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地的悲剧 与产权环保效应的模型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地的悲剧 与产权环保效应的模型分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公地的悲剧”与产权环保效应的模型分析刘力臻 徐奇渊(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本文从“公地的悲剧”这一命题的分析出发,试图说明合理的产权制度在环境保护中的决定性作用。文中将环境保护分为四个层面:技术环保、政策法规环保、道德环保和产权环保,深入分析了这四个不同层面环保方式的内在联系与各种环保方式的搭配组合原则,重点探讨了产权环保的效应。并且将市场结构与产权环保相结合,提出了选择有经济效率的环保方式的政策建议。关键词:产权环保 市场结构 经济效率 环境保护一、“公地的悲剧”何谓“公地的悲剧”“公地的悲剧”作者简介:刘力臻(1954),女,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金融研究所所长。
2、徐奇渊(1979),男,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1Garrett Hardin, 1968: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Science,162 :1243-1248.是生物学家哈丁( )于年提出的。其内容为:一片对所有牧民都开放的公共草场,在公地内在逻辑的作用下,最终会导致“悲剧”的产生,其悲剧性在于:每个理性牧民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不断地在公共草场上增加放牧,每增加一个放牧单位,牧者就会获得由此带来的所有好处,但同时,无限制地增加放牧单位也会带来草场破坏等外部负效应。然而,由于公地的性质,这部分成本要由所有的牧民共同承担,如果公地是国家的,这部分
3、成本则由政府或整个社会支付。因此,所有的理性牧民都有过度放牧倾向,于是在公共草场的舞台上便不断地上演着“草场荒漠化的悲剧”。将“公地的悲剧”这一命题推而广之,可一般地描述为:. 多个经济单位乃至整个社会共同占有某一稀缺的公共资源,具有经营权的经济主体与具有支配权的个体,可以从公共资源的利用中获得收益,但却不必支付相应的成本,由此导致每个理性经济人都有足够的动力来无限使用相对稀缺的公共资源,直至该公共资源快速枯竭,或通过利用公共资源、损害公共资源获取个人好处,最终使整个社会蒙受损失。. 公共资源在法律规定上的产权明晰与实际使用中的产权模糊的不对称性,使得公共资源常常处于一种无人为之负责同时又任人
4、攫取的悲惨境地。从我国生态环境的现实情况看,大面积的土地荒漠化已成为严峻的环境问题。目前全国土地荒漠化面积已高达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并且还在以每年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2“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国家计委组织制订),光明日报,1999年1月7日。造成“公地悲剧”的制度与结构因素如果从体制和结构上分析,造成悲剧的实质性原因有三点:. 公有产权的无责任体制。市场经济运行的制度基础是产权明晰,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不同产权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生产与交换。国有和公有资源在法律上明晰与实际使用上的模糊状况,构建了“人所共有,其实是无人所有3H. Scott Gordon , 1954:The Economi
5、c Theory of a Common Property Resource: the Fishery, Journal of Politics 62,April 124-42”的实际产权主体空位的产权体制。当公共土地上的资源遭受掠夺时,常常没有一个具体、明确的所有者与时地诉诸法律,追回损失,直到国有资源遭到了相当严重损坏时才引起政府的重视,但巨大的损失往往已无法挽回;在公有产权的制度下,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建立政绩而不顾长远和全局利益,暗地支持对资源过度攫取;更为悲哀的是,由于公有产权的性质,无人能够对资源的过度使用负法律责任,也无法追究法律责任。事实证明,普遍的“公地体制”是一个
