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弗洛伊德荣格分析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格心理学弗洛伊德荣格分析心理学.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人格心理学第一节 人格心理学概述一、 人格心理学特点(一) 人格界定:“人格”一词源于拉丁文,原意指面具,意味着在人生的舞台上,每个人都有着公开的、一个展示给大家的自我,即个体所显示的社会性特征,与此同时每个人也都有着内心隐秘的自我,它决定了人格外在的表现,也相对稳定。人格由生理和心理不同层面因素构成,包括个体过去、当下和未来不同时间形成的心理因素影响,尤其是人际交往过程和经历是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二) 人格心理学研究特点:1、科学的风格;2、哲学的风格;3、艺术的风格。二、 人格研究(一) 人格研究的一般方法论原则:理性演绎和经验归纳分别为理性主义者和经验主义者所强调,科学研究是理性主义和
2、经验主义思维和探究方式的结合。在人格研究中需要对特定的研究对象进行资料的收集和精心的观察,同时也需要理性的设想和理论的抽象。在人格研究的过程中,理性的思考探索和经验的收集整理是共同运作的。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观察和实验验证,再进一步思考,如此相继循环,从而获得研究对象给出有意义的解释。(二) 人格研究的主要途径1、 人格的临床研究:人格的临床研究途径是对个体作系统的、深度的考查。其优势在于能提供充分的观察机会,使研究者对多种多样的人格现象和人的整体机能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从而形成无数新的假设并加以进一步观察。其局限在于这种研究途径很难将一些临床上所验证的观察结果转化为在严格实验室控制条件下的
3、具体假设。2、 人格的相关研究:人格的相关研究通常使用统计测量来建立个体间已存在差异的那些测量集之间的联系或相关性。其优势在于其资料收集的量大而迅速,其局限在于在信息的获取上完全依靠个体的自我报告,因此在信息的真实性和确切性方面就会存在问题。3、 人格的实验研究:人格的实验研究旨在通过对变量作系统的操纵以建立起因果关系,强调对变量的严格控制。(三) 人格研究的具体方法1、 资料收集: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布洛克将人格资料的来源分为LOTS四种,L指life,指个体的生活史资料;O指observation,指由一些观察者对个体进行观察后所得出的资料;T指test,指通过一些测试或实验程序,或得被试在测
4、试中或实验情景里的一系列地反应记录;S指self-report,指自我报告资料,这类信息主要来自于一些自陈式问卷调查和量表测量。2、 研究验证 (1) 实验法,包括实验室实验、准实验和现场研究设计。实验室实验可以运用各种有效的控制手段,对研究对象所涉及的相关变量的关系进行准确紧密地把握。 (2) 现场研究,在人们的实际工作、学习和生活情景中,对研究对象所包含的各种复杂因素进行考察。 (3) 准实验研究,是由心理学家坎贝尔和库克提出的。 (4) 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的交谈来收集有关对方心理特征和行为的数据资料的研究方法。 (5) 问卷调查法,是通过书面形式、以严格设计的心理测量项目或问
5、题,向研究对象收集研究资料和数据的一种方法。 (6) 测验法,采用公认的、特定领域通晓的人格测验来进行研究、了解或评定个体的人格特征。(四) 人格心理学的现状和发展第二节 人格特质理论一、 奥尔伯特的人格特质理论(一) 简介:奥尔波特认为人格理论应从人格的内部机制而不是外部环境进行解释;人格不是已经形成的东西,而是正在形成的东西;应该寻求目前和未来的动机,而不是追溯过去。(二) 健康人格:奥尔波特认为,健康人与神经症者的区别在于,健康人的行为动机基于未来,神经症则受制于过去。健康人的自我统一体具有机能自主性,不断自我调节和发展。奥尔波特提出健康人格具有六个特点:1、自我广延的能力(自我意识广延
