除了民主制度本身促进雅典教育的发展之外,雅典的政治家、思想家也非常重视教育,并且特别强调儿童教育。在雅典,教育子女被视为家庭的职责,为孩子选择合适的学校,并交纳学费,是家长的职

19、责。受教育者组成不同 斯巴达受教育权仅限在统治阶级内部即斯巴达人,而希洛人、庇里阿西人(被统治阶级子女)没受教育的权力。 雅典由于实行的是民主政治制度,所以受教育的权力没有严格限制,一般商业者的子弟也有受教育的权利。 培养目标不同 斯巴达统治者对内要镇压奴隶起义,对外要抵御侵略,还要争夺在希腊的统治地位,这都使得斯巴达人必须通过严格的军事体育训练和严酷的身心磨炼使年轻人成为英勇善战的军人。这种教育不重视人的智慧的培养,注重长期、严格、有序的军事训练,使年轻一代忠于祖国、勇敢善战。 雅典工商业经济的高度发展使其教育目标是“上马杀敌,下马议事和审判”的公民。古代雅典不仅要求教育培养出多种类型的人才

20、,而且要求每位公民都能够均衡和谐的发展。教育机构不同 斯巴达为培养身体强壮的士兵,由国家为718岁的男子设立兵营式的教练所,为18岁以上的男子设立“士官团”,借军事编制,行尚武教育。 雅典则由私人设置多种类型的学校,如体操学校、音乐学校、文法学校、修辞学校和为培养哲学家而设立的学园等。这些学校的学生程度不齐、流派众多,任人选择就学,政府不求整齐划一。教育内容不同。 斯巴达的教育内容以军事训练和体育锻炼为主。这种单一的教育,造成了全社会对文化教育持鄙视心态。即使学习诗歌、音乐,也是服务于军事的需要。 雅典的教育除体育习武之外,还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和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的培养。“雅典教育用体育锻炼出

21、儿童健美的体格;用美育发展儿童的行为美、语言美;用德育剔除儿童心中的邪念,使他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用智育使儿童获得真正有用的学问,成为身心善美,和谐发展的人教学方法不同。 斯巴达的教育强调服从师训,刻苦训练。“儿童从进入军营,便被编入严格的军事组织,过着极艰苦的生活。他们穿着很单薄的衣服,光头赤脚,晚上睡在芦苇垫上,吃少量的食物。”斯巴达人对青年施行强制的道德灌输,还训练青年使用各种手段侮辱、残杀希洛人。 雅典则对启发诱导比较重视。学生从认字以后就开始学习荷马的作品。其中的英雄人物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教师还经常就许多道德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辩论。师资队伍不同。 斯巴达封闭的地理位置和自给自足的

22、农业经济使斯巴达人形成保守的思想传统,斯巴达人几乎没有机会和意识从国外教育发展中获得收益。斯巴达的教育机构由斯巴达奴隶主阶级的成员组成,不允许其他人员的介入。 雅典则除本国的统治阶级成员任教外,还将众多的国外的智者聘为教师。在教育方面的突出表现就是东方的智者纷纷来雅典聚徒讲学,雅典的学者也常去外邦访学以吸收对女子接受教育的态度不同。 斯巴达人很重视女子教育,女子社会地位相对较高。女子在国家的监督之下,接受体育和军事训练。“她们训练的目的有三个:一是当男子出征时,她们在家乡担任保卫城邦的重任;二是用音乐、舞蹈去奖励和慰问勇敢的战士,并嘲笑怯懦的人;三是可以生育健壮的婴儿。 雅典的妇女社会地位比较

23、低下,她们的主要职责是料理家务。女孩和男孩接受的教育不同,女孩子只能在家庭接受母亲的教育,在家里学点文化,如识字、阅读和唱歌,不可能受到正规的学校教育。雅典妇女活动范围狭窄,一般都局限在家庭之中,很少有机会与外界接触。 启示:政府对教育要有管理的意识,但不能简单地把教育看成是统治的工具,要尊重教育发展的规律,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发展教育要有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发展教育要立足本国国情,也要吸收借鉴别国的经验。学校要对学生实施全面、和谐的教育,特别要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第二章 古代教育理论的奠基第一节 孔子的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思想的历史源头在先秦。经过夏、商、