6、巨大的无责任体制。. 利益驱动结构的失衡。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机制是利己与利他相统一的利益驱动结构,这种结构要求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是在利他行为中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利己与利他相背离、个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相背离的利益驱动都会对经济造成损害。“公地的悲剧”所反映的利益驱动结构失衡的表现在于:种植业、畜牧业、林业等产业的生产和销售的市场化体制与土地制度中资源的公有化、国有化体制的不对称性。这种经营体制与产权体制的不对称,极大地刺激了在公有土地上的超载放牧、滥砍盗伐、掠夺资源、抛弃垃圾的行为,极大地刺激了经济主体的私利之心。事实上,这种没有利他约束限制的利益驱动结构,是与市场经济的利己与利他相统
7、一的利益驱动结构背道而驰的。产权与经营权组合结构的失衡。这种失衡表现为两种形态:一种是哈丁所描述的“公地的悲剧”,即资源所有权公共性与经营权私利性的组合;一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均为公共性的组合。这两种失衡都会造成对公共资源的严重破坏,但由于后者的效力低下,前者的利益追求动力巨大,后者对公共资源的破坏程度远不如前者,这也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在经济上获得巨大发展的同时资源环境遭到巨大破坏的主要因素。二、四种层面的环保方式与其搭配原则环保方式的比较分析对环境的保护方式可以从四个层面考察。 (一)技术层面的环保技术层面环保是指通过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来达到环保的目的。技术环保可分为两个方
8、面:一是用技术手段尽量减少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造成的人为破坏。例如,化学家们正在研究合成一种能够高效吸收因工业发展而排放的造成空气污染的二氧化碳的物质;二是用技术手段恢复和修复已经被破坏的生态环境。例如,生物学家们正在培育能够抗风、抗旱,并能快速恢复草场、林场的新品种。以往的技术多是以高效开发和利用资源为主的,在市场需求推动下,这种开发和利用资源的技术飞速发展。自从人们意识到对环境需要保护,被破坏的生态需要修复后,人们开始发明和创造环保技术,由此形成了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两个方面并存的技术进步的态势4 林毅夫,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国际研讨会,2000年5月。然而,在公地产权制度下,人们对
9、资源开发利用的热情始终是高涨的,而环境保护的动力却始终弱于资源开发的动力,此时的技术进步必然呈现出畸形的“攫夺”之势,从而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与自然环境的恶化。在公有产权制度下,因为不必支付过度利用资源而伴生的外部成本,难以形成经济主体对环保技术的有效需求,从而导致环保技术创新的市场动力不足,环保技术难以得到自觉的采用和推广,更难于产生技术进步的净环保效应。(二)行政与法规层面的环保行政与法规层面的环保是一种“他律型”环保方式,其实质是通过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强制提高个人成本(以使其外部成本内部化),从而将利己与利他强行地统一起来。然而,仅有政府、法律介入的他律措施,没有自主产权诱导下的经济
10、主体自觉的内在环保动力,要最终达到理想目标是不够的。当然,行政、法规层面的环保方式是十分必要的,但在公地产权制度下,这种“他律型”环保方式至少有以下一些局限性:()在公地化体制下,如果仅有行政与法规的手段,则打击过度攫取资源的违法行为的执行成本过高。因为对经济主体来说,在公地上过度攫取资源是最有利可图的利润最大化行为;同时,因为受人力、物力、财力和时空的限制,政府不可能做到对每寸“公地”资源随时随地实施有效的监管,所以过度攫取公共资源的行为不易被发现或受到制裁。()政府和法律的介入,虽然可以强制性地将外部成本内部化,但在公地产权制度下,当事人和管理者之间可以通过设租、寻租行为谋取各自利益、牺牲