6、);2、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人际关系融洽);3、情绪上的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自我接纳);4、具有现实性知觉(善于准确评价情景);5、具有自我客观化的表现(理解自我与理想自我);6、有一致的人生哲学(统一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三) 特质及其类型:奥尔波特把特质作为一种人格测量的单位,特质等值于动机或意向,具有动力性。特质具有广泛、持久、相对稳定的用于推测和解释人类行为的特点。特质可分为个人特质和共同特质;个人特质可分为枢纽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二、 卡特尔人格特质研究(一) 简介:卡特尔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将因素分析的统计方法应用于人格心理学的研究。(二) 人格十六因素三、 艾森克人格特质研究
7、(一) 简介:艾森克强调人格的生理特质,因而对注重潜意识的精神分析持有异议,欣赏行为疗法。(二) 人格特质研究:艾森克将人格特质分为三个纬度:1、内外倾;2、神经质;3、精神质。高分神经质的特征是情绪易变,倾向于强烈的情绪反应,而且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平静下来。比一般人更容易激动、动怒和沮丧;低分特征是很快从困境中摆脱出来,情绪很少动摇不定。高分精神质的特征是往往被看成自我中心的、攻击性的、冷酷的、缺乏同情的、冲动的,对他人不关心的;而低分者表现为温柔、善感等特点。艾森克认为人是生物社会性的动物,具有特殊的方式对环境产生反应的倾向,但这些倾向能在社会要求下有某种程度的改变。因此遗传环境的交互作
8、用才产生行为,其中遗传的生物因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艾森克采用三种方式来证明基本的人格类型具有很强的遗传基因基础:1、跨文化的一致性:三个纬度在不同文化中被广泛发现;2、跨时间的一致性:个体的基本反应类型在不同的时间没有明显的改变;3、选取特定的样本来证明其遗传性:对双生子的研究表明基本人格类型具有很强的遗传性。 四、 “大五”人格特质(一) “大五”产生背景(二) 人格五因素:N神经质、消极情绪、神经过敏;E外向、有活力、热情;O直率、创造性、思路开阔;A随和、利他、有感染力;C尽责、拘谨、克制。第三节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一、 精神分析的起源 (一) 弗洛伊德简介 (二) 精神分析理
9、论的思想渊源 二、 人格驱力 (一) 驱力探源和驱力运作:弗洛伊德认为,推动心理活动的动力,来源于生物体本身内在固有的能量。 (二) 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三、 人格结构学说 (一) 精神层次 (二) 人格结构四、 焦虑及其表现(一) 焦虑类型:焦虑是一种紧张的状态,主要来源于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冲突。1、 现实性焦虑:自我感知到外界环境中真实的威胁,由此引发的焦虑。2、 神经性焦虑:本我和自我之间冲突,担心本我冲动会战胜自我引起的恐惧感。3、 道德性焦虑:超我和自我之间冲突,即自我受道德良心自责引发的罪咎羞耻感。(二) 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缓解焦虑的防卫功能。防卫机制有两项共同的特性:1、
10、不是否定事实就是扭曲现实;2、在潜意识的层次上运作。以下是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1、 压抑:最重要的心理防御机制之一,是许多其他自我防卫的基础与精神异常的根源。其作用是将一些具有威胁或令人痛苦的想法或感觉排除在意识之外。当一个人的某种观念、情感或冲动不能被超我接受时,就被潜抑到无意识中去,以使个体不再因之而产生焦虑、痛苦。这是一种不自觉地主动遗忘和抑制。2、 否定:通过拒绝看见或拒绝面对不愉快的现实来减轻焦虑,保护自己的情感不受伤害。例如拒绝讨论使自己不愉快的话题,忽视存在的问题等。3、 反向或反应形成:为了防范具有威胁性的行动,不让真实欲望被表达出来,以对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表现。例如用浓烈的爱
