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和信息技术教学原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和信息技术教学原则.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和教学原则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信息技术教学与其他课程的教学既有共性亦有不同,随着课程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信息技术教学在延续自身传统的同时,又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也对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实施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教学目标:在多元化和全面性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一个丰富而全面的能力体系,有观点认为,包括信息技术知识、技术、人际互动、问题解决、评价调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六大方面。信息素养对信息 技术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和落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要重视问题解决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力求知识传授和能力发展的统一;要重视 学习能力的培养,从机械模仿、单纯接受
2、向学会学习跃迁;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力求认知、情感、态度和谐发展;要重视信息文化的内化,力求技术教育与文 化教育的完美统一。二、教学对象: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建构转向 由被动向主动转向,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作为施教客体的学生转变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反对将学生作为“扶贫对象”在教师控制下按 既定路线被动学习,提倡将学生作为学习的“自强标兵”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使学生有知识的“容器”转变为知识的“发生器”。三、师生关系:构建民主平等的和谐关系教学的平等性和合作化:现代教育提倡民主化的教学,不仅学生之间要结为互助的合作关系,教师也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在平等中对话,在合作
3、中教学,而不是教师控制学生甚至“压迫”学生。教学的情感性和人性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情感的外显对学生既能起到良好的熏陶、感染作用,又能沟通信息交流的渠道而学生良好的情感的激发和培养不仅带来了学习的新动力,而且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发展也有莫大的好处。教学的互动性和多边化: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和多边化指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和多边交流,以避免教学过程异化为教师单方面的活动过程,使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反馈,以至于窒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教学方法:以教学需要为中心教学方法要有针对性:要 针对学生的准备状态、教学内容的特点、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适用范围、已有的软硬件条件和教师自身的
4、素养条件等,综合权衡,选择和使用合适的教学方 法,而不是无原则地仅凭个人好恶或者因循传统,盲目地或者随意地选择使用。特别是有关态度和情感方面的教学目标,它与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不 同,各有其适用的教学方法,比如前者可以开展课堂讨论,作品欣赏等方法开展教学,后者则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要有灵活性: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条件及其变化灵活选用教学方法,灵活性与针对性是相连的,灵活选用的目的主要是要保证教学方法的针对性,要使教学方法具有针对性就必须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选择和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丰富教学过程,而不是用一种或者几种教学方法一教到底,长期没有变化。多样
5、化与针对性和灵活性也是相互关联的,能做到针对性和灵活性基本可以保证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多样化的教学需要灵活、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五、教学过程:贴近生活、探究学习和因材施教贴近生活:突出体现在教 学过程要贴近学生打得学习和生活经验,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经验实质在于连接学生的已有经验,唤 起学生的学习愿望,并以此作为出发点,更好地改造和拓展学生已有的经验。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这两种“贴近”方式。探究学习:指教学过程要 克服以往单纯依赖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做法,重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通过自身的探讨和研究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在探究过
6、程中培养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和启发,给学生以帮助并留下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而不是“不厌其烦地对学习者倾其所有,历数菜单,盲目地试图提高学习者操作菜单的 水平”。因材施教:指教学过程要 从一刀切和整齐划一向因材施教转变,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特色发展。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由于受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不平衡 的制约,地区与地区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即便在同一个学校的每一个班级内部,学生信息技术的起点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导致长期以来,小学,初中、高中各 学段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和目标都是从“零”开始的。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生零起点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学生
7、与学生之间的差异仍将客观存在,需要我们因材施 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学习需求。第二,为了兼顾学生的特殊发展,需要我们主动地去发现和培养有专长的学生,正如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所指出 的,“学校还要善于发现确有信息技术天赋和特长的学生,并给予专门的培养。”信息技术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目 标、教学的客观规律,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制定的、为教学工作所必须遵循的一般原理或准则。在分析信息技术新课程所提倡的课程理念、目标和内容,总结 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融入了传统意义上的一些教学原则,如量力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从而形成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四大教学原则: 基础性与