11、社会利益,从而在总体上即便有法律的介入仍会使社会福利蒙受损失,并导致社会风气腐化。()微观经济主体的理性会驱使它寻求各种途径以合法形式避开政策和法律约束,而不论是行政命令还是法律条例,它们在时间、空间以与其他具体条件下总有大量的真空之处,个人利益总会选择那些真空场所得以膨胀。()针对各个地区、行业与各种规模的生产单位,要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具体方案,使外部成本强制性内部化,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动予以动态的调整,这具有相当的难度,而且该过程本身往往会使一种无效转化为另一种无效。并且,外部成本内部化,其做法的松紧程度究竟以多少为宜,政府很难做出精确、具体的估计。而一旦政府过多地将外部成本施加给生产者消化
12、,则生产者负担就会偏重甚至失去竞争力。但是,如果政府让生产者只承担其导致的部分外部成本,又会鼓励他们不负责任的环境破坏行为。总之,尽管政策环保、法律环保有其强制性和权威性;但在公地制度下,由于缺少经济主体自身的内在的环保动力,其施行效果总会大打折扣。年复一年的义务植树、“治沙会战” 等都无力阻挡荒漠化的事实,已经充分说明单纯政府行为的环保公地制度下的政策、法律环保是难以奏效的。(三)道德层面的环保。勿庸质疑,提高民众的道德水准和环保意识是保护环境的重要环节。然而,在利益追求与道德约束发生普遍的不可逆转的矛盾时,与其说服那些理性的经济人放弃利益的追求、转而遵从道德约束,不如反过来思考一下,是不是
13、我们的制度本身出了问题。也许我们可以尝试另一种做法,即设立一种机制:这种机制能使个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非强制地实现统一;能使每一个“经济人”在保持理性和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能保全其“道德人”的荣誉称号。在这种机制下,不仅是普通民众,即便是那些追求个人利益的经济人也能够自觉地保护环境,从而有效地发挥道德约束对环境保护的作用。(四)产权层面的环保用产权明晰的利益驱动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即建立一种只有保护好环境才能获利,环境越好、获利越多的环保与利润统一的机制,并通过产权机制的设计,诱使经营者自发地关心环境、保护环境。我们将这种环保方式称之为“产权环保”或“自律型环保”。产权环保有
14、如下特征和作用:()促进环保技术的发展与环保市场、环保产业的形成。 当“公地”的产权明确地落实到具体的法人时,法律产权与实际产权二者的明晰和一致便得以实现。此时,在经营者的成本核算中,就会自然地加入过度放牧带来的环境破坏成本,即原先的外部成本得以内部化。此时,同样是理性的牧民,便不像原先在“公地”上那样只关心开发技术而不顾环保技术。由于法律产权和实际产权双明晰机制的作用,所有的经营者都会努力地使开发利用技术与环境保护技术在长期内达到平衡,从而使技术进步呈现出“可持续型”、“环保型”的发展态势。为了保证长远利益和持续发展,经营者会产生对各种环保技术、生态产品的需求,从而刺激环保技术、产品的供给,
15、并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在环保需求的刺激下,环保技术也将获得强大的创新动力。()具有自主的内生环保动力。当公地的产权明确落实到具体的法人身上时,“公地悲剧”所表现的外部负效应便转化为经营者的内部成本,利益的驱动作用促使经营者自发地关心和保护环境,由此形成了利己与利他、个人成本与社会成本、利益追求与环境保护的一致性。此时,“理性”与“道德”实现了一致。()法律的监督和制裁即时到位。在产权明晰的条件下,如果发生了滥砍盗伐的事件,经营者会因利益受损而迅速地诉诸法律。有了法律的与时制裁,破坏生态的行为就会受到与时地遏制。()加速荒漠治理和生态恢复。在一般情况下,任何短缺的东西只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16、即引入产权明晰基础上的利己与利他统一的利益驱动机制,短缺就会变得相对充足甚至会出现过剩。从治理土地荒漠和恢复生态的角度看,我国现在短缺的是对荒山、荒地的治理与其生态平衡的恢复。既然市场机制能够克服短缺,就应因势利导,让所有荒地、荒山的产权明晰,让经营者种树种草的经营活动有利可图,让产权明晰的土地制度辅以行政法规的配合来保护中国的绿色。()开辟新的投资空间。在相对过剩的宏观经济形势下,引导资金投向环保产业,可为剩余资金开辟新的投资空间。然而,资本的本性是获利,只有在荒山、荒地的产权明晰化之后,并伴随着获利的预期,才会引来资本的投入。当拥有使用权的承包人与拥有所有权的投资人成长起来之后,就会提供木