11、来掩饰心中的恨或者用讨厌来掩饰喜欢。4、 投射:将自己无意识的想法和冲动归为他人的,以免除自责的痛苦。例如自己有无意识的偷窃欲望,看别人都有偷窃嫌疑。5、 转移:是一种解除情绪压力的方式,将情绪上的冲动转移发作在较安全的对象上,甚至转化为躯体症状表现出来,从而避开心理焦虑和痛苦。6、 合理化:给自己的行为赋予合理的、正当的理由,使自己的特定行为显得合理,并有助于减缓所受的打击。合理化的形式有酸葡萄和甜柠檬两类。7、 退化:指行为方式退回较不成熟的阶段。在面临巨大压力或挑战时,以不成熟、不恰当的行为来回应,以减轻内心的焦虑。8、 固着:行为方式发展的停滞和反应方式的刻板化。9、 自居:表现为通过
12、攀附别人提高自己的价值感,借他人的光彩来荣耀自己。10、 认同:是发展的重要因素,例如儿童通过认同父母而成长。11、 补偿:指借助培养出正面的特质来弥补自身的缺陷、弱点。12、 幽默:指以幽默的语言或行为来应付紧张的情境或表达潜意识的欲望。13、 升华:是将受挫的欲望或冲动改头换面,以一种积极的、可被社会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第四节 新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一、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一) 埃里克森简介:艾里克森的自我心理学理论广泛渗透到社会科学诸领域。(二) 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艾里克森更强调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艾里克森认为,心理社会力量有赖于调节个人生命周期的总过程,有赖于世代相传,同时有赖于社
13、会结构。所有三者都处于共同的进化之中。1、 0-1岁,基本信任vs.基本不信任2、 约1-3岁,自主vs.羞却和疑虑3、 约4-6岁,自动性vs.内疚4、 约6-11岁,勤奋vs.自卑5、 约12-20岁,同一性vs.同一性混乱:青少年在不断地对自己的社会身份进行探索确认,从而逐渐获得一种自我同一性。6、 约20-24岁,亲密vs.孤立7、 约25-65岁,繁殖vs.停滞8、 约65岁至死亡,自我完善vs.绝望二、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一) 阿德勒简介(二) 寻求优越:阿德勒的理论强调寻求控制感、力求完美和克服自卑是人类的本能。当个体的自卑情感已经无法起到激励的作用,已经成为他们自身发展的一道
14、难以逾越的屏障时,阿德勒称之为“自卑情结”。(三) 社会兴趣:阿德勒认为要避免陷入自卑情结,关键在于发展个体的社会兴趣。个人通过对社会事业的贡献而产生自尊和被重视感,另一方面也因为服务社会而正向补偿了原有的自卑感。以阿德勒之见,社会兴趣是全人类和谐生活、相互友好、渴望建立美好社会的天然需求。阿德勒还指出个体在一生中都必须解决的三个重要任务:职业任务、社会任务、爱情和婚姻任务。(四) 生活风格:阿德勒将每个人所拥有的、独特的、追求优越的方式称为生活风格。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生活风格,这是因为每个人对生活的意义有着不同的理解和领悟。这种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和领悟无形之中深深的影响着每个人为人处事的方式。
15、一个人如果有着积极的生活风格,那么他必定有着积极的社会兴趣。个体对自身优越的追求将通过为社会所作的有价值的事情而实现。一个人的生活目标如果过于狭窄,从不考虑社会意义,那么他就容易形成错误的生活风格。阿德勒根据社会兴趣状态,描述了四种典型的生活风格:1、统治支配型:这一类型的人倾向于支配别人,别人必须听从他的观点;2、索取依赖性:这一类型的人希望从别人那里获得一切,极力通过对别人的索取来满足自己的需要;3、回避型:这一类型的人总是回避问题,以这种应答方式来获得对问题的解决,往往抱着碌碌无为的态度,避免失败,以这样的方式来赢得他们的人生;4、社会利益型:这一类型的人往往正视问题,努力积极地寻求一种