8、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的原则、信息技术与日常生活和学习相整合原则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原则。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原则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是 针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提出来的,它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人类社会已经迈入了信息社会,信息技术成为一种基础性工具,信息素养成为社会公民的一项基本素 养。这种社会背景就必然要求我们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这种基础文化素质的培养。第二,信息技术以及信息社会是不断朝前发展的,但这种发展又是依赖于一定的基 础,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的朝前发展。这种历史发展规律,见之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一方面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不仅要为学生打牢知识基础,也要让学生掌握
9、 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授之以“渔”,让学生的信息素养保存可持续发展,适应技术时代的瞬息万变。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既要注重基础,也要适度反 映一些新的技术,是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对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有所了解,也增强对信息技术发展前景的向往和对未来生活的追求。第三,学生的心智发展 存在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成熟的客观规律,而信息技术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技术深度和文化内涵上有存在程度上的不同区分。学生心智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这些特点,主 要体现在信息素养的培养,要求教师把握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注意内容难度、深度、广度上的取舍,坚持基础性与发展性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一 般发展。在信息
10、技术教学过程中,贯彻基础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需要注意以下三点:一、重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态度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夯实根基一般而言,越是基础性的知识越具有普适性和迁移性,也就越适用于现在中小学的素质教育。而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产生学习迁移的重要条件,有利于学习者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 学内容的选取上,应该突出“基础性”原则,学习内容,应该是信息技术领域里一些相对比较稳定的东西,是学生将来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能够利用的或者能迁移到 其他领域中去应用的。例如,信息和信息技术的重要价值、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工作流程、
11、信息获取以及一些加工手段,等等。二、以发展的眼光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一般发展这里所谓的发展眼光,一是指教学过程的发展,而是指教学内容的发展;两者体现在学生身上,则是要动态地认识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水平,并以其信息素养的提升为指归,实质上这也是现代教育哲学所倡导的“发展本位”教育价值观的重要体现。1.教学过程的发展性苏联教育学家维果茨基提 出“最近发展区”理论,他将学生在成人指导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之为“最具发展 区”。他认为对于教学而言,重要的不是着眼于学生现在已经完成的发展过程,而是关注那些正处于形成的状态或正在发展的过程,要
12、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 他同时指出,教学应促使“最近发展区”的形成并使之不断变化。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也 应遵循“最近发展区”的原理,使教学有一个适当的起点,并使教学过程动态发展,使学生信息素养水平获得持续提升,绝不可满足和停留在学生已经达成的能力水 平。由于没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教师能根据不同的水平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并提供完成任务的各种支持条件,或使学习任务具有一定的开 放性,允许学生在任务框架下自主确定具体的学习任务,等。2.教学内容的发展性信息技术本身是不断发 展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为了适应各种需求研究和开发出来的信息技术新成果,以及在现有成果
13、基础上的升级或改造产品,都在不断地产生;另 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大众化或普及性本身就是相对的,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如此看来,适时的调整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甚至是课程体系还是很有必要的,也就使得中小 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教学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特征。因此,教师要保持对信息技术最新进展的关注,保持对社会信息化进程中出现的新现象的关注,以便及时发现 新问题,补充新知识。三、加强学习方法的培养,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变化的适应能力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发展 速度快、知识更新周期短,光靠在学校的有限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从未来来看,信息技术是支持信息时代公民进行终身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因此,提高学生对信息 技术发展变化的
14、适应能力,学会学习,即是当前教学的需要,也是培养信息时代公民的需要。换句话说,信息技术教师应当注重学生们学习方法的培养。首先,信息技术教师应该 在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前提条件之下,注意归纳和总结信息技术的基本特征和一般发展规律。其次,信息技术教师要利用平时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会自 主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各方面能力。最后,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学习结果的评价,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在具体工具的使用中,认识其优点、发现其不足,培养批判意识。总之,只有坚持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我们才可能为中小学学生创造这
15、样的一幅图景: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起点,以教师教学为支点,以学习方法为杠杠,挑起学生未来发展的朝阳。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原则人们已达成共识,新世纪合格人才应该具备两项基本品质:一是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二是充分发展的优良个性。全面发展不是平均发展, 个性发展也不是自由无序,两者相辅相成。一方面,个性培养的最终结果必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没有个性的健康发展就不可能有高层次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全 面发展的目的不是消灭差别,泯灭个性,恰恰相反,就是要在注重学生各方面素质全面提高的基础上,尽可能培养、鼓励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也就是说,全面发展总 是表现为个性的不断发展和丰富,个性发展也必然伴随全面发