17、材、水果、牧草、生态旅游等一系列生态产品的供给。由此带来的连锁反应是:经营者、投资人获得利润,增加收入,社会增加就业、增加(包括绿色),政府增加税收等等。 ()政府为环保支付的成本最低。如果政府能够通过产权明晰的制度变革启动民间投资,那么,政府可以做到低成本(政府无需直接投资)地治理和恢复生态环境,同时还可以避免政府直接投资带来的低效和腐败。环保方式的搭配原则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笔者强调产权环保,并非否定其他层面环保方式的重要性,而是强调产权保护更具根本性、高效性、内在性、自律性的优点;强调只有在产权明晰的条件下,技术环保、政策法规环保、道德约束环保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环保方式四个层面
18、的搭配原则应该是:以产权环保为(制度)基础,以技术环保为手段,以法律环保为保障,以道德环保为辅助。如图所示:()代表在产权环保的基础上,其他三个层面的环保方式搭配构成的低成本、高效率的自律型环保;而()表示在“公地制度”的基础上,弱动力的技术环保、高成本的政策法规环保与零动力的道德环保搭配构成的低效的他律型环保。技 术环 保政 策法 规道 德环 保低效的他律型环保技 术环 保政 策法 规道 德环 保高效的自律型环保公地制度法律产权清晰,实际产权模糊多元所有制法律产权与实际产权界定清晰对图()的说明:该虚尾箭头表示公地制度不具有内生的动力推动技术环保。:该粗尾箭头表示公地制度下推行政策法规环保成
19、本很高。:该断尾箭头表示公地制度与道德环保存在矛盾,从而必然没有内生动力支持道德环保。图 自律型环保与他律型环保的产权制度比较三、产权环保效应的模型分析:笔者将通过下面的模型来描述产权环保的效应,即:产权环保可使外部成本平稳的实现内部化,而不致引起均衡产量与价格的大幅波动,从而说明我们对生态环境的开发可以实现效益与保护的统一。一、假定条件 * 图 产权环保模型分析* 假定:该牧场面临的需求曲线即为整个市场的需求曲线()。“公地悲剧”初始状态的牧场是公共所有、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牧民数量很多,处在类似于完全竞争的状态。假定:产量*是该公地的理想放牧量(这里“公地的理想放牧量”是指公地的假定下,众多
20、牧民放牧对环境负效应为零的前提下所能达到的最大放牧量,但是这一“理想放牧量”并不一定就是有经济效率的社会产量)。*对应的市场价格为*。假定:在牧场公有的情况下,分散的牧民们放养一个畜牧单位的成本固定不变为 (因此其边际成本与平均成本相等,均为)。由于对单个牧民来说,他们都是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所以他们的边际收益与市场价格(即整个牧场的平均收益)相等。按照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法则,此时的均衡产量为 ,对应的价格为 。显然,的放牧量大于理想的放牧量*,此时的牧场处于严重过度放牧状态。 假定:现在通过某种措施使得牧场转变为私人所有并集中统一经营。那么此时该牧场主就实现了对市场的垄断,因为假定
21、规定了该牧场面临的需求曲线即为整个市场的需求曲线5 假定1中规定公共牧场内部的牧民数量很多,以致于形成完全竞争;假定4中规定当公共牧场私有后,其产品的生产地位是垄断的。这两个假定虽然与现实不符。但是由此造成的分析结果在程度上的偏差,不会影响对问题性质的说明,且这样的假定更简化了分析。 二、外部负效应平稳地内部化为个人成本先考察利益最大化的情况:此时私人牧场主面临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和长期边际成本曲线分别为、。这两条曲线与市场需求曲线以与边际收益曲线共同决定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我们可以看到,与相交点确定的均衡产量大于*,甚至还大于。这是因为集中统一经营之后,规模效应发生了作用(在图中表现为曲线左半