16、创造性的有益于社会的方式来解决所面临的难题,这种类型的人往往拥有正确、适宜的社会兴趣,他们更有可能获得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阿德勒人为,心理治疗的作用主要是改善来访者的生活风格,他还设计了通过最初记忆、出生顺序和梦分析来访者生活风格的方法。三、 霍妮的社会文化理论(一) 霍妮简介:霍妮强调社会和环境条件在形成人格方面的重要性。她断定,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代中的人们所经历的各种问题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是由特定的文化因素所决定的。霍妮认为,个体的社会经历决定了它是否会产生心理障碍、会产生什么样的心理障碍。(二) 神经症形成:霍妮对传统精神分析学的修正,主要表现在她以文化决定论取代了弗洛伊德的生
17、物决定论。她认为产生神经症的个人内心冲突,虽然不排斥性压抑、遗传禀赋、童年经历等个人特征,但本质上它却来源于一定社会的文化环境对个人施加的影响。霍妮在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一书中,对神经症人格进行了精彩而透彻的分析。1、 基本敌意和基本焦虑:在生活中,父母总有着损害儿童安全需要的行为。儿童多次受到这样的对待后,就会对父母产生一种基本敌意感。然而,儿童为了生存、为了得到父母的照料又必须压抑对父母的敌意。另外,这种敌意并不只是针对父母,它还会泛化到整个周围的环境和人。儿童会发现一切事物和一切人都可能有潜在的危险,于是就会体验到一种基本焦虑。霍妮认为,基本焦虑在精神病症中起着根本作用,他与基本敌意不可
18、分割的交织在一起。2、 降低基本焦虑的策略:霍妮提出了十种降低基本焦虑的策略,她称这些策略为精神病症倾向,也称精神病症需要:1、对友爱和赞许的精神病症需要;2、对求助于人生伴侣的精神病症需要;3、对自己狭隘生活圈子的精神病症需要;4、对权力的精神病症需要;5、对剥削别人的精神病症需要;6、对社会承认的精神病症需要;7、对个人景仰的精神病症需要;8、对抱负于个人成就的精神病症需要;9、对自主和独立的精神病症需要;10、对完善和完美无瑕的精神病症需要。3、 健康人与神经症的区别:霍妮认为正常人能够采用适宜的策略,自由灵活的追求这些需要的满足,并且适可而止,具有弹性和现实感。精神病患者则会把某一种特
19、定需要视为生活的焦点,当作他的生活方式,成为他获得自身价值的唯一途径。为了应对更强的焦虑,神经症患者把所有希望再一次更深刻的寄予这种单一的需要中,如此循环往复,不能自拔,以至于出现行为上的偏差,导致神经症的形成。(三) 人际交往方式:霍妮将十种精神病症需要概括为三种类型: 1、 趋向人的活动:霍妮称为依从型,包括1、2、3两种策略,这种类型的人往往通过压抑自己的敌意、需要以降低自己的焦虑感。 2、 反对人的活动:霍妮称为敌对型,包括4、5、6、7、8几种策略,这种类型的人往往认为,如果他们拥有权力就不会受到伤害。 3、 避开人的活动:霍妮称为分离型,包括9、10两种策略,这种类型的人认为,如果
20、他们离群索居,那么就不会受到伤害。(四) 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霍妮的另一个贡献是提出“现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的观点。现实自我包括那些在任何特定的时候都能真正体现我们自己的东西;理想自我反映了人们最希望成为的那种人。在正常人那里,愿望既符合实际又具有动力。在神经症患者那儿,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是分离的,他们会产生一种理想化的自我意象,把理想自我当作现实自我看待,从而无法理解和认识现实自我。 四、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一) 荣格简介(二) 荣格的人格结构说:荣格认为,人格具有与生俱来的整体性,人类所应做的,首先是保护这种整体性,避免它四分五裂,变成种种独立存在的、相互冲突的结构系统。其次是进一步
21、发展这种固有的人格整体,使之达到尽可能的最大限度的分化、整合与协调,实现终极意义上的精神统一。荣格认为,作为总体的心灵包括三个层次: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包含着人们世世代代的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存在人脑中的遗传痕迹。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是原型,原型与本能差不多,是人格中的根本动力。荣格认为存在着许多原型,其中重点讨论了几个:1、人格面具:荣格用以描绘个体公布于众的自我;2、阿尼玛:指男性精神中的女性特征,它使男性具有了慈爱、感性、温柔等女性特征;3、阿尼姆斯:指女性精神中的男性特征,它使女性具有刚毅、坚强等男性特征;4、暗影:与人格面具相对立的原型,它深深根植于生物进化的历史