16、展而不断升华和完善。由于区域经济的不平衡, 导致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即使对同一所学校来说,由于学生来源不同,基础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时信息技术课 程作为一个具有内在特殊性极强的科目,不同学生对其有这不同的适应性。具体落实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则要求教师做到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共同施教与因材 施教的辩证统一,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努力。一、教学目标上,在达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设立多级目标首先应使全体学生在三维 目标上获得全面发展,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同时根据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和能力上的差异设置多级教学目标,对应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进行分
17、层次教学。对于 基础不同的学生,在教学目标上,不能完全相同,如果采取一刀切的做法,无疑会增加后进学生的学习难度,减弱优秀学生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水平的动力。二、教学内容上,在实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设计多种学习任务、使用不同的软件工具教师要充分的了解学生的 兴趣爱好和特长,一方面,教师应该针对差别设计不同的学习内容和任务,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针对学生能力水平的差异,提供不同难度水平的学习任务。另一方 面,在完成任务的软件工具的选择上不强求一致,例如在文字处理方面,有些学生擅长Word2000,有些同学擅长WPS,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让学生 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软件工具。三、教学策略上,在实
18、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认知风格给予不同的教学指导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认知 风格,有些学生喜欢独立地制定解决任务的方法,表现出很强的“场独立性”,而有的学生则经常依赖于教师提供解决任务的线索和启发,具有明显的“场依存 性”;有些学生善于用复合思维,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问题范围,直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些学生则可能具有发散性思维优势,喜欢沿着多个 方向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有些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倾向于深思熟虑而错误较少,而有些学生则倾向与快速做出反应而常常出错。面对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 来的种种认知风格的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
19、和指导,鼓励不同意见和思路的迸发,鼓励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方式和方 法。四、教学组织形式上,在实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将集体教学、小组合作与个别指导有机结合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和需 要,有效使用各种教学组织形式,以适应不同认知方式、不同知识水平学生的发展。对于基础性的内容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出的共性问题,可以采用集体讲授 的形式;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采用个别辅导的方法为其奠定必要的基础,消除他们的恐惧感和畏难感,增强其学习的信心;对于一些优秀学生,可以提供多 样化的自主探索空间和条件,给予专门指导,使其能够得到充分提高。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方法,变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优势资源,让学生在合作交流
20、中互相学习并充 分发挥各自的长处,协作完成学习任务。总之,信息技术课程要求教师在承认、尊重学生差异的前提条件下,既照顾个体差异,又体现教育水平,在此基础上展开多样的教学。需要指出的是,这其中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寻,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创造。信息技术与日常生活和学习相整合原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风起云涌,世界各国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加强学科知识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当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强调以学习者的经验、社会需要和问题解决为核心的课程整合,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解决问题和进行综合实践的能力。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具有 明显时代特色的工具性课程,同时又是一门基础性课程。作为一门工具性课程,只有将其应
21、用于实践中,学生的学习效果才能有效提高。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其教 学中的技术训练并不以作用于学习者的未来职业发展为主要目标,而是定位于他们当前的学习和生活服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更应该将学生对信息技术与其日常生活和学习有效结合,即,一方面信息技术的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教学要贴近学生的日常学习。一、信息技术的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要充 分发掘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内涵,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体现在物质文明的建设方面,要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信息 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体现在精神文明的建设方面,
22、鼓励学生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并在此过程 中分享思想、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强友谊,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1教学场所的拓展除了普通教室、计算机 房,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特别是在涉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时,可以适当将教学活动延伸到校园活动场所、电脑市场、相关的企事业部门和行政部门、博物 馆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活动场所,引导学生在实践、参观、调查等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需要指出的是,信息技术教学主要还是以教室和机房为主 要阵地,在里面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去市场上亲身走一遭”只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不见得非要如此,况且占用时间较多,应适度把握,不可滥
23、用。2教学时间的布置教师不仅要结合教学实 际,为学生安排可以在课堂上完成的任务,也可以根据条件适当把一些学习任务安排在课外时间中去完成,以便学生能更方便地在实际生活的体验中学习信息技术, 使课堂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践连续起来,当然,必须注意时间上的适度把握,以不过度占用学生时间、不加重学生负担为前提。3教学内容的设计可以适度设置贴近学生生 活经验的“真实”学习任务、典型案例、研究型课题或活动课程等。不仅可以把来源于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引入教学,也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吸收学生参与校内 机房建设与管理、校园网络建设与管理、学习资源的建设等等。以此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学技