24、西周三代的发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重道德人伦的特点基本形成。春秋时期私学兴起,促进了教育思想的发展与教育经验的丰富,造就了一大批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教育家,其中以儒家的教育思想影响最为深远。儒家学派的创始者是春秋末年的孔子。 一、教育作用(一)教育与社会发展 子贡向孔子询问政治。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子贡曰:“不得已而去一个,舍去哪一个呢?”孔子说:“去掉兵。”子贡问:“如果再去掉一个呢?”孔子曰:“去掉食,人自古皆有死,而民无信不立。”(教材:冉有问孔子) 1.教育与经济: (1)孔子从正面阐发了正常情况富国教民的问题。国家发展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庶、富、教,三者是逐次递进的关系,教育处

25、于顶端。只有通过实施有效的社会教化,才能进一步规范社会秩序,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 (2)从反方回答了在特殊情况下保国教民的问题。治国治民的三要素为:“足食”、“足兵”、“民信”。三者不能同时保全时,孔子告诫为政者:为政的底线是取信于民。而取信于民的主要途径则是依靠良好的教育。 2.教育与法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教育比政令、刑律更重要和有效。 3.教育与政治: (1)教育是政治的一种形式,它比单纯的行政手段效果要好; (2)教育还能通过培养统治人才为政治服务。(二) 教育与个人发展 孔子是第一个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述教育作用的思想家。他说:

26、“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的天“性”本是很接近的,不同的人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后天教育和学习的结果。人的聪明才智不是先天的,主要靠后天的努力。(环境与教育)(学而时习之) 孔子只强调了“习相远”,对于相近的“性”,则没有明确指出究竟是怎么样的。之后的思想家围绕着孔子提出的命题,展开了具体的研究和讨论,对人性的“善?恶?”各抒己见,构成我国古代人性论的丰富思想观点,也派生出不同的教育价值观。 局限:受传统天命论影响 二、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问题是每个教育家思想中的根本问题,孔子阐发了教育目的的两个基本方面。即:(一)培养人才的标准 (二)选拔人才的标准(一)培养人才的标准 孔子提出了理想人格的典

27、型“志于道”、“志于仁”的志士、君子和成人。 1.志士的标准是:“行己有耻,使于国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有耻是“士”的条件。羞耻心就是有道德的是非善恶观念,以不道德的言行为耻。人有羞耻心,就有了道德的底线。 2.君子的标准是:修己安人的统治者。(德才) 3.成人的标准是:除了具备上述志士和君子所必须具备的各种优良品质和基本素质外,还应该具有艺、礼、乐等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注重学生理想人格的培养,提倡在个人物质生活条件基本满足的情况下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而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又往往成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无私奉献、勇于牺牲和爱国爱民的精神支柱。至今仍是许多国家制

28、定教育目的、确定培养目标的重要参考和借鉴。(二)选拔人才的标准 子夏:“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释义:为官从政已尽职尽责,且尚有余力的情况下,应该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即应该不断的学习提高;已经有了丰富的知识,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要出仕为官。 子贡:藏玉?沽玉? 子日:沽之哉!沽之哉!吾待贾者也。 贾:1.经商者,买卖人。“價”,价钱。 孔子主张人受了教育就应该从政为官,从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将学到的知识取之于社会,再服务于社会。 教育 政治 三、教育对象 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 本意:实施教育,不分等级、种类。马融曾注“类”字曰:“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皇侃

29、疏曰:“人乃有贵贱,宜同资教,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则善,本无类也。” “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打破了奴隶制“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的严格的教育等级制度,是划时代的进步。 子日:“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束脩:十条干肉 1.见面礼:表达拜师的诚意2.约束修理:愿意接受约束、修理 孔子的私学的确打破了受教育对象的地域、族类和家庭出身的限制,使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了没落的奴隶主贵族、新兴地主、商人及一般社会平民,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利地推动了春秋以来的学术下移运动,壮大了士阶层的队伍,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局限:不包括奴隶和妇女。 四、教育

30、内容(一)知识教育 孔子继承了西周“六艺”兼备的教育传统,整理“六书”作为实施“六艺”教育的基本教材。 六书:诗书礼易乐春秋即后世所称的“六经”(荀子),在汉代以后也常被称为“六艺”,孔子传授“六经”,是想借此来传递儒家的修己治人之道,但其中保存了中国古代大量的文化资料,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诗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传说古诗本来有三千篇,经孔子删订,存留三百零五篇,概称三百篇。即流传至今的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孔子对诗的教育作用评价很高:“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他认为“不学诗,无以言”。又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书即尚书