22、中,包含了在社会生活中无法完全表现出的人的基本动物性;5、自身:是精神中协调整合所有其他组成部分的力量,它体现了人类对整个人格的和谐、完整和整合的追求。集体无意识的中心原型是自身,它是秩序、组织和统一的原型。(三) 中年期特征:1、 中年期人生发展的转折期:荣格认为,中年期遭遇新的危机和人生转折是一个人第一次开始决定生活意义的时期。童年期是个体学习生存技能的时期,个体是父母人格的反映;到了青年期和成年早期,个体面临着新的挑战,有全新的使命,需要将精力指向学习工作、结婚、抚养孩子、社会交际等活动。步入中年期后,个体的发展会出现一个转变:从一个精力充沛的、注重外部世界的人转变到具有更成熟的文化的哲
23、理的和高尚价值观的人。2、 中年期的人格变化:中年期的健康发展是进入个体化,趋向精神的和谐。一个人只有熟知自己的全部精神结构,意识到自己忽略的东西,并加以完美的协调、整合,才能自我实现,达到人格的个体化状态。(四) 人格类型说:荣格从两个纬度区分人格类型,一个是态度(分为外倾和内倾),另一个是机能。荣格认为,思维和情感是理性的机能,感觉和直觉是非理性机能。根据人格的两种倾向性和四种机能,两方面组合,形成了八种性格类型:1、 思维外倾型:按固定的规则生活,客观而冷静。善于思考但固执己见。情感受压抑。2、 思维内倾型:独处的愿望强烈,喜欢离群索居。实际判断力差,社会适应差。智力发达,而不顾现实。情
24、感受压抑。3、 情感外倾型:极易动感情,尊重权威和传统。寻求与外界的和谐,爱交际。思维受压抑。4、 情感内倾型:安静、有思想,比较敏感。对于别人的感情和意见无动于衷。感情冷淡。莫名其妙的孩子气。思维受压抑。5、 感觉外倾型:追求快乐,无忧无虑,社会适应力强,善于交际。不断追求新异的感觉刺激,或许对美食、艺术之类的东西感兴趣。非常实际,直觉受压抑。6、 感觉内倾型:生活受情景所决定、被动、安静、艺术性强。不关心人类事业,只顾身旁发生的事情。直觉受压抑。7、 直觉外倾型:做出的决策不是依据事实,而是凭主管预感。不能长时间坚持某一观点,能很快接受另一观点,好改变主意,富于创造性。感觉受压抑。8、 直
25、觉内倾型:偏激而喜欢做白日梦,观点新颖但稀奇古怪。好冥思苦想,很少为人理解,但不为此烦恼。以内部经验指导生活。五、 对象关系相关理论(一) 沙利文及其人格意象理论:萨利文特别强调人际关系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性,始终把研究的核心放在个体与个体之间。沙利文把人格定义为:人格是重复的人际情景的相对持久的模式,重复的人际情景是一个人生活的特性。人际情景既包括婴儿与母亲相互间的活动,也包括婴儿与一些生活物品构成的情景,以及随着个体的成长而不断变动的、日益复杂的人际、社会情景。一个人有多少种人际关系,那么他就有多少种人格。需要指出的是,沙利文所说的人际关系既包括个人与真实他人的关系,也包括个人与幻想他
26、人的关系,后一种关系对个人生活具有同样、甚至更大的影响和作用。沙利文用人格意向来表示人的社会化和人格的形成。人格意象是个人对他们自己或他人的需要满足或是焦虑中产生的情感、态度和概念的综合印象。沙利文认为,人格意象的形成开始于婴儿认识到自己身体的存在。自我是我们在重要他人对我们的反应中得到的所有经验因素的集合。而在评估他人人格时,个体总是用自己的人格意象去解释他人人格。(二) 科赫特及其自我对象理论:科赫特和其他研究者一起创立了自我心理学。科赫特的观点大部分来自于他对自恋人格障碍的研究分析。科赫特认为自恋是一种个体在童年时的自我心理结构的获得性缺陷,以及随之而来的继发性防御和代偿性结构的建立。在
27、其理论的成熟阶段,科赫特认为自我在心理发展中是最为主要的内容;心理性欲、相应的无意识冲突和自我的发展都从属于自身的发展。1、 自我对象内涵与作用:所谓自我对象,就是被个体体验为其自身的一部分,或为自身提供一种功能服务的人或事物。自我对象有三类:1、对儿童固有的活力感、伟大感和完善感做出响应,并给以证实的对象,科赫特称之为镜像性自我对象;2、儿童所尊敬的,并能将其作为安宁、完美、全能的表象而与之融合的那些对象,科赫特称之为理想化的父母意象或理想自我对象;3、是人们感到与自己基本相似的人,科赫特称之为密友自我对象,或他我自我对象。科赫特的学生戴垂克指出:镜像自我对象意味着“我很好”,理想自我对象意