22、段呈现下降趋势)。然而,这种考察显然还很不完整。再考察外部成本内部化的情况:当我们加入产权明晰的因素后,经营者就必须考虑避免过度放牧的损害,于是外部成本便转化为内部成本,私有牧场主面临的长期边际成本曲线()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便分别转化为和。当放牧量小于等于*时,外部负效应为,则此时的和分别与、重合。而当放牧量超过*时,外部负效应开始出现并随着放牧量的增大而增大,表现为牧场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此时对牧场主来说,其边际成本与平均成本将快速上升,这表现为从*开始增加产量时,比上升得更快,高于。可见,公地悲剧中的外部负效应内部化为个人成本,是通过超载放牧会造成经营者的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快速上升的机
23、制实现的,为了长远利益和持续发展,经营者会自觉地抑制过度放牧,这种利益驱动机制的设计,使得经营者的利己动因与利他效果即环境保护实现了内生的统一。我们还发现,考虑外部负效应内部成本化的因素后,由 和表示的生产状况与、相结合的均衡产量为,对应的均衡价格为。小于是因为外部效应内部化之后,生产成本提高了;大于*则是规模效应和技术效应的结果。当牧场的产权在法律规定和实际运用上均明晰化后,提高经营利润就不能靠过度放牧来实现,而只能靠适度规模经营、环保技术进步与科学管理来实现。经营者只能从规模、技术、合作和管理上要效益,这不仅使大于*部分的外部负效应得到抵偿,而且使均衡产量与价格并不会因产权制度的变革发生大
24、幅变动,外部负效应得以平稳地内部化为个人成本。四、市场结构的选择和有经济效率的环境保护上文所分析的产权环保效应模型说明了这样一种逻辑:由于产权界定的明确,外部负效应得以内部化,从而使得个人所面临的成本包括了环保的因素,由此实现了有效的内生环保驱动。当然,分析模型中所采用的市场结构是垄断的情形,可能的情形还有寡头垄断、垄断竞争和完全竞争等6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而且具备参与垄断竞争能力的牧场在规模、管理等很多方面都比完全竞争条件下的生产单位更具竞争力。另外,寡头垄断的情况过于复杂。故我们对此二者不予讨论。几种情况。在产权环保得以实施的前提下,这几种市场结构下的生产单位也会有内生的环
25、保驱动。下面,我们将同时从产权环保和市场结构两个角度出发,考察以下三种选择的环保效果与经济效率:公地悲剧的情况,产权私有且垄断经营,产权私有且市场结构为垄断竞争。 图 三种情况的各期产量如图所示,依次从到再向、顺时针方向旋转,表示各期时间的推移。其中粗黑的内螺旋线表示:情况下,由于环境破坏的严重,其各期产量不断萎缩,直至最后接近于产量;而内圈由点线组成的虚线则表示:情况下,由于产权环保的效果使环境较好得以维持,从而使产量在各期稳定在一个较高水平,尽管开始时情况的产量低于,但从时期开始的产量便开始超过,并且在以后各期越来越明显的高于;情况下,由于同样的原因,的产量也一直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并且
26、由于其市场结构更具竞争性而使得其产量水平始终高于,以致于在时期就已经超过了。所以,从长期的产量水平来看,是最有可持续性效率的环保方式。结合图,我们分两个时期(、)对、三种情况下的社会福利进行比较。 图 三种情况社会福利的动态对比图描述了一种拟线性的社会偏好曲线,其中横坐标代表环境破坏的程度,而纵轴代表产量水平。无差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表示在维持社会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环境破坏程度的增加,需要产量的相应增加作为弥补。而效用水平由、到依次增大。我们分两个时期进行分析。在时期,、三种情况的社会效用水平分别如图中相应的点所示。虽然点带来的的产量水平最高,但是由于其过度开发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因
27、此其效用水平低于、的情况。这是由于、在产权上是环保的。进一步看,由于的市场结构比更具有竞争性,故的产量高于,从而成为期社会效用水平的最佳情况。在期我们看到,由于环境有较好的维护,、点产量仍与前期水平相同。而的情况中,由于其攫夺性利用使环境进一步恶化,并且产量也因为环境的破坏而大幅下降。该过程可以用图中点移动到点的情况来表示。其间,我们看到,社会效用水平进一步恶化,甚至出现了严重的负效用情形。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持续高水平社会效用的良性循环、。从产权环保角度看,、在环境保护的效果方面比理想;而从经济效率角度出发,则明显优于、两种情况。总之,是最有经济效率的环境保护方式。五、对策分析与结论:为