31、,是中国最古的一部史料总集,上自尧舜,下至春秋初期。相传孔子共搜访到三千多篇,他去其虚妄,删其重复,将余下的百篇编篡成书。但经过秦始皇焚书后,到汉代只留下二十八篇。孔子编辑和传授书的目的就在于宣扬三代圣王之道,特别是西周文王、武王和周公的德政,使后人得到精辟的历史借鉴。礼为孔子选取士人必须学习的各种礼制,共十七篇,就是流传至今的“三礼”之一的仪礼。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孔子认为“立于礼”必须从自我修养上下功夫,能从心理上克制自己不符合礼的不正当欲望,即“克已复礼”,在言行上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能违背礼的要求。相传孔子曾编过乐经,但后人从

32、未见过。孔子爱好音乐,也很重视音乐之教。孔子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把礼教和乐教视为政治的重要手段,认为“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他指出:“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强调礼乐是政治和谐的基础。 易本是一部占卜的书,由阴阳组成八卦,两两相叠,又构成64卦和384爻,孔子十分喜欢易,他对易经作了传,摈弃了其神秘色彩,而将其作为哲学和政治伦理思想来传授,使易成为儒家的一部经典著作。春秋第一部编年史,由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整理而成。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春秋记载简略,而寓意深刻,

33、所谓“微言大义”。后人认为孔子作春秋的目的是“正名分”,“寓褒贬”,“明善恶”,所以学习春秋主要是以史为鉴,培养政治道德观点。六书是孔子制订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套,也是最著名的教科书,除乐经外,其他五本经典成为汉代以后中国封建官学和私学所使用的基本教科书。它们与四书一起成为隋唐之后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四书五经)(二)技能教育:文武兼备(三)道德教育:仁、礼(四)教育内容的评价:德上艺下 五、教学原则和方法(一)如何教:启发诱导 孔子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倡并运用启发诱导教学原则和方法的教育家,比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早几十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非常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

34、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启发教学就是启发诱导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必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逻辑推理能力。 子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子日:绘事后素 子夏:礼后乎 子日:启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因材施教 是孔子最成功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个成功地运用因材施教的伟大教育家,首先承认、了解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教学。 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即后人所谓“孔门四科”。(二) 如何学立志有恒,锲而不舍 孔子认为立志是至关重要的,所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 告诫“立志在于有恒”。他常以自然为

35、例阐发这个道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冉求说:“力不足也”时,孔子批评他“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汝)画。”以力不从心为借口而放弃学业,是画地为牢,半途而废的懦夫行为。虚心笃实,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 提出治学四原则:“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孔子首次将学与问联系起来,这就是“学问”一词的由来,学与问相联,揭示了人们探求知识的途径与规律,对指导学者治学是大有裨益的。学思结合,学思并重 孔子认为学是思的前提基础,不学而好思,虽知不广矣。思是学的升华和提高。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36、”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怠 学行结合,学行并重孔子强调“学以致其道”、“学以致其用”。 孔子的行,不仅指实践,还包括对学习行为复习、练习。“学而时习之”、“温固而知新”。 孔子在指导学生治学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十分丰富,不仅包括以上所提的几点原则、方法,还包括培养学生好学、乐学的精神等。孔子提出学习必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把别人要求他学习变成学生自己要求学习,变苦学为乐学,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等,可以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早提倡愉快教学的人。好学,乐学 培养学生好学、乐学的精神。 必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把别人要求他学习变成学生自己要求学习,变苦学为乐学“