24、术”与“用技术”融合在一起,让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二、信息技术的教学要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 两种不同的取向,其一是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其他课程的建设;其二是立足于信息技术课程,在坚决反对学科本位的基础上,一方面要将 其他课程的内容结合到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来,另一方面要利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课程自身的教学。1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整合其他课程的内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总是要有一定的学科知识作基础,学生在利用这些学科知识基础支持信息技术内容学习的同时,也巩固和加深了对它们的理解和掌握,甚至有可能从中得到新的启迪而获得新知。2利
25、用信息技术支持信息技术课程自身的教学我们常常重视将信息技术 应用于其他课程内容的教学,却往往忽视了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自身的教学。信息技术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对象,而且也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教师支持教学 的工具。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可以应用已经具备的信息技术基本技能去获取与当前学习内容相关的支持资料,管理与当前有关的学习资料和成果,表达学 习信息技术所遇到的疑惑,获得老师和学生的启发和解答,交流学习信息技术的经验、感受,利用信息技术与同学合作完成某项任务。教师则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 教学事务管理,为学生创造学习条件,等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原则在过去的计算机教育时 代,科学主义
26、教育价值观曾一度占据统治地位,以至后继的信息技术教育也深受影响。但是,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来说,其文化教育意义和人文主义教 育价值观的凸显已是大势所趋。正如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要体现“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的课程目 标”,并明确指出“选修部分强调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简述所谓科学教育,就是指以征服、改造自然,促进物质财富增长和社会发展为目的,向人们传授自然科学技术知识,开发人的智力的教育,它是以科学主义的工具理性为教育价值取向、以社会发展需要为标准的功利性教育价值观。所谓人文教育
27、,就是培养 人文精神的教育,以人文主义价值理性为教育价值取向的教育。它通过把人类积累的人性精神、审美情趣与文化传统传授给下一代,以期使人能洞察人生、完善心 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找到合适的生存方式。人文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人性教育,他是以个体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以个人发展需要为标准的非功 利性的教育价值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在信 息技术教学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有着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科学教育注重,知识、技能、原理的掌握,以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人文教育则强调探求信息技术对人 生生活的影响和意义,人在信息社会中的生存方式和价值取向;科学教育追求的是速度和效率,人文教育追求的是体验与沉浸
28、;科学教育追求的是精确性和简约性, 人文教育追求的是生动性和丰富性;科学教育强调客观技术的掌握,人文教育强调的是主观情绪的享受;科学教育的教学评价标准是定量和统一的,人文教育的教学 评价标准是定性和多样的。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重要性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都各自有其合理的内核与现实价值,也各自有自己的局限与不足,两者体现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因此,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就显得异常重要,这种重要性具体在以下两个方面:宏观上,人文教育融入科 学教育已成为社会发展之必然。以信息技术为第一发动机的知识经济大大地提高了经济发展水平,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标准。然而它
29、在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 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匿名性、网络化等特征,也使人类社会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网络病毒的泛滥,网络犯罪的此起彼伏,网络文化殖民的潜移默化,等等,都 将给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极大的伤害。由此可见,信息技术越向前发展,人类社会就越是需要信息技术的人道精神、道德规范,和价值准则。而这些精神、规 范和准则又绝非信息技术本身所固有的,技术本身是价值中立的,而使用它的人却不一定是价值中立的。微观上,作为个体人的生 存与发展呼唤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个体有着各种需要,而且只有在这些需要不断地得到满足的条件下,他才能够生存、发展并不断自我完善。一方面,人有 使用计算机、网络等信
30、息技术工具的使用方法和能力,而个体的这种能力必须通过较系统地接受科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才能有效地获得。另一方面,人同时也是有自我 意识、有情感、有意志、有理想的社会化了的人,具有对真、善,美,对友爱、爱情、尊重,对自我实现的精神需要。总之,科学技术将继续长 足进步,这是可以预期的,因为人类创造的工具理性已经赢得了无可阻遏的前行势能;而人类的价值理性还较为脆弱,我们往往并未寻找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对 于基础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教育来说,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具有“百年积德”的自觉,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思路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有别于一般的人文教育
31、,它的主要任务在于塑造与人的技术行为相关联的人文素养,因此,可行的途径就是在信息技术教育中融合人文教育的精髓。所谓融合,通俗的说,就 是相互融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浑然一体的状态。因此,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不是两者的简单调和或相加,而是高层次上的融合。这种融合是全方 位的,涉及教育思想、教育价值观、课程研制、课程实施等课程建设的各个方面,同样也体现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教育的教学过程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相连的环节:其一是感受,要使学生在亲历信息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到信息技术的作用与价值。其二是感悟,让学生感悟到信息活动中的合作和探究精神,感悟到信息作品的风格
32、、情调、美感以及蕴含的情感;其三是理解,理解问题解决过程中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角度和立场,理解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理解信息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态度;其四是表达和交流,乐于同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并能用适当的信息表达方式适时、主动、清晰、生动、流畅地表达出来,善于倾听、理解和包容他人意见,和谐、融洽地进行讨论,主动、辩证地吸收他人观点和思想;最后,也是最终的目的, 是获得精神的自由和升华,个性化地感悟信息活动中的人与技术、人与人的关系,内化社会成员应承担的责任,建立稳定的态度和健康的行为习惯,形成与信息社会 相适应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价值观和责任感。无论哪个环节,对于教师而言,最根本的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情感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