28、味着“你很好,我是你的一部分”,密友自我对象意味着“我们”。科赫特根据临床分析提出自恋症的形成机制在于自我对象作用缺失,保留着幼儿的“妄自尊大”的追求。镜像自我对象作用缺失会导致个体极端渴求别人的关注和赞美,理想性自我对象作用的缺失会导致不现实的过于理想化,最终形成像自恋症这样的人格障碍。 2、 对人格发展的看法:自我障碍的实质就是由自我对象的创伤性挫折体验所应起的自我发展的停滞和自我结构的缺陷。3、 新的治疗模式的提出:科赫特认为治疗的实质就是为病人提供一个机会,使其因早期自我对象的创伤性挫折而发展受阻的自我得以继续发展。科赫特认为,自恋具有一条独立于利比多的发展路线,自恋需要是正常的、健康
29、的,人终其一生都需要自我对象来促进、强化其自身的发展。第五节 行为主义及相关人格理论一、 斯金纳行为主义理论(一) 斯金纳简介(二) 操作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反射:根据两种条件反射原理形成了系统脱敏法、厌恶疗法和代币制法等行为疗法。(三) 强化原理 1、 强化和惩罚类型:斯金纳对强化做出了明确的界定:凡促进行为的手段都称为强化,而阻止行为的手段便是惩罚。 2、 强化方式(四) 行为矫正和塑造二、 格思里的联结学习理论(一) 格思里简介(二) 联结的思想:格斯里的学习律基于刺激-反应联结的思想,强调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三、 米勒的刺激反应人格理论(一) 米勒简介(二) 学习四要素:内驱力(动机
30、)、线索(刺激)、反应(行动或思想)、强化(奖赏)(三) 二级驱力及其作用 四、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一) 班杜拉简介(二) 观察学习:班杜拉的实验研究表明,个体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习得新的反应。观察学习受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动机等心理过程的支配影响。(三) 交互作用论:班杜拉认为行为、个体、环境是一个相互影响的系统。(四) 自我效能及其形成:自我效能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 第六节 人本主义人格理论一、 人本主义人格理论的起源和特征(一) 人本主义人格理论的学术背景(二) 人本主义的基本特征1、
31、强调人的责任 2、 强调此时此地 3、 主张个体现象学观点 4、 强调人在过程中不断成长二、 马斯洛人格理论(一) 马斯洛简介(二) 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人格理论的核心是动机理论。他的动机理论又被称为需要层次论,该理论认为,人类动机的发展和需要的满足有密切的关系。马斯洛将需要分为五个(后来增加到七个)层次: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认知的需要;6、审美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三) 人格成长和防御:马斯洛具体分析了人的两类需要:一是沿生物进化过程逐渐变弱的本能需求,称为低级需要或缺失性需要;二是随生物进化过程逐渐显示出来的潜能,称为高级需要或成长性
32、需要。马斯洛认为,缺失性需要的满足避免了疾病,而成长性需要的满足则导致了积极的健康。缺失性需要是按照驱力或平衡调节机制形成动机作用的,当缺失性需要未得到满足时,会驱动人通过某种行为去满足这些需要。一旦满足了,紧张缓解,这些需要的动机作用便下降。缺失性需要是基本的需要,如果不能得到满足,人会屈从于缺失性需要,就会导致身心的问题。成长性需要的满足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兴奋,要求不是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成长性动机是发展的内在动力,驱使人朝向未来,不断地自我超越。三、 罗杰斯人格理论(一) 罗杰斯简介(二) 成为机能完善的人:罗杰斯认为,在人的有机体中存在着一种主要的能量源,就是实现的倾向,那是有机体