3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择乎中庸 “过犹不及”。中庸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更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 六、论修身原则和方法(一)立志有恒 孔子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人格,强调立志的重要,他是我国教育史上最早提出立志问题的教育家。(二)安贫乐道 君子学道,“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从改变情绪和陶冶精神入手,这成为东方传统道德的灵魂。 善于处理物质利益和远大理想之间的关系,做到见利思义,义然后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三)推己及人 孔子教育学生不是以个人独善其身为准则,为目的,而是希望学生明确个人在家庭、集体、国家、以及自然界中的地位、责任和义务,借以促进人伦社会关系和天人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38、(四)克己内省 孔子最强调克己内省。要求在自我修养上下功夫,经常进行自我省察和自我批评,严格要求自己,克欲制情“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如何进行克己内省? 1.主动防范,把错误的思想和行为消灭在未生和萌芽状态之中。 2.当个人与他人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应该“反求诸己”。(五) 改过迁善 人非圣贤。“过而勿惮改”,“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 择善从之。要多学习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对别人的缺点和不足,应该引以为戒。 闻过则喜。“好勇”“兼人”的子路 “闻过则喜”,颜渊能够“不迁怒,不贰过”。(六) 言行一致 听其言而观其行 “言必信,行必果” “慎于言而敏于行” 七、论为师之道(一)以身作

39、则,言传身教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有言之教”和“无言之教”结合起来。子日:“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孔子相信“无言之教”的威力。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二)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子贡:“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子日: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正唯弟子不能学也。”(三) 爱护学生,无私无隐 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是一个教师成功必须具备的条件,也是师德的重要内容。孔子说过:“仁者爱人”、“智者知人”

40、。教师是仁者也是智者,教师应热爱关心学生品德和学业。 “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爱护学生,能够不叫勤劳吗?忠于他们,能够不教诲吗?又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孔子对学生的为学和为人毫无保留,做到了“无私无隐”。(四) 讲究教法,循循善诱 教师要讲究教学方法,善于启发学生的心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教师必须自己经常温习故业,实践故业,融会贯通,做到有新的领悟、新的创造,才能胜任教学工作。教师不仅给学生以知识,还要使学生独立求知,独立思考,并能做一个有道德、有情操的人,这样才算是好的教师。(五)教学相长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 八、

41、孔子在教育史上的贡献及影响作为一个真诚的教育家,孔子是极富于首创精神的。他一生抱着追求真理和作育人才的愿望,在自由讲学的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的教育思想和经验,乃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从我国古代教育史的发展看,许多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重要思想和言论,大都可以直接追溯到孔子。孔子的贡献有哪些?首创私学,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下移。重视教育,充分发挥教育的社会作用和对人才培养的作用。主张培养君子,提出与世袭制相对立的原则“学而优则仕”。整理典籍,保存古代文化遗产,进行了教材建设“诗、书、礼、乐、易、春秋”。提出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强调立志有恒,克己内省,改过迁善,身体力行等品德修养的

42、基本原则。创立教学原则,极力主张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倡导尊师爱生,提出了作为一个理想教师的基本要求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护学生,无私无隐;讲究教法,循循善诱。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世界发生过广泛影响。孔子思想最早传入东方的朝鲜、日本、越南及其他东南亚国家,形成了一个“中国文化圈”。16、17世纪来华的传教士利玛窦,殷铎泽等人翻译了四书、五经,并合编了中国之哲人孔子,尊称孔子“国学仲尼,天下先师”。孔子的思想,特别是他的道德教育思想便成为中国文化象征。 当然也有局限性。第二节 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事业,他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43、 视为人生三大乐趣之一。四十岁以后,他带领弟子游历各国,往来于诸侯之间,处处受到礼遇,度过了二十年的时光。晚年回故乡专事教学与著述。他的弟子很多,著名者如万章、公孙丑、乐正子、公都子、屋庐子、孟仲子等。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孟子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思想经验。孟子七篇是研究其教育思想的主要资料。该书一般被认为是他的弟子对孟子言行的记述,也有人说是孟子本人的著作。 一、论教育作用 孟子论教育作用,是以其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为基础的。一方面强调教育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又强调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一)在政治上,孟子主张“施仁政”,其中心是“民本”思想。认为仁政的根本在“得民心”,而教育又是“得民心

44、”的最有效的手段。他认为好的行政管理还不如好的教育。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仁政必须辅以善教,善教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 (二)在哲学上,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是先天所固有的,是至纯至善的,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就是因为人有善性。不过孟子所说的性本善,并不是说人性中具有纯粹的完全的道德,只是说人性中具有“善端”,即善的因素或萌芽。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而要做一个完善的人,仅有同情心、正义感、礼让态度和道德判断能力这四个善端是不够的。人之贤愚,还取决于对这种先天的善端能否存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单元课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