28、了尽快收获产权环保的效益,政府需要制定如下对策:.建立多元所有制并存的产权结构。笔者强调产权环保、产权明晰,但并非主张土地的完全私有化,而是主张建立由国有制、股份制、承包制、合资合作制、私有制等并存的多元所有制结构,并通过这种制度结构,将每一寸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明确地落实到具体的法人和自然人身上,奠定产权环保的制度基础。 .将国有荒山、荒地、荒漠、盐碱地、风化地等以低价、长期、减免税收等优惠措施规模化地承包、出售给民营资本用于经营绿化种植等改善环境的业务,由此产生的一切收益归投资人和经营者所有,政府收获的则是扩大投资、增加就业与恢复生态的社会效益。当前荒漠化危机的形势是严峻的,仅靠政
29、府投资远远不够,而且政府的直接投资和经营总是免不了低效和腐败,因此启动民间投资刻不容缓。如果政府要缓解失业,那么对公地的承包和转让也可面向下岗人员。但由于其资金不足,政府需要为其提供启动资金和担保贷款,出台相关政策;如果政府有意培育从事环保产业的上市公司,可协助建立股份公司,并在其中持股,这也构成政府的成本支付。对于政府来说,由于产权环保的低成本性和收益性,不仅使其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而且可以获得政府所追求的扩大就业效应和恢复生态效应。为了稳健起见,以上措施可先在相对贫瘠的西部地区和荒漠化地区进行试点,在成功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使其推而广之。规模可略大些,这样既可使投资者获得规模效应,又
30、可迅速遏止生态环境的恶化。.培育环保市场与大型生态企业。同市场经济的形成一样,环保市场的形成和生态企业的发展也必须是以政府所提供的健全的法律体系为支撑的。政府要获得产权环保的效应,需要为企业、为社会提供一个公平、规范、透明、有效的法制环境,仅有产权明晰的制度,没有相应的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与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法制环境,同样难以吸引社会闲置资本、民营资本乃至国际资金投资生态产业,也难以形成实力雄厚的生态企业。.建立若干个生态无人区和封闭区。生态无人区的产权应归国家所有,国家应尽快立法并出台相关政策,逐步地将闲散在生态脆弱、交通闭塞地区的居民移至经济繁荣区,以此来减少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恢复生态平衡
31、,引导这些居民进入现代生活。.推广牧业圈养制,强化饲养业与牧草业的生产分工。在草地的所有权明晰化的前提下,推广牧业圈养,牧草就变成了商品,种草就有利可图,草的需求量多,种的草就多。为了让土地永远长草、长树,以实现持续获利,土地所有者是不会让土地荒漠化的。由此,生态环境会得到经营者发自内心的自觉保护,而饲养业与牧草业的生产分工,则会提高经济效率,推动社会进步。近年来,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对推进环保技术进步、加强环保管制、呼唤环保意识等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却忽视了产权制度缺陷的根本性症结。这里的一个重大失误就是没有从根本上分析环境恶化的制度因素,而仅从治标的层面上做了大量的努力,因此效果不佳。我们
32、应该充分重视产权制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因为只有在土地的法律产权和实际产权双明晰的制度下,才会有环保型技术进步的动力;才会有普遍自觉的环保道德意识;政府和法律行为才有其用武之地,才更有效率。总之,合理的产权制度会带来产权环保效应,这是一种自律型的环保方式,没有这种产权环保为制度基础,其他任何方式的环保效应都会大打折扣。参考文献: 周天勇,:农牧区生态环境为何持续恶化,中国经济时报, 朱震达、刘恕,:中国北方地区沙漠化过程与其治理区划,中国林业出版社 蔡守秋,:论当代环境资源法中的经济手段,法学评论,第期 胡代光,:西方经济学说的演变与其影响,北京大学出版社 张五常,:经济学解释,商务印书馆 , , , , , : , , , . . , : , ( ): . . . , , , ,