33、的整体功能。实现倾向使得他变得更复杂、更自主、更具有社会责任感。一方面实现倾向是由人与其它生物共有的倾向构成,它引导机体产生维持生存与发展的行为;另一方面,实现倾向包括指向增加自主、自足,指向个人成长的独特倾向。它使人的自主性和自足感增多,提高个人成长的动机,并引导一个人朝向积极和健康的行为。罗杰斯认为机能完善的人具有以下特点:1、对经验都开放;2、自我与经验协调;3、利用自身的机体评价过程;4、无条件的自我关怀;5、与他人和睦相处。罗杰斯认为,机能完善者形成的关键在于自我结构与经验的协调一致。(三) 焦虑和防御机制:罗杰斯认为,当我们接触到与我们自我知觉不一致的信息的时候,焦虑就会产生。焦虑
34、最普遍的防御机制是扭曲,另一种是否定。(四) 无条件关注和人的成长:人生来俱有被积极看待的需要,包含要求获得他人或自己的关注、赞赏、接受、尊敬、同情、温暖与爱。积极看待的需要有极为强大的力量,它能逐渐取代机体评价过程。此时个体不管自己的经验是否能维持或加强,只要它能带来积极看待,都会把它评价为好的。刚出生的婴儿并没有自我的概念,随着他与他人、环境的相互作用,他开始慢慢的把自己与非自己区分开来。他人(包括父母)是根据儿童的行为是否符合其价值标准、行为标准来决定是否给予关怀和尊重,因此他人的关怀与尊重是有条件的。 (五) 人本治疗思想:罗杰斯于1942年提出了非指导式治疗法,强调要接受患者,不做任
35、何判断,建立积极支持的咨询气氛。1951年折中疗法改称为来访者中心疗法。1974年,又一次改名为“人本疗法”。为了形成促进成长的关系,治疗者要坚持和表达三种相互关联的态度:1、无条件的积极关注;2、共情;3、真诚。第七节 凯利的个人构念理论一、 凯利及其学说特点(一) 凯利简介(二) 凯利学说理论背景 二、 个人构念定律:凯利把人们解释和预期时间的主要工具成为“个人构念”,它被个人用来解释或说明经验,赋予经验以意义,或者对经验做出预言。个人构念理论的基本假设:每个人的活动(心理过程)都是由他所用以预测事物的构念来指引的。相应的十一条定理是:1、构念建构定理:人通过对事物的反复建构来预测事件;2
36、、个体定理:人在事件的建构上存在差别;3、组织定理:为了便利于预测事件,每个人形成了典型的构念系统,各个构念之间存在有机的联系;4、两极定理:个人构念系统是由一定数目的两极性结构组成的,构念的两极性表明,在只理解构念的一个方面时,还不能认识这个构念,必须了解另一极才能把握这个构念的内涵;5、选择定理:人在两极构念中为自己做出选择,他在构念系统中预测是否有更大可能性来扩展或确定现有状况;6、范围定理:一种构念仅适合于预测一定范围的事件;7、经验定理:随着个体对时间的反复建构,人的构念系统连续不断的变化;8、调节定理:个人构念系统的变化受到在合适范围内构念通透性的限制,构念通透性指是否可能容纳新的
37、构念、新的事物;9、片断定理:在构念系统不变的情况下,因为运用了构念系统中的不同部分,情景的不同也会使人对事物给予不同的解释、预测,表现不同行为;10、共同性定理:在一定程度上,当一个人使用的经验构念与另一个人相同,他们的心理过程也相同;11、社会性定理: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构念过程进行解释时,他便在包含他人的社会过程中扮演了一定的角色。 三、 构念与情绪反应和精神病理:凯利认为,当个体认识到所遇到的事件在其构念系统的使用范围之外时,会产生焦虑。一个焦虑的人会只强调构念一极,将另一极隐没,以免感到威胁。威胁是对即将来临的个人核心构念的广泛变化的意识。恐惧是即将来临的个人核心构念的附带变化的意识
38、。核心构念一旦不能解释我们的生活经验就会动摇,核心构念动摇是对我们自身存在的挑战,所以我们会感到威胁和恐惧。当个人构念系统的边缘构念失效时,个体会感到害怕。内疚是一个人对自己与核心角色构念的明显偏离的意识。敌意是为了挽救一种已经被证明无效的社会预见而做出的强求获得有效性的持续努力。攻击是个人在自己认知领域的积极活动。敌意意味着不情愿放弃一个无效的构念系统,而这种表现出于回避焦虑的需要。攻击与敌意相反,意味着选择扩展自己的构念系统。对于健康人来说,新的构念会不断的产生并取代那些旧的、不完整的构念。但也有一些人,在认知的过程中频频出现认知不适应,却仍然坚持无效的努力。凯利认为,在个人构念无效时还不断运用,这种刻板的坚持导致心理障碍。凯利提出了三种无效努力方式:1、对新事物进行建构的不正常方式构念过度通透和过度不通透;2、在预测时产生的病理性方式:过分紧缩和过分松散;3、组织构念系统时的病理性方式:过度压缩构念和过度扩大。个人构念治疗:角色构念测验是凯利创设来测量个人构念的工具。构念治疗往往采取固定角色治疗,这种方式使来访者的构念系统相对完善。凯利鼓励来访者像试穿一件新衣服一样试用一种新的人格,促使来访者用一种新的方式来行动,以新的方式来看待自己,并就此变成